《五柳先生傳》譯文7篇 《名垂千古的五柳先生傳》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5W

《五柳先生傳》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作品,該譯文完美呈現了作者陶淵明的風采和境界。通過描繪五柳先生的清廉、高風亮節的人格形象,譯文展示了作者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這部傳世之作以其優美的語言和深邃的思想,令人沉浸其中不已。

《五柳先生傳》譯文7篇 《名垂千古的五柳先生傳》

第1篇

1.積累文言知識,重點掌握“晏如、蕭然、會意、汲汲、慼慼”的詞義,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詞多義、古今異義。

1.指導學生重視誦讀,培養對文言文的語感,提高朗讀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指導學生課外收集陶淵明的有關資料,學生自主分析資料,主動探究,養成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探究意識。

3.體會文章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把握簡約凝練、多用否定句的語言特點。

學習作者守志安貧、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

2.引導學生探究《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為他人作傳,還是以史傳的形式寫自傳。

1.文獻法。組織學生課前收集陶淵明的有關資料,如陶淵明簡介、作品介紹、陶淵明的思想、歷代文學家對陶的評價等等。在佔有資料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研討探究,力求有所發現。

2.朗讀法。這是陶淵明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樸實而又凝練,需要在多次朗讀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要保證課上時時有琅琅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3.討論點撥法。對課文的翻譯、對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閲讀,在討論交流中完成,通過生生互動,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對於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作必要的點撥指導,師生互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效率。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譯課文,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資料匯演,設置開放性問題供學生探究思考,深層研討,突破難點;品味鑑賞,賞析課文個性鮮明的寫法和語言特色。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大家,詩歌獨開一派,散文造詣也很高。以前我們學習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和《桃花源記》,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他的著名的文學傳記作品——《五柳先生傳》。

今天,我們學習《五柳先生傳》。這是一篇別具一格的傳記文章。作者故意隱去了傳主的家世、生平事蹟等一般傳記要素,而着重表現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氣質。語言樸素洗練,內容看似平淡,實則藴涵深刻。五柳先生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呢?讓我們去看個究竟。

1.教師配樂朗讀課文或播放示範朗讀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好語調。

(2)傳説、傳記 呼號、號召 好壞、愛好 快樂、智者樂山 日期、期年年少、多少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註釋,查閲工具書,疏通詞句,自行翻譯課文,並劃出不理解的詞句。

小組內交流,按照“讀文——釋詞——譯句”的步驟進行。如有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提問其他組的同學,也可向老師請教。

3.教師把學生分為兩大組,展開課堂比賽,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督促他們深入課文,理解詞句,把握文意。

競賽試題如下,多媒體逐題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每一組底分為100分,每一道題單號題由第一組完成,雙號題由第二組完成,每一小題分值5分。由小組推選代表答題,每組不得少於5人答題,個人得分納入小組計分,最後決出優秀小組和優秀個人。

學生回答,明確:(1)許:處所;會:體會、領會;意:書中的旨意;舊:舊交、舊友;造:往、到;期:希望、願望;穿結:打補丁;觴:酒杯;樂:以……為樂;慼慼:憂愁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蕭然:空蕩、空寂。

其(他,第三人稱代詞;其中的;語氣詞,表揣測、反問)

(3)贊曰(傳記後附的評論性文字。今義指稱讚、讚美)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裏經常是空的。

④一邊喝酒一邊吟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快樂。

1.教師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理清思路,理解文意。

(1)課文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這些語句刻畫了怎樣一個形象?從哪些方面入手刻畫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樣的精神品質?

(2)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榮利”?你喜歡五柳先生嗎?請説明理由。

(3)課文第二段中的“贊”如何理解?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麼?“贊”語和前文有什麼聯繫?

明確:(1)文章表現五柳先生性格的語句有:“閒靜少言……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這些語句刻畫了一個雖處於貧困之中卻悠閒自適的隱士形象。

“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下面集中描寫五柳先生在田園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態。分四個方面寫。“好讀書”四句,寫他讀書自娛;“性嗜酒”八句,寫他醉酒陶情;“環堵”五句寫他安貧樂道;“常著文章”四句,寫他著文娛志。通過這四個方面的刻畫,一個堅守節操、不隨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鮮活如生,風神宛然。

“好讀書”而“不求甚解”,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與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體現。“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濁的世俗社會裏特立獨行,內心必有許多愁苦,寄情於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達的體現。“環堵蕭然”“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娛”,著文不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娛”,這正是他不慕榮利的體現。總之,全文突出反映了五柳先生悠閒自適、安貧樂道、守節不移的精神實質。

(2)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説出自己的看法和真實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3)“贊”是歷史傳記的一種體式,一般放在傳文之末。“贊”不是讚美,而是對史傳正文的記事和褒貶做進一步的補充和闡發。本文利用這一體式,進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質,拓展了文章的境界。讚語的實質是兩句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這正好與前文“不慕榮利”相照應,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實質,傳贊一體,互為補充,使人物個性更加鮮明。

1.《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為他人作傳,還是借史傳的形式寫自傳,請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出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如有圖片,交給老師投影顯示;如有文字資料,學生自己介紹或投影顯示。學生交流參考資料,實現資源共享,在廣泛佔有資料的基礎上,思考、討論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一種看法認為:本文是作者以史傳的形式寫自傳。年代距陶淵明不算很遠的南朝人沈約和蕭統,都説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是用以“自況”,當時人視為“實錄”。《五柳先生傳》所寫,都可以從史傳和作者的創作中得到印證。因此,可以説《五柳先生傳》就是作者的自畫像。

一種看法認為,本文是作者為他人作傳,只是其中融入了個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拘人物之跡而傳人物之神,是創作而非實錄。

2.學生自由質疑問難,可請教別的同學,也可向老師提問。

(2)“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又怎麼能“晏如”?

學生明確:(1)這與他“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不求對書系統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會己心、愜己意者,也就是從中尋找思想上的共鳴和感情上的寄託。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榮利思想的反映。

(2)五柳先生吃穿住沒有一樣不困弊不堪,他卻能處之泰然,安之若素,與古代聖人先賢的激勵是分不開的。五柳先生以顏回自況,顏回簞瓢屢空而“不改其樂”,説明他安貧樂道,五柳先生亦當如此。

2.教師為鑑賞定向:賞析本文語言簡約凝練,多用否定句的特點;學習本文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

生1:文章第一句講述了“五柳先生”這個名號的來歷。“先生不知何許人也”,即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隨便起一個號,表現了先生不隨世俗的品性。柳樹帶一點清靜、淡雅、簡樸,以五柳為號顯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幾筆,突出顯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隱隱散發出一股田園氣息,映襯出一個田園幽居者的形象,語極平淡,味極深厚。

生2:本文對人物的描寫,大半是總結性的語言,沒有寫一件具體事實,但每一項又都包含大量的事實,寫他讀書、飲酒、著文,莫不如此,簡約中含着豐富的內容,不但有豐滿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詩一般的韻味。

生3:本文乍讀起來,發現作者只是不動聲色地勾勒人物形象,但細品起來,又包含了多少頌揚與自我肯定,如“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懷得失,以此自終”“無懷氏之民歟?葛無氏之民歟?”敍事中有頌揚,頌揚中見傲世。

明確:錢鍾書説:“‘不’字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錢鍾書説:“豈作自傳而並不曉己之姓名籍貫哉?正激於世之賣聲名、誇門第者而破除之爾。”下文的“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貧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等,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追求,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擊節歎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3)體會課文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並口頭作文,向他人介紹自己的性格特點,或向他人介紹自己的老師。

本文語言樸素平淡,呈現出一種天然真色之美,純真可親而又意味雋永,我們都不禁陶醉其中。我們應該感謝陶淵明,是他用性靈,用良知為中國士大夫在精神世界裏建成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為我們營造了平淡真淳的藝術境地。讓我們永遠地記住他,作為古代文人心靈中的一片淨土,作為時代塵囂中用尊嚴扛起的一面旗幟。

2.寫出文中的一個成語,並解釋它的意思,然後用成語造句。

《五柳先生傳》譯文7篇 《名垂千古的五柳先生傳》 第2張

第2篇

走進教室,本以為這又是一堂波瀾不驚的語文課,卻沒有想到一“問”激起千層浪。

這是《五柳先生傳》的第二課時,當學生齊背完課文後,我於是請學生説説是否喜歡“五柳先生”,理由是什麼。(這是課後題)我預計學生多會説“喜歡”,會圍繞“五柳先生”的率真、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等高尚情操來談,卻沒有想到會有以下的情景:

(當我一問出,學生馬上反應,很顯然“不喜歡”的聲音遠遠超過了“喜歡”的聲音。我一愣!怎麼會呢?)

生:我不喜歡,因為他只是一味的消極避世,潔身自好,不合流同污,他應該出來為國家出一份力。

生:我反對,他當時只一個官職卑微的縣令,怎麼鬥得過那些權貴呢?怎麼能力挽狂瀾呢?

生:但是你至少可以改變一些,哪怕是一點點的改變。

生:如果人人都這樣消極避世,躲進深山老林,那麼國家怎麼發展?

生:不喜歡,他寫文章只是“自娛”、“以樂其志”,他應該批判朝廷的腐敗。

生:我喜歡他閒適自得的心境,但又覺得他應該關注國家的命運。

這羣學生太可愛了,太令我驚喜了!以為學生會落入我的“圈套”,會按照我的標準答案來回答,卻沒有想到他們各抒己見,情緒高漲、思維敏捷、思路開闊,回答得異彩紛呈。更可貴的是我從他們身上看到“責任”兩個字。這原來只是一個看似很普遍的問題呀,為什麼平常三緘其口的學生會頓時活躍異常?

我心目中的好課該具有“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勃勃生機,所以我苦口婆心地講了課堂上踴躍發言的種種益處;我也創造了民主寬鬆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給予賞識,並以加分“相誘”。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除了寥寥幾個平時比較活躍的學生髮言,其他學生總是“金口難開”、“冷眼旁觀”。這個學期就是活躍分子也有幾個變得甘於寂寞,語文課堂逐漸變得“清風乍起”、“水波不興”,為此我大傷腦筋,然而今天為什麼出現另一番景象呢?我不禁沉思了!

課後我特地向學生問緣由,學生説這個話題他們感興趣,答案具有不確定性,能引起爭議,而且能從中獲得成功的愉悦感;也有學生説這個話題沒有死扣住課文,有自己發揮的餘地,能結合自己獨特的感受來説;又有學生説看到同學紛紛發言,受這熱烈氣氛所感染,不甘冷落一旁。

看來要改變語文課堂這種沉悶的氛圍,問題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問題設計得好,,不但能較好地展現課堂中教與學、疏與密、緩與疾、動與靜、輕與重的關係,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而且總能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

第3篇

5.找出文中表現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語句。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家世),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餷(zhān,稠粥)粥不充,日昃(zè,太陽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3.對“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一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4.如果將這則短文中的材料作為論據,可以證明一個什麼觀點?

1.“贊”語中哪句話和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

①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對書中的意旨有獨到的體會)

⑤不慼慼於貧*,不汲汲於富貴(憂愁的樣子,心情急切的樣子)

1.c 2.見課本 3.①詳細地知道②舊交,舊友。③備辦,置辦④很⑤冷清⑥體會意旨4.見譯文5.①閒靜少言,不慕榮利②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③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第4篇

1.明確五柳先生的人格特徵: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特立獨行)

(1)出示作者的生平、思想、創作成就及評價,同學自讀。

(3)過渡:《五柳先生傳》這篇課文又寄予作者什麼思想情感?(設計説明:通過閲讀材料,學生了解作者尤其作者的思想狀況。為下面的人物個性、主題、語言特點的學習打下基礎)

(2)給下列句子畫出正確的句讀並作翻譯:①因以為號焉。②或置酒招之。③曾不吝情去留。④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⑤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3)以小組為單位翻譯課文,將有困難的字、詞、句提出,師生共同解決。①因/以為號/焉。②或/置酒/招之。③曾不/吝情/去留。④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⑤其言茲/若人之儔/乎?)(設計説明:通過劃分句讀,同學會自覺翻譯課文,瞭解文意。方法上先組織統一學習,再小組學習,便於同學學習)

(1)出示下列問題,學生討論:①你可以用一個詞或一句話概括五柳先生的個性特徵嗎?這個特徵從哪幾件事上可看出來?②想一想:他的個性特徵形成的原因是什麼?(聯繫先前的作者簡介想一想)

五柳先生個性特徵: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特立獨行;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等)

個性特徵形成的原因:儒道思想的早期影響,官宦生涯的厭倦,歸隱生活的嚮往。

(設計説明:意在採取提綱挈領的問題讓學生快速把握文章內容,將看似散亂的文本內容作一清晰的梳理)

(4)對文中“安貧樂道”思想有人認為這是作者不思進取甚至是懶惰的表現,你怎麼看?(設計説明:引導學生從歷史、社會、個人追求等方面認識作者,認識到這種思想背後藴含的積極意義:在那個黑暗的社會環境下,一個知識分子難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做到兼濟天下,能做到獨善其身也已難能可貴。)

(1)杜甫的《登高》、李白的《將進酒》、陶淵明的《飲酒》(其一)、王維的《終南別業》,讓學生連線,並説説選擇的理由。

(設計説明:讓學生明白,不同的語言風格,與作者尤其作者的思想情感及美學追求如影隨形的關係,為下文本文語言的學習做好鋪墊)

小組討論並展示、朗讀。(答案是什麼?為什麼?怎樣讀出這種語言特色?)(設計説明:答案是c。讓學生讀出這種語言風格非常有必要,除了加深理解文本內容之外,在比較中還可體會到語言風格和文本內容的緊密聯繫)

(3)作者的語言特點能否恰當表達文章的內容呢?(設計説明:引導學生小組討論簡潔曉暢的語言和作者自由灑脱情懷的微妙聯繫:過於細密的語言難以表達灑脱的情懷,過於疏朗的語言又太過簡單,不足以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

(4)拓展:文章語言與內容是什麼關係?(文章內容服務於語言,還是語言服務於內容?)對你有何啟示?(設計説明:語言服從內容的規律,引導同學學習設身處地的理解、表達,學會自然自由的寫作文風)

(5)賽讀課文:要求:①小組代表賽讀,要讀出人物氣度。②每一節兩人比賽,師生評出優勝者。

寫一篇本文的讀後感,可從人物、背景、構思、結構、語言等任一角度展開,字數不少於300字。

第5篇

我們曾經學過陶淵明寫的散文《桃花源記》,作者虛構了一個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達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社會的嚮往,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現在我們再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傳》。兩篇文章相互印證,也許對陶淵明的思想會有一個更加全面的瞭解。

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讀一讀,寫一寫,集中掌握:

教師朗讀課文,不設置思考題,只要求大家認真聽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而後指導學生朗讀。

先讓學生自主閲讀,對照註釋,逐段逐句地解釋全文,並做好筆記。教師巡視,要關注那些基礎較差的同學,有不懂的問題讓他們及時向教師和同學詢問。最後由學生課堂講解,相互交流。

①每有會意②造飲輒盡,期在必醉③曾不吝情去留④環堵蕭然

⑤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⑥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用它做了自己的號。他安安靜靜的,很少説話,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當對書中意旨有所領會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裏窮,經常沒有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情況,有時擺了酒叫他來喝。他一來就要喝得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並不裝模作樣,説走就走。簡陋的居室裏冷冷清清,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裏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贊曰:黔婁的妻子曾經説過:“不為貧*而憂心忡忡,不熱中於發財做官。”從這話看來,他該是五柳先生一類人吧?一邊喝酒一邊吟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快樂。他大概是無懷氏時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教師指導學生閲讀,並條分縷析地談談文章主要從哪幾個方面寫了五柳先生,具體內容又是什麼。(學生一邊説,教師一邊把相關內容列在黑板上)

小組合作探究,進一步補充完善課前所列表格內容。

籍貫姓字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思想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懷得失。

樂趣愛好好讀書,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娛。

生活狀況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瞭解傳記和自傳的基本特點。

教師可根據情況,做鞏固性練習,也可通過説和寫的方式,檢查相關內容。

我們已經瞭解了課文的基本內容。請大家再深入閲讀,認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本文主要從哪些方面來寫五柳先生的?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來?本文主要讚美了五柳先生什麼樣的思想品格?

2.作者為什麼要託言為五柳先生寫傳記?本文是否可以看做是陶淵明的自傳?

3.找出課文中的否定句,談談大量使用否定句的作用。

本文塑造了一個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2.傳記是一種用來記載人物生平事蹟的文體,一般由別人代為記述。自述生平的,叫自傳。本文是陶淵明託言“五柳先生”寫的傳記,但就內容而言,與陶淵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實際就是作者本人的自傳。(學生未必能談得透,可以教師講解為主)作者託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與他的隱退思想有關。

3.作者在文章中聲聲言“不”,處處表現五柳先生與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和他的高潔志趣。

(教師可先講一講什麼是否定句,然後讓學生從課文中找一找,並略作分析,教師略加點撥)

4.傳記是用來記載人物生平事蹟的,所以與此相關的內容都要寫清楚,寫詳細。如本文就寫了五柳先生的籍貫、姓名、思想、性格、愛好、生活情況。除此之外還應有生卒年代、主要經歷和事蹟等。寫傳記要緊的是要真實。

本文是我們學到的第一篇傳記,也是一篇很有特點的文章,對有些問題我們可能會感到疑惑,大家不妨提出來共同探究一下。

(鼓勵同學們大膽質疑,並由同學們解答。能即時解答的即時解答,不能即時解答的共同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將討論題集中到以下方面:

1.寫人物傳記首先要交代人物,本文交代人物為什麼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3.在表現人物上,有些內容今天看起來真的不敢恭維。對此,你怎麼看?

1.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門第觀念盛行,作者有憤於此,故藉此以示叛逆。

2.“好讀書,不求甚解”意思是喜歡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穿鑿字句。這與他“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的目的,是追求一種求知的滿足和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這與讀書不認真決無關係。

3.學生可能會提出不少問題,談出不少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讓學生明確,傳記重在寫實,本文內容是五柳先生(亦即陶淵明)平生的真實記錄。

4.各抒己見,不求苛同。但務必使同學們觀點正確,提高認識。

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對陶淵明的生平事蹟又有了新的瞭解。大家都知道,陶淵明出身貧寒,一生窮困潦倒,有志不得伸展,最後死於貧病。但他志趣高潔,憤世嫉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為世人所景仰。人活着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陶淵明可謂人窮志不窮,我們的確應該從他身上學到一點做人的道理。

1.閲讀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進一步瞭解陶淵明。

第6篇

教學目標: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淵明的自畫像,學習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2.體會本文樸素洗練的語言風格。3.學習並掌握文中的文言詞彙。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字詞;瞭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體會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讀書,不求甚解”。

教學方法:這篇課文字數不多,但寥寥數語卻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畫得非常鮮明。全文共兩段,前一段以記敍為主,重在表現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後一段以議論為主,重在對五柳先生的品德進行歌頌和讚揚。閲讀這篇課文,要學習文中五柳先生“不慕榮利”、“忘懷得失”的優秀品格,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詩人。東晉末年,社會黑暗,風氣污濁,很多人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社會上充斥着虛偽與欺詐。陶淵明做過幾任小官,因對統治階級不滿,辭去官職,歸隱田園,過着儉樸的生活。他隱居農村後,自號“五柳先生”,親身從事耕種,和農民交朋友。這期間他除了寫出許多歌頌優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樸的農村生活的詩以外,也寫了些表現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桃花源記》,這節課我們學習他用史傳筆法寫的一篇自傳《五柳先生傳》。

1.教師配樂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準字音、語調,劃出不能理解的詞句。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從中找出表現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詞句。

①亦不詳其姓字( ). ②因以為號焉( ) ③不求甚解( )_ ④造飲輒盡( )_ ⑤環堵蕭然( )_ ⑤簞瓢屢空,晏如也( )_

2.全班齊讀課文後,指名翻澤課文大意(2-3人);思考。

○1 “五柳先生”之號是如何得來的?“五柳先生”之號得來的原因是其宅邊有五棵柳樹,而人們又不知他是什麼地方人,姓甚名誰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稱“五柳先生”。作者説不知他是誰,其實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應如何理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含義?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讀書有心得體會時,便沉潤於書中而忘記了飲食。這形象地説明了前文中的“好讀書”是真正的喜愛讀書而不是裝模作樣。

○3怎樣理解“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親友請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氣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後就走,不和別人虛情客套。這説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節,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節置之腦後,是一位獨立於世的高風亮節之人。

○4“因以為號焉”中的“以為”和現代漢語中的“以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為”和現代漢語中的“以為”意思是木一樣的。“因以為號焉”中的“以為”實際上應該是“以(之)為”,意思是“把(它)當作”,而現代漢語中的“以為”是“認為”的意思。

○5“欣然”、“蕭然”中“然”的用法有什麼特點?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種,可作“然而”“樣子”“這樣”解。這裏的“然”是用作形容詞的詞尾,意思是“……的樣子”。 “欣然”是高興的樣子, “蕭然’是冷冷清清的樣子。

(l)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畫了怎樣的形象?

明確:“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飲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環堵蕭然”“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過種種敍述,把一個雖處貧困之中卻悠閒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了,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2)陶淵明“好讀書”,為什麼“不求甚解”呢?這與他“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贊”語中哪句話和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談談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明確:與“不慕榮利”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於富貴”。對“不慕榮利”的看法,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贊”語與前文有什麼聯繫?明確:文後的“讚語”是作者仿照史家筆法加的評論性的文字。讚語的實質是兩句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這正好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傳贊一體,互為補充,使人物個性更為鮮明。

(5)本文最大的特點是多用否定句,請從文中找出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麼作用?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貧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正因為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台節歎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六、總結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給自己寫自傳,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表現了自己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

第7篇

1.學習五柳先生甘守貧賤、不慕榮利、曠達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輒()吝情()短褐穿結()簞()晏()黔()汲汲()儔()銜觴()歟()

⑴、(1節)介紹了五柳先生的家境、習性及其志趣。

⑵、(2節)用史傳的結尾格式加了一個讚語,集中陳述了傳主安貧守節的性格特徵和卓爾不羣的理想。

不求甚解:不追求過細的理解。這裏指不拘泥於字面,不執著於對一字一句的解釋,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實質。

如此:指上文所説的“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晏如:安然自樂的樣子。晏,平靜,安逸。如,形容詞詞尾,相當於“然”。

以樂其志:來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歡樂。樂,使……快樂。志,心意,志向。

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求真知、會意於精神)卓爾不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