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徵文4篇 落地生根,共築綠色未來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8W

近年來,垃圾分類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為了推動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激發公眾對於垃圾分類的認識和參與,我們舉辦了一場垃圾分類徵文活動。通過徵文,希望能夠藉助文字的力量,傳播垃圾分類的理念,引導大眾形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共同促進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垃圾分類徵文4篇 落地生根,共築綠色未來

第1篇

現在一些農村垃圾處理並沒有實現“無害化”的目標。比如,有的地方修建了一些小型垃圾焚燒爐,但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大量有害氣體二噁英;有些地方比較偏遠,垃圾運輸距離長,運輸成本較高,採用的“簡易填埋”或者“露天焚燒”模式更是不得已而為之,其污染程度較小型焚燒爐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三種農村垃圾處理模式在實際中運用飽受詬病,並沒有破解農村垃圾處理難題。

“破解農村垃圾處理難題的核心工作應該放在‘分類減量’上,只有‘分類減量’才能降低農村垃圾的運輸成本。”戴海蓉認為,現在一些農村採用的垃圾分類方法都很籠統,甚至出現很多錯誤,常見分類方法有“可回收”、“不可回收”、“可焚燒”,政府投入了大量的塑料桶、宣傳畫冊,但很多農村羣眾還是一頭霧水,根本搞不清楚究竟應該怎麼分,沒有達到科學分類和減量的效果。

戴海蓉表示,要真正實現農村垃圾“分類減量”,必須結合當地的生活習慣和資源回收系統制定分類細則,配備專門的收運工具,建立分類存儲設施,對收運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發動專業人員引導農民。總之,垃圾分類的方法要科學,可操作性要強,才能真正實現資源化、減量化的目標。

農村垃圾“分類減量”以後還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戴海蓉建議,可以根據人口、路網分佈情況,劃定一定面積的處理區域,建立區域衞生填埋場或者焚燒發電廠。另外,在城鄉壁壘已逐漸打破的基礎上,垃圾處理不應再有城鄉差別,必須城鄉統籌,走城鄉一體化道路。

垃圾分類徵文4篇 落地生根,共築綠色未來 第2張

第2篇

這個月,垃圾分類一度成為了人們的熱門話題。作為國小的我,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談論一下這個話題吧!

首先,大家要知道垃圾共分四大類,分別是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接下來,就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垃圾分類的知識吧。

目前,常用的垃圾處理方法主要是綜合利用、衞生填埋、焚燒和堆肥。

可回收垃圾:包括報紙、期刊、圖書、各種包裝紙、辦公用紙、廣告紙、紙盒等等,但是要注意紙巾、廁所用紙水溶性太強不可回收。塑料:主要包括各種塑料袋、塑料包裝物、一次性塑料用品,如:牙刷、杯子、礦泉水瓶等。玻璃:主要包括各種玻璃瓶、碎玻璃片、鏡子、燈泡等。金屬物:主要包括易拉罐、罐頭盒等。布料:廢棄衣物、桌布、毛巾、書包、鞋子等。

廚餘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等食品類廢物。

有害垃圾是不加妥善處理可能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垃圾。比如熒光燈管、乾電池、各種化學電池等有害物質的物品。

其它垃圾包括上述幾類垃圾之外的磚瓦陶瓷、渣土、衞生紙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採取衞生填埋可有效減少對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氣的污染。

通過我對垃圾以及垃圾分類的介紹,同學們是不是瞭解了許多呢?如果瞭解了的話,就請大家快快和我一起行動吧!

第3篇

暑假裏我們假日小隊組織了垃圾分類的宣傳活動,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緊迫感。我想,我一定要做一個垃圾分類的小幹事,為美化環境出一份力。

開學前,我已經把家裏的垃圾桶分成四類: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廚房垃圾。我在垃圾桶上貼上了標識避免爸爸媽媽不注意丟錯了垃圾。我的這些些行為受到了媽媽的大力支持呢!

記得有一次,媽媽把餐桌上的蝦皮丟進了“其他垃圾”的桶裏,過後媽媽發現不對了,趕忙把蝦皮揀到“廚餘垃圾”的桶裏,還邊揀邊説:“保護環境是大事,是造福後代的事,你這麼小就有這樣的覺悟,我沒有不支持的道理!”其實在沒提倡垃圾分類之前我家就有一個“寶貝箱”,那裏放的全都是廢舊電池,足足有多半箱,看看就知道是攢了些年頭的了,媽媽曾告訴過我電池是有毒垃圾亂丟會破壞耕地、破壞水源,這類垃圾隨便丟掉是有罪惡感的。看來我們家人在保護環境的意識方面還很強呢!

上週六,有一次不愉快的經歷,這天上午我和媽媽出門時順便帶着一袋垃圾準備丟掉,當我們要把垃圾丟進綠色(廚餘垃圾)桶時,不遠處的清潔工阿姨向我們邊擺手邊説:“去丟到黃桶裏,去丟到黃桶裏。”媽媽這時怔了一下説:“這是廚房垃圾。”隨後丟進了綠色(廚餘垃圾)桶裏。那位阿姨已經走向了我們,氣烘烘地把綠色(廚房垃圾)桶裏的垃圾放進了黃色桶裏,邊説:“綠色桶是剛清倒過的,是乾淨的,你們就不能把垃圾放進有垃圾的黃桶嗎?”一時間我和媽媽都很尷尬像是不懂得理解他們工作的人了。

回到家裏我製作了一份垃圾分類的宣傳小報,隨後又拿去複印了一些,準備在假期裏派送掉,我想在以後的日子裏這樣的誤會就不會在發生了。

第4篇

在小鎮的大街小巷還未貼滿紅底黑字的宣傳告示時,老龍和三輪車早已教會了人們垃圾分類。

吱呀作響的舊三輪,載着一個矍鑠老頭,人喚老龍,或許他本姓不是“龍”,只是人們見他耳背,叫順了。

“收廢品——”宂長,又迴轉,尾音故意拖得長,經了風霜的沙啞嗓子,和着晨露和微風,吹進每個人的耳朵,一嗓過後,小鎮的一天才算正式開始。

留存大大小小的紙盒,鋪平一天一天的報紙,成果是或多或少的硬幣。舉手便能化腐朽為所需,依勞動取所得,自立又環保,紙盒子與空瓶子往往能決定童年糖果的數量。

老龍的吆喝又響起了。孩子們從玩耍的聚集中散開,各自奔向自家的院落,復又聚攏,身後拖着個大紙箱,與小小身形相稱,俏皮又滑稽,“有廢品呀——過來收喲——”舞動雙臂,扯着嗓子叫住舊三輪,往往一聲還不夠,要兩聲,聲音似線,拉着快要遠走的三輪。

三輪車的剎車鬆了,停下來,會“吱”一聲。耳朵背的人會把聲音故意抬得高,“慢點兒,一個個來。”老龍的提醒也比常人分量重,孩子們乖巧地站成一列,年幼的我在隊中驕傲又興奮,努力地將脖子上仰,老龍正對着我笑,醬色的臉似被雕刻,陽光照及每一寸坎坷,盤根似的枯瘦手接過,摺疊成細長狀,置於桿秤間,動作徐緩,秤砣的位置一點點地向秤梢挪,平衡時,徐徐吐了口氣,復又彎腰,拎起另一個,虔誠得像手執天平的正義之神。而空瓶子向來就是你説幾個便是幾個,連着編織袋一齊扔進舊三輪,小孩子是不會説謊的,老龍深信。

路邊不知什麼時候多了只墨綠鐵箱。白色油漆刷着“舊衣回收”,四字方正得很,孤零零地杵在那兒,行人匆匆,綠皮箱也極少得到關注。一天,老龍路過,停車駐足,仔細研究,目不識丁的他拽住一位學生,急切地想知道意思,“哦,收舊衣的。”學生與他比劃了半天,老龍才明白。想來那時也是汶川地震後重建的一兩年,時值隆冬,遙想蜀地應更寒,老龍便號召人們拾掇孩子小的、些許時候不穿不用的衣服,塞進綠皮箱裏,大抵是他平素待人和善,不詐不欺,人們也都願撥拉出些時間,整理,洗淨,曝幹,疊齊整了,鄭重地放進綠皮箱,綠皮箱漸漸由空變滿。那年,老龍一直套着洗得發白的灰外套,終是沒見那件輕易不常穿的黑棉襖,應該是捐了吧。

後來,我們漸漸長大,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常有吃不完的食物過期了,老龍心疼地看着糧食被糟蹋,罵聲“作孽”,夕日欲頹之時,翻撿垃圾箱,撕開包裝,掰碎,撒在草地上,犒勞了地上的小蟲和天上的飛鳥,來回往復,人們也爭着效仿。老人們把壞了的豆製品碾碎,埋在樹周圍,滋潤了一方土地,樓下的枇杷分外甜,柿子也照眼紅。果實流光之時,不忘加一句“老龍教的!”

日子一天天過去,老龍更聾了,灰黑的發早已被風吹白,小鎮也從曾經的寡淡蒼白變得流光溢彩,曾幾何時,老龍臂彎上多了個紅袖章,認真地琢磨起垃圾分類,“廢電池過期藥不能亂扔·····”童叟皆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