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雲讀後感5篇 京都印象:感悟京華煙雲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5W

《京華煙雲》是一部以1920年代北京為背景的小説,描述了社會中各個階層的人們的生活和情感,以及他們在大時代變遷中所經歷的挫折與改變。這部小説以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繪了一座城市的興衰和人民的命運,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魅力。

京華煙雲讀後感5篇 京都印象:感悟京華煙雲

第1篇

之所以會有讀《京華煙雲》的想法,是因為對趙薇版電視劇《京華煙雲》的喜愛。很多人喜歡趙薇演的小燕子,我卻喜歡《京華煙雲》中的姚木蘭。初次看《京華煙雲》這部電視劇時,我並不喜歡姚木蘭的角色,覺得姚木蘭太喜歡説道,喜歡用自己的學識智慧來馴服自己的丈夫。總覺得她和蓀亞不是一類人,和立夫才是,因為我實在是太愛電視劇中立夫的角色了。可惜的是有情人終未成眷屬,木蘭和立夫只能活在彼此的心裏。

當我開始讀《京華煙雲》這本書的時候,腦海中已經形成了固定的人物見解。但是其實不得不説,電視劇版的《京華煙雲》和小説差別很大,甚至可以説是披着《京華煙雲》的書名,拍着民國時期的兒女情長。

我覺得書中的木蘭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明雙重影響下形成的一個近乎於完美女人。在書中我多次被木蘭的肚量,才智和灑脱所感染、所折服。木蘭對孔立夫的愛是真誠無暇的,對曾蓀亞的愛是忠貞不渝的。雖然木蘭沒能和自己喜歡的人走在一起,但木蘭和蓀亞也過得非常的幸福。木蘭和蓀亞在婚前沒有心蕩神怡的`愛情,卻在年深月久中感情日漸濃厚。雖然這感情並不能佔領木蘭心中孔立夫的位置,但足夠讓木蘭對蓀亞一生忠貞不渝。當孔立夫陷害入獄,木蘭為營救孔立夫所表現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讓我感歎這真是少見的奇女子也!雖然木蘭營救孔立夫的舉動,遭到了蓀亞的吃醋和猜忌,但木蘭所表現出的淡定和從容,真的不是一般修養的女子能做到的。後來蓀亞在木蘭坦誠和肚量下,選擇信任自己的妻子,也是因為木蘭的人格魅力讓他乃至觀眾折服。

書中還有另一個人物——我最喜歡的木蘭的父親。姚父精神世界寬廣,為人處事豁達開明。姚父的描寫,很多都和中國的道有關,很多時候都能看到姚父關於莊子道德的思考。姚父的一生對於木蘭影響很大。木蘭記得很多父親對她的忠告,這使得木蘭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妥善處理。木蘭能夠養成這樣完美的品行也和她殷實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木蘭婚後和蓀亞到處玩耍,遊山玩水,踏遍中國古蹟,這使得木蘭一直不斷成長。我以為這就是我們現在流行説的“女兒要富養”的真正含義吧,既有物質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精神上的薰陶和培養。書中也描寫了木蘭人生的幾次重大變故,比如她的女兒參與學生起義被射擊,他們被迫離開北京逃離戰爭;她的兒子參加抗日戰爭等,這些災難迫使木蘭成長,使她變得更加堅強。

林語堂還把《紅樓夢》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紅玉讓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華,有個性卻體弱多病的女子,最終為了成全自己心愛的人,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寶芬讓我想到了薛寶釵,一位沉穩、冷靜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讓我想到了賈寶玉,一個愛到處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悲劇》顯然便是一出現代版的《紅樓夢》。我非常喜歡紅玉的那句對聯:閒人觀伶伶觀人。這句話放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那麼警醒世人。你以為你看到的別人是怎樣的怎樣的,你覺得自己是主觀意識上的人,被觀察的是伶,然而反過來你又何嘗不是那個伶?

京華煙雲讀後感5篇 京都印象:感悟京華煙雲 第2張

第2篇

京華煙雲通過描述京城三大家族的起落沉浮,展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的的深刻變化。該書無論是在背景、內容、人物刻畫上,都是民國小説中的不二經典!

有這樣一些作品,年少時喜歡讀,到中年了還是喜歡,而且每讀一遍你都能有新的收穫和感悟,《京華煙雲》就是這樣一部讓我喜歡了近二十年並且將一直喜歡下去的作品。

第一次看《京華煙雲》的時候我還不到十八歲,喜歡古典文學的我立刻就喜歡上了書中人物的那份韻味,喜歡上了超然淡泊的姚思安,温文儒雅的孔立夫,身世堪憐、楚楚動人的曼娘當然,我最最喜歡的還是書中的女主角姚木蘭,她知書達理、美麗温婉、睿智聰慧、通達賢淑可以説,我能想到的形容女性的美好詞彙全部用在她的身上也不過分,在我的心中,木蘭就是完美女性的化身。

那時候的我情竇初開,愛憎分明,我認為相愛的人就一定要走在一起,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我常常為了木蘭和立夫的結局耿耿於懷,當木蘭和曾蓀亞結婚的.時候,我氣憤地丟開書本不願意再看,我覺得只有立夫才配得上木蘭,這麼相愛默契的一對人兒不能相守在一起,太令人痛惜和惆悵了!我對林語堂老先生的這一安排非常地不滿意,對那個娶了木蘭的曾蓀亞充滿了敵意,對孔立夫和姚木蘭充滿了同情。

九十年代初,台灣拍攝的根據《京華煙雲》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在大陸播出了,那時候我剛剛上國中,但是守着家裏那部黑白電視機,幾乎一集不落的觀看到底。趙雅芝扮演的木蘭無論從扮相到神韻都完全符合了我心中的木蘭形象,讓我心儀不已,痴迷萬分,這部萬人空巷、轟動一時的電視劇也改變了我對木蘭婚姻的認識,在為木蘭和立夫惋惜的同時,我漸漸地接受了她和蓀亞的婚姻,正如現實生活中的我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接受生命裏突如其來的變故和傷痛。二十幾歲的我開始相信緣分,相信命運的不可抗拒。

20xx年,大陸版的《京華煙雲》在電視上播出了。年過而立的我再看《京華煙雲》,少了些參與的激情,多了些旁觀的淡然。雖然趙薇扮演的木蘭無論從扮相還是氣質都不盡人意,很多情節也改得面目全非,但黃維德扮演的立夫卻比以前版本的更飄逸瀟灑了,服裝和攝影更是精緻華美。片尾曲《發現》優美婉轉,蕩氣迴腸,讓我愛不釋耳。

再看《京華煙雲》,再看木蘭的愛情,我的感覺和以前完全不同了,對她和立夫這份錯過了的情緣,我不再惋惜痛心,反而覺得林語堂先生的安排真是神來之筆啊!在婚姻的圍城裏摸爬滾打了十四年的我忍不住想:要是立夫真的娶了木蘭,他們的愛情還會這麼動人這麼長久嗎?他們在彼此的心裏還會這麼完美嗎?

我不否認,夫妻之間也有很多鶼鰈情深的佳偶,但像木蘭和立夫之間這樣完美的愛情在婚姻生活裏是不可能存在的,它是一份集相知相惜、相愛相慕,集知己、情人、偶像為一體的情誼啊!它因為多了不可企及的距離美,多了無數個月白風清之夜的相思,多了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的遺憾,而變得異常美麗,每次看見立夫和木蘭對望時的眼神,我都深深地陶醉了,那樣的款款深情,那樣的傾慕理解,那樣的惺惺相惜,是生活在柴米油鹽裏的夫妻之間會有的嗎?

第3篇

20xx年的冬天,因公出差到寧夏銀川,從武漢到銀川沒有直飛的飛機,中途須在咸陽機場轉機,在等待的空隙,竟在機場的一個小書店裏看到了林語堂先生的長篇小説《京華煙雲》。這本書在讀大學的時候我是看過的,只是那時囫圇吞棗,並未真正能夠理解;工作後卻也沒了大把閒散的時間再讀,就留下了自己不覺的遺憾。現在出差一個星期,又正值西北天寒地凍的季節,既缺水,也沒有下雪,樹木都焦黑焦黑的,加之當地極少有青菜,吃的除了羊肉還是羊肉,感覺除了冷,還是冷,西北的風景也不能領略到。只是晚上窩在賓館裏看這本小説,才覺得這趟差還值,有大塊的時間看了本好書。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先生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説,當時正值國內抗日戰爭爆發,作者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omentinpeking》,《京華煙雲》是它轉譯為中文後的書名。我看的是張振玉的譯本,因為受英語表達方式的影響,初看覺得行文很奇怪,人物語言也缺乏個性,看起來有些累人,但看着看着就被深深吸引了。小説情節曲折,展現了1900年至1938年政權更迭、軍閥混戰、人心鬱悶的北平城中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類人物的性格演變、思想碰撞和命運選擇,充分反映了中國當時社會的變幻。

這本書主要以主人公姚木蘭的人生為主線,故事從木蘭兒時一直寫到她人生之秋。寫她的童年趣事,被義和團紅燈照拐買最終獲救回家;寫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愛情;寫她美滿的婚姻;寫她的喪女之痛;寫她在逃難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響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三個家族的人物命運來展現了舊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生活。各種性格各種階層的人物給北京城增添了萬種風情。有畫家齊白石、國學大師辜鴻銘、哲學家林秦南、思想激進的青年學生、不畏犧牲的愛國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歸來的學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軍官和妓女。讀來頗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這本書最值得關注的是貫穿始終的道家思想,林語堂先生寫這部小説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紹中國,介紹中國人的價值觀、審美觀,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語堂先生的女兒林如斯在評介這本書時説道:此書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我想作為女兒的林如斯如此的評説,是很有道理的。的確,當我翻開此書,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餘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

書中首題便是“道家女兒”。林如斯在《京華煙雲》序文中説:“父親其實是把木蘭當成一個時代女子的典範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認真看世界,不為命運所屈服。書中稱木蘭是道家的女兒,我想,這和她所受父親的清淨無為的思想薰陶較多。”我們在小説中也

第4篇

讀《京華煙雲》的情緒與別的書完全不一樣。緊張、憤怒、悲傷……林語堂的女兒説:“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閒話,加入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一點不假,讀者憑着這些能夠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蘭與紅玉。木蘭被稱之為妙想家一點也不誇張,她繼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遙,自由,追求理想卻又不強求,善於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蓀亞娶了她,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

木蘭是適合做老婆的,她是一個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點子;她能夠與你去很多的風景名勝,和她聊天,永遠不會氣悶;她喜歡做菜,個性愛研究新奇的菜式,對於種花養草,琴棋書畫也有興趣;既能滿足你對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夠陪你品茗賞月,做風雅之事;有時候可能有些過於理想化,但木蘭也懂得適時調整。對於書中的人物,我卻更喜歡紅玉。也許是因為出於同情,也有可能是憐香惜玉,總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她象一個有着許許多多煩惱的青春期少女,想減少自己的煩惱,卻讓自己的煩惱越來越多。阿非對寶芬的仰慕,使紅玉對阿非產生誤會。

紅玉愛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將阿非的話理解錯誤,精神崩潰,最終跳潭自殺。她的身體與林帶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樣專情:整日擔心自己喜歡的男子不再愛自己。這部書不愧為現代版的《紅樓夢》。書中的主角姚木蘭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寶釵的守德、史湘雲的豪爽、王熙鳳的精明強幹、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賢孝才德、迎春的忍讓、探春的睿智。林語堂先生也説過:“若為女兒生,必做木蘭也。”這是對木蘭的最高評價了。也有人這麼説:紅玉就是林黛玉,木蘭就是史湘雲,寶芬是寶琴,莫愁是寶釵……全書就是《紅樓夢》的影子。木蘭,不可否認的,一個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麼,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過人的才智?她的氣魄?她的膽略?……這些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當讀者看到她的寬容的時候,對她也許會有一個新的認識。

在木蘭與曹麗華相見中,誰也想不到,木蘭會對她丈夫的情人那麼寬容。寬容是一種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能夠説是很難很難。寬容就是一門藝術,一門做人的藝術,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行為。寬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我們在理解別人的長處之時,也要理解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和平相處,社會才顯得和諧。如果木蘭不寬容曹麗華,那麼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也許孫亞會拋下木蘭與曹麗華結婚,這個結果也是木蘭最不想要的。但寬容也並不是説一味地縱容。木蘭的寬容是有尊嚴的,是大氣的,不是一味地縱容,抑或故作姿態,千人千面,有氣度的。這種寬容才是真實的。

?京華煙雲》這一本書教我的不僅僅僅是這些,這本書也許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得到它的內涵。對聯,甲骨文,道家經典,詩詞歌賦……充滿中國文化的氣息。讓我再翻開書,細細品嚐林語堂的最負盛名的傳世之作。

第5篇

1939年,林語堂先生在法國巴黎時模仿《紅樓夢》的結構用英文寫了長篇章回體小説《京華煙雲》,這部小説曾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作品。這本小説透露着太多的驚歎和思考,當我我再次翻看《京華煙雲》,不像第一次的囫圇吞棗般倉促,而是仔細翻閲了一遍,又讀出了些許味道……姚木蘭14歲那年,全家逃難去杭州。姚木蘭擔心那些古玩被別人挖走,問父親留下的寶物如何處置,父親説:“聽着,孩子,要知道,物各有主。在過去三千年裏,那些周朝的銅器有過幾百個主人了呢。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永遠佔有一件物品。

拿現在説,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後,又輪到誰是主人呢?……如果我們掘起來,那玉器還是玉器,銅器還是銅器。”我從姚思安這一番看似簡單實則意味深長的話中得到一個教訓,福氣不是自外而來的,而是自內而生的。在人的一生中,得與失、禍與福,很多時候都是命中註定的。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麼都強求不來的。這個世界裏的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永久保存、永久的.擁有。既來之則安之。

去年夏天去山東泰安遊覽了泰山,腦子裏眾多畫面跳了出來。姚木蘭與孔立夫也登過泰山,他倆單獨站在泰山頂上的秦始皇的無字碑前時,她感慨了一代王朝雖然能建功立業,有無限的榮耀功勛,但終究有一天被更替,被淘汰,灰飛煙滅。

有幸,我也找到了那塊無字碑,的確無字碑説出了無限的話。當天我們冒雨登泰山,在我登上泰山之巔的一瞬間,我的心在不停地翻滾着。時間是在一分分一秒秒的流逝着,觸不着也摸不到,人世間的萬物也隨着時間的流逝更替消亡着,就好比難得一遇的流星,唰的一下從天空中飛過,一瞬間什麼也沒有了,所有的一切一定都會變成荒崗上長滿青苔的無字的石碑,那是最終的歸宿。這一刻“只是無窮的時間中的一剎那,過去、現在、將來融匯而為一體的完整幻象,既有我、又無我。這個幻象,無語言文字可以表明。物我的泯滅,有情無情的辯證統一,瞬間與永恆的二而二,一而一”,秦始皇的無字碑讓我深有感觸。石頭淡泊,卻能永恆,因而人只有從物慾中徹底解放出來,精神才能想快樂的鳥兒在藍天裏任意高飛。所以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你不要首先想着自己要有多大的成就。你要想的是如何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一點一滴的累積,我們都不能懈怠。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讓自己的工作生涯沒有遺憾就足矣。小説中還有一個重要的閃光點,讓我深深感動,那就是姚木蘭的寬容。在姚木蘭與曹麗華相見中,誰也想不到,她會對她丈夫的情人那麼寬容。寬容是中華民族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美德,那都是一門藝術,一門做人的藝術。

心理學中説:寬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我們在接受別人的長處之時,也要接受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但寬容也並不是説一味地遷就,我們也要因事而論,選擇合理的方法去處理每一件事。這部小説講的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是一種精神,通過閲讀一個個文字,我認識了那個時代,瞭解了那種文化,回憶了那段歷史,也接受了那種精神!相信有一天我的工作、生活也會褪盡鉛華,擁有更多樸素與堅韌的內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