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京華煙雲讀後感想優秀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2W

《京華煙雲》與《紅樓夢》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依託於當時混亂的社會背景,對社會的描繪佔據了主要的篇幅。

2020年京華煙雲讀後感想優秀範文

京華煙雲讀後感想

我是由《京華煙雲》這部電視劇,才瞭解到《京華煙雲》這部小説的。《京華煙雲》的作者林語堂,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帶有神祕色彩的傳奇人物。他是一位世界性的知名作家,被美國文化界評選為“20世紀智慧人物”之一。他學貫中西,是我國最優秀的雙語作家之一,在語言學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兼備散文大家與著名長篇小説家雙重身份,是唯一一位長期用英文進行文學文化創作的中國現當代作家。《京華煙雲》,被譽為“現代紅樓”的著作,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作品,美國《時代》週刊推薦必讀之一,它生動描繪了一幅近代中國風貌圖。

《京華煙雲》,是一部將磅礴、華麗、完備、經典、真實集於一身的著作。可以説,它不是一部小説,它就是生活,就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再現。它不加粉飾地呈現出中國的一切困境與紛擾,並積極地昭示着國家的希望,是作者揮淚寫就的民族心靈史,是一部只有中國人才能完全體會的經典。代表了近代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一一出現在這幅畫卷中,這些人物是那樣的真實、形象,就好像出現在我們的身邊的行行式式的人物。這部史詩般磅礴的鉅著寫得如此淋漓盡致、如泣如訴,是一部可以在寂寞長夜裏獨自品位的佳作。

《京華煙雲》以主人公姚木蘭的命運發展為線索,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雨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等歷史事件,全景式展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風雲變動的歷史風貌。

書中穿插的是近現代中國的發展史,那是一個多事之秋,一個動亂的時代,一個戰爭的年代。當時的中國政府岌岌可危,社會上動亂不安,中國面臨着改朝換代的變化,但是,書中從無絕望的筆跡,反而到處都彰示着積極的希望,照射出勝利的光輝。尤其是在書中結尾處,人們喊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鄉”的口號,一個民族,由於一個共同的愛國熱情而結合,由於逃離一個共同的敵人而跋涉萬里。一個民族其雄偉的力量,像萬里長城之經歷千年萬載而不朽。億萬的中國人共同在這偉大的史詩時代奮鬥生活着。這就是中國的希望所在。

《京華煙雲》以家庭為主要描繪對象,是一本家庭觀念很重的書,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在書中,我們看到的家庭是安寧與和諧的,家庭成員父與子、母與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婆媳、主僕與僕僕之間的關係是自然的、和諧的。

書中的“母愛”很神聖,很偉大,很感人。姚木蘭的母親姚太太的母愛可以説是溺愛,她對兒子體仁的愛有着舊的家庭觀念,是縱容的、盲目的,但這並不能否認她對兒子體仁那種深厚的、純潔的愛,這是隻有母愛所擁有的深厚真摯的母愛。姚太太的生命彷彿是為着兒子而活,她每天等着兒子回家,經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兒子便心滿意足。兒子死後,她的靈魂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一個軀殼苟延殘喘,連話也説不得了。書中最感人的是陳媽,她數年如一日思念兒子,總是不斷為兒子做衣服,總是不停地尋找兒子,從不放棄。而木蘭、莫愁的母愛則是一種理性的母愛。在送兒子到前線打日本人時,在國家與家庭的選擇中,她們除了一種出於母性本能的愛,即對送兒子的不捨與心疼,她們更多的表現了一種理智、一種理性。尤其是在抗日戰爭逃難中,木蘭收養了幾個小孩,她感到一種奇妙的快樂,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中國的將來,是綿延中華民族的生命。這種母愛,由個人昇華了民族、國家,母愛的意義得到了昇華。母愛是一種天職,我真想不出比母愛更無私、神聖、永久、實在的愛!

在書中,不僅有父母對子女的無私的愛,也塑造了一些孝敬奉養老人的形象。如木蘭、莫愁、陳三等。他們作為子女對父母老人一往情深,養老送終,極盡子女的職責,使得老人的晚年幸福安詳,像一處平靜的風景。如姚思安在臨終時,子女圍繞,奉孝敬養,他再也沒有遺憾了,在睡眠中逝世。這些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美、淳厚的良知和德性。

書中所塑造的木蘭、莫愁姐妹倆的性格是“賢妻良母”的形象,她們賢惠、善良、達觀,具有女性的氣質,但這並不是傳統的賢妻良母,而是有着現代意識的,尊重自己個性、價值與尊嚴的,文化修養高的,聰慧的結合着傳統與現代氣息的女性,並以女性的魅力感染着丈夫,無疑是對丈夫在生活上、工作上、心靈上的一種提升。比如,木蘭在知道丈夫蓀亞拈花惹草時,憑藉自己的聰慧、冷靜化解了一場危機。她既沒有懦弱的忍讓,也沒有像潑婦似的大吵大鬧,而是用她的包容大度解決一切,做法大方得體、成熟穩重,既給丈夫、第三者一個台階下,又挽留了丈夫的心,挽救了自己的家庭,三人也成了好朋友。這樣睿智的舉動令我們許多女性都自愧不如、敬佩萬分。

《京華煙雲》中,我最欣賞的一個角色便是木蘭的父親,姚思安。他向我們傳遞着道家的思想,他的死很安詳,是真正的道家的仙逝。他很喜愛木蘭這個女兒,在他的思想中沒有“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觀念,這在封建社會是很難得的。他喜歡結交朋友,特別是有學識、有內涵的人,同時,他總是接受新事物,提倡新思想,其程度令許多年青人都驚歎不已。在新文化運動中,他把自己的長辮率先剪下來,以支持這場運動。他漠視金錢、權力、地位,只醉心於得道,尋求真正的自己,他要洞悟造物者之道,淨化自己的心靈。他把一切看得皆空,選擇雲遊四海。他的老莊哲學思想影響了木蘭的一生,使木蘭成為一個淡然、逍遙、自由,善於在平淡生活中獲得樂趣的人。同時,也影響着孔立夫的人生,使立夫成為一個愛國勇士,用他手中的筆喚醒沉睡中的中國人。更是改變了牛素雲的命運。姚先生在臨終前勸告她:“在打仗時,你要記住你是一箇中國人。”這句話感染着素雲,最終使素雲不顧危險,拒絕做漢奸,選擇在日本做特務間諜,為中國辦事,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雖然,姚先生逝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影響着後人。

《京華煙雲》中,時刻流露一種道家思想,流露出老莊哲學思想。那是一種渾然天成,順應天道,遵從自然,怡然隨和的生活藝術。書中的道家思想主要通過姚思安這位入世高人體現出來。每一次他與女兒木蘭的對話,每一次面對劫難時的淡定自若,經過漫長的獨自雲遊,到後來的驀然領悟,無不透露出道家的思想。這是一種浮生若夢的徹悟,一種心曠神怡的陶冶,一種博大精深的震撼。

林語堂的女兒曾評價《京華煙雲》:“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閒話,加入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的確,這是一本包羅萬象的鉅著。如果説《紅樓夢》是一部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那麼《京華煙雲》無疑是一部中國近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因為小説裏面的故事,真實得宛如人生,讓人感覺不是在看一本書,而是在讀生活。書中的件件史實,簡直就是展現於舞台上的話劇,而劇後的背景,則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讀《京華煙雲》還另外想起《家》。故事的背景都很相似,都是一個大家族的悲歡離合為主線來寫。有《家》的影子,我想大概是因為其中對於一個丫鬟的描寫,其悲劇之處和《家》中的另一個丫鬟有相似。至於這本書,如果説是蛇灰線的話,我覺得還是不恰當的。《京華煙雲》總共45回,《紅樓夢》有4回,如果説是伏延千里的話,那還真是不夠長。我真想一句話説,《京華煙雲》讀起來不如《紅樓夢》有意思。《紅樓夢》,怎麼講,不愧是歷史地位,以及價值很高的書。書中又有對對聯啊,詩啊,賦啊的精彩描寫,連對藥材,對各種食物的描寫也是各處都有伏筆的。所以,雖然《京華煙雲》有可能可以獲得諾貝爾獎,但是還是《紅樓夢》更有意思的。但是呢,關於後面的本侵華戰爭,以姚木蘭自己家庭為視角的描寫還是很有可讀性的。另外,姚木蘭也是一個個性很鮮明的人物,同樣,曼娘,銀屏也是

《京華煙雲》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姚木蘭,雖然是富家小姐,但總是表現出身手不凡,不管是對於未來的規劃,還是對於複雜人際關係的處理。唯一不足的是,她對於自己的婚姻不是自己掌控的,雖然她自己深愛的人是立夫,但是卻只有和他做朋友。所以説嘛,還是挺遺憾的。另外,姚木蘭見多識廣,從小就受到家族中各種文化的薰陶,是一個很渴望自由的靈魂。同時,她身上也很有莊子思想的影子,繼承於她的父親。雖然我比較喜歡我的思想,但不得不承認,在那個時代,姚木蘭的父親給她灌輸莊子的思想還是很明智的一件事情。

京華煙雲讀後感想

前天剛把林語堂的《京華煙雲》看完,感覺很過癮,一本好書啊!記得最早知道 <<京華煙雲>>還是在念國中的時候,是看電視劇,趙雅芝演的那個版本。大部分的劇情都已經不記得了,只是記得曼娘最後的慘死,這使得我一直很排斥這本書,我對抗日期間的悲慘故事,一直是沒勇氣看的。可近來因為一直在看清末民初的故事,傳記之類,所以想起要看這本書,果然,一本好書!

姚木蘭想來是林語堂先生的理想女子,他把太多的完美都賦予在這個角色身上。從性格上説,木蘭節儉、勤勞、端莊、知禮、謙讓、服從、善理家事,博學多才,可謂是當時女子的典範,同時由於重道逍遙的父親的道家自由思想影響,木蘭能脱離於禮數的束縛而自由、健康的生活、成長,形成自己的獨特魅力。從命運上説,木蘭也有着太多的幸運,天生麗質,生活富有,婚姻幸福,公婆疼愛,對木蘭而言最大的打擊應該是女兒阿滿的意外死亡,可這並未改變木蘭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夢想的追求,即使在最後的抗日流亡生活中,她依然能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充實和温暖。

在感情上,對木蘭而言最珍貴的應該算是她和孔立夫之間的愛情,雖然木蘭和蓀亞也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感情深厚,他們倆的婚姻無論從兩個家庭,還是從他們兩個人來説都堪稱完美,可孔立夫始終都是木蘭心之所想,情之所繫之人,她不是不愛蓀亞,但她更欣賞立夫。孔立夫就想木蘭心裏的祕密花園,她在不經意的時候就會想起,回味,遐想,只屬於她自己的祕密,她從來不對人提起,隱藏在內心深處。木蘭十六歲情竇初開之時,就鍾情於立夫,可她從來沒表示或爭取過什麼,她深知自己終是要嫁給蓀亞的,因為曾家對她有救命之恩,她和蓀亞的婚姻是兩個家庭的希望。而她妹妹莫愁卻是和立夫能白頭偕老之人,她羨慕莫愁但並不嫉恨,她努力經營自己的婚姻家庭,同時對妹妹的婚姻也是鼎力相助,和妹妹一家和睦相處,共同進退。如果不是立夫被捕,木蘭在情急之下,不顧一切隻身犯險,恐怕誰也不會去猜想木蘭對立夫的情誼。立夫被捕事件不但證明了立夫對木蘭的重要,同時也讓木蘭瞭解到立夫對她也有着同樣的情誼。事後,兩人都再無提起當日之事,仍然一如既往和睦相處,相互幫助。只是兩個人都明白了對方的心意,所以木蘭和立夫之間也可以説再無遺憾了。

姚木蘭和孔立夫讓我想到了林徽茵和金嶽霖,後者也是一對情投意合的愛人,只可惜"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金嶽林認識林徽茵之時,她已是樑思成的妻子了,且他們夫妻恩愛,婚姻幸福,金嶽霖一生守侯着林徽茵終生未娶。樑思成,林徽茵,金嶽霖他們三人都是品格高尚且擁有大智慧的人,雖然關係尷尬,但三人卻是一生的好友,且大半輩子都是比鄰而居相處和睦,親如一家,不得不佩服這三人的情商之高啊。可是我想林徽茵心裏終是有所愧疚,有所遺憾的吧,尤其是對金嶽霖。與其如此,還不如象姚木蘭和孔立夫那樣,各自幸福生活,只是情誼兩心知而已,來得美好和滿足。

京華煙雲讀後感想

讀《京華煙雲》的心情與別的書完全不一樣。緊張、憤怒、悲傷……林語堂的女兒説:“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閒話,加入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一點不假,讀者憑着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蘭與紅玉。木蘭被稱之為妙想家一點也不誇張,她繼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遙,自由,追求理想卻又不強求,善於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蓀亞娶了她,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木蘭是適合做老婆的,她是一個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點子;她可以與你去很多的風景名勝,和她聊天,永遠不會氣悶;她喜歡做菜,特別愛研究新奇的菜式,對於種花養草,琴棋書畫也有興趣;既能滿足你對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賞月,做風雅之事;有時候可能有些過於理想化,但木蘭也懂得適時調整。對於書中的人物,我卻更喜歡紅玉。也許是因為出於同情,也有可能是憐香惜玉,總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她象一個有着許許多多煩惱的青春期少女,想減少自己的煩惱,卻讓自己的煩惱越來越多。阿非對寶芬的仰慕,使紅玉對阿非產生誤會。紅玉愛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將阿非的話理解錯誤,精神崩潰,最終跳潭自殺。她的身體與林帶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樣專情:整日擔心自己喜歡的男子不再愛自己。

這部書不愧為現代版的《紅樓夢》。書中的主角姚木蘭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寶釵的守德、史湘雲的豪爽、王熙鳳的精明強幹、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賢孝才德、迎春的忍讓、探春的睿智……

林語堂先生也説過:“若為女兒生,必做木蘭也。”這是對木蘭的最高評價了。也有人這麼説:紅玉就是林黛玉,木蘭就是史湘雲,寶芬是寶琴,莫愁是寶釵……

全書就是《紅樓夢》的影子。木蘭,不可否認的,一個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麼,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過人的才智?她的氣魄?她的膽略?……這些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當讀者看到她的寬容的時候,對她也許會有一個新的認識。在木蘭與曹麗華相見中,誰也想不到,木蘭會對她丈夫的情人那麼寬容。

寬容是一種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説是很難很難。寬容就是一門藝術,一門做人的藝術,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行為。寬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我們在接受別人的長處之時,也要接受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和平相處,社會才顯得和諧。如果木蘭不寬容曹麗華,那麼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也許孫亞會拋下木蘭與曹麗華結婚,這個結果也是木蘭最不想要的。但寬容也並不是説一味地縱容。木蘭的寬容是有尊嚴的,是大氣的,不是一味地縱容,抑或故作姿態,千人千面,有氣度的。這種寬容才是真實的。

《京華煙雲》這一本書教我的不僅僅是這些,這本書也許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得到它的內涵。對聯,甲骨文,道家經典,詩詞歌賦……充滿中國文化的氣息。讓我在翻開書,細細品嚐林語堂的最負盛名的傳世之作。

開始認識《京華煙雲》是由於其電視劇的熱播,我看了幾集,便對原著產生了興趣,我知道了這是國語大師林語堂的經典之作。

故事是從義和團運動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主人公姚木蘭從一個小姑娘變成了中年婦女。魯迅的文章寫的是這個時候人名羣眾的愚昧麻木,而林語堂是在歌頌中華的傳統美德與面對外來者侵略時一個富貴儒商家庭的變遷故事,從而讚美保家衞國的勇士們。

《京華煙雲》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剛,糅合古今。雖然原著是用英文寫的,但我卻認為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內涵,沒有浮華的文字,卻依然美麗古樸,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語堂對這片土地與文化的熱愛。全書充滿濃濃的中華文化,中華情感。文中有“有佳話,有哲學,有風俗,有深談,有閒聊,更有時代變遷時特有的語言習慣。”《京華煙雲》猶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極為抒情的大提琴獨奏,在黃昏的庭院裏。

《京華煙雲》思想美。全書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可以看出林語堂很收道家思想的薰陶。每一章的開頭都有一小段莊子的話,比如“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雖然我看不懂那是什麼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內容有哲學上的內在聯繫。其思想美更體現在對民族災難與傳承感知和認識上,讀罷全文,我還有一種心緒難平的感覺,好像對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讀罷全書,意猶未盡,在作讀書筆記的時候,我相當於再看了一次本書。越是品味,越是反反覆覆地讀。我越覺這書之妙。

姚思安,一個深受道家思想薰陶的智者,性情隨和,胸懷寬廣,為人坦蕩,關心兒女。正是在他的教導下,才培育出兩個冰雪聰明的女兒,在那個時代,他的思想比較開放,他不叫他女兒裹腳,他讓女兒受現代教育,卻都有着傳統女子的美好之處,還教木蘭識甲骨文。最後他因憂國憂民而病卧不起,當他在臨終前,曾要求見牛素雲一面,他説了句“記住你是中國人。”也許正是因為這句話,才拯救了牛素雲的靈魂。

曼娘是中國傳統婦女的典型,謹守禮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傳統的思想教育,並將這些思想貫徹到了行動上,甘願地以清白之身為丈夫守了一輩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認為那種感情,遠不是這樣的話可以解釋的。書中還有一段是姚思安預言到中國戰爭爆發的必然性,把中國能否戰勝的問題歸在了曼娘對於中國是否應該打仗的態度上,看似很荒謬。但其中應該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這樣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夠有反抗日寇的決心,那麼中國又怎麼會沒有希望呢?其實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認為她也是不斷跨越傳統,她還和木蘭一起去看過電影呢。

2019年的冬天,因公出差到寧夏銀川,從武漢到銀川沒有直飛的飛機,中途須在咸陽機場轉機,在等待的空隙,竟在機場的一個小書店裏看到了林語堂先生的長篇小説《京華煙雲》。這本書在讀大學的時候我是看過的,只是那時囫圇吞棗,並未真正能夠理解;工作後卻也沒了大把閒散的時間再讀,就留下了自己不覺的遺憾。現在出差一個星期,又正值西北天寒地凍的季節,既缺水,也沒有下雪,樹木都焦黑焦黑的,加之當地極少有青菜,吃的除了羊肉還是羊肉,感覺除了冷,還是冷,西北的風景也不能領略到。只是晚上窩在賓館裏看這本小説,才覺得這趟差還值,有大塊的時間看了本好書。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先生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説,當時正值國內抗日戰爭爆發,作者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omentinpeking》,《京華煙雲》是它轉譯為中文後的書名。我看的是張振玉的譯本,因為受英語表達方式的影響,初看覺得行文很奇怪,人物語言也缺乏個性,看起來有些累人,但看着看着就被深深吸引了。小説情節曲折,展現了192019年至1938年政權更迭、軍閥混戰、人心鬱悶的北平城中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類人物的性格演變、思想碰撞和命運選擇,充分反映了中國當時社會的變幻。

這本書主要以主人公姚木蘭的人生為主線,故事從木蘭兒時一直寫到她人生之秋。寫她的童年趣事,被義和團紅燈照拐買最終獲救回家;寫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愛情;寫她美滿的婚姻;寫她的喪女之痛;寫她在逃難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響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三個家族的人物命運來展現了舊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生活。各種性格各種階層的人物給北京城增添了萬種風情。有畫家齊白石、國學大師辜鴻銘、哲學家林秦南、思想激進的青年學生、不畏犧牲的愛國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歸來的學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軍官和妓女。讀來頗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這本書最值得關注的是貫穿始終的道家思想,林語堂先生寫這部小説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紹中國,介紹中國人的價值觀、審美觀,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語堂先生的女兒林如斯在評介這本書時説道:此書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我想作為女兒的林如斯如此的評説,是很有道理的。的確,當我翻開此書,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餘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

書中首題便是“道家女兒”。林如斯在《京華煙雲》序文中説:“父親其實是把木蘭當成一個時代女子的典範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認真看世界,不為命運所屈服。書中稱木蘭是道家的女兒,我想,這和她所受父親的清淨無為的思想薰陶較多。”我們在小説中也看到,儘管姚木蘭感情非常豐富,但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總的來説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和制約,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天然反映。這也使得木蘭能在自己巨大的生活變遷中,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到後來變為村婦,過起了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後變為普通農民……面對生活的種種沉浮,她始終保持着胸襟開闊又灑脱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潑愉快,生氣充沛,作起文章來行思敏捷、振筆如飛;她也很會享受財富,但又從不依賴金錢,而是隨時準備着失去了財富應當怎樣過日子。在富裕殷實的生活中,始終能夠保持一種質樸厚實的心態,在平凡、寧靜的鄉村生活中,只求豐衣足食,無憂無慮,能夠知足長樂。這樣的思想修成,最終使木蘭成為了一個聰慧、勇敢、忍苦、大氣的女性代表。這也許是我們讀這本小説應該得到的啟示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