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班生林可樹讀書心得5篇 深入異鄉,熠熠生輝:林可樹的跨校經驗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7W

林可樹是一位令人矚目的插班生,在新環境中獨特的讀書心得引起了廣泛關注。通過不懈努力和積極進取的態度,他展示了插班生的無限潛力,併成為同齡人的榜樣。林可樹的讀書心得為我們帶來了新的啟示,讓我們更加熱愛、用心去閲讀。

插班生林可樹讀書心得5篇 深入異鄉,熠熠生輝:林可樹的跨校經驗

第1篇

看完了《讀寫月報新教育》用一期整本書來寫的《插班生林可樹》,我想如果名字只是一個稱呼,那麼叫什麼是沒有區別的。我們可以把所有的插班生都叫林可樹,只是每個林可樹都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故事。

面對這些“林可樹“,教師是幾乎沒有準備的,我們往往要到開學甚至上課了才知道和見到“林可樹”,其實我們也和孩子一樣是完全陌生的,這就考驗接手老師的“智慧”了。對作者 楊 老師的“智慧”我是相當佩服的,雖是一線老師,我覺得她的教育就是“大智慧”的教育。尤其是她的幾種做法和態度,再此思考和學習:每天都有不同學生的不同事情發生,有些要延遲處理的,如果不做個備忘,就可能錯過或忘記,這將影響到教育的效果 和 老師的威信;對特殊的學生,有時候不能寸寸緊逼面面俱到,反而應該以退為進,讓他受壓制的情緒有一個緩和的時間和空間; 當學生還不願意同你對話,不願同你交流內心的真實想法時,尤其在接受、信任、悦納你之前,你再怎麼苦口婆心,再怎麼為他着想,再怎麼批評教育,都可能是勞而無功、吃力不討好的,還可能讓他走向你希望的反面。因為學生心裏沒有你這個老師,他就不會在乎你的言行和付出; 不管學生是不是推諉,是不是説假話,都照着他生活和言行的本身去理解、去溝通。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對他潛移默化,讓他體會到,老師不只是期盼着看到他自己説的那個結果,更願意關注他的言語,他的所思所感,以及他同老師的一次次交流,哪怕繁瑣,哪怕反覆。要讓學生 明白 老師是想努力看懂他內心的; 應該學會根據“問題生”的情況變化對情緒進行調控,讓情緒為教育服務,而不應該被情緒牽着鼻子走; 當師生之間出現種種“矛盾”和“衝突”時,問題生臉上投射的其實就是教師自己的表情; 師生是否親近,不是看老師苦口婆心地對學生講了多少道理,而是看學生是否很有興趣的對老師講了多少心裏話。否則,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就有可能是隔靴搔癢,甚至南轅北轍。

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林可樹”我能做的是努力像 楊 老師那樣以一顆柔軟的心悦納孩子,讓孩子在他那裏獲得一種絕對的安全感;用心地引導着孩子,讓一些美好的情愫在孩子內心慢慢生長。

插班生林可樹讀書心得5篇 深入異鄉,熠熠生輝:林可樹的跨校經驗 第2張

第2篇

讀了《插班生林可樹》這篇文章,感受很多。其實,在我的教學工作中也遇到過這樣的學生,但總是不知道應該怎樣教育這樣的學生,讀了這篇文章,豁然開朗。書中提到,林可樹原是縣城鎮小的一名學生,父母離異,大兒子和他父親已重組家庭,小兒子和他母親相依相伴,他的母親辛辛苦苦開了一家酒店,為了生活每天忙裏忙外的,就沒有時間顧及到孩子的教育學習。在縣城鎮小,學校和班級都不想要他,實在沒辦法就到我們這裏了。如果總是處於受冷遇、受欺負、受排斥、受嘲笑、受歧視、受挫折、受打擊的生存環境中,孩子難免就會在內心深處埋下仇視和報復的種子,那麼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對他人構成攻擊性和破壞性也就不奇怪了。這樣的學生老師避而遠之,同學避而遠之。

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值得我們思考,首先應瞭解孩子心裏究竟想的是什麼?老師要用自己的耐心與等待得到了學生“癥結”所在。俗話説,對症下藥。不知“症”在何處,怎好下藥?知道了“症”,應該有“藥”了。這件事,給我們的啟發就是,對於學生的存在問題,不要簡單地下結論,要耐心詢問等,以找到癥結所在,這樣才有利於解決問題。楊老師真的有心,細緻,這是經驗,更是責任與藝術。然後是開導。當學生誤會出現時,不急於責備,這是前提。用平等而真誠的話語作鑰匙,輕輕輕輕地打開學生的心門;最後是事後明理。讓可樹在這件事情上,知道什麼叫溝通為什麼要溝通乃至學會溝通。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愛!

第3篇

讀了《插班生林可樹》這篇文章,感受很多。其實,在我的教學工作中也遇到過這樣的學生,但總是不知道應該怎樣教育這樣的學生,讀了這篇文章,豁然開朗。

林可樹這樣的學生應該來説並不是什麼特例,之所以楊老師能夠轉化他,我認為是楊老師對這個孩子有足夠的耐心。我們老師經常抱怨某某學生無可救藥,其實我們大家缺乏的都是最起碼的耐心。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問題生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轉化過來的,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能獲得奇蹟。

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值得我們思考,首先應瞭解孩子心裏究竟想的是什麼?老師要用自己的耐心與等待得到了學生的“癥結”所在。對於學生的存在問題,不要簡單地下結論,要耐心詢問等待,這樣才有利於解決問題。楊老師真的有心,細緻,這是經驗,更是責任與藝術;然後是開導,當學生誤會出現時,不急於責備,用平等而真誠的話語作鑰匙,輕輕輕輕地打開學生的心門;最後是事後明理,知道什麼叫溝通,為什麼要溝通乃至學會溝通。《插班生林可樹》中的楊老師的話也許説到了點子上:學生不願意和你對話的話,那麼,我教育得再多也不會有什麼成效的,因為學生並不“心甘情願”。回想一下自己平時,確實,不夠真正尊重學生。往往是直接命令孩子去幹什麼;匆匆忙忙的一個笑臉也可能被接下來的.事情沖淡了,我們是不是也該轉換一下自己的視角,讓自己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情,這樣的心情和問題學生交流,一定會有不同的效果。

楊老師太偉大了,這樣的境界一般人是難能達到的,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不能達到他那種境界,但是,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學點什麼,哪怕是一丁點,當然,更重要的是,他與學生溝通的藝術值得我們學習,他尊重學生特別是有這麼多缺點的後進生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向楊老師一樣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愛,希望我們的教育生活真正的幸福起來吧!

第4篇

書中記敍了壯壯老師接收了一個尖子班——四年三班,卻又主動招收了一個成績很差的插班生,並努力幫助插班生,使同學們逐漸喜歡插班生。

插班生髮生了重大的變化,他樂於助人工作負責的事例讓四年三班的同學們明白成績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善良。

合上書,很自然地想起了那一次,我匆匆地跑進學校,一不小心,摔在地上,膝蓋都磕破了。

這時,一位文明天使走了過來,輕輕地把我扶了起來,温和地問:“沒事吧”真是一位友善的文明天使

書中的主人公小新那麼熱心,而我卻一支鉛筆也不肯借出。

小新看到需要幫助的人,總會伸出他的雙手,而我總是拒絕同學的救助。

我想如果我幫助了同學,在我有困難時,他們也一定會幫助我,這樣我會交到更多的好朋友,收穫越來越多的快樂。

雷鋒一生與人為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我也想要用一顆善良的心為人們送去温暖。

真希望像小新那樣善良熱心的人多一些,這樣社會也會多一些和諧與美好。

第5篇

這是一部長篇教育敍事,從五年級開學初次接觸插班生林可樹開始,寫到期末結束,通篇圍繞“問題生”林可樹這一人物,講述了他這樣一個典型人物成長中許多方面的寶貴故事,充斥着作者對主人公的心理剖析和對自身行動的反思,可以説,每一次溝通看似輕描淡寫,不着痕跡,背後卻是作者有意為之,用心良苦,是作者教育智慧的體現,越讀越發人深省。

看完這本書,陷入沉思。在文中無時無刻不體現着學生本位,兒童立場,這不是僅僅為了教育而敍事,不僅僅是為了案例而分析,作者反饋出的是一個個完整的情境、連貫的過程,彷彿真實的再現了林可樹的成長曆程,以平實的言語講述着不平凡的教育歷程,宛如一部人生鉅著,稱之為“教科書”不足為過。

作者以這樣一句話結尾:“我曾經也是學生,也渴望着老師的溝通、理解、鼓勵、寬容和賞識……教育,就是讓我把曾經需要的給學生!”

正是基於他兒時的經驗,作者才有了這樣的教育理念。對我們來説,或許可以這樣理解,你所未得到的,也許正是你所想要的。那麼在我們的經驗基礎上,我們又會認同怎樣的教育理念呢?

林可樹,可樹林,這不正是對教育境界的一種詮釋麼?由小愛,至大愛,普天之下,又有幾人能問心不自愧?

愛因斯坦説:“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教育首先是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一種態度,我們首先要做思想的巨人。教育的智慧既可以從親歷的經驗中來,也可以從思想的碰撞中來,這也正是閲讀的魅力所在,讀書可以讓我們的思想走在行動的前面,讓我們能更加智慧的面對未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