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經濟發展申論範文精編2021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4W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着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着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經濟發展申論範文精編2021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關於經濟發展申論範文精編2021


經濟發展申論範文1
 
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峻挑戰,但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在時間上具有遞減性,在空間上具有不均衡性,可以根據疫情形勢變化和防控成效,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把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重點加強對受衝擊較重行業和中小微企業的支持,更大力度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只要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積極擴大國內有效需求,打好精準脱貧攻堅戰,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積極穩定外貿外資,就能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動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關係到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質保障,關係到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關係到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關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完成‘十三五’規劃,關係到我國對外開放和世界經濟穩定。”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是擺在我們面前十分艱鉅而又必須完成的任務。要根據疫情形勢變化和防控成效,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疫情嚴重的地區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區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特別是要抓好涉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脱貧攻堅的重點任務,確保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充分認識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從消費、生產、就業等方面對我國經濟形成衝擊,增大了全年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但也要看到,疫情衝擊在時空上具有不均衡性。從時間上看,疫情在發生和迅速擴散時對經濟的高強度衝擊,會隨着疫情形勢出現積極變化而逐漸減弱。特別是通過聯防聯控、羣防羣治,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成效,為逐步有序恢復經濟正常運行創造了條件。從空間上看,疫情衝擊強度在疫情嚴重地區明顯大於其他地區,不同地區恢復經濟運行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也有差異。要根據疫情形勢變化和防控進展,動態平衡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既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統籌做好“六穩”工作;又要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疫情嚴重地區繼續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其他地區分區分級實施差異化防控策略,有序組織企業復工復產。特別是要糾正一刀切、層層加碼等不當做法,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控制疫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取決於其持續時間。疫情越早得到控制,對全年經濟的影響就越小。如果一季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二季度對經濟的影響將明顯減弱,下半年還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補償性反彈。儘早控制住疫情,把疫情對全年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標誌,也是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重要條件。
 
穩定經濟是有效防控疫情的重要保障。疫情發生以來,各方面大規模調動資源,確保防控一線醫療物資供應,確保城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這既體現了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也是以所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為前提的。在疫情防控期間,如果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不能有序復工復產,防控一線的物資供應就難以持續得到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需平衡就可能被打破,市場供需矛盾就可能加劇。從這個意義上講,穩定經濟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內在要求。
 
我們有條件有能力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戰勝疫情奠定了雄厚物質基礎。我國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經濟發展具有強大韌性,也具有很強的抗衝擊和自我修復能力。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擁有龐大消費羣體和巨大內需潛力,具備經濟恢復和振興的有利條件。我國在應對各種複雜挑戰中,積累了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公共部門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仍在合理區間,銀行部門的準備金率較高,擁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政策工具來穩定經濟,把疫情影響控制在最小範圍和最短時間。
 
努力把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
 
近期,針對受疫情衝擊較重的行業、中小企業和就業等領域,採取更有力有效的政策舉措,努力把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是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着力點,也是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重要保障。
 
加大對受衝擊較重行業的支持。疫情擴散恰逢春節假期,餐飲、旅遊、住宿、客運等大面積暫時停止運營,嚴格的隔離措施和限制人員流動直接影響線下消費活動,對部分服務行業形成較大沖擊。這些行業恢復運營,關係基本民生,也關係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要根據疫情形勢變化,暢通生產要素循環,打通地區間交通運輸,積極協調用工問題,鼓勵線上線下融合,幫助這些行業恢復運營。加大政策支持,實施結構性減税降費,提供差異化優惠金融服務,緩解企業經營困難。
 
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在疫情衝擊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被打亂,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收入和現金流大幅收縮,但工資、社保、租金、利息、税費等固定支出具有剛性,復工復產還要增加防疫等成本支出,經營面臨更多困難。要完善支持中小微企業的財税政策,採取減免部分税費、延期繳納税款、減免租金、設立扶持基金等舉措,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引導銀行下調貸款利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支持企業恢復生產。
 
更大力度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疫情期間,企業復工復產推遲,用工成本提高,就業壓力增大。統籌做好“六穩”工作,首先要穩就業。用好用足援企穩崗政策,抓好社保費階段性減免、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就業補貼等政策落地,支持企業穩定就業崗位。鼓勵用人單位利用公共就業服務平台及時發佈企業招工、復工及就業動態等信息,採取線上職位發佈、線上雙選會、語音視頻面試等線上模式開展招聘,促進勞動者與用工企業精準對接。疫情穩定後,對新技能人員用工需求可能會出現反彈,需要抓緊開展線上職業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加強用工輸入地和輸出地的對接,幫助農民工返城就業。鼓勵發展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增強就業彈性。
 
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
 
新冠肺炎疫情給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攻關期的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挑戰,但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是短期的、階段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基本趨勢和長期向好的基本面。要堅定信心,以奮勇拼搏的精神狀態和有力有效的政策舉措,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宏觀政策既要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又要對疫情影響有積極精準迴應。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優化預算支出結構,進一步壓縮一般性支出,增加疫情防控的資金投入,保障防控一線醫療等物資供應,增加結構性減税降費和保障民生支出。充分考慮應對疫情的增支減收因素和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當提高赤字率。研究發行特別國債,支持經濟恢復性增長和醫療衞生、公共防疫、應急管理能力等補短板建設。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靈活適度,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大對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和中小微企業信貸支持力度,通過引導市場貸款利率下調、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等方式,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積極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挖掘國內需求潛力,既是對衝疫情影響的有效舉措,也是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的重要途徑。要引導居民逐步恢復正常消費活動,營造更加便利的消費環境,擴大實物商品消費。鼓勵汽車和大宗耐用消費品消費,擴大國內市場規模。鼓勵發展廣覆蓋、便利化、人性化的線上服務,推動服務消費提質擴容。推廣綠色產品、健康衞生產品消費,加快釋放新興消費潛力。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加快重點項目開工和建設進度,加快5G和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土地、環保、能耗等政策支持。調整優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向,適度擴大專項債使用範圍,加大有關醫療衞生、公共防疫、應急管理能力的項目建設。繼續運用PPP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調動民間和社會投資積極性。做好“十四五”時期重點建設項目的前期研究和準備,適時啟動一批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支撐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抓好脱貧攻堅重點任務。打贏精準脱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任務。脱貧攻堅現在已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階段。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應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貧攻堅任務落實,聚焦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集中力量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有效落實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措施,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以疫情防控為切入點,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衞生體系建設,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衞生服務。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監測和幫扶,確保脱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
 
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這次疫情推動風險預警、信息溯源、智慧城市、遠程醫療、無人配送、在線消費、自助零售、線上教育、視頻會議、企業在線運營等新技術、新業態發展和消費模式創新,為新興產業發展帶來機遇。要順勢而為,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豐富5G應用場景,推進城市管理和製造業、服務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推動產業變革和新興產業發展,促進形成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
 
積極穩定外貿外資。支持外貿企業復工復產,幫助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外資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加大出口信用保險和貿易融資支持力度,暢通物流運輸,穩定進出口貿易。加大力度促進外商投資,實施好外商投資法及配套法規,更好保護外資合法權益,繼續壓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增強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
 
經濟發展申論範文2
 
短視頻如何實現長髮展
 
相信美好、選擇美好、呈現美好,才能多創造高品質原創內容,也才能收穫更多用户點贊
 
下班路上“刷一刷”,等電梯時“抖一抖”,吃美食前“拍一拍”……如今,各類短視頻應用已融入不少人的日常生活。與此同時,如何有效防沉迷,成為一道現實課題。據報道,在國家網信辦指導下,目前國內已有21家主要網絡視頻平台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
 
其實,不只是青少年,一些成年人也在低頭中感到“時間知覺麻木”,在虛擬世界裏“沉醉不知歸路”。短視頻何以具有令人沉迷的用户黏性?仔細推究,這背後有着深刻的社會心理機制和傳播機制。研究顯示,人類存在“生動性偏好”,更易被視覺性顯著的信息吸引。短視頻因其較強的視覺感染力,很容易傳播擴散。此外,傳播參與者既有圍觀心態,也有自我表露訴求,而短視頻能夠實現雙重滿足。短小便捷的傳播形態,適應信息消費場景的碎片化;垂直深耕、算法推薦,實現了精準對接用户需求。可以説,以用户為中心的短視頻平台,日漸生成了富有特點的傳播邏輯與生態,佔有了大量注意力資源。
 
“黏屏”現象也映照着短視頻的“內容引力”。幾十秒的鏡頭,可仰望浩瀚星空,也可俯瞰市井煙火;能近距離觀察社會肌理,也能深度透視時代景深。點開視頻,領略城鄉風貌,瞭解風土人情,足不出户就能“行萬里路”。現實中,來場説走就走的旅行並非易事,但通過網上“打卡”,可以隨時隨地滿足“在路上”的願望。與此同時,海量用户的聚合,為人們提供了個體觀察與羣體觀察的視角。視頻的主角,可以是知識精英、“草根網紅”,也可以是外賣小哥、普通工人等人物形象。從這個意義上講,短視頻以參差多態的內容,拓展了人們認識世界的維度。
 
作為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興應用場景,短視頻正在構成獨特的網絡景觀。截至去年底,我國短視頻用户規模達6.48億,短視頻營銷市場規模逾140億元。無處不在的傳播場景、持續增長的用户規模、超乎想象的驚人流量,彰顯着短視頻旺盛的生命力。但也應看到,在“急速生長”的背後,難免存在着種種亂象:短視頻侵權成為知識產權問題的新表現;“移花接木”的剪輯手段製造“拼接真實”,挑戰媒介倫理;未經過濾的劣質內容引發社會擔憂……凡此種種,給用户帶來困擾,也不利於短視頻行業的健康發展。今天,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影響下,傳播業態加速迭代、應用場景不斷更新,如果疏於治理,短視頻平台將面臨更多風險挑戰。
 
傳播實踐證明,以優質內容傳遞主流價值,是短視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近年來,《習近平講故事》《國家相冊》等主流短視頻成為現象級產品。觀察那些迅速走紅的“爆款”,不難發現它們的共同點:以正能量吸引高流量。與社交媒體時代“負面內容更吸睛”不同,短視頻時代更看重“記錄美好生活”。點贊風雨中堅守崗位的交警,記錄消防員逆行的“最美背影”,歌唱普通人的親情與愛情……優質的短視頻,往往緊扣“美好”二字,為網絡空間增添亮色。這也啟示人們,相信美好、選擇美好、呈現美好,才能多創造高品質原創內容,也才能收穫更多用户點贊。
 
短視頻不“短視”,發展才能不“短路”。互聯網的“頭部效應”不僅意味着傳播優勢,也意味着主流平台需要承擔更多責任。以內容風控和用户行為引導防止傳播失範,用更多優質內容資源夯基壘台,短視頻平台方能實現長遠發展,擁抱一個更加可期的未來。
 
經濟發展申論範文3
 
發展數字經濟實現經濟騰飛
 
古語有云:“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國家之興亡,民族之興衰,在於每次革命來臨之時能不能把握機遇、立於時代前沿。在今天,大數據、雲計算頻頻創造經濟神話,人工智能、生物識別更是屢見報端,誰能搭上數字經濟的東風,不斷推動產業融合、創造經濟新模式,誰就能夠立於不敗之地,成為時代弄潮兒。
 
數字經濟,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互聯網跨界融合應用為特徵的數字經濟發展,全面促進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通過將大數據與傳統產業融合創新,對舊有經濟模式顛覆重塑,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以中國化肥企業三強之一的甕福集團為例,推出“福農寶”農業大數據平台,從智能測土配肥到工廠直供在線農資採購,大數據已深入到企業日常生產調度,以及從生產到銷售的全流程,讓企業成本控制更精準、採購計劃更科學、決策行為更理性。因此,發展數字經濟,讓大數據與傳統產業相結合,為傳統產業注入新的發展動力,煥發出新的生機。
 
數字經濟,促使新興產業蓬勃發展。近年來,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尋求發展新增點已經成為世界諸多國家和地區面臨的首要課題。當下,隨着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通信應用的廣泛普及,數字經濟異軍突起,相對傳統產業需求不振、危機四伏的低迷現狀,其強勁發展勢頭顯得異常璀璨,催生了一系列活力四射的新經濟、新模式。無論是阿里、騰訊等老牌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創造客户價值,還是像貝格大數據服務公司一樣,通過分析、整理數據實現價值升值和財富創造,數字經濟新業態的崛起,激發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為實現轉型升級注入新鮮血液。
 
數字經濟,需要彈性政策保駕護航。木桶原理告訴我們:決定木桶盛水量的不是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長度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告訴我們,想要推動某項工作,最重要的不是去“優化強勢”,而是要“補齊短板”。而當下法律規章制度明顯滯後於數字經濟實踐就是推動數字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短板之一。現階段不斷引起關注的BAT寡頭企業壟斷及“數據洪災氾濫”等現象,之所以會出現只要元在還是由於國家相關政策不具有彈性,對於如何促進數字經濟在發展的同時給予適當的監管,成為地方政府必須要思考的課題之一。
 
近幾年數字經濟發展迅猛,在經濟中的引領和主導作用不斷增強。目前,我國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正處於從跟跑並跑向並跑領跑轉變的關鍵時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要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培育新動能,增強數字經濟對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實現新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