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淨沙秋思》教案4篇 《穿越時空的思緒——《天淨沙秋思》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5W

本教案以國學經典《天淨沙秋思》為背景,融合現代教學理念,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和啟發思維。通過閲讀、聽音、品誦、悟道等環節,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加深對詩詞藝術的理解與感悟。

《天淨沙秋思》教案4篇 《穿越時空的思緒——《天淨沙秋思》教案》

第1篇

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曾在若耶溪浣紗,由此流傳下來一個詞牌——浣溪沙,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詞人晏殊的詞——《浣溪沙》

晏殊(991-1055),北宋詞人。一生顯貴,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閒情致,語言婉麗。歐陽修,范仲淹皆出於其門下。是婉約詞派代表人物。

聽一首新譜成的歌曲,飲一盅濃醇的好酒,在這樣的美好生活中,卻引起了對於往事的懷念,説是在去年的這個時節,同樣的不熱不冷的暮春天氣,連眼前的亭台樓閣都是一樣的,但過去的日子再也回不來了,就像那夕陽沉落之後,什麼時間才能回來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陽,根本是不可能的啊。如今花兒凋零了,春天即將消逝,時光消逝令人無可奈何。然而那翩翩飛來的燕子,卻像是舊時相識的啊。小園落英繽紛的花道上,孤單的一個人徘徊着,懷想那一切已經失去的美好時光。

上闋:寫景,着重抒寫對不變景象中所包含的變化的感慨。

下闋:抒情,抒寫消逝中的再現,及其中的變化,富有哲理,引起詞人思考。

賞析:隻身一人,新詞“一曲”,清酒“一杯”,孤單冷寂,引起對往事的回憶。新是唱新詞,舊是喝酒唱詞的環境——舊亭台,新詞舊景對比,抒發了今是昨非的惆悵之情及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賞析:既寫景,又是對心情的反映,抒發了詩人對年華將逝的感慨之情。

賞析:“花落”是傷春,“似曾相識”是傷別,“去”是花落去,“來”是燕歸來。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感傷,又有新的希望在其中。

這兩句對仗工巧,意致纏綿,語辭流利,語調諧婉,為後世傳誦的名句。

明確:由自然規律的變遷更替,透露出對美好景物及難以忘懷事情的流連,同時也不免流露出對時光易逝的無限惆悵。

我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占主導地位的文學體裁: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分別代表着一個時代文學作品的最高成就。

1、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鍊,流暢自然。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它的體裁是“曲”。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宋詞蜕變,形成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很快,曲成為元代文學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種,音樂性很強。曲分為兩種,一是劇曲,是供上演的一種歌劇劇本;一是散曲,是專供吟詠的詩歌。散曲沒有動作、説白。也分為兩類:一類是小令,即小調,一般結構單純,一首曲只用一個曲調(曲牌),而且一韻到底。《天淨沙秋思》就是這樣的小令。另一類是“套數”,亦稱“散套”,由至少兩首曲調聯合而成。由於散曲中每句的字數可以增多,所以比詞更生動,更活潑,表現力更強。這是詩歌發展的一大進步。

參考: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緩緩前行。只見,纏滿枯藤的老樹上,幾隻歸巢的烏鴉在盤旋;潺潺流動的小溪上,一座小橋通向不遠處的人家;蒼涼的古道上,那孤獨的遊子將要飄到何方?太陽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遙遠的征途,浪跡天涯的遊子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

3、這些景物對錶現作者的思念家鄉、孤寂愁苦之情有什麼作用?

(1)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渲染了蕭瑟荒涼的氣氛,烘托了作者思念家鄉、孤寂愁苦的心情。

(2)小橋、流水、人家——以恬靜美好的景色反襯出作者的悽苦、孤寂之情。

5、“斷腸人”和“天涯”對錶現作者的情感有什麼好處?

天涯:表現出作者家鄉之遙遠,歸家之難,思鄉愁苦之深重。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灝《黃鶴樓》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張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天淨沙秋思》教案4篇 《穿越時空的思緒——《天淨沙秋思》教案》 第2張

第2篇

⒈作者簡介:馬致遠,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⒉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又一種藝術形式,曲和詞體式相近,完整的標題由曲牌名和題目組成。

這支小令篇幅不長,只有28個字,學生對句意的把握難度不大,可以採取自讀理解。

詩言志。我們要善於從作品中領悟出作者的“志”,能做到這點,就能正確領悟出文章的中心主題。

找出文中的關鍵句“斷腸人在天涯”,詩眼“斷腸”。從而討論出“悽苦惆悵之情”這個主題。

我們要明白如何將無形的抽象的情在自己的筆端表現出來,用有形的景物描寫可以很直觀的做到這一點。

學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小令是以景物的描寫來達到的。具體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景,在句末點明題旨,卒章顯志。

遷移延伸課文內容,課內外有機結合,發展創造性思維,培養聯想、想象能力。

⒈假如要以這支小令為題材,創作一首歌詞,應抓住哪一主題來寫?

⒉若將這支小令拍攝成mtv,請根據小令的'意境,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提供你的創意設計。(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指導)

(小)橋(流)水(人)家-------斷腸------悽苦惆悵的羈旅之思

第3篇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體味詞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韻。

3.道德、情感、價值觀:領悟詩中藴含的節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鑑賞力。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那麼,在一個遊子的心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於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餘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播放課件,學生根據詩句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如: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户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3)説説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璽、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着西風,騎着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於遊子為什麼漂泊到這裏?他究竟要到哪裏去?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對比閲讀余光中的《鄉愁》,體會思鄉之情。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除了最後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着“情”來寫,古人説:“凡景物,皆情語”,《天淨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第4篇

二 老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把握字音及初步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

四 小組選派朗誦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點評。老師總結

五 根據課文內容運用想象和聯想,通過討論和交流體會本文所勾畫的深秋意境。

2) 老樹主人公聯想自己的人世滄桑,給人一種人生暮年的淒涼感

4) 小橋 流水 人家 :走上彎彎小橋,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頂炊煙裊裊,由幽雅、安寧、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無盡的歸思之情,景觸發遊子的“愁” (以樂景寫哀,反襯悲意更濃-)。

6 )斷腸 人在天涯:篇末點題。人在天涯和斷腸的因果關係。突出無以名狀的濃重歸思之情。

六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所討論的結果,進一步展開想象和聯想,拿起手中筆,把這首小令改寫為一篇融 記敍、描寫 、議論、抒情為一體的散文。

深秋的黃昏,一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極其消瘦的老馬,迎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一條人跡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獨行。

他 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幕鴉,在自己的頭頂和樹梢之間盤旋,同時發出淒厲的叫聲。

正在他為此而倍感淒涼之際,他走到了一座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之上。低頭他看到流水清澈見底,偶有魚兒嬉戲,發出泠泠響聲。此時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當他再次抬頭看間溪旁的機會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裊裊炊煙之時,他頓時感到,自己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此時太陽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將又是一個慢慢的長夜。“日暮相關何處是?”至於文中的遊子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從哪裏來?今晚當投宿誰家?明天又往哪裏去?任憑我們思想馳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