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美的教育心得體會5篇 幼兒園美育感悟:扉頁繪色彩人生

來源:巧巧簡歷站 7.25K

幼兒園美的教育是指利用美的因素來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方式。通過藝術、環境等方面的創造和塑造,幼兒可以在美的氛圍中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本文將探討幼兒園美的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培養幼兒綜合素質方面的心得體會。

幼兒園美的教育心得體會5篇 幼兒園美育感悟:扉頁繪色彩人生

第1篇

伊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本書,我很認同這本書作者的大部分觀點。作者是一位母親同時也是一名教育研究者,在書中傳達的教育理念質樸而真實,從個體經驗到羣體現象,從經驗分析到學術解析,覆蓋了很多家長及老師們所遇到的問題或困惑,並且遵循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簡單、生動地表述了自己的觀點。這本書在以下幾點我感受頗深,分享一下給大家參考。

作者在書中提到每個孩子都是生命中最美的饋贈,時代發展到今日,除了生命,我們能給予孩子什麼,可保障他們一生健康幸福的生活是“習慣、自由、平等”。

習慣,對於社會人來説十分重要,好的習慣的重要的培養時期是少兒時期,怎麼樣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成為家長們任重道遠的話題。作者認為習慣的培養首先不是在於改造,而是在於接納,讓孩子們認識到習慣的好處,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

例如在學習上,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養成“認真”的好習慣,但由於兒童年幼知識不足的前提下,各種“馬虎”的行為屬於非常正常的情況,我們需要給孩子“試錯”的機會,不能以強制的方式要求孩子馬上立即變得不馬虎,並且不要往孩子身上標記“馬虎、不認真”的標籤,使得孩子潛意識降低自我認同感,阻礙智力發育,批評的方式更不可取,會給孩子一種負面的影響,在心理上造成極大的傷害。而是應該建議孩子合理進行注意力分配,循序漸進的建立起好的習慣。

自由,自由是指多讓孩子獲得自我管理的權力,自由的人才是自覺的人,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學會自我控制。中國教育多年熱衷講紀律、講嚴格,尤其在教育上,家長錯把控制慾當成教育的手段,以自己的認知,所謂的經驗來控制住孩子的一言一行,使得孩子套着“枷鎖”長大,有可能會出現心理失序、怯弱膽小,逆反暴躁、謊話連篇的問題,我們應該給孩子在特定的條件下,自主管理、自由支配、自我完善的機會,比如零錢、作息計劃、新事物探索等,通過鍛鍊,孩子會不斷的完善自己的自覺和自主意識,同時也獲得自尊感和責任感,使孩子在心理上更加強健。

平等,平等是指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給孩子提供一個和睦、平等的成長環境。很多家長在平時和孩子相處期間,很多時候表現出長輩姿態,和孩子有限的相處中,多半是“檢查工作”和“安排工作”,交流方式比較武斷,常常以當年自己的云云,來鞭策孩子或者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做比較,不僅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也會對孩子的自信心有打擊,我們應該用一種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每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隨着年齡的長大,自尊心也會慢慢成長,他們希望得到尊重,平等的對待。很多時候家長不要以小孩子的眼光看待他們,能更多的自主選擇、處理的機會。

書中多次提到家長需要完善自身,不發脾氣,不提倡嚴厲教育,發脾氣和嚴厲教育的後果會給孩子在兒時性格塑造時帶來不可磨滅的破壞性,對今後的性格和對生活、對人的態度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儘量避免。事實上,發脾氣不但沒有教育的功能,而且對教育是反作用的,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剋制脾氣的方式:

不要馬上發火,一切等半小時後再去做,分散自己注意力,冷靜後再處理。

火氣一起來,趕快把意念轉移到身上的某一處,注意力關注身體的反應,想象有一股純純的氣體再慢慢消磨怒氣,慢慢散開。

幼兒園美的教育心得體會5篇 幼兒園美育感悟:扉頁繪色彩人生 第2張

第2篇

假期中借閲了尹建莉的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是我品讀她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在幾年前的一次家長會前夕,突發奇想想與家長交流一下家庭教育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問題,有針對性的到書店挑選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讀後如沐春風,家長會過後好多家長紛紛借閲,並通過飛信、qq等進行了熱情交流。現今再次手捧尹老師的潛心之作,頓覺倍感親切,深感此書理論紮實可靠、案例詳實可操作,讀來令人信服,當真是萬千家長和孩子的福音。靜心品味,浮現於眼前的是我們該送給孩子的三個禮物:

孩子6歲之前的人格已經基本形成,尤其3歲之前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個時候孩子還沒有和外界建立清晰的認知,他最依賴的人就是母親,母親即世界,世界即母親,母親對待他的態度,就是這個世界和他自己對待自我的態度。這個時期,母親和孩子怎麼親密都不為過,及時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允許他親自動手、動腳嘗試這個世界,允許犯錯,親自照顧他的衣食起居,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很多人説這樣會慣壞孩子,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正是父母之愛應該有的深度,讓小嬰孩時刻感知到自己是被呼應的,他對這個世界自然是感覺安全的,自我認知也得到強化。如果這個時刻錯失了,孩子終生內心都有一處深深的“心靈黑洞”,那種不安全感會深深影響日後的人際交往。愛之深,情之切,很多父母往往陶醉在這種“給予”的幸福中,殊不知他們又進入另一個極端,變成了“替代”父母,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替他決策人生的交友、學習、遊玩等事項,這就是“溺愛”,本質是父母愛自己的“偉大”與“奉獻”。無條件的愛就是不因為孩子是什麼,是否聽話,是否滿足我們的要求而去愛他,而是尊重他的本來面目,允許他按照意願發展自己的人生,我們只需用目光温情相送。 最豐盛的饋贈——不羈絆和自由

做了父母的我們,總是想教孩子這個,指導那個,殊不知孩子有無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當,孩子終生在我們劃定的圈圈裏打轉,無法發展、成就自己的人生。雖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是如果為了某一個規則和事件,整天呵斥、糾結、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間豈不成了“貓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個缺點恰恰得到強化,孩子怎麼能跟我們敞開心扉,彼此形成對立衝突關係。生命可以很輕鬆,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戰戰兢兢,整天花費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沒有時間和精力發展自己。放平心態,孩子是普通人,開心、快樂、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驚喜,沒有必要為了面子、權威意識、規則,而讓雙方糾纏不清,彼此敵對,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書中提到,近期有專家發現,自閉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麼父母忙於事業學業,將孩子託付給長輩,喪失了最寶貴的親子時刻,要麼從小對孩子各種“嚴

格要求”,代價就是失去了親密的關係和內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學家孫雲曉説過,親子教育的前提就是親子關係,沒有好的依戀關係,父母只靠權威管教孩子,終有一天將發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壓制,終身陷入自我封閉的枷鎖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我去年暑假突然接到一個孩子母親的電話,哭訴孩子跳樓自殺了,驚出我一身冷汗。冷靜之後才知道原來是一場虛驚。孩子父親生意失意,債台高築,常年外出打拼但從沒放棄對孩子的厚望,無形中給了孩子莫大的心理壓力,孩子在日記中説到了自己的那份孤獨和恐懼,輕生的念頭有過多次了,第三次轉學的時候她甚至連續十幾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那時就感覺活着太累了。誰能想到,一個十幾歲的成績優秀的女孩子,心理會有如此難以承受之重。孩子母親過後哭着告訴我,父母每次吵架都能感受到孩子眼中的那份膽怯和無望,只是沒想到孩子會動了輕生的念頭。值得慶幸的是,在孩子即將從十五樓跳下去的時候,她想起了一些讓她留戀這世間的人和事。她想起了病中的媽媽,想起了老師和同學,想起了那些讓她渴望展現自我的一系列活動。在一節笑對煩惱的心理輔導活動課上,我説,當你真有一天有了那處在黑房子裏的感覺時,請你記住,打開窗户,讓陽光透進來;開啟心門,讓自己走出去。把一切交給時間,明天永遠充滿希望!在一次數學競賽活動後,我為每一個獲獎的學生花七元錢買了一個潔淨無瑕的玻璃杯,並對他們説,請你們記住,要把美好的自己當做一個完整無缺潔白無瑕的杯子,好好呵護,你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最棒,永遠別放棄自己!現在想來,留意每一個孩子的情緒變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自由自在的享受美好童年,是何等價值連城。不經意間,也許,你就成就了一顆幼苗,甚至是一顆參天大樹。讓我們認識到孩子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別讓意外發生在蓓蕾初開的季節。

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悦感,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自己設定一個“法則”,孩子為了取悦父母,終身糾結困頓其中,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雖然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不要總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孩子,這樣就是取代孩子成為他靈魂的主人。簡單説,時刻記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一旦失去了這種平等,孩子就很難和父母交心。對於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給予,不要質疑孩子的動機,處處為難,甚至指責“奢侈”、“虛榮”,讓孩子以“乞討”的姿態出現,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時候,趁機換條件,只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最美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我們只需擁有一顆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煉自己,孩子有無限的人生可能,祝福每個孩子都生活在愛和自由之中,也讓我們在最簡單的教育生活中盡享那份幸福與安寧。

第3篇

假期中借閲了尹建莉的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是我品讀她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在幾年前的一次家長會前夕,突發奇想想與家長交流一下家庭教育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問題,有針對性的到書店挑選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讀後如沐春風,家長會過後好多家長紛紛借閲,並通過飛信、qq等進行了熱情交流。現今再次手捧尹老師的潛心之作,頓覺倍感親切,深感此書理論紮實可靠、案例詳實可操作,讀來令人信服,當真是萬千家長和孩子的福音。靜心品味,浮現於眼前的是我們該送給孩子的三個禮物:

孩子6歲之前的人格已經基本形成,尤其3歲之前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個時候孩子還沒有和外界建立清晰的認知,他最依賴的人就是母親,母親即世界,世界即母親,母親對待他的態度,就是這個世界和他自己對待自我的態度。這個時期,母親和孩子怎麼親密都不為過,及時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允許他親自動手、動腳嘗試這個世界,允許犯錯,親自照顧他的衣食起居,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很多人説這樣會慣壞孩子,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正是父母之愛應該有的深度,讓小嬰孩時刻感知到自己是被呼應的,他對這個世界自然是感覺安全的,自我認知也得到強化。如果這個時刻錯失了,孩子終生內心都有一處深深的“心靈黑洞”,那種不安全感會深深影響日後的人際交往。愛之深,情之切,很多父母往往陶醉在這種“給予”的幸福中,殊不知他們又進入另一個極端,變成了“替代”父母,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替他決策人生的交友、學習、遊玩等事項,這就是“溺愛”,本質是父母愛自己的“偉大”與“奉獻”。無條件的愛就是不因為孩子是什麼,是否聽話,是否滿足我們的要求而去愛他,而是尊重他的本來面目,允許他按照意願發展自己的人生,我們只需用目光温情相送。 最豐盛的饋贈——不羈絆和自由

做了父母的我們,總是想教孩子這個,指導那個,殊不知孩子有無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當,孩子終生在我們劃定的圈圈裏打轉,無法發展、成就自己的人生。雖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是如果為了某一個規則和事件,整天呵斥、糾結、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間豈不成了“貓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個缺點恰恰得到強化,孩子怎麼能跟我們敞開心扉,彼此形成對立衝突關係。生命可以很輕鬆,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戰戰兢兢,整天花費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沒有時間和精力發展自己。放平心態,孩子是普通人,開心、快樂、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驚喜,沒有必要為了面子、權威意識、規則,而讓雙方糾纏不清,彼此敵對,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書中提到,近期有專家發現,自閉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麼父母忙於事業學業,將孩子託付給長輩,喪失了最寶貴的親子時刻,要麼從小對孩子各種“嚴

格要求”,代價就是失去了親密的關係和內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學家孫雲曉説過,親子教育的前提就是親子關係,沒有好的依戀關係,父母只靠權威管教孩子,終有一天將發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壓制,終身陷入自我封閉的枷鎖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我去年暑假突然接到一個孩子母親的電話,哭訴孩子跳樓自殺了,驚出我一身冷汗。冷靜之後才知道原來是一場虛驚。孩子父親生意失意,債台高築,常年外出打拼但從沒放棄對孩子的厚望,無形中給了孩子莫大的心理壓力,孩子在日記中説到了自己的那份孤獨和恐懼,輕生的念頭有過多次了,第三次轉學的時候她甚至連續十幾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那時就感覺活着太累了。誰能想到,一個十幾歲的成績優秀的女孩子,心理會有如此難以承受之重。孩子母親過後哭着告訴我,父母每次吵架都能感受到孩子眼中的那份膽怯和無望,只是沒想到孩子會動了輕生的念頭。值得慶幸的是,在孩子即將從十五樓跳下去的時候,她想起了一些讓她留戀這世間的人和事。她想起了病中的媽媽,想起了老師和同學,想起了那些讓她渴望展現自我的一系列活動。在一節笑對煩惱的心理輔導活動課上,我説,當你真有一天有了那處在黑房子裏的感覺時,請你記住,打開窗户,讓陽光透進來;開啟心門,讓自己走出去。把一切交給時間,明天永遠充滿希望!在一次數學競賽活動後,我為每一個獲獎的學生花七元錢買了一個潔淨無瑕的玻璃杯,並對他們説,請你們記住,要把美好的自己當做一個完整無缺潔白無瑕的杯子,好好呵護,你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最棒,永遠別放棄自己!現在想來,留意每一個孩子的情緒變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自由自在的享受美好童年,是何等價值連城。不經意間,也許,你就成就了一顆幼苗,甚至是一顆參天大樹。讓我們認識到孩子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別讓意外發生在蓓蕾初開的季節。

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悦感,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自己設定一個“法則”,孩子為了取悦父母,終身糾結困頓其中,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雖然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不要總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孩子,這樣就是取代孩子成為他靈魂的主人。簡單説,時刻記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一旦失去了這種平等,孩子就很難和父母交心。對於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給予,不要質疑孩子的動機,處處為難,甚至指責“奢侈”、“虛榮”,讓孩子以“乞討”的姿態出現,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時候,趁機換條件,只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最美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我們只需擁有一顆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煉自己,孩子有無限的人生可能,祝福每個孩子都生活在愛和自由之中,也讓我們在最簡單的教育生活中盡享那份幸福與安寧。

第4篇

伊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本書,我很認同這本書作者的大部分觀點。作者是一位母親同時也是一名教育研究者,在書中傳達的教育理念質樸而真實,從個體經驗到羣體現象,從經驗分析到學術解析,覆蓋了很多家長及老師們所遇到的問題或困惑,並且遵循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簡單、生動地表述了自己的觀點。這本書在以下幾點我感受頗深,分享一下給大家參考。

作者在書中提到每個孩子都是生命中最美的饋贈,時代發展到今日,除了生命,我們能給予孩子什麼,可保障他們一生健康幸福的生活是習慣、自由、平等。

習慣,對於社會人來説十分重要,好的習慣的重要的培養時期是少兒時期,怎麼樣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成為家長們任重道遠的話題。作者認為習慣的培養首先不是在於改造,而是在於接納,讓孩子們認識到習慣的好處,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

例如在學習上,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養成認真的好習慣,但由於兒童年幼知識不足的前提下,各種馬虎的行為屬於非常正常的情況,我們需要給孩子試錯的機會,不能以強制的方式要求孩子馬上立即變得不馬虎,並且不要往孩子身上標記馬虎、不認真的標籤,使得孩子潛意識降低自我認同感,阻礙智力發育,批評的方式更不可取,會給孩子一種負面的影響,在心理上造成極大的傷害。而是應該建議孩子合理進行注意力分配,循序漸進的建立起好的習慣。

自由,自由是指多讓孩子獲得自我管理的權力,自由的人才是自覺的人,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學會自我控制。中國教育多年熱衷講紀律、講嚴格,尤其在教育上,家長錯把控制慾當成教育的手段,以自己的'認知,所謂的經驗來控制住孩子的一言一行,使得孩子套着枷鎖長大,有可能會出現心理失序、怯弱膽小,逆反暴躁、謊話連篇的問題,我們應該給孩子在特定的條件下,自主管理、自由支配、自我完善的機會,比如零錢、作息計劃、新事物探索等,通過鍛鍊,孩子會不斷的完善自己的自覺和自主意識,同時也獲得自尊感和責任感,使孩子在心理上更加強健。

平等,平等是指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給孩子提供一個和睦、平等的成長環境。很多家長在平時和孩子相處期間,很多時候表現出長輩姿態,和孩子有限的相處中,多半是檢查工作和安排工作,交流方式比較武斷,常常以當年自己的云云,來鞭策孩子或者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做比較,不僅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也會對孩子的自信心有打擊,我們應該用一種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每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隨着年齡的長大,自尊心也會慢慢成長,他們希望得到尊重,平等的對待。很多時候家長不要以小孩子的眼光看待他們,能更多的自主選擇、處理的機會。

書中多次提到家長需要完善自身,不發脾氣,不提倡嚴厲教育,發脾氣和嚴厲教育的後果會給孩子在兒時性格塑造時帶來不可磨滅的破壞性,對今後的性格和對生活、對人的態度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儘量避免。事實上,發脾氣不但沒有教育的功能,而且對教育是反作用的,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剋制脾氣的方式:

不要馬上發火,一切等半小時後再去做,分散自己注意力,冷靜後再處理。

火氣一起來,趕快把意念轉移到身上的某一處,注意力關注身體的反應,想象有一股純純的氣體再慢慢消磨怒氣,慢慢散開。

第5篇

假期中借閲了尹建莉的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是我品讀她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在幾年前的一次家長會前夕,突發奇想想與家長交流一下家庭教育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問題,有針對性的到書店挑選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讀後如沐春風,家長會過後好多家長紛紛借閲,並通過飛信、qq等進行了熱情交流。現今再次手捧尹老師的潛心之作,頓覺倍感親切,深感此書理論紮實可靠、案例詳實可操作,讀來令人信服,當真是萬千家長和孩子的福音。靜心品味,浮現於眼前的是我們該送給孩子的三個禮物:

孩子6歲之前的人格已經基本形成,尤其3歲之前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個時候孩子還沒有和外界建立清晰的認知,他最依賴的人就是母親,母親即世界,世界即母親,母親對待他的態度,就是這個世界和他自己對待自我的態度。這個時期,母親和孩子怎麼親密都不為過,及時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允許他親自動手、動腳嘗試這個世界,允許犯錯,親自照顧他的衣食起居,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很多人説這樣會慣壞孩子,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正是父母之愛應該有的深度,讓小嬰孩時刻感知到自己是被呼應的,他對這個世界自然是感覺安全的,自我認知也得到強化。如果這個時刻錯失了,孩子終生內心都有一處深深的“心靈黑洞”,那種不安全感會深深影響日後的人際交往。愛之深,情之切,很多父母往往陶醉在這種“給予”的幸福中,殊不知他們又進入另一個極端,變成了“替代”父母,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替他決策人生的交友、學習、遊玩等事項,這就是“溺愛”,本質是父母愛自己的“偉大”與“奉獻”。無條件的愛就是不因為孩子是什麼,是否聽話,是否滿足我們的要求而去愛他,而是尊重他的本來面目,允許他按照意願發展自己的人生,我們只需用目光温情相送。 最豐盛的饋贈——不羈絆和自由

做了父母的我們,總是想教孩子這個,指導那個,殊不知孩子有無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當,孩子終生在我們劃定的圈圈裏打轉,無法發展、成就自己的人生。雖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是如果為了某一個規則和事件,整天呵斥、糾結、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間豈不成了“貓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個缺點恰恰得到強化,孩子怎麼能跟我們敞開心扉,彼此形成對立衝突關係。生命可以很輕鬆,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戰戰兢兢,整天花費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沒有時間和精力發展自己。放平心態,孩子是普通人,開心、快樂、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驚喜,沒有必要為了面子、權威意識、規則,而讓雙方糾纏不清,彼此敵對,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書中提到,近期有專家發現,自閉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麼父母忙於事業學業,將孩子託付給長輩,喪失了最寶貴的親子時刻,要麼從小對孩子各種“嚴

格要求”,代價就是失去了親密的關係和內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學家孫雲曉説過,親子教育的前提就是親子關係,沒有好的依戀關係,父母只靠權威管教孩子,終有一天將發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壓制,終身陷入自我封閉的枷鎖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我去年暑假突然接到一個孩子母親的電話,哭訴孩子跳樓自殺了,驚出我一身冷汗。冷靜之後才知道原來是一場虛驚。孩子父親生意失意,債台高築,常年外出打拼但從沒放棄對孩子的厚望,無形中給了孩子莫大的心理壓力,孩子在日記中説到了自己的那份孤獨和恐懼,輕生的念頭有過多次了,第三次轉學的時候她甚至連續十幾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那時就感覺活着太累了。誰能想到,一個十幾歲的成績優秀的女孩子,心理會有如此難以承受之重。孩子母親過後哭着告訴我,父母每次吵架都能感受到孩子眼中的那份膽怯和無望,只是沒想到孩子會動了輕生的念頭。值得慶幸的是,在孩子即將從十五樓跳下去的時候,她想起了一些讓她留戀這世間的人和事。她想起了病中的媽媽,想起了老師和同學,想起了那些讓她渴望展現自我的一系列活動。在一節笑對煩惱的心理輔導活動課上,我説,當你真有一天有了那處在黑房子裏的感覺時,請你記住,打開窗户,讓陽光透進來;開啟心門,讓自己走出去。把一切交給時間,明天永遠充滿希望!在一次數學競賽活動後,我為每一個獲獎的學生花七元錢買了一個潔淨無瑕的玻璃杯,並對他們説,請你們記住,要把美好的自己當做一個完整無缺潔白無瑕的杯子,好好呵護,你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最棒,永遠別放棄自己!現在想來,留意每一個孩子的情緒變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自由自在的享受美好童年,是何等價值連城。不經意間,也許,你就成就了一顆幼苗,甚至是一顆參天大樹。讓我們認識到孩子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別讓意外發生在蓓蕾初開的季節。

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悦感,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自己設定一個“法則”,孩子為了取悦父母,終身糾結困頓其中,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雖然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不要總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孩子,這樣就是取代孩子成為他靈魂的主人。簡單説,時刻記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一旦失去了這種平等,孩子就很難和父母交心。對於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給予,不要質疑孩子的動機,處處為難,甚至指責“奢侈”、“虛榮”,讓孩子以“乞討”的姿態出現,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時候,趁機換條件,只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最美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我們只需擁有一顆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煉自己,孩子有無限的人生可能,祝福每個孩子都生活在愛和自由之中,也讓我們在最簡單的教育生活中盡享那份幸福與安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