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讀後感8篇 《小石潭記》:憶往昔,瑰麗詩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7W

《小石潭記》是清代文學家曹雪芹創作的一篇小品散文,以敍事方法描寫了小石潭景緻,展現了作者獨特的感悟和思考。這篇文章既有細膩的描寫,又有深刻的哲理。通過閲讀《小石潭記》,我們不僅可以領略自然之美,也能感受到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獨到見解。

《小石潭記》讀後感8篇 《小石潭記》:憶往昔,瑰麗詩篇

第1篇

跋山涉水來到了這小石潭。還未進入,就聽到了一股小小的流水聲。柳宗元説,他所聽到的流水聲就像佩環碰撞的聲音。或許這是初到時的歡樂吧。而我站在那裏,聽到這流水聲,只是心想:“就到要了”。隨後,我們“伐竹取道,下見小譚,水尤清冽”。我看到以整塊石頭為底的小譚,不禁的猜想若石頭整塊翻起來後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然而柳宗元走近小譚後則是和我分享了那些清水裏翻卷的奇石,是水中高地。或許那些奇石在柳宗元眼裏就是古文運動裏和他並肩前行的韓愈等人吧。後來,我們還欣賞到了“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景色。

向前又走了數十步,我們又看到“潭中魚可白許頭”,柳宗元高興地和我説這些魚都呈現出一種“皆若空遊無所依的樣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當柳宗元想要靠近看個仔細時,它們又向遠處遊走了,我笑着對柳宗元説:“你看,它們在同你玩耍呢”。柳宗元説到:“那些平日裏與我糾葛的.人,也是這副樣子的,若有靠近,必將疏遠。”

我們又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看到這般景象,柳宗元臉上的笑容逐漸褪去,我想,他或許是覺得這蜿蜒的水流就像自己走的那條曲折的路吧,走到最後,回頭望去,早已看不見源頭在哪裏。

後來我們走的有些累了,就坐在潭邊想休息一會兒。想欣賞這的美景,但向四周望去,眼裏便裝滿了竹樹。“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柳宗元臉上的表情更加凝重了,他便説道:“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記錄了些許後就催着我倉促的離開這裏。

回去的路上,柳宗元一直開心不起來。明明“聞水聲”時還是“心樂之”的,可“坐潭上”時就“悄愴幽邃”了。

我最開始的心之所向,還是沒能抵過那四面竹樹環合的景色。

《小石潭記》讀後感8篇 《小石潭記》:憶往昔,瑰麗詩篇 第2張

第2篇

?小石潭記》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國中唐時代有名的散文家和詩人,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二十一歲中進士,先後任監察御史裏行(為見習官)、禮部員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等職。他和同時代的韓愈、及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人,被後人合稱為“唐宋八大家”,都是寫散文的能手。

這篇《小石潭記》,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縣,地處湖南的邊境,和廣東相近,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與王叔文為首的新興地主階級政治集團的株連關係,被貶謫到永州的,時達十年之久,當了個無足輕重的佐貳官——司馬之職。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於在政治上是一個獲罪被謫的人,要防止政敵們的偵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這一帶的從未開發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遊境內,到處搜奇覓勝,寫了不少的記遊之作,先後經他發現和整理的勝景有很多篇章,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寫的是一個被名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圍的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使他有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他寫的“永州八記”乃是一組有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因而開頭一句就是聯繫上一篇從《鈷釒母潭西小丘記》寫起的。作者在這裏首先點明瞭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邊)和距離(離小丘約120步)以及環境的秀麗,當他聽到叮噹如佩環交響的鳴聲之後,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見小潭時,又為那清涼的潭水而感到驚奇:小石潭雖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見底,惹人喜愛極了。

作者在寫了小石潭的水之後,又寫了構成這水潭的基椽—石。石是這個潭的一個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來。正是由於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愛。他通過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個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還有游魚,約有百來條,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動,有時呆定不動,有時忽遊遠處,遊態奇妙,似與遊人在逗樂。遊人,若遠望潭水的來源,卻只見從西南方曲折流來,時隱時現,也不知發源在何處。作者把這近景與遠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靜勝境。

第3篇

在永州的一個地方,埋沒着一個小潭,在小潭的一個地方,埋沒着一個他。

政治上的失利,柳宗元被貶謫至湖南永州,他心中苦悶,而探山訪水,以遊排愁,以筆解愁。他無意踏入竹林,竹葉婆娑,竹林縫隙間隱隱傳來潭水泠泠聲,他微微興奮,莞爾一笑,砍下竹子開道通向一處幽靜的小潭,他緩步移至潭邊,見潭水清澈見底,奇石各異,四周綠樹青葱,藤蔓隨風蹁躚,游魚戲水,似與遊者相樂。然而卻寂靜無聲,悽神寒骨。他靜靜坐在潭上,目光深邃,望着眼前寂靜,衣襟被冷風吹起,心生陣陣寒意。潭似一面鏡,倒映着淒涼的他。

他何曾不若這小潭,年少成才,年僅二十添一便進士及第,親朋好友以他為樂,他名聲大振,從此步步高昇,而站得越高,看的越多,政治的腐敗慢慢被揭開,最終暴露在柳宗元眼裏,他想改革,他要改革,他不堪這腐朽的官場,投奔了王叔文,他們最終得了順宗的賞識,他與王叔文一起改革,此時,他看似前途無量,已立足在官場頂端,卻被現實狠狠打下高台,新帝即位,他被一貶再貶,離北方愈發遠,他不甘,他苦悶,他的名字還未刻入歷史豐碑,他一身才華未來得及使用,他所在的.朝代還未讓他盡心效力,便一落千丈,同小潭般被竹林掩住,只有泠泠水聲在掙扎着,望吸引旁人注意。旁人來過也罷,或許讚賞它,或許對它一笑了之,終是黯然離它而去,無人為他再開闢一條大道。

“同是天涯淪落人”蘇軾被貶,但他隨遇而安,辛棄疾被貶,他選擇舍劍從文,而柳宗元被貶,是集苦悶於一身,無論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還是“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他沉重的心情躍然紙上,他沒有蘇軾被貶後依然悠閒自得,他沒有辛棄疾被官場拋棄後依然鬥志昂揚,他唯有一腔委屈沉悶,對於官場,他無奈,不甘,卻只能硬生生嚥下肚中。小石潭,大概是他的照應,他望景生情,借景抒情,從一開始以見到石潭而驚喜,再聯想自己而黯然神傷。

他望着這石潭,寒風颳過,潭水激石,奏一曲婉婉悲歌,他閉目,四周寂靜愈發使氣氛悲涼,他齊眉微皺,緩緩起身,道:“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轉身離去,留下《小石潭記》一篇。

第4篇

清晨,一縷縷陽光從樹蔭之間撒下來,如綢緞般涓涓細流的小溪,遠山與綠樹意濃如畫,碧潭與天空相互輝映。

如此美好的景象卻令人感到一絲悲傷,一絲寂寞。雖然美景十分怡人,但是不勝寒,使柳宗元染上了悲傷的情緒,柳宗元不願意再想更多,四面而來的煩惱,欲讓石潭裏的沉鬱帶他離開世俗,去尋找世外桃源般的寧靜與安樂。

柳宗元對美好世界的嚮往,希望被重用的心情,與這小石潭的一番美好,富足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他對小石潭記的欣賞也只是一個蒙着彩色外衣的泡沫罷了,一觸即破。他享受着大自然的調侃,彷彿世界都如此明亮沒有黑暗。而他真正想表達的,卻已在不言中,通過文字,顯現了出來。

我們現在所瞭解與背誦的許多著名詩詞散文都寫於作者“被貶……期間”,如即將學到的《醉翁亭記》也是一篇。還有李白、劉禹錫、蘇軾等,無一不是將自己鬱郁不得志、孤寂的心境賦于山水外物,待後人細細品讀與感受。我十分為那些遭貶的文學家們感到惋惜,覺得國家又失去了像這樣一批才高志遠的仁人志士。

柳宗元被貶永州,寫出了《永州八記》,被後世奉為寫山水抒情之經典。也許文章的最大意義便在於表達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最真實的情感。

每個人都擁有短暫的生命,在短暫的生命中盡力展現自己,自己的生命與思想才能延續。柳宗元用另一種方式被世人知曉且理解,用自己的詩詞傳遞情感與思想,這也就是生命的延續了吧。

我覺得,柳宗元這樣憂愁與消極時,並沒有想到自己在後世,在將來,會被世人所理解,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會被人們所接受,而自己的詩也會被流傳千古。我想,如果他知道自己也有人欣賞,應該會感到十分高興與富足。也會走出自己的憂愁與煩惱,看見小石潭時一定會十分喜悦。而不是藉着美景感歎自己的人生是多麼充滿憂愁。

第5篇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生活間的美景處處都有,就看我們如何去對待和發現。當在一片蒼翠欲滴的篁竹之下有水聲。泠泠作響,自然是引人入勝的。向下走去,是一潭美池。四面青樹翠蔓,高低交錯,令人不禁要大吸幾口新鮮空氣。或是脱了鞋下潭,親身體會談水的清涼澄澈。“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對荒野渡口的偶然發現,想必也是和柳宗元的偶遇美池抱有同樣的感歎吧!

“佁然不動,淑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發現美景之後,重在如何才能正確的欣賞。潭中水質極佳,日光都可以直見水底。雖然水至清則無魚,但這的魚似通人情。既知來人並無惡意,便自由往來,時動時靜,時去時來,時近時遠。令人也不禁想去與魚兒互相逗樂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的人生意境,想必也已經到了能與飛鳥和諧相處的地步了吧!這偶然的心境突破,想必是偶然的'美麗。

“坐潭上,四面竹林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自然美景面前,或許我們只能敬重的欣賞。坐在潭邊,靜心欣賞,看寒樹成林,翠竹圍潭。此時才能感到內心悄然而生的寒意。沒有雜亂的聲音,沒有突兀的景色,天地之間,一時彷彿停止了更易。這才恍惚之間,偶識自然大美與深不可測,便抱有敬重之心,記於紙上,寫在心中,悄然離去。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蘇軾於赤壁磯下,聽水落石出,而四顧寂寥,便是真正認識到了自然。這偶然的領悟,必然是偶然的美麗。

第6篇

他行走在小石潭邊,欣賞着其間的一草一木;流連在大自然間,感歎着永州的美好。他時而與朋友談笑,時而瀏覽風景。柳宗元以此來排解被貶的苦悶,然而對於我們,苦悶來源於如今的疫情。

排解自己心裏的苦悶,可以有兩種方式。首先,是欣賞風景,並且四處遊玩。那麼為何區區賞景便能排解苦悶呢?人是一種動物,本能的需要看外景,聞外聲,才能心樂之。不然的話,為何每到節假日,各地公園都人滿為患?就説前幾天的新聞吧。深圳疫情在大體得到控制後,鳳凰山公園決定開始營業。在公園開放的第一天,我們便可看到這樣的場景,人們三兩成排的走着。口罩遮擋了笑容,但無法擋住人們心中的歡笑。他們就如同被被貶的柳宗元心中充斥着説不出的苦悶,或許只有鳳凰山上有着與小石潭相似的美景吧,不然怎麼會有上揚的眉角以及眼睛洋溢的歡樂。所以説,賞景遊玩是排解苦悶的一種普遍方式。

第二,有同遊者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不禁就有人會質疑了:難道我就不找朋友就排解不了苦悶情緒了嗎?那還真不行。如果柳宗元獨去石潭,自然也能一時心樂,但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心情必將更加濃烈。因為人是羣居動物,在溝通時能向友人傾訴,讓自己更好受些。儘管社會上有些人沉言寡語,但他們總還是有與他人的交流,也處於羣體之中。同樣是在近幾天,深圳的餐飲行業剛重新拉起了堂食的招牌,不堪苦悶的人們便三三兩兩結伴去品嚐昔日的佳餚。我清楚的記得其中一人的話語:太久沒和朋友一起吃火鍋了,在家實在憋得慌。這明確表明了朋友的'必要性,所以時常與朋友聚一聚也是一項重要的措施啊。

柳宗元在小石潭留下的除了那首著名的詞外,就只有這兩種解悶方式。作為後人,我們不僅能在柳宗元所栽的樹下乘涼,也可以學習他這兩種排解苦悶的方式。當我們排解苦悶時,要時時監督自己的方式,不可將自己的苦悶強加在別人身上。

第7篇

也許是受到“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的影響,他從小就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那時正處於唐朝晚期,皇帝忘了隋還好朝的教訓,開始欺壓百姓,奢侈無度。他正巧生於唐朝首都——長安,家族歷代為官,家境頗為蔭厚,然而他並未沉醉在富二代的光環裏。他從小目睹朝廷腐敗,更是天生好學,在同齡人還在仕途上披荊斬棘、蹣跚前進時,他卻早已平步輕雲,一步登天,還受到王叔文等皇帝重用的大臣所看好。

在這個瞭望眾生的人生高峯上,他卻沒有止步,安樂享受現在生活。不久他就參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改革。沒人能真正明白他的用心,也許他是為國貢獻一己之力,也許他是為私謀利,企圖留名青史。但最終,他在人生高峯時一腳踏空,跌入萬丈深淵,但在這萬丈深淵裏,造就了他古詩的絕頂成就。

正值壯年的他,表現出異乎常人的孤寂,沒有鍾子期與伯牙那樣能形影不離的知己,他一切的苦,無從訴説,便只能對高山發泄,對流水痛訴。

一日,他同幾位好友來到了一處無名美景的地方,他立馬就被吸引住了,但美到極致,就變得高冷,甚至有些淒寒。他將這美景化為了自己,融入了詩詞中。他讓“潭中魚空遊無所依”,讓“青樹翠蔓蒙絡搖綴”,重筆寫入石潭之美,就是為了在最後一刻,爆發出自己的苦悶孤寂。石潭亦“我”,“我”亦石潭。同他一起前往石潭的人有五人,而真正前往的,只有他一人,這是一次他心靈與自然的交融。

如今,有許許多多不被認可的人,他們中的'一些也許有着絕高的智商,有着能拯救人世的情懷,卻被冠以“瘋子”的稱號,只能孤芳自賞。但有一些人卻不與命運低頭,他們儘管頂着柳宗元般的孤寂,卻負重前行。如革命戰士魯迅先生,中國神話人物馬雲“爸爸”。

我認為,只有在人生最困苦之時,勇往直前,衝破濃霧,才有可能看得見希望。所以,只有將這種絕境求生的慾望嵌在柳宗元的性格裏,少一些孤獨,少一些憤悶,這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柳宗元,而不只是“悽神寒骨”的柳宗元。

第8篇

小石潭以其奇異之美吸引了被貶的永州司馬,讓他有了很多的留戀,卻又以其悽清幽邃讓他有了強大的涼意,最終匆匆繞開,帶着一份心悸的唏噓。

你也許要説柳宗元這是怎麼了,這麼點涼意怎及得上《江雪》中那凍徹天地、令人無處可遁的酷寒呢?而且這次旅途之中還有幾位興致盎然的同行者呢!為什麼在小石潭處是倉促躲開,而在江雪中卻是留給我們倔強的背影,孤獨地用一根細弱絲線去釣那整個冰堅寒骨的世界呢?

掩卷而思,柳居士似迎面走來,帶着剛剛因政治打擊而受傷的心靈走來,難掩痛苦和焦慮。他的心在滴血,一種深秋般的涼意襲捲着他的身心;是一種已深植於骨髓的文化精神讓他找到了仍然灑脱挺立走來的自愈藥方:那就是去和慈祥的自然老人説説話,從自然的清麗、獨立、峻朗之中感尋找生命的堅挺動力。於是他開始了他的尋訪自然之行,也是醫愈傷痕之旅了!

這時他與小石潭邂逅了,幾乎要擦肩而過,是小石潭清脆的聲響讓他找到了青春般的活力。他急切地“伐竹取道”而來,在欣賞了一段時間小石潭的美和趣後,其徹骨的涼意也完成了從他的皮膚到骨質之間的滲入行程。他這時打了一個激稜,這太熟悉的`涼意又勾起了他小心翼翼掩藏了的受傷心靈的温度,那是他不願意也不甘心再去抖落的那份生命的苦楚。所以,不要責怪我們的文人內心的脆弱。他想象着這樣的政治災難只是一次短暫的人生磨難,他對這個世界是充滿希望的。他認為這只是一次接錯了線頭的短路,國主馬上就會重新接通冒過火的神經,來掠去他身上的涼風淒雨,灑一片陽光過來。所以,他要保護好心的熱度,等這一片陽光來時好快節奏地去適應,能第一時間去治世救民!至於到了寫《江雪》時,人生的打擊已接踵而至,他周圍的環境已是冷至深天、冰及厚地的嚴冬。這時,他對陽光的期望已徹底放棄,他要完成的是一次令人心痛的憤世疾俗的抗爭了!

所以,《小石潭記》中“悽神入骨、悄愴幽邃”的不勝涼意,正顯示着一顆還是熱的、充滿期望和希冀的赤子的心,請不要隨便用一些“無奈”“脆弱”類似的詞語,量低了這位有志仕者心的温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