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實習報告4篇 "千年痕跡,歲月留痕:古建實習報告"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7W

本文主題為“古建實習報告”,將介紹我在古建築實習期間所學到的經驗和心得。通過實地考察和參與項目,我深入瞭解了古建築的保護與修復技術,以及相關法規和文化背景。希望通過此文能夠與讀者分享我在實習過程中的所見所聞,進一步推動古建築保護事業的發展與繁榮。

古建實習報告4篇

第1篇

1.鞏固《中國建築史》課程中所學的知識,通過實地實物測繪,深入觀察中國古代建築的形態、古建築的結構與形式等建築特徵。

2.掌握建築測繪的技術和方法,培養大家調研、收集資料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實踐能力。

3.針對中國傳統民居的構造、材料以及藝術空間手法的處理加強深入瞭解,以深化大三上學期對中國古建築史的理論學習,以及加強同學們對國內建築的熱愛。

4.通過實地調研,使大家正確掌握傳統建築文化特色的地域性、時代性、民族性,從建築理論上樹立正確的建築觀。

20xx年十月底根據學校授課安排,我們在江蘇省xx市進行維持一週的古建築測繪實習,以參觀為主要任務。

20xx年10月底,系裏為大家安排了前往無錫的測繪參觀活動,這對我們來説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兩年的大學生活已經過去,大多數同學對古建築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書本上,對於如何應用所學知識以及古建具體的形態還是知之甚少。所以,大家急需這樣一次能夠對所學內容進行系統全面認識瞭解的機會。

當人們還在去周莊、烏鎮、同裏,去尋找江南水鄉的風貌時,我們不能忘記,無錫——至今也保留了許多令人嚮往的江南古建築。

自泰伯東遷,來到無錫,無錫的歷史進程就登上一層台階;京杭大運河的修建,又讓無錫成為繁榮的焦點。

當人們開始忘記,忘記這些曾經的'輝煌。我們開始尋找,尋找這流淌在記憶中的美。希望通過這次的調查,能瞭解水鄉古宅的特點,傾聽它們背後的故事。

江南水鄉的古宅、古橋,因風雨侵蝕而斑駁的青磚老牆,疏密有致的木製窗格,似乎還聞得到棠桂飄香,聽得見瀟瀟暮雨。

第一天我們參觀了東林書院。東林書院,位於江蘇省xx市解放東路867號,亦名龜山書院,是我國古代著名書院之一。1956年10月由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6月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林書院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當時知名學者楊時長期講學的地方。後廢。明朝萬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興修復並在此聚眾講學,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一時聲名大著。顧憲成撰寫的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更是家喻户曉,曾激勵過多少知識分子,對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發展促進極大。這副心懷遠大抱負之名聯,後被廣為傳誦,成為許多學人、志士的共同心聲和座右銘。此聯現懸於依庸堂內。有"天下言書院者,首東林"之讚譽。東林書院成為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之區和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20xx年全面修復,有石牌坊、泮池、東林精舍、麗澤堂、依庸堂、燕居廟、道南祠等建築。東林書院的石牌坊、泮池、東林精舍、麗澤堂、依庸堂、燕居廟、三公祠、東西長廊、來複齋、尋樂處、心鑑齋、小辨齋、再得草廬、時雨齋、道南祠、東林報功祠等主要建築,均顯現明清時期佈局形制與鼎盛時期風貌。如今,這裏不僅已成為歷史的見證,而且還是當地文史館成員的學術交流之地。

第二天參觀了錫惠公園。它是集清幽的山林秀色,眾多的文物古蹟和舒適的休閒遊樂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型園林。錫惠公園地處無錫城郊、南臨古運河,背倚惠山,古地687畝。園內峯疊巒秀,翠拔藍天。錫山、惠山隔映山湖相望。作為無錫城市標誌的龍光寶塔巍然聳立在錫山之巔,湖光塔影,相映生輝。園因山得名,山為園增色。園內亭台倚山,樓閣臨水,泉水淙淙,古木參天。峯迴路轉,遊人如置身畫中,移步換景,山水間變化無窮。全園環境清幽,景色秀麗,林泉之勝,莫過於此,且遍佈歷代文化遺存紀念性建築。其中有開鑿於唐大曆年間的“天下第二泉”、有建於明代的江南名園――寄暢園,有春秋戰國時春申君黃歇飲馬處――春申澗等國家、省、市級文物單位18處。名勝古蹟,集江南地區數千年燦爛文化之精華,悠久歷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二泉映月,春申飛瀑、山色溪光、勝地名泉――錫惠公園一直被譽為無錫的“天然博物館”。

第三天我們參觀了薛福成故居。薛福成故居始建於1890年,建成於1894年,保存下來的建築有160餘間,建築面積達6000平方米。整組建築氣勢雄偉、特色明顯,體現了清末西風東漸的時代特徵,填補了我國建築史上的空白,有“江南第一豪宅”之稱。20xx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遠涉重洋的薛福成受西方文化

的影響,其宅第也呈現出明顯的西風東漸的特點,表現在建築風格上的中西合璧。主體建築基本上沿用清代中晚期的規制,細微處的雕刻裝飾巧奪天工,體現了中式建築工藝的最高水準。轉盤樓檐、彈子房等建築則顯示出以中式為主,伴有西式做法的時代特徵,至於薛匯東住宅,則更是基本歐化的巴洛克式洋樓。薛福成故居是一處庭院式開放格局的官僚宅第,近代民居建築與江南造園藝術和諧結合,中軸線上每進廳堂之間,庭院點綴,景色各異。宅內獨立的後花園、西花園廊橋、樓閣、喬柯、山石和諧搭配,環境典雅靈秀;東花園的花廳、戲台更是自成院落,為一處難得的看戲觀魚、品茗娛樂之處,其水榭式戲台最具特色,國內罕見。薛福成故居欽使第規模宏大,內涵深厚,呈現出在傳統基礎上吸收西方文化的建築風格和適合社會交往的園林式開放格局,是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期江南大型官僚宅第,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研究價值和旅遊價值。

古建實習報告4篇

第2篇

20xx年10月15日下午4點,我們帶着一個充滿好奇的心踏上了駛向山西太原的火車。等待我們的是怎樣古老又神奇的建築呢?一個令人激動的夜晚在火車上的歡樂聲中悄悄過去了,等到再次看到遠方緩緩升起的太陽,我們已經到了山西境內,到處都是壯麗的山系。人一下子就清醒了,整個心胸都跟着開闊起來。

到了早上六點多,我們成功抵達了太原站,清晨微冷的空氣,讓人想好好的釋放一下積蓄心裏的盼望,緊接着就坐車往我們的第一站開去——晉祠

它坐落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水源頭,有一片古建園林,統名“晉祠”。那裏,山環水繞,古木參天。還有就是那裏的建築都充滿了神奇的色彩。晉祠內中軸線上的建築,由東向西,依次是:水鏡台、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鐘鼓二樓、獻殿、魚沼飛樑和聖母殿。這組建築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宮,及南面的水母樓、難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組成了一個綜合建築羣。東西一條主線上的建築,配合上南、北兩組建築,本來是不同時期搞起來的,集中在一起,卻好像都服從於一個精巧的總體設計,並不是雜亂無章地生拼硬湊的,顯得佈局緊湊,既象廟觀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宮苑,反映了我國古代芳功人民創造的匠心。 我們穿過對越坊及鐘樓、鼓樓就到了獻殿。此殿原為陳設祭品的場所,始建於金大定八年,面寬三間,深兩間,樑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層平梁,既簡單省料,又輕巧堅固。殿的四周除中間前後開門之外,均築堅厚的檻牆,上安直柵欄,使整個大殿形似涼亭,顯得格外利落空敞。獻殿於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樣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築特點,是我國古建中的瑰寶。

獻殿以西,是連接聖母殿的魚沼飛樑。全沼為一方形水池,是晉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梁木承託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樑。西端分別與獻殿和聖母殿相連接。整個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故稱飛樑。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式,還被我國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稱為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橋”。

在中軸線末端,是宏偉壯麗的聖母殿。聖母殿背靠懸甕山,前臨魚沼,此殿創建於北宋天聖年間,是現在晉祠內最為古老的建築。殿高約十九米,重檐歇山頂,面寬七間,進深六間,平面佈置幾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圍廊,前廊進深兩間,廊下寬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殿周圍廊,此為現存最早的一個實例。殿周柱子略向內傾,四根角柱顯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線弧度很大。下翹的殿角與飛樑下折的兩翼相互映襯,一起一伏,一張一弛,更顯示出飛樑的巧妙和大殿的開闊。殿、橋、泉亭和魚沼,相互陪村,渾然一體。聖母殿採用“減柱法”營造,殿內外共減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託殿頂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內十分的寬敞。“減柱法”的`熟練使用。説明宋代在建築上已進一步掌握了力學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適當,避免了隋唐建築中用料的浪費,在建築式樣上也更富於藝術性。我國的木結構建築,經歷了一個由隋唐的雄壯堅實到明清的華麗輕巧的發展地程,而宋代建築正是這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聖母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對於研究我國宋代建築和我國建築發展史都很有價值。殿內無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龕中聖母的威嚴,而且為設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下午到了賓館,疲憊不堪的我們倒頭就睡了。第二天上午我們的目的地是雲岡石窟雲岡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鑑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為中外遊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雲岡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羣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在參觀的一路上我們都不停地發出整整感歎,感歎古人輝煌的智慧和超凡的毅力。

下午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顛簸,我們來到了懸空寺下,這是一個很奇妙的寺廟建築,它處於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全身懸掛於石崖中間,石崖頂峯突出部分好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沖刷。山下的洪水氾濫時,也免於被淹。四周的大山也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時間。優越的地理位置是懸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寺共有殿閣40間,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來形容懸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撐在堅硬巖石裏,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樑為基。

接着我們在坐了將近五個小時的車後,終於到達了我們從早上就盼着的五台山下,安穩的睡了一晚後,我們一大早就上山了,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曆代建築薈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參觀完幾處有名的寺廟後,我們都深深地被寺廟建築的雄偉壯麗,金碧輝煌所震懾了,好久都神在其中,餘味悠長。 下午在導遊的建議下,我們去了祁縣的喬家大院,這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築羣體,從高空俯視院落佈局,很似一個象徵大吉大利的雙“喜”字。整個大院佔地8724平方米,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分六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臨街,四周全是封閉式磚牆,高三丈有餘,上邊有掩身女兒牆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顯得威嚴氣派。其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充分體現了我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確實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專家學者恰如其分地讚美為“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難怪有人蔘觀後感慨地説:“皇家有故宮,民宅着喬家。”

接下來就是我們山西之行的終點了——平遙古鎮,在平遙古鎮的第一天清晨,我們就鼓足了精神,展開了我們的測繪工作,首先我們在古城的街道上邊走邊尋找外觀漂亮,完整的民居,終於我們在西大街找到了一家,我跟那家的房主講述了我們一行人的來意後,房主很熱情的准許了我們對他的房子進行測繪,我作為組長,很快分配好了工作,三個組員負責立面的測量與記錄,一名組員負責拍照作為分析的材料,我和另一名組員負責整個平面的測量,以及所有數據的整合,處理,很快兩個小時過去了,我又拍了很多照片跟房主道謝後回到住處開始建模,把數據都導入模型,一弄就是六個多小時,大概到了下午三點多,我發現測繪的數據不夠完善,連忙和另外兩個組員又趕到那,因為早上我們臨別時跟房主説了,如果還有不完善的地方,還會再麻煩,所以我們很順利的有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測量,我還手繪了大量的細部構件,最後滿意的回去了,進一步完善了數據之後。我心裏就輕鬆了很多,接下來的幾天就在古城裏轉轉,嚐嚐當地的特產、名吃,一飽口福。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就要跟這座古城告別了,離開的那天早上霧很大,高大的古城在濃霧中若隱若現,勾起我無限的留戀之情,但還是揮揮手,跟它道別。

這次山西之行,我看到了很多年代很久遠的古代建築,有些甚至超過了幾千年,他們那精巧的建築結構無一不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一來很好的開闊了自己的視野,拓展了自己的知識,再有就是在看這些古建時,很多都能喚起了我以前在課堂上學的知識,讓我的知識更加牢固,學以致用,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第3篇

通過對太原市純陽宮的測繪,進一步瞭解中國古建築,尤其是明清道教建築的羣體佈置。對純陽宮的測繪可以為以後研究和修復純陽宮提供一些資料,並且在實習繪圖過程中掌握cad軟件的使用。

因為純陽宮規模比較大,而且人員比較多,我們被分成五個組分別測量純陽宮的五進院,我們測量的是第四進院。

1.第四進院包括院門虛無洞,靈寶洞,東西廂房永沃洞,長春洞,四角的角亭,院中琉璃亭。需要測繪的內容看似比較多,但把它們分成這幾個部分就簡單明瞭,測繪的進程也加快了好多。總平面應準確標出各個建築之間的相對位置,相互之間的距離,使總平面圖能準確反映建築的實際情況。

2.各單體建築的平面。這一項內容的測繪相對容易。對於大部分的建築一般只需皮捲尺、鋼捲尺、細線就可以測出所有單體建築的平面圖。測繪平面時最重要的是先確定總尺寸即建築外牆之間的尺寸,之後單體建築的一切控制尺寸都應以此為根據,利用一點為基點確定其他尺寸。確定外牆尺寸後,再依次確定柱子、門窗、台階、室內外地面鋪裝等的位置,平面圖就確定了。

3.單體建築的正立面、側立面。對於一層測繪,可以站在二層利用下垂的線來確定各個部件的高度。二層的測繪因為沒有梯子,無法上到建築屋面上用皮捲尺測量高度,所以這一類立面圖都必須藉助輔助工具進行測量。粗略測量時,我們可以僅藉助竹竿和皮捲尺、鉛垂球測出高度。但是要用做檔案記錄時,二層的建築,可以通過全站儀測出兩點之間的高差就是建築的高度。

4.單體建築的縱剖面、橫剖面。測量方法與測繪立面圖的原理一樣。不同的是剖面圖要更清晰地表達出各層之間的構造關係。但因為純陽宮管理比較嚴格,很多東西都無法去測量。

5.大樣圖。包括了各種磚雕、脊飾、樑架的斗拱、雕像、彩繪等部分的大樣。因為這類裝飾構件的線條、圖案都非常複雜,甚至是一些人物、花鳥、蟲魚圖案,而按照測繪的要求是要一一表現在大樣圖中的,這往往是古建築測繪中比較浪費時間的。在測繪中,最好的方法是藉助相機拍下各個大樣的正、側、底面的照片,然後測出各個大樣中重要的控制點的距離,通過照片在cad中利用樣條曲線繪出大樣圖。雖然有些誤差,但是相對純手工繪製已經精確和快捷。

首先:實習前老師大致講了一些測繪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前也有過簡單的測繪經歷,但是古建築測繪還是有很大的難度。因為古建築的結構,構件,裝飾等都比較精緻,線條非常複雜,還有古建築第五立面高高在上,無法近距離測量,給測繪增加了不少麻煩。但是我們每個人都積極參與,每個人都提出自己獨特地想法,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長處,最終,我們找到簡單易行的方法,困難被一一克服。測繪培養了我們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的能力,同時讓我們認識到分工明確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測繪繪圖讓我們對cad的應用更加熟練。測繪過程中我們對古建築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特別是明清道教建築,比如屋頂的各種形式,建築的組成,結構類型,斗拱的組成以及結構特點,彩畫的分類及特點等。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內涵是博大精深的,然而,我們平日裏對古建築的關注太少了,經過這次測繪,我們又對古建築的知識進行了更多的瞭解以及鞏固。另外由於這次對古建築深入的測量也激發了我們對古建的興趣,在以後的學習中會更多的關注中國傳統的建築,中國傳統的文化。

這次實習是我們人生的一次非常寶貴經歷,它將一直影響我們前進。

第4篇

關林廟,位於河南省洛陽城南七公里的關林鎮,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望熊耳青黛,東傍伊水清流,是武聖關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國唯一的“林、廟、”合祀的古代經典建築,始建於漢代,重修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佔地180畝,現存明清殿宇廊廡150餘間。現建築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其佈局按帝王宮殿式建築而建呈“回”字形結構。採用均衡對稱的佈局方式,沿着縱軸線(南北軸線)和橫軸線(東西軸線)進行佈置。關林廟從大門外的舞樓、大門、儀門、大殿、二殿、三殿、墓冢直至後門為其南北向中軸線,其它建築的佈置皆按中軸線左右對稱,錯落有致。

我們小組的測繪對象是關林廟的三殿即春秋殿,關羽塚和後院。春秋殿也稱寢殿,廳內有關公秉蠟看“春秋”的坐像及卧像。四周有關公戰呂布、鎮荊州、戰長沙的'彩飾畫。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春秋殿採用的是清式七檁硬山大木作,一共有五開間,平面採用分心槽的形式。春秋殿前昂刻有四十五個龍頭,門額上方繪有“三英戰呂布”“長沙戰黃忠”“”威鎮荊州“禹龍鎖蛟”等故事。屋頂採用硬山形式,屋架採用抬樑式構架,台基是簡單的石台基。關林後院還建有一清代石龍碑亭。它是神化關羽的又一見證。在亭碑上額刻篆收“勒封碑記”。碑面書寫:“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林是”。關林的後半部是關羽的墓地,四周松柏長青,圓圓的大墓前是一座石坊,上刻:漢壽亭侯墓。

在實地測繪之前,老師給我們重點講解了測繪內容以及圖紙內容。在講解的過程中,幫我們回憶一下古建築的結構,名稱。把我們需要測什麼內容都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讓我們不至於到了實地不知道要測些什麼或者漏測了一些大方向的東西。把我們測繪所需要的工具告訴我們,以及歷屆測繪遇到的一些問題、解決方法、注意事項。

到達關林廟時,我們首先是大致的瞭解一下關林廟的總體佈局,測繪的範圍、對象。然後,仔細的觀察我們測得春秋殿的特色,平面形式、構架方式、屋頂形式、台基情況、彩畫等等。

我們組共有六個人,就把測繪對象分成六大塊:總平面圖、首層平面圖、橫剖面圖、正立面圖、背立面圖以及側立面圖、細部大樣圖。每個人畫一個方面,其它組員拉尺子測量。畫總平面圖的是劉長亮、畫首層平面圖是單秋平、畫橫剖面圖的是魯洋、畫正立面圖的是趙振軍、畫背立面圖以及側立面圖的是崔新鋒、畫細部大樣圖的是曾丹丹。cad出圖是由組員商討後確定,彙總。

在測量高度的時候,由於春秋殿是文物,不讓攀爬。本來想用氫氣球來測量它的高度,但是沒買到氫氣球,而且外面有風,也不好測。起先測的連檐高,是用鋼尺勾到瓦當上測出的,斗拱高是先測出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