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修女傳讀後感5篇 虔誠與奉獻:感悟德蘭修女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1W

《德蘭修女傳》是一部記錄了德蘭修女一生的傳記,描繪了她在印度等地的慈善事業和宗教信仰。這本書不僅僅為我們呈現了德蘭修女內心的情感和人生經歷,更是激勵人們跟隨她的步伐,去愛和奉獻。

德蘭修女傳讀後感5篇 虔誠與奉獻:感悟德蘭修女

第1篇

在閲讀德蘭修女傳時,剛開篇就提到她在1979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當時覺得很奇怪啊以前都聽説是授予給政治人物,德蘭修女不是政治人物怎麼會獲得這個獎項那?諾貝爾評選委員會的公報説:“她的事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天賦價值。那些最孤獨的人、處境最悲慘的人,得到了她真誠的關懷和照料。這種情操發自她對人的尊重,完全沒有居高施捨的姿態。”她的答辭是:“這項榮譽,我個人不配領受,今天,我來接受這項獎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在讀完整篇文章時覺得德蘭嬤嬤確實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窮人,她把自己的愛播撒到了人類社會最底層的窮人,正像歌詞唱響的那樣—愛是人類最美的語言,德蘭嬤嬤用她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是愛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這本書中我認識了德蘭嬤嬤;她創建的組織有四億多美金的資產,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捐款給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員,還有數不清的追隨者和義務工作者分佈在一百多個國家;她認識眾多的總統、國王、傳媒巨頭和企業鉅子,並受到他們的仰慕和愛戴……可是,她唯一的電器是一部電話;她穿的衣服僅有三套,且自己洗換;她只穿涼鞋沒有襪子……她把一切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她從12歲起,直到87歲去世,從來不為自己、而只為受苦受難的人活着。《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便是以潛心細膩的文墨,描述了她令人驚歎的一生,她是我們成長的榜樣。

德蘭嬤嬤出生在一户普通的人家裏,但是在她小的時候就經常念這樣一首小詩:“要相信愛,無論你遇到了什麼,是仇恨,還是毀滅?是被拋棄,還是被掠奪?無論你遭遇到了什麼,都要相信:一切都會消逝,但愛會留下來。”,心中逐漸升起一個熾熱的願望:“我不能只為自己活着,我要為這個世界貢獻一點什麼。”一天早晨,當她在路邊看到一個身形悲苦的老人向她虛弱地喊道:“我很渴,我很渴!”她突然明白:窮人渴望的不是食品和衣物,而是愛!於是,她便走出了修道院,創建了仁愛傳教修女會,先後建立起各種各樣的兒童之家、貧民之家和收容中心等,共計1000多所。哪裏有苦難,哪裏需要愛,她就出現在哪裏。

她曾這樣説過:“人們不講道理,理想錯謬,以自我為中心,不管怎樣,總是愛他們;你做善事,人們會説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不管怎樣,總是做善事;你成功以後,身邊盡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敵人,不管怎樣,總是要成功;你所做的,總是會被別人遺忘,不管怎樣,總是要去做;誠實與坦率使你易受打擊,不管怎樣,總是要誠實與坦率;你耗費多年所建設的可能毀於一旦,不管怎樣,總是要建設;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你幫助他們時卻可能遭到攻擊,不管怎樣,總是要幫助;將你所擁有的最美好的東西獻給世界,卻可能被踢掉門牙,不管怎樣,總是要將你所擁有的最美好的東西獻給世界。”當讀到這段時,我非常的激動,因為我認為我們曾經為愛所付出的所有代價都是值得的,就是應該不求回報的博愛。

貧窮是一個多麼刺耳的詞彙,它伴隨着人類的文明從遙遠的史前走來。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從來就沒有過為了消除貧苦而奮鬥,但是德蘭嬤嬤給我們找到了一條新的消除貧困的道路,德蘭嬤嬤告誡我們人類缺少愛心,是導致世界貧窮的根本原因。而貧窮是我們拒絕與他人分享的結果。如果你懷着喜悦給予,你將會得到更多。一顆偉大的心來源於一顆燃燒着愛的心。快樂不須探尋;就在你我的身邊,若以愛待之,旋即得之。我們每個人成長在同一片藍天下,所以我們應該在愛中一起成長。把我們的愛心奉獻給身邊的每個人,去給予,直到成功。愛是沒有界限的,生命就在這裏。

德蘭修女傳讀後感5篇 虔誠與奉獻:感悟德蘭修女 第2張

第2篇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很複雜;一方面讓我很痛苦,另一方面也深深教育了我。

其中德蘭修女在救治身患絕症,被父母拋棄的嬰兒最讓我感到不解。以前有記者就此問題問她:救這些嬰兒有什麼意義,都是活不久的。而她舉起一個腿被蟲咬沒的嬰兒説到“意義就在這”。記者感到很吃驚和迷茫,繼續問:“這樣的嬰兒活不久的,真的沒有什麼意義”。而德蘭修女也明白他的意思説:“我們只有通過愛具體的個人,才能真正愛人類。因為我們並不知道那個抽象的人類在哪裏。”是的,難道只有救那些活得下去的嬰兒才有意義嗎?不是的,每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他就有權利“生存下去,活下去”。

而當這個小生命遇到困難時,同為生命的我們不應該拋棄他,而應該儘自己所能去挽救這個脆弱的小生命,也許他最終沒能活下去,但也不能就此而丟棄他。儘可能讓這個脆弱的小生命在閉上眼睛的最後一刻能感受到這個世界是温暖友愛的而不是寒冷無情的。

就像我們自己為了考試中的那一分、半分也是得付出很多,為什麼不説那一分,半分也沒意義呢?又不是十幾分、幾十分,何必在意!因為前者與我們利益無關,而後者關係到我們的獎學金、能不能上重點高中、上名牌大學,關係到將來;難道一個生命的價值不如自己的將來嗎?不一定吧!我們現在讀書學習早已脱離其本質,大部分只是一味的追求成績,追求未來享不盡的物質生活,這應該是很多學生學習的動力來源!就像德蘭修女説的:“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基本上是一個利益的世界,贏益成為整個社會的目標”。是啊!我們雖然為自己的利益、目標付出了很多,但卻很少顧及其他人的利益與感受。我們應該像加爾各答“孩童之家”牆上標語所寫的那樣:“花時間思考,那是力量的源頭;花時間禱告,那是世界最強大的力量,花時間笑,那是靈魂的音樂。花時間給予,那是天主的特恩。花時間友善對人,那是通往快樂之路。花時間去行善,那是天國之鑰匙。一日光陰苦短何容自私為己。”是的,我們很多人只會索取,卻不會給予,總想自己不能吃虧,要多賺點好處才對得起自己。以前總是能從老人嘴裏聽到:“吃虧好啊,吃虧是福啊,吃點虧能交到仗義的兄弟啊,能讓之間的感情更牢固。”但是現在社會哪裏會吃這一套。如果你經常給予,那麼換來的大多是別人更加無情的索取,然後背地裏説你傻,就是一個傻大個,對於這樣的人不知道該怎麼説,因人而異吧!包括嘴上講的兄弟很多也是假的,沒什麼事的時候嘴上總是講:“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而真有難時:只能自己背,而且不一定是自己創造出來的難。所以,我很難理解老一輩人所説的:“吃虧能交到仗義的兄弟”。也許是因為時代不同吧!還有一點是關於“錢”的,有時候自己有急事需要錢時,向那些平時跟你關係感覺還不錯的人借,基本很難借到。所以除非迫不得已,別去向別人借錢。社會就是這樣的,永遠不可能做到人人平等。

在第59章——走向天國的途中。中寫到:“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是啊!這就是人,就是我們自己啊!也許我們自己沒有能力使全人類的每個人都變成講理的,樂於奉獻的。但即使改變不了全人類,自己總可以改變的。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説你自私和動機不良,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即使你是誠實和率真,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不管怎樣你還是要誠實和率真。這兩個“即使”應該大家都遇到過的吧!偶爾會因為幫助別人而招來懷疑和誤會,特別是在幫助異性的時候。但是我們應該這樣想:既然你決定你要幫助別人的時候,那你就應該要清楚接下來別人對你的指指點點而不是為此而責怪他人,因為自己沒有資格去評斷他人,因為你自己可能做到遇到那些而不去責怪他人嗎?做不到,當然就儘量不要去評斷他人。(在寫這些話的時候,我都臉紅了,在笑自己,因為我自己也做不到,但我會盡自己努力去做到的,希望大家也能做到,雖然這個確實很困難。)還有誠實這個東西,我想大家應該都説過慌吧!不管是否善意的謊言還是就是真正的慌。關於這個誠實與説謊,其實我還是挺憤怒的,在幼兒園大班的時候,老師叫我們寫1到10數字各一行,放學交。而最後我因為寫太慢沒寫完,被罰了各寫1張,每張7行,每行7個字,共10張,490個字,回家後從6點寫到9點……(不要懷疑這時間,因為當時我寫字,的確非常慢)而其他沒寫完的人很多都編了各種理由,然後就愉快的回家了,而我就呆住了,愣住了。所以那時覺得原來説謊好處這麼多。但那畢竟還小,不懂事太幼稚了,我們還是要講誠信的,承擔責任的,必要時我們還要説些善意的謊言。即使你今天做的善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做善事就是無私奉獻,去給予,要是為了別人的誇獎,讚美,為了出名,為了身份而去強迫自己去做的,那樣自己做的“善事”和別人眼中的“善事”那得相差多少啊!即使你把最好的東西給了這個世界,也許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夠,不管怎樣,你還是要把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這句話説得非常好,即使自己給世界的是微不足道的東西,但是給了就是非常偉大的。就如一個人走後給世界留下了他的眼角膜,那麼他的眼角膜可能會使另一個人重見光明,這也是微小的東西,但卻是那麼有意義。就如:國小有一篇課文,寫到:我赤裸裸地來,我也赤裸裸地離開。

整本書給我的感受就是要儘可能的平等待人,友善待人,學會給予與分擔,學會愛。

"讓我們解除:被愛的嚮往,被誇獎的嚮往,被尊重的嚮往,被讚美的嚮往,被喜歡的嚮往,被請益的嚮往,被贊同的嚮往,被歡迎的嚮往吧!"

第3篇

一口氣讀完了《徳蘭修女傳》中間感動的數次落淚。之前也知道德蘭修女很偉大對她的事蹟從媒體報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這本傳記讓我詳細瞭解了她完全無我而平等愛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愛窮人、孤兒、被遺棄的人、麻風疾病人、艾滋病人……,這些人都是修女認為的"窮人"。

首先在加爾各達為代表的印度因為戰爭、饑荒和社會等級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貧困人口,他們食不果腹,缺衣無藥,生命時刻受到威脅,這些人在物質上無疑是絕對的窮人,但是即使是窮人他們也一樣有尊嚴渴望得到尊重,他們也一樣有愛。有一次,德蘭修女為一個有八個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聽説已經斷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驚奇的是,那個家庭餓女主人剛剛拿到米,就將米分成了兩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後來,德蘭姆姆問她去了哪裏,她説:"他們也在捱餓。"原來,她將自己剛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給了她那些捱餓的穆斯林鄰居。所以德蘭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的服務於貧困的人們,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懷和愛。

其次德蘭修女認為貧窮的另一種面貌是這樣的:很多人向遠方的人表達愛心很積極,比如熱情的參加各種慈善,募捐,志願者活動等,卻對身邊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還有很多人,因為渴求更多的個人成功或者更大的個人發展一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懷父母照顧子女結果導致家庭的遺憾,很多人實際上是生活在一種精神和心靈的深度貧困裏。心靈被焦慮、疑惑和巨大的虛無感所困擾,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現實社會人人都渴望成為一個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為一個窮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質財富上富足的時候我們又不自覺的製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窮人,所以想要成為一個富足的人物質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奮鬥,精神和情感上我們需要被關愛也需要去關愛別人,特別是從自己的家庭開始,從身邊人開始,如修女所説:我們如何愛窮人,如果我們不能首先愛自己的孩子,愛如果不是從家庭開始,我們如何保證他結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第4篇

首先我申明我沒有把這本書讀完。比較大的一個理由是作者文筆太生硬,可能是因為作者參考資料大多為英文,所以語言有歐化的感覺,讀起來不順。另一方面作者的語言過於幼稚,沒有人物傳記應有的生動性,幾乎是平鋪直敍,很難使人通過文字對德蘭修女的一生有所感觸。所以我覺得這是一本很失敗的傳記。

其次我申明我是一個無神論者,沒有宗教信仰。因不能理解基督教的教義而引發的不能理解德蘭對基督的愛是我沒有堅持把這本書讀完的另一個原因。看評論覺得大部分讀這本書的都是宗教信仰者,那我就作為一個不信仰宗教的人來闡述我對這本書以及德蘭的一些看法。

誠然,作為一個不信仰宗教的人,看到作者一再強調德蘭對基督的愛會感到反感。所以“這本書是不是不適合不信仰基督教的人來讀”這點存疑。我不認為沒有宗教信仰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同時我也不認為有宗教信仰就是一件可以裝而驕傲的事情。心懷慈悲,頭腦清明,不迷失於宗教也不迷失於無信仰,那有沒有神又有什麼重要。

讀這本書的初衷是為了感受人文情懷,不過這本失敗的傳記傳達的人文情懷實在是令人難以感知。但是它引發我思考另外一個問題——現代人的迷失。無法理解這本傳記應該可以看作現代人的迷失的一種表現形式。可能是因為缺少對神或者是除自身以外的物體的信念,所以強烈的感情表達越來越少。缺乏虔誠而熾熱的愛導致現代人內心冷漠,勇氣短缺,又引發人們盲目地跟風追求物質成功。因而物質成功取代了信仰的原有的地位,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目標。感觸很深的一句話是德蘭説的“現代人迷失在制度中了。”

德蘭心中有愛,她愛基督,所以她不管走多遠都明白自己為何而出發,這一點令我十分欽佩。現代的很多人目標與信仰的合一(目標即信仰,例:以物質成功為目標,且以物質成功(的人)為信仰),反而因此走上極端,迷失在路途中。

德蘭的偉大在於她全身心的奉獻,這是一種我難以想象的無私。我曾想過這算不算是一種自我迷失,不過從她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她完全是有頭腦地清醒地在“服侍基督”。這種執着不僅沒有使她丟失自我,相反恰恰是這種執着使她拋開個人的羈絆,釋放自我,實現人生大愛。我覺得這是一種胸襟,是一種風骨,是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家的空,是一切宗教或者信仰的殊路同歸的大成境界——大善大美。

在眾多人迷失於物質的今天,談大善大美未免太過空泛。自我救贖是走近德蘭,走向大善大美的第一步,學會思考自身的價值與意義,才能不在路途中迷失。宗教是指引人走向善美的工具,但是在今天太多人太過狂妄,太過自信,所以拋棄宗教,最終迷失在自己編織的夢境裏。

第5篇

沉默的果實是祈禱,祈禱的果實是信仰,信仰的果實是仁愛,仁愛的果實是服務,服務的果實是和平。——題記

在我讀完最後一行字後,我輕輕得合上書。但是我卻呆呆得坐在椅子上,很久很久都不能從書中回到現實生活中來。腦海裏總是會浮現出那些骨瘦如柴的人們,那些無私奉獻的修女和那個令人尊敬的姆姆。無論是印度的貧窮,還是德蘭姆姆和修女們對窮人的愛,都令我無法相信。但是,我又不得不相信世界上還有那麼一個地方:那兒的人沒有家,沒有錢,甚至連食物都沒有,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僅僅是一堆垃圾。雖然那兒貧窮,但是那兒仍然充滿着愛。我也不得不相信世界上還有那麼一羣人:他們愛窮人,他們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他們不求回報,他們過着和窮人一樣貧窮的生活,但他們很快樂。書中描寫的,是我未曾瞭解的世界——貧窮,但充滿愛。

當我第一次拿到書的時候,着實被封面上的人給嚇了一跳。那是一個瘦小的、年邁的、甚至有些醜陋的老人。但在我讀完後,當那個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現在我的視野裏時,我覺得她已經變了。她眉宇間流露出來的那種無止境的慈祥,她臉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皺紋裏散發出來的愛的光芒,她那雙不知拯救過多少人的手和那條潔白的廉價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她不再瘦小,不再年邁,不再醜陋,她是偉大的。她就像拯救世界的奧特曼一樣,但她用的不是暴力,而是愛。她用愛感動着世界,用愛拯救着世界。

德蘭姆姆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給她取名為:龔莎。在阿爾巴尼亞語言裏,龔莎就是花朵的意思。龔莎小時候就很有愛心,她看見窮人在排隊領取麪包,就問開藥店的爸爸:“爸爸,你那裏有隻好貧窮的藥嗎?”看!我們的姆姆多麼偉大。她那時只是個學齡前的兒童,她就懂得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

而我呢?在我還是個學齡前的兒童時,我在幹什麼?我還躲在父母的身後,向他們要着糖果,要着玩具,甚至還和別的小朋友搶零食。那個時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餓,什麼叫苦。父母把我當成掌上明珠,無時無刻的保護着我,生怕我哪碰傷了,哪摔疼了。那時的我只會説:“爸爸,我要這個。爸爸,我要那個。”我根本就不會想到別人,關心別人,哪裏會問出:“爸爸,你有沒有治療貧窮的藥?”而那時候的姆姆,已經在關心窮人了。姆姆一生都在幫助窮人,就在她還是一個學齡前的兒童時就已經開始了。

德蘭姆姆的一生經歷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坎坷。她遭窮人的誤解,遭世人的辱罵,遭其他教會的反對。但她都沒有放棄,她一直堅持着一個信念:一生都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

再看看我,我在學習的時候,生活的時候,經歷的困難與德蘭姆姆的困難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我卻時不時就想要放棄。這道題不會做了,就想着不做了。看見考卷上的壓軸題,就直接放棄,有時可能連看都不看一眼。語文看文言文的時候,讀不懂了就不讀了,隨便翻譯一下就草草了事。學游泳的時候,嗆了幾口水就再也不肯下水去了。學炒菜的時候,被油濺了一下起了個胞就不再接近油鍋了。我的那些困難是多麼的小啊,有的簡直都稱不上是苦難。只要我稍微努力一下,我完全可以克服它們。但是我缺少的正是德蘭姆姆身上那種堅持不懈的毅力。她深知我們活在一個光明與黑暗並存的世界裏,因而她用整整一生來邀請我們,邀請我們選擇光明。一生的堅持是需要怎樣的毅力啊!

姆姆的全部個人財產,就是一張耶穌受難像,一雙涼鞋和三件舊衣服。姆姆從來都不穿襪子,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她認為只有體驗窮人的生活才能體會到他們的艱辛。沒有一個窮人會對那些西裝革履滿腹經綸的人在乎的,因為他們是那麼的高高在上,不切實際。説得多做得少。正是看到了這點,所以德蘭姆姆一生堅持貧窮,只要一有錢就把它奉獻給這項事業。我想堅持是一件很難的事了,而堅持貧窮就更難了。沒有堅定的信仰,沒有對上帝的熱愛,沒有忘我的奉獻,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我連堅持每天寫日記都做不到,更不用説是一生堅持做一件事。姆姆一生的堅持,讓我再一次對她佩服的五體投地。

她愛世人所不愛,她愛世人所畏懼,她愛世人所遺忘。她努力一生,只是想給那些最窮的人安慰、温飽和做人的基本尊嚴。

她就是這樣一個人,特立獨行做的卻是所有人都希望做的事。

有一天,一個人到上帝那裏,要和上帝討論天堂和地獄的問題。

上帝對那個人説:“好吧。我讓你看看什麼是地獄。”

他們走進一個房間,房間裏有一大羣人正圍着一大鍋肉湯,但每個人看起來都營養不良,飢餓而且絕望。原來,雖然他們手裏都拿着一個可以伸到鍋裏的湯勺,但湯勺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還長,他們沒法把湯送進自己的嘴裏。

上帝又對那人説:“來吧,我讓你看看什麼是天堂。”

他們走進了另一個房間。這個房間裏的一切都和上一個房間一模一樣,還是一羣人,一鍋湯,一樣的長柄湯勺。惟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快樂的唱歌。

那個人就問上帝:“我不懂,為什麼一樣的環境和條件,他們快樂,而那個房間的人卻悲苦?”

上帝微笑着慈愛的回答:“我的孩子,這很簡單,因為在這裏,大家都在喂別人,而在那裏,他們只喂自己。”

在地獄,每個人只想着自己。他們不懂得互相幫助,他們不懂得關愛別人,因此他們飢餓,他們絕望,他們生活在地獄。

在天堂,每個人都為別人着想。他們懂得互相幫助,他們懂得關愛別人。因此他們快樂,他們幸福,他們生活在天堂。

也許地獄更加像我們現在的社會。人人只想着自己,不會去關心別人。人們貪婪的索取着,卻不懂得回報。每當商場有免費贈送的活動時,人們就會裏三層外三層的擠過去,把商場圍的水泄不通。每個人都有着一顆如此貪婪的心,都想要儘可能多的得到自己不勞而獲的東西。

而德蘭姆姆呢。她一生都在幫助窮人中的窮人,她一生都在奉獻。而她從來都不求回報。她從來都不想着要出名,從來都沒有想要讓自己變得富裕,甚至她在諾貝爾領獎台上説:“事實上,這項榮譽,我個人不配領受。但我願意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來接受這項獎金。因為我相信,你們是願意藉着領獎給我,而承認窮人也有尊嚴,也有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權利。”德蘭姆姆,您怎麼會不配領受呢?您有多偉大,您不知道嗎?

1997年9月5日9點30分,這位深愛窮人,同時也被窮人摯愛的偉大修女,因為心臟衰竭在加爾各答仁愛傳教修女會總部安然辭世。讓我們從加爾各答悲傷的雨季回到今天,我們都學會了如何去做,如何去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