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合集7篇 科學上冊教學計劃:培養六年級學生的科學好奇心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8W

本文以“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合集”為主題,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份全面而實用的教學指導。通過詳細介紹每個教學單元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幫助教師有效組織課堂教學。同時,結合直觀的示例和活動設計,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合集7篇 科學上冊教學計劃:培養六年級學生的科學好奇心

第1篇

教科書原則上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為1課時,這是根據每週2課時安排的。我們浙江省科學課的開設已經實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每週三課時,因此在活動內容的安排上保持彈性,在課時安排上可以採取下面的辦法來解決:1、對典型的過程與方法活動展開充分的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2、加強單元后的總結性教學,幫助學生梳理概念、澄清觀點,開展單元性的評價活動;3、實現教科書中已設計的拓展性活動,或資料庫中的拓展性活動。這些活動對學生的發展是十分有意義的。為此每個單元安排3節左右的機動課時是適宜的,也是可操作的。

第二週: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 1、使用工具 2、槓桿的科學

第三週:3、槓桿類工具的研究 4、輪軸的祕密 5、定滑輪和動滑輪

第七週:第而單元形狀與結構 1、抵抗彎曲 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第十二週:3、電磁鐵的磁力(一) 4、電磁鐵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電動機

第十五週: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 1、校園生物大搜索 2、校園生物分佈圖

在“工具和機械”單元裏,學生要學習選擇使用工具並體會它們的作用,研究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等簡單機械和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通過研究認識工具和機械的功能和特點。

在“形狀與結構”單元裏,學生要認識身邊常見的樑、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研究物體不容易倒的形狀特點,探究怎樣用紙做一座能承重的橋。通過研究認識不同的形狀和結構承受力的特點不同,能滿足不同的需要。

在“能量”單元裏,學生要製作和研究電磁鐵,探究玩具小電動機怎麼會轉動起來,研討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轉化。通過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電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瞭解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在“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裏,學生要調查校園裏生物的種類和分佈,給動植物分類,研究人的相貌差異,探究不同環境對生物種類和性狀的影響。通過研究知道生物種類和差別是多種多樣的,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與環境有密切的關係,知道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在本冊的學習中,學生要做很多的實驗和製作,要繼續學習對比實驗的技能,識別和控制變量。要進行細緻的觀察,要用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多種多樣的生物。

在本冊學習中,學生會體驗到科學技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巨大的影響,是怎樣推動着社會向前發展的,形成積極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在更高水平上增強環保意識和熱愛生命的意識。獲得美的體驗,感受到建築的形狀結構之美,地球家園生物多樣性之美。

國小階段的兒童思維能力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仍要藉助於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經過三年科學課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學習的方法,有了初步的過程與方法意識和能力。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他們在本冊的探究學習中應該更主動一些,應該有更深入的思維參與。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徵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槓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於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並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工具和機械”單元:常用的工具:螺絲刀、羊角錘、鉗子、鑷子、開瓶器等。實驗裝置和實驗器材:槓桿尺、輪軸、滑輪、滑輪組、搭斜面的木板、測力計、鈎碼、鐵架台。做小桿秤的材料:筷子、粗線、螺絲帽。做滑輪遊戲的材料:長繩子和兩根光滑的木棒。觀察用的實物或圖片:鐵皮剪、理髮剪、核桃夾、桿秤、木螺釘和鐵螺釘等。

“形狀與結構”單元:做實驗的材料:長、寬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長、厚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摺紙樑和做拱形的紙,鐵墊圈、完整的和剖開的乒乓球,塑料瓶。做框架的材料:筷子或塑料管、橡皮筋。搭吊橋的材料:瓦楞紙板和繩子。做紙橋的材料:舊報紙、膠帶。觀察用的材料:包裝箱瓦楞紙板、塑料飲料瓶。

“能量”單元:做電產生磁實驗的器材: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開關、導線、指南針。做電磁鐵實驗的材料:多股絕緣導線、大鐵釘、大頭針、直徑不同的塑料管、長短粗細不同的螺栓。研究電動機觀察、實驗器材:玩具小電動機、紙杯、橡筋圈、v形粗導線、鐵絲支架、磁鐵。手搖發電機、各種電池或電池圖片。

“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考察校園生物器材:放大鏡、小鏟子等考察工具。做模擬實驗的材料:不同形狀的紙魚,球形燒瓶、長頸玻璃瓶、温度計。魚、鳥、兔的骨骼標本或圖片。適合教學需要的各種動物、植物的圖片或影像資料。人的部分相貌特徵的不同性狀圖。

到六年級時,學生們已經能夠比較獨立地進行一些探究活動。他們開始對一些問題進行具有挑戰性的思考,能夠選取自己認為可以進行的方式對一些問題進行探究,開始有選擇地利用觀察、實驗所獲取的證據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解釋。

在本單元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將有機會對各種簡單機械進行實驗,包括設計和製作一些簡單裝置,並對其進行觀察和加以解釋,認識機械的各個部件,瞭解它們各自的功用,嘗試着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各種工具和機械。人們經常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和機械。很多時候,工具和機械為我們贏得了時間和精力,幫助我們完成了一些力所不能及的工作。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發明了更多的工具和機械,推動着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人們在生活中是如何使用工具和機械的?它們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是怎樣發揮作用的?我們應該怎樣科學地使用它們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些既是本單元所要研究的問題,也是我們的教學引領學生們所要經歷的科學認識歷程。

通過本單元的8個主題活動,我們期望學生能真正動起手來,在實踐中去體驗、發現工具和機械的作用及其運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器材的準備,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並做好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和支持者。

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槓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有的機械可以省力,有的機械不能省力但能發揮其他作用。不同的機械具有不同的結構和不同的功能。 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需要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機械。

進行研究各種機械作用的實驗,收集能夠解釋機械作用的數據。 通過實驗和收集數據,發現問題並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釋。 用文字、數據、圖表等對所觀察到的內容進行記錄、整理與分析。通過文字、圖畫和討論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與同學進行交流。

認識到工具和機械對於推動社會發展和技術應用的重要性。 能夠將工具和機械的作用、安全與可靠性等與現實社會聯繫進來。 獲得對各種機械功能的認識,以應付各種實際問題,並意識到工具和機械是隨生活的需要而不斷髮展的。形成積極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 認識到科學與技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

在單元教學結束的時候,建議對學生們的學習作一次單元評價。評價可以是多元的,學生們可以自己評價,同學間也可以相互評價,但這些評價都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評價內容建議從以下這些方面去考慮:

1.“機械”及“簡單機械”的概念,包括槓桿、輪軸、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斜面這幾類簡單機械的描述性概念。2.槓桿的原理、分類及運用。3.輪軸的原理及運用。4.定滑輪、動滑輪的原理及運用。5.滑輪組的原理及運用。6.斜面的原理及運用。7.觀察分析自行車上一些簡單機械的運用及原理。8.設計並開展測量實驗、對比實驗的情況,整理分析實驗數據並形成解釋的能力。

物體,不管是天然存在的還是人工製造的,大多具有可見的形狀和結構,它們以其形而顯其身,千姿百態。它們為什麼具有這樣的形狀和結構呢?這其中藴涵着大自然的客觀規律,也反映了人類的聰明才智和科技發展的水平。

本單元所説的形狀結構,是指能夠承受一定外力作用,不會發生形狀和大小改變的構造。學生在學習中要了解身邊幾種常見的結構,知道結構具有不同特點能滿足不同的需要;發現改變物體的.形狀結構可以改變其承受力的大小;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巨大影響;提高探究興趣,發展探究能力。

學生在五年級時探究了力和運動的關係,知道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其實,靜止的物體也無不受到力的作用。本單元引領學生探究物體的形狀結構,可以發展他們對力的認識,知道力還有使物體形變甚至破壞的作用。

本單元選取了幾種最常見的形狀結構,聯繫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由淺入深地進行探究,最後進行綜合和應用。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本單元學習的內容與生活的聯繫十分密切,教學材料簡單易得,動手操作特點突出。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把製作和探究相結合,把科學教育和技術教育相結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柱、樑、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各有不同特點,能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 增加樑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改變材料的某些性能。 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點是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瞭解圓頂形、球形等有與拱形相似的特點。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結構。 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物體穩定性好。 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製作、預測和測試結構的承受力。 用簡單材料獨立探究物體不容易倒的祕密。 識別和控制變量,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得出合理結論。 用不同方式進行解釋。 把探究的結果與最初的假設相比較。

發展樂於動手、善於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悦。 在探究中既能大膽假設,又能小心求證。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製作成果。 發展尊重他人、認真傾聽、敢於發表意見的品質。感受科學技術對社會的作用,對生活的影響。 懂得欣賞橋樑建築形狀和結構的美。

1.評價學生是否認識學過的幾種結構,知道厚度、形狀怎樣影響材料抗彎曲能力,知道拱形承重特點,知道加固框架的方法,知道什麼樣的物體穩定不容易倒。2.評價學生在製作紙橫樑、拱形、框架結構過程中的能力和表現。3.評價學生在研究塑料瓶時表達的獨立見解。4.組織學生評價設計製作的紙橋和設計製作的過程。5.評價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活動,動手動腦動口,樂於探究、不怕困難、與同學合作的表現。6.利用學生記錄表,評價學生觀察、實驗、收集數據的表現。

我們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和能量有着密切的關係。樹枝搖曳、溪水潺潺是能量在“工作”,我們用火做飯、開燈照明是在進行能量轉化。我們必須從食物中獲取能量才能維持生命和進行活動,植物必須從陽光中獲取能量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動物要靠吃植物或其他動物來取得能量維持生命,一切生物都依賴能量才能生存。

兒童從生活中,從科學課學習中,對能量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已經在使用“能量”這個詞。他們知道太陽的光和熱是太陽能,知道食物能供給我們身體需要的能量,甚至知道電能、水能、風能。但是在兒童的頭腦裏還沒有一個關於能量更一般意義的概念。

能量概念是抽象的,我們能觀察到的只是具體能量所產生的某種效應。本單元不是從抽象的定義出發來演繹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轉化,而是選擇了學生最熟悉的電和磁為切入口逐步展開對能量的認識。先認識電可以轉化成磁,製作電磁鐵,觀察玩具小電動機怎樣轉動起來,把電能變成機械能。然後以電能與其他能量的相互轉化為中心,認識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轉化。最後認識太陽能,瞭解我們現在使用的絕大部分能量都是來自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本單元安排兩節課進行的探究電磁鐵磁力大小並製作“強力電磁鐵”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過程充分展開、全班合作探究的活動。通過這個探究活動能夠培養學生更加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電磁鐵具有接通電流產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性質。 改變電池正負極接法,改變線圈繞線的方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 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電池數量等有關。能量有多種形式,能相互轉化,儲存在一些物質中。

製作簡單電磁鐵,合作設計製作強力電磁鐵。做通電導線能生磁的實驗,改變電磁鐵南北極的實驗,研究小電動機轉動原理的實驗。 經歷一個完整的較深入的探究過程,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係。 用分部分觀察和整體觀察的方法研究小電動機的構造。用已有知識和經驗作出假設性解釋。 體會到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的重要性,將自己的分析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

發展想象和解釋的能力,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體會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體驗科學史上發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留意觀察、善於思考的重要。 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貢獻。認同珍惜能源、節約能源的觀點。

1.評價學生是否認識電流產生磁性的現象,電磁鐵的基本性質,能量的多種形式,能量的相互轉化。是否瞭解玩具小電動機的構造,初步瞭解其轉動的原理。2.評價學生在製作簡單電磁鐵、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過程中的能力和表現。3.評價學生在研究小電動機原理時表現的積極性和自主性。4.評價積極參與研究活動,能傾聽、提問、共享研究成果的表現。5.利用學生記錄表,評價學生觀察、實驗、收集數據達到的水平。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這樣一種描述,沒有人會產生懷疑。對於有着多次研究生物經歷的六年級國小生來説也不例外。但是,地球上的生物到底有多少?人類怎樣認識和對待龐大的生物家族成員?是什麼導致了生物個體的種種差異?為什麼現今人類如此關注生物的多樣性……當我們將學生的視野引向生物多樣性的時候,也會在學生的頭腦中引發諸如此類的種種問題。

生物的多樣性包括物種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物種是生物分類的最基本單位,物種的多樣性描述着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本單元所關注的是物種的多樣性即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以及同一物種不同生物個體的多種多樣。教科書共8課,包括引領學生認識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認識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認識生物個體不同的形態結構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的關係,認識多種多樣的生物存在的意義。

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 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 同種生物也會具有不同的個體性狀。 生物不同的形態結構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 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境。

觀察生物之間可辨識的不同特徵。 依據不同目的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研究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利用圖、表等方式整理記錄調查資料。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想法。 使用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 傾聽他人的報告,用適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從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中獲得美的體驗,感受地球家園因生物多樣而美麗。 關注周圍生物所生活的環境,具有環保意識。 認同人類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員,願意與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員和諧相處。體會到仔細觀察常會有許多新發現,發展研究生物的興趣。

單元學習結束後,對學生的評價應基於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髮展狀況的描述;二是對本單元學習水平的描述。

在科學概念方面,重點評價學生對生物多樣性(生物是多種多樣的)的認識程度;對生物多樣性與生物生活環境關係的認識程度;對於生物多樣性的意義的理解程度。

在過程與方法方面,重點關注學生觀察辨識事物的能力;用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複雜事件的能力;收集整理資料和表達交流的能力。

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重點關注學生的環保意識及熱愛生命的意識,關注學生的合作意識。

(1)記錄課堂上學生活動中的表現:課堂上相應的學習活動結束後,對於生物多樣性、生物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之間關係以及生物多樣性意義的描述;活動中學生觀察區分生物特徵的能力表現;活動中是否有運用分類的方法描述多種多樣生物的意識,以及分類能力的水平表現;完成任務過程中與同伴的合作表現。

各小組的區域調查記錄表、區域生物分佈圖;全班校園生物分佈圖;個人收集和小組彙總的調查資料;各小組生物多樣性意義研究成果報告;

組織單元考試;對話式的任務性作業:用事例説明環境變化導致了生物的多種多樣;操作式的任務性作業:提供給學生一筐繁雜的物品,讓學生寫文章描述這筐物品,以考查學生運用分類方法處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等等。

評價結果要能真實描述學生的發展狀態和學業水平。要綜合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單元學習結束後的評測結果給學生整體上的評價。要關注不同學習型學生的某一方面的特殊發展。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合集7篇 科學上冊教學計劃:培養六年級學生的科學好奇心 第2張

第2篇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不足之處: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1、《工具和機械》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形狀和結構》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3、《能量》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讓學生知道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增強學生法制意識,培養學生學法、懂法和用法的好習慣。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第3篇

國小階段的兒童思維能力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仍要藉助於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經過三年科學課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學習的方法,有了初步的科學探究意識和能力。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他們在本冊的探究學習中應該更主動一些,應該有更深入的思維參與。

本冊內容由“工具和機械”“形狀與結構”“能量”和“生物的多樣性”四個單元組成。

在“工具和機械”單元裏,學生要學習選擇使用工具並體會它們的作用,研究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等簡單機械和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通過研究認識工具和機械的功能和特點。

在“形狀與結構”單元裏,學生要認識身邊常見的樑、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研究物體不容易倒的形狀特點,探究怎樣用紙做一座能承重的橋。通過研究認識不同的形狀和結構承受力的特點不同,能滿足不同的需要。

在“能量”單元裏,學生要製作和研究電磁鐵,探究兒童小電動機怎麼會轉動起來,研討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轉化。通過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電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瞭解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在“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裏,學生要調查校園裏生物的種類和分佈,給動植物分類,研究人的相貌差異,探究不同兒童對生物種類和性狀的影響。通過研究知道生物種類和差別是多種多樣的,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與兒童有密切的關係,知道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在本冊的學習中,學生要做很多的實驗和製作,要繼續學習對比實驗的技能,識別和控制變量。要進行細緻的觀察,要用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多種多樣的`生物。

在本冊學習中,學生會體驗到科學技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巨大的影響,是怎樣推動着社會向前發展的,形成積極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在更高水平上增強兒童意識和熱愛生命的意識。獲得美的體驗,感受到建築的形狀結構之美,地球家園生物多樣性之美。

1.要繼續學習對比實驗的技能,識別和控制變量。要進行細緻的觀察,要用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認識和描述多種多樣的生

2.體驗到科學技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巨大的影響,是怎樣推動着社會向前發展的,形成積極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徵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槓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於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並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第4篇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兩個班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

第一單元 工具和機械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第二單元形狀和結構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第三單元能量 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

1.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2.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3.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1.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二)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第5篇

六年級科學教材本學期主要安排的科學分組實驗如:第一單元2課《槓桿的科學》3課《槓桿類工具的研究》第4課《輪軸的祕密》7課《斜面的作用》第二單元1課《抵抗彎曲》2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8課《用紙造一座“橋”》第三單元2課《電磁鐵》第3課《電磁鐵的磁力(一)》4課《電磁鐵的磁力(二)》第四單元1課《校園生物大搜索》5課《相貌各異的我們》等。演示實驗如:第一單元6課《滑輪組》8課《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第二單元4課《找拱形》第三單元6課《電能和能量》等。

六年級3、4班共有學生106人。這些學生不僅喜歡學習科學,而且特別喜歡做實驗,從上學期的實驗情況看,大部分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探究,能與他人合作,學會了寫實驗記錄,並能進行自主實驗。但也有部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放不開手腳,甚至不敢參與實驗。本學期還應加強對這些學生的指導。

3、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實驗設計、操作、觀察、記錄和整理資料等能力。

4、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特別是知識素質和智能素質。

5、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觀察和實驗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各種感官,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1、課前教師要充分準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實驗過程。

2、指導學生做簡單的探究實驗,制定實驗計劃,填寫實驗報告,製作簡易科學模型。

3、加強觀察和實驗,充分利用儀器和器材,讓學生參觀察和實驗活動,從而獲得知識,鍛鍊能力。

4、師生共同開闢科學教學園地,自己蒐集資料,自己動手製作教具,改善實驗條件。

9月12--15槓桿類工具的研究研究輪軸作用的實驗研究輪軸的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實驗

9月19—22定滑輪作用實驗記錄動滑輪作用實驗記錄研究滑輪組作用的實驗

10月10—13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紙的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11月14--17電磁鐵磁力與線圈圈數關係實驗電磁鐵磁力與電池關係的實驗

第6篇

大象版科學主要以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作為教材的主線,根據探究過程依次分為“觀察與提問”、“猜測與假設”、“計劃與組織”、“事實與證據”、“分析與結論”、“表達與交流”等六組,稱為“探究過程能力”,在強調培養能力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同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探究活動的選擇上,注意活動的趣味性,促使同學動手動腦、親身實踐;強調科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讓同學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開設“問題銀行”,使同學堅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鼓勵同學大膽猜測,培養同學大膽想象的科學品質;配有“小科學家記錄本”,培養同學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在表示形式上,充沛考慮小同學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規律,利用遊戲、卡通、故事、童話、謎語、詩歌、連環畫、科幻作品等小同學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同學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熱情。特別是重視滲透環境教育的思想,使同學從小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六年級上冊包括五個單元的學習內容。第一單元:植物角里的科學;第二單元:讓生活充溢陽光;第三單元:大家動手做樂器;第四單元:登上健康快車;第五單元:我們所經歷的科學探究過程。

以培養小同學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議讓同學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實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戰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培養同學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同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身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同學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加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同學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丈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身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身的假設。

4、堅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維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培養同學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同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同學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丈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身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驗證自身的假設。

1、整體學習狀況:我所任教的六年級同學整體學習習慣較差,第一節課便主動坦言從來都不喜歡科學。他們普遍習慣於死學硬記,習慣於被老師牽着走,很少主動去觀察身邊的一節並去發生疑問並考慮或實驗從而獲取知識更不用説在生活中靈活運用了。因而同學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同學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同學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使同學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同學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同學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同學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示出濃厚的興趣。

7、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同學在相互交流、合作、協助、研討中學習;

8、給同學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同學自身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身得出結論,並把自身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同學參與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第7篇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知識本冊教材由以下五單元組成:《顯微鏡下的世界》、《我們的地球》、《物質在變化》、《遺傳與變異》、《假設與實驗》,在探究序列中的水平是:

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是瞭解微生物世界,知道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並有意識地應用到科學知識指導自己日常生活的主要單元。本單元由以下幾課組成:《水滴裏的生命》、《做酸奶》、《饅頭髮黴了》、《搭建生命體的“積木”》。

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是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的,引領

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本單元由以下幾課組成:《地球的形狀》、《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內部》、《火山與地震》、《地表的變遷》。

第三單元《物質在變化》是屬於“物質世界”板塊中“物質的變化範疇”,教材從生活中熟悉的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並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是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的問題的積極性。本單元由以下幾課組成:《我們周圍的變化》《鐵釘生鏽了》、《變色花》、《洗衣服的學問》、《單元總結》。

第四單元《探索宇宙》的教學只要求學生了解一些月球的現象就行了,這是十分複雜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不能講解的太深奧。

1、知道在科學探究中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證據為基礎;

2、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本單元由以下幾課組成:《假設》、《實驗》

1、本學期我任教六年級兩個班科學,經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積極性較高,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但是由於在家過於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較弱。2、不足

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

3、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往往活動的實效性較差,學生掌握探究活動的方法不繫統,良好的探究習慣需進一步培養,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待培養。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11、在課堂教學的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學會制定研究計劃,掌握探究活動的方法,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開展課外探究活動和小專題研究。開展資料蒐集活動。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科學遊戲、辯論會、報告會、交流會、科學幻想等。

單元序號單元課題課序課題課時周次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