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歡讀後感7篇 撫今追昔,清歡感懷。

來源:巧巧簡歷站 5.64K

《清歡》是一部極具文學價值的小説,以生動細膩的筆觸展示了南晉末年的社會形態與文人墨客的風雅人生。小説主人公蘇清歡與各色人物的交往中,展現出人性的複雜與豐富,引人深思。閲讀該作品不僅能夠領略文學的美感,更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清歡讀後感7篇 撫今追昔,清歡感懷。

第1篇

在這個短暫的寒假裏,時間很緊,許多事等着我去完成。開學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從書店買來的《清歡》至今還在牀頭躺着。幾天前,我終於那起了這本書,淡淡的封面,很柔。時間不多了,不知為何,當我翻開第一頁,於是我就決定要堅持讀完它。

很快,我就將它翻完了。讀這本書時,淡淡的感覺便從字裏行間裏流露出來,跟封面給人的`感覺好像好像。沉醉在其中,便覺周圍的空氣也開始變的清新,不在那麼沉重了。我喜歡這種淡淡的感覺。

初看書裏的文章,多是先描寫一種事物,再引出一番人生哲理。但這些並不是敞露在眼前,還需細細品味,才嚐出一番好滋味。

一是多次提到了禪説。如在《突然襲來的鐘聲》中寫道:“石門慈照禪師説:‘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諸上座!維那打鐘,還覺心痛也無?若不覺痛,與古人相違;若覺痛,為什麼含笑上來?直須仔細!’”這是告訴我們要用心聽聞每一個鐘聲,因為每一生都是一次深情地,覺悟地呼喚!又如在《第四個詩人》一文中,作者提到青原惟信禪師説的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是勸戒我們要活在當下,活在美麗的當下,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做自己,回到直樸,真切,天然的自己,你管別人怎麼看,怎麼想,怎麼説,只在乎自己的純心。

不僅如此,文中還出現了禪詩,禪事。可見作者與禪有着很大的淵源,這令我對禪有了新的見解,有了深深嚮往之情。

還有一樣另我感興趣的是——茶道。作者在《茶中香味,只有一時》《喝茶是美好的事》中都提到自己很愛喝茶,喝茶是因為父親,老了喝茶還在茶中體悟到人生。我也喝過茶,卻未曾有過這種感覺。於是有了一份新的興致和一份新的情感再去喝茶,去走進茶中的大千世界。

讀完之後,我感歎作者能在讀物中,讀出了不尋常我所體悟不出來的哲理,並將這些哲理用於創造自己的文學道路上;我還感歎他不追求世俗的觀念,本着一份淡然的心,超然物外。這樣的偉大頓時令我萌生敬畏之情,難以忘懷。

清歡讀後感7篇 撫今追昔,清歡感懷。 第2張

第2篇

林清玄先生喜歡茶。在《清歡》一書中,茶佔據了他生活中的一大篇章。就彷彿,世俗的生活中,能因那麼一壺茶,活的釋然透徹。拜讀完《清歡》,感慨萬千。

此文,我便和着我生活中對於茶的經歷,寫下這篇感悟。茶,是一味靈藥。喝茶時所感到的,是寧靜悠然,然後細細地銘想人生。我起先不懂林先生口中品茶的這種情趣,想着人生哪能是喝茶喝出來的。直至今日,我才明白,茶中也藏着一番論理情趣。

那日下午,父親邀約我一起同他品茶。陽光灑落進了房間,將一切都照的明明白白的——晶瑩剔透的瓷杯,敦實古香的茶壺,還有被陽光照得環繞着金光的茶台……走進這片茶的領地,內心突然被一股別樣的力量所撫平。

父親待我坐下後,開始了第一道工序——泡茶。他首先取出了一些茶葉,將其放置在茶壺中,動作是嫻熟、流暢的.。隨後他端起了一旁的白水,手腕微微地傾斜——水在空中劃過了一道弧線,穩穩落入了茶壺。陽光下,茶壺上方的煙霧繞了幾道彎——似乎是留戀這清香撲鼻的茶味,這才依依不捨地飄向上空。原來泡茶也是一道美景。

我坐在桌旁,看着茶壺中的茶水。原本清澈透明的茶水被茶葉慢慢染綠、再到淡黃色,直至深棕。而在此過程中,茶水中的茶葉或浮或沉,一路飄飄蕩蕩,或許就和人生一樣。上游的茶葉不甘地迴旋、碰撞,是要在最初時綻放光滑、譜寫篇章。而那些折戟沉沙的,也不甘落寞,即使在最渺茫的底部——那不可攀登的位置上再最後盡到自己的力量,為整次飄落旅程畫上完美句號。茶生,不就和人生一般模樣,升時轟烈、落時安詳。

父親繼將茶水注入瓷杯中。紅棕色的液體,襯着白皙清亮的瓷杯,竟繪出了一幅美妙的茶景圖。我學着父親的模樣,端起茶杯淺飲一口。

初時,苦澀的茶味刺激着味蕾,教人不由地皺緊眉頭。但待你仔細琢磨後,竟又生出了一抹甘甜。茶味人生,人生不就是先苦後甜,再慢享生活的麼?

這一次,我深切地體會到了茶中的情趣,也終於明白林清玄先生口中的“茶中香味”。泡茶時感知細膩,觀茶時感悟人生,飲茶時品味甘甜。茶中隱藏着的遠不止幾縷茶香。

第3篇

今天剛看完了作家林清玄的《人間最美是清歡》,覺得他的書除了詼諧幽默外,更多的是簡約、睿智、深邃、又極富禪理的意境,讀他的書就好像感受了藍天白雲、明月清風那般清淨自在。

讀到《從人生的最底層出發》這一章節,我哈哈大笑,他是這樣説的:他小時候生長在一個幾乎沒有文化和文明的地方,也沒讀過什麼好學校,學校裏的`老師經驗都不足,英文老師受了幾個月短訓就上崗了。然後這個老師就用漢字讓他們來記住英文單詞,“土堆”就是today,“也是土堆”是yesterday,而tomorrow就理所當然地變成了“土馬路”。於是,他就記住了這些單詞,還明白了一個道理“今天是土堆沒關係,昨天是土堆也沒關係,只要明天成為了一條土馬路就行。”讀到這兒,我深有感觸,想到小時候我記英文單詞也是用這種方法,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學英標,所以記英文單詞很吃力,於是就在單詞上滿滿的寫上了白字,想來也是幼稚可笑。

可即使再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林清玄還是成為了一名很有聲望的名作家。他17歲就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30歲入山修行後寫成的“身心安頓系列”,是20世紀90年代最暢銷的作品;40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文章曾多次入選大陸、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中國小華語教材及大學國文選等等。他寫的書有一百七十多本,疊起來比他的人還要高,而這些成就跟他從小艱辛努力和明確的奮鬥目標是分不開的。

他説他堅持寫作,希望能成為一名作家,在他那個地方几百年都沒出過一名作家,所以一定要比別人更勤快。從國小三年級時開始,規定自己要每天些五百個字,不管颳風下雨,心情好壞;到了中學,每天寫一千字的文章;到了大學,每天寫兩千字的文章;大學畢業以後每天寫三千字的文章;到現在已經四十年了,林清玄還每天寫三千字的文章。而且他還有個習慣,就是絕不廢話,能寫三千字寫完的,絕不會寫成五千字,能寫五百字的絕不會變成一千字。

從這些數據表明,他今天的成就靠得就是堅持不懈。一個人即使從人生的最底層出發,只要你夠努力,加上一點點的幸運,你就會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

第4篇

在一個手機軟件上,我無意間聽到了林清玄的文章,當時的第一感是樸素、柔和,沒有華麗的辭藻與冠冕堂皇的修飾,讓人讀了心神十分寧靜。於是在暑假裏我果斷地拿起了林清玄的一本《清歡》。

林清玄的文風是超然,總是加入許多宗教的色彩,使他的文章變得神聖而體現出無常。他喜歡引用一些禪學大師與佛教高人的話與故事,豐富自己的文章,更顯得神聖。

在一些人的.眼裏,林清玄的文筆甚是古怪,比如《清歡》中的某篇文章的標題就是“玩物上智”,我們都説玩物喪志,可他的觀點卻完全不同。對於古董的喜愛,他卻偏偏喜歡上了,還要再過一個月再來買,看看那件古董還在不在,再判斷自己與古董有沒有因緣,最終決定買不買,這與那些對某些物件要傾其所有當即買下的古董家不一樣,我認為林老先生買古董的方式正如他所説:“

這樣,當然不免遺珠之憾,遺珠也就遺珠吧!滄海如此之大,偶爾的遺珠也不必記掛吧!”。如此置無價藝術於身外之人,實在令人歎服。

另一篇文章更是讓我會心一笑,“剪刀·石頭·紙”講述了這個時代手工的缺乏,無論什麼地方的人都在趨於一個相同的方面發展,這是非常可悲,幸好,還有林清玄,他懂得手工的魅力,他懂得手工禮物讓人感動的地方。“唯一能讓一個民族在世界人中保有獨特面目的是精密的手工吧!”

他會犀利的語言抨擊文學家的做作,“第四個詩人”就是批判了那些華麗而空虛的文學作品,只求金碧輝煌,不求實學。有一瓶很古老而醇香的酒,四個詩人遇見了,前三個詩人開始用大段大段的詩詞來描述酒的香氣,而第四個詩人一口氣喝光了那瓶酒,他告訴他們:“我太遲鈍了,沒有那樣的境界,我看不見酒的芬芳,聽不見香的歌唱,也感覺不到翅膀的拍動,我只有用嘴喝它,希望我的感官可以更靈敏,把我提升到你們的境界。”那三個詩人多麼可笑用不存在的東西自欺欺人,這就是一個樸素的作家最痛恨的東西吧。

第5篇

記得書中有一篇寫的是作者尋找三生石。提起三生石,總有一種很真切的感覺。雖然覺得這是迷信,但我從心底還是相信緣的。小時候總覺得北京很大,走到哪裏都是新鮮的;漸漸的,我長大了世界變小了,中國就是國土面積再廣闊,也是地球上的一小部分而已;地球就是能容納再多的人,也是宇宙中不易察覺的一點罷了。“生命渺如滄海中的一粟,人生的因緣更加一粟之毫端”,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的緣分更加有價值,我們的相遇更值得珍藏。我信緣,不為別的,提醒自己要珍惜,用心相認,生活很充實。

在這個科學革命技術發展的時代,人們測出了你的智商情商,人們知道你的出生不過要感謝你的父母,人們算出了你和陌生人之間不過相隔七個人,人們爭論的不再是贖罪還是永生,不再探討靈魂的歸屬與緣分的延續,人們持着解剖刀,望着電腦屏幕,分析着大腦還是心臟停止工作才能定義死亡……

此非批判科學,非諷刺發展。相反,未知的事物逐漸呈現在眼前,朦朧的面紗被一一揭開,正是由於不斷的.進步我們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與周圍和諧相處,所謂知己知彼嘛。

可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我們仰望星空的次數越來越少,我們不再注意路上的花、腳邊的沙,不再出神的望雲,不再……是的,當這一切都習以為常的時候,無詩的時代便誕生了。有人會説,沒有詩也並不可怕,世界原先就是沒有詩的。沒錯,沒有詩對自然是不會有任何影響的,它們也不是因為有了詩才存在的,但是沒有了詩,人的價值何以體現呢?曾自以為高高在上的人類就這樣與動植物混為一談了嗎?沒有詩,“傷春悲秋故無以名狀,而天翻地覆也不會形容”,這樣的時代,我們還能讓它繼續下去嗎?

其實“詩”也很簡單,把握當下,體會安歇,欣賞美。是如此,就連温泉散發的硫磺氣味,也會被描述成淡淡的香氣。宛如在沙漠遇到一朵紅花。

今天你“詩”了嗎?捧起腳邊的沙,捕捉流過的霞,人人都可享用的繁華,是活在飽滿的當下。

一直喜歡一句簡單的話,有種惜緣的感覺:對自己好一點,因為這一生並不長;對身邊的人好一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遇上……

第6篇

平素至愛古典素雅事物。無論物什,文字,緣來邂逅,遇見,便心生歡喜。就像遇見《陳跡·清歡》這本書,品讀作者白落梅那支素筆下古典清雅的秋水文字,如若有清風拂塵,緩緩淨心見性,漸見所處的這渺渺紅塵,囂囂人世,原來一直有着它的靜好。

白落梅素筆書寫那樣一些古物:一卷書、一張琴、一軸畫、一朵花、一方古玉、一支銀簪……它們從漫長的歷史光陰中走來,向我們述説着前世今生故事,它們的故事,落在白落梅的禪心慧筆下,靜靜然便溢滿了素潔淨美。不,這説的分明不是陳跡物事,而是一瓣清明如秋水的心香,一個“如一株草木,無論悲歡,總寵辱不驚地活着。不美麗,不高貴,卻簡約、寧靜”的靈魂。

這些年不輟閲讀,也只在為追求擁有一個雖不美麗不高貴,但卻簡約寧靜自持的心靈。我總以為“腹有詩書氣自華”,書籍是裝點我平凡生命使淨心明性的良師益友,一如白落梅的《陳跡·清歡》。

?陳跡·清歡》全書六卷,每卷不盡的古典清雅,簡約,似一顆蘭草般沁着幽芳,讓人接近便不捨移步。那是一些動人心魄,通透見淨的`文字!

“曾經千恩萬寵過的人事,終會道別,與你執手相待的,唯有明月清風,白雲溪水。”“每個人都是彼此的匆匆過客,有些短如春花,久長些的,也不過是多了幾程山水。最後的結局,終只是南北東西。”“人生是一座大舞台,每個人都是一出摺子戲,扮演着生、旦、淨、醜不同的角色。”“三千世界,一切眾生皆如微塵……世間所有虛妄、怨念,皆因我執而起,放下我執,即可明心見性。”早若看透如是,人間的愛恨情仇、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人心的貪嗔痴當真會少很多吧?

?陳跡·清歡》還有更多的歡喜,隨書附贈的一套精美主題明信片,讓人愛不自已。書內每個主題配以唯美的攝影配圖,這圖文相得益彰,更顯本書的古典清雅。

不過更更重要,還是作者白落梅古典文學功底深厚,文字凝練簡約又不失風雅,讀來令人喜歡,而從中又汩汩流淌出其一份對世事的淡定超然,如此一些性靈文字,真真堪稱是“落梅風骨,秋水文章”。

第7篇

讀完《人生最美是清歡》,我開始試着理解何為清歡。

“清歡”,是在一天快結束時,花八分鐘思考人生;是在夜晚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由一束馬蹄蘭來告別友人。“清歡”是一種態度,對待生活的態度。

書中有一篇文章叫《以夕陽落款》,這篇兩分鐘就能看完的文章卻讓我深受感觸。文中有一句話“如果在黃昏時刻,禁止論説,只准聽音樂喝茶,看夕陽沉思,將是對這個城市的人最嚴重的懲罰吧。”這句話使我陷入了沉思,是啊,我們生活的節奏太快了,快到留不出哪怕一分鐘來思考,無人能傍晚時靜下心欣賞落日的美景,許多人麻木地讓自己泡在工作和學習裏,這樣的生活,該是多麼無趣。文中把夕陽比作落款的印章,把生活比喻為一幅水墨畫,只有盡心去創作的水墨畫,才會不留遺憾。

書再往後翻,翻到了又一篇我十分喜愛的作品——《紅心番薯》。文章寫的'是作者父親南洋夢裏的鄉思,以及作者對時間流逝的感歎、對生命的驚訝。

番薯在幼時的作者眼裏象徵着寶島,而芋頭則代表了大陸。文中,幼年的作者不禁感歎着兩種植物的相似。其實,相似的何止是形狀,水土、人情都是差不多的。我想,作者對這件往事之所以如此印象深刻,絕不是因為跟別的小孩兒吵了一架,而是作者父親在油燈下,將大陸和寶島連起來的那一根線,以及父親眼中掩不住的鄉愁。

作者住在高樓裏,感歎着番薯頑強的生命,作者所住的地方與我們一樣,是無土的存在。在作者父親眼中,人就該腳下是土地,頭頂是天空,“腳踏實地”才是正常的。《馬來的雨》的作者胡繩樑也感歎“現代文明有時離大自然是遠了些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擁有帶土地的房子,讀後感。但親近自然卻是很容易做到的。即使身處“容不下綠色的地方”也應該牢記自然,對腳下每一寸土地都保持尊重。文章以番薯來代表堅強、沉默、忠心的品質,同時文末最後一句“上一代人的狂歌和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中,只有靜夜的敏感才聽得見。”又一次向我們敍述何為“清歡”。

“清歡”是細膩的情感,是善於觀察的眼睛,是真誠地對待生活,更是在濃墨重彩的人生之畫作中留出屬於自己的空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