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古本序讀書心得3篇 《踏入古籍世界,品味大學閲讀之旅》

來源:巧巧簡歷站 5.79K

本文以“大學古本序讀書心得”為主題,探討了古代經典著作《大學》對於讀書的啟示和指導。從古人的智慧和經驗中汲取營養,讀者將深入瞭解到大學的真諦,啟迪心靈,提升自我。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讀《大學》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明辨學問的真偽,也能引領我們走向正確的學習之路。

大學古本序讀書心得3篇 《踏入古籍世界,品味大學閲讀之旅》

第1篇

王陽明先生這篇《大學古文序》寫於1518年,陽明先生時年47歲,他任提督軍務都御史,在江西和廣東等地平定了眾多叛匪,功德卓越。他一邊工作,一邊講學和寫作,前面分享過的《祭浰頭山神文》和《教約》兩文均寫於此年。

?大學》原是《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其著名的詞句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其所説的“大學”是指“大人之學”(大人即具有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胸襟的人)、“君子之學”(君子即責任和道義擔當的道德模範者)和“仕子之學”(仕子就是心繫百姓為百姓謀利的官員)。《大學》成文於戰國末期和西漢之間,記載了儒家修身的主要次第,受到歷代大儒的推崇。

後代儒學者懷疑因錯簡而導致《大學》原文的篇目次序有誤。北宋大儒程頤和程顥先後編撰《大學》原文章節為《大學定本》。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他認為《大學》有“闕文”(闕文指有存疑而未寫出的文句),遂對《大學》“移文補傳”。他認為“經”是孔子所説,由曾子所記述的;而“傳”是曾子所説,門人記錄的,所以就把《大學》分成了經(一章)、傳(十章),為其“補格物致知傳”,又把傳文中對“誠意”的解釋後移,置於解釋“正心”之前,形成“三綱”、“八目”、“三綱釋文”、“八目釋文”的完整文本結構,並將《大學》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後經朝廷功令,朱熹的《大學章句》地位突顯,對後世影響很大,後被定為科舉考試官方教材,一直沿襲到清代,成為士人應舉的必讀書。

自《大學》受到重視開始,對它版本問題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王陽明1508年在貴州龍場的時候,就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和朱熹不同。他一直伏讀精思,懷疑朱熹的《大學章句》非聖門本旨,他認為聖人之學本來就簡易明白,其書就是一篇,無經傳之分,更無經可補。於是寫下這篇反映他心學思想的《大學古本序》。

朱熹認為“格物致知”為《大學》之要,把“格物致知”解釋為“即物而窮其理”,故注重對外界一事一物的'探究。在這篇《大學古本序》中王陽明説:“《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誠意之極,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則,致知而已矣。”王陽明認為是《大學》是“誠意”為要。他把“格物致知”和“明明德”、“親民”都解釋為“正心”、“致良知”,“物格則知致、意誠”。“聖人懼人之求之於外也,而反覆其辭。”

王陽明在文中説道:《大學》“舊本析而聖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務於誠意,而徒以格物者謂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誠意者謂之虛;事本於致知,而徒以格物誠意者謂之妄。支與虛與妄,其於至善也遠矣。合之以敬而益綴,補之以傳而益離。吾懼學之日遠於至善也,去分章而復舊本,傍為之什,以引其義。”他指出朱熹的《大學》改本有“支與虛與妄”之病,旨在恢復自認為正確的古本。

這篇《大學古本序》和他後來講授《大學》的記錄本《大學問》都包含了他的哲學中心思想,是他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的重要體現。他多次強調聖人之心無須外求,至善在於吾心,格物即格心,致知為致吾心之良知。王陽明的講學,以及與當時學者的這些論爭,使得王陽明對《大學》格物的認識,愈來愈清楚,對當時的知識界造成了明顯衝擊,朱熹學的權威大大削弱,《大學》之研究呈多樣化趨勢。

王陽明心學思想突出了個人在道德實踐中的主體能動精神,客觀上提高了人的價值和作用;陽明學敢於挑戰朱熹等傳統權威,也是一種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體現,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科學務實的思維方法和精神動力;陽明心學確立了以道德良知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義,對於救治當今社會道德滑坡、唯利是圖的弊端是一劑對症良藥;陽明學提倡“親民”、重視民生的思想主張,對於我們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引領:“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引領,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引領,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引領”有借鑑作用

大學古本序讀書心得3篇 《踏入古籍世界,品味大學閲讀之旅》 第2張

第2篇

夫學,莫先於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世之所以且,隨俗習非,而卒歸於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惟以其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慾,則我之慾為聖人,亦惟在於此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慾耳。欲此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慾,則必去人慾而存天理。

我個人的理解是,一個人在世上必須樹立一個終生奮鬥的目標,你所有的行為了都會圍繞這一生目標,才能心無雜念,可以抵制個人的懶惰的心,忽心,燥心,嫉妒的心,貪心,驕傲的心,小氣的心,等等的心生起就反思志向不立。放到現在社會就是正確人生的價值觀和遠大的理想。員工如果沒有一個目標就等於天天混日子,那麼他將不會有長遠的'發展,幹部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目標讓更多的人為之奮鬥,那麼這個團隊也將不會有大的發展。人,這一生可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要持之以恆的去守候自己的信念和志向,總有一天會實現夢想,成為自己想做的那個人。

明明德與親民本就是相輔相成的,明明德自然有親民含於其中,無親民即無所謂明明德,無明明德則哪來所謂親民之存在。陽明舉《堯典》説法,其説克明俊德就是明明德,以親九族到平章、協和,就是親民,就是明明德於天下,這些都是早期儒家的思想,屬聖人之意。又比如孔子説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之己,是先聖所指的大人,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親民,己若不修,如何安百姓,如何親民?在陽明看來,所有這些儒家的寶貴思想,又豈是朱子之新民的褊狹觀念所可囊括?

再説,作與親相對應,但並不是親的意思,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於新字無發明,以下講到治國、平天下等處,都對新字沒有發表闡述。

正如鄭珍感歎的,由於朱子之猵狹,致使六七百年學者之心不能泯然,亦遂爭新角異,而《大學》日多矣。鄭珍於是表彰道,王陽明覆古之功不可沒也。

第3篇

王陽明先生的《大學古本序》是他的心學理論體系中一篇重要著作,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陽明先生以"致良知"解《大學》之致知,擴充良知,誠意即涵攝在其中,深得孟子之心傳。致良知,此知非襲義而取,而是本性之知,直承孟子性善説。

王陽明心學思想突出了個人在道德實踐中的主體能動精神,客觀上提高了人的價值和作用;也是一種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體現,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科學務實的思維方法和精神動力;陽明心學確立了以道德良知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義,對於救治當今社會道德滑坡、唯利是圖的弊端是一劑對症良藥;陽明學提倡"親民"、重視民生的`思想主張,對於我們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引領:"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引領,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引領,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引領"有借鑑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