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6篇 走向卓越:教師應該注意的建議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5W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一本專為教師而寫的職業發展指南。作者以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為依據,提供了各種實用的建議和技巧,幫助讀者在教學中更加出色。本文將分享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示和感悟。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6篇 走向卓越:教師應該注意的建議

第1篇

是啊,作為一名教師是需要終身學習的,為自己學,為教育事業而學。從成為教師的那一刻開始,這就成為了我們的使命、我們的責任。《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有位專家這樣評論:這是一本用愛和經驗寫出的書,相信你讀了之後會感覺到既親切又實用。作為經驗缺乏的新教師,我急需這樣的專業書籍給予我指導,因此,走進它,簡單樸實的話語,真切寫實的案例,給了我以下一些啟發:

使人領略到現實生活中可能無法企及的事物。閲讀使我們超越了空間、時間和物質條件的限制,得以自由地活着。這是一種精神上的無所不及的廣闊的生活。”可想而知,閲讀對於這樣的一位名師來説是多麼地重要,不僅成就了她的專業,還提升了她的境界。

回想,以前的我也愛閲讀,可如今,走上了工作崗位,卻發現自己很少去閲讀了。我們新老師總是忙於備課、寫文章等,但卻沒有太大的進步和提高,有時候明明深有感觸的東西,卻不能夠像一些老教師那樣很好地去表達出來,其實這正需要通過閲讀來提升自己對教學技能知識的掌握以及寫作的水平。同時,好問的孩子們總是向我們提出疑問,天文地理無所不及,想我也總是被他們問蒙掉,不經常讀書,怎麼能自如應對呢。

對於我們幼兒教師,要怎麼合理利用時間來閲讀?什麼樣的書籍和方法才合適呢?書中給了我們以下幾點建議:

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擠擠總是會有的,所以,與書為友,相信我們會獲得更大的收穫。

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經驗、能力都不同,如果老師不瞭解孩子之間的差異,那麼教學活動肯定就會產生差異,導致一些孩子能力得不到提高。

那麼,觀察是瞭解孩子的最好途徑,從小班幼兒的一次手工製作就可以發現:他們的手部肌肉力量還比較弱,撕不開膠帶,他們同伴之間還會相互模仿。有了觀察結果,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會能夠依此制定出合理的目標來促進孩子的發展。這對我們新教師的專業成長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觀察也是需要方法的,並不是盲目地隨便亂看,教師要根據自身教學的安排和需要,有一定的觀察重點,持之以恆,再結合“聽”、“問”,走進孩子,慢慢積累,經驗就會隨之增長。

所以,多些時間來觀察孩子,你的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和發現。

有人説,幼兒園老師每天就是帶孩子,只要玩得開心就好。是啊,開心,説起來很容易,但試想一個老師每天帶着幾十個孩子“玩”,要讓每個孩子都會“玩”,開心地“玩”,真的`不是易事。晨鍛、喝水、吃飯、如廁等等,老師的視線一刻都離不開孩子,事事堆積在一起,老師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對剛入門的我來説,壓力是很大的,我只有盡力做好,讓每個人孩子快樂,家長滿意,但總有失望時。

書中“擠一點時間來反思”這篇文章給了我一些啟發,這也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就是反思,每件事後,及時地記錄失誤,及時反思,給自己提個醒,下次不能再犯或是找出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那肯定會有提高。現在,幼兒園已經不要求每次活動都寫反思,但我認為對於我們新老師來説,每次活動不可能那麼完美,有了反思後,在下次再組織時,相信會更加得心應手。簡單的一段文字花不了多長時間,反而它卻會成為一筆寶貴的財富,讓自己成長得更快。

不積小流,無以成海。要做個會擠時間的老師,擠一點時間來學習、來充實自己,你的教育經歷也會隨之有意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6篇 走向卓越:教師應該注意的建議 第2張

第2篇

教師工作中的另外一個重大缺點,就是教師對幼兒的知識抱着冷淡的、缺乏熱情的態度。幼兒的不好的回答沒有觸動教師,沒有迫使幼兒去認真地思考幼兒知識薄弱的原因。

蘇氏説的對,對於幼兒知識的冷淡,缺乏熱情的態度,其實在我們每個老師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學中,我們常常無意間把這種冷淡的情感傳遞給幼兒,而我們毫無察覺。

教學,是在師幼平等的對話中進行。教學中師幼間的對話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幼兒回答不出老師提出的問題,或者回答錯誤時,教師的迴應常常是“請坐”、“不大對”,或者乾脆把幼兒晾在一邊,讓其他幼兒回答。這對幼兒而言他已經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冷淡,至少覺得自己沒有得到重視。

讓我們來分析以上的對話,當幼兒回答錯誤時,老師一聲“請坐”,表面上對幼兒似乎尊重有加,但幼兒的感受是:“我錯了”,或者“老師根本沒在意我的回答”,因為老師對幼兒的思考未作任何評價,幼兒感受不到來自教師對自己勞動的關注,他會很茫然。優秀老師的做法是,“你能説説你是怎麼想的麼?”“再想想。”……然後給予期待,給予時間,給予點撥,給予改正的機會,讓幼兒通過解決問題感受學習的快樂,感受被尊重的快樂。

像以上的對話情景,我們常常能看到。其實,那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的對話,因為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應該出於內心對幼兒真誠的關注,對幼兒人格的完全的尊重。以上所謂的尊重其實是一種偽尊重,充其量那最多是一種形式上的尊重,它不能讓幼兒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愛,當然感受不到學習帶來的快樂了。

那怎樣才是對幼兒勞動的真正尊重呢?個人認為,那應該是對幼兒尊重基礎上的真誠的關愛。孩子的心靈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需要老師精心呵護。我們要努力建構每次對話的現實意義,讓幼兒感受到師幼的交流充滿着人文的關愛,閃耀着人性的温暖。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句貼心的.話語,一個善意的愛撫……都能讓幼兒感受到老師的潺潺細流般的關愛。幼兒常常沉浸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怎麼會喪失學習的願望呢?相反,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在一次次的冷淡中,他才會把自己包裹起來,成為老師心中的對學習、對知識充滿冷淡的那個孩子。

正視現實,老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最好的方法是重視每個幼兒,重視和每個幼兒的每一次的交流。教學中我們要堅持幼兒的“無錯”原則,所謂“無錯”原則,就是充分尊重幼兒的理解,幼兒的理解或者回答,只要他是思考的,總有他自己的理由,我們應該學會傾聽,讓幼兒表達自己的理解,老師也可以從中找出錯誤的原因,給予引導,給予期待,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過程幼兒肯定能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哪怕幼兒錯了,我們也應該表揚他的勇氣,表揚他的學習熱情,相信下一次的舉手他肯定會給你驚喜……

課堂上,如果我們真正學會傾聽了,真正學會讓幼兒自己解決問題了,真正改變教師的傳統角色了,真正關注每個幼兒了,真正尊重每個幼兒了……相信,我們的課堂肯定會充滿生命的活力。

第3篇

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知識太多,而對於一個國小教師的我而言,知道的知識又太少了,明明知道這些道理,還是找這個藉口那個接口,不去學習,不去讀書。説真的,工作這麼年,沒讀過幾本像樣的教育名著,雖然知道,讀書是促進我們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的途徑之一,讀書會讓我們教學不再心虛,充滿底氣,可還是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有幸聆聽魏書生老師的報告,讓我徹底不在埋怨沒有時間讀書,當我接觸到《陶行知教育名篇》時,更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麼的貧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

第一次接觸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是在爸爸的書櫥裏。那個書櫥裏有許多的中外名著任我選擇,我總是將手伸向偏小説類的書籍,而這本《給教師的建議》,對當時還是學生的我來説,距離實在是太遙遠,我總是一瞥便匆匆略過。直到自己也成為一名教師,才真正的、虔誠的打開這本塵封已久的書。

蘇霍姆林斯基,他為我們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論文和1200篇文藝作品,他的教育思想既有濃郁的人文關懷,也有豐富的科學素養。他不僅用心愛孩子,而且有科學的教育技巧。他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是 他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是他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書中為教師提出的100條建議,非常具有針對性和學習價值。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閲讀。對這100條建議進行歸納、分類,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方面:關於教師教育素養、關於教學方法、關於 學生閲讀的培養、關於“減負”、關於讓學生參與創造性的勞動、關於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的興趣和習慣、關於對學生思維的訓練、關於直觀的生活教育、關於關注兒童的心理和身體健康、關於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關於和諧教育及發展兒童的多元智能等等。總之,他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是科學的.教育。

我之所以要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原因是:拜讀他的文字,你不禁會為蘇霍姆林斯基充滿感情的投入和全身心實踐的精神深深感動。同時也會感到非常充實和幸福,因為你從中汲取了很多營養。之前雖也曾讀過類似的教育書籍,但沒有像這本書一樣引起我諸多的思考,書中每一條建議都是獨立的,也是相互聯繫的,它引發了我對教育工作及許多細節的思考。我從中受益匪淺,感悟到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是知識上的給予,而是要付出 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在閲讀過程中,蘇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筆調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他不喜歡大而空的説教,而是深入你的內心,聯繫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建議。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我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這本書還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 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我們只有主動地 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讀一本好書,就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同時也會讓人收穫非淺。對於我們教師來説,讀一些關於教育教學的經典作品,就會使我們不斷的增長職業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學閃爍着睿智的光彩。這也是我要向大家推薦教育理論書籍中的經典——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原因。

閲讀能給我們帶來詩意和創造情懷。我堅定地認為,文學素養應該是每一箇中國小教師都應該具備的良好職業素養,因為教育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和藝術勞動。中國的文化是詩性文化,閲讀詩歌,能夠給人的靈魂洗澡。有詩意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敢愛敢恨,真喜真悲,大徹大悟,對生活樂觀而有信心。是的詩意般的生活是我們每個人所追求的。怎樣才能獲得詩意般的生活呢?那就要多讀書,多讀小説和詩歌等文學作品。讓我們從閲讀中激發自己的詩意情懷,讓我們因為閲讀從而帶來更多的工作熱情,讓我們從閲讀激發的詩意情懷中,去感受生活和人生為我們帶來的温暖和快樂。而不再為了晉職稱獲得更多的證件,整日如機器人般的枯燥的、疲憊的生活。有詩意的教師一定是在閲讀和教改教研中快樂的生活着。多讀一點文學,陶冶一些詩意吧。

最優秀最幸福的教師,一輩子只做兩件事——讀書,教書。讀書是利己的,教書是利人的,而教師的幸福正在於,這兩者是完全一致的。願今後的閲讀成為像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情,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充滿智慧,點亮讀書這盞燈,照亮我們人生路。

第4篇

幾乎所有的教師在他所教的班裏都會遇到這樣幾個懶惰、散漫、頭腦遲鈍、理解力差也即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怎樣使他們學習有所進步,並趕上其他同學一直是令老師們頭疼的問題,儘管在這些孩子身上花費比一般學生多幾倍的精力,可效果甚微。有時對這些兒童的表現感到莫名其妙和不可思議:答案就在眼前,只要看一下,用思維的鏈條把兩樣東西連接起來,馬上就能弄懂,可是學生卻對此視而不見。我發現那些學習困難的兒童在課堂上很少主動舉手發言,遇到困難不想尋求解決,也就是缺乏求知慾和好鑽研的精神。

怎樣對待學習困難的兒童,我從書中找到兩個原因。首先是絕大多數情況下在於兒童在學齡前期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及周圍的環境不夠好。許多孩子並不是生下來就頭腦遲鈍,人的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發展年幼兒童的思維,首先是發展他看見和觀察的能力,通過對周圍世界的.視覺感知來豐富他的思想。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什麼程度,我們都不能埋怨他,更不能對他説“你是一個毫無希望的人!”而放棄對他的教育,那是做教師的失職。寫這本書的作者作為教師經常帶領這些學習困難的兒童到自然界或者到勞動場所去,也即給他們上“思維課”,使周圍世界的物品、事物和現象,經過思維和情感的稜鏡的折射,變成使兒童的昏昏欲睡的大腦甦醒過來的一種刺激物,進而努力喚起驚奇和讚歎的情感。當然安排這樣特殊的課並不是一兩次就能取得結果的,一定要足夠的耐心。可能100節課似乎都毫無結果,只有到了第101節課,你才能看到兒童眼睛裏放射出好奇心的第一個火星。對待學習困難的學生,還要對他們充滿信任,要有一顆充滿仁慈的愛心。我們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教育不是不僅是進行知識的傳授,更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與心靈的交流、生命與生命的碰撞。加拿大教育家馬克斯·範梅南先生曾説:“只有當教育者的眼睛和耳朵以一種關心和接受的方式去搜尋孩子的潛力——這個孩子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時,教育機智才起作用。這要求一種指向孩子的獨特的感知和聆聽。”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我們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每當開學家長把他們的孩子帶到學校跟我説:“我小孩在家誰的話都不聽,只聽老師的話,孩子的希望就寄託在您老師身上了。”家長的一番話讓我感到老師身上的責任重大,我們沒有理由埋怨任何一個學習困難的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兒童遇到困難,不會做功課,是他真正的痛苦。我們應當善於培養孩子的學習願望,對不同的學生布置難度不同的作業,讓兒童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讓兒童享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真正瞭解了每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做到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同時要有耐心,用我們的智慧、信念和情操去鼓舞兒童的思想和情感,那麼可以稱之為“豁然開朗”的時刻必定能夠到來。

第5篇

做老師難,做好教師難,做讓孩子喜歡的教師更難。為了孩子,我力爭做學生喜愛的教師,讓孩子愛上課,愛我這個班主任。

讀師範的時候,老師就跟我們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每一位走上教育工作的人必看的經典之作。但一直都沒看,因此利用這個假期細細的品讀了這本書,頗有感觸。

俗話説得好“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一拿到那本書猶如拿着一塊金磚。翻開書的第一頁,映入眼底是作者的簡介“鄭傑,上海市北郊學校校長,中學高級教師……”接着是目錄,看着着密密麻麻的目錄讓我對這個不曾瞭解的校長多了幾份尊敬。看着這本書的代序“大而言之,絕大多數書對讀者都是無害的。因為書僅僅是書,如果書對讀者有害,扳子是不能打在作者屁股上的……”更讓我堅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讀完這本書,在讀中感悟最深的是第88章裏: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有一句俗話:“金盃銀盃不如口碑”。我不由想到了自己:自己在學生的心理是怎樣的一個老師?我們常常忽略在教室的`某個角落“某某老師很兇,某某老師經常寫錯字……”。而要在別人心理樹起一道“豐碑”的道理有兩條,一是要有豐富的知識,二是要做個受歡迎的人。

我想多博覽羣書是每個人獲取知識的第一道途徑,也是很重要的一道。而要做到人人喜歡的人卻很難,書中提到一個具備熱情、真誠、善良、寬容這四個夥伴的人一定是受歡迎的人,受學生歡迎,受同事歡迎,自然就受領導歡迎。

回想着在教師行列裏真正有多少個老師是這樣保持熱情,對人真誠,心地無暇,學會寬容的呢?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一個畫面:當學生做錯事情,我們老師常常是黑着一張臉,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狠批該學生,學生只能低着頭都不敢和我們老師解釋是事情的緣由,使得老師與學生的距離越來越遠。平時温柔,善解人意的我不知去哪了,而給了一個讓學生陌生的我。

第6篇

以往都是自己為學生布置暑假作業,今年暑假我也被佈置了一份特別的暑假作業,就是細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説句實話,剛聽到這個作業心中還真有點小疑問:這是本“老”書了,它還能跟上日新月異的現代教育的步伐嗎?這本書的背景是計劃經濟下的蘇聯,它能解決多少市場經濟下的中國教育的問題。帶着疑問我開始擠時間完成作業。

剛開始真的是艱難的,漸漸地書中一些事例和體會引起了我的共鳴,因為蘇霍姆林斯基的很多思想反映的正是永恆不變的教育規律,這些思想是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的。一些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的體現 ,很多都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

最困擾我們的問題莫過於:到底怎樣教育好孩子?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明確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目的既是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和標準,同時也當然是衡量教育質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據。

蘇霍姆林斯基就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觀點就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現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關於德育,他明確指出,“和諧全面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認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

“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由此我想到師德這個問題,我想教師的精神世界的空虛應該也是導致一些教師師德出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精神世界是一個看不見的龐雜體系,其表現形式只能通過對行為觀察窺測其內在的東西。然而他卻可以左右人的行為,。 教師作為這個世界中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其精神世界更值得人們關注。原因是他的周圍是一羣同樣值得關注的精神世界,教師的精神世界是孩子們除了知識以外的另一種食糧。教師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實際上就是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在陳曉冰老師的文章中我讀到過讓我深有感觸的一段話:這種精神世界的營造應該是以多彩的世俗生活為基座的,是以讀書與專業修為作材料建築起來的一座精神大廈。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社會對教師的認識出現了大相徑庭的兩種定位:一方面教師作為社會道德的孵化器,被當作標杆推至“人類靈魂丁程師”的寶座。至高的社會要求被道德的光環包裹得完美燦爛.另一方面人們又在不自覺地固守着一種近似於頑固的“傳統認識”,教師似乎總是與長衫、瘦弱、深夜窗的燈光捆綁在一起,與迂腐、清貧聯繫在一塊。雖然我們處於一個生活日漸改善的良性發展時代,但不可否認.長期存在的社會道德要求與物質待遇並不匹配的生活狀態,使得教師在精神與物質的兩端均處於“亞健康”的狀態。

我想正是這種“亞健康”讓一些老師在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爭鬥中選擇了妥協,甚至是淪落。選擇了服從於權威和偽善,選擇了追逐於名利和虛榮,選擇了對師德的漠然。

那麼如何充盈教師的精神世界呢?蘇霍姆林斯基又給出了答案,他認為:“不研究事實,就沒有預見性,就沒有創造性,就沒有豐富而豐滿的精神生活,也就沒有對教育工作的興趣。”他還闡明,創造性研究的意義“不僅在於教師發現並研究了教育過程中尚未被人注意的某個方面,而且在於這種研究能從根本上改變教師對自己勞動的看法,創造性研究能使教師不再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同一些事情的單調乏味的重複,看作每天在各個年級裏千篇一律地講課和複習,而是看作永遠常新的、獨一無二的創造活動”,它還能夠“驅散教師當中對工作的冷漠態度和惰性,點燃起創造精神的火花”。而且,當教師感到自己是教育現象的創造者,“這種情感是他渴求知識、熱愛讀書、不斷更新和充實自己的知識的內心需要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可以説,創造性勞動是強化教師的敬業精神、預防教師職業倦怠、豐富教師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徑。

教師的精神世界可以説是一種情懷,是一種品質,是一種做人的原則。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襟懷到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到朱熹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精神境界。以古鑑今,更何況我們今天的教者呢?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學質量,就需要有自由時間,以供讀書和研究。自由支配時間是根,它滋潤着教育藝術的枝和葉。”

要想在師德問題上不走彎路,教師就要努力提高教育素養,既要精通自己所教學科的內容;懂得心理學、教育學和教學法等教育科學知識,又要有較高的工作激情。教育的追求和教育的智慧是從教師的內心滋長出來,這要取決於這片土壤的肥沃程度:教師的文化底藴,教師的學識修養。讓我們都來關注自己的心性修養和精神世界吧。為自己更為了身邊那些純潔的心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