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觀後感愛情12篇 《天道觀後天空璀璨,愛情如何秀》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2W

《天道觀後感愛情》是一篇以天道觀為背景的文章,探討了愛情這一永恆的主題。通過對天道觀的獨特視角和觀察,揭示了愛情的奧祕和力量。這篇文章將帶領讀者進入浪漫的世界,感受愛情的温暖與力量。

天道觀後感愛情12篇 《天道觀後天空璀璨,愛情如何秀》

第1篇

?天道》是我人生這麼久以來第一部感覺到“魔性”的電視劇。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完電視劇之後主動想要寫一篇觀後感。我感覺到了自己的瘋狂,僅僅是對一部電視劇,一種激動的心情,一種無法言喻的情懷……

?天道》這部電視劇是在“華商·領袖風采”第一階段的課程中一位大哥推薦給我的。當時我在小組中分享了自己之前的一些經歷,也是這三年來一直影響我的一個病根。聽完我的分享大哥沒有表達太多的觀點,給我推薦了兩部電視劇:《天道》、《風箏》。他説這兩部電視劇或許對我有用,值得我一看。兩天的時間我追完了第一部電視劇,我對那個病根產生了理解,也對大哥身上散發出的那種氣勢和那種處世之態增添了一份羨慕與敬佩。或許三年之前我看了這部劇就不會有後面這一系列的事發生。並不是説我對道法,佛法這些東西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我並沒有那種道之道的境界,也沒有對傳統文化的評價,有的僅僅只是一個感悟,一個“覺”字。

大哥講的是“根”,一個有禪意的名詞,一種與傳統文化存在火花的活法。我之前的態度是看不懂,現在只是看不透,不敢説有多大的改變,只是心裏不自主的泛起一種共鳴,一種歸屬感。曾經與大哥談起“信仰”和“信念”兩個詞,我只看到信仰了的威力而無法完美詮釋,關於信念在現在看來也只是參透表象。

在劇中我找到了一種歸屬感,彷彿感覺到這三年的自己不是孤單的,那一個月的沉思並不是頹廢,信仰並不僅僅只是力量的源泉,信念不僅僅只是結果的導向,配合這幾天的課程培訓才發現一切都是這麼的簡單。“欲”字以外還有什麼?我不知道

人的一生有兩件事可以做,第一件事是生存,大多數人忙綠短暫的一生是為了這個,第二件事便是尋找人生的意義,大多數人都想要開始第二件事卻被“貪嗔痴”困在第一件事中惡性循環。小部分人旨在探索第二件事,一個字“悟”,佛説看佛性道説看道法還有人説看修為,這是我不懂得的,其實每個人都想完成這兩件事情,但完成第一件事順勢成了開始第二件事情的先決條件,很多人望而止步。我可能只是路過,我不知道。

電視劇中講的文化屬性,我也不懂。五台山論道我更是不懂。我只是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歸屬感,丁元英的思維方式我觸及不到,就連芮小丹的心境修養我都不懂,可能是作為一名觀眾,但是我對丁元英的做法我有一種特殊的共鳴感,甚至有一種同情感,芮小丹對丁元英的想法我不清晰或者説不敢去評論,丁元英對芮小丹的“此生得你一紅顏知己足矣”我也不敢揣摩,由心而發的敬佩讓我充滿羨慕,丁元英得道所差的這一步可能就是唯一能給我寫這篇觀後感勇氣的吧。

天道觀後感愛情12篇 《天道觀後天空璀璨,愛情如何秀》 第2張

第2篇

昨天加班加點的看完了《天道》,看完心裏特別難受,很想大哭一場,可是終究沒有擠出一滴眼淚。

看《天道》,最直接的觸動來自於對hl口口聲聲那麼多年的愛。對於這場他口中的單相思,我一直是排斥態度的,可是當我看完《天道》之後,開始理解,開始理解他對愛情的追求,開始理解為什麼知道不現實,卻義無反顧的讓我終究了他的愛情。給他推薦了《天道》,然後他給我發了長長的觀後感,其中提到了他對我的感情。我不知道為什麼是我的智慧讓他從此不再有貪嗔痴,也不知道為什麼是我讓他這個一生追求愛情的人從此不再奢望愛情,很多東西我不懂,當年18歲太懵懂,現在21歲了,我依然不懂。只是變得開始去理解。然後在漸行漸遠的時候,知道,對於自己而言,在以後漫漫長路中,要想有誰比他更瞭解我,已然成了奢望。

在不是愛情,甚至是受世俗批判,甚至我自己都不接受裏,hl告訴了我什麼是感情,什麼是愛一個人。

看完,另外一方面,突然就很強烈地懷想我這21來遇到的所有人,師哥、大哥、李帥、高中那幫朋友、現在大學的同學以及遇到的所有的人。發現自己開始把有些事情想得很明白,開始真正的精神上的獨立與自主。

比如師哥,曾經和師哥許下的諾言,背上行囊,不帶任何家眷,就我們倆,去西藏看布達拉宮,看大昭寺,看經幡,去追尋我們的夢想;去新疆,看大漠,看胡楊……自從認識師哥,自從我們有了這個約定,我就從來沒質疑過,從來沒想過,想的只是以後我們怎麼樣去實踐我們的諾言。而看完《天道》之後,發現自己原來真的很天真,真的.是個不擇不扣的大孩子。我可以做到不帶任何家眷,隻身一人,背上揹包前往西藏,但師哥能嗎?如果到時他要帶家眷,怎麼辦?違背了我的初衷,估計到時我會拒絕和師哥同行了,抑或是從此不願再與他聯繫。更或者是……我不知道,只是想想等機會合適了,就自己先進藏了吧,追尋夢想,本來就是一個人的私事。

提到夢想,就又不得不提到hl。他説我是有慧根的人,只可惜選擇了理科,結果凡事都用理科那一套來分析,結果就沒了悟性。我想,他是正確的。這麼多年了,凡教過我的語文老師,都特別喜歡我這個怪才,儘管我的語文成績並不優秀。看完《天道》,肯定的給自己做了決定,還是應該去追尋自己的夢想,我的心太飄,需要出去才能釋放自己的能量。

質疑,除了質疑自己,自從大學聯考之後,我還並帶着質疑了所有人的眼光。hl説,你是潛力股,你的願望終究會實現,他什麼都沒有,但唯一有雙看人的精準眼光。我質疑,質疑所有跟我説過類似話的人。當我的恩格爾係數已經趨近於1的時候,在我眼中,他們這些所有人的説法都只是浮雲,都只是安慰我的話語而已。但看完《天道》,我開始相信他們所謂的眼光:一個的睿智,是以閲歷為基礎的。所以,我應該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到適合我的地方,發光發熱。

第3篇

?天道》,沒有能夠如此打動我的視覺形式,《血色浪漫》不行,《士兵突擊》不行,那都是匠作。《天道》不同,他有魂。連裏面的音樂,天國的女兒,都讓我震顫,我在聽,那震顫觸及了心靈的深處。如同做愛高潮迭起時,從尾骨發起的電流,瞬間貫穿整個脊椎,直達頭頂。那種電流在頭頂彙集,積聚,終於達到頂點,一束藍色的光芒從百會穴噴射而出直達蒼穹,那耀眼的光芒佈滿天空,覆蓋大地。我這蒼白的語言無法予以描述,蒼白。

我在勸説自己平靜,甚至放下了手中的青瓷酒杯,抵禦杯中紅色漿液的誘惑。平靜。

這樣的觸動和激動讓我難以抑制內心表達的慾望。我和小男説,王志文演的角色大多跟我心理相同,思想一樣,就連他以前演的黑冰等等裏面反面角色都骨子裏和我一樣。。我渴望象丁元英一樣,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台音箱,一套茶具,一屋子書,每日涼皮、夾饃和冰峯就可以了。特別渴望,一年可以,幾個月也可以,心裏完全放鬆。這,才是能讓我有些着迷的玩意。

這樣的東西是有靈魂。一種形式的美,只有具備了靈魂才能沁人心肺,無論是音樂,美術,故事,只有有靈魂的,才有美,有打動人的能力。那種靈魂,才是藝術的核心。而面對這種美,需要有能力去感受,去通過內在的自我使之最大化,從而生華。這是個體能夠控制的。而這種個體的生華也有不同的種類,無優劣之分。有些內斂,有的放縱。不由得不想起年少時看《悲劇的誕生》時雖然看不懂,但就是能夠感受到那種對自由的追求,那種超越性的人生。我的主體對形式客體的昇華如同尼采的酒神精神或是日神精神,隨他便了,灑脱,狂放……在灑脱和狂放中揮灑人作為人的本性。

繼續看下去,突然劇中的丁元英説出了“魂”,“雄性的魂”,再次觸動。雄性和電視劇、電影一樣,都是一種形式,需要魂來承託,這些形式無一不是在魂的基礎上升華。冥冥之中有種超越個體主宰的東西,叫天命。如同剛剛對魂的闡述,他在這一集説出這個字就是宿命。這就是溝通,這就是我期望的溝通。溝通未必是用嘴説的,可以用心感受。

我想我是具備這樣的靈魂,或者至少,我是期望在人生中不斷地尋找這種雄性本身的靈魂。什麼叫匠人,什麼叫大師。匠人做到頂兒就是個手藝人,沒靈魂。大師,有靈魂,境界上去了,拈花一笑。大眾,永遠是落後的。永遠是把大師和匠人在匠人的技術層級去比較,所以社會的評價就搖擺。“博觀約取,厚積薄發”,於無聲處聽驚雷,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一旦大師憋過了勁,橫空出世,又有一幫傻逼跟着吹捧,其實他們並沒看懂。

而對於想超越這個境界的人,千萬別在乎短時期,甚至一定長的時期內大眾的評價,這就是所謂的不在乎。想起納蘭容若的那句“空負凌雲萬丈志,一生襟抱未曾開”,年少時為此而興奮,現在,無所謂,不開就不開,已經追求過了歎什麼歎。想流芳百世,想大眾認可,找不自在。這讓我想起來某個牛逼的人説的“原諒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大眾永遠是愚昧的。其實不是不在乎,是不值得在乎,評價體系不一樣。

而對於個體,關鍵在於不燥,穩得住。這是我現在面對的東西。我在把握。根本不需要浮躁,七八成都把握住了,現在剩那兩三成,也不急,慢慢來唄。享受這個過程。

我圍繞在呼喚中,如同莫言筆下的肉孩兒,被肉們呼喚。身邊,那青瓷,那梅洛紅,那玻璃杯和玻璃杯裏的清茶,甚至盤中的鴨脖、鴨胗,那白瓷花瓶中盛開的百合,瞬間都有了生命。我聽到呼喚,來吃我,來嗅我,來喝我,來看我吧!你強悍的生命和靈魂讓我們的存在有了意義,被這樣的靈魂昇華才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第4篇

當我提起筆時,看完了電視劇《天道》,共24集。一時我真的不知該説點什麼。我不得不承認這是我平生以來,我活了20年以來,看過的讓我最為感動的一部電視劇,而且不能用簡單的感動來形容。我現在只能用震撼來形容我內心此時的感受,來自心靈的震撼。

當初老師向我介紹這部電視劇時,根本沒有想過,會給自己帶來這樣的震撼,現在的感覺是心底有一種莫名的衝動在翻騰,我到現在還不知道這其中的緣由,只得馬上衝回來,提起筆,認真的思考一下,梳理一番。

這部電視劇是由作者豆豆《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來。初看時,第一感覺就是,其中的台詞尤為的精闢,並且與我所學的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有着母與子的聯繫,這樣説或許不夠準確,是所學之識的高度概括和歷練,而且有的哲理也不是我現在的學識所能啟及的。特別是王志文所扮演的主人公丁元英。對他的言語,讓我感到由衷的佩服,仰慕,五體投地的折服。在他的身上,我幾乎找不到什麼詞語去形容,言飾了。我是在現有接觸的基礎上,體味到了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的博大精深,無邊的寬廣曠遠。品味劇中的台詞,彷彿是自己置身於浩瀚的哲理海洋之中,徜徉在其中,受益於其中……

一集一集的觀看,一點一點的昇華,愈是繼續,愈是讓我感動,震撼,由佩服——仰慕——折服——震撼,以至於到了瞠目結舌的地步,同時又在感歎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不可量度,真切的體會到什麼是獲益,什麼是讀哲明世,就如那首詩所講'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説夢'一切內涵不是能用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能用簡單的心去領悟到的,並且也並非是那些俗世凡人所能達到的精神境界和所能啟及的學術範圍,或者説是隻有那些在常人眼裏是瘋子,是病態的人,才可以悟到,但也不是全部能理解的。我現在真正的信服於書中所講的'一個人的覺解程度,直接決定影響到一個人理解通曉事理的能力',不是那些個庸俗小人所能看到,理解得到的,這也是世間的一個悲哀。

劇中左小青所扮演的女主角芮小丹,是一個賦予時代精神的女性。不僅僅是常規法律,特別是在丁元英的影響之下,進入'法'之聖境,西方,東方的倫理道法融於一身,有揮之不掉的超俗魅力。特別是在第22集,因公殉職之時的悲壯場面,更是激起了滿腹的震撼,不覺的讓自己也進入了戲中的場景。彷彿是自己在經歷一般,這就是我為什麼説這是我平生以來看過的讓我震撼的'一部電視劇。之前我也看過比這慘烈的場景的電視劇,也有濃重的視覺刺激,也會讓我心頭一顫,但這次真的是不一樣,在我感覺,有本質上的不一樣。以往的電視劇有着不可否認的炒作性和商業性,演繹的大多是普通畫面的銜接,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東西,但這部電視劇給我的則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再是虛幻飄渺,可望不可及的,在火光沖天那一刻,我看到了精神的昇華,即便我知道這是一部電視劇,一部小説,不是真實的生活。但我感受到了它的力量,沁人心脾的力量,也許吧,這就是魅力,來自於生活的魅力,無法抗拒。在面對死亡之時,是那般的'如法'的從容,我也在想,若是我,恐怕我不會那樣去選擇,因為我真的沒有那麼高尚,沒有那樣的精神境界,我是那樣的卑微,主人公的舉動不是我所能啟及的,同時看到了覺解程度的貧乏,自歎不如……

丁元英,在面對芮小丹離去只時,表現出的沉默,影射出的從容,更不是我們常人所能做到的。'當生則生,當死則死,來去自如'深刻闡述,道法之神韻,正如片中所説,那時,無須解釋,解釋便會帶出一連串的錯,説什麼也是他和芮小丹兩人愛情的褻瀆。我領悟到一點超脱塵世之外的東西,一點物質之外的東西,也覺得自己越來越瘋,不願與那些個庸俗之人往來,憎惡接近他們,怕沾染了自己。因此,我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不能與他們同流合污,僅是和那些在小人眼裏和我一樣的'非正常人'有話可説,我想這就是所謂投緣而聚吧!

天道,道法自在其中,看似沒有規則,但卻真的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遙遠的救世主,人們總希望有救世主,可以來救贖自己的靈魂。從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係來講,救世主即是物質之下的意識,但卻往往是一味的寄希望於救世主,卻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救世主!誰才可能,誰才可以真正的救自己,寄命於天,聽天由命,到頭來是喪命於塵世。道法,講求的不是單純物質的充濟,而是'無中有,有中無,有時自有,有時卻無'!超脱塵界。我想這大抵就是其中讓人難以捉摸,難以悟到參透之處。'你不知道你是你,你才是你,你知道你是你,你不是你'!重要的是你的覺解程度,可以領悟到。再有,那首自嘲'自嘲:本是後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説天闊;大志戲功名,海斗量福禍。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覺解程度的限制,不能完全摻悟到這其中的內涵和實質。

再有,片中的那首《天國的女兒》,原本感覺來自青藏之顛才會有的天籟,如今卻聽到了昇華之後的版本,更有可言不可盡的神韻所在,當奏響它時,就已經深深的被它所感染,感覺是脱胎換骨一般的滌洗靈魂和精神,在其中感受到的只有美,沒世俗的醜惡,更沒有俗世的罪惡。彷彿就是驅除了體內所有的污垢,所有的罪惡。這曲子是如此的乾淨,如此的一塵不染,清淨耳根,渾身都是舒服的感覺。當火光沖天時,彷彿在耳畔響起了天國的女兒。丁元英和芮小丹也在演繹着一段俗人難求的天國之戀,詮釋愛情的真諦。我在想,她的微笑,應該就是天國的女兒留給人間最好,最美的禮物。天堂和地獄,有多美好,有多可怕,全都融於人們的心間,兩者之間,絕對沒有一個嚴格確定的量化評比標準。

死亡,不可抗拒的力量,其實真的沒有想象的那樣可怕,或許,也是一種難以言説的美麗,在選擇之間出現的魅力,從容的去面對,去領悟,就會心如止水,就會由激越到平和;或許前世姻緣的造化會帶來後世的圓滿,或者今世的德善積攢,會換來來世的圓滿。這些誰也説不清楚,全都在自己的心中。

另外,佛,道,法,追根溯源,都會與哲學相干,並且是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無法割裂開來,任何事理可以將他們融於一體,進而得到一個近乎完美的解答,而且學習哲學,也也不能僅停留在書本字面,因為那樣根本拿不到真諦,拿不到實質,説起來民主需要悟性。三分學,七分悟,有着不上強學可以學到的,並且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達到一個水平,一個程度的。可能用一生都還不能做好。哲學,這是一條很長很深的路……

我説過多次了,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或者是一部好的藝術作品,都不是僅停留在視覺衝擊之中,而是可以引起讀者觀眾的共鳴,引發人們對生活,人生的思考,與以往不同的思考。並且這部電視劇所帶來的思考也不會僅僅侷限於此,不會止步於此。我想隨着自己學識,閲歷的增加,還會有新的感悟,新的思考,對生活,對人生都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來日方長,一點一點,一天一天,去用心品味理解,它,沒有盡頭……

最後,希望有看過的朋友,大家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自己所收穫的感想,大家一起來分享受益……

對於這《天道》部電視劇,對我而言,兩個字:震撼!

第5篇

之前看了手機,知道了那個沉着、冷靜的中年男人原來叫王志文,(當然之前也在不少電視劇和電影中看見過他的身影,只不過我這個人不算個追星族,不怎麼特意去記住那些演員的名字的)於是上網查了一下他的作品,由於個人比較嚮往比較有深度的片子,又看見《天道》在豆瓣的五星評價忒多,也就看了看。

看完之後,還是不是很瞭解這天道具體指的是什麼玩意兒,只能説太玄了。説一下整體感受吧,對於導演想拍、敢拍這麼玄、這麼有深度又不合人情世故的精神表示敬佩,但是導演和編劇明顯是沒有這麼大的能力去駕馭這麼玄的一部片子,在我看了前4集,我就大概瞭解了這部片子的幾個硬傷:情節拖沓,僅舉一例:某一集倒茶這個細節大概就拍了15秒鐘,受不了,太慢了;全劇格調由幽傷到憂傷,音樂背景太多了,顯得有點裝;過多的旁白,淡化了故事性,也顯示出了導演的功底不夠;朋友(韓楚風和王志文)之間在一起聊得的確不是人話,而是説道,表達天道的形式過於生意了;音樂被神化或者妖魔化了;左小青愛上王志文顯得有點跳躍了;第四集,左小青請發燒友、王志文和幾個文化人吃飯,飯後歐陽雪的刁難有點説不過去,這算個什麼事兒啊,買單的該是左小青才對吧,找錯買單對象啦,而且王志文還忒喜歡找嘴就來,要多少錢沒問題,要發財也沒問題,太不拿錢當錢了,走得就是和偶像劇裏面的那些公子爺一樣的路線。至於結局,有點兒扯淡,是不是因為左小青達不到王志文那種天道水平,這兩人永遠在一起會降低王志文的高度而非得搞這麼一個事故呢,是不是註定了王志文就必須孤獨終老呢!還有那個林雨峯和劉冰的結局都有點扯,人家犯了哪條紀律了,還非得落下死這麼個下場,想想都氣……

再淺談一下其它感受:神化或者鬼化了王志文也就是搞個人崇拜主義,這與天道精神肯定是不合的;如果王志文的行事方式與作風是天道之舉的話,我覺得這天道也不算個什麼東西,要是人人都按照裏面王志文的那種生存方式活着的話,這個世界也就冷冰冰的了,這個世界也就不再有可愛之處了。人情世故也好,虛偽客套也罷,其實也就是這個社會機器運行時的潤滑劑,潤滑劑多了,機器會掉鏈子;沒有了潤滑劑,機器可能很快就報廢了。所以,我覺着天道不適合社會大眾,充其量也就適合社會精英和喜歡哲學的人罷了,我們還是安心做一個老百姓,只要多一分理性就好。

丁元英未出場,就被評價為“可以是魔,是鬼,但絕對不是人”,電視劇《天道》觀後感。因為他有着超常人的思維和睿智,彷彿一切的人和事都在他的算計之中;而他為人處世與眾不同,不按常規出牌,個性極不入世,又讓人不可理喻。其實,只不過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就不同而已。他只是一個善於撥開表象看本質的思辯者。之所以説“善於”,是因為他在不斷地經歷着覺和悟的過程。很少有人真正懂他,因為很少有人能夠和他站在一個高度、一個層面對話,因此他是孤獨的,這種孤獨讓人覺得悲涼;他精神的超現實某種程度也決定着在生活中的格格不入,他的這種自我修煉有點出家人修行的味道,這也應了小丹那句“剃了頭髮就可以當和尚”。

他評價自己是“一個對傳統文化極具偏見的人”。“偏見”,也就是説有着對當下的主流文化不同的聲音。為什麼用“偏”字,本身就説明傳統文化對非主流文化的不包容性,才會讓人們覺得他怪,覺得他身上充滿了“不合時宜”。他有着長時間在國外留學和生活的背景,使他得以感受不同文化的衝突和碰撞,從而比更多人有了抽身而出反觀中華文化的機會,對於傳統文化與現實的不適他有着更深刻的體會。而恰恰是這種普通人所沒有的對傳統文化的“偏見”,使得丁元英對周遭的人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恰恰由於有了“偏見”,他才會深刻反思一個人在主流文化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悟到保存自我、尊重規律的重要,他以對天道的認識和思辯,以對文化屬性的抽身反思,獲得了縝密的智慧;以毫無圓通卻真率的人品贏得了信任和廣泛的社會關係,從而使格律詩公司海外檢驗通過、市場順利打開;以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的態度預料到了一樁樁事件、策劃了成功的扶貧商戰;而他的智慧和勞動又沒有用來為自己、為小丹有所圖!他的想法和行為,在這個金錢和權利已成為推動力的社會裏太鳳毛麟角了,太標新立異了,這樣的大智慧、大境界,有幾個人能夠理解?

丁元英與世俗文化的格格不入,還體現在有一種執拗,讀後感《電視劇《天道》觀後感》。通常看來,被認為處世成熟的人,也就是那種常常被主流文化所肯定的人,內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表現是可以從容變換的,而被人們認為“不合事宜”的人往往不屑於為了主流文化的要求而改變自己的外在言行,因為他們認為那種改變是虛偽。當元英要去五台山小丹説沒有辦法請假陪他時,丁元英的回答很直接,小丹不免嗔怪他不能順便裝着表示一下遺憾,丁元英就回答:“這就是圓融世故,不顯山不露水,各得其所。可品性這東西,今天缺個角,明天裂條縫,也就離塌陷不遠了。”可看出他那他不願意向世俗文化妥協的孩子氣般的執拗率真。

他其實是很善良的,希望人們能夠充分認識文化屬性,尊重客觀規律,抓住機遇勤奮獲取,他所做的一切也是在循循引導着身邊人。但他堅守一條,就是幫助不是給予,人必須靠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他幫人不是幫在表面,而是內心,是意圖改變人們故以為是的世界觀,讓自己的認識從主流文化中衝出來,轉變觀念,尊重天道,迴歸自我。因此,接近他、瞭解他的人,逐漸被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而認識了、理解了這種世界觀,不知不覺中,“覺悟天道,名開天眼”,就被他“扒拉了靈魂”。

通常我們會認為孤獨的人,內心愛的能力較弱。但從丁元英對小丹的感情來看,恰恰是孤獨的人,一旦真愛起來,是會強烈、專注到極致的。他真的把小丹視為知己,至情至聖:“人生冷暖論到極致,男人女人的一個情字。”“沒招沒術的感情,剩下的,就是造物主給的那顆心了。”小丹回德國探親,思念驅使他不遠萬里飛特拉維夫,陪伴她遊耶路撒冷。當所有人都指責他對小丹臨別前電話的.冷漠、質疑他對小丹的情感時,他沉默着,他的感情沒必要向任何人辯解、證明!“情感不需要證明,證明本身就是對情感的褻瀆”,這隻有小丹才能理解!他傷慟得吐血了,他是動了真情的啊!

但作為一個思索者,丁元英又是矛盾的。他“處處體現出對世俗文化居高臨下的包容”,這種包容,其實就是自己堅信的真理無法融入實踐的一種無奈的姿態。他在格律詩創辦之初去五台山見佛,求的是個心安。他在邊緣思索,企圖清靜無為,……小丹的坦然赴死,觸擊了他靈魂深處的所謂居高臨下的包容!小丹搶先一步進了基督的窄門,她才是真正的明白人。小丹所達到的,就是他一直希望而沒有達到的高度。佛講一門深入,道講清淨自然,基督講善惡有報。基督最瞭解人類,是基礎;佛最瞭解宇宙,是昇華後的更高境界;道教取法自然,或者規律。但是首先要了解自然與人類的互動關係,自然成就人,人也成就自然,人不能脱離自然獨在,當人希望改變自然、實現自我的時候,清淨無為就無地自容了。小丹要丁元英給她造一個神話,只是一個善巧方便,不如説她給丁元英指了一個安心的法門。她不怕失去他,因為丁元英的緣起為她打開了窄門,她成神了,所以她可以繼續講故事。丁元英如果想進窄門,也只能沿着小丹的路繼續走下,找到自己的安心之所。若是繼續清淨無為的話,則永遠只是一個身處其中、卻欲冷眼旁觀的消極避世者,他的心將永遠不得安寧。

第6篇

?天道》是我人生這麼久以來第一部感覺到“魔性”的電視劇。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完電視劇之後主動想要寫一篇觀後感。我感覺到了自己的瘋狂,僅僅是對一部電視劇,一種激動的心情,一種無法言喻的情懷……

?天道》這部電視劇是在“華商·領袖風采”第一階段的課程中一位大哥推薦給我的。當時我在小組中分享了自己之前的一些經歷,也是這三年來一直影響我的一個病根。聽完我的分享大哥沒有表達太多的觀點,給我推薦了兩部電視劇:《天道》、《風箏》。他説這兩部電視劇或許對我有用,值得我一看。兩天的時間我追完了第一部電視劇,我對那個病根產生了理解,也對大哥身上散發出的那種氣勢和那種處世之態增添了一份羨慕與敬佩。或許三年之前我看了這部劇就不會有後面這一系列的事發生。並不是説我對道法,佛法這些東西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我並沒有那種道之道的境界,也沒有對傳統文化的評價,有的僅僅只是一個感悟,一個“覺”字。

大哥講的是“根”,一個有禪意的名詞,一種與傳統文化存在火花的活法。我之前的態度是看不懂,現在只是看不透,不敢説有多大的改變,只是心裏不自主的泛起一種共鳴,一種歸屬感。曾經與大哥談起“信仰”和“信念”兩個詞,我只看到信仰了的威力而無法完美詮釋,關於信念在現在看來也只是參透表象。

在劇中我找到了一種歸屬感,彷彿感覺到這三年的自己不是孤單的,那一個月的沉思並不是頹廢,信仰並不僅僅只是力量的源泉,信念不僅僅只是結果的導向,配合這幾天的課程培訓才發現一切都是這麼的簡單。“欲”字以外還有什麼?我不知道

人的一生有兩件事可以做,第一件事是生存,大多數人忙綠短暫的一生是為了這個,第二件事便是尋找人生的意義,大多數人都想要開始第二件事卻被“貪嗔痴”困在第一件事中惡性循環。小部分人旨在探索第二件事,一個字“悟”,佛説看佛性道説看道法還有人説看修為,這是我不懂得的,其實每個人都想完成這兩件事情,但完成第一件事順勢成了開始第二件事情的先決條件,很多人望而止步。我可能只是路過,我不知道。

電視劇中講的文化屬性,我也不懂。五台山論道我更是不懂。我只是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歸屬感,丁元英的思維方式我觸及不到,就連芮小丹的心境修養我都不懂,可能是作為一名觀眾,但是我對丁元英的做法我有一種特殊的共鳴感,甚至有一種同情感,芮小丹對丁元英的想法我不清晰或者説不敢去評論,丁元英對芮小丹的“此生得你一紅顏知己足矣”我也不敢揣摩,由心而發的敬佩讓我充滿羨慕,丁元英得道所差的這一步可能就是唯一能給我寫這篇觀後感勇氣的吧。

第7篇

?天道》由張前導演執導,由王志文(飾演丁元英)、左小青(飾演芮小丹)主演在20__年上映的商戰電視劇。

丁元英是一位商業意識超前,具有反叛精神和獨立思想的先鋒者。芮小丹是一位刑警,在丁元英暫住古城的時候與丁元英相識,二人由此展開了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並摻雜商戰戲份。

故事流水線不多介紹,下面針對筆者感興趣的幾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典型的形式邏輯是公孫龍的“白馬非馬”。形式邏輯側重於形而上學,容易孤立的看待事物;辯證邏輯側重於辯證法,會動態、平衡的看待事物。擅長辯證邏輯的人傾向於思考問題本質;擅長形式邏輯的人則會輕而易舉對事物對錯下判斷。

不圈定範圍僅以男女有別來討論問題,會犯性別二元論的錯誤。將這句話迴歸到電視劇中,台詞出處是芮小丹問丁元英“你怎麼看待女人?説心底的那些東西”

丁元英:“女人是形式邏輯的典範,辯證邏輯的障礙。我無意摧殘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殘。”

筆者認為丁元英或一切男性筆下的女性都是以男性視角出發的。並非説男性視角讓他們包含惡意,而是男性視角存在天然弱勢,也就是男人只能看到——“男人面前的女人”。

丁元英的論斷出自對前妻的判斷,他觀察到的可能是前妻在處理男女感情上的形式邏輯。

在處理男女感情上,採取形式邏輯在筆者看來並無不妥。

夫妻雙方將各自的婚姻角色扮演好,可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否則女人婚後既要完成家務、工作還要辯證和獨立以保持對丈夫的吸引力。為何不是老公時刻保持對老婆的吸引力呢?

對女性思維方式的指責向來是男人對自己失敗感情找到的好藉口~

白馬非馬:出自《公孫龍子》的《白馬論》,是一種形而上的思維。

格律詩殺的是民族品牌樂聖公司的富,濟了王廟村農民的貧。

殺富富不去,濟貧貧不除。丁元英行動前一直在思考的是,殺富濟貧能否取得實效。

資源、財富永遠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裏,真正脱貧的只有自己。人所在階層的文化屬性決定了人的格局,影響其社會資源佔有度。

丁元英認為,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

最後,用所謂辯證邏輯的觀點看,文學藝術作品都是在表達自我,該劇觀點具備創作者較強的主觀色彩和比較濃烈的説服意味。思辯的同時,也充斥着誇大的氛圍。但還是值得一看~

第8篇

電視劇《天道》演繹了1995年丁元英(男主角)在柏林解散私募基金,回到中國某古城隱居,與年輕女警官芮小丹(女主角)結識。芮小丹被丁元英的個性和才華吸引,心生愛慕,兩人擦出激情的火花。之後,為了送給芮小丹一個神話禮物,丁元英以非常規的“劫富濟貧”方式幫助王廟村扶貧,從而引發社會各色人等在同一文化屬性下展現出來的不同人性的故事。

該劇改編自小説《遙遠的救世主》,其劇情基本上沿襲了小説人物命運的脈絡,故事情節張馳有度,劇中人物性格特色鮮明,加上演員精彩的演繹,是一部可看性比較強的電視劇。

?天道》中讓人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文化屬性思考。文化屬性是什麼?引用丁元英的話,“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 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劇中透過丁元英的視角對文化屬性的思考和解讀,非常有深度,也比較耐人尋味。從這句話可以(百味書屋網)看出,丁元英看到了文化屬性對人生命運的影響,但他沒有意識到這個影響在他心中種下了一道觀念的藩籬,成了他畫地為牢的囚籠,他到古城隱居,他認為佛法“可悟不可修”,以及他對人和事的算計,無一不是這個影響在他身上的映射。

丁元英長年在德國留學及工作的經歷,讓他具有了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即競爭意識,競爭的結果是強者勝。而丁元英作為一個強者,他參透了文化密碼,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趨勢,這讓他具備了在股市巧取豪奪的能力,也有了力量去左右和影響他人的命運。這形成了他的強勢思維,表現在行為上,就是征服和掠奪,於是他不遵守世間法則,利用文化密碼在法律真空地帶對中國股市進行屠殺性掠取;為了送給女友一份神話禮物,利用法律漏洞和農民急於脱貧的心態,設一個具有殺伐之氣的扶貧局,把多人都網在其中;算準了人性,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考驗人性,而最終導致林雨鋒、劉冰的自殺。這也是丁元英未出場,就被評價為“可以是魔,是鬼,但絕對不是人”的原因。

丁元英喜歡談經論道,但更像是坐而論道,他自認掌握了文化屬性,卻沒有抓到文化之魂,他沒有認識到正是傳統文化之魂,推動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這個魂便是效法天地,唯道是從,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文化。劇中丁元英、林楚風二人到五台山探訪高僧時,丁元英談到了對佛法的認識,他説“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空涅盤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他的一句“可悟不可修”就可以看出他的境界,他的認知僅停留在知的層面,不願在行上約束自己。正是因為他不願在行上下功夫,所以形成了他不管做任何事情,在任何地方都愛鑽空子,喜歡走捷徑,愛冒風險的行為模式。劇中五台山寺廟的平台上,韓楚風掏出煙給丁元英一支,問:“佛門淨地能抽煙嗎?”丁元英笑笑説:“欄內是淨,欄外是土,靠着欄杆就能抽。”這一言一行無不透露出他的精明和算計。

丁元英似乎看透一切,包容一切,高高在上地看着眾生在紅塵俗世掙扎浮游,他把自己看作救世主,卻不是真正的救世主,他的行為不含悲心,無關救贖。他在王廟村扶貧,不考慮整體和長遠,不關心村人的命運,不關心扶貧的結果,甚至不關心王廟村的後續發展,他只關心文化屬性與得救之道的討論,因為這才是他送給芮小丹的禮物。他想遊離於文化之外,卻不能全身而退,他做私募,做扶貧,包括與芮小丹的愛情,最後的結局都是為社會所不容,討來一片罵聲。劇中借用芮小丹審理王明陽的對話,與其説是為王明陽找靈魂歸宿感,不如説這也是丁元英這種帶有靈魂負罪感的人性本能的需要。他到古城隱居,恰好是一種尋求避世求解脱的心理。劇中林楚風借用尼采的話“更高級的哲人獨處着,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來評價丁元英,其中深層次的原因也正好説明丁元英的認知不落地,不究竟,所以他的靈魂無所皈依,其人生註定是飄浮不定的。

丁元英有豐富的人生閲歷和足夠的悟性,他以“覺者”自居,但他既不能把握“栽者培之,傾者覆之”這一天道規律,也沒有超越文化中惟命是從的價值判斷體系,很明顯,他不是真正的“覺者”。智玄大師説他已經踩到得道的門檻了,離得道只差一步,進則淨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我的理解是,這一步之遙,就是佛與魔的一念之差。丁元英掌握的文化密碼就象一把雙刃劍,用好了能造福社會。但丁元英卻把它當作掌控他人的武器,他在王廟村設扶貧局,算定了格律詩公司的發展,算定了樂聖公司的命運,但當格律詩公司面臨被起訴困境,葉曉明等人對他心生疑慮之時,他故意不將自己的全盤計劃告訴他們,其真實的意圖就是考驗他們的忠誠和信任程度。最終三人因為忠誠和信任度不夠強而離開公司,只有自始至終對他深信不疑歐陽雪成了最後的受益者。在這個扶貧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丁元英骨子裏是喜歡唯命是從的人。他的強勢思維讓他不顧及他人感受,隨意擺佈他人的命運,讓人敬而遠之,最終落得個孤家寡人。以“覺者”自居的丁元英必然是孤獨的。

?天道》能引人以思考,這思考是對文化屬性的深入探求與認知,更是在掌握文化密碼之後的選擇,是啟迪人以覺悟造福人類和社會,還是讓它成為私有武器而任意殺伐?看罷電視,我想每個人的心中自會有一個答案。

第9篇

電視劇中最常聽到的是文化屬性這個詞,我想作者寫這部劇的深層含義就是為了讓觀眾和讀者重新思考我們的文化屬性。重新的站在徹底的角度來思考很多我們常人觀念中的思考方式的電影。

丁元英的思想是自由的,但是他這種超乎自然平常的、有點冷漠的思想,給他的生活也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不適合與一般人的親密關係。在這個傳統文化很重的社會,丁元英對傳統文化有着很大的成見,同時,他對世界對他人的友好卻沒有得到一般人的認同。他的“法即倒,道法自然,如來”的佛道思想,交叉結合了現代的科學理論,佛家思想,道教思想。同時,他看透世事是依靠自己掌握的自然法則,依靠法則辦事。

比如在電視劇的中心音響公司來實現王廟村的脱貧之前,用了很多的生活細節來展示丁元英這個角色。在其父親得了腦血栓之後,居然問醫生的問題是如何讓父親死,其在與母親討論養兒防老的這個觀念上,也是表達出了與傳統觀點大相徑庭的觀點。在前面的劇情中説了,丁元英是一個超越常人思維,對傳統中國文化有着極大成見的人。或許是人家的思想擺脱了文化屬性的束縛,實現了真正的思想自由。

本電視劇的核心是格律詩公司的創造及其為王廟村脱貧的事件,實現扶貧的關鍵是殺富濟貧,就是使用市場的槓桿在音響市場找龍頭公司口中分一杯羹。充分利用了國內發展不完全的農村合作形式的工作坊的特點。在企業人的眼中看來,這是國內市場的不健全造成的。這也是印證了一句話硬幣永遠有兩個面,有正面的必定會有負面,有優點必定會有缺點。

同時,格律詩和樂聖之間的官司風波中的三人急忙退股權的行為,説明了很多人的法律觀念,電視劇直接斥責了很多人的法律觀念,認為法律一定會尊重事實,保障正當人的合法權益,其實,法律就是一個工具,保證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的人之間的運作。

最後從劉冰的遭遇來看,貪慾吞沒了他,現在社會上不是很多貪慾滿滿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行為,沒有反思自己,最後被自己的慾望給吞噬。是一個很為可怕的結局。

很是驚歎十年之前的電視劇,其中藴含的觀念也更為開放。真的很難相信這十年前的電視劇比現在的更為開放。

第10篇

夜很深了,在一個好朋友的介紹下,現在“終於”看完了24集的《天道》電視劇,用“終於”是想説明一下,不是《天道》不好看,如果不好看,按我的生活習慣現在早就在夢裏暢遊了,我是想説自己好多年很少看電視,更別説是看電視劇了,但《天道》有吸引人的地方,讓我看完了,而且內心不平靜,想寫點東西,順手寫下了觀後感。

?天道》是由《遙遠的救世主》改編的電視劇,在劇中最經典的一句台詞就是“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句將三種宗教結合一體的觀點是經典中的經典,這更是哲學,精神的本源。

用女主人公小丹的話解釋的話就是“神就是道,道就是規律,規律如來,容不得思議,按規律辦事的人就是神”。還有一句偏注“能做到實事求是就是神話”。

那什麼是“實事求是”呢?實,就是客觀;事,就是情況;求,就是發掘;是,就是規律。也就是,根據客觀實際情況來探求事物本質和內在聯繫。規律,這個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就是這麼的實在。

我説了,最大的是感受到了差距,精神世界的差距。男主人公丁元英是一個對宗教、文化、藝術、政治、經濟皆精通的全才,最令我佩服的是他血液中的哲學思想,包括的宗教的認識,對文化內在屬性的分析,對政治立場的判定,對經濟形勢的把握,這是他的核心競爭力。

正是由於這種哲學思想的存在,可以讓他對國民經濟的情侶表有準確的預測,讓他對商業決定有全局的規劃並按部就班的實施,對金錢和名利看淡,甚至是能殺人於無形,或者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永不失身的境地而將一切人都成為手中的棋子而隨意操控。

但真正讓我佩服的確是對人生的態度,當然這其中也包括生活,也包括愛情。就像亞文評價他的一樣,他用一種包容的眼光居高臨下的看待一切世俗的問題。這就是覺悟。能做到這點很難,但那會有內心的一種平安。

當我羨慕他的精神生活的同時,我又感到了悲哀。當他得知了小丹的死訊後,因為他愛小丹,所以他傷心。“當生則生、當死則死、丫頭不簡單呀”。

第11篇

?天道》,沒有能夠如此打動我的視覺形式,《血色浪漫》不行,《士兵突擊》不行,那都是匠作。《天道》不同,他有魂。連裏面的音樂,天國的女兒,都讓我震顫,我在聽,那震顫觸及了心靈的深處。如同做愛高潮迭起時,從尾骨發起的電流,瞬間貫穿整個脊椎,直達頭頂。那種電流在頭頂彙集,積聚,終於達到頂點,一束藍色的光芒從百會穴噴射而出直達蒼穹,那耀眼的光芒佈滿天空,覆蓋大地。我這蒼白的語言無法予以描述,蒼白。

我在勸説自己平靜,甚至放下了手中的青瓷酒杯,抵禦杯中紅色漿液的誘惑。平靜。

這樣的觸動和激動讓我難以抑制內心表達的慾望。我和小男説,王志文演的角色大多跟我心理相同,思想一樣,就連他以前演的黑冰等等裏面反面角色都骨子裏和我一樣。。我渴望象丁元英一樣,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台音箱,一套茶具,一屋子書,每日涼皮、夾饃和冰峯就可以了。特別渴望,一年可以,幾個月也可以,心裏完全放鬆。這,才是能讓我有些着迷的玩意。

這樣的東西是有靈魂。一種形式的美,只有具備了靈魂才能沁人心肺,無論是音樂,美術,故事,只有有靈魂的,才有美,有打動人的能力。那種靈魂,才是藝術的核心。而面對這種美,需要有能力去感受,去通過內在的自我使之最大化,從而生華。這是個體能夠控制的。而這種個體的生華也有不同的種類,無優劣之分。有些內斂,有的放縱。不由得不想起年少時看《悲劇的誕生》時雖然看不懂,但就是能夠感受到那種對自由的追求,那種超越性的人生。我的主體對形式客體的昇華如同尼采的酒神精神或是日神精神,隨他便了,灑脱,狂放……在灑脱和狂放中揮灑人作為人的本性。

繼續看下去,突然劇中的丁元英説出了“魂”,“雄性的魂”,再次觸動。雄性和電視劇、電影一樣,都是一種形式,需要魂來承託,這些形式無一不是在魂的基礎上升華。冥冥之中有種超越個體主宰的東西,叫天命。如同剛剛對魂的闡述,他在這一集説出這個字就是宿命。這就是溝通,這就是我期望的溝通。溝通未必是用嘴説的,可以用心感受。

我想我是具備這樣的靈魂,或者至少,我是期望在人生中不斷地尋找這種雄性本身的靈魂。什麼叫匠人,什麼叫大師。匠人做到頂兒就是個手藝人,沒靈魂。大師,有靈魂,境界上去了,拈花一笑。大眾,永遠是落後的。永遠是把大師和匠人在匠人的技術層級去比較,所以社會的評價就搖擺。“博觀約取,厚積薄發”,於無聲處聽驚雷,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一旦大師憋過了勁,橫空出世,又有一幫傻逼跟着吹捧,其實他們並沒看懂。

而對於想超越這個境界的人,千萬別在乎短時期,甚至一定長的時期內大眾的評價,這就是所謂的不在乎。想起納蘭容若的那句“空負凌雲萬丈志,一生襟抱未曾開”,年少時為此而興奮,現在,無所謂,不開就不開,已經追求過了歎什麼歎。想流芳百世,想大眾認可,找不自在。這讓我想起來某個牛逼的人説的“原諒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大眾永遠是愚昧的。其實不是不在乎,是不值得在乎,評價體系不一樣。

而對於個體,關鍵在於不燥,穩得住。這是我現在面對的東西。我在把握。根本不需要浮躁,七八成都把握住了,現在剩那兩三成,也不急,慢慢來唄。享受這個過程。

我圍繞在呼喚中,如同莫言筆下的肉孩兒,被肉們呼喚。身邊,那青瓷,那梅洛紅,那玻璃杯和玻璃杯裏的清茶,甚至盤中的鴨脖、鴨胗,那白瓷花瓶中盛開的百合,瞬間都有了生命。我聽到呼喚,來吃我,來嗅我,來喝我,來看我吧!你強悍的生命和靈魂讓我們的存在有了意義,被這樣的靈魂昇華才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第12篇

丁元英未出場,就被評價為“可以是魔,是鬼,但絕對不是人”。因為他有着超常人的思維和睿智,彷彿一切的人和事都在他的算計之中;而他為人處世與眾不同,不按常規出牌,個性極不入世,又讓人不可理喻。其實,只不過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就不同而已。他只是一個善於撥開表象看本質的思辯者。之所以説“善於”,是因為他在不斷地經歷着覺和悟的過程。很少有人真正懂他,因為很少有人能夠和他站在一個高度、一個層面對話,因此他是孤獨的,這種孤獨讓人覺得悲涼;他精神的超現實某種程度也決定着在生活中的格格不入,他的這種自我修煉有點出家人修行的味道,這也應了小丹那句“剃了頭髮就可以當和尚”。

他評價自己是“一個對傳統文化極具偏見的人”。“偏見”,也就是説有着對當下的主流文化不同的聲音。為什麼用“偏”字,本身就説明傳統文化對非主流文化的不包容性,才會讓人們覺得他怪,覺得他身上充滿了“不合時宜”。他有着長時間在國外留學和生活的背景,使他得以感受不同文化的衝突和碰撞,從而比更多人有了抽身而出反觀中華文化的機會,對於傳統文化與現實的不適他有着更深刻的體會。而恰恰是這種普通人所沒有的對傳統文化的“偏見”,使得丁元英對周遭的人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恰恰由於有了“偏見”,他才會深刻反思一個人在主流文化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悟到保存自我、尊重規律的重要,他以對天道的認識和思辯,以對文化屬性的抽身反思,獲得了縝密的智慧;以毫無圓通卻真率的人品贏得了信任和廣泛的社會關係,從而使格律詩公司海外檢驗通過、市場順利打開;以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的態度預料到了一樁樁事件、策劃了成功的扶貧商戰;而他的智慧和勞動又沒有用來為自己、為小丹有所圖!他的想法和行為,在這個金錢和權利已成為推動力的社會裏太鳳毛麟角了,太標新立異了,這樣的大智慧、大境界,有幾個人能夠理解?

丁元英與世俗文化的格格不入,還體現在有一種執拗。通常看來,被認為處世成熟的人,也就是那種常常被主流文化所肯定的人,內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表現是可以從容變換的,而被人們認為“不合事宜”的人往往不屑於為了主流文化的要求而改變自己的外在言行,因為他們認為那種改變是虛偽。當元英要去五台山小丹説沒有辦法請假陪他時,丁元英的回答很直接,小丹不免嗔怪他不能順便裝着表示一下遺憾,丁元英就回答:“這就是圓融世故,不顯山不露水,各得其所。可品性這東西,今天缺個角,明天裂條縫,也就離塌陷不遠了。”可看出他那他不願意向世俗文化妥協的孩子氣般的.執拗率真。

他其實是很善良的,希望人們能夠充分認識文化屬性,尊重客觀規律,抓住機遇勤奮獲取,他所做的一切也是在循循引導着身邊人。但他堅守一條,就是幫助不是給予,人必須靠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他幫人不是幫在表面,而是內心,是意圖改變人們故以為是的世界觀,讓自己的認識從主流文化中衝出來,轉變觀念,尊重天道,迴歸自我。因此,接近他、瞭解他的人,逐漸被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而認識了、理解了這種世界觀,不知不覺中,“覺悟天道,名開天眼”,就被他“扒拉了靈魂”。

通常我們會認為孤獨的人,內心愛的能力較弱。但從丁元英對小丹的感情來看,恰恰是孤獨的人,一旦真愛起來,是會強烈、專注到極致的。他真的把小丹視為知己,至情至聖:“人生冷暖論到極致,男人女人的一個情字。”“沒招沒術的感情,剩下的,就是造物主給的那顆心了。”小丹回德國探親,思念驅使他不遠萬里飛特拉維夫,陪伴她遊耶路撒冷。當所有人都指責他對小丹臨別前電話的冷漠、質疑他對小丹的情感時,他沉默着,他的感情沒必要向任何人辯解、證明!“情感不需要證明,證明本身就是對情感的褻瀆”,這隻有小丹才能理解!他傷慟得吐血了,他是動了真情的啊!

但作為一個思索者,丁元英又是矛盾的。他“處處體現出對世俗文化居高臨下的包容”,這種包容,其實就是自己堅信的真理無法融入實踐的一種無奈的姿態。他在格律詩創辦之初去五台山見佛,求的是個心安。他在邊緣思索,企圖清靜無為,……小丹的坦然赴死,觸擊了他靈魂深處的所謂居高臨下的包容!小丹搶先一步進了基督的窄門,她才是真正的明白人。小丹所達到的,就是他一直希望而沒有達到的高度。佛講一門深入,道講清淨自然,基督講善惡有報。基督最瞭解人類,是基礎;佛最瞭解宇宙,是昇華後的更高境界;道教取法自然,或者規律。但是首先要了解自然與人類的互動關係,自然成就人,人也成就自然,人不能脱離自然獨在,當人希望改變自然、實現自我的時候,清淨無為就無地自容了。小丹要丁元英給她造一個神話,只是一個善巧方便,不如説她給丁元英指了一個安心的法門。她不怕失去他,因為丁元英的緣起為她打開了窄門,她成神了,所以她可以繼續講故事。丁元英如果想進窄門,也只能沿着小丹的路繼續走下,找到自己的安心之所。若是繼續清淨無為的話,則永遠只是一個身處其中、卻欲冷眼旁觀的消極避世者,他的心將永遠不得安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