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教學反思簡短4篇 【反思合唱教學:更好的方法與實踐】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3W

本文主要圍繞合唱教學進行反思,探討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結合作者的實踐經驗和教學思考,着重分析了合唱教學中的問題和應對策略,希望能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鑑和啟示。

合唱教學反思簡短4篇 【反思合唱教學:更好的方法與實踐】

第1篇

上週六的社團直播課,我們學習了《國家》歌曲的前三行簡譜。雖然之前學生聽過,學習過,但還是掌握的不好。所以在課堂上我將重點放在了教唱上,從一個音一個音的認讀,到一小節,一行,三行的循序漸進學習,學生的掌握情況還不錯。雖然現在對於學生來説,簡譜有點難度,但是我認為一定要學習掌握這類知識。

簡譜是一種比較簡單易學的音樂記譜法。據説簡譜是由法國思想家盧梭於1742年發明的。而最早把簡譜引進我國的是我國近代音樂教育家沈心工。簡譜應該説是一種比較簡單易學的音樂記譜法。它的最大好處是僅用7個阿拉伯數字----1234567,就能將萬千變化的音樂曲子記錄並表示出來,並能使人很快記住而終身不忘;同時涉及其他的.音樂元素也基本可以正確顯示。在記譜法中,用以表示音的高、低、長、短變化的音樂符號稱這音符。通過一定的節奏、節拍組織起一些相同或不同高低、長短的音符,即構成了一首具有一定音樂形象的曲調的基本部分。因此,要掌握簡譜的規律,首先必須認識各種音符,理解其意義。在簡譜中,用以表示音的高低及相互關係的基本符號為七個阿拉伯數字,即1、2、3、4、5、6、7,唱作do、re、mi、fa、sol、la、si,稱為唱名。

我相信只要用心教,孩子是一定都能學會的,我會將更多有趣的知識帶給學生,提高審美,帶給學生快樂成長!

合唱教學反思簡短4篇 【反思合唱教學:更好的方法與實踐】 第2張

第2篇

一是知識的形成不應是給予,而應是探究獲取。以前教學這個內容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學生死記公式,那麼,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

二是倡導算法多樣化更適合於學生的實際。對於這些三年級國小生來説,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既然有的學生心裏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於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其道理非常明顯,如果是學生們能總結出適合於自己的最好記、又實用的計算方法,那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第3篇

合唱教學是學校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和集體主義觀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時,合唱教學也是一種高層次的歌唱,是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的體現。在音樂課堂中我也側重了合唱方面的教學,在排練的過程中也碰到了一些困難:

1、學生的識譜能力較差,歌唱基礎、合作能力和發聲習慣等方面參差不齊、各不相同。

2、在二聲部合唱歌曲中第一聲部的旋律通常是主旋律,旋律比較流暢,音區較高,學生易聽、易唱、易學、易記;而第二聲部往往正好與此相反,學生就出現了畏難情緒。

3、學生對於合唱的概念十分淡薄,甚至誤以為合唱就是齊唱,或者出現一、二聲部相互喊唱。缺乏聲部和諧的感性體驗和合唱成功經驗,因而興趣不高。

合唱各聲部不是搞比賽,不是看誰唱得響、唱得突出,而是相互烘托,追求音樂整體的和諧。應培養學生在合唱訓練過程中自覺判斷的能力:

(2)個人演唱是否襯托了整體。即個人演唱的方式與情緒是否與音樂整體相符合。

呼吸是歌唱發聲的基礎與動力,歌唱的呼吸不同於人的自然呼吸,須根據樂句的長短、強弱、快慢安排呼吸量的大小,做到有意識地控制。曾有專家論述“不會呼吸的`人就不會歌唱”,由此可見歌唱呼吸的重要性。在教學中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氣吸淺、吸氣抬肩、不會氣息保持等錯誤呼吸方法,採用他們能完全理解並可以做到的方法進行練習。

國小合唱裏的歌詞大多隻有音高上的區別,詞是完全一樣的,學生很容易把聲部混淆。但由於合唱各個聲部的唱名不同,相互比較容易分辨,所以應在學生掌握歌譜以後再教唱歌詞。在唱譜的過程中解決學生的音準、節奏、快慢、情緒等問題。

合唱的音準問題較為複雜,大多數學生不能準確地掌握副旋律的音準和音程。克服這一困難首先應保持良好的姿勢。同時利用鋼琴引導學生把握好音準和音程。

學生對歌曲的印象往往是先入為主。特別是對其所熟悉歌曲的第一聲部易給他們以較深的印象,對此,可在教學之初暫把第一聲部放在一旁,先教第二聲部,待學生對第一聲部有了一定的把握後再教第二聲部。如合唱歌曲《我躺在綠色的草地上》這首歌曲,在教唱前學生很可能早已熟悉它的第一聲部,但對於第二聲部卻相當陌生,此時可教第二聲部,待他們完全唱準後,這兩個聲部能直接結合起來。

第4篇

?長方形的周長》這是我剛進學校時,第一次上的公開課的內容,第一次上這內容時的情景在腦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課後明叔點評了一句話:你這數學課上得像語文課一樣。讓我印象深刻。那時的課應該讓人感覺十分青澀吧,雖然每個環節師父都細心地指導我,但在自己實踐時,仍然有很多地方沒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開課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邊老師的指導和時間的磨礪下,如今再來上這個內容時,對於每個環節,該如何設問,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級的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邏輯性還不是很強,要想正確引導學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師的思路,而應該多去揣摩學生的思想,然後在他們的思維基礎上進行牽引,往往能更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本節課開始時,我仍然採用了一個童話故事進行情境引入,但發現學生的情緒並不如我原來的學生那麼高漲,當時便想:難道是我的.童話故事學生之前聽過?課後我問了問學生,他們説這個故事之前並沒有聽過。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應呢?課後我進行了一番思索。隨着計算機的普及,現在很多學生從小就會上網,他們能從網上獲取大量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促使了學生的心理開始早熟。曾經喜愛看《喜羊羊》的孩子們到了三年級,心裏開始出現矛盾,一方面平時看着《喜羊羊》,另一方面又開始排斥《喜羊羊》,他們覺得這個動畫片很幼稚,已經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看的動畫片了。同樣,所謂的童話故事對他們來説也就顯得很幼稚了,聽到後興趣自然不會很高。在今後的課中,不管用什麼進行引入,都應該先對當時的學生的喜好、心理進行一番瞭解,而不應該還停留在對原來學生的瞭解中。時代在變,孩子們也在變,只有順應了他們身心的發展規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課來。

隨後在新授時,學生能利用周長的概念以及長方形的特點推導出長方形周長的三個公式。在運用時,我發現學生普遍都能正確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採用連加的居多,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學生們卻很少用到,這本來是三個公式中最簡單的一種,學生卻不去選擇。難道它現在變得很複雜了?其實不然,這種方法仍然是最簡單的一種,只不過現階段的學生還未學習過多位數乘一位數,如果題中給出很大的數字,用這個公式他們就無法計算出結果。這使我不禁想到,這一冊的教材其實是安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只不過在《周長》之後,倘若在教學時,先把《多位數乘一位數》提前上完,再來學習《長方形的周長》時,他們便能用三種方法完整地解決,這時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的簡便之處便體現了出來。所以我們平時在教學時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順序去上呢?這個值得我們去探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