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樹的教學反思4篇 "深入反思合歡樹:教學過程中的啟示與反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7W

本文主要反思合歡樹教學的實際效果和存在的問題。在實踐中,教學應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和興趣進行差異化措施,並加強學生的參與度和自主性,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4篇

第1篇

本文是一篇意藴深厚的敍事散文,它以深沉的筆觸,記錄了一個母親對兒子所付出的艱辛,塑造了一個感人至深的偉大的母親形象,表現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眷戀和思念。基於對文章的這種認識,我對《合歡樹》做了如下的設計,先用感人的導入語為學生創設情境,將深沉感人的母愛作為課堂教學的起點。瞭解作家史鐵生的生平,感受母親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就這堂課的實際授課效果來看,基本上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學生感受文章主題,然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深入分析文本中作者所傳達的對母親的那種懷念、熱愛、遺憾、愧疚的複雜情感。課堂基本上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雖然課堂上沒有表面繁榮的熱烈場面,但學生的思維是每時每刻都在快速運轉的,這正是真正意義上的活躍。

第一、對學生回答的一些細碎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預設,以至於造成一些瑣細問題沒有得到落實。

第二、我認為自己對新課程的理念貫徹的還不是十分透徹,看到學生回答問題不理想,就急於把自己的設計思路呈獻給學生,課堂的開放性沒有達到應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學生思維。

第三、課堂設計流程稍顯單調,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動筆,做到聽説讀寫樣樣俱全。

反思整堂課,個人認為給我的教訓還是很深刻的,由於沒有系統學習過新課程新理念,只是對新課程有些膚淺皮毛的`理解,所以在課堂上不能把新理念得心應手的加以嫻熟的運用。問題是前進的先導,語文課永遠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對我的最大價值和意義是使我明白了我今後努力的方向。近十餘天來,我一直在努力反思,並對自己的專業成長進行一個認真的規劃,希望我能使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更加科學化。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4篇

第2篇

合宜的教學內容需要由文章體式來確定,恰當的教學環節應當從學生的閲讀起點展開,這是王榮生教授界定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那麼《合歡樹》從體式來看,是一篇散文,披文入情,理解文章藴含的感情就是本文主要的學習內容。從學生的閲讀起點——他們的理解和困惑來展開文章,設置四個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的活動,使他們深入細緻的研讀文本,從“文”中體驗“情”,步步深入,“經由思抵達詩”,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得到提升,並使這種體驗和感受在課堂實踐中讓學生自己抒發出來。同時我對這堂課的設計還遵從了周慧娟老師對閲讀教學課堂的指導思想:在一個方面深挖細嚼,尋求突破,而不能面面俱到,浮光掠影。當然,我還參閲了大量的課例和教學實錄,從中汲取了很多的啟發。特別借鑑的是王開東老師的深度語文教學思想和他《合歡樹》的教學實錄。

本課的基本教學理念可以概括為:基於文本,經由方法,歸於情感,達成思想。

對於一堂課,大家習慣於討論“怎麼教”,我們往往在評課的時候問,講的怎麼樣?其實從主體性的角度來講,如果我們真正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於一堂課,我們應該問的是“這堂課學的怎麼樣?”。根據王榮生教授的觀點,教什麼永遠比怎麼教重要的的多。並且,教什麼往往決定了怎麼教。我們目前的公開課,展示課,不管是執教者還是評教者,反覆琢磨的是教學技巧、教學藝術、教學風采,教學模式。新課改後,又增加了“教學理念”,但教學理念又被片面理解為教學方法。主張平等對話、體驗探究式學習的理念沒有錯,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也沒有錯。關鍵是怎麼樣才算落實了這種理念。一個教師的真正水平,是看他的教學設計,看他的教學內容,而不是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外在基本素質,我不是説上述基本素質不重要,我想説的是對於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對文本解讀的深度和廣度,他能把一種什麼樣的知識和能力教給學生。

語文課應該教什麼,長期以來一直稀裏糊塗,缺乏專業標準。這導致了即使同一篇課文,不同的老師在教授不同的內容,傳遞不同的理解,而缺乏共同的尺度。語文教學的內容問題,才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一篇具體的課文到底應該教什麼,哪些是最合宜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如何據此確定教學目標?一節課之教學內容與單元教學內容乃至整個語文課程構成何種關係?教學目標與教學策略構成何種關係?這種追問,將會使教師將關注的重點聚焦於本體性知識,並真正理解課程的意義。一旦完成了這種轉變,為觀賞表演而進行的公開課,意義就消失了。

基於對課程問題的這種認識,我對《合歡樹》做了以上的設計,先由學生提出問題,將學生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起點,這樣做是有很大的難度的,因為學生的問題無法預設,教師必須具備很強的課堂駕馭能力。就這堂課的實際授課效果來看,基本上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深入分析文本中作者所傳達的對母親的那種懷念、熱愛、遺憾、愧疚的複雜情感。課堂基本上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雖然課堂上沒有表面繁榮的熱烈場面,但學生的思維是每時每刻都在快速運轉的,這正是真正意義上的活躍。同樣也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沒有把這堂課定位於一般的展示彙報課,而是想把它上成一堂常態課,來重點凸顯教學內容的重要性。極力驅除課堂表面的繁華而追求學生思維的波滾浪湧是我想要達到的目標,這樣的理念和設計應該説是基於對語文課程的科學理解,但作為一堂“被展示”的課,可能缺少了幾許觀賞性。緣此,課堂上反映出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學情的預設不夠。放手讓學生質疑無疑是先進的教育理念,但是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缺乏足夠的預設。上課之初,我認為二高的學生能提出質量較高的問題,這樣可能增加上課的深度,最終促成整堂課的質量提升。但對學生提出的一些細碎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預設,以至於造成一些瑣細問題沒有得到落實。

第二、學生課前預習不夠。講課之前沒有和學生見面,沒有佈置預習任務,學生普遍沒有認真預習課文,以致於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回答缺乏文本基礎。在課堂上沒有呈現出熱烈活躍的課堂氛圍。

第三、我認為自己對新課程的理念貫徹的還不是十分透徹,看到學生回答問題不理想,就急於把自己的設計思路呈獻給學生,課堂的開放性沒有達到應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學生思維。

第四、課堂設計流程稍顯單調,引導學生探討文本環節佔了整堂課的.三分之二時間,這一環節的主要做法尚停留於“生談師説”階段,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動筆,做到聽説讀寫樣樣俱全。

反思整堂課,個人認為給我的教訓還是很深刻的,由於沒有系統學習過新課程新理念,只是對新課程有些膚淺皮毛的理解,所以在課堂上不能把新理念得心應手的加以嫻熟的運用。問題是前進的先導,語文課永遠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對我的最大價值和意義是使我明白了我今後努力的方向。近十餘天來,我一直在努力反思,並對自己的專業成長進行一個認真的規劃。

xxxx年我忙碌異常,也收穫頗豐,在《中國教育報》、《教師博覽》《山西教育》、《教育時報》等專業報刊發表20餘篇教育教學論文,我同樣也對自己的這堂課躊躇滿志,滿心希望通過這堂課給我的20xx年做一個滿意的收束,但20xx年歲末的這堂課並不令我滿意,但是,這堂課可能比我一年中所獲得的各種獎項和榮譽對我更加有意義。新的學期裏,我會通過網絡、書籍、請教專家和學科教研員等各種途徑認真學習新課程理論,對語文課程的整體框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重新定位,使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更加科學化,並在教學實踐中取得真正的成功。最近兩天我從網上訂購了王榮生教授的全部著作,李海林教授的《言語教學論》,新的學期,我要邁開自己的真正專業成長的步伐。做一個專業的教育者,從做一個專業的語文老師開始。

第3篇

建構“共享式”的課堂教學新境界。“共享”就是“對話交流”。師生雙方互相傾聽,共同參與,達到教學相長。因此,在課堂上我給學生足夠的自由討論的時間,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學生的發言精彩紛呈。重點內容,教師重錘敲打。

感悟品讀環節,倡導主體性的閲讀氛圍,以讀帶講,讀出個性,讀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理解和感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反覆的讀和體驗,使教學內容成為開放的、充滿活力的學習活動。

探究環節,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思維訓練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教師的點撥與指導下,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各抒己見。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學會了學習,解決了重點難點。又培養了學生不斷探索、研究的習慣,又形成辯證思維與創新能力。

拓展環節是以文本為基礎,從課內到課外輻射,開拓思維,把學生引入與文本相關知識的體驗中,融會貫通,加深了對文本的“愛和生命”這一主題的理解。人面對苦難應如何戰勝。

積累環節是為了讓學生養成搜索、積累的`好習慣,達到語文教學課課有訓練,課課有所得,課課有積累,逐漸提高學科能力而設計的,培養學生多搜索、多積累的習慣。最終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本課教學通過歌曲及活動的設計使學生再度體驗母愛,很多學生淚眼婆娑,紛紛表示好好學學習,感恩父母。收到了極好的德育效果。

總之,語言是活的,課文是生動的,感悟是深刻的。把德育融入課堂,語文學習充滿了生活和生命的氣息。

第4篇

我喜歡作家史鐵生,是他對不屈服命運不屈感染了我,我更喜歡他的作品《合歡樹》是它對母愛的特殊解讀,讓我明白“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道理,當我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想,我一定找一個最恰當的時間來解讀這篇文章,因為這樣的課程的調整,內容的整合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語文教學的需要,《合歡樹》是一篇動人的散文,越是感性的東西,越難以用理性的思維方式去詮釋、解讀和把握。其實母愛這一題材是每一個人都能感知的,是不用放到課堂上教的,它只需要在生活中感受,從母親為我們做的每一件事中體悟,然而,作為90後的獨生子女們,缺少的便是這種感受與體悟;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需要的是提醒。於是,教授《合歡樹》這篇文章時,我安排在了母親節的前一天,藉着《合歡樹》這件煽情的外衣,自然的落實情感教育與價值觀這一知識點,而且效果非常好。

上一節課容易,但是上一節好課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投入是使課堂豐富的源泉。上課之前,我精心的設計了導語,結合自己對母愛的感受及文章的內容寫成一段文字,以達到師生的共鳴,把學生帶入情境中,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人世間有一種愛,它天經地義,有一種愛,它深過大海,有一種愛,他很難終生擁有,我們睹物思人,可物是人非。那時因為幼稚,我們不知道那海有多深,而今,因為愛,我們總在懷念。課後感到,這樣的導語設計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一篇優秀的作品,研讀內容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應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於是我在學案中利用表格的形勢,讓學生對文中涉及的每一事件進行了梳理,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完成課文概括任務,這樣的設計既節省了事件,又培養的學生自主合作的意識,合作意識的培養不僅是課堂的需要,也是學生將來立足社會的需要,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文章的事件是為情感服務的,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的活動,使他們深入細緻的研讀文本,從“文”中體驗“情”,步步深入,經由思抵達文,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得到提升,並使這種體驗和感受在課堂實踐中讓學生自己抒發出來。於是我便設計了對重要語段深入理解的環節,在語文課堂上,與其面面俱到、

蜻蜒點水,不如講深講透一點。而這堂課我的設計的另一環節就是品味文章的重點句子,理解《合歡樹》的象徵意義,即:理解、親情、希望,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親人的'感情。

一節好課,學生上完應該有所感悟,不是課堂45分鐘一結束就完成任務,於是我就設計了遷移練習這一環節,寫一段關於母愛的文字,讀給全班學生聽,讓大家近距離的感知母愛這一永恆的話題,這樣才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對一篇文章,一個作者的掌仔細握,只靠文本分析是不夠的,要想對文本分析深刻,必須學在課內,想到課外,於是在學案中,我設計了作者簡介這一環節,並鏈接了《我與地壇》一文,還讓學生回顧國中學的《秋天的思念》內容,這樣不僅達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聯想想象的能力,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

教師的熱情與活力,快樂與自信會影響、感染學生。而這節課從一開始我就是情緒飽滿,全部投入的,與學生平等對話,入境入情,師生和諧,氣氛融洽,自然教學目標順利達成了。

講完這節課,我自認為效果還不錯,但是仔細想來,還有不少不足之處,總結有一下幾點:

第一、對學情的預設不夠。放手讓學生質疑無疑是先進的教育理念,但是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缺乏足夠的預設。放手課堂,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想法是好的,促成整堂課的質量提升。但是學生最終但對學生提出的一些細碎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預設,以至於造成一些瑣細問題沒有得到落實。

第二、學生課前預習不夠。學案的內容學生完成的不夠精確,這樣使寫作的時間短了,不少同學沒有發揮出自己的優勢。

第三、對學前分析不夠,估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自己認為問題很簡單,但是拋給學生後,他們理解的很吃力,這樣就需要老師的一步一步的引導,使課堂顯得有些沉悶。

反思整堂課,個人認為給我的教訓還是很深刻的,我要進一步學習教育理念,研究《考綱》與《考試説明》,全面瞭解學生,使自己的課堂充滿活力,使自己的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