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調研報告6篇 《數據與趨勢:一份精細的統計調研報告》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7W

該統計調研報告是對特定領域的研究與分析結果總結,具有較高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是政府、企業、學術界等各領域決策制定、發展規劃的必要依據之一。

統計調研報告6篇 《數據與趨勢:一份精細的統計調研報告》

第1篇

統計部門作為政府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承擔着蒐集、整理、提供基本統計資料,對本行政區域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統計預測和統計監督,及時的向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提供統計信息和諮詢建議等職能。鄉鎮統計工作是農村統計工作的基礎,是農村統計數據的源頭,特別是在當前,面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黨委和政府都將“三農”問題視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做好鄉鎮統計基礎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完成國家統計調查和地方統計調查任務,執行國家統計標準,執行全國統一的基本統計報表制度,執行統計法規和統計制度,監督檢查統計法規和統計制度的實施;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蒐集、整理、分析、提供和管理本鄉、鎮的基本統計資料。

對當前農村的社會經濟基本情況和農業生產情況進行統計。主要包括:農村基本情況、農業生產條件、農林牧漁業生產情況、總產值及增加值的計算、鄉鎮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以及一些涉及農牧業、農村、農牧民的調查、普查。其中農業生產條件包括勞動力構成、耕地變動、牲畜存欄、農業機械、化肥等能耗、水利建設等方面;鄉鎮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則較全面的反映出各個鄉鎮的基本情況、農牧業生產條件、鄉鎮經濟情況、鄉鎮企業、鄉鎮機構、文教衞生、社會福利生活等情況。

1、各鄉鎮統計人員變換頻繁,縣級統計部門無法控制。 各鄉、鎮政府負責統計工作的同志由各鄉鎮安排,大部分又是年輕人,所以鄉鎮政府統計人員變換非常頻繁。鄉鎮政府在變換統計人員時,很少考慮統計工作連貫性、業務性的需要,隨意性較大。各鄉鎮的統計人員很少有幹五年以上的,一般是二、三年,甚至各別的一年換多個。這樣的變換頻度是很難適應統計工作需要的。

2、基層統計人員業務水平不高,由於統計工作專業性強,人員變動頻繁,基層人員統計業務培訓總是跟不上步伐,造成一些統計員業務水平不熟悉,特別是新接手的同志反映統計工作非常難做。農牧業統計最原始的數據是由鄉鎮組織所轄各村的會計上報的,有些村會計由於對統計指標的理解不準確,造成統計數據從源頭上就出現錯誤。

3、社會對統計認識和重視不夠,一些統計人員統計法制觀念淡薄,責任心不強,報表數字隨意填寫、改動,有些人報上來的數字不是錯誤連篇、邏輯不通,就是做過手腳。鄉鎮報表遲報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統計工作的進度。

4、人為因素的影響太多。由於對三農問題的重視,政府對下級考核時會把耕地保護、人均收入、產值等指標作為重要依據。鄉鎮統計人員業務雖然受縣統計局指導,但人、財、物都歸鄉鎮管理,因此,其工作完全受制於鄉鎮領導,統計數據,真實性難以保證。

個別鄉鎮統計上報數據與農業、牧業、林業、民政等部門掌握的數據不一致,統計數據與其它部門的數據不一致,影響到統計作為法定數據發佈部門的權威性,從而影響到整個統計系統的權威。

目前,涉及到國計民生的全國性普查比較頻繁,人口普查、經濟普查、農業普查、第三產業普查,基本單位普查,基本上是一個緊接一個,這樣的普查頻度給鄉鎮統計的工作增加了很大壓力。

?統計法》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管理條例》是統計工作人員的行為準則,是做好統計工作的上方保劍。借統計執法檢查之機加大對統計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鄉鎮領導和統計人員的統計法制意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並要加大懲處力度,對證據確鑿的統計違法行為,要堅決依法嚴懲,不能手軟,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為才有位,要想鄉鎮能夠認清統計工作的重要性和嚴肅性,必須加強統計執法檢查,並對查出的問題進行嚴肅處理,促進鄉鎮統計人員和統計對象按《統計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依法統計。

統計工作是業務性較強,聯貫性較強的工作。統計人員的穩定是做好統計工作的前提,統計人員的素質是做好統計工作的保證。因此,各鄉鎮應確保統計人員的穩定,要嚴格按統計管理條例的要求,調換工作時,應徵求縣級統計部門的意見。在選調統計人員時,要確保統計人員的素質。

3、加強鄉鎮統計人員培訓,提高統計人員能力。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基層統計工作隊伍是搞好鄉鎮統計工作的關鍵。有好的工作手段和條件,也有好的制度,但必須要有“人”去做,因此常言説“一靠科技,二靠法制,歸根到底靠人才”。農業統計的數據主要是由鄉鎮統計員上報而來的,因此,他們的業務水平、責任意識對鄉鎮統計質量起着決定性的作用。然而,統計員變動非常頻繁,業務水平參差不齊。有必要對鄉鎮統計人員進行培訓,並形成一種制度,從統計的意義、統計的方法理論、統計法制、各種統計指標的理解等方面展開培訓,提高基層統計人員的統計認識和業務素質。各鄉鎮統計員反映,他們對統計業務培訓也有着強烈的願望。

4、加強對統計工作的領導,協調好部門之間的關係。 《統計法》規定,統計部門數據具有法定地位,所以在鄉鎮統計員上報來的數據與農業、牧業、林業、民政部門等的數據有些差異時,為了更加準確的反映出當前農業生產情況、變化趨勢,為了維護統計數據的權威,一定要經過認真的分析審核後才能公佈。縣統計局發現鄉鎮上報數與部門數據差別較大時,要先與鄉鎮聯繫、核實,如鄉鎮統計員的數據不是調查而來,又説不出不能保證可靠性,要求鄉鎮統計員重新調查,或者徵求鄉鎮統計員的認可後以部門數取代之,而如果發現是部門的數據存在問題的,也會與其他部門溝通,告知其情況,要求他們改正,總之是要以數據真實為唯一標準。

由於各種原因,鄉鎮統計數裏有一些多年來就存在的錯誤數據,比如:有的鄉鎮的上報的耕地面積偏少、有些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偏大,牲畜頭數不實等,要趕緊想辦法把它們糾正回來,把基數調到符合實際的水平,不能讓錯誤的數據持續影響農業統計的質量。現在農業普查已經處於籌備階段,農業統計應該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把各項數據調整準確。相信農業普查後,會對以後的農業統計工作提供更好的統計環境。

統計調研報告6篇 《數據與趨勢:一份精細的統計調研報告》 第2張

第2篇

近年來,統計局從服務科學發展的戰略出發,以提升統計服務水平為目標,充分發揮參謀、助手作用,寬領域、多層次地提供統計分析調研服務。全局統計分析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分析報告不再侷限於對統計數據的一般性描述,而是能夠對經濟運行的基本態勢和特徵、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而且做出前瞻性的預測判斷,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建議,贏得了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

自20xx年以來,我們每年都與研究室等部門合作,多次承擔了區長、書記的專題報告分課題,總結近幾年參與區重點協作調研課題工作,結合統計局的工作特點,我們有以下三點體會:

綜觀近年來我們完成的重點協作課題:西長安街延長線發展狀況、首鋼職工家庭對首鋼搬遷後社會建設需求的調查報告、關於商務金融產業發展現狀和問題的研究、建設世界城市進程中實施差異化戰略的調研等等,無不密切契合區內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熱點和難點。按照局內做精調研課題的要求,在各個課題撰寫過程中,都要制定詳細的課題研究方案、蒐集大量素材、召開課題座談和研討會,對每個課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通過大量、翔實的統計數據和科學的統計分析方法,對各個選題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闡述,最終形成調研報告。在報告形成過程中,我們也遇到過很多難題,遭遇過瓶頸期,舉個例子:關於商務金融產業發展現狀的調研,工業濾布我們就遇到了概念定義難度大、數據蒐集整理困難等一系列問題;在首鋼職工家庭對首鋼搬遷後社會建設需求的問卷調查過程中,關於問卷的題目設計就幾易其稿,入户調查時有的職工配合度很低,有的把調查當作反映利益訴求的渠道,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都會遇到。但是,統計部門作為政府決策的參謀部門,黨政領導決策需求到哪裏,我們的統計就要跟進到哪裏。因此,通過各種辦法,加強溝通、注重技巧、強化技術、提高能力和水平,不斷地克服困難,最終寫出了比較滿意的報告,也為區委、區政府決策提供了參考依據。

一直以來,統計局注重在統計服務中樹立精品意識,在統計產品開發上推陳出新。參與區內的重點協作調研課題,基本上都是命題報告,與區內的決策需求緊密相關。雖然是命題,但是我們的工作要求是:要在調研報告的撰寫中出奇效。統計局的最大優勢是充足的數據資源,但採用常規數據進行常規分析,顯然不能滿足調研報告的需要。為更好地服務於領導決策,我們在每個選題撰寫過程中,首先要對現有數據進行整理加工,其次要通過各種分組數據結果,發現苗頭性、趨勢性問題,有的放矢地到基層單位調研。結合實際情況,充實報告內容,使其成為調研報告中各論點的有力論據。最終達到報告中有科學理論、有實際説服力、有客觀結論、有實在的解決措施。近年來,我們撰寫的報告得到了各方肯定,除了在區裏獲獎外,還在北京市統計系統、國家統計系統的進度類、專題類報告評比中屢屢獲獎,與我們的報告比較有特色有很大關係。

目前,從統計局統計分析、調研產品的類型看,既有短期的經濟形勢監測進度報告和信息,也有專注於中長期研究的統計應用研究報告;既有綜合性季度、年度統計報告,又有專題性的調查報告和研究報告;既有按常規渠道報送的各類統計分析報告,也有以短、平、快為特點的統計專報和專送稿。統計分析產品種類比較豐富,層次比較多樣。在政策效應的體現上,制定了快速反映機制:比如各類商品價格變化有統計專報、各種專項調查後形成調查報告、汽車限購辦法出台後對我區的影響及進報送信息等等,保證了統計分析和調研的實效性,分析產品、水平也逐步提高。

近年來,統計局關於調研報告和統計分析工作,一直保持六個“有”:領導帶頭有榜樣、統計產品有層次、分析調研有制度、分析隊伍有保證、數據源頭有擴展、調研報告有高度,保證了統計分析和調研工作質量。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發揮優勢、不斷開闊宏觀視野、密切關注經濟社會變化趨勢、準確把握形勢,不斷提高分析判斷的準確性、預見性,為各級黨委、政府提供正確的決策依據。

第3篇

近年來,隨着網絡信息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已經廣泛滲透到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領域,成為我縣經濟發展、城鄉居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如何科學有效地搞好電子商務統計,是各級政府統計部門都在研究的問題。下面,結合基層實踐,談談幾點思考。

(一)電子商務交易額快速增長。據團縣委統計資料顯示,20xx年,我縣農村電子商務銷售總額達0.62億元,比20xx年增長近一倍;20xx年,我縣農村電子商務銷售總額達1.33億元,比20xx年又增長了一倍多。電商大軍異軍突起,20xx年已有網店數215個,從業人員1451人,電子商務催生了一批又一批“農民掌櫃”。

(二)電子商務縣域特色鮮明。縣已被列入“中國電商百佳縣”之一。現在網上賣簡易衣櫃的商家,百分之八十來自的大東壩鎮,其中最為集聚的西山村進入全國首批授牌的14個典型“淘寶村”之列;我縣支柱產業--茶葉進軍電子商務,同時帶動了旅遊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政府提出了“打造‘網絡綠茶第一市’,再造一個線上的‘浙南茶葉市場’的目標”;豐富的名特優農副產品也已成為電子商務的主打產品。

(三)電子商務發展環境日益優化。一是出台《實施意見》,在財政資金、税收、用地、金融等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二是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如加強通信及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建立完善網絡支付和金融體系,構建信用和認證體系等;三是完善物流配送體系,整合現有物流資源,在“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引導下,推進“物流配送進農村”子工程。四是加強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力度,開展職業化培訓、技能化培訓。

作為一項迅猛發展的新興行業,目前其綜合數據由團委、經商局為主在統計,而統計部門的電子商務統計制度尚處於試點階段,其統計範圍與統計口徑與其他部門是不一致的。但總的來説,由於電商企業運營方式的特殊性,統計部門要把電商企業的銷售收入數據納入統計,在制度設計上還需進一步的探討,要結合電商企業的特點在統計指標設計上有所突破,避免多、全和繁的老路。

(一)電子商務統計指標設置簡單籠統,不能全面反映情況。今年上半年,僅在規上批零住餐業商品銷售額統計中對通過互聯網實現的商品銷售額作了分項反映,並沒有形成規範統一的電子商務統計方法及評價指標體系,造成了只有“規上批零住餐”單位可以粗略反映,而其他行業的規上單位、全部“規下”單位和個體單位無法反映的局面。

(二)我縣電子商務主要分佈在個體工商户中,統計上難以客觀反映其數據。比如我縣的西山淘寶村有40多户賣簡易衣櫃的電子商家,20xx年銷售額超1800萬元,雖然其行為也是直接銷售,但在統計上由於其屬於個體工業登記,所以只進入工業統計抽樣框反映在工業環節上,但無法在商貿環節反映。又如我縣茶葉市場個體商户,網絡銷售只是作為其中一個銷售渠道,其銷售額已經包括在傳統商貿統計中,而不單獨記錄電子商務交易額。還有我縣目前許多以網絡銷售為主的個體經營户為無照無證經營,無固定經營場所,隱蔽性強,導致無法進行統計。

(三)電子商務的規模企業“上規”難。“規上”企業在統計上是全面反映的,不像規下或個體是抽樣推算反映,所以各級政府對企業“上規”工作都非常重視。根據國家統計局有關規定,從今年年報開始,批發、零售企業“上規”申報條件除了基本的“三證”(工商營業執照、税務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證),還需要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加蓋税務部門公章的企業增值税申報表及附列資料。在目前,大部分電商企業都沒有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等,沒有執行嚴格的會計制度,而且電子商務行業税收方面的政策還沒完善及落實,因此電商企業在税務部門基本都是零申報,這就影響到純電子商務企業的“上規”申報工作。

(一)加強統計制度方法的研究。統計制度的制定權在國家和省一級,實施是自上而下的,但意見反饋是自下而上的,這需要一個互相對接和交融的過程。建議上級有關部門抓緊完善電子商務的統計制度,基層有關職能部門結合本地電商行業管理的需要,加強研究,多提建設性意見。

(二)完善縣域電子商務統計體系。團委、經商、統計等部門都有各自不同的統計口徑,彼此需要加強溝通和銜接,明確職責分工,綜合利用現有的統計資源,協同開展電子商務統計工作。建議:團縣委重點負責全縣個體户電子商務交易額的收集、彙總和提供;經商局重點負責全縣限下單位電子商務經營情況和第三方電子商務企業發展情況收集、彙總和提供;統計局重點負責“四上”單位電子商務企業經營情況的收集、彙總和提供。統計部門作為綜合核算部門,及時掌握情況,加強與上級部門溝通的銜接。

(三)促進電子商務集聚化、品牌化發展。我縣電子商務雖然以個體工商户為主,規模也不大,但集聚度相對高,如西山村的發展已從原來的“原料加工-成品製作-銷售”到現在的“外購半成品-拼裝成品-銷售”,基本脱離加工環節,同時還從原先的“自家制作自家銷售”到現在的“一家拼裝多家銷售”,如茶葉市場內各商家也都在開闢網售渠道,但一大問題是大家各打各的品牌,甚至貼別的地方的品牌去銷售。有關部門對這種電子商務創業園、電子商務平台的發展要在財政、土地、資金、人才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一方面引導電商向其集聚,另一方面要整合品牌,切實做大規模、做強特色。在統計上,對西山這種實際已脱離加工環節的網商,有關部門要研究如何在商貿環節反映數據;對無證照經營,有關部門要完善電子商務企業(或個體户)登記手續,以便其納入統計抽樣框。

(四)鼓勵電子商務企業做大規模,積極“上規”。從縣政府出台的《實施意見》看,網商最為關注的税費問題仍然缺乏可實施性,企業若“上規”,還首先面臨財務成本的增加,為此網商心存顧慮,網商登記註冊的主動性不強。據初步統計,截止20xx年9月末,工商登記註冊的網商只有16家(企業13家,個體經營户3家),且沒有一家企業“上規”。對此,我們要從“做大規模做強特色”出發研究政策的針對性。建議對我縣批發業年銷售額達到20xx萬元及以上,或零售業年銷售額達到500萬元及以上的電子商務企業“上規”所增加的財務成本予以以獎代補;建議對西山村這種集聚度高的電商創業園、電子商務平台,培育其“上規”,納入全面統計。

第4篇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資源配置作用在不斷加強,社會經濟發展形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在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各級政府更加關注社會經濟發展的區域性特徵,更加側重於對區域經濟統計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整理。因此,自從xx年1月份以來,在地統計管理制度改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被提上議事日程。通過在地統計管理制度的有效實施,各級統計部門因地制宜地應用相應的統計方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全方位的統計,發揮着統計信息在社會經濟管理工作中的基礎作用,從而顯示了統計工作在社會經濟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在實施在地統計的過程中,各級統計機構特別是縣(區)級統計局面臨着嚴峻的挑戰:統計方法制度不健全、基層統計單位數量急劇增加、統計調查指標越來越細化、開展調查工作的難度進一步加大、面對同級政府部門開展統計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等等。諸多客觀因素要求縣(區)級統計局要進一步整合資源,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和基層統計調查隊伍,進行統計制度創新和統計工作創新,不斷提升統計服務水平。

如何有效促進縣(區)級統計局的資源整合,使其在新社會經濟形勢下能履行統計職能,發揮其在監測國民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市**區統計局在近年來的工作中,提出了“建設標準化統計局”的目標,並在工作實踐中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探索和研究並提出了建設標準化統計局的有效組織模式。

在我國現行行政管理體系下,縣(區)級統計局是縣(區)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在業務上受上級統計部門的指導。因此,在工作上,縣(區)統計局的各項日常工作具有雙重性特點,所以,從縣(區)級統計局的目前現狀來看,具有工作人員少、工作量不斷加大、統計職能偏失及辦公條件相對緊張的局面。

1、工作人員狀況。以**區統計局的情況看,在地統計前全局只有5人,3位局長、2辦事員兼科長,各項工作均是業務局長帶頭做,每人要對口市統計局的多個業務部門,工作緊張程度可想而知。在地統計後成立了城市綜合抽樣調查隊,招錄了工作人員和在地統計員,近年來區政府通過幹部調配、安排軍隊轉業幹部和招錄公務員,目前全局人員共22人。按照區政府三定方案成立了三科一隊,能比較全面地履行本區域內的統計調查工作。但是按照對口市統計局的工作任務,不論專業大小和工作量的多寡,每個條口只能安排一個人負責統計業務,在部分專業和工作上還存在“一人多頭”的現象。在對**市六城區的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相對於繁多的統計業務和雙重的領導部門,縣(區)級統計局的人員狀況仍然顯得相對緊張。

2、統計工作量情況。在地統計前,區統計局只統計本區屬的調查單位,並相應承接市統計局、城調隊下達的部分抽樣調查和專項調查。在地統計特別是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後,各專業限上調查都進行了調查擴面,並對從未開展的社會服務業、行政事業單位進行了抽樣調查,勞資統計全面在地並要求擴面調查,統計行政管理也逐步實行區域化管理,因此在統計業務上,出現了統計工作量急劇上升的局面。同時,在地統計以後,區政府更加關注區域經濟的發展,更加註重通過統計專項調查來了解社情區情。因此,縣(區)統計局面臨開展優質統計服務所帶來的工作量也急劇上升。

總之,統計工作的覆蓋面擴大、統計調查細化、統計服務更深更廣,在客觀上都促使統計局工作量的增加。

3、統計職能履行情況。在地統計以後,縣(區)統計部門既要應對各專業開展的統計調查、各種統計專項調查,還要以統計基礎工作和統計資料為依據,創新開展各項統計服務工作。在現實的統計實踐中,以統計局現有的工作人員應對兩方面的統計職能,其大量的工作時間則安排在統計調查、電話催報、報表審核錄入和上報上,而開展專題調研和統計分析,開展統計服務的時間卻很少。因此,當前統計工作存在着疲於基層調查、無暇統計研究與統計服務,在統籌工作時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顧此失彼,這與統計工作的職能要求相比,其職能履行存在這不到位的情況。

二、實施在地統計工作以後,基層統計局面臨的新形勢

xx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以後,在地統計工作得以全面實施,並取得了既定的成果。市局各專業的統計調查單位被所屬縣(區)統計局接管,部分統計行政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區域化分解,縣(區)統計局也及時補充了工作人員,確保了在地統計的有效實施。但是,在實現的統計工作實踐中,在地統計為縣(區)統計部門既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

地統計後,基層統計局所開展的基層調查單位數量急劇增加,上級部門下達和本區同級委託的專項調查也與之增多,開展統計諮詢與服務的工作量也相應增大。面對大量的統計工作,對現有工作人員來説無疑顯得人員的缺少,需要通過各種途徑招錄工作人員,充實到統計工作隊伍中來。當工作人員得到充實以後,又面臨辦公場所、辦公條件和辦公經費的緊張,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着統計工作的開展,都需要根據具體的物質條件,得到適時的解決。

2、在地統計帶來的新挑戰。實施在地統計後,各縣(區)統計局所開展調查的統計對象將覆蓋本行政區域內所有企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户和居民。從國民經濟核算的角度來看,原區屬統計單位和市在地下放單位只覆蓋了部分行業的部分單位,行業統計還存在着擴面的必要性;對部分沒有開展統計調查的行業,因沒有既定的統計調查方法和制度,需要創新性地開展調查工作,以取得相關的統計數據。面對當前統計工作所帶來的壓力,如何擴大並作好現有調查行業的統計調查工作,需要開展必要的工作方法創新,以達到在開展統計催報、報表審核和錄入方面節約有限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如何做好諸如社會服務業、科技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的統計調查,需要開展統計方法制度創新,通過制定統計調查制度、設計調查指標體系、編制調查表、開發數據處理程序等一系列統計創新工作。因此,在地統計也給縣(區)統計局開展統計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3、在地統計對統計工作的新要求。面對在地統計給縣(區)統計局帶來的壓力和新挑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縣(區)統計局能立足統計工作,不斷創新統計方法制度和統計工作方法。在統計業務上,形成以增加值核算統計為核心,各專業統計方法制度和區域特色經濟調查制度(如樓宇經濟、文化創意產業調查等)為支撐的統計調查制度體系,以實現對全區各行業經濟的調查和監測。在工作方法上,要根據所開展的統計調查工作,在數據處理手段、評估體系上不斷探索新方法,以達節約人力、物力,保證統計數據質量的目的。在工作制度上,要進行管理方法創新,通過建立一系列工作制度,規範統計工作辦事程序,實現對工作人員和工作事項的雙重管理,做到用制度實現“人”與“事”高效銜接。在統計執法上,需要通過建立、健全與統計制度相配套的統計法律、法規和制度,利用行政執法手段和經濟手段相結合,規範各類統計調查活動,形成調查審批、調查執行、數據發佈及違規處罰等各環節的操作規範,促進統計調查不斷走向標準化、規範化,並以此加快統計法制化建設的步伐。此外,還要根據工作需要,進行資源整合,做到在有限人力、物力的基礎上,實現工作效果的最大化。

4、在地統計改革以後,縣(區)統計局的職能定位。實施在地統計以後,各項統計調查工作和對統計職能提出的新要求,客觀上需要對縣(區)統計局的工作職能進行重新定位。綜合分析來看,開展統計調查,研究制定統計調查方案的制度和開發數據處理程序,完成對調查數據的審核、錄入、彙總分析與上報工作,仍將是基層統計局的基本職能。在統計調查的基礎上,針對上級領導關心的社會經濟問題,開展專項調查,並結合統計調查數據開展統計分析,撰寫分析報告,為各級領導的科學決策提供基礎的分析資料,將是基層統計局有待加強的基本職能。依據各類統計數據和統計分析資料,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面對社會公眾和各級部門開展深層次的統計服務工作,從而增加統計服務的廣度;同時,依據統計法律法規,加強統計工作管理與統計執法,推進統計工作法制法的進程。

實施在地統計工作以後,縣(區)級統計局面對新的工作形勢和要求,站在立足本職工作、開展優質統計服務的角度,提出建設標準化統計的設想,是對當前基層統計局開展統計工作思路創新的具體體現,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通過標準化統計局建設,將高效整合當前統計局有限的人力資源和財力、物力,通過職能分工與合理調配,能有效提高全局協同作戰的整合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能高效的完成各項時間緊迫、任務繁重的統計調查工作,確保統計調查開展的時效性。

通過標準化統計局建設,有利於集中專業力量,針對各級領導關注的社會經濟問題,制定調查方案,開展專題調查,並結合統計數據和相關資料,開展分析研究。將各類統計數據資料轉化成為理論性強、分析嚴謹的高質量統計分析報告,從而增強統計服務的深度。

通過標準化統計局建設,有利於完善統計局內部管理制度,促進統計工作管理的規範化、制度化。通過對辦文辦事制度、工作例會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數據管理制度、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和街道統計科管理制度的制訂,規範各項工作的辦事原則和管理要求,同時實現對工作人員的管理控制,保證工作質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從而促進統計工作的規範化和制度化發展。

建立標準化統計局以後,基層統計局的工作將實現在現有資源上的科學整合,通過辦事流程、工作制度以實現對工作內容和工作人員的雙重管理;通過對各項工作制度的遵守,將統計工作任務與統計工作人員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人和事的高效統一。建成後的標準化統計局,將具有一下特徵:

1、規章制度是核心。標準化統計局建立以後,各項規章制度將構成統計局的管理核心。統計局將通過各項辦文辦事制度、工作例會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數據管理制度、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和街道統計科管理制度,形成一個從工作任務到人員管理、再到工作質量控制的制度管理體系。通過規章制度這一管理核心,可將對工作任務的管轄和對工作人員的業績考評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實現統計局日常工作的制度化管理。

2、工作管理更側重於規範化、制度化。通過對各類規章制度的遵守,各項工作都將按照既定的辦事流程被分解到相關的工作人員,各工作人員也都將按照自己的職責分工進行業務辦理,並接受辦公室對相關業務工作的綜合考評。從而使各項事務的辦理都有制度可以遵循,各項業務的操作都規範標準,規範化的作業流程更有利於工作效率的提高,從整體上也全面提升了統計工作的形象。

3、人員管理更側重於人性化。建立標準化統計局以後,將制訂以工作目標為核心工作人員績效考核體系,通過建立目標考評體系,對工作人員的出勤、業務完成情況、工作態度、工作創新情況等進行全面的考核,並與民主評議相結合,完成對工作人員的年終綜合考評。考評結束後,對考評結果進行公示,並作為年終獎勵的重要基礎依據。通過將考核貫穿與日常的工作中,形成對工作人員的適時激勵,並與民族評議相結合,從而使業績考核在具有客觀性的同時,更體現出人性化管理的一面。

將標準化統計局建設有理論落實到實踐,主要體現在對局內資源的整合,建立創新型的科室設置,明確相應的職能分工,促進各項統計工作的順利開展。科室設置主要包括:

主要職能:實現局長管理指示的下達和各室、中心意見的集中反映,對全局性的業務工作實現溝通與協調。

主要負責:全局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各項事務性工作,負責全局性文件和領導講話稿的起草工作,協調各室、各中心的工作關係;監督全局各項規章制度的實施與遵守,對全體工作人員進行綜合考評;開展面向全社會和各級領導開展統計諮詢與服務。同時,完成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主要職能:根據各項調查任務的要求,進行調查解釋,並根據需要制定調查方案、編制數據處理程序;開展在地統計模式下的統計方法制度研究與創新,開展對未開展統計的領域同時,負責全局統計方法制度的創新工作。完成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聯絡統計調研與數據分析中心、數據採集與處理中心對統計方法制度改革的意見,促進統計方法制度的優化。

主要職能:根據各級領導關注的社會經濟熱點,針對專題問題,開展調查研究,並充分利用現有的各類統計數據資料,開展統計分析,撰寫分析報告,為各級領導提供決策依據。

主要負責:專題調研,完成對綜合數據的處理與分析,撰寫分析報告;同時,與統計方法制度研究室、數據採集與處理中心聯絡,確保統計調研工作的順利開展。完成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主要職能:根據各項調查工作的要求,完成各項統計調查的數據採集工作,並完成對調查數據進行審核、錄入、上報,各類數據資料的歸檔保存工作。

主要負責:建立各專業報表單位名錄庫,建立與統計基層單位的溝通與聯絡;負責對統計基層單位的統計監審、報表催交和信用等級評定。完成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聯絡統計方法制度研究市和統計調研與數據分析中心,反饋數據處理意見,促進統計方法制度的改革和為開展統計分析提供意見。

對以上4個職能科室的設置,將全局的統計工作劃分為4個部分,從業務流程上看,數據採集與數據處理、統計調研與數據分析完全應了專業報表的處理規律;同時,又為統計方法制度改革提供了基礎依據。而局長辦公室則是站在全局綜合工作的角度,對一室二中心進行總協調,從而保證全局工作的整體性。

各職能機構的設置,是標準化統計局的“外衣”,如果真正按照標準化的要求運作起統計局,還需要建立健全各規章制度,以實現對基層統計局的制度化、標準化管理。因此,建立標準化統計局,還須建立標準化統計局的制度體系(本文只論述建立制度體系的方面,對具體的制度內容不作細緻闡述)。其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

1、工作流程方面:包括各專業統計方法制度與業務工作流程、專項調查方法制度與業務工作流程、統計法制工作與統計執法流程和工作會議制度等。

2、工作人員管理方面:包括人事管理制度、局機關目標考評體系、街道統計工作考核辦法及各類專項工作考核評比辦法等。

3、工作事務管理制度方面:包括文件管理制度、保密工作規定、公章管理制度、車輛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統計數據管理制度、統計資料利用管理辦法、固定資產和辦公設備管理規定等。

在以上的制度體系中,分別就工作流程、人員管理和工作事務管理方面做了詳盡的規定,能將工作人員與工作事務緊密聯繫起來,實現對“人”和對“事”的雙重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工作質量,促進統計工作整體形象的提升。

實施在地統計以後,各縣(區)基層統計局都面臨着統計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統計調研與統計分析力量有待加強,統計方法制度創新亟待解決,統計服務有待進一步推廣與深化。因此,建立標準化統計局從理論到實踐都有較強的可行性。

1、可以整合人力、物力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在地統計以後,各基層統計局都存在人員和財力吃緊的情況。按照標準化統計局的要求,打破目前專業科室設置的安排,將所有工作人員分為局長辦公室、統計方法制度研究室、統計調研與數據分析和數據採集與數據處理等四部分,從而改變了以前各專業中人人都要訂製度拿方案、做統計報表和開展統計分析的局面,將分散在各專業科室的力量集中起來,統計後勤服務、方法制度研究、統計分析撰寫和數據採集均有既獨立又合作的職能科室來完成,做了了工作業務的專業化和流程化。

通過專業力量的集中與配合,配以財力物力的集中,可以保證各類統計調查工作完成的及時性,又可通過職能分工的不同,從源頭上保證調查數據的高質量。

2、可以促進工作效率提高和統計工作水平的提升。通過職能設置,將相同性質的工作歸為一類,使之在一個科室內部合理、集中安排時間,從而提高了統計調查工作的效率。

在同一科室內部,通過專業人員的配合與交流,對工作方法的探討與創新,從整體上促進統計工作水平的提高。

3、便於分層次使用人才,能做到人盡其才。在調配科室人員時,將根據科室職能設置的要求,充分發揮各類專業人員的技能特長,分層次的進行組合搭配,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從而克服原有模式下能力差的沒事做、能力強的事情做不完的局面。

4、便於制訂崗位責任目標,推行綜合績效考評。標準化統計局建立以後,各個工作崗位將有更加明確的分工,並能根據職責分工核算出相應的標準工作時間,從而便於制訂崗位責任目標,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以目標考核為核心的綜合績效考評體系,推行對全局工作人員工作的綜合績效考評。

第5篇

勞動工資統計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1952年國家統計局成立,隨即進行了一次城鄉勞動力就業情況調查,之後勞動工資統計歷經一系列變革,統計對象的範圍不斷擴大。

(一)50年代到80年代勞動工資統計範圍為城鎮集體以上單位,主要統計全民和城鎮集體職工人數和工資;1990年-20xx年國家統計局把統計範圍擴展為城鎮非私營單位,其統計對象為全民、集體、其他所有制經濟單位(內資:股份合作、聯營、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資:港澳台商投資;外商投資),不包括鄉鎮企業、私營單位和個體工商户。

(二)20xx年-20xx年,勞動工資統計範圍除城鎮非私營單位外,增加了“三上”私營企業(即規模以上工業,資質以上建築業、房地產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中的私營企業)。20xx年開始增加其他私營單位:19人及以下的單位採用典型調查,20人及以上的單位進行抽樣調查。

(三)20xx年以後,勞動工資統計制度分為兩種:城鎮非私營單位和私營單位。非私營單位調查範圍不變,私營單位調查範圍採用以下方式調查:企業一套表單位(即“四上”企業,統計範圍是轄區內規模以上工業,有資質的建築業、全部房地產開發經營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和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國家重點服務業和省級服務業)全面調查。其它非一套表私營單位按就業人員分類,100人以上全面調查,20-99人抽樣調查,19人以下典型調查。但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分別實施,數據沒有合併使用,且抽樣的數據縣級沒有代表性,不能推算總體,不能對外公佈使用。目前勞動工資統計實行網上直報,勞資報表告別紙介質上報方式(除了視同法人的銀行等產業活動單位仍延續紙質報表)。

隨着投資主體日益多元化,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20xx年非國有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86.1%。而現行勞動工資統計主要偏重反映城鎮非私營和“四上”私營企業的勞動情況,規模較小的私營、個體工商户和鄉鎮企業並不包括在內,這樣統計出來的數據不反映或不能切實地反映已逐漸成為吸納就業主體的私營、個體等經濟性質的勞動用工情況和工資水平,統計範圍帶有明顯的侷限性。正是由於這種落後於目前經濟結構的統計規則,導致了本應給予高度重視的大多數較低工資收入的企業職工沒有納入統計範圍,目前已統計的恰恰都是有較高工資收入的人員,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水平,導致統計部門公佈的數據不能被普通百姓接受。以為例:城鎮非私營企業絕大多數屬於壟斷行業,工資水平居高不下,影響全縣城鎮非私營單位工資水平明顯偏高。20xx年全縣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63848元,分別高出全國、全省和全市12374元、7277元和4065元,而20xx年人均gdp僅為39705元,分別低於全國、全省和全市2204元、28757元和6678元,工資水平與經濟發展明顯不匹配,不能真實反映整體的就業情況和勞動力價格水平。

(1)統計指標設置複雜且缺乏實用性。一是統計指標設置複雜。複雜的指標設置只會影響數據的準確性。基層統計人員變動頻繁,對指標解釋理解不深,指標涵義僅憑自己的理解去填寫。比如“單位負責人”這個指標,大部分人一看就覺得是法人代表,但是其實指標解釋是包括單位中層的;再比如就業人員下面的按人員類型分的三個指標,在崗職工、勞務派遣人員、其他就業人員,且不説各自的指標解釋,單説其中的區別就讓人頭痛,掛職鍛鍊的人員屬於原單位在崗職工,要按照誰發工資誰統計的原則,而勞務派遣的人員又要統到實際用工單位,不能按照誰發工資誰統計的原則,勞務派遣工的界定又是一系列的説明,縣級專業人員也要仔細研讀指標解釋才能確定界限,基層單位的統計人員可想而知大部分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填個數據而已。還有在崗職工的工資分類指標,晦澀難懂,使基層統計人員極易產生歧義,如“績效工資”機關單位誤以為只是事業人員工資單上的績效工資,而實際的指標解釋卻是獎金性質的工資,機關人員也有此項目。二是統計指標缺乏實用性。一直以來,反映勞動工資水平的指標主要有就業人員期末人數、就業人員平均人數、就業人員工資總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等,其實用性和靈活性很大程度上已落後於社會需求,反映各級政府決策、企業需要及社會焦點問題的指標顯得尤為不足。如當前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大學生就業問題、農民工就業情況、行業用工需求、下崗再就業等社會保障熱點,在這些指標羣上,勞動工資方面仍是空白。

(2)反映就業人員工資水平的指標單一化。在現行的勞動工資統計中,僅有本單位全部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一項指標。平均工資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它的數據及漲幅代表的都是整體的水平。簡單的平均所帶來的問題,是掩蓋了平均下的不平均。一方面,掩蓋了不同行業、不同單位之間的不平均。從20xx年勞動工資年報來看,最高行業平均工資為最低行業平均工資的6.3倍。另一方面,掩蓋了單位內部的不平均。現在企業老總和普通員工的工資差距越拉越大,相差幾十倍、上百倍的也不在少數。而僅僅提供一個單位的平均工資,無法解釋更多的不平均。從工資分佈來看全社會各羣體工資水平呈“偏態”分佈,工資高的人數佔少數,工資低的佔大多數,現有的資料又無法反映這些情況。因為指標的單一,解釋不清深層次的原因,老百姓是從自身的角度去理解這些數據,因而在向社會公佈平均工資這項數據時,造成公眾對數據的質疑,也帶來統計服務質量不高的現象。

(1)統計範圍廣,工作任務繁重。當前勞動工資統計涉及的單位多、任務重、壓力大,不僅包含了工業、建築業、房地產、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服務業等行業裏面的“四上”企業,而且包含了所有“四下”非私營單位,加起來有四百多個單位,工作量十分繁重。而目前採用的網上直報開網時間較短,基層統計人員頻繁更換或身兼數職,報表期間能主動直報的單位只佔少數,大多數單位往往需要縣級統計人員通過電話、qq、辦公助手發短信等形式三番五次提醒和催報,個別單位還須多次催報,催報難度較大。同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縣級專業人員不僅有大量的催報工作,更有無盡的比對工作,需分行業、分單位逐個比對填寫説明,工作量大幅度增加。

(2)網上直報操作平台有待完善。勞動工資統計報表收集的方式由紙質報表改為聯網直報,給基層統計減輕了一定工作量。但由於統計單位數量越來越多,報表報送時間較短,系統穩定性不強,企業配合程度低等原因,導致報表收集的難度越來越大。

一是網上操作平台報送時間緊。聯網直報有較強的時間限制,尤其是季度報表,通常國家從開網到關網時間相當短,一般為5-7天,縣級勞資專業人員要在5-7天時間內催報、審核幾百家勞資報表。因報表報送時間短,大量的單位集中上報,有的單位不同的統計人員還會同時上報不同的報表,造成網絡擁堵,在報表高峯期經常出現打不開網頁或者不能正常上報的現象,給企業帶來諸多的不便。有的單位制度很規範,發工資時間較遲,報表上報前要層層把關,在規定的上報時間往往是倉促上報,因此要在短時間內催報齊所有單位會越來越難。

二是網上直報操作程序過於煩瑣。直報系統對瀏覽器的要求較高,比如需要使用較低版本的ie瀏覽器,無攔截軟件等才能成功下載證書或穩定上報。許多基層統計人員計算機操作能力有限,對網上直報操作程序往往束手無策,需要縣級勞資專業人員電話指導或電腦遠程操作證書安裝、瀏覽器設置等程序,其同類問題反覆操作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搞得專業人員疲憊不堪。甚至有個別單位因反覆操作不成功而放棄直報,改為傳紙質報表再行代報等等,這些都給數據收集增加了難度。

三是系統審核公式不夠嚴謹。在系統開網之前,審核公式應該已經通過檢驗完整無誤的,但實際情況是系統開網之後又時不時的添加審核公式,大大增加後期審核工作量。由於後期添加的審核公式,致使有許多單位已上報,審核後又出現許多錯誤,縣級勞資專業人員只能用短信或電話通知企業再行修改錯誤,有的企業往往上報後便撒手不管,出現錯誤不按要求修改或填寫説明,如對其反覆催促易引起企業統計人員的反感。另外對於基層單位統計人員而言,需要更加簡單明瞭的錯誤信息提示,有助於他們理解審核中的邏輯關係,及時修正錯誤或予以説明。如“單位負責人”是由原來的“管理人員”演變來的,對“單位負責人”正確的理解應該為中層以上管理人員,但是在報表下方以及單位基本情況表中均有“單位負責人”的指標,統計人員容易將這幾個指標混淆成同一個,誤認為都是指的單位第一負責人,因此許多統計人員將報表中的“單位負責人”填為“1”,導致了大量的審核差錯。又如“1-本季”這個賓欄指標,因為設置的數字和符號不太明顯,統計人員容易將本欄對應的工資額誤解為本季數據,經常把累計工資錯填為本季度工資。而對於“非全日制”指標,統計人員也容易誤解為學歷上的“非全日制”等等。另外,有的指標存在多個口徑,比如勞資表中的就業人員工資總額與財務表中的應付職工薪酬也困擾了許多基層統計人員,僅從字面上來理解兩個指標都指的是工資報酬,而實際上工資總額與應付職工薪酬不是同一個概念,最大的區別在於工資總額不含單位支付的“五險一金”,而應付職工薪酬應該包含這一部分。

四是數據質量難以保證。對於縣級專業人員來説,報送單位數量多,短時間內能按時催報已經勉為其難,來不及對每個單位進行詳細審核。在報表期間每天要打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電話進行催報,並時不時通過網絡或電話給直報單位解決系統隨時出現的問題,有時候還要對國家、省及市統計部門查詢反饋的明顯差錯進行核實,在短時間內無法做到報送一家審核一家,只能進行批量審核或者查詢審核,對有明顯差錯的單位進行核實;而對於基層統計人員來説,報送時間短,統計人員報表較為倉促,無法對數據進行嚴格自審,有的為了按時上報,甚至只是報一個預計數據,與實際數有一定差距。

五是勞資字典庫更新不及時。直報平台的勞資字典庫一年一次從名錄庫中導入,而基層單位上報季報時又不能自行修改法人單位基本情況表,時間跨度太長容易導致字典庫信息不準確,基層統計人員反響較大。

一是年度勞動工資統計指標分組太細,數據利用率不高。20xx年年報不含補充資料的統計指標就有55個,真正有用的沒有幾個,制度中有的指標地方政府不需要,地方政府需要的指標在制度中又沒有。各級黨政領導迫切需要掌握城鎮勞動力分佈、轉移、就業和失業方面的統計數據,以便更好地制定勞動就業政策和指導城鎮勞動力轉移,但現行的勞動統計方法制度沒有涉及這方面的內容,統計部門無法從現有的統計報表中獲得相關數據。長期以來縣級統計部門忙於應付上級統計部門佈置的報表任務,對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指標沒有進行過多的統計、關注和分析。就業人員和勞動報酬等統計指標也遠遠不如gdp、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農民人均純收入等統計指標那麼受領導和公眾的關注和重視,致使勞資統計人員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出來的數據不被重視,是“出力不討好,白用功”。

二是報表代表性不高,資料開發利用價值低。現行的勞動工資統計專業數據公佈規則是:“企業一套表”統計的“四上”企業的數據不對外公佈,只公佈城鎮非私營單位的數據。站在縣級勞動工資專業人員角度看,實行聯網直報以後,由於“企業一套表”單位數量的增加,工作量成倍增長,但這一塊千辛萬苦統計出來的數據卻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只是為了完成上級佈置的任務。由於城鎮非私營單位統計對象不全面等原因造成了報表的代表性不高,分析的意義不大,也削弱了勞資統計人員對其數據開發利用的積極性。

大部分基層單位沒有專職統計人員,機關、事業單位的勞動工資統計人員一般由該單位的人事或財務人員兼職,企業則是由財務人員兼職,且人員變動較為頻繁,往往致使報表不能準時上報。同時,由於兼職人員要兼顧多項工作,造成勞動工資統計只能算是附帶性的工作,尤其是企業,統計人員不但要做好本單位工作,而且要承擔財政、税務、工商、統計等多部門的報表,工作任務十分繁重,造成多數的統計人員雖然在統計崗位上工作多年,仍是對統計業務一知半解,不能熟練掌握勞動工資統計所必需的知識,對指標解釋的含義、統計口徑、統計範圍和計算方法的理解都不到位,上報的報表往往容易出錯,極不規範,數據質量很難得到保障。

一是改進統計調查方法。創新工資統計制度,將勞動工資統計由全面調查改為抽樣調查。勞動工資報表許多問題均是因為報表單位過多引起,實行抽樣調查能減少報表單位數量,使綜合統計部門能將工作精力更多地由催報轉移到審核和改錯上。抽樣調查以最新的基本單位名錄庫為樣本框,按國民經濟行業抽取樣本與實際情況進行核實,然後將樣本納入勞動工資統計調查字典庫中。方法可採用按行業進行抽樣,每個行業分別設立彙總權數指標,對單位數少的小行業採用全數調查,通過樣本資料推算評估總體勞動就業、收入等狀況。同時可以結合普查、人口抽樣調查等進行勞動力調查,既能節省人力、財力,又能提高數據質量和工作效率。

二是調整統計調查範圍。形成涵蓋全社會所有勞動者的統計,彌補現行勞動工資統計制度範圍上的不足。將一般個體工商户作為特殊經濟組織納入勞動工資統計範圍,以便全面、真實地反映全社會勞動就業的分佈與構成,以及勞動報酬的收入與分配情況,較好地滿足政府和社會公眾對勞動工資統計數據的需求和利用。

三是減少統計調查頻率。針對現行的勞資統計工作量大,代表性差的弊端,建議將現行的季報取消改為每年一次年報。其因一是季報數據變動較小。勞動工資年報數據能全面反應本地區的就業人員及工資狀況。一方面,勞動報酬不僅體現在每月工資上,從許多單位的實際情況來看,與年終獎有很大的關聯,因此年收入能夠更準確的反應一個地區就業人員的報酬情況。另一方面,從以往季報數據來看,季度之間的從業人數變化不大,大部分單位除春節前後和大學生畢業季等特殊時期用工情況可能有較大波動外,在一年內的其他時間較為穩定,可以在年報中加入新增、減少人員等用工調查指標,以滿足就業政策制定及指導的需求。其因二是季報數據利用率不高。自20xx年開始季報數據除了五大行業用於“gdp”核算,國家規定季報數據不再對外公佈,基本屬於統而未用的狀況。取消季報能給基層統計人員減負,提高工作效率。對於涉及“gdp”核算的非營利性行業,可從相關主管部門如教育、衞生或財政核算中心等部門取得相關數據。

四是完善統計指標體系。依照定義確切、內涵清晰、屬性明確的原則,突破城鄉地域、所有制形式和職工身份的限制,完善和制定全面反映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勞動工資統計指標體系,使其更具有科學性、預見性、時效性和相對穩定性,並注意統計指標體系與其他部門口徑的銜接。要減少過時的、不必要的或數據難以準確統計的勞動指標,如人員分類中的勞務派遣人員以及人員按崗位分的有些細項分類等。根據需要設置反映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的特殊指標,如“個人住房公積金”、“未納入養老保險人員”、“外來務工人員”、“大學生就業”等能反映人才、勞動力轉移、文化水平等指標,更好地反映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為黨政機關、社會公眾提供優質的統計服務。同時應以簡單明瞭的指標為好,統一各報表的指標口徑,讓各專業各部門之間的報表和指標具有共享性,使之發揮其最大功效,減輕基層單位的負擔。例如將“單位負責人”改為“管理人員”等,符合大多數人的思維想法,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為帶來的數據偏差。指標解釋儘可能做到直觀、易懂,便於填寫,保證統計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須強化工資水平指標。首先是淡化全社會平均的概念,強化分職業平均工資的概念。從工資的效應來看,以及最低工資標準的設定,不存在極端小的數據,但存在異常大的數據,異常大數據的稍微變動即可將平均工資的水平極速上移。而異常大的工資水平往往存在於管理層級,相比較而言,非管理層級的同職業工資差距不會很大。因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提供分職業的平均工資更貼近老百姓的心理定位,也可提高統計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其次是計算並公佈就業人員工資水平中位數。平均工資容易受極數值的影響,而工資中位數相對而言不易受極大值和極小值偏差程度的影響,可作為反映就業人員工資狀況補充指標。

一是加強直報網絡系統的穩定性。提高程序運行的速度,減少網絡不通暢帶來的不便,保證即便是在報表高峯期單位也能無阻礙的正常報表。同時降低系統的操作性難度,加強其與瀏覽器的兼容性,使報表單位能簡單順利地下載證書。

二是強化直報網絡系統的功能性。一方面指標設計更加簡單明瞭,在系統中附加指標解釋,報表單位點擊填報格時,自動跳出指標的詳細解釋,而不需要按f1鍵。另一方面完善系統的審核公式,根據聯網直報軟件中公式審核出現的問題,在開網之前對審核公式進行反覆試驗,儘快完善,確保審核公式的完整和準確度,讓報表單位在第一時間內高質量報送數據。

三是下放單位字典庫更新權限,將網絡系統設置為分專業超級彙總。目前字典庫更新權限一套表單位在國家,非一套表單位在省裏,建議非一套表單位字典庫更新下放至縣級,便於及時更新單位增減和變更基本信息,同時將視同法人單位的銀行等產業活動單位也一併放在直報平台上,徹底消除紙介質上報方式,並在網絡平台上設置超級彙總程序,減少縣級專業人員導入程序等一系列的工作量。

一是加強統計基礎建設,完善統計執法與監督。進一步加強統計法制工作,從基層抓起,嚴格執行國家的有關規定,保證勞動工資統計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對拒報、瞞報等行為及時啟動法律程序,加大處罰力度,遏制勞動工資統計違法行為,使勞資統計工作規範化、制度化。基層單位要建立統一規範的勞動工資統計台賬,健全原始記錄和憑證等統計基礎工作,從源頭做起,提高統計數據的準確性。

二是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勞資統計範圍廣泛,指標概念內容多,涉及到人事勞動管理的專業知識及國家相關職工福利政策,需要不斷加強統計指標、口徑範圍、計算方法和數據來源等業務知識培訓,強化統計人員計算機與網絡知識培訓,提高統計人員個人使用現代化統計手段的業務工作能力。使基層統計人員更加全面、系統地瞭解勞動工資,提高工作能力,從源頭上提高勞動工資統計報表質量。

第6篇

斜塘街道淞濤社區位於斜塘街道最南端,因毗鄰松濤街而得名,社區籌建於20xx年6月,於20xx年11月正式掛牌成立,由原車坊地區大倉、李家等九個行政村和居委會部分農户居民動遷組合而成。社區下轄淞澤家園一區和二區兩個動遷安置小區,佔地面積29.36萬平方米,擁有動遷安置房134幢,户籍居民1142户,4371人,其中黨員153人,流動人口約8000多人。隨着徵地動遷的完成及城市化的邁進,曾經的農村居民一下成為了城鎮居民,在離開了自己的土地後,不少居民也從此失業了,曾經靠着種植過着自給自足生活的老一輩們,失去了為生的土地,他們一下成了社區的困難羣體,給他們尋找就業創業的機會,成為了社區成立後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成為了影響社區穩定和和諧的重要因素。

本次調查旨在通過對目前社區居民的就業情況的調查,來了解自社區成立以5年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關注下,農村徵地動遷後居民再就業的情況,為進一步做好社區富民工作提供數據支持。

本次調查的主要數據來源為勞動和社會保障信息系統20xx

年1月採集數據。本次調查對象為淞濤社區户籍人口,共計4371人。

1、社區户籍人口中,未成年人有627人,60週歲及以上老人有1070人,18-60週歲的人員有2674人;社區户籍人口中有2383人在業,佔總人口的54%;在校學生788人,佔總人口的18%;未就業人員共1200人,佔總人口的不到28%,其中退休人員1172人,佔總人口的27%,

2、就業人員分佈情況:在2383位就業人員中,單位固定就業人員1728人,佔在業人員總數的72%;靈活就業人員87人,佔總數的4%;個體及創業93人,佔總數的4%;另有475人打臨工,佔總數的20%。

3、就業人員學歷情況:在2383位就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有295人,佔總數的12%,其中8名研究生及以上學歷;高中及同等學歷587人,佔總數的25%;國中及同等學歷1225人,佔總數的51%;國小及以下學歷276人,佔總數的12%。

4、就業人員年齡分佈情況:在2383位就業人員中,20歲及以下的有10人,佔總數的不到1%;21-30歲(含)的有438人,佔總數的18%;31-40歲(含)的有612人,佔總數的26%;41-50歲(含)的有885人,佔總數的37%;51-60歲(不含)

的有392人,佔總數的17%;60歲及以上的有46人,佔總數的2%。

5、就業人員從事行業情況:在2383位就業人員中,從事一產的共有88人,佔總數的4%;從事第二產業的有1089人,佔總數的46%,主要包括製造業和建築業等4個行業;從事第三產業的有1206人,佔總數的5

0%,主要包括批發零售、居民服務、公共管理、運輸、通訊等15個行業。

6、就業人員工種情況:在單位就業的1728人中,有1277人為操作工、辦事員等一線工種,佔總數的74%,有372人為中層管理人員,佔總數的21%,有61人為專業技術人員,佔總數的4%,只有18人為企業領導層人員,僅佔總數的1%。

1、目前社區户籍人口中未成年人有627人,佔總數的14%;60歲以上老人有1070人,佔總數的25%。老年人人數較多,除去入學和退休人員,社區在業人員共有2383人,僅有28人未就業,經調查發現,這28人中有15人喪失勞動能力,有1人服刑,2人出過,僅有10人無業。勞動人口就業率超過99%。 2、在2383位就業人員中,40歲以上的人員佔了總數的一半以上,他們的學歷普遍在高中以下,有1225人為國中學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