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調研報告6篇 商業調研報告:洞悉市場趨勢,指引成功之路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4W

商業調研報告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過對市場趨勢和競爭對手的深入研究,幫助企業制定戰略決策以獲取競爭優勢。本文將介紹商業調研報告的重要性、編寫步驟及實施的價值,為讀者提供一系列實用的指導和方法,助力企業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脱穎而出。

商業調研報告6篇 商業調研報告:洞悉市場趨勢,指引成功之路

第1篇

商業銀行操作風險主要源於內部管理不善、有章不循、違規操作、人為失誤、系統故障及外部事件等原因。此外,制度上的疏漏、道德風險、越權交易、內部人作案、外部不法分子欺詐等也經常引發操作風險。研究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具體表現形式,對於做好防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內控制度沒有得到有效執行。近年來,商業銀行對內部各部門、各崗位在操作流程等方面的規定是硬性的、可操作的和具體的,但缺乏必要的培訓和風險意識教育,風險防範意識薄弱,導致法制觀念不強,給正常業務經營帶來極大的風險。

(二)商業銀行內控制度落實不到位。基層商業銀行人員少、“兼崗”人員多,加之本身重業務經營,輕內部管理,結果使內控制度本來就缺乏的基層商業銀行,“兼崗”人員顧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執行內控制度,缺乏應有的控制力、監督力、約束力,從內部遏止金融風險的發生。

(三)商業銀行對員工的思想教育相對薄弱。基層商業銀行普遍存在重業務發展,忽視對員工遵章守法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教育的現象,特別是對員工八小時以外的行為基本沒有監控。

(四)經營業務單一,收入少,機構只能減人增效,職工不能更好地安心工作。商業銀行改革的深化,對員工壓力不斷加大,加之個別機構績效激勵機制不盡完善,影響員工尤其是基層員工的積極性、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成為導致案件發生的一個原因。

(五)監督檢查制度不到位。抓落實,監督檢查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可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商業銀行對業務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缺乏一套科學的、嚴密的、操作性強的日常檢查和評價標準,檢查不深不細,流於形式,敷衍了事,對存在明顯漏洞的業務操作也只是輕描淡寫地“告知”一下,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從而使監督檢查流於形式,落實中存在的偏差和問題不易被及時發現和解決,給弄虛作假、蓄意犯罪者提供了機會

(六)責任追究制度執行不夠嚴格。在發生案件的地區和部門,一些商業銀行對違規違紀行為的查處輕描淡寫,處罰時不痛不癢;在處理一般的案件時心慈手軟,從輕發落;處理大案要案時,不嚴查深挖,縮小處理範圍,對自己不利的就拖、頂、壓,從而大大削弱了制度的有效性和嚴肅性,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違章操作的歪風。

(一)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操作風險防範體系。一是商業銀行基層網點要建立各職能部門、各崗位之間互動的監督體制,前後台相互制約的互動體系,充分發揮事後監督崗位的作用,支行長及主管行長要定期、不定期進行換位檢查。二是形成對規章制度有檢查、有落實、有反饋的良性循環機制,強調員工自我約束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三是堅持制度和流程的嚴肅性。把風險防範全方位、多層次地滲透到單位的各個崗位和環節,充分發揮業務部門的能動性,以防範因操作不到位而引發的案件和差錯。

(二)充分利用現有人力資源,建立全方位操作風險監督體系。一是商業銀行要把內審部門作為一個具有獨立的、可操作的部門,充分發揮內審部門的作用,同時對內審部門也要實行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審計和交叉審計,實施合規性、責任性和風險性並舉的審計原則,對有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持續跟蹤檢查,努力將審計關口前移。二是審計部門要擺脱商業銀行內部人控制的局面,建立由一級分行行長直接控制的部門,全面扭轉現行實際的局面。三是對重要崗位和敏感部位的員工實行八小時以外行為的監管,最終形成銀行內部自律約束、再監督和外部監督多維立體的操作風險監督體系。

(三)加強思想道德教育,並引入獎罰並舉機制。要加強對員工業務技能的培訓,提高操作人員的業務能力、法律意識、制度觀念和道德水平,降低因人為因素或員工對政策、制度、法律不瞭解而引發的操作風險。在日常管理中積極倡導建立有力的風險控制文化,將本行的內部控制戰略和政策準確無誤地傳導到各個層次的每一位管理者和員工,使操作風險控制成為每一位員工日常工作中的首要目標。同時,要引進激勵機制,對全年安全無事故的員工要進行獎勵,對因工作失誤或造成損失的操作風險的員工要進行處,甚至重罰,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把操作風險控制在最低點。

(四)建立經營與內部控制“兩條腿走路”的有效體制。首先,要加強內控體制建設,從內部管理入手,將環環相扣、監督制約的內控制度真正引入到商業銀行業務運作的全過程。其次,建立具有高度獨立性、權威性、管理嚴謹,工作規範的內控體制,以制度規範業務,約束人員。最後,將內控的“事後查處”改變為“事前防範”,防患於未然,一旦發現苗頭,立即採取措施化解風險。同時,通過加大查處力度增強員工自覺執行制度的自覺性,控制金融風險。

(五)嚴格責任追究制度,加大責任追查力度。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依法嚴懲犯罪當事人的同時,決不能放緩對其他相關責任人的處理。一是重點追究在內控制度執行過程中的失職、瀆職行為,追究有關領導人的責任。二是高度重視一般違規行為的蔓延,要從小處着手,大處着眼,警鐘長鳴,常抓不懈,要把隱患解決在萌芽狀態,防微杜漸,形成內控的威嚴防線。

商業調研報告6篇 商業調研報告:洞悉市場趨勢,指引成功之路 第2張

第2篇

煙草商業企業經過多年來的快速發展,無論在資產規模、員工的素質,還是在管理制度、企業的形象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當前我們正面臨着以制度管人到文化管人的新跨越,這也是對我們的企業文化建設提出的一個新的課題。必須看到當前我們煙草商業企業的文化建設還處於起步或初級階段,如何使企業的各項文化建設有序開展,統籌實施,真正實現文化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實效化,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構建具有煙草行業特色的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正當其時。本文基於體系建立過程中的若干問題,談幾點淺見。

一、構建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的意義及其必要性。

企業文化又稱公司文化(corporate culture),作為一種新興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式我們可把其定義為企業員工所普遍認同並自覺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為方式的總和,通常表現為企業的使命、願景、價值觀、行為準則、道德規範和沿襲的傳統與習慣等。而所謂的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即是以企業文化建設為平台,以企業內外部各項評價指標為參量,貫穿於經營管理活動全過程的能反映煙草商業企業基本狀況的多元、動態、綜合、開放式的評價體系。這一體系的構建有其必然性和現實需要。

(一)這是實現由傳統企業向現代企業轉型的必然要求。

當前,全行業正處於增長速度由高速發展向穩步發展轉變,增長方式由外延擴張向內涵增長轉變,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細型轉變的關鍵時期。《煙草控制框架公約》也經全國人大通過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初正式生效,可以預見作為煙草商業企業必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在這種情勢下,立足企業實際,在企業內部管理和機制創新上下功夫,建立和提升企業文化,提高服務水平是保持企業持續發展的一個必然選擇,而作為現代企業管理之魂的企業文化正是應對這種變化和挑戰的必然產物。從這個角度來説科學評價企業文化建設狀況,跟蹤和把握企業文化變化規律及其內外部影響因素的狀態,對於煙草商業企業向現代企業的轉型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並正在融入以企業為主體的現代經濟觀念之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優秀的企業文化將對煙草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發展方向、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等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已成為現代企業改革、發展、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但是,企業文化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科學,如何把握其發展規律和變化趨勢?如何實現在煙草商業企業的正確定位?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在思想觀念及實踐上重視和麪對的課題。事實上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相對於工業企業而言,煙草商業企業既缺乏一套科學的評價方法,也缺乏統一的評價標準,僅侷限於主觀考察判斷企業文化現狀,而非從動態的角度、從量的要領上考察把握企業文化的變化趨勢。因此構建具有煙草行業特色的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將有利於煙草商業企業文化的規範科學發展,是建設先進企業文化的內在要求。

(三)這是解決當前企業文化建設中一些問題的迫切要求。

煙草商業企業自組建以來,也逐步探索建立了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但由於受專賣體制以及各種因素影響,總體來説企業文化發展相對滯後,而且發展也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煙草商業企業缺乏對企業文化建設的戰略規劃。特別近年來煙草商業企業在自身取得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重視程度不夠,缺乏中長期的長遠規劃,明顯滯後於經濟建設。

(2)煙草商業企業缺乏對企業文化建設的系統規劃。一些煙草商業企業儘管也進行了企業形象策劃,但基本上是視覺上的文化策劃較多,意識形態上的文化建設較少,缺乏系統全面的規範要求。

(3)煙草商業企業缺乏對企業文化建設的科學評估。即在思想觀念上對企業文化建設認識不足不深,把其簡單化、口號化,表現在企業內部,開展一些文娛活動;在對外宣傳方面,通過一些文化交流活動、社會贊助等,再利用媒體報道達到宣傳目的等等。但具體到工作效果、工作效益等則另當別論,當然更談不上對企業文化建設的評估、反饋、完善和提升了。另外隨着工商企業的分離,商業企業要保持自身的市場優勢和發展力就必須建立起區別與工業企業品牌文化的服務文化。

上述問題的存在證明,在當前行業發展形勢下,構建一套具有煙草特色的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行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相信這一體系的研究和實踐對我們嘉興煙草正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試點也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構建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的構建必須要立足實際,力求實效,遵循以下六項原則:

(一)導向性原則。企業文化建設是一個改造現實企業文化狀況、構建目標文化模式的過程,而構建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將有助於這一過程的實現,但由於其內容較為複雜,如不加以引導,往往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甚至背道而馳。因此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應以企業理念系統的構建為重點,通過思想和精神的傳遞和引導,進而全面提升煙草企業的工作面貌。可以説導向性原則是一條首要的構建原則。

(二)系統性原則。文化建設評價體系是一個由相互聯繫、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部分和層次構成的有機整體,它的構建要涉及到企業的各個方面,因此在這一體系的構建中要保持其完整性和協調性,從企業文化的功能、與環境的關係、內部結構以及相互聯繫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和分析。

(三)獨特性原則。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的特殊性是由煙草行業發展的特殊性所決定的。由於我國煙草行業實行專賣體制,各地煙草專賣局(公司)都是“兩棲”單位,他們一方面要代表政府行業行政管理部門去管理市場,另一方面又要作為企業來經營市場,這一特殊性體現在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中就是要緊密結合煙草行業特點、地域特點和企業自身的特點進行構建。

(四)落地性原則。企業文化建設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落到實處。在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必須與煙草企業的各項具體的工作流程和內容等融合起來,要注意避免脱離企業的經營活動、脱離企業管理的全過程、脱離員工的實際思想行為方式等。

(五)效能性原則。 在構建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中要杜絕求大求全,而是要根據煙草企業的實際和企業文化建設的需要,以爭取投入最少的資源獲取最大的實際效果。

(六)長期性原則。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這種特點是由其本質決定的,這也同時決定着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構建必須貫徹長期性原則。即將其納入企業總體工作的範疇,從組織落實、人員安排、財務投入等方面給予充分保證,使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發展能夠長期堅持下去並逐步完善,持續不斷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架構。評價企業文化建設應從企業文化要素構成的整體性和相關性等方面把握企業文化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從我們煙草商業企業實際情況出發,對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的基本架構作出如下描述:核心層面的理念文化;中層面的制度文化;幔層面的行為文化;表層面的物質文化。這四者的關係是物質文化是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和載體,是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理念文化的物質基礎;制度文化是理念文化的載體,制度文化又規範着行為文化;理念文化是形成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思想基礎,也是核心所在。同時在這四個基本層面下面包含若干個參數指標,構成評價體系的基本架構。

(二)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參數構成。評價指標參數實際上是綜合評價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礎和依據。根據煙草商業企業的實際運作狀況,具體列出如下指標體系:

(1)理念文化層面構成。在整個評價體系中它處於核心的地位,涵蓋要素包括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企業使命、企業願景)、企業凝聚力(煙草員工對企業的認同度和工作積極性,以及內部關係的和諧度)、企業經營方針的執行度、捲煙質量保證度、守法經營度等等。

(2)制度文化層面構成。制度文化是得到企業廣大員工認同並自覺遵從的由企業的領導體制、組織形態和經營管理形態構成的外顯文化,是一種約束企業員工行為的規範性文化。在這個層面涵蓋的要素有煙草員工崗位行為規範、崗位管理標準、崗位操作規程、治理結構完善度(有健全有效的程序化機制)、組織結構合理度(設置合理、職責明確、運作高效)、信息處理效率、領導決策機制的執行度和民主化程度、員工管理企業的參與度等等。

(3)行為文化層面構成。包括領導素質指標(員工認同度、領導能力、個人品質)、員工素質指標(思想素質、業務素質、文化素質)、管理素質指標(企業管理手段的科學性和實用性)、設備素質指標(相關軟硬件設備的完備和使用率)、員工行為指標(政策執行度、工作效率、員工離職率)、經煙户滿意度、消費者滿意度、社會美譽度等等。

(4)物質文化層面構成。物質文化層面在評價體系中處於表層位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參數指標:市場淨化率、市場佔有率、銷售額增長率、利税增長率、利潤增長率、市場培育指標、企業內部環境指標(安全的工作環境、衞生的生活環境、豐富的文娛環境)、企業形象指標等等。

四、對構建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的幾點建議。

在一個四層整體構建的評價體系框架下,通過一些參數指標的選取,並導入一個統一的計算公式,就可以對企業在單位時間內的文化建設狀況作出科學的評價。但具體如何操作以及應在其中注意哪些問題,這些是在具體構建評價體系過程中需要我們正視和解決的。

(一)重視參數指標選取的針對性。要對企業文化建設進行綜合評價首先就要選取相關的指標,由於在上述文化建設評價體系中涵蓋着多項評價指標,各指標又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因此在評價指標的選取上要突出針對性,即要對每一項指標進行分析,確定指標與企業文化建設狀況的相關程度,並運用分析方法理論選取與企業文化建設關聯度大的指標作為評價指標,進而進行計算評估。

(二)重視計算方法的科學性。必須看到在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中定性參數指標占有一定的比重。定性指標其性質決定了其易受各種主觀因素影響,所以為增加定性參數指標的準確性,就必須做到把定性參數指標進行量化處理。而對定量參數指標為便於核算,也需要進行分類,統一計算口徑。最後就是其中相關計算數學模式的導入問題,結合我們嘉興煙草商業企業的實際,我建議應把構建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納入企業文化建設試點工作的範疇,在具體構建中要進行充分調研,並邀請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開展研討,制訂統一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的體系方案,其中包括統一的計算模型。然後選擇一兩個單位進行試點,逐步進行修訂完善。

(三)重視參數指標收集數據的準確性。構建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的目的是正確掌握煙草企業文化建設現狀,推進企業和諧發展。而實現正確的評估前提是評價體系中相關參數指標的準確性,如何做到這一點?這就牽涉到一個文化調研的問題。首先必須明確文化調研是企業對文化建設進行梳理和評估的主要依據,它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要求做到客觀性和規範性。在具體操作上有如下設想,一是在市局企業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的統籌下,在各縣局選定一至兩個調研員,按要求開展相關專題的文化調研,並負責具體數據的上報彙總等基礎性工作。二是在具體調研方法上建議靈活運用如下方法:

1、文案調查法,即綜合利用企業現有的大量文字材料開展調研活動,並對所需資料進行認真研究,準確掌握企業經營狀況、制度安排、文化思想脈絡及領導價值取向、員工思想動態等;

2、觀察法,即深入企業的經營環境、辦公環境、生活環境進行實地觀察,瞭解員工精神風貌、權力意識和環保意識等;

3、訪談法,要對企業文化建設作出正確客觀的診斷評估,就必須得到企業各層次人員的真實想法,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進行有效的互動溝通,適時收集價值信息;

4、問卷調查法,可用來收集參與者的主觀性情況,也適用於客觀數據的分析,便於進行量化統計。

在當前行業改革和發展的大背景下,構建文化建設評價體系對我們煙草商業企業來説正逢其時,這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為之去探索去實踐。信隨着這一體系的建立,必將有力推動我們煙草商業企業在新時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第3篇

新的《醫療改革方案》已於4月6日正式出台,醫改新方案也明確提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商業健康保險作為國家醫療保障體系的組成部,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和“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適應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險產品,簡化理賠手續,方便羣眾,滿足多樣化的健康需求。鼓勵企業和個人通過參加商業保險及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解決基本醫療保障之外的需求。繼續探索商業保險機構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經辦管理的方式”等指導性意見。

?意見》明確了商業醫療保險是社會保險的重要補充,一方面商業醫療保險是社會醫療保險未保障部分的補充保險,即對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中的個人自費部分和超過封頂線以上的部分醫療費用給予補充。按照國務院對基本醫療費用交費費率水平的規定,社會統籌部分職工的醫療保險最高限額一般在4萬元上下,且根據醫療費用金額的不同,還需自付20%-3%不等的費用,這並沒有解決需要住院治療的大病患者及慢性非感染性重病(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患者的問題。此外,對非基本醫療項目的檢查、治療、用藥都有限制,如某些先進的治療技術和藥品、某些特需治療的疾病則需職工自付費用。這就需要商業醫療保險來滿足城鎮職工高層次、特殊的醫療保障的需要。

另一方面商業醫療保險是社會保險未保障人羣的補充保險。由於當前的社會醫療保險覆蓋範圍有限,其保障的對象僅包括城鎮職工,而自由職業者、職工家屬及子女、鄉鎮企業職工、學生及長期在城鎮務工經商的流動人口等其他類型的城鎮勞動羣體均未被納入進來。這也需要通過商業保險來解決對這部分羣體的醫療保險。因此,我國必須要加快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與社會醫療保險相互配合,儘快建立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層次醫療保險體系,滿足不同人羣的醫療保障要求。

針對此次新《醫改方案》中關於未來醫療保障制度的描述,在認真分析新《醫改意見》的同時,裸漏出三大不足:第一,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過分強調政府主導,市場作用被嚴重忽視;第二,政府對醫療保障和公共衞生的財政投入所需資金的相關信息嚴重缺失,無法對醫療保障體系構建中的成本和效率作出科學評估和預測;第三,方案大部分的內容還只是原則性的闡述,操作性的細節依然缺乏,特別是基本醫療保障和非基本醫療保障各自的責任範圍、保障程度、經營管理模式等沒有具體的界定,不利於未來醫療保險市場的多方參與和公平競爭。

在國外,商業醫療保險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美國80%以上的人口享有商業醫療保險,德國有8500萬人享有此項保險,而在我國商業醫療保險則剛剛起步。相對於社會醫療保險而言,商業醫療保險在我國發展得很不充分。我國現階段的商業醫療保險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阻礙商業醫療保險的健康發展,主要表現為:一是商業健康保險公司險種開發乏力,醫療保險品種少,保障方式單一,不能滿足多層次社會需求,特別是在我國目前醫療市場因醫療服務質量差、醫療資源浪費以及醫德風險等人為因素影響下,造成醫療費用急劇上升,以致健康保險公司不敢大力開發商業醫療保險險種;二是健康保險公司有待加強在風險管理、條款設計、費率釐訂、業務監督等方面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人才;三是部分壽險公司由於技術滯後,在兼營健康保險時人為地限制了醫療保險的發展。目前很多壽險公司推出的醫療保險屬附加險,如要投保醫療險,必須先花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錢去買一個養老保險作為主險,這樣加大了投保人的經濟負擔。

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各自都有優勢和劣勢,其特性決定了它們應在保險市場中化解不同的風險,服務不同的需求對象,提供不同的保障水平,進而改善全社會的風險分配狀態,最終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

在新醫改方案中,一項重要的總體方針是強調政府主導、加大政府投入。由於醫療保障具有極強的公益性和外部性,政府的積極作為是應給予充分肯定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政府對醫療保障的財政投入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一種方式,全民醫保絕不是免費醫療,政府實行的這種“公共理財”的方式一是化解目前政府面臨的財政壓力;二是真正想解決百姓的民生問題,想法和初衷是絕對正確的,但這麼一個大國家,13億多人口,百姓能夠在短時間得到實惠嗎?誰也無法預料。各發達國家在醫療保障制度構建的歷程中取得了一些經驗,同時也有很多教訓值得我們借鑑。在推行完全依賴政府主導的、全覆蓋的醫療保障過程中,有兩大“癥結”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思考。

其一,醫療保障的發展必須遵循福利剛性和財政支出的可持續性原則。所謂“福利剛性”是指國民對自己的福利待遇普遍具有隻能允許其上升不能允許其下降的心理預期。福利的這種“剛性”特徵,使得具有社會福利性質的醫療保障制度缺乏彈性,一般情況下規模只能擴大不能縮小,項目只能增加不能減少,水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時至今日,全民健康保險早已入不敷出,主管部門不得不兩次上調保險費率。我國內地目前政府的預算內財政收入僅佔gdp的15%左右,而凡是實行全面醫保制度的發達國家,政府收入達gdp的比例一般在30-50%以上。由此可見,我國政府的財政要負擔覆蓋十幾億人的、並且是飛速增長的醫保費用,是具有相當挑戰性的。

其二,醫療保障制度的構成,實質是對醫療服務融資模式的選擇,而醫療服務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由於其特有的不確定性、異質性、信息不對稱性和自然壟斷性,誘導需求和道德風險普遍存在,容易造成醫療衞生資源的濫用。各國實踐證明,採取公營的社會醫療保險或公費醫療,作為醫療服務融資的主要模式,由於其潛在的“委託-代理”規則,經營效率一般不高,而且在政府資源分配過程中極易造成所謂的“尋租現象”,即醫療服務提供者採取不正當手段從政府獲取經營優勢,從而獲取超額利潤。在我國目前的行政體系框架下,政府如果掌握過多的醫療融資的分配權力,除上述兩大弊端外,還極易引發部門間利益、地區間利益、地方與中央間利益的博奕,造成市場發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公平性,最終損害廣大民眾的權益。

針對“大而全”的社會醫保模式可能出現的上述問題,在構建我國新的醫療保障制度時,應強調政府主導和市場引導並重,採取分級、分段的管理模式努力構建商業健康保險與社會醫療保險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共同發展的醫保模式。在日前出台的醫改新方案中也應明確這種思路。

隨着醫療制度改革的實行,在逐步規範混亂的醫療市場的同時,商業健康保險應根據目前的醫療保險狀況,搞好市場調研,掌握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人羣對醫療保險產品的市場需求情況,選擇容易控制經營風險的模式,加強醫療險種設計、開發和業務管理工作,將現有的綜合醫療保險逐步細化,不斷豐富醫療保險的險種,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保險需求。

我國城鎮職工新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實行,同樣需要商業醫療保險來補充。目前,我國商業醫療保險潛在市場很大,應適時加強健康保險產品的開發和推廣,這將對我國醫療保險業的發展與完善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4篇

20__年財政部頒佈的新企業會計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的要求,規範了企業合併、合併財務報表等重要會計事項,信息披露要求更為嚴格具體,是我國會計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標誌着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慣例已基本接軌。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銀行業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人行鎮江中支對全市上市銀行實施新會計準則的情況進行了調查,深刻剖析了上市公司實施新會計準則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並提出相關建議。

與原會計制度相比,新會計準則嚴格界定了資產、負債以及收入、費用的確認條件和計量行為,在堅持歷史成本原則的同時,引入公允價值屬性;新增了“金融工具確認及計量”、“套期保值”、“金融資產轉移”等會計準則,更加規範了減值計提等業務的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行為,填補了我國會計標準在這些業務領域的空白,進一步加快了我國銀行業會計的國際化步伐。

隨着金融創新程度的加快和衍生工具的發展,金融工具長短期的界限變得模糊,所以從流動性分類劃分,無法真正反映出資產和負債的本質屬性。新會計準則改變了原《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中對投資和負債採取長、短期分類核算的方法,而是按金融工具屬性對金融資產和負債重新進行分類。新會計準則將金融資產分為4類: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賬款、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則分為交易性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兩類。

原會計制度規定銀行的各項資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而新會計準則中則增加並強調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並明確規定“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使銀行的資產和投資價格更接近市場價值,更能真實反應一定時期銀行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

新會計準則明確要求銀行將衍生金融工具納入表內核算,同時要求在會計期末採用公允價值計量衍生金融工具價值,以便及時反映交易的盈虧狀況。對於套期業務,新會計準則要求在相同會計期間將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項目公允價值變動的抵消結果計入當期損益。

新會計準則對金融資產減值的規定作了較大的調整,改變了貸款按五級分類計提減值準備的做法,要求按現金流折現法計提減值準備,即按照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與按該金融資產實際利率折現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負差額進行計提。這可以有效降低人為因素對減值準備計提額的影響,從而能夠提供更準確的信息,更真實地反映資產的價值,使得銀行更準確地把握金融資產減值可能造成的損失。銀行非金融資產的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會計期間不得轉回,銀行無法利用減值準備調節利潤,其利潤將更為真實。

新準則既要求披露金融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和公允價值,又要披露金融資產負債的會計政策、計量基礎、確認條件,特別是在金融管理的信息披露方面,不僅要求披露金融工具管理的目標和政策、風險控制流程、工具分析過程及其估值模型,而且金融工具對資產負債的影響和結果均作出了相應要求。

按照新會計準則,要對關聯方企業進行披露,關聯方主要是股東,關聯方交易類型主要是向股東發放貸款,如江蘇銀行鎮江分行,20__年4月末向股東發放貸款8.23億元,銀監局對關聯方交易有嚴格要求,但在會計報告中披露未作出強制性要求,新準則實施後強制要求在財務報告中披露關聯方關係及其交易,也將產生一定影響。

新金融會計準則中對金融工具分類及分類標準的改變,衍生工具納入資產負債表內核算,一方面大大豐富了資產負債表的內容,對於風險的表現更加全面;同時以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的主要計量屬性,風險的變動及時反映到當期損益表中,對銀行的資本機構淨利潤、淨資產、資本充足率等關鍵指標產生較大的影響;另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易受利率和匯率等價格指標的影響,由於歷史原因加之我國銀行機構對規避這類風險相對經驗不足,必然會加劇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波動。

實施新會計準則,採用公允價值計量引起財務報表狀況的較大起伏,將給銀行的損益確認標準帶來根本性的變化,最顯著的是銀行持有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的變化要直接計入損益,金融資產價格隨市場價格的變化而變化,變化幅度以及變化方向都難以確定,而且變動頻率將導致財務狀況以及盈利能力的頻繁波動。

新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獲取方式做出了規定。首先,不同類別資產的公允價值獲取方式不盡相同,對那些沒有活躍公開市場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有賴於相關人員的專業判斷或委託評估公司評估,這種判斷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性,留下了操縱當期利潤的一道關口,因此如何合理設計公允價值的獲取方式,並確保公允價值的準確性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其次,由於獲取公允價值要涉及銀行的信貸管理、金融市場、國際業務、個人金融、財務會計等多個部門,很多工作都是開創性的,對銀行的業務流程再造和整體協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貸款、債券資產等業務核算中要頻繁使用實際利率法。對於固定利率的貸款和債券資產的實際利率的計算,即固定利息收入與金融資產以及相關手續費之和的比值,需要具體核算在每筆貸款中所支付的相關手續費,這是難以精確計量的。對於浮動利率的貸款和債券資產,其實際利率的計算要基於對未來現金流量的判斷,如何確保數據的可得性和準確性也是一個難點。同時,實際利率的不斷變化也會增加銀行損益的波動性,可能會削弱銀行披露的會計盈餘的穩定性。

衍生金融工具納入表內增加了風險資產,導致計算資本充足率的加權風險資產發生變動,可供出售類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加劇了附屬資本的變動,按可收回金額現值與賬面值的差額提取減值準備後,導致損益的波動,從而影響附屬資本。這些變化將增加銀行資本的波動性,使上市銀行資本管理面臨新的課題。

應用新會計準則並不是簡單的會計政策的轉換,特別是銀行機構,在會計核算方面,如新準則要求商業銀行推進統賬制(外幣業務發生時直接以本幣記賬,月末再對每個賬户進行估值)、大量“現值”的引入,以及新口徑信息報告等,要求商業銀行對現行的會計核算系統、各種業務交易系統及內部管理等電子化進行改造或開發;在管理方面最為關鍵的是把新準則的精神和實質“植根”於銀行自身的核算及管理體系中,讓整個核算流程及管理體系符合新準則要求,而且能夠把這些信息用來管理資本、風險和業務,做到“管理流程層面”和“會計賬目層面”的切換真正與新會計準則對接。

目前,税務監管當局尚沒有明確對新會計準則實施後的納税處理,特別是企業所得税中諸多情況,商業銀行出於納税考慮,不敢輕易將原來的核算方法完全摒棄。但同一套會計核算系統又不可能同時支持兩個差異很大的法規制度,即使在企業所得税申報時做納税調整處理,也將非常複雜。以固定資產折舊調整為例,税法規定殘值率為5%,而新會計準則未規定殘值率,兩者折舊年限規定也不同,帶來長期大量的納税調整計算,工作量巨大;又如,新準則按照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要求,改進了成本核算項目和方法,要求企業考慮預計環境恢復等資產棄置費用等,將企業擔負的社會責任引入會計系統,以更為科學、全面地反映成本信息,但税法中未明確此類成本費用能否在税前扣除;再如,新準則引入公允價值後,因某時點上資產公允價值上升或下降,導致企業在損益項目上列示收益或損失,此類收益或損失如何在税收上進行調整等。

原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要求商業銀行按期限對金融資產及負債分類,如存款分為活、定期存款,有價單證投資劃分為“短期投資”、“中長期投資”兩大類,貸款則先劃分為自營貸款、委託貸款核算,再將自營貸款劃分為短期及中長期貸款進行核算,這基本與金融統計指標相一致。在新準則實施之後,將改變金融資產負債傳統按期限的分類方式,而將金融資產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到期類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類金融資產、貸款及應收賬款;將金融負債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且資產與負債的分類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資產負債分類方式的改變能使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更為全面、風險判斷更為有效,但商業銀行統計部門難以將現行金融統計指標與調整後資產負債進行簡單的劃分和對照,需要重新建立一套與新會計準則相適應的金融統計指標。此外,新準則下,公允價值的引入及資產負債範圍的擴大(將衍生工具隱含的各種權利和合同義務確認為金融資產或負債,已經證券化的信貸資產以及其他不能滿足終止條件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納入表內核算),也給金融統計部門帶來數據難以估量的困難。

當前上市銀行財務會計信息披露存在諸如信息披露標準不盡統一,形式不夠規範,內容不夠全面,頻度不夠及時等突出問題。新會計準則對金融工具的列示和披露作了詳細的規定,信息披露將更加統一、嚴格、規範和透明。突出表現:一是強調信息披露的全面性。要求銀行應當披露對金融工具所採用的重要會計政策、計量基礎等信息。二是強調對風險的披露。要求銀行應當披露與各類金融工具風險相關的描述性信息和數量信息,應當披露所面臨的各類市場風險的風險價值或敏感性分析及其選用的主要參數與假設。

由於金融資產、負債分類標準和核算要求的改變,以及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引入和應用實際利率法確認收益,銀行會計人員所熟悉的會計理念和核算要求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會計人員既需要對知識進行全面更新,又要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有效解決新準則體系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

三、鎮江市上市銀行執行新會計準則的具體情況及存在問題

鎮江市各上市銀行為落實《企業會計準則(20__年版)》,均做了大量的業務培訓和系統轉換工作,並制訂了相應的制度措施,分步逐層推進。新會計準則執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從形式上看:在分步推進實施的機構,目前在總行層面實現了報表披露與新會計準則的對接,但在分支行則仍然沿用舊有的標準。我市除江蘇銀行外,各上市銀行報表轉換均集中在分行及總行層面。基本路徑是由各分支行負責信息採集填報,省級行負責對信息採集表的彙總、審核和加工,編制調整分錄,生成轉換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及附註,然後提供給總行轉換合併報表所需信息資料,由總行統一實現轉換。雖然由其總行統一披露的會計報表達到了新會計準則的要求,但各分支行對本單位的數據調整結果並不知曉。在一次性實施轉換的機構,其各類會計報告從總行到各分支行均實現了對接,但存在以下幾類問題。如我市江蘇銀行按照總行的工作佈置,於20__年1月1日起實施新會計準則,在根據新會計準則的要求做好系統轉換及科目拆分和調整工作後,於20__年3月22日起使用新會計準則下的會計科目,其各類業務報表體系立即發生了重大變化。突出表現在:一是新會計準則科目設置不能完全滿足全科目金融統計要求,主要涉及到存款類明細指標有:活期存款明細:如0698工業存款、0701商業存款、0706建築企業存款、0712農業存款、0713城鎮集體企業存款、0714鄉鎮企業存款、0715三資企業存款、0716私營企業及個體户存款;活期儲蓄存款明細中0737個人銀行卡活期存款、1307儲蓄賬户存款、1308銀行卡外個人結算賬户存款等,這些存款類指標數據無法從系統中採集,目前這些指標的數據只能匡估上報。二是江蘇銀行各分行新系統不是同時上線,而是分批上線,這樣一來影響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二來影響與歷史數據的可比性。而且在同一個統計區域,不同格式、不同計量方法的會計指標數據無法歸併,數據不能準確反映真實的經濟金融情況。

2、從內容上看:由於新準則引進公允價值、攤餘成本和實際利率等理念,會計計量基礎有重大變更,但目前各金融機構執行尚不到位。如:貸款業務,根據新準則,貸款應按攤餘成本進行計量,並以此為基礎按實際利率確認利息收入,當貸款發生減值時,應將其賬面價值減記至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減記的金額確認為貸款減值損失,計入當期損益。當前各銀行對貸款本金與利息收入的計量,考慮到一是按新準則計算的貸款利息收入與按現行制度確認的利息收入差異較小,二是目前境內行營業税仍執行《財政部 國家税務總局關於金融企業應收未收利息徵收營業税問題的通知》(財税[20__]182號),該通知與新準則的規定差異較大,若按照新準則在賬面上確認利息收入,需要對賬面利息收入做大量調整後才能作為營業税納税基數,並可能面臨向税務局的大量解釋工作,因此,為便於操作,賬面仍按照現行核算制度,區分應計、非應計貸款分別核算,其結果與按照攤餘成本和實際利率確認的利息收入的差異,在總行報表層面統一調整。存款業務,根據新準則,存款應按攤餘成本進行計量,並以此為基礎按實際利率確認利息支出。各行鑑於按新準則計算的存款利息支出與按現行制度確認的利息支出差異較小,對存款業務的核算制度暫不作調整。

企業管理層從敍做某項交易的主觀動機出發,根據持有某項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意圖、能力等因素對其分類,並對不同類別的金融資產或負債,分別採用公允價值或按照攤餘成本計量。這就意味着,在對經濟事項所涉及的金融資產或負債進行確認、計量時,將進一步加大管理層認定的比重。因此大部分的確認、計量集中在各商業銀行的總行,基層行對此既不需要了解也無法瞭解。據調查,我市各商業銀行會計人員對新準則的實施僅在報表轉換操作的層面有所瞭解,對於深層次的背景和依據則一知半解。

一是要充分理解新準則中所闡述的關於公允價值、攤餘成本、實際利率等概念的含義,進而理解這些概念中藴涵的科學管理理念,並將這些理念運用到日常運營、流程改革和系統改造中。二是不斷轉變業務增長方式,實現商業銀行戰略轉型。通過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等新業務的方式提高盈利水平,做到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相統一,從根本上提高銀行業務發展質量、增收創利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

實施新準則需要採集的信息量多,信息涉及的業務面也非常廣,大部分信息需要業務部門提供,因此,新準則的執行需要所有員工、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按照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對歷史信息進行採集整理,重新梳理現有的業務管理模式,操作流程,將新準則的要求融入日常業務管理工作中。

按照新會計準則規定,商業銀行需做到:使用公允價值法時,能夠實現與其風險管理框架以及董事會批准的整體風險承受力相一致的風險管理目標;採用適當的估價方法,金融工具能以可靠的公允價值計價;定期披露涉及資產負債管理、風險管理等各方面的非財務性信息等。而要做到這些,商業銀行就必須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術、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並對現有信息系統進行改進和升級。首先,要按照持有的目的區分金融資產,對金融資產的價值按市場波動情況實行動態評估、管理和考核。其次,要按照新準則的要求改造現有的財務會計系統,進一步完善相關業務管理系統,進行業務流程再造,建立功能強大的數據庫,滿足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此外,還應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新的處理方法;對公允價值的來源進行甄別,對現有核算系統進行改造;增加投資,改進內部系統和程序,使其能實現對複雜金融工具的估值和處理。

一是建立新的會計核算制度。現行的會計核算制度難以適應新準則中所要求的金融資產、負債分類方法,銀行業應堅持審慎的會計原則,規範會計核算,從制度上保證其持續健康發展,迎接新準則帶來的挑戰。二是建立與新準則相適應的綜合統計制度。目前我國處於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交替階段,資產的分類與計量均有所不同,首先應針對不同機構實行分類推進,其次立足新準則,擴充原指標體系內容,建立一整套的金融業綜合統計指標體系。

財務數據是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進行有效監管的基礎,因此,商業銀行在實施新會計準則的同時,還必須同時考慮財政部相關財務政策及銀監會、人民銀行相關監管政策的要求。由於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原有的會計核算制度進行了變革性的調整,在實施準備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和其他監管要求的協調。

6、做好全方位培訓工作,提升銀行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

新會計準則改變了傳統會計的確認、計量、披露的技術和方式,並從規則導向轉向原則導向,提供了多種估值方法的選擇,需要更多的職業判斷,對於習慣於傳統記賬模式下的財會人員提出了挑戰。為此,商業銀行應儘快完成在職人員的相關培訓工作,從全局性、總體思路上和具體業務問題上進行培訓,在不同層面上展開,對內部不同的部門、不同分工的人員進行有側重的培訓;積極開展同業溝通和交流學習活動,加強對新會計準則的研究,研討實施新會計準則中取得的成效和經驗,面臨的挑戰和任務,取長補短,貫徹執行好新《企業會計準則》。

第5篇

眾所周知生產力包含人、產品、工具三個要素,而人是決定性的因素。以往計劃經濟時代,各行各業在工作和生產中採用的多種激勵措施一度發揮了極大的激勵作用。對湧現出的“雙先”、“勞模”,不僅給與廣播表揚、佩戴紅花、上光榮榜、頒發獎狀等形式上的肯定和鼓勵,而且在人事檔案、工資待遇、提拔任用等方面給與了切實的物質獎勵。從而,使每一位幹部員工視榮譽為生命,奮力工作,積極爭取;使一個系統、一個單位及其一個部門的“比、學、趕、幫”蔚然成風,一個個“雙先”、“勞模”層出不窮,不斷湧現,並由此克服了種種難關,使得各項艱鉅任務圓滿、超額完成,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但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不少單位只顧抓業務,而放鬆或丟棄了在人本管理中具有巨大積極作用的激勵措施。不少單位或部門一味強調績效考核、經濟獎罰及其“末位淘汰”,長期不進行綜合評比、不評先、不表彰。比如某商業銀行省、市分行會計部門,近三年來對各二級分行、縣級支行及其營業網點按照文件評比、推薦的會計、財會監管工作等“先進”,雖然有時還進行了反覆的確認,但最終是成大海,杳無音信,不僅沒有下文確認、會議表彰,更沒有頒發證書和獎金(品)。個別行有時評了也只是單方面的業務先進,不開表彰大會、不頒發獎狀、獎(金)品,只是兑現一下績效工資或下個表彰文件了事。選出的“先進”業績不入人事檔案,不與提拔任用掛鈎,更有甚者不什麼樣的“先進”照常下崗、照樣被“淘汰等等。凡此種種極大地打擊和傷害了廣大幹部員工幹事創業、爭先恐後的工作熱情與積極性,使廣大員工人人自危,幹一天算一天,時刻準備着、盼望着內退或買斷。從而,嚴重地影響和制約了全行的規範操作、安全營運及其有效發展。

因此,各行各級管理部門必須對此給與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必須儘快恢復和利用相應的激勵措施,加強人本管理:首先,各級行管理部門在進行相關業務評比的同時,要定期不定期地積極開展各類切切實實的綜合評先工作,評出的先進不僅是階段性、單項任務完成好,而且在政治、思想、品德及其工作能力等方面要有先進性體現。各級、各項(次)評出的“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在通過相應形式予以公開表彰的同時,將其先進業績及取得的相應榮譽記入員工人事檔案,並與提拔任用、下崗分流等緊密聯繫,大力營造爭先恐後氛圍。使“先進”獲得應有的待遇,讓全體員倍加渴望和珍惜各種先進榮譽,在意、留戀、珍惜自己的一份工作,自覺、全面的地執行每一項操規章制度,比學趕幫,爭先恐後;其次,深入基層一線解決員工的實際問題,讓員工感受到本行的關懷和温暖,增強歸屬感和凝聚力,激發員工以行為家、愛行如家的激情,積極認真工作、安心工作、舒心工作,不願、不敢違規。第三,制定涉及廣大員工切身、終生利益的處理處罰規章和辦法時,在做到符合上級政策、法規的同時,儘可能地提交所在單位職工代表大會予以論證和通過,使其既顯現人情化又使廣大員工心悦誠服地予以執行,並做好談心、疏導、教育等工作,絕不能動輒就拿撤職、開除、除名、撤點、減員和下崗對廣大員工施以威脅,使管理與被管理成為對立;第四,在對所轄某位違規員工進行重大處理處罰(撤職、開除)時,不能一味地強調從嚴從重,要根據其違規的實際性質及其相關的主客觀因素區別對待或人情化從輕處理,絕不能不分情況動輒就下文“踢人飯碗”,並使其申訴無門。同時,在對違規員工進行重大處理處罰(撤職、開除)時,儘可能地召開職代會,使員工的相關權利得到應有的保障,不僅使處理處罰合規、合法和合理,更讓全體員工心服口服受到應有的警示和教育,並使廣大員工的工作安全感得到切實的增強。

近年來,為了強化內部控制、有效防範和化解各類風險,各行在內部審計上收、集中之後,對業務部門的自律監管作了反覆的強調,並配備、明確了相應的專(兼)職業務自律監管人員。但由於長期沒有相應的組織和領導,對其進行業務培訓和指導、對其工作開展進行評比和考核、對其存在的困難進行解決、對其檢查發現的問題進行處理等,致使業務部門的自律監管人員成了“消防員”、“替補隊”,專崗不能專責,那裏有活去那裏,本職的監管工作做多少算多少、做到啥程度算啥程度、問題不能全面查處、查出的問題不能有效整改。從而不僅使業務部門自律監管“二道防線”的職能作用得不到有效地發揮,而且也浪費了很大的人力資源。

為此,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有限的人力資源,為了切實發揮業務部門自律監管“二道防線”的職能作用,各行各級管理部門必須對業務自律監管工作進行切實的領導和有效地管理。既然各行在當前經營人員相對緊缺的情況下,配備和明確了一定數量的監管人員,各項業務又必須業務部門的自律監管,各行各級管理部門就應該有相應的組織和一定級別的領導(或負責人),對其轄屬的自律監管工作進行經常性的組織、領導和負責,對各監管人員的監管質量、業績和效果進行相應的考核與考評、對各監管人員與遇到的困難或問題予以及時的協調和解決、對各監管人員的工作開展予以必要的培訓和指導、對各監管人員監管檢查發現的問題給與及時的處理和促改、對本行或本級自律監管質量與效果負責。需要指出的是,某些行為了加強自律監管工作的領導,把二級分行的監管人員全部上收集中到二級分行進行管理。雖然監管人員便於管理了,監管人員及其監管工作也相對獨立了。但由於各行營業網點較為分散,網點與網點之間、網點與集中地之間路程很遠(不少網點在數十、上百公里,有的更遠),加之沒有相應的交通工具等,致使上收後的人員懸浮於二級分行或只能開展一些次數和內容有限的監管檢查,成了“二審計”,不但沒有更好地發揮監管的職能作用,反而使其職能受到很大的消弱。因此,各行應根據自身是城市行或農村行、網點遠近、分散程度等實際,實施科學的管理模式,比如網點相對集中、距離二級管理行相對較近的城(鎮)行可以對全轄或城區各行各業務部門自律監管人員集中管理、統一作業。而網點較為分散、各網點之間、網點與二級管理行又有很大的距離的行,就應該實行全轄監管人員統一選聘、統一建檔(人事、組織及其薪資也可以集中統一管理)、統一考核(評)、就地或派駐各支行分散作業,而不應不講實際搞一刀切;

隨着規範經營從嚴管理的不斷加強,各行各級管理部門對各管轄行及其網點各項業務的監管、審計和檢查的頻率、範圍及內容等不斷加強,有的不惜出動全體審計人員或調動大量的業務人員,開展為期成月的、全行性的大範圍檢查或審計。不僅佔用了大量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而且花費了大量的吃、住、行、送及其參觀旅遊招(接)待費用,但效果並不甚明顯。其一是兵團作戰,檢查的單位多、內容雜、方案細,大推大哄不能靜心深查細審,致使應該檢查的沒有檢查、應該發現的問題不能發現;二是有些審計、檢查也查出了不少問題,但絕大多數問題在最終定稿上報時被刪減(刪減問題數約在整個發現問題的百分之五十至八十,甚或更多),致使查處的問題也不能全面反應和暴露原因是代表上級行的審計檢查往往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發現問題不論問題大小、是否已整改及其問題的實際性質與客觀原因,都要以“如實(不反映具體情況和原因,説重不説輕)”上報並給予嚴厲的處理處罰“相威脅”。同時,部分被查行的上級或上上級領導部門,在聽取或批閲檢查審計報告時也確實存在只説問題不問原因、一味追究責任、從嚴、從中處理的現象;三是不少跨行或越級檢查審計,只管檢查不管整改或只是催要整改回復或報告,致使檢查發現問題得不到徹底有效地整改。

因此,為了加強和有效管理,各行不僅要加強審計檢查的頻率和力度,更要注重問題的整改。一是有關管理部門及經營行的上級管理部門,要把各類監管、審計和檢查委託各相關部門,使其按部就班,一項一項地進行、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地開展,儘可能避免兵團作戰大推大哄;二是轉變審計、檢查作風,平心靜氣、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區別對待,以檢查促改為目的以處理處罰為輔助,切實提高審計檢查效能。三是落實發現問題整改責任制,在儘可能實行誰檢查誰促改的同時,對一些跨行、跨部門或跨級等檢查發現問題的促改,要落實給被查行的二級分行相關部門(不僅可以保證整改的真實性及其效果,而且可以及時、有效地解決或協調解決被查單位難以整改的問題,比如人員和設備配備等),並做好必要的跟蹤檢查或抽查。從而,保證既嚴查又嚴改的從嚴管理之目的。

第6篇

隨着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社會上出現了大量各種形式、規模和內容的超市。這些超市由於商品品種齊全、價格合理、便利優勢,深受消費者喜愛。調查中我們發現安陽市的超市普遍採用自行購置的商業軟件,以前台運用微機收款、後台使用服務器管理的基本模式進行賬務處理,這種新的經營模式對常規的税收管理、檢查、取證都帶來了

(一)經營形式主體成分多元化。目前,超市的經營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向。各種經濟成分參與到超市經營之中,一般為個人出資,也有股份合資,外商投資、個體經營等等,加入零售競爭行列,形成同台競技、共同發展的格局。

(二)經營方式多樣化。早期的超市一般以自營為主,而現在則採取場地租賃、商家進場進店以及聯營等方式,經營方式相當靈活,自營陣地和空間不斷縮小。對場地出租,主要是收取租金;對進場進店者,主要是收取進場費;對聯營的商品,主要對銷售額進行“提點”即按一定比例提取分成。

從經營狀況看:成規模的超市一般經營面積大、從業人員多,但倉庫存儲卻不大、一般上規模的商業超市基本上在1000平方米左右,從業人員在50人以上。商品擺放在營業區貨架上,顧客進入營業區內隨意挑選,營業員按櫃枱提供介紹服務和貨物監控。其庫存商品大都在櫃枱上陳列,一般倉庫很小,缺貨時,通過電話聯繫快速補缺。

從經營範圍看:一般成規模的超市經營範圍涉及洗滌、百貨、煙酒、副食、日雜、服裝、五金交電、家用電器、手機電腦、牀上用品、文化用品、蔬菜等多個方面,品種多達上萬種。

從進貨渠道看:一是採用聯手壓價採購方式,多地超市統一聯手採購,爭取以最低價位購入商品,毛利率可達15%—20%。二是與廠家簽訂年度銷貨數量協議,按廠價直銷,廠價返還手續費。三是部分商品廠家租賃櫃枱銷售。四是廠家支付促銷員(營業員)工資銷售。五是租賃櫃枱,只收取租賃費,由租賃者自己採購。

從銷售情況看:主要以零售為主,費用基本固定,主要是租賃費、人員工資、電費等其他經營、管理和財務費用。一般來講,成規模的大型商業超市銷售量都比較大,一般年度銷售額在數百萬元以上。

(三)經營分佈廣泛化。大型超市不斷進行經營擴張,以總機構為立足點,推進其分支機構遍佈城鄉,店面分佈日益廣泛。形成了點多、線長的經營格局。如我市華聯、萬源等大型商業超市,在多處設立分店,以設立“網點”來搶佔市場。

(四)經營面積規模化。拋開一些以經營煙酒副食為主的小超市不算,一些大型超市在經營面積上做文章,以形成規模化效應。龐大的經營面積、良好的購物環境、齊全的商品貨物是超市競爭的主流,以追求利潤最大化。如丹尼斯、華聯均擴大了店面規模。

(一)賬目設置不規範,難查賬。超市購進貨物一般都不作手工明細賬,而是將貨物品名、數量、單價以不同條形碼形式輸入電腦。銷售時由電腦收款機對商品條形碼進行識別、結算收款和核算收入。按規定,電腦資料和賬簿、憑證都應按規定年限進行保存。但是,有些超市在經營過程中有刪除電腦資料的問題,這實際上等同於銷燬了賬簿記錄,導致税務人員無法對其銷售收入進行核查。有的超市設置兩套帳或賬目設置不規範,有的沒有往來賬,有的沒有庫存商品賬,有的沒有銷售明細帳,造成原始單據不真實、不完整,日報單保存極不齊全,查賬時無從下手,税務稽查無法取證。同時普遍存在現金交易量大和大額坐支現金現象。所以,在檢查中很難從其資金流量、銀行對賬單中找到突破口。

(二)賬務核算不正規,銷售收入不實。一是遲記收入。按照規定,收到貨款,將購物券或提貨單交給購貨方,銷售就已實現。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不少超市將這部分收入先掛在往來賬上,過一段時間再記收入,造成税款滯納,甚至可能造成人為調節應納税額等現象。二是損失不處理。對於開架售貨方式經營方式,容易出現商品丟失或損失,像蔬菜、肉類、副食品保質期較短,腐爛、變質、過期等現象經常發生。超市在盤點時沒有按規定作賬務處理,或者賬面根本就不反映。税務機關也沒有能力為其盤點。三是存在將商品當福利發給職工,開業時送出相當數量贈品的現象,但是賬上均沒有記錄。

(三)超市內“店中店”難以區分。有些超市將櫃枱或部分場地租賃給其他經營者自主經營,税務機關難以區分哪些是超市自身經營,哪些是租賃經營。在納税問題上,超市和“店中店”互定盟約,相互推諉,逃避納税。而此部分經營收入沒有通過超市的商業管理軟件記錄,也沒有被税務機關所管理,形成税收管理的“真空地帶”。不少大型連鎖超市經營方式一般分為專櫃經營和自營。專櫃經營採取引進手工作坊或者特色商品銷售,由超市統一()收款。超市與專櫃供應商簽訂合同,規定供應商每期應達到的最低銷售額,如達不到則由該供應商補足或者撤場。月末結算供應商開具進項票時增大扣點,即供應商按實際銷售額少開金額。因此一些供應商為能繼續在超市經營,在沒有達到最低銷售額的情況下,按照最低銷售額開具增值税專用發票,造成虛假的銷售,無形中增加了超市的當期進項税額,降低了税負。

(四)會計電算化和核算資料的集中管理導致税務監管難。在會計核算管理上,當前連鎖超市採取購買或自行開發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財務管理系統來加強對企業經營過程的控制。根據《徵管法》規定,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税人的財務、會計制度或者財務、會計處理辦法和會計核算軟件,應當報送税務機關備案。而在實際執行中存在三個問題:一是企業使用的財務軟件以及各系統管理軟件種類多樣,各種財務數據歸集及生成方法不一致,各類明細帳格式也不統一,給日常税務管理和税務稽查帶來難度;二是會計核算軟件報送備案規定執行不到位。在使用計算機記賬的納税人中,很少有企業向税務機關報送備案,而税務機關對此的管理也比較薄弱;三是目前多數財務軟件都允許設置多個“帳套”,分別進行加密,各“帳套”之間的會計資料(如記帳憑證)可相互傳遞、取捨,而且對各帳套文件的存儲無任何限制,既可存儲在本機硬盤中,也可通過網絡存儲在其它硬盤、光盤等存儲介質中,並可在已知密碼的前提下,實行信息共享。這就為企業設置多套帳偷税、逃避税務檢查提供了便利。在財務帳冊數據管理上,目前連鎖超市實行高度集中化管理,税務機關在稽查時不能及時掌握納税人的資料,需要企業提供的統計數據和財務數據,都能臨時生成。這樣,企業提供數據的真實性、全面性則取決於企業。此外,税務機關在進行納税檢查時,需要到核算地開展工作,增加了税收成本。

(五)税收管查不到位現象存在。當前商業經營形式靈活,而對五花八門的商業促銷活動,税務管理沒有明確的政策依據,同時,税收管理員業務素質不高,普遍缺乏商業管理知識,都給管理造成了一定困難。税務稽查作為税收徵管的最後一道防線,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對商業企業特別是大型商業超市檢查面偏小,對商業營銷了解甚少,沒有有效地遏止偷税行為的發生。

(一)全面推行税控裝置。《徵管法》明確規定:國家根據税收徵收管理的需要,積極推廣使用税控裝置。税務機關要切實加強税控裝置的推廣力度,強制性要求所有超市必須納入税控管理,所有業務通過税控機具開票,所有數據進入税控存儲。在税控收款機中添加能準確記錄納税人經營情況,對納税人銷售出去的貨物,無論是否開具發票,税控收款機都能自動存儲銷售額的“税控黑匣子”,税控收款機的密碼由税務機關掌握,税務機關按月將其存儲的信息和納税人申報的信息進行核對,確保銷售收入的準確性。税務機關應加強監督,促使超市全面使用税控裝置,並強化日常檢查,一旦發現未按規定使用、損毀或擅自改動税控裝置的,可依照《徵管法》進行處罰。同時加大對税控裝置的檢查力度,對不按規定安裝使用税控裝置的,實行從嚴查處,以糾其過。

(二)加強超市日常税收徵管。一是依據原始單據記錄,突出對商品購進和銷售情況進行監管;建立定期盤點報告制度,對非正常損失及時進行處理。二是依據每日銷售記錄,突出核查購銷明細情況。税務人員依據日銷售記錄,進行“兩簿一表”對照,核實其實際經營狀況,掌握銷售額。三是依據銀行和進貨單據,突出對資金與貨物的流向和流量進行雙項比對管理。

(三)重視企業會計軟件的報送備案制度。企業報送財務軟件資料包括財務軟件功能、操作程序、各環節數據來源等具體內容,當財務軟件升級或主要功能改變時,應及時向税務機關備案。對未按規定報送的,應嚴格按照《徵管法》規定進行處罰。同時,企業必須保管好紙質帳簿,以備税務機關審計或檢查。税務人員要加強對企業財務軟件的學習,掌握財務軟件的操作和審閲方法,提高管理能力。

(四)加強税收管理力度,規範超市財務管理行為。一是加強對超市納税人的税法宣傳,輔導納税人建帳建制,引導並規範其財務管理行為。二是對納入增值税一般納税人管理的,要責成其分品種、分櫃組建立各種明細帳。必要時可以突擊盤點某種或某類商品庫存,查看其進、銷、存是否相符,堵塞税收徵管漏洞。三是深化超市税收分析。税收管理員要加強對超市税收的調查分析,掌握其“銷售額變動率”、“成本毛利率”,定期開展納税評估。對評估異常户採取“登點核查”等方式,核實真實銷售額;對於“店中店”採取實地勘察、暗訪、長期跟蹤管理等方法,摸清租賃櫃枱或場地的真實情況;對承租承包人,按規定辦理税務登記,納入税務管理。

(五)加強商業超市發票管理。一是把超市的pos機銷售記錄與發票開票系統相連接,做到小票即發票。二是電腦版發票必須通過電腦開具,開具發票必須使用税務機關開發或認可的開票軟件。三是發票開具必須內容完整。按照發票管理辦法的規定,逐欄逐項填寫完整,對將發票品名籠統地開為勞保、辦公用品、日用品的,必須附列具體明細清單。四是加強對超市發票的審核,對其開具的增值税發票和普通發票的流向進行追蹤,防止税款流失。五是加強普通發票的日常管理和監督。税收管理員定期對超市pos機的收銀數據、上傳數據、申報數據進行分析、評估,對超市pos機機打發票的使用情況進行抽查、核對,掌握其真實情況。

(六)加強對獨立納税人的税務管理。一是由超市管理者提供超市內獨立納税人的名單、經營面積、租金及經營狀況,並定期提供變化情況,加強税源監管。二是超市內的獨立經營者,必須按規定辦理營業執照和税務登記,否則不允許其在超市內經營。三是定期清理超市內獨立納税人,對漏徵漏管户要依法進行處理,對定額偏低的個體户調整定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