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蠟燭》課本劇劇本6篇 《餘燼:《半截蠟燭》課本劇劇本》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2W

《半截蠟燭》是一部深情的文藝劇,講述了一個孿生姐妹之間的追尋和牽掛。該劇是一本國小課本劇本,旨在培養孩子的情感教育和表演能力。劇情深刻而感人,是一部適合全家觀賞的作品。

《半截蠟燭》課本劇劇本6篇 《餘燼:《半截蠟燭》課本劇劇本》

第1篇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這時候,大兒子傑克慢慢地站起來,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生個火吧。説着,伸手端起燭台朝門口走去,屋子頓時暗了許多。中尉快步趕上前,(厲歷)聲喝(hē hè )道:你不用蠟燭就不行嗎?一把奪回燭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è é)運即將到來了。在鬥爭的最後時刻,他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燭焰搖(曳葉),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彷彿(fo fu)成了屋子裏最可怕的東西。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sì shì)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

1、在括號裏選擇正確的讀音和詞語,用——畫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對着越來越短的蠟燭,傑克會想些什麼呢?寫出傑克的心理活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猛然、突然),小女孩傑奎琳嬌聲地對德國人説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瞧了瞧這位可愛的小姑娘,説:當然可以。我家也有一個你這麼大的小女兒。傑奎琳(鎮定、鎮靜)地把燭台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

3、嬌聲的意思是____,傑奎琳嬌聲對司令官説話是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傑奎琳的舉動中,你體會到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截蠟燭》課本劇劇本6篇 《餘燼:《半截蠟燭》課本劇劇本》 第2張

第2篇

3.能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説班次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4.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指導學生認真朗讀,通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靜的動作、神情、語言、心理描寫去體會一家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1.齊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麼用半截蠟燭作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1)請大家自由讀第一場戲(第三自然段),思考:你準備通過伯諾德夫人的哪些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來演出她的勇敢、機智。把重點詞句用相應的符號圈畫出來。

儘管情況危急,伯諾德夫人內心十分焦慮,但她還能表現得這麼從容、機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讓你演伯諾德夫人,你能通過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把伯諾德夫人機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來嗎?

(4)除了伯諾德夫人,這場戲中還需要哪些角色?(三個德國軍官。)演出他們怎樣的特點?文中提示我們演好哪個動作?(闖)除了動作,你還能聯繫第一二節的內容想象一下他們進來會説些什麼嗎?

(6)佈置任務。演員表演,觀眾注意看他們的動作,仔細聽他們的語言,還要觀察什麼呢,自己看吧。

(8)是的,在課本劇中,有些描寫人物動作、語言、神情及心理活動的內容完全可以由演員發揮自己的想象去演出來。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語都念出來。)

(1)、小結佈置:剛才,我們通過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場戲的演出。能採用剛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後二場戲的演出嗎?第二場戲的主角是──?第三場戲的主角是──?組長起立,代表小組選擇其中一場戲。

(2)、同法默讀一齣戲,思考:你準備從人物的哪些動作、語言、神情及心理活動來演好機智、勇敢的傑克或傑奎琳?圈畫關鍵詞句。

在這麼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一家以國家利益為重。靠自己的機智、勇敢終於成功地保住了蠟燭中的機密,多麼愛國的一家人啊!

今天,我們通過合作、探究學會了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及心理活動把劇本演了演,那麼,你能説説劇本和一般的寫人記事的文章有什麼不同嗎?

第3篇

23 半截蠟燭 12半截蠟燭(a、b案) 12半截蠟燭 課本劇《半截蠟燭》 半截蠟燭 教案

半截蠟燭 教案 《半截蠟燭》教後反思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半截蠟燭》教案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之一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3 《半截蠟燭》片斷賞析之一 12、半截蠟燭

在“對話”中生成語文素養——特級教師周益民《半截蠟燭》教學片段評析 《半截蠟燭》評課稿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及反思 《半截蠟燭》第一課時 半截蠟燭 教案2

周益民詩化語文《半截蠟燭》教學片段評析 《半截蠟燭》走進人物的內心

在涅磐中重生——我的《半截蠟燭》課堂教學成長紀實 <半截蠟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引起的爭議

?半截蠟燭》教學後記 6、半截蠟燭 《半截蠟燭》練習 半截蠟燭練習設計

?半截蠟燭》是九年義務教育小語第十冊第12課。課文生動地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事,讚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課文可分為四段。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地相當細膩。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目標句有激勵,導向功能,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2、學會本課5~8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2~3個字只識不寫。理解“厄運”、“搖曳”、“鎮定”等詞語。

3、能聯繫課文內容,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4、通過合作的形式,續編故事,培養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從不脱離教材本身和學生的接受能力考慮,圍繞課後練習題,確定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等的閲讀感悟,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我在教學過程中將主要採用質疑點撥法等自主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學習、前後聯繫、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多渠道接受信息。

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掌握從讀到思的學習方法。在讀中抓關鍵詞,體會人物心理,進一步思考理解,教師適時點撥,學生細細揣摩,突破難點。

1、激趣直接板書課題──半截蠟燭,學生質疑,你會想到什麼?是不是會想:為什麼會是半截蠟燭?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用呢?然後學生帶着問題自讀。簡煉地概括出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或含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國軍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護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的事。)

1939~1945年,是人類歷史上至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重、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我認為,任何語文教學的改革都必須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讓學生從小了解善惡,瞭解歷史。適當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這是第一課時的重點,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讀思結合的良好習慣。《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十分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及應用。

指名學生逐段朗讀,掃除字詞障礙,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思路,中間採用學生自評和他人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鼓勵學生體會課文語言的簡練和準確。

指導學生抓住人物活動的主要情節,圍繞中心來歸納段落大意。

教師先提出一個思考題提綱挈領,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為了保護這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他們都想了哪些辦法在跟敵人周旋?讓學生用心地讀讀課文,畫一畫,説一説,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採用“以述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語言材料,在主動、積極的思維中,感知思想內容。

“外靜內急”,這不僅是伯諾德夫人一家人跟三個德國軍官的鬥爭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整個法國人民的一種特有的鬥爭方式。

(“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着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文章2、3、4自然段是重點段落,要着重讓學生反覆朗讀,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領悟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的機智和勇敢。例如:從哪看出伯諾德夫人的機智沉着?學生通過瀏覽、默讀找出“許多、始終放心不下、絕妙”等詞語讀出人物當時緊張卻不慌亂的心理。

大兒子傑克和小女兒與敵人的周旋以學生的學為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還是通過學生找出表現任務機智和勇敢的關鍵詞來體會心理活動。圈畫出動作、神情、語言的有關語句。通過指名讀,賽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加深感受。

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卻一次又一次地與三個德國軍官周旋,最後終於保住了那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這三個人你最佩服誰?為什麼?請再次用心地讀讀課文,同桌相互交流。

本文僅僅是法國人民抗擊德國強盜的一個縮影,其實當時的整個法國天天都在發生着像伯諾德夫人一家人所進行的鬥爭,最終將德國強盜趕出了法國的土地。

學生對人物的體驗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更豐滿了,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鬥爭也有了總體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當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2、第三課時可讓學生表演課本劇,課前準備好,加深學生體會。

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下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 如果被發現會出現什麼情景?如果沒有被發現又會出現什麼情景?

給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説話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寫的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也是孩子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當然從孩子的寫作中教師也能發現其對文本理解的程度。

第4篇

3、能課文分段,歸納段意。能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説班次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4、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指導學生認真朗讀,通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靜的動作、神情、語言、心理描寫去體會一家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2、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齊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麼用“半截蠟燭”作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音:蠟燭許諾遭到盯住琳琅滿目樓梯搖曳強盜祕密厄運

1、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等的讀讀、悟悟,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2、通過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編成課本劇演一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半截蠟燭》這篇課文。誰能根據屏幕提示説説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當_____時,伯諾德夫人_____(怎麼做)_____(結果怎樣)

當_____時,大兒子傑克_____(怎麼做)_____(結果怎樣)

當_____時,小女兒傑奎琳_____(怎麼做)_____(結果怎樣)

交代:這節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通過合作、探究把這個一波三折的故事分三場編成課本劇演一演好嗎?

1、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讀第一場戲(第三自然段),思考:你準備通過伯諾德夫人的哪些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來演出她的勇敢、機智。把重點詞句用相應的符號圈畫出來。

假如你就是伯諾德夫人,你能把這段心理活動以你自己的口吻表達出來嗎?。

指導這是你的心理獨白,你這麼大聲説出來,不引起敵人的懷疑才怪呢。誰再來做一回伯諾德夫人。

儘管情況危急,伯諾德夫人內心十分焦慮,但她還能表現得這麼從容、機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讓你演伯諾德夫人,你能通過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把伯諾德夫人機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來嗎?

4、除了伯諾德夫人,這場戲中還需要哪些角色?(三個德國軍官。)演出他們怎樣的特點?文中提示我們演好哪個動作?(闖)除了動作,你還能聯繫第一二節的內容想象一下他們進來會説些什麼嗎?

6、佈置任務。為了確保演員發揮最好水平,給一點合作的時間,下面的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們的動作、語言、神情及心理活動表演出來。

7、演員表演,觀眾注意看他們的動作,仔細聽他們的語言,還要觀察什麼呢,自己動腦看吧。

簡評:主角演得怎樣?(激趣:假如我是當時的總統戴高樂,我一定會為你有這樣的好公民而驕傲, 獎你一枚榮譽勛章。)

其它同學演得好嗎?(激勵:甘當綠葉,演好配角從而反襯出主角的機智、勇敢這種精神值得敬佩。)

怎麼沒人表揚我呀?説明(老師讀得旁白和分角色朗讀時的旁白一樣嗎?

是的,在課本劇中,有些描寫人物動作、語言、神情及心理活動的內容完全可以由演員發揮自己的想象去演出來。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語都念出來。)

1、小結佈置:剛才,我們通過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場戲的演出。能採用剛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後二場戲的演出嗎?第二場戲的主角是——?第三場戲的主角是——?組長起立,代表小組選擇其中一場戲。

2、同法默讀一齣戲,思考:你準備從人物的哪些動作、語言、神情及心理活動來演好機智、勇敢的傑克或傑奎琳?圈畫關鍵詞句。

◆動作:(慢慢站、端、從容搬回、生火、坐待)重點提示:在什麼情況下表現得這麼從容的?讀句。

◆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現呢?分角色朗讀,邊讀邊想該抓住哪些方面演出其它角色的特點。

4、交流傑奎琳。傑奎琳的機智、勇敢你認為關鍵是演好哪個地方。

◆重點提示:嬌聲。理解。(博得敵人的好感,這樣一來,當她提出要求時才不會糟拒絕)

◆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在長期的對敵鬥爭中,小小年紀便懂事了,和媽媽哥哥一樣機智、勇敢)

◆聯繫當時情況的危急,聯繫她説的話,誰能猜出傑奎琳此時一定在想些什麼?再讀她説的話。

◆還有哪個地方表演時也該注意的?(鎮定、道晚安)給你個機會,找一個你最信得過的朋友跟你合作讀軍官的話,其它同學一起讀旁白。同學們繼續想象一下怎樣把傑奎琳的機智、勇敢給表演出來。

通過剛才的探討,大家有信心把這二場戲演好嗎?注意演員關鍵要演出文中提示的人物動作、語言、神情,有本領的還可增加一些你認為更能突出主角機智、勇敢的表現或心理活動。

6、挑選兩組表演。下面同學作評委,評出最佳主角獎和最佳配角獎。

◆結合評最佳主角獎。抓住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再次感受主角的機智、勇敢。

◆結合簡評配角獎。感謝你們的演出,讓我們看到了一羣兇殘的但又尚有些人性的德國鬼子。也更加讓我們感受到了伯諾德一家的機智、勇敢。

◆結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這盞在最後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你想説什麼?引讀兩次描寫情況危急的句子。(出示)

在這麼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一家以國家利益為重。靠自己的機智、勇敢終於成功地保住了蠟燭中的機密,多麼愛國的一家人啊!

今天,我們通過合作、探究學會了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及心理活動把課文編成簡單的課本劇讀讀演演。其實,在第二次世界期間,發生過無數像這樣感人的故事。同學們可回去拿些資料,並把今天的方法試着把他們編成課本劇來讀讀演演,好嗎?

第5篇

當前的閲讀教學“讀風”很盛,有人用“讀”佔鰲頭來描述。雖然讀得充分,但是不少課讀得質量不高,是不求甚解的讀,多次重複的讀,是失去悟性、智慧和人文底藴的讀。細心研讀課程標準不難發現,新課程十分強調“感悟”,強調“悟性”的培養,強調在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悟讀”,是閲讀教學的理想狀態。

以形象感悟內涵,是“悟讀”教學的重要策略。文學作品是以生動、活潑、感人的形象説話的。創造與課文內容相和諧的情境,化枯燥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可以獲得超越時空的心靈對白和審美感悟。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多種手法,如,單獨或綜合運用語言、音樂、繪畫、具體事物、多媒體等等,都能創設出逼真的情境,使學生產生新穎感、驚奇感,從而調動他們多種感官乃至全部心靈,悟出文章的真情和真意。

又如一位教師教學《半截蠟燭》時,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同學們,如果我們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一部電影,你覺得出現最多的鏡頭是什麼?”學生的感悟是個性化的:“是那半截蠟燭。蠟燭是貫穿整個故事的,蠟燭牽動大家的心。”“我覺得是牆上的一面鍾,‘嘀嗒嘀嗒’的聲音一直在耳邊迴響,伯諾德夫人和兩個孩子越來越緊張。”“我眼前總是閃過德國軍官的陰險的眼睛。伯諾德夫人總覺得他們似乎發現了蠟燭的祕密。”……閲讀活動強調“尋言以明像”,學生一邊讀一邊在腦中“過電影”,通過還原語境,探尋到了文本的意義。

?讓兒童感受閲讀的樂趣──新理念指導下的閲讀教學有感·珍視感受,傾聽閲讀意見〗

閲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閲讀教學是一種心靈的交流,精神的對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英國著名作家毛姆認為“閲讀應該是一種享受。”閲讀優秀的作品能幫助我們克服個人生命的侷限,感受人生的博大,觸摸人世間的哀樂、悲苦與傷痛,從而使生活變得豐富、充實,由此領悟到人生的美好,形成良好的語言感悟、應用能力。那麼如何讓兒童感受閲讀的樂趣呢?

語文教學應以學生的閲讀為中國,以學生的發展為歸宿。教學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個性健康的、充分的發展。然而,學生對統一的文本、統一的問題體悟可能是不同的,學法是各異的,表達也是有差別的,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個性和生命智慧,能動地謀求自身發展,課堂上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要努力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觸。”啟發學生儘可能多維、多向、多層面地揣摩感受作品的內涵,去發現作品中新的意義,使教材在促進學生的發展中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如:教學《半截蠟燭》一課時,教師出示伯諾德夫人的語言,“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讓學生再三讀,並説説自己體會到什麼?有的學生説,從“先生們”這個詞體會到伯諾德夫人對德軍很有禮貌;有的同學説,從“瞧”、“亮”這些詞體會到伯諾德夫人想轉移德軍對那半截蠟燭的注意力。其實,不管學生怎麼讀都表達了一個意思,伯諾德夫人想轉移德軍的注意力,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學生已經讀出了自己的感受與理解。教學描寫傑克表現的那段話,讓學生默讀,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揣摩人物的內心,讓學生在本子上寫一寫:你想對傑克説些什麼?繼而小組交流自己的感受。大家交流時,同學們各抒已見,暢所欲言,走進了傑克的心中。傑克的懂事、鎮靜、機智、勇敢你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出來的?在老師層層深入的指導點撥下,同學們邊讀邊思,邊讀邊體會,已經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通過抑揚頓挫的聲音表身臨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摯之情。

?讓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重情趣,角色扮演指導學生主動參與〗

古人曾説過:“鴛鴦繡取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如果在課堂上教師只注重自己的津津樂道,而不給學生有訓練嘗試的機會,要提高學生的語文閲讀能力是一句空話。因此,在國小語文閲讀教育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和發揚國小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語文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認知、增長智能、提高素質。

在課堂中讓學生扮演角色參加表演,活潑生動,富有情趣,它還符合國小生愛動好玩的特點、富於想象的年齡特徵,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使個性充分發揮,如學習《半截蠟燭》一課讓學生表演,學生為了演得逼真、到位,必須讀好課文,揣摩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活動,體會伯諾德一家三口機智、勇敢、沉着、鎮定的性格特點。反覆練習,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參加、積極活動的狀態,入情入景地通過表演將內容表演出來。

學生多動眼看,多動腦想,多動手操作,多動口説與問,有了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和學習主動權,就會受到薰陶,形成能力。

?透視閲讀教學中的“秀”·閲讀教學中的“表演秀”〗

實施課程改革三年來,教師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在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或質疑,或朗讀,或合作,或實驗,或表演……然而在這些令人欣喜的語文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課堂學生為活動而動,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效果“平平常常”,實質上純屬“作秀”。

愛活動,愛表演,好勝性強是國小生的天性。為此,我們教師將表演引進了課堂,可是事實上表演效果並盡如人意,在課堂上出現了以下現象:

在閲讀教學中,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確實能夠拉近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在表演中獲得真切體驗,同時鍛鍊語言表達能力與創造能力。但有的教師把"表演"看作是一種時髦。於是不看課文內容,不考慮學生的年齡結構,不顧表演難度,把學生當作專業演員,在教室這樣的 “舞台”讓學生登台獻藝,這種表演往往生硬呆板,引來哈哈的笑聲。有的課文雖然適合學生去表演,但必須在學生充分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表演,才能入境入情。

國小語文課文中有一定數量的課文適合學生表演。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表演來讓學生理解課文,本應無可指責,而且也是必要的。但我們身邊少量語文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課堂上又是教師示範性表演,又是學生嘗試表演,小組合作表演,整整一節語文課就在表演中結束了。課文中的故事情節學生可能明白了,但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了嗎?答案不言自明。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半截蠟燭》時,就在“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巧妙地和德軍周旋的?”的問題中導入了新課,接着便組織學生表演故事。整個表演中師生忙得不可開交,哪有時間顧及文本,更談不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張慶老師説過:“簡簡單單地上語文,應當具備這樣幾個特徵:頭緒簡化,目標單純;多一些‘語文’,少一些‘關於語文’的東西;課堂情境相對穩定,而不是像走馬燈那樣頻頻轉換;作業當堂完成,把課外時間還給學生。”

然而在當前的閲讀教學中,很多教師為提高教學效果,想方設法地運用多種手段。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為了教學需要,教師安排的活動。有的課堂上,往往是多種手段一齊上,那場面真是“鑼鼓喧天”。課上完了,教師,學生累的夠嗆,卻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筆者以為,一堂課上,教學輔助手段運用太多,首先會佔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時甚至會轉移學生注意力,影響到學生閲讀文本的興趣。長此下去,不利於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只有簡化教學手段,讓閲讀主宰學生的學習過程,主宰教師的教學過程,加強語言文字的錘鍊,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所以,我們在運用教學手段時應儘量做到一個“簡”字。

在選用教學手段時,還應注意操作上要力求簡易。筆者以為簡易就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能力相適應。如有的教師在讓學生分角色表演課文時,不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喜歡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課本劇,但往往卻事與願違。如一位教師在執教《半截蠟燭》時,找來一位學生扮演軍官,想讓學生把當時緊張的氣氛再現出來。由於學生的表演不到位,沒有把緊張的氣氛呈現出來,反而逗得下面的同學鬨堂大笑,反而破壞了之前好不容易創設的課堂情境。顯然這位老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和操作自身的難度,結果註定是失敗。因此,我們在課堂上安排學生活動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先問問自已:這些活動有沒有必要開展,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是否能達到活動要求前面那位教師完全可以播放一小段相關的影視資料,沒有必要安排學生去表演。

?讓合作學習煥發出生命活力·合作前指導學生明確目標,規則〗

“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可見在國小生語文中培養其合作能力多麼重要與緊迫。走進當今的課堂,合作學習似乎已成為一種“時尚”,隨處可見。

可是我們經常會看到或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學生缺乏合作意識,而且也不會合作;經常會出現“搭車現象”,即個別同學積極參與,其他同學袖手旁觀;教師指導抓不住重點,師生間不能有效地互動;課堂討論形式過於單一,學生漸漸地對討論產生厭煩情緒……形式上是合作,而效果並不理想。如何使合作學習落到實處,讓合作學習煥發出生命力。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則的合作學習很容易成為“自由市場”,嘈雜無序,學生難以受益。在合作學習開始前,教師要使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和任務,並對操作程序給予説明。我在教《半截蠟燭》這一課時,把全文分成三個片段,以組成導演團研讀劇本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一開始便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2、各個小導演各自先研讀課本,找出劇本中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句子,想想該怎麼演,為什麼。如有需要,可適當增加內容。

4、導演團派代表“執導”,並交代了合作時的注意事項。這樣,學生接下來的合作學習也順利,有序了。

?淺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藝術·妙用反問語言,撥正思維方向〗

語言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運用自己的語言藝術,引導學生自發、自主、自覺、自由地走進教材,融入生活,往往會使課堂更加充滿活力,充滿個性,充滿靈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地訓練自己的語言,形成富有個性的課堂語言藝術。就課堂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教師的語言,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新課標》指出: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誠然,在瞭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內涵的時候,學生往往會運用自己富有個性的思維方式,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有些見解極具創造性。但不能否認,由於學生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的限制,有時的想法難免會出現偏差。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語言稍有不當,就可能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挫傷學生的自尊。這時,教師如果能巧妙地運用自己的語言藝術,把尷尬消於無形,把思維方向撥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學《半截蠟燭》的時候,我問:“伯諾德夫人一家得救,你們認為應該感謝誰呢?”其他的學生都説得有理有據,但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大聲説:“應該感謝那個德國少校。”並且闡述了自己的理由。這樣的答案肯定是錯的,可應該怎麼辦呢?我反問了一句:“照這樣説,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是對的了?”那個學生立刻明白了老師的意思,重新埋下頭研讀起課文來,並且很快形成了正確的認識。

?優化語文課堂教學促學生全面發展──課堂教學中的幾點嘗試·培養想象力,點燃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展開想象,引導求異思維〗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學習語文要注意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繫,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獲取知識,

形成能力。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必須優化課堂教學。為此,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我開始以下嘗試。下面談談我的做法。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可見,想象力對學生智力的發展,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中,注意因文而異,憑藉課文中某一重點,同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的想象訓練點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以得到提升的目的。例如《半截蠟燭》一課,文章圍繞對母子三人的動作、語言、神情的刻畫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教學時,我啟發學生想象母子三人的內心活動,啟發學生想象:面對中尉重新點燃蠟燭,兒子傑克在慢慢站起來之前是怎麼想的?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有了這樣的鋪墊在結束課文時,再讓學生填空。

在這樣的氛圍中,同學們通過回答、交流、對人物的內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從而培養學生善於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探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迸發思維的火花。

?新基礎教育中動態生成性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巧借錯誤,因勢利導〗

“新基礎教育”認為: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過程,具有不可預見性的特點。“動態生成”這種課堂教學形式,是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重要標誌。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不斷生成新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的“動態生成”,既是由教學活動所固有的全部生動性和豐富性所決定,又是在教師的教學藝術駕馭下而產生的結果。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是從如下四個方面去實踐、研究的:

我們強調教學過程中要有動態生成,強調過程的生成和資源的生成。但由於受知識、經驗、思維能力的限制,學生在閲讀活動中,必然會遭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障礙,進而產生一些偏差甚至錯誤的信息,如果直接糾正或否決,也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也許會給全體學生帶來負面效應。因此,我們應該抓住這些錯誤信息,作巧妙的引導和利用,使學生在無形中感悟到自己的錯誤所在,真正達到糾誤匡謬之目的。現摘引兩個教學片段如下:

師:自由讀課文,課文給你的感覺是什麼?你的心情是怎樣的?請你用一個詞語來概括。

師:隨機板書,説:“有驚無險和化險為夷包含着兩個不同的觀點,讓我們再來讀讀課文,聯繫課文中的有關語句談談感受。”

師小結:所有這些語句是通過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來體現險、來渲染緊張的感覺,所以,這個故事不是有驚無險,而是─??

上面的教學片段中,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出現了信息反饋的偏差:把“妙計”説成“詭計”;把驚心動魄的場面説成“有驚無險”。但是教師沒有馬上否定這些錯誤的資源,而是恰如其分地利用錯誤資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議一議,讀一讀中讓學生自己取體驗,從而發現更深層次的內涵。所以,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出錯,我們要更仔細地去聽,去思考,去沉着應對,哪怕是一個可笑的錯誤。這樣的錯誤資源也許藴涵着又一個新的知識點,也許又是一個激勵學生的興奮點,也許是一個將學習推向高潮的中國。

讓我們好好去把握課堂中出現的每一個的資源吧。讓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再是“演教案劇”,不再是守着預定的計劃不放,而是隨時去捕捉學生的資源,努力把每一個學生的資源發掘出來,變成全班的資源,真正形成“師—生”“生—生”的交互式活動。讓生命之花在課堂開放。

第6篇

課文《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先由教師引讀,讓學生感受到這半截蠟燭繼續燃燒下去的危險,帶領學生走進此情此境;然後通過學生的感悟,結合背景,在頭腦中疊現出緊張的一幕;再通過反覆朗讀,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他們的鎮定和機智,再以個別讀和齊讀的方式加深理解,表達情感,欣賞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故事的主人公是伯諾德夫人一家,他們為了半截蠟燭與德國強盜展開了一場特殊的戰鬥。

誰能説一説:這是怎樣的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點評: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僅僅抓住半截蠟燭的特殊和重要之處,引導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去讀文。)

師:同學們説的沒錯,這半截蠟燭裏藏着絕密情報,這是伯諾德夫人想出的一個絕妙的主意。這個絕妙的主意就絕對保險,萬無一失嗎?

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看看它存在着什麼隱患?

生:我找到了,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師相機出示剛才這段話。)

師:這半截蠟燭裏的絕密情報也許是自己部隊的作戰計劃,也許是敵人的陰謀行動,總之這份情報是至關重要的,千萬不能落入敵手。所以,蠟燭是萬萬不能點燃的,一旦點燃,後果不堪設想。師指屏幕引讀:(剛才的一段話)

師:事實上,這半截蠟燭卻被點燃了,一共被點燃了幾次?

師:每點燃一次,就説明火焰離情報更近一步,每點燃一次,也就意味着……

(點評:教師通過出示這一節,加強了學生的感受和認識,渲染了課堂氣氛,僅僅抓住危急這一核心,凸現了當時情況的緊急,努力的做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

師:於是,一場沒有硝煙而又驚心動魄的戰鬥,便圍繞着這半截蠟燭打響了。請同學們根據要求默讀3-7節。

(出示:1、危急關頭,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請劃出相關的語句,認真讀一讀,體會當時的氣氛。2、小組同學交流讀書收穫。)

生:我來説説伯諾德夫人的做法。當德軍中尉點燃蠟燭時,她看着兩個臉色蒼白的孩子,急忙從廚房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説着,輕輕把蠟燭吹熄。 我覺得伯諾德夫人非常機智。

生:我也找到了這句話。我覺得伯諾德夫人用油燈換蠟燭,這個方法很好她非常聰明。

師:同學們句子找的很正確,有些關鍵詞需要我們注意。

生:伯諾德夫人想趕快用油燈換下蠟燭,所以急忙取出油燈。

生:吹蠟燭時,伯諾德夫人不是很大力的吹而是輕輕吹這樣就不會引起德軍的注意。

(點評:此環節教師試圖通過急忙和輕輕兩個詞的品析,讓學生深入的走入文本,去揣摩人物當時的內心情形,從而提升了學生的感悟能力,體會了主人公這麼説話的用意何在。)

師:同學們説的很有道理。伯諾德夫人在吹蠟燭時還説了一句話,請同學們都來讀讀她的話,想想應該強調哪些字?為什麼?

生:我認為應該強調亮,因為這樣就告訴德軍油燈比蠟燭亮,用油燈換掉蠟燭不會引起他們的懷疑。

生:我認為應該強調這盞燈,因為這樣可以把德軍的注意力轉移到油燈上,容易換掉蠟燭。

生:我認為應該強調瞧,因為這樣就提醒德軍看油燈,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用油燈換掉蠟燭不會引起他們的懷疑。

(點評:通過朗讀,對亮這盞燈等一些字眼的強調,讓學生進行換位體驗,在體驗和感悟中感受了人物之鎮定,情況之兇險。)

師:同學們説的都非常好,雖然我們的朗讀方式不同,但是我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

師:現在請同學們心裏想着這個目的,用你的朗讀方式讀讀這句話。

師:緊張,卻不能表現出來。這是怎樣的感受?請同學們體會一下,練習讀好這段話。

師:伯諾德夫人用一盞油燈暫時化解了危機,我們可以感受到伯諾德夫人很有……

師:可是,輕鬆的心情沒有持續多久,蠟燭又被重新點燃。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蠟燭越來越短。真令人擔心哪?這時又是誰試圖化解危機?

生:大兒子傑克慢慢地站起來,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生個火吧。説着,伸手端起燭台朝門口走去,屋子頓時暗了許多。

生:説天冷需要搬些柴來生個火,用這個理由來端走蠟燭。

師:面對兇殘的德軍,傑克未能端走蠟燭。他為什麼還要搬回一捆柴呢?

生:如果傑克沒有能端走蠟燭就不去搬柴了,那就會引起德軍的懷疑。

師:蠟燭仍然在燃燒,此時作者是怎樣描寫當時的氣氛的?

(點評:這一環節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體會天真冷這句話,去體會傑克的鎮定,從容。同時還運用了對比手法,體會厲聲喝道來感受德軍的兇狠殘暴,來更加反襯傑克的鎮定從容。環境的渲染在這裏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師:蠟燭繼續在燃燒,蠟燭更短了,危險更近了!是誰將整個局勢扭轉了?

生:她很聰明,用她的天真可愛來做掩護,德軍不會懷疑她。

師:我們都來讀一讀。注意體會傑奎琳説話時的嬌聲嬌氣。

生:我覺得,她成功的原因還有她對德國軍官很有禮貌。

生:她説的理由也很好,司令官先生,我能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她好像在徵求德國軍官的意見。

師:是啊,在如此緊張的時刻,傑奎琳用聰明、鎮定挽救了蠟燭。我們再來讀一讀句子,感受傑奎琳的智慧。

師:伯諾德夫人一家,最終通過自己的機智、從容、鎮定將災難化險為夷。在他們身上還有一種最為可貴的品質,那就是……(板書:愛國)

(點評:小女孩的嬌聲扭轉了本來非常危急緊張的局面。學生對這一詞的感受和理解非常到位,尤其是一個女孩子的朗讀讓大家感到震撼。至此,課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學生們認識了這母子三人的愛國之情,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師: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一個普通的法國家庭,懷着對祖國的無限熱愛,與敵人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最終憑藉他們的機智勇敢取得了勝利。其實,在那個年代有許多像伯諾德夫人那樣的家庭,有許多像傑克、傑奎琳那樣的孩子懷着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在和敵人鬥智鬥勇,甚至不惜失去自己的生命。正是有了他們,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熱愛祖國,這是一種最純潔、最敏鋭、最高尚、最強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嚴酷的感情。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人,在各個方面都是一個真正的人。 —— 蘇霍姆林斯基)

生:英勇非無淚,不灑敵人前。男兒七尺軀,願為祖國捐。

生: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點評:這是本課最後一個環節,教師的設計意圖是進行昇華感情,拓展延伸。讓我國這些在抗日戰爭中湧現的小英雄和他的名字刻在民族解放的里程碑上,也留在每個學生的心中。這樣一來,學生對這段歷史會更清晰,也把課堂提升到了一個境界和高度。因為,語文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平台,更要為學生的人生奠基。)

整堂課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用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如:上課伊始,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明確了半截蠟燭的重要性,再通過引讀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使心靈受到激盪,深入地理解情況之危急,心於是隨之跳動,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有所為,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在文本、教師、學生相互對話中,讓學生充分地説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課堂上讓學生自由讀文,告訴學生想怎麼讀就怎麼讀,還學生自主權。如讀伯諾德夫人的話(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讓學生自己考慮應該強調什麼字眼。這樣的問題意味着學生個體理解的豐富的非預期性與創造性,這正展示了他們各具風格的思維特徵與閲讀視野。在學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後,我分別作了這樣的引導:儘管你們的處理方式不同,但有一點其實是相同的,想想是什麼,這種有意之為,旨在通過一種價值的引領使學生真正體會人物的心情變化和人物的個性特徵。

但在有些環節上,設計還可以更優化。如情境的渲染還不夠到位,在指導學生讀傑克這一段內容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動作、神態、心理等有關詞句多讀,體會傑克從容、機智,把語言文字訓練落到實處。在人物的機智、勇敢、鎮定體會完成以後,如果在適當的安排分角色朗讀,效果會更好一些,感情會更深一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