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教學反思集合4篇 《教學反思:從南轅到北轍》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W

本文集合了多名教師對於“南轅北轍教育”的反思和經驗分享,探討了如何在今日教育環境下應對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涉及的教學方法和案例,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引導和教育學生,促進其全面發展。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集合4篇 《教學反思:從南轅到北轍》

第1篇

以一顆寬容的心給孩子提供充分的交流時間,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這正是新課改的魅力所在,在我教學《南轅北轍》一文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由於這則寓言的人物對話較多,我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分角色朗讀:小組讀、男女生讀、學生個別讀。學生積極性很高,但此時下課鈴聲響了,同學們意猶未盡,仍有同學積極舉手發言,於是我突生想法:“下節課,咱們讓兩位同學給大家表演一下這段話,誰想展示,利用下節課的時間準備,好嗎?

上課後,進入教室看到的是學生們期待的.目光,興奮的表情,原本想搪塞一下大家,因為還要學習生字,怕耽誤時間,使教學內容完不成,但面對同學們這種激情我又於心不忍,於是狠了狠心讓學生上台表演,王雪蓓扮演去楚國的人,楊雅淇扮演朋友,她們的表演着實讓我大吃一驚,倆人沒有一絲扭捏,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相當到位,她們表演的樂在其中,觀看的學生津津有味。她們的表演贏得了大家的熱烈的掌聲,也許是得到的大家的鼓勵,也許是被大家的熱情所感染,倆人自告奮勇的又要交換角色再演一次。等到她們演完後,我趕緊扭轉話題:“從她們的表演中你們明白了什麼呀?”

同學們按部就班的按照我期待的方向發展,我暗自慶幸自己的“機智”,誰知意外發生了:

“老師,我覺得這個人最後能到了楚國”平時不愛發言的王儷燁冒出了一名。

隨後教室裏傳來了幾聲笑聲,我不動聲色,“為什麼呢?説説你的理由。”她理直氣壯地説:“地球是圓的,他一直走,繞一圈,就到了楚國。”這時有的同學也隨聲附和着,同意儷燁的看法,但也不部分同學不同意。

大家分成兩派,爭得不亦樂乎。看到“亂”成一片的課堂,我只能維持秩序了。

“看來古人寫的這個故事確實非常有趣,咱們先不討論這個人是否能到達楚國,先來説説從這個故事你學到了什麼?”

在同學們的回答聲中,一節課又結束了。雖然這節課沒有把預定的內容上完,但通過這節課讓我真正明白了,要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必須善待學生,以寬容充斥我們的課堂,給他們發言的機會與時間,這才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集合4篇 《教學反思:從南轅到北轍》 第2張

第2篇

寓言顯著的特點就是運用一個故事情節的開展,從而揭示一個道理。在教學《南轅北轍》這一課時,因此必須讓學生充分的理解課文所藴含的道理。出於這樣的考慮,我確立了兩個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語句撰寫劇本,能感悟人物的説話語氣,並能通過合理的想象給人物添加合理的動作及表情。

2、通過表演,感悟人物形象,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藴含的道理。

一節課下來,由於學生對於編寫課本劇的極大興趣,促使我紮實的完成了本科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他們能夠充分想象人物的動作、語言分析課文人物的形象。並能夠感受到這節課中我們要學習到的一個道理。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常思考:語文不同於其他學科,它是一門語言類課程,想要使學生能夠真正的學好語文,那麼國小生就不能單一的進行語文學習,而是要將語文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語文中學到的知識可以在生活交流中合理運用,這樣才能真正的理解語文,感受語言的魅力。那麼課本劇表演就符合語文的教學模式及學習規律,也符合了國小生天生好動和喜歡錶演的個性,將課本劇邊沿運用到國小生語文教學中,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課堂初始我首先讓學生通過字典弄清楚“轅”“轍”分別是什麼意思,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説説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弄清楚詞語意思後,學生對於本科的學習內同也有了初步理解,為後面編寫課本劇打下紮實的基礎。

要完成一個課本劇的表演,劇本人物,發生的故事情節必不可少。在此我緊接着讓學生默讀這則寓言,自己試着和小組同學進行歸納,課文發生了什麼事情、有哪些人、誰南轅北轍了。學生興致高昂的'討論的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我和學生一起弄明白後,《南轅北轍》課本劇的劇本框架也就能展現在學生眼前,對後面的學習更起到了一個促進作用。

當然要編寫課本劇僅憑課本上簡潔的語言是遠遠不夠的,舞台的表演是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舞台設計等綜合性展示。因此學生在編寫的過程中繼續體會人物的形象。通過學生對重點語句、字詞的把握,和小組成員交流自己的想法。但在此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只是在分角色朗讀,離真正的表演還有一定差距,在此我就順勢請了一個小組上台進行表演,表演後學生髮現單憑課文簡單的對話是不夠的,大家一起交流,學生最後總結出這個坐車人是一個自大、無知的人,和朋友對話時動作應顯得傲慢無禮。對於他的朋友,學生總結出是誠懇且無奈,表演時應有搖頭、歎氣等動作。進行到這裏學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開,想象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甚至有學生,能夠當場惟妙惟肖的表演起來。在學生的表演中揭示了《南轅北轍》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不了目標的。行動和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就會越遠的道理。

僅憑完整的故事情節對於課文的學習還是不夠的,因此在最後一個環節中,我讓學生思考如何能把我們學到的這個道理融入課本劇當中?經過學生思考他們在課文的基礎上添加了一個賣水果的攤販角色,再次勸説坐車的人,用來體現這個坐車人的一意孤行,不聽勸告。用攤販的自言自語來揭示本文道理。讓我很驚喜的是對於攤販的性格定位學生們認為應和坐車人的性格截然相反,這樣才會形成對比。讓看錶演的人更加能夠深刻的記住這個寓言。

一堂課有結束的時候,但孩子們的興趣卻沒有因為下課結束。就連我也被他們這麼豐富多彩的表演所感染,如果每節語文課都能夠這麼輕鬆愉快,又何愁學生不愛學語文?能讓孩子在輕鬆的環境下插上想象翅膀,發揮表演才能,同時又對課文的內容產生共鳴,這樣的學習才能變得更加高效。

第3篇

這篇寓言的教學我主要是圍繞着讀來進行的,請生站起來讀,同桌讀,分組讀,與教師合作讀,然後自己找同伴讀,一圈讀下來,這些小傢伙們讀的異常的起勁,課堂氣氛異常的活躍。

俗話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真是道理十足的。讀了很多遍後,我問孩子們:“你讀了這個故事,你想對那個去楚國的人説些什麼呢?”他們紛紛答道:“這個人真笨,楚國在南邊,往北走,這樣怎麼到得了楚國呀?”“這個人真愚蠢,不聽好心的勸告要吃虧的'。”“唉,就算你的馬好,時間長了它也跑不動了,這樣你還到得了楚國嗎?”……孩子們的回答已經能夠説明他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了。我總結到:“是呀,行為和目的背道而馳,目的怎麼能達得到呢?”

為了讓他們結合生活理解的更深刻,我問大家:“我們生活中你覺得你有過南轅北轍的經歷嗎?”他們紛紛舉起手來:“比如説老師要我們認真寫字,有些同學就是不認真,這樣怎麼寫得好字呢?”“老師要我們好好學習,有些同學不好好學習,這樣是學不好的。”“有的同學説要專心聽講,可是一上課卻又開小差,這樣也是學不好的。”就在孩子們的一片回答聲中我結束了課堂。

第4篇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動作”能成為語文教學中高效的輔助手段。所以,我在語文教學中,經常利用表演這一形式,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角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學《南轅北轍》時,我就把表演引進課堂。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後。我沒有過多地講解,而是利用表演來幫助學生理解。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每個學生總是希望自己成功,總是能得到老師的讚賞。

教師應盡力滿足學生的成就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達到成功和從知識的獲益中得到滿足,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能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促使每一個學生學會學習,達到願學、樂學、會學、善學。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學做合一”。

他説:“教學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先生的教學思想中“做”是教學工作的核心。學生表演就是“做”的一種具體表現。在課堂上讓學生表演,學生成了“主角”,教師成了“配角”,這種形式既大大地活躍課堂氣氛,又切實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精神。心理學家蓋茲曾説過: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而表演正是在教學中為每個學生都提供成功的機會,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穫。

學生為了表演好,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展示一下,必須讀好“劇本”——課文,必須將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及故事的情節瞭解得清清楚楚。這樣一來,學生讀書、思考的積極性就自然產生了,對課文內容也就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不知不覺中,“我要學”的意識被喚醒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次次的嘗試表演中,對課文內容熟悉、理解一次次加深,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感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