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讀後感4篇 「君臨天下,終無朝暮」讀《秦始皇世紀》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7W

《秦始皇》是一部介紹中國歷史上著名大一統皇帝的著作。讀完此書後,我深刻理解了秦始皇的統一思想和執政手段,以及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同時也對於深入瞭解中國封建王朝、人治政治、天下觀念有很大幫助。

秦始皇讀後感4篇 「君臨天下,終無朝暮」讀《秦始皇世紀》

第1篇

秦始皇兵馬俑給我的印象是宏大、凝重。《秦始皇兵馬俑》這篇文章主要寫了秦兵馬俑在我國西安臨潼出土,是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它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的力量和英雄氣概。

面對着這規模宏大的模擬軍陣,不得不讓人把思緒拉回到公元前230年戰爭頻繁的年代。

唐朝詩人李白有詩云:“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這個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他十三歲登基,二十二歲親政,這一年是公元前238年。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秦始皇便開始了他統一東方六國的計劃。他的大將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十年後,秦始皇終於統一了六國。當他統一了六國之後,便無心政治,想求得長生不老,永遠坐在龍椅上。為了長生不老,秦始皇先後出巡五次,尋找煉仙丹之藥,結果在第五次出巡返回的途中駕崩。不要説長生不老了,就連秦始皇一手建造的帝國也被項羽的一把大火給燒了。秦始皇猶如天空中劃過的一顆流星,留下了璀璨的光芒後,就墜落了。

在秦始皇消滅東方六國的統一戰爭中,有兩名大將為統一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們便是王翦和蒙恬。王翦從小到老,一直在秦國軍隊中任職,東征西討,勇猛殺敵,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戰鬥經驗。蒙恬在寢室皇統一六國後,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抗匈奴。當年王翦和蒙恬的.陣容究竟如何,我們已經很難從史料上去尋跡了,但是我們卻可以從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再現秦軍的威武雄壯。我們從那幾尊頭戴鶡冠、神態莊重的將軍傭,也許可以聯想起老將王翦和蒙恬的威武英姿;從那些鬂須直立、雙眸圓睜的一般武士身上,則可以想象當年衝殺戰場的幾十萬秦兵的勇猛。王翦六十萬大軍的南伐荊楚,蒙恬三十萬大軍的北御匈奴,一幕一幕的歷史,好像都歷歷在目。

這些珍貴的藝術品,形象的顯示了我們古老民族強大的力量和英雄氣概。這些泥塑的身軀雖然腿色了,雖然不會説話,但他們卻用自己永恆的精神震撼着世界;雖然他們不會動,但是每一尊塑像後面都有一個故事,整個故事都在訴説生命的短暫與永恆。

秦始皇讀後感4篇 「君臨天下,終無朝暮」讀《秦始皇世紀》 第2張

第2篇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王朝,秦始皇乃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皇帝”自居的封建帝王,無疑秦朝是一個開天闢地的新時代,而《史記·秦本紀秦始皇本紀》則向後人較客觀地描述了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到始皇威權統治天下直至秦二世、秦三世時期秦朝走向滅亡的歷史進程。從秦始皇出生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的歷史主要描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過程:自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後,秦國在戰國七雄中的實力逐步提升,經秦惠王、秦武王時期的'土地兼併,秦國已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盛的國家。於是韓、趙、魏、楚、燕、齊六國進行合縱,力圖削弱秦國,然而,秦王嬴政廣納天下賢士,採取正確的策略,利用其地形優勢,引敵入秦,六國軍隊連連敗退,在各諸侯國疲敝不堪之時,秦國對各諸侯國進行猛烈的進攻,並分別於秦始皇十五年、十八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從而初步完成了統一大業。分析秦國最終統一天下、滅亡諸侯之原因,應有以下幾點:

一、“近古無王者久矣”——實現統一乃天下百姓之共同願望。戰國時期,“諸侯力政,強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軍民早已厭倦了喋喋不休的戰亂,即使是可憐的百姓也希望能安身活命,而秦致力於統一天下,這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此乃秦統一天下之根本原因。

二、地利——地形的便利。六國賢人智士彙集,軍隊都有優秀的將領來指揮,但卻因險阻困住而無法前進,於是秦國就採取“引敵入秦”的策略,使敵軍潰敗。這樣易守難攻的地形,無疑為秦統一六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三、天時——時機。在採取“引敵入秦”的策略,使敵軍潰敗後,秦國士氣大振,而六國則解散了合縱之約,疲睏不堪,這就給予秦實現其統一天下之野心以極佳的機遇。秦國抓住機遇,對六國進行猛攻,使六國滅亡。四、人和——秦國廣納天下賢士,制定了正確的統一策略。在六國合縱企圖削弱秦國之時,秦王嬴政聽從大梁人尉繚的建議,以豐厚的俸祿廣納天下賢士良才為秦王出謀劃策。六國雖然合縱,但其之所以聯合無非是由於六國有某種共同利益,且“諸侯起於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故六國只是打着個滅亡秦國的旗號,實際是為謀私利,這種結盟是極其脆弱的,而相比於此,秦國從大王到臣相,上下一心,無疑為統一大業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第3篇

今天我讀了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秦始皇的故事》。讀完後,覺得收穫很大,跟大家分享一下。

説起秦始皇,大家肯定都知道,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皇帝。但大家知道原因嗎?我來説説吧。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他十三歲即位,二十歲親政,帶領秦國經過十多年的征戰,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全國。他認為“王”這個稱號已經不能形容他的功業了,於是起了一個新名字,叫“皇帝”,又因為他是第一個,所以稱“始皇帝”,歷史上稱“秦始皇”。

他當皇帝的時間只有十一年,公元前210年就駕崩了。雖然他做皇帝時間不長,但是他做出了很多“在所有君王里名列第一”的事蹟,就算堯舜也自愧不如。他是第一個實施“郡縣制”的君主,在此之前天子都分封很多諸侯國。他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然後在郡下設縣,方便了國家管理。他是第一個設立驛站制度的人,之後傳遞消息更方便了。他是第一個統一文字和貨幣的.君主。仔細想想,如果兩個郡之間使用不一樣的文字和貨幣,那交流起來會多麼麻煩呀!他還統一了度量衡和車軸的寬度。如果這些不統一的話,一個山東人到秦朝都城咸陽,車碰巧壞了,那可怎麼修呀?此外,他還大力修築道路和水渠,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非常了不起!

秦始皇是個追求治國效率的國家領導人,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還做出了很多壯舉,按理説他的王朝會非常興盛的,可是秦王朝怎麼會只有十五年的壽命呢?原來,史書上説,他也有很多缺點。

他橫徵暴斂,大量徵用民力,徵收重税,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阿房宮,修築萬里長城。雖然建築都很雄偉,但是累死了數十萬人。“在這樣的國君的駕馭下,新建立的秦王朝就像一輛狂奔的馬車,看似跑得很快很猛,其實正衝向萬丈深淵。”他的行為,讓老百姓積累起了很深的怨氣。後來,陳勝吳廣領導農民起義,失敗後,劉邦項羽又領導起義,最終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

從秦始皇的故事中,我學到了一點:要追求效率,也要有正確的目標。秦始皇的失敗就在於他沒有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他所追求的效率不是用來服務人民的,而是用來服務自己的,這注定了秦王朝不會長久。

説起來也很有趣,創造了很多“第一”的秦始皇,他所建立的秦王朝,壽命在著名的王朝中也成了倒數第一。

第4篇

寒假裏,我閲讀了張分田編着的《秦始皇傳》,本書詳細的記述了秦王朝的歷史文化傳統,特別是秦始皇在位期間一系具有深遠意義的政治經濟,法律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工程軍事方面的成就,客觀的評價了這位千古一帝的功勛與不足,肯定了他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卓越地位。

在幾次閲讀後,我從自己的思維角度出發,深刻的思考了秦始皇為何能在短短的實際執政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裏建造了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完成華夏大一統。

秦始皇是我最景仰的古代人物,我認為它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英雄。中國歷史悠久綿長,皇帝也多如牛毛,但是出類拔萃的只有可憐的`幾位,多數屬於庸碌之輩,而我以為,除了秦始皇其餘那些所謂明君聖主,沒有一個勝過他的,都是在他建立的政治基礎上做少許的修整,後輩的那些皇帝幾乎是完全的繼承了他的衣缽,可以説盡管大秦帝國存在的時間甚短,但也可以説一直存在下去了,只是朝號更換,本質上沒有變動,從這個意義上來來説,他不愧是始皇帝。

所謂“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秦始皇對中國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對中國人進行了改造。他領導的秦國正是一個厲行嚴刑峻法,限制官吏特權,實行一統的國家。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由於工程大多浩大,耗費人力物力巨大,所以得罪了六國舊貴族和百姓,自然留下了千古暴君的罵名,但實際上,秦始皇留下的卻是一個保護了中國農耕民族的軍事工程和一個近乎完美的政治體系。

秦始皇不是太殘暴而失天下,而還是因為太仁慈和信任這個官僚階層而失天下。他未能在統一之後及時的將李斯革除,從而釀成死後其叛變倒戈,未能扶立扶蘇,致使二世為趙高所用。而其因看中趙高的法律才識委以信任也是後患。所有的這些,都斷送了“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的夢,斷送了大秦帝國的前程。

作為一個普通人,對秦始皇的瞭解除了《秦始皇傳》,最早的印象是來源於國中的歷史課本,他是一位暴君的地位在我的心中曾不可動搖過,但在深入瞭解後,才發現他是一個剛毅堅韌,君臨天下的英雄,一個無人能及的英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