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讀後感7篇 《儒林外史》:儒學風雲浩蕩 如歷史長河流淌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W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説,以儒林學府為背景,描繪了士人世態炎涼的生活。小説以魯鎮江為主線,展現了魯鎮江和洪雲凱兩位士人的人生歷程,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虛偽。通過深入細緻的人物刻畫和精彩的情節編排,《儒林外史》不僅是一部揭露社會現象的長篇小説,更是一部具有濃厚人文關懷的文學經典。

儒林外史讀後感7篇 《儒林外史》:儒學風雲浩蕩 如歷史長河流淌

第1篇

這學期,我讀過許多書,但是在這麼多的書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記憶猶新,書中的故事一直讓我念念不忘。

?儒林外史》是一部長篇諷刺小説,他描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並通過用生動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會上的不好風氣,同時也揭露了當時反動統治的'罪惡,還揭露了一些讀書人的卑鄙手段及作為,可以説是可笑,可鄙,甚至於惡急的地步。

雖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説,講了一些腐朽之士,但是文中也講了一些文雅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蕭雲仙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王冕,因為因為他小時候家裏窮,上不起學,母親只得讓他去給鄰家放牛。懂事的王冕瞭解家裏的情況,便答應下來。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長大之後,他學會了畫荷花,才靠畫畫維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為窮人作畫。後來,有一位官府的人請他作畫,他猶豫再三,才勉強答應。……就是他這種孝順,懂事,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精神,就如他在《墨梅》中所説:“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他這幾種品德不正是我們給學習的嗎?從小體諒母親及家庭的難處及細想,遇到困難時,應該堅強起來,不應該貪圖富貴,對那些無恥的人,應該敢於去職責教導。面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去幫助他們給予鼓勵及愛心給他們。正所説“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本書十分精彩,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也來讀讀這本書。

儒林外史讀後感7篇 《儒林外史》:儒學風雲浩蕩 如歷史長河流淌 第2張

第2篇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吳敬梓所作,以“諷刺”為主感,表現,反映了明清兩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觀念的腐朽及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義。

既然寫讀後感,就必寫作者經歷,以之結合,才可感而寫。作者吳敬梓,一個厭惡世俗,憤度全倫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場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糾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書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鮮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畫代表了作者對封建事態的一定看法。魯迅先生曾評價此書表述的委婉,犀利卻直白,不失為現實主義文學的經典,可見此書的成功。

讀儒史,讓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頑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讓我思考現在的`中國。現在的中國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現在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高舉列寧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本的國家;現在的中國更是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鬥,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這令我們中華兒女感到無比驕傲。但在我們前進的路上,總還是有一些絆腳石。

“趁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就讓我們行動起來,盡己之力,為建設強大,民主,美麗的中國作出貢獻。

第3篇

剛開始看《儒林外史》的時候,不太懂裏面的意思,後來聽了爸爸的講解才明白。

就拿范進中舉來説吧。古時後,人們好説百無一用,是書生。説的是范進這一類的`書生吧。你看他沒中舉人以前,除了死讀書,啥也不會,連賣個雞都不會,全靠他岳父接濟,一點生存的能力都沒有。

其實讀書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我們的三頓飯是一樣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説,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從此可看出當時的書生為做官而不惜一切代價讀書,他們真正的目的是當官後貪污受賄,剝削老百姓,只有極少部分是為了老百姓着想。現在社會這種情形已經大大改善,但還是有不法分子貪污受賄,危害百姓,但他們最終將受到法律懲治。

第4篇

寒假期間,老師讓我們讀了《儒林外史》,我深受啟發。這是一部激勵人上進和批判科舉制度的好書,它讓我們看到了書中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和一些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悲慘命運。

開篇王冕的故事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可能我和他一樣也喜歡畫畫的緣故吧。故事發生在元朝末年,有一個叫王冕的人和他的母親日子過得很艱難,於是母親讓他去鄰居家放牛,鄰居同情王冕就收留了他。王冕就一邊放牛一邊不忘看書。有一天,王冕在放牛時看到了雨後美麗的荷花,特別想把它畫下來。於是,他託人去城裏買畫筆和鉛粉,學畫荷花。開始的時候畫得不好,但畫了三個月以後,他畫的荷花已經栩栩如生了,然後他就靠賣畫賺錢奉養母親。這讓我想到“滴水穿石”的啟示,水能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滴穿石頭,也就是説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就以一定能做好。王冕出名後,有王爺請他做客,他不去,而是外出躲避。母親見他性情孤傲,做官可能會得罪人,便叫他千萬不能做官。後來時常有人傳説朝廷要徵召王冕做官,王冕聽説後,趕忙收拾行李,連夜逃往會稽山,從此過着隱居的'生活。這充分説明他討厭當時官場的黑暗。

讀了這個故事,我想到自己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不用整天為生活煩惱,有長輩的關心,有這麼多可愛的同學相伴,還有老師的諄諄教導,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第5篇

讀了《儒林外史》的第四回,張師陸是南海縣人,也是高要縣縣令湯奉的世侄,一次,他和湯奉的門生范進相約去高要看望湯奉,剛剛互相問候坐下,忽然有一個老人在門口求見,老人説:“當今天子不允許吃牛肉,但我們家剛好是以賣牛肉為生的,如果我家不能賣牛肉,那還怎麼活啊?

我為此懇求知縣能夠網開一面,不追究我賣牛肉的事情,我願意準備五十斤牛肉贈與大人。”湯奉想張師陸以前做過幾日小官,於是叫那個送牛肉的人先下去,然後對張師陸説:“,小侄,你以前曾經做過小官,你一定知道怎麼處理這件事情。”“依小人愚見,應該這樣做……才能證明你的為官清廉。”張師陸説道。湯奉聽了,連聲讚道:“妙!實在是妙!”第二天上堂,那老人為了請求縣官老爺同意他上街賣牛肉,以維持生計,咬咬牙,提來了五十斤牛肉送與湯奉,沒想到湯奉不僅沒有接受,還大喊一聲:“大膽!竟敢賄賂於我們!”後又命令手下人把老人用大枷鎖住,將牛肉放在枷上,沿街示眾,因時值夏天,天氣特別悶熱,時間一長,牛肉開始變臭,到了第三天,那老人經不住這烈日暴曬,活活地被湯奉折磨而死。

湯奉為了在百姓面前假裝自己的.清廉,竟然以老人的一條性命作為代價。想不到,後來這個偽君子居然落了一個為官清廉的好名聲,被提升為了知府,看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我為這世道不公而深感憤憤然,更想在湯奉之類的偽君子身上吐他一臉的唾沫星子!

第6篇

俗話説:“衣帶漸寬終不悔”,這本是讚揚一個人勤勉的話,但如果説某個人為了錢財而讀書,那就含有貶義了。

?儒林外史》是諷刺這些人的小説。有的人做的某些事情並非完全是正確的。作者一開頭就寫王冕,讚揚他孝順母親,勤奮學畫,不願為官,其原因是因為害怕官場的黑暗,看不慣官員欺壓百姓,所以不願為了錢而為官。做官並非什麼不好的事,只要他自己不收賄賂,兩袖清風,造福百姓,也不是不可以。他從小就看慣了官員跋扈,便認為無官不貪,但是我認為,國家對他恩重如山,是生他養他的地方,所以,他如果做官還可以為國效力。

這些只是我個人的觀點。當時國家想招攬人才,所以規定只有參加科舉才能進入仕途。才華橫溢的當大官,才華稀疏的當小官。有些考生想發財,便“衣帶漸寬終不悔”。國家的用意並非不好,只是方法不對。我認為國家應該廢除八股,號召考生都來當官。如果為官不能做到清廉,就像秦王對商君那樣,保其法而殺之,但對國家有益的思想依然要保留併發揚光大。清廉的`官應受賞,但不宜過分倚重,免得其終有一日權傾朝野。

以上就是我對《儒林外史》這本書的看法,因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所以有些事情並不是絕對的,可以變通着來解決。但如果你真的沒有才華去做你做不到事情,也別“衣帶漸寬終不悔”,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第7篇

這天,我讀了一本諷刺小説,那就是在清代遠近聞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説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士對功名富貴的不一樣表現。描述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嗇鬼—嚴監生。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嚴監生吝嗇,愛錢如命,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咱們去領悟。相反,咱們在生活中學習並領悟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場就是和嚴監生一樣。而嚴監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嚴監生吝嗇到連給親人花一點錢都不肯,充分得體現出嚴監生愛錢如命。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於鄉村的王冕,因家裏沒錢,就去放牛。但他鐘愛讀書,因此每一天賺的`錢都去買書看。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成了縣內的名人,許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理解,他逃到山中,過着隱居的生活。説明他厭惡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咱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官員為了錢和權力,不顧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最終和嚴監生的下場一樣。這些現實的事情告訴咱們做人不能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愛錢如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