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景點導遊詞8篇 "雲遊湖北:文化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3W

歡迎來到湖北的美麗之地!湖北是一個擁有豐富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的省份,擁有眾多令人陶醉的景點。無論你是想探索古老的歷史遺蹟,還是迷戀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湖北都能滿足你的需求。讓我們帶領您一同遊覽湖北的風景名勝,感受這片土地獨特的魅力!

湖北景點導遊詞8篇

第1篇

三峽人家風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西陵峽內,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秀美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公里。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景區包括燈影石、明月灣、燈影洞、石牌抗戰紀念館、石令牌、楊家溪、蛤蟆泉等景點。

三峽人家風景區還獲得了"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旅遊目的地"稱號,湖北省首批"文明風景旅遊區"、"湖北省十佳景區"、"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基地"、"湖北省對外開放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吸引着中外各地的朋友前來觀光。

歷代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李白的"春水月峽來",歐陽修的"江上掛帆明月峽",陸游的"巴東峽裏最初峽,天下泉中第四泉",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的"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陳毅元帥的"三峽天下壯,請君乘船遊,西陵甲三峽,忘返興猶稠"等等,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燈影峽的景點。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

三峽人家,依山傍水,風情如畫:傳統的三峽吊腳樓點綴于山水之間,久違的'古帆船、烏篷船安靜地泊在三峽人家門前,溪邊少女揮着棒槌在清洗衣服,江面上悠然的漁家在撒網打魚……千百年來流傳不衰的各種習俗風情體現着峽江人民的質樸好客。走進峽江吊腳樓,峽江妹子載歌載舞,手中的紅繡球飄飄欲落,這時清秀的三峽少女為您捧上一杯峽州清茶,您會覺得如夢似幻、親切怡然。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它包括龍進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嶺、燈影洞、抗戰紀念館、石牌古鎮、楊家溪軍事漂流等景區,其旅遊內涵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館(石牌抗戰紀念館),兩個特別項目(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和楊家溪軍事漂流項目),三個第一(三峽第一灣--明月灣、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長江第一石--燈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

其中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和今日人家。古往今來,歷代文人騷客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歐陽修、蘇轍、黃庭堅,南宋陸游,清代張之洞,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等等。詩人們用他們的靈性之筆,或寫三峽人家,或寫櫓聲帆影,或寫蛤蟆甘泉,或寫青山飛瀑,或寫秀峯奇石……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三峽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濃郁風情。三峽人家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一覽無餘。

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巴楚文化在這裏交融、繁衍、發展。當博大與神祕結緣,輝煌與厚重聯姻,三峽人家就註定是三峽旅遊的傳奇。水上人家在龍進溪水與長江的交匯處,幾隻古帆船迎風而立,小漁船撒開了漁網,初峽亭精巧別緻。在近溪的一邊,一道水壩已築起,截住了清幽的龍溪水,使溪水抬高了1-2米,溪水碧綠,林木蒼翠,斑駁滄桑的龍溪橋橫跨其上,幾隻小漁船靜靜地泊在橋下,"龍溪橋下春波綠,驚鴻照影來",如夢似幻,令人如痴如醉。世世代代生息於峽江的人們,以一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執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勞動習慣,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漁民的家了。許多三峽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魚為生,在水上流動,和風浪搏擊,與漁船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如今漁民生活雖然改善了,但這種古老的習俗卻長久地保存了下來,年輕一代仍然撒網捕魚,風裏來雨裏去,延續着這種古老的漁文化。

三峽人家"一肩挑兩壩,一江攜兩溪",這裏石、瀑、洞、泉……多種景觀元素巧妙組合,山有山的偉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壯麗,石有石的氣質。極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這裏有洪荒之美、這裏有蒼涼之美、這裏有陰柔之美、這裏更有雄渾之美。白牆青瓦石板路,小橋流水吊腳樓,枯藤老樹喜鵲窩,機槍碉堡舊戰壕,奇石溶洞古城堡,在您進入景區的一剎那,您的心將註定要長留此地,整個景區瀰漫如仙境般的夢幻景緻,這裏的美讓人心悸,這裏的美讓人窒息!

湖北景點導遊詞8篇

第2篇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景色宜人的人間仙境——九宮山觀旅遊,我是你們此次的導遊員某某。

很高興認識大家,更榮幸為大家導遊,這位是為我們駕車的劉師傅,劉師傅行車多年,經驗十分的豐富,車行安全就交他了,也請大家放心。一路上如果大家有什麼好的意見或見意,請儘管提出,我們會盡力為大家解決;有什麼做的不好的地方,也希望大家隨時指出,以便更好的為大家服務,在此也希望九宮山的好山好水好仙境,能帶給大家一分好心情。現在請大家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出現在你們眼前的便是被譽為九宮珍寶的迎客鬆,這顆高有9米,已經歷經了300多年的風霜雪雨的迎客鬆,現在已成為了九宮山的獨特象徵。您看她像不像一位飽經蒼桑的老人。千百年來一直在守護着這樣一個人間仙境,今天正客串着迎賓先生。歡迎各位的到來。

人們都説:“湖北的九宮山集黃山之奇,廬山之秀”那是不是這樣的呢?那現在由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九宮山吧。九宮山位於湖北省通山縣境內,幕阜山脈的中段。其主峯老鴉尖海拔1656米,是鄂南的峯。總面積有210平方公里,高通山縣城58公里,距武漢市178公里,是經國務院批准的重點風景名勝區,當然她也是湖北省的旅遊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

她既有江南山峯之奇秀,又具有塞北同峯之雄偉兼具五月之雄、奇、險秀、幽,被世人們稱為“九天仙山”;再加上她宜人的自然氣候和道教名山之美稱,成為了湖北省旅遊業的精品和旅遊名山,國內外的遊客對此都情有獨鍾。九宮山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是隨處可見,像奇峯異石、古木參天、珍禽異獸比比皆是,而佛教與道教的教義因為是層層相扣,構成了一幅美不勝收的仙境奇畫。

九宮山不但是遊覽的佳境,更是避暑的盛地,她七月的平均氣温有22。1攝氏度,比廬山低0。7攝氏度,比北戴河低1攝氏度,夏季的氣温也不超過30攝氏度,這也正好應和了一句描述氣温變化的話,我想大家都比我清楚不過了,是的,那就是“早穿棉襖,午穿紗,晚上圍着火爐吃西瓜”,因為在這裏不管是再炎熱的夏天,晚上都得蓋一層厚厚的棉被,真可謂是“三伏炎蒸人慾死,到此清涼頓成仙”。人們都説:春要賞花上九宮,夏需避暑飛九宮,秋賞紅葉飄九宮,領略北國風光必衝九宮。九宮山集山青、水秀、泉温、洞奇、飛瀑六絕於一體,主要景區有:雲中湖景區、銅鼓包遊覽區、雲關景區、石龍溝景區、森林公園、闖王林等。

現在我們汽車已經行駛在九宮山鎮上了,也就是即將要瀏覽的雲中湖景區所在地,但是離雲中湖還有一小段距離,我借這段時間跟大家簡單介紹地一下雲中湖:雲中湖她海拔有1230米,是我國高度僅次於的天山和長白山天池的第三大高山湖泊。,同時也湖北省的高山湖泊。劉禹錫有這樣一句詩:“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她把號稱“九天仙山”的九宮山寫得是淋漓盡致,九宮山她不僅是山高水深,而且鍾靈毓秀,就像雲中湖的蓄水量就達到了100多立方米。再加上雲中湖在周圍四峯五嶺的環抱下。

湖中的別墅、亭閣倒影有序,湖中的游魚行往如織。讓人有一種人在“船中游,雲中湖中飄”的神韻之感。雲中湖的水質非常的好,養料充足,也正因為如此使得這的魚產品極為獨特。就像小銀魚,就是雲中湖的特產之一。我想今天中午大家也品嚐到這道美味佳餚。

如果大家也覺得它是道家常美味的話,不妨帶點回去,給你們的新朋好友也嚐嚐鮮。各位團友,我們再往前走就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觀看雲中湖,就像老作家徐遲在不同角度遊玩雲中湖時,他看見湖面好像是一幅與天接吻時天地交合的乾坤熱戀圖,所以有感而發,又命其為吻天湖。

但是在古時候,雲中湖又稱龍潭。但稱為龍潭是有個説法的。古時候雲中湖與龍有着緊密的淵源。並且在龍潭的中間呢也有個龍珠島。關於龍珠島就有一個古老的傳説。相傳龍潭住有一條老龍。老龍生有九子,九子天性好玩,常在雲中湖,揚波擊浪,時而騰上高空,吞雲吐霧,使得雲中湖雲霧繚繞。具説有一日,小龍們偷出老龍的寶珠,到雲中湖的上空,玩九中戲珠的遊戲,不小心將龍珠掉入了湖中慢慢浮起,就化作如今的龍珠島也就是我們即將要下榻的酒店龍珠山莊的所在地,除此之外,龍珠島的周圍還有很多其它的設施像休養院,劇院,商場等這為廣大的遊客提供了周到的服務,可是雲中湖的優美風光還需要大遊客們的平常的保護,而不損壞環境,所以大家的遊玩的時候也不要亂扔紙屑注意環保。

人們都説夏日的九宮山是一個清涼世界,那麼冬日的雲中湖就像是個冰雕細琢的童話世界。如果大家有機會可以俯視整個雲中湖的話,她就像是個道教的五行八卦圖,這樣説雲中湖是個好山好水好世界的人間仙境的風水寶地就不足為奇了,因為除此之外,在雲中湖的周圍還有一座風水寶地的象徵,也就是大家右手邊的這座寶店真君實店,它是一座道教風水反八卦建築,也是九宮山幾十年一倖存的古建築,張道清祖師爺的肉身也曾經的裏面完好無缺的保存了648年。那今天由於時間問題我們就不具體的參觀這個宮殿,不過,大家如果再有時間的話還可以在來這玩,那下面的時間就留給大家拍照留念,讓大家也可以置身於這樣一個人間的洞天福地當中去。

好的,各位遊客,我們今天上午的遊覽就到這裏,我的講解也先告一個段落了,在此也謝謝大家的支持與配合!

第3篇

秀麗的山水,豐富的植物,別緻的園中園和濃郁的楚風情是磨山景區的四大特點。33平方公里的東湖碧水在她的東西北三面緊緊環繞,使她猶如一座美麗的半島。在這裏登高峯而望清漣,踏白浪以覽羣山,能體味到各種山水之精妙。充足的雨量與光照,使這裏各種觀賞樹種達250多種,共200餘萬株,在武漢有“綠色的寶庫”之譽。這裏更是花的海洋,花的品種成千上萬。梅花、杜鵑花、櫻花、蘭花、荷花、桂花、月季、海棠、桃花是這些花卉的主要代表。其中,僅梅花品種就達206種,梅樹、梅樁2萬多株,為全國之最。栽培技術與研究水平均領先全國,“中國梅花研究中心”就設在磨山梅園內。優厚的旅遊資源條件吸引了日本陸奧銀行在這裏投資興建了與日本的弘前市、美國的華盛頓並稱世界三大賞櫻勝地的磨山櫻花園,美麗的櫻花燦若朝霞,白如初雪,日式的園林經典建築法隆寺五重塔是中日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徵。磨山杜鵑園品種冠中南五省之首,陽春三月,花開時節,滿山遍野花海如織,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接。磨山桂花也一向在民間享有盛譽,素有“八里磨山,十里飄香”之説。

楚文化是中國周代(公元前11世紀晚期——公元前220年)楚人在荊楚大地上經過近千年的歷史所創立的特色地域文化,是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與中國中原地區的'黃河華夏文化並駕齊驅,共同締造中華文明。楚人經過奮發圖強,產生了包括青銅冶煉工藝、絲織、刺繡工藝、漆器、文學、美術、樂舞等在內的燦爛的古代文明成果,為中華民族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湖北為古楚國腹地,根據歷史典籍和傳説,省、市政府在東湖磨山景區青山綠水間建成楚文化遊覽區。主要景點有:雄偉壯觀的楚城門,楚人進行商賈貿易的楚市,楚之始祖祝融塑像,媲美江南三大名樓的楚天台,比泰山的“天下第一碑”更為壯觀的《離騷》碑刻,全國最大的“唯楚有才”石雕園和南國哲思園等,它們生動直觀地顯現了古楚國經濟,文化的博大精深與輝煌燦爛。磨山四季皆可遊覽。歲末春初,瑞雪紛揚,磨山五百畝梅花吐蕾綻放,疏影橫斜,冷豔四溢,淑女雅士,紛至沓來。四月櫻花盛開,湖面平如鏡,鳥雀唱山林;仲夏酷暑,遊人入泳場消暑,納涼倚繁蔭,採風攀山頂,夏夜篝火晚會。九月秋風高潔,看三秋桂子,十里飄香,萬株紅葉,層林盡染。更有長年楚文化藝術節活動,編鐘磬石交鳴,楚女細腰歌舞,濃郁的楚民間風情表演,無不精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

第4篇

這裏是秭歸縣香爐坪,大家請抬頭看那座高高的牌坊,坊額上鐫有郭沫若的手書“屈原故里”。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説,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屈原的遺蹟和傳説特別多,古人曾集為“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秭歸山川秀麗,風景如畫。西陵峽雄奇壯美,還有清澈的香溪河,梭秀的九畹溪、險峭的五指山、神祕的棺木巖更是令中外遊客為之傾倒。這些自然景觀與展示屈原文化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由秭歸出發,可西進“小三峽”漂流,東到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流覽,南入“長陽人”家鄉作客,北去昭君故里及神農架探密。隨着三峽工程的興建,新建到大壩一公里處的秭歸新縣城將會成為集三峽大壩雄姿、高峽平湖風光、屈原故里風情、庫區移民新城為一體的旅遊觀光勝地和三峽地區最大的旅客集散中心。

第5篇

從此溪水一年四季芳香撲鼻,美麗的傳説寄託了人們對昭君的追慕,其實香溪的源頭的林間,野花奇草多才是溪水飄香的真正原因。 每逢三月香溪河畔桃花盛開的時候,河水中可看到一種淡紅色的魚,這種魚身分四瓣,形似桃化,人稱“桃化魚”。 河水清清,倒影岸邊桃花,水中魚羣追戲,是花是魚確實難以分辨。 清代詩人寫下:“花開溪魚現,魚戲花影亂;花下捕魚人,莫作桃花看的詩句來描繪這種情景。

與靜靜流淌的香溪不同,你看香溪的'水是疊瀑式的,那湍急的水時而如撒腿狂奔的野馬,時而如快速移動的銀蛇。 在巖石的撞擊中發出巨大的聲音響徹山谷。 這充滿動感的河水其實還是天然的礦泉水。 水中含有14種礦物元素,飲之甘甜,沁人心肺,這水還具有提神健身、滋潤肌膚的功能。 水面上空氣中還漂浮着較豐富的負離子,經常吸收,會使我們血液裏的氧氮含量增加,對增強功能和加快新陳代謝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這水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冬暖夏涼,冬天水面上冒着熱氣,夏天卻涼爽宜人,它的年平均 温度 大約在4°c左右。 難怪唐代時的“茶聖”陸羽,在嘗過用香溪源頭的水煮的茶之後,頓覺滿口清香,心曠神怡,於是稱香溪源為“天下第十四泉”。

有這樣一首打油詩:“昭君何以美,屈原何以偉,探得香溪源,自知其中味”。 正是這溪水孕育了絕代佳人王昭君和偉大詩人屈原,那麼就請大家帶着這個美好的遐想去體會一下其中的味道吧!

大家向前看,那裏有一潭碧水,那便是香溪河的源頭,相傳那兒便是當年神農老祖宗的洗藥池。 他當年在 神農架 搭架採藥,每天將所採的藥草運到這裏來清洗後漫漫咀嚼,品味,並將結果記錄下來。 他就是在這裏完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醫藥書典《神農百草經》。 上面記載了3650種藥草的性能、用途和400種疾病的特徵和療法。 神農百草的精華,神農精神的靈魂也由此盡融於水中,因而有了貌若天仙的王昭君和赤膽忠心的屈原。 也許在他們靈魂的深處還保留着神農精神的遺傳基因吧。 以前這裏也叫跳架溝,為什麼叫跳架溝呢?那是因為這裏落差較大,從上到下形成了一個瀑布羣,給人一種跳躍的感覺,再加上這裏峽谷較深,從山這邊到山那邊搭個架子也不是件難事,因此叫跳架溝。 著名的詩人徐遲也曾在源頭留下“香溪源”三個蒼勁大字,並留下“大三峽不如小三峽,小三峽不如 神農架 ”的動人詩句,香溪源的美名便流傳開了。

名山名泉出好茗,香溪源頭所在地也正是著名的茶葉之鄉,這裏的茶葉分佈在林深綠重、朝日暮雨、海拔1000m—1200m之間的山谷中。 由於空氣新鮮濕潤,日照較少,散射和漫射較多,又無寒冬酷暑, 氣候 温和宜人,且盡得高山之雲霧、香溪之淨水、萬木之芳香,這得天獨厚、無與倫比的自然生態環境優勢造就了優質的神農有機茶,據《神農百草經》載:“神農採藥,為民療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

第6篇

遊客朋友們,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大別山遊覽觀光。經過長途的跋涉,大家一路辛苦了。我叫xx,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x或x導。這位是司機趙師傅,他開車多年,有着豐富的經驗,乘坐他的車,請大家放心。如果你們有什麼需要或要求請儘管提出,我會竭盡所能的為你們服務。願我的服務能夠讓你們渡過一段愉快美好的旅程。

説到大別山,我想大家的.第一個反映就是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壤,是革命根據地。無數革命先輩們在這裏留下了戰鬥的足跡。其實,大別山還是一個旅遊、避暑、度假的勝地。這裏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已經被開發為“大別山生態旅遊區”。在這裏不僅可以讓你飽賞奇峯、險嶺、怪石、雲海之神奇,還可以讓你盡情領略天堂秀水的風韻。

大別山共有天堂寨大別雄風自然風光遊覽區、青台關古關名剎遊覽區、薄刀峯避暑休閒遊覽區、九資河大別山田園風光遊覽區、天堂湖水上樂團等五個景區,公園總面積300平方公里,公園常年降雨量1350mm,平均氣温16.4c。現有野生植物1487種,動物634種。一九九六年五月林業部組織專家組對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資源進行了綜合考察和評審,一致認為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並正式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今天我們主要遊覽天堂寨景區。

第7篇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帶大家參觀的是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着“三楚勝境”之稱的晴川閣。

晴川閣位於漢陽龜山東麓的禹功磯上,東對長江,與武昌黃鶴樓隔江相望。江南江北,樓閣對峙,互為襯托,蔚為壯觀。清順治年間文人程封在其《登晴川閣》詩中寫道:“憑欄高倚半江秋,楚國晴川第一樓”。晴川閣的歷史雖然沒有黃鶴樓、岳陽樓那樣悠久,但由於其所居獨特的地理環境、獨具一格的優美造型以及諸多文人名士的贊詠,使它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所以用“楚國晴川第一樓”冠譽晴川閣是不為過的。

晴川閣由三大主體建築組成,包括主樓、禹稷行宮和鐵門關。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去領略一番這座歷史上與黃鶴樓齊名的古建築羣的風采吧。

晴川閣主樓,又稱晴川樓。它始建於明代初年,為當時漢陽知府倡議興建,取唐代詩人崔顥登黃鶴樓寫下的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中“晴川”二字命名。歷史上晴川閣屢毀屢建。明清兩代,晴川閣先後進行了五次維修,其間遭受最大的破壞有兩次,一次是明末農民起義中,晴川閣作為軍事要地,在硝煙瀰漫的戰火中幾乎成為廢墟;另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軍在武漢與清軍進行殊死戰鬥,在戰亂中晴川閣毀於大火。屢毀屢建的晴川閣重建後規模一次比一次宏偉,清湖廣總督張之洞曾親自為修葺後的晴川閣題寫楹聯: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龜山屢遭重炮轟擊,晴川閣受損嚴重,雖未全毀,但已成搖搖欲墜之勢。到了1934年,一場大颶風吹塌了晴川閣。1983年,武漢市政府在重修黃鶴樓的同時,依照清光緒年間的樣式修復了晴川閣。閣名是由中國佛協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所書。從此,晴川閣與黃鶴樓再次雄踞大江南北,樓閣對峙,交相輝映,成為江城一大旅遊勝景,有“三楚勝境,千古巨觀”之美譽。請大家與我一起去登閣遠眺,真切的去體會一番臨江而立,縱覽晴川全景的獨特感受吧。大家可以在此憑欄遠眺,前後龜蛇之巔黃鶴樓、電視塔赫然在目。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其他的景點,此時映入眼簾的是“荊楚雄風”碑,碑上的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是由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荊南觀察使李振義所書。“荊楚”是指古代楚國大地,“雄風”本意是指楚國人的那種英勇頑強,開拓進取的精神。而在這裏則主要是讚頌晴川閣依山傍水,居高臨下的磅礴氣勢。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座連接龜山的古代城門就是鐵門關。鐵門關始建於三國時期,它背倚龜山,俯控江滸,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上可追溯至春秋戰國,下至近代的武昌辛亥革命,其間三國時期的爭戰最為激烈。據史料載,孫吳軍為扼守龜山這一軍事要地,依山傍水修築這鐵門關,北可防曹魏南下,西可擋蜀漢東進,其關雄峻險固,易守難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孫權曾先後令陸渙、陸遜、諸葛謹領兵駐守,以抗魏、蜀。從三國到唐初的數百年間,鐵門關經歷多次攻守激戰,聲名日噪,又被稱為“虎豹關”。唐玄武德年間,漢陽建磚城,鐵門關軍事要隘的作用漸退,逐漸成為漢陽城對外文化、經貿交流的一條重要通道,而這一歷史遺蹟也成為人們遊覽的場所。鐵門關在明代初期、中期保存還是比較完好的。它的軍事作用日漸削弱,但其文化、旅遊、觀賞價值卻隨着時間的推移愈來愈突出和重要。

明代末年,鐵門關遭到毀滅性的破壞。當時清兵南攻,明王朝搖搖欲墜,而統治者又迷信風水,輕信鑿斷龍脈便可保江山。因明從“火”,清從“水”,水能克火,而龍則是水中精靈,要使大明朝不滅,須鑿斷龍脈。於是,他們在武昌蛇山南樓處開山鑿洞,在漢陽龜山鐵門關處毀關挖山,稱之為“龜斷頸,蛇斷腰”。然而,此舉並未保住大明江山,卻使得一代名關鐵門關毀於一旦,僅剩一段段土基牆座。清代,有人在鐵門關的土基上修建了一座關帝廟。相傳,三國英雄人物關羽曾在龜山東麓長江邊洗過他的赤兔寶馬,故而將此地命名為洗馬口。

到民國初年,由於戰亂,鐵門關僅剩的遺蹟連同廟宇等都一起成為廢墟。1990年鐵門關開始復建,於1993年元月竣工。從此,一座氣勢巍峨、雄姿英發的鐵門關又展現在江城人民面前。復建後的鐵門關為三拱城門形制,與北京天安門城門內拱相比,此處的鐵門關要高出一倍,它比南京挹江門之拱也要高出三分之一。可以説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並且比歷代的鐵門關都要宏偉壯觀。關上有二層樓,一層廳內陳列有《三國演義》中人物塑像。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禹碑亭。相傳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這塊石刻被後人稱為“禹碑”,由於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嶁蜂,故又稱“岣嶁碑”。唐朝時期就有關於禹碑的傳説,當時的大文豪韓愈還為此賦詩。但是好多人尋遍衡山卻未曾見過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間這塊碑才被人們發現,並被人摹刻於三峽的夔門和長沙的嶽麓書院。禹碑上共有77個字,文字奇特難識,有人認為是“蝌蚪文”,有人認為是“鳥蟲篆”,還有人斷其為“篆書”,歷代想辨識者眾多,但都不能解其中義。

雖各家解釋都不相同,但都認為碑文大意是:禹受舜命,堅苦卓絕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至此以後,禹碑聞名天下,被摹刻於全國各地的名山之中,大江之畔。晴川閣的禹碑就是清朝著名文人毛會建歷盡千辛萬苦自衡山摹刻於此,後又摹刻於西安碑林。但晴川閣的.原碑已毀,現在的這塊是從西安碑林摹刻於此。歷經了百轉千回,才得以呈現於此。

這個大殿叫禹稷行宮,也就是禹和稷的別墅。“禹”就是指治水英雄大禹,“稷”則是指后稷,是大禹的助手。相傳大禹治水,救民於水火,稷則教民種植五穀雜糧,救民於飢寒,由此禹稷得以並稱。

再看這塊無字碑,它是明代的遺物,用整塊的漢白玉雕刻而成。1983年出土時是斷裂的,經修復成現狀。或許大家在全國各地見過不少類似的碑,但我們此刻所見的這塊卻同大禹治水有着不解之緣。古神話傳説龍生九子,九子九樣,都似龍非龍。這隻看起來像龜的,也是龍子之一,名叫贔屓。傳説贔屓好負重,揹負着三山五嶽到處興風作浪,而大禹降伏它以後,它轉而幫助禹治水,並立下汗馬功勞,大禹為表彰其功績,便讓它揹着這無字碑漫遊神州大地。大家想想看,禹表彰其功績,卻為什麼碑上一個字也沒寫呢?之所以隻字未寫,是為表明它功績卓著,書之不盡。告訴大家區別贔屓和龜的一個簡單的方法:看它的腳,龜足像鴨掌,有蹼;而贔屓的腳和龍爪一樣,五指是分開的。

這個圓形的透雕物,叫“落地罩”,也叫“垂花門”。你若細心的觀察體會,則會發現上面許多有趣的裝飾。大家請看落地罩的上方有一塊雕刻牌,若直觀地看其外形像“鳳”字的外框,因此,此牌叫“鳳”字牌。這個牌的左右兩邊各有一條龍,上方正中間有一個珠,合起來為“雙龍戲珠”之意。珠的下面是一個“壽”字,“壽”字下綴着兩枚方孔錢幣;上方則刻有一隻倒飛的蝙蝠,這裏,“倒”通“到”,“蝠”通“福”,合起來就是“福到了”的意思。因牌中包含有“龍”、“鳳”,所以又稱“龍鳳呈祥”。

以上這些都反映了清代建築的裝飾技巧。再看上邊橫樑上的木刻圖案中,有四個小海馬,其寓意為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功績名揚四海。大殿廊檐下的“萬世蒙澤”四字門額,意思是大禹治水使世世代代炎黃子孫享受幸福和快樂,是由書法大師沙孟海所書。檐柱上的這幅對聯:

上聯講的是大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新婚時也只在家呆了幾天;下聯意為大禹經過八年治水,治理了黃河、長江、漢水、淮河等河流。這幅對聯是書畫大師劉海粟的手筆。院子兩邊廊亭的壁畫,體現了古時的社會風情。

好,現在我們一起到禹稷行宮的主殿參觀。禹稷行宮始建於南宋時期,距今已有八百年的歷史,原名為禹王廟。明朝天啟年間更名為禹稷行宮。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築是清同治年間重建的。殿內有大禹治水的塑像,高3.8米,是用玻璃鋼製作的。大禹身着布衣,頭戴斗笠,手持疏導流水的工具“耒”。他雖為首領,卻身先士卒,積極投身於治理洪水的艱苦鬥爭中,且“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敢於與自然抗爭的勇氣和公而忘私的可貴精神,深得後人敬仰。塑像的背襯是“禹跡圖”,根據1137年的石刻放大繪製的山川流域圖,該圖記述了大禹治水的歷程。上方的“德配天地”匾,是表明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可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牆壁的左邊是古代文獻中有關大禹治水的文字記載,右邊則是全國各地現存的大禹紀念地的圖片。

這幅照片名為“望夫石”,它好似一位婦人端坐於塗山山坡上,凝望遠方。相傳,大禹到塗山(今安徽懷遠)治水,娶一塗山女為妻,剛結婚三天便奉命去治水,結果,一去十三載,與洪水搏鬥,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塗山氏懷抱幼子,日日在山坡上遙望,盼着丈夫治水成功早日歸家。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由於望夫心切,與山石化為一體,人們稱它“望夫石”。而大禹治水成功後,卻因積勞成疾在紹興會稽去世,這幅照片就是紹興大禹陵。

各位朋友,我的講解到此結束。希望晴川閣之行能夠給您留下一次美好的回憶,謝謝大家!

第8篇

白兆山又名碧山,位於湖北省安陸市西北煙店鎮,距市區14千米。

詩仙李白“酒隱安陸”十年,即以白兆山為居留地,留下了大量詩篇和諸多遺址遺蹟在白兆山。歷代文人墨客憑弔李白,先後涉足古城安陸,如韓愈、杜牧、劉長卿、歐陽修、曾鞏、秦觀等,一大批在中國文學史上享負盛名的文壇巨匠都曾覽勝題詠。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來到安州(今安陸),開始了“酒隱安陸”十年的生活。後同唐高宗朝宰相許圉師孫女許紫煙結婚後即居住於此,白兆山距大安山(許圉師舊宅)僅5公里,期間李白以安陸白兆山為活動中心,以文會友,發奮製作,寫下了《山中問答》、《蜀道難》、《送孟浩然之廣陵》、《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寄劉侍御綰》等近百篇著名篇章。白兆山留有白兆寺、桃花巖、李白讀書枱、太白堂、太白林、紺珠泉、洗腳塘、洗筆池等與李白相關的遺址遺蹟。

玉皇大帝手下有一位專司起草聖旨,發佈聖俞之職的官兒太白金星。這太白金星姓李名長庚。他文思敏捷,才華橫溢,是天廷難得的`文官。但他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一天,玉皇大帝令太白金星向人間下達一道聖旨,要人們三天吃一餐飯。誰知他接過聖旨後,見天色尚早,就跑到廣寒宮裏同吳剛一邊飲酒一邊下起棋來。倆人一局棋沒下完,酒卻喝了一壺又一壺,都不知不覺的有些醉意了。蒙朧醉意中,太白金星的衣袖拂掉了棋盤上的一枚棋子。

這枚棋子自天而降,“轟隆”一聲巨響,落在了安陸西北三十里外的地方,變成了一座高千仞的大山。由於棋子落地時產生的巨大沖擊力,砸得地上亂石滾滾,煙塵濛濛。於是人們就把那地方叫做“煙店”。

而亂石滾滾,也震動了當地六個卧龍潭。已在潭中修行千年的六條神龍聞聲而出,其中一條潛入巨山,喜其靈氣,遂盤踞于山內。後遇真武神,感其神猛,授以寶劍,助其白日飛昇。其餘五龍守於原處,鎮守此地,與仙山遙遙相對。後人希望庇其佑護,遂將此地命名為五龍岡。

而那棋子落入下界的“轟隆”一聲巨響,把太白金星的酒給震醒了一大半。他突然記起了玉皇大帝令他向人間傳達聖旨的事。就似醉非醒的慌慌張張地來到南天門,向人間發話道:“玉帝有令天下百姓今後一日只准吃三餐飯,不得有誤!”。後來,玉皇大帝知道太白金星因為貪杯誤傳了旨,就把貶到凡間讓他投胎到四川江由一位李姓人家,取名李白。

一天,一位雲遊高僧來到安陸煙店,見那枚棋子化作的大山被紅光普照,紫氣升騰,有神靈仙氣知是太白金星所造化,便為它取名叫做“白兆山”。後來,李白仗劍出遊,來到白兆山,頓有所悟,感慨道:“山名曰白兆,始知李白來”,就在山上住了下來,而且一住就是十年。大家都稱李白是“詩仙”,以為他詩作得好,才稱之為“仙”,其實他是“謫仙”,就是被貶謫到凡間的神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