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心得體會5篇 穆斯林葬禮: 傳承和凝聚

來源:巧巧簡歷站 4.83K

本文將以“穆斯林的葬禮心得體會”為主題,探討穆斯林社羣在葬禮儀式中的心理感受與體會。穆斯林的葬禮是充滿敬意和虔誠的一種儀式,涵蓋了宗教儀式和文化傳統。通過深入瞭解穆斯林葬禮的相關知識,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之間的差異,促進多元社會的和諧共處。

穆斯林的葬禮心得體會5篇 穆斯林葬禮: 傳承和凝聚

第1篇

?穆斯林的葬禮》是著名女作家霍達的文學經典。它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一代回族人中間的家庭故事,結局非常悲慘。我對回族知之甚少。看小説《穆斯林的葬禮》就像走進了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

這是一首關於穆斯林的聖詩。雖然結局很悲壯,有些離奇,但會給人一種獨特的美感,一種清新脱俗的感覺。

過去的生活過去了,新的生活開始了。雖然過着悲慘的生活,但是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面對。這是我看完這本書才體會到的深刻道理。

我覺得這可能是悲劇命運人生的長河。從新月去世的開始到結束,我真的不能壓抑,也不覺得感動流淚。如果作者沒有把人生的真諦寫得那麼深刻,描寫得那麼動情,會給人這種藝術魅力嗎?

確實,一頁一頁看完,我進入了一個莊嚴而偉大的世界。絕《玉殤》樑一清之死,這是一個大斧雕/塑,悲壯淋漓,觸目驚心;看完《玉王》,韓子奇自傲,勾心鬥角,用筆如此嫻熟,活得從容。這種藝術力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條清澈見底的長河中,樑君璧和韓有着各自鮮明的性格和獨特的內心世界。但是,在這個生命森林裏,有一種淡淡的音樂,從小到大,從輕到重,從弱到強。一個形象展現了這個純潔、寧靜、美麗的靈魂。

正如作者所説,無論人心是美好的還是殘酷的,人心都是壓倒一切的,壓倒一切的。新月之死令人心碎。新月之死可以説是祝英台之死,纏綿而豪邁,不是温柔而動人,而是天空中的血淚。

寂靜的天堂,沉重的大地。結局中的新月不僅是新的,更是她那顆純潔美好的心,一個甜蜜嶄新的關於未來的夢,一個光明的希望。

我讀這本書不會厭倦,因為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感覺,不同的感覺。

穆斯林的葬禮心得體會5篇 穆斯林葬禮: 傳承和凝聚 第2張

第2篇

?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對我來説比較熟悉,知道的也比較早,最早的版本大概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小説曾獲得矛盾文學獎,還有一個根據同名小説改編的電影,名字改為《月落玉長河》。説實話,我是不太好對這部著名的小説做任何評價的,因為一些中國文學界的前輩都已經寫過相關的評價,如著名作家冰心老人、劉白羽先生等。前些日子,我又從書架上取出了這本書,仍向當七年級樣,利用三、四天的時間讀完,看後仍覺得受益匪淺,就寫點自己的拙見。

還記得大概是九十年代初的一段時間,當時我正在上中學,每天中午總能從學校廣播裏聽到一陣悠揚神祕的唱禮聲,然後是一個廣播劇,名字就叫《穆斯林的葬禮》。吸引我的,主要還是對這一對我來説既熟悉又陌生,或多或少了解一點的一個信仰民族的接觸。小説描寫的一個穆斯林家族,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開始,一直到改革開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約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從我的感受來説,我通過看這部小説,更加深入地瞭解了一個對我們來説比較特殊地民族的生活習性。這一點,是最主要的,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穆斯林的葬禮》這部小説根據作者的後記,應該是有原形的,所以它更加能吸引讀者。它描寫了一個兩代人的愛情悲劇,也許是上天的註定,也許是塵世間不同民族之間的隔閡,一切,造就了這個悲劇發生的根源。我們看到,從韓子奇、樑君壁、樑冰玉三人之間發生的一種用世俗或者宗教教規來評價屬於畸形的愛情悲劇,既而延續到韓新月、楚雁潮這兩個主要生活在新中國建立以後的年青人身上的更加讓人感慨和不能接受的愛情結局,讓讀者陷入了深深地同情與無奈之中。“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但在這種某些世俗人所理解的宗教教義的籠罩下,一切註定就只能是一個無法取得圓滿結局的悲劇。

小説中,樑亦清作為一個玉雕技藝高深的匠人,始終過着一種與世無爭,小心翼翼的生活。但他對自己事業的執着,對玉全身心的熱愛,讓人看到了中華民族自古所崇尚的一種善良、仁義與忠信,但這些並不能讓他免遭黑暗社會勢力的代表人物蒲老闆的壓迫與欺凌,他生活的環境,最終將其摧毀。韓子奇從流浪而來,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朝拜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他成了樑亦清的唯一徒弟,並得到了師傅的真傳。在師傅慘然離世後,韓子奇接手了師傅留下的一切,包括未完成的“鄭和航海玉雕”,一個破敗的家以及三個孤兒寡母。韓子奇在事業上無疑是成功的,在他的努力下,“玉王”這個名字享譽京城。但他與樑家大女兒樑君壁的結合,與其説是一種愛情的發展,不如説是一種生活的憐憫與相互依靠,正是這種憐憫與依靠,當他們事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結症也就相應出現,於是,一個不可饒恕的罪孽開始產生。在新潮思想教育下的樑君壁的妹妹樑冰玉,大膽的與自己的姐夫韓子奇真正相愛,還有了他們愛情的果實——韓新月。韓子奇最終在良心的譴責與惶恐中回到了自己的家,但在這樣的背景下,小新月註定將要承受自己父母所留下的苦果。

新月也在流浪中誕生,是命運將她送進了一段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裏。新月是無辜的,從她一出生,就患上了先天性的心臟病,似乎是造物弄人,這樣殘酷的懲罰在繼續延續。好在,新月有幾個真心愛護她的親人,除了她的父親韓子奇,還有一個她同父異母的哥哥——天星,一個飽受戰亂摧殘的善良、可憐的女人——姑媽。在這樣的呵護下,新月一天天長大,在考上北京大學時,最終遇上了一個與她至死相愛的人——楚雁潮。但當她開始選擇自己的愛情時,一種無法逾越的障礙卻擺在了他們頭上。在世俗與宗教的阻撓下,一切都將成為不可能,因為楚雁潮不是一個穆斯林。對這種不可能的妥協,作者只能是安排他們天地相隔。

小説伴隨着一個個的葬禮而完成了一段段的故事,最終輪到了新月,非常細膩地刻劃了一出出感人至深的情節。同時,在這部小説,也非常無奈的講述了幾個被外界因素所困擾的愛情結局,甚至有些“輪迴”色彩。韓子奇、樑君璧、樑冰玉、韓天星、容貴芳、韓新月、楚雁潮……總之,在這部小説中,姑且不提他們的結局,所有的愛情都是悲劇性的,都是違背了主人公的意願的。這些阻撓的根源,到底是什麼,相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切無法用更多的言語來敍説。讀者只有通過看這部小説才能自己去體會。

第3篇

有段時間不讀這類的作品,我通常喜歡把文字分類。簡單的、沉重的、激勵的、消沉的……這本書是被我化為沉重的一類,我不大觸摸這一類,情緒難以平靜。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友人推薦我看這本書。不明白什麼原因一向拖到這天。當翻開這本書,讀過第一章,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伏案苦讀了三天,這天早上最後淚眼婆娑的結束了這部作品。但是一向到下午我仍迴旋在故事當中,感受着一個個主人公的生與死,愛與恨。

回族女作家霍達用玉和月兩條鮮明的主線,以獨特的結構闡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60年代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以及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下的感情杯具。當看到書的題目時,我認定這是個杯具,葬禮,從字面意思看,肯定有主人公死了。看完才明白,書中的葬禮不僅僅僅是生命的結束,還埋葬了漢人與回回之間不同宗教信仰下的感情。感情在那個年代,穿但是倫理、世俗和信仰的鴻溝,杯具一個接一個的產生。無論你愛的多麼執着,那麼激烈。我不禁為美麗而聰穎的新月和才華橫溢的楚老師惋惜,也為玉兒和韓子奇感到悲哀。

作者的筆法也令人佩服,該書以玉和月為主線,自然也少不了對他們的描述。玉給人以純潔、靈氣的感覺,月給人以恬靜、幽美,但是玉是易碎的,月是悠遠的。故成就瞭如此讓人回味、清美憂傷的作品。

記得上學的時候寫讀後感通常是把書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拿出來評論一大段。我不明白真正的讀後感是不是該那樣,那時是為了完成任務湊齊字數。如今不會去在意那些,真正對穆斯林的葬禮有興趣的人會親自去領會其中的意境的。何須咀嚼別人品嚐過的呢?

第4篇

玉損、玉殘、玉碎,一條玉的歷史長河,承載着三代人的恩怨情仇。初讀此書,只記得被楚雁潮對韓新月的那份真情感動得不能自已,再讀此書,又多了幾份思考與感悟。

樑亦清,沉着穩重,對玉的熱愛超越了所有,讓他甘願將自己的一生獻給玉,沿着玉的長河去追尋內心向往的生活,正是因為這份熱愛,才讓他在名與利的誘惑中不至於迷失自我。他本可以借一技之長去追逐名與利,卻身處鬧市心自寧,有"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意境。他因鄭和與他同是回族人而答應制作鄭和下西洋的雕塑卻不計回報,體現了他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更體現了他對信仰的那份執念與尊敬。他為玉而生,為玉而亡,將畢生心血寄託於那件鄭和下西洋的工藝品上,卻未曾料到落得玉亡人亡,但在我看來他是光榮的,他將一生獻給自己所喜愛之事,是幸福的,他的一生是值得讚揚的,是值得被尊敬的。

此書中經常提及韓新月和她"母親"樑君璧的關係不和,她百般阻撓楚雁潮和韓新月的愛情。有讀者可能會因此而討厭樑君璧,會責備她對韓新月的冷若冰霜,冷言冷語。但在我看來,她能將韓新月撫養成人已經仁至義盡,畢竟新月是她丈夫和她妹妹的女兒,每每看到新月,都會想起丈夫和妹妹的背叛,都會讓她內心備受折磨,叫她怎能對新月微笑以對呢?她之所以反對楚雁潮和韓新月之間的事,也是因為她是一個從小深受宗教信仰影響的人,她無法接受回漢通婚,所以拒絕了楚雁潮對韓新月的追求,這也讓楚雁潮和韓新月的愛情之路更波折。

本書的男主人公,樑亦清的接班人,是一個性格較為豐滿的人物,讀完此書後,對他既有愛又有恨。愛是因為他對韓新月那份無私的愛能讓韓新月彌補一部分缺乏母愛的痛,也是因為他的保護與寵愛,才讓韓新月生活得無憂無慮。也感謝他對韓新月教育的支持,才讓新月在大學收穫了老師對她無私的照料與關愛。恨是因為他追名逐利、勾心鬥角,更恨的是他從小就欺騙了收養他、教育他的那個去麥加朝覲的聖人,這不僅是對身邊人的欺騙,更是對自己內心的欺騙,是對信仰的欺騙。揹負一生的謊言也讓他的一生充滿坎坷。在臨死前的坦白,雖讓他放下了一生的重擔,但他的內心是充滿了恐懼和擔憂的,他希望妻子能原諒他、理解他,怕妻子會因此怨恨他,他也怕他去世後沒人能像他那樣細心照料身患重病的女兒新月了。他死前精神上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生理痛苦。他與他師父樑亦清相反,樑亦清雖生前過得清貧平凡,死後卻無怨無憾,受人尊敬,而韓子奇生前勾心鬥角,享盡繁華,但卻揹負着恐懼與遺憾而亡。對比兩人的一生,我們更需要的是樑亦清那般平靜淡雅之心,尤其是在物慾橫流的今天。

讓我久久都無法釋懷,也是本書最悲情的是楚雁潮與韓新月悽楚唯美的愛情。韓新月,名如其人,她純潔善良,乖巧樂觀,她本該幸福地過完一生,卻揹負着常人無法接受的悲痛。她在最美的年紀離去本就令人心痛,卻還要在生前接受病痛的折磨,新月之死使我悲痛入骨。在新月短暫的一生中,她極其渴望母愛,卻無法如願以償,在死前都未能見她親生母親一面。新月一生都無法理解她"母親"為何一直對她那麼冷漠,她一直努力討她母親歡心,乖巧上進,她一直從自己的身上找問題,卻在死後都不知道她喊了十幾年的媽媽是她親生母親的姐姐,一直苛求自身卻遺憾終身。

月明、月暗、月落是新月一生的寫照,她無法得到的母愛由她父親和老師來彌補。在去世的前一晚,新月躺在病牀上盼天明,盼她心心念唸的楚老師,在沒看到楚老師前,她一遍遍地告訴自己不能睡,一遍遍地問天亮了嗎,可以想象到當時新月內心的煎熬與無助,天漸漸亮了,她也漸漸變得虛弱,我描述不出新月去世時的那種悲痛,只記得自己的心像被人揪着,喘不過氣。在黎明破曉前,在她心心念念之人到來前一刻,她永遠地閉上了眼,黑夜終將新月掩埋。楚雁潮看着再也無法睜開眼看自己一眼的新月,他怨恨他自己為什麼要離開新月,為什麼不在新月最痛苦的時候陪着她,在那一刻,他的世界崩塌了。他用心守護着新月,新月離去,他的心也不再完整。

新月走了,楚雁潮就什麼也沒有了,有的只是他與新月的甜蜜回憶。未名湖畔的心靈交流,不言而和的兩顆年輕的心,深情表白以及無私的愛與照顧,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更讓人感動至深的是在韓新月離去後,楚雁潮在她墳前深情演繹"梁祝",敢問世間還有哪種痛能超越陰陽相隔之痛。我覺得他們的愛情打破了宗教信仰的束縛,跨越了種種阻礙,雖最後陰陽兩相隔,但他們的心、他們的靈魂卻緊緊地綁在一起。梁山伯與祝英台,生前無法在一起,死後變成蝴蝶雙飛雙落不也是一種幸福嗎。年齡、宗教、種族等都無法分離兩顆融為一體的心。

楚雁潮以曲寄情,日日月月年年陪伴着新月。我想我現在很幸福,我所愛之人和愛我的人都在我身邊,我不再奢求其他,我要用我一生去陪伴去珍惜身邊每一個人,不讓自己悔憾。

最純潔的夢想,最動人的愛情,最悲慼的命運。一本書,道盡三代人六十年的心路歷程,教會我的不只是像樑亦清那般寧靜處事,更讓我體驗到了人間至善至美的愛情、親情與友情,教會我珍惜身邊愛我之人和我愛之人。我們無法預測明天,但請珍惜今天。

第5篇

?穆斯林的葬禮》展現起義而又古老的民族風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大家共同鑑賞的一本好書.

在這本書裏,你會找到兩條不同的人生道路,雖然他們最終歸結到了一齊,命運卻是如此的相似。我真的想用我的眼淚來祭奠白紙黑字裏的主人公,正義,你為何而生,為何而滅?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公平不在正義的一方,而《穆斯林的葬禮》裏的正義就在主人公的身邊,可它是那樣地微弱,以至於產生了誰也不想看見的結局。復仇使人性失去理智,在遙遠的未來,宿命同樣落在下一代的身上,時代的悲哀已將一切掩埋,沒有人理解這樣的家庭。

穆斯林,對於許多人來説是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詞。而在這個詞的背後,更多的是宗教。而宗教這兩個字,更容易讓我們聯想起那奇怪的儀式。於是,人們對它的葬禮似乎更會產生一種神祕感。於是,作者從一開始就把我引入了他的圈套,我在這穆斯林葬禮的描述中一步步領略了人生的哀歌。韓子奇從流浪而來,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朝拜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新月也在流浪中誕生,是命運將她送別在一段動人的感情故事裏;新月的母親也在結束流浪之後,才找尋到一點往昔的生活痕跡。而對於任何人來説,流浪本來就意味着哀愁。流浪,在書裏最終以葬禮為終點。或許誰也不明白,葬禮的哀歌究竟為誰而唱,為誰而息?

一條是恩怨分明的不歸路,一條是愛恨情仇的死衚衕。在老玉匠死去的那一刻,韓子奇就註定要為此而演繹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家恨與國寶聯繫在一齊,即使在那些寶玉漂流國外,遭受二戰洗禮的時候,家,仍在積聚起更多的恨來。我是十分同情新月的,但我也同情韓子奇。有些東西是無法預料的,新月的誕生就像我們的某些時代一樣,也許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然而,新月卻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是一個容不得浪漫的時代,她的師生之戀只有走向死亡。生命在命運面前似乎有些微不足道,而哀歌卻由此而來。我在韓子奇説要投向仇人的時候就聞見了哀歌的味道;而在新月臨死的時候,我已經為這生命的哀歌而流淚了。從頭到尾,我捧着書,我一向有一種想哭的衝動,我真的好久好久沒有這樣被一本書感動了。

我不明白作者為什麼要讓新月的母親做一個逃避者,因為在我看來她既然有勇氣打破世俗的常規,又為何會沒有勇氣應對女兒與現實?我是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的,我發現我讀完之後絕對做不到豁然放開。這樣的一本書,以一段很冷清的描述讓新月的母親再次出場,這但是是讓我們的心中更添幾分哀愁的陰雲而已。我一向記着那段描述,有時我在許多地方找到類似的語段,就如餘華的《祖先》:“如今一切早已不復存在,就像一位禿頂老人的荒涼,昔日散發着蓬勃綠色的山村和鳥鳴一齊銷聲匿跡了,粗糙的泥土,在陽光下閃耀着粗糙的光芒,天空倒是寬闊起來,一望無際的遠處讓我的父輩們看得心裏發虛。”是啊,許多事情已經過去,再找回來的但是是早已失去的那部分生命所鳴出的絕唱罷了。《穆斯林的葬禮》給我留下的,是想哭的衝動和無限的感動。讀罷之餘,我在日記裏寫下了一段話:如果有人不明白人生的好處,就能夠看一看《穆斯林的葬禮》,它唯一能夠教會我們的,就是那一份純真的感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