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讀書心得體會6篇 享受穆斯林葬禮帶來的深度思考和啟示: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2W

閲讀《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作者筆下所呈現的愛、信仰、人性,以及對死亡的理解,深深打動着我的心靈。在這個世界上,人類都是平等的。這本書也讓我更加尊重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們。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心得體會6篇 享受穆斯林葬禮帶來的深度思考和啟示:讀後感

第1篇

曲終掩卷,蕩氣迴腸。心像是蓄了雨的雲,輕輕一擠,便會淚雨滂沱。倉央嘉措説:“這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與你相遇。” 我想,你是我人生最美好的相遇。縱使最後的結局,你我陰陽相隔,縱使最後的愛情化成一場悲劇,我依稀記得初見時,你美好的容顏 ······

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形態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穆斯林的葬禮》通過塑造的幾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入揭示了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融合;展現了穆斯林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的心路歷程;詮釋了人生的真諦、愛情的真諦;讀罷彷彿讓人在這場悲劇中接受了一場聖潔的洗禮。

“悲傷逆流成河”,用這句話概括這部五十萬餘字的茅盾文學獎經典作品再合適不過了。它如同一部憂傷的畫卷,向讀者展示了一個玉器世家由盛 轉衰的悲劇,一個父輩韓子奇與樑冰玉對真愛的執着卻敗給了紅顏俗世的悲劇,一個子輩韓天星與容桂芳因為門户阻礙而使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的悲劇,更有本書主人公韓新月與楚雁潮的還原了愛情本來面目的的感情卻敗給了殘酷命運的悲劇。這些都恰如安意如説過的那樣:“我們的情感一直是纏綿深重的,好像作繭自縛的蛾,將自己和對方深深纏繞,一代一代人,前赴後繼。”縱使人定勝天,在死亡面前,一切偉大都渺小到不堪一擊。

本書主人公韓新月和她的老師楚雁潮的愛情之路一路艱辛。艱難感動,幸福並且疼痛。他們頂着“師生戀”的輿論壓力,冒着“回族人不能與漢人通婚”的宗教階級,為愛而生,為愛而死。楚雁潮在我看來十個內心極苦的人,新月縱然還是個孩子,一切責備之詞都會只針對他,壓向他。一個人不哭,不是因為他不悲傷,或許是他學會了偽裝,偽裝起自己的一切痛苦與眼淚,習慣性地去堅強。他要成為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一把傘,一把遮風避雨的傘,讓新月的世界裏只有温暖。但命運,萬惡的命運卻又給這個苦命的人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新月的病倒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就是命運。曾經做過一道選擇題“機會和命運,你會選擇哪個?”現在的我會毅然決然的選擇命運,不是對命運的苟且與屈服,是命運的力量,真的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大得多。

韓新月,她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讓人如沐春風。這個純潔的女孩毫無心機,淡然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期而至的愛情讓青澀的她措手不及,但作為新時期女性的代表,她勇敢的接受了這份真愛。在外人看來衣食無憂的.她同樣壓抑着內心各種的痛楚。看似和睦實則危及潛伏的家庭,迷離的身世,還有疾病都這位少女承受這本不該她這個年齡承受的一切。是的,每個人背後都有一旦不堪回首的或是清楚或是模糊的往事。

張愛玲説:“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這不僅僅是對紅顏俗世的感悟,更是對宿命的妥協。這世界上眼淚太多,你不會懂得。新月,她盼望着天明,她在天明時死去,這是一個怎樣的悲劇。活在今天,活在當下,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未必明天就有以後。我們習以為常的庸常生活也總是在人心力交瘁的時候給人一個恰倒好處的擁抱,告訴我們活着這件事並不總是那麼艱辛。我們總是害怕歲月,卻不知道活着是多麼可喜,到底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為自己擁有的一切心懷感激?

回首過往,我們不得不承認過去總是比現在美好的多。若,人生若只如初見,該有多好。兩個初次見面的年輕人,用英語交談,她笑靨如花,他温爾儒雅,未名湖畔見證了那份初見的幸福······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心得體會6篇 享受穆斯林葬禮帶來的深度思考和啟示: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穆斯林的葬禮》展現起義而又古老的民族風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大家共同鑑賞的一本好書.

在這本書裏,你會找到兩條不同的人生道路,雖然他們最終歸結到了一齊,命運卻是如此的相似。我真的想用我的眼淚來祭奠白紙黑字裏的主人公,正義,你為何而生,為何而滅?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公平不在正義的一方,而《穆斯林的葬禮》裏的正義就在主人公的身邊,可它是那樣地微弱,以至於產生了誰也不想看見的結局。復仇使人性失去理智,在遙遠的未來,宿命同樣落在下一代的身上,時代的悲哀已將一切掩埋,沒有人理解這樣的家庭。

穆斯林,對於許多人來説是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詞。而在這個詞的背後,更多的是宗教。而宗教這兩個字,更容易讓我們聯想起那奇怪的儀式。於是,人們對它的葬禮似乎更會產生一種神祕感。於是,作者從一開始就把我引入了他的圈套,我在這穆斯林葬禮的描述中一步步領略了人生的哀歌。韓子奇從流浪而來,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朝拜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新月也在流浪中誕生,是命運將她送別在一段動人的感情故事裏;新月的母親也在結束流浪之後,才找尋到一點往昔的生活痕跡。而對於任何人來説,流浪本來就意味着哀愁。流浪,在書裏最終以葬禮為終點。或許誰也不明白,葬禮的哀歌究竟為誰而唱,為誰而息?

一條是恩怨分明的不歸路,一條是愛恨情仇的死衚衕。在老玉匠死去的那一刻,韓子奇就註定要為此而演繹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家恨與國寶聯繫在一齊,即使在那些寶玉漂流國外,遭受二戰洗禮的時候,家,仍在積聚起更多的恨來。我是十分同情新月的,但我也同情韓子奇。有些東西是無法預料的,新月的誕生就像我們的某些時代一樣,也許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然而,新月卻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是一個容不得浪漫的時代,她的師生之戀只有走向死亡。生命在命運面前似乎有些微不足道,而哀歌卻由此而來。我在韓子奇説要投向仇人的時候就聞見了哀歌的'味道;而在新月臨死的時候,我已經為這生命的哀歌而流淚了。從頭到尾,我捧着書,我一向有一種想哭的衝動,我真的好久好久沒有這樣被一本書感動了。

我不明白作者為什麼要讓新月的母親做一個逃避者,因為在我看來她既然有勇氣打破世俗的常規,又為何會沒有勇氣應對女兒與現實?我是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的,我發現我讀完之後絕對做不到豁然放開。這樣的一本書,以一段很冷清的描述讓新月的母親再次出場,這但是是讓我們的心中更添幾分哀愁的陰雲而已。我一向記着那段描述,有時我在許多地方找到類似的語段,就如餘華的《祖先》:“如今一切早已不復存在,就像一位禿頂老人的荒涼,昔日散發着蓬勃綠色的山村和鳥鳴一齊銷聲匿跡了,粗糙的泥土,在陽光下閃耀着粗糙的光芒,天空倒是寬闊起來,一望無際的遠處讓我的父輩們看得心裏發虛。”是啊,許多事情已經過去,再找回來的但是是早已失去的那部分生命所鳴出的絕唱罷了。《穆斯林的葬禮》給我留下的,是想哭的衝動和無限的感動。讀罷之餘,我在日記裏寫下了一段話:如果有人不明白人生的好處,就能夠看一看《穆斯林的葬禮》,它唯一能夠教會我們的,就是那一份純真的感動。

第3篇

?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我也已讀過兩遍,第一遍是在大二的時候,沒看幾頁就被它迷住了,廢寢忘食地用了三天時間將其看完,真是一部好書呀,讓我第一次接觸了穆斯林的生活一些常識,以及有關玉的製作的專業知識,在我看來,只有專業的琢玉工匠才能如此精確的描述玉的林林總總,令我不得不驚歎與作者的敬業與專注。第二次讀就在今年春節前後,隨着年齡的增長,此次有了更深的感悟,隨着故事的發展,人喜吾亦喜,人悲吾亦哀。我也隨着故事的情節和作者一樣流下了不少淚花。

該書描寫了一個兩代人的愛情悲劇,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雖然表面看來是那麼的協調、平靜。悲劇是誰造成的?誰都沒有錯!只能説是造化弄人,命運不濟呀!韓子奇是苦的,他有愛卻不能愛,整個下半生都生活在妻子樑君壁的很與不饒恕之中;但樑君壁錯了嗎?不,她亦痛苦,自己的丈夫犯下了本民族不可饒恕的罪惡,卻不能痛快的解決,因為一邊是自己深愛的丈夫,奇哥哥,一邊是自己的親妹妹,玉兒,更何況他們竟然還有了愛情的結晶——新月。我們能理解,她對新月那複雜的情感,恨並愛着,折磨了丈夫、女兒,也折磨了自己;樑冰玉也是痛苦的,找到了真愛卻不能在一起,她背叛了含辛茹苦把自己養大的姐姐,與姐夫產生了感情,生下了女兒,卻不能給她母愛,只有痛苦地離開;韓天星是痛苦的,與他真心相愛的戀人,暗地裏被他親愛的母親拆散了,等到他知道真相時,又能怎樣呢?他不能戰勝命運的安排,因為他的妻子——那個深愛他的女人,就要為他生產了;韓新月也是痛苦的,她多麼想多麼想得到母愛呀!卻從來不能理解母親為什麼不再是原來的那個母親?還要承受自己親生父母所留下的苦果。當她遇到了一個與她至死相愛的人——楚雁潮時,一種無法逾越的障礙卻擺在了他們頭上,在世俗與宗教的阻撓下,一切都將成為不可能,因為楚雁潮不是一個穆斯林。對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這種不可能的妥協,作者只能是安排他們天地相隔。

讀完這個本書,我陷入了深深的同情與無奈之中。真想去質問作者,為什麼相愛的人卻不能在一起,卻又無法去責怪誰?真是有種窒息的感覺,讓人無從去發泄,即便時隔多日,今天提筆寫讀後感還是無法釋懷,真想跑到無人的曠野,去大叫一番,些許會舒服一些!

第4篇

有段時間不讀這類的作品,我通常喜歡把文字分類。簡單的、沉重的、激勵的、消沉的……這本書是被我化為沉重的一類,我不大觸摸這一類,情緒難以平靜。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友人推薦我看這本書。不明白什麼原因一向拖到這天。當翻開這本書,讀過第一章,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伏案苦讀了三天,這天早上最後淚眼婆娑的結束了這部作品。但是一向到下午我仍迴旋在故事當中,感受着一個個主人公的生與死,愛與恨。

回族女作家霍達用玉和月兩條鮮明的主線,以獨特的結構闡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60年代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以及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下的感情杯具。當看到書的題目時,我認定這是個杯具,葬禮,從字面意思看,肯定有主人公死了。看完才明白,書中的葬禮不僅僅僅是生命的結束,還埋葬了漢人與回回之間不同宗教信仰下的感情。感情在那個年代,穿但是倫理、世俗和信仰的`鴻溝,杯具一個接一個的產生。無論你愛的多麼執着,那麼激烈。我不禁為美麗而聰穎的新月和才華橫溢的楚老師惋惜,也為玉兒和韓子奇感到悲哀。

作者的筆法也令人佩服,該書以玉和月為主線,自然也少不了對他們的描述。玉給人以純潔、靈氣的感覺,月給人以恬靜、幽美,但是玉是易碎的,月是悠遠的。故成就瞭如此讓人回味、清美憂傷的作品。

記得上學的時候寫讀後感通常是把書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拿出來評論一大段。我不明白真正的讀後感是不是該那樣,那時是為了完成任務湊齊字數。如今不會去在意那些,真正對穆斯林的葬禮有興趣的人會親自去領會其中的意境的。何須咀嚼別人品嚐過的呢?

第5篇

玉損、玉殘、玉碎,一條玉的歷史長河,承載着三代人的恩怨情仇。初讀此書,只記得被楚雁潮對韓新月的那份真情感動得不能自已,再讀此書,又多了幾份思考與感悟。

樑亦清,沉着穩重,對玉的熱愛超越了所有,讓他甘願將自己的一生獻給玉,沿着玉的長河去追尋內心向往的生活,正是因為這份熱愛,才讓他在名與利的誘惑中不至於迷失自我。他本可以借一技之長去追逐名與利,卻身處鬧市心自寧,有"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意境。他因鄭和與他同是回族人而答應制作鄭和下西洋的雕塑卻不計回報,體現了他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更體現了他對信仰的那份執念與尊敬。他為玉而生,為玉而亡,將畢生心血寄託於那件鄭和下西洋的工藝品上,卻未曾料到落得玉亡人亡,但在我看來他是光榮的,他將一生獻給自己所喜愛之事,是幸福的,他的一生是值得讚揚的,是值得被尊敬的。

此書中經常提及韓新月和她"母親"樑君璧的關係不和,她百般阻撓楚雁潮和韓新月的愛情。有讀者可能會因此而討厭樑君璧,會責備她對韓新月的冷若冰霜,冷言冷語。但在我看來,她能將韓新月撫養成人已經仁至義盡,畢竟新月是她丈夫和她妹妹的女兒,每每看到新月,都會想起丈夫和妹妹的背叛,都會讓她內心備受折磨,叫她怎能對新月微笑以對呢?她之所以反對楚雁潮和韓新月之間的事,也是因為她是一個從小深受宗教信仰影響的人,她無法接受回漢通婚,所以拒絕了楚雁潮對韓新月的追求,這也讓楚雁潮和韓新月的愛情之路更波折。

本書的男主人公,樑亦清的接班人,是一個性格較為豐滿的人物,讀完此書後,對他既有愛又有恨。愛是因為他對韓新月那份無私的愛能讓韓新月彌補一部分缺乏母愛的痛,也是因為他的保護與寵愛,才讓韓新月生活得無憂無慮。也感謝他對韓新月教育的支持,才讓新月在大學收穫了老師對她無私的照料與關愛。恨是因為他追名逐利、勾心鬥角,更恨的是他從小就欺騙了收養他、教育他的那個去麥加朝覲的聖人,這不僅是對身邊人的欺騙,更是對自己內心的欺騙,是對信仰的欺騙。揹負一生的謊言也讓他的一生充滿坎坷。在臨死前的坦白,雖讓他放下了一生的重擔,但他的'內心是充滿了恐懼和擔憂的,他希望妻子能原諒他、理解他,怕妻子會因此怨恨他,他也怕他去世後沒人能像他那樣細心照料身患重病的女兒新月了。他死前精神上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生理痛苦。他與他師父樑亦清相反,樑亦清雖生前過得清貧平凡,死後卻無怨無憾,受人尊敬,而韓子奇生前勾心鬥角,享盡繁華,但卻揹負着恐懼與遺憾而亡。對比兩人的一生,我們更需要的是樑亦清那般平靜淡雅之心,尤其是在物慾橫流的今天。

讓我久久都無法釋懷,也是本書最悲情的是楚雁潮與韓新月悽楚唯美的愛情。韓新月,名如其人,她純潔善良,乖巧樂觀,她本該幸福地過完一生,卻揹負着常人無法接受的悲痛。她在最美的年紀離去本就令人心痛,卻還要在生前接受病痛的折磨,新月之死使我悲痛入骨。在新月短暫的一生中,她極其渴望母愛,卻無法如願以償,在死前都未能見她親生母親一面。新月一生都無法理解她"母親"為何一直對她那麼冷漠,她一直努力討她母親歡心,乖巧上進,她一直從自己的身上找問題,卻在死後都不知道她喊了十幾年的媽媽是她親生母親的姐姐,一直苛求自身卻遺憾終身。

月明、月暗、月落是新月一生的寫照,她無法得到的母愛由她父親和老師來彌補。在去世的前一晚,新月躺在病牀上盼天明,盼她心心念唸的楚老師,在沒看到楚老師前,她一遍遍地告訴自己不能睡,一遍遍地問天亮了嗎,可以想象到當時新月內心的煎熬與無助,天漸漸亮了,她也漸漸變得虛弱,我描述不出新月去世時的那種悲痛,只記得自己的心像被人揪着,喘不過氣。在黎明破曉前,在她心心念念之人到來前一刻,她永遠地閉上了眼,黑夜終將新月掩埋。楚雁潮看着再也無法睜開眼看自己一眼的新月,他怨恨他自己為什麼要離開新月,為什麼不在新月最痛苦的時候陪着她,在那一刻,他的世界崩塌了。他用心守護着新月,新月離去,他的心也不再完整。

新月走了,楚雁潮就什麼也沒有了,有的只是他與新月的甜蜜回憶。未名湖畔的心靈交流,不言而和的兩顆年輕的心,深情表白以及無私的愛與照顧,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更讓人感動至深的是在韓新月離去後,楚雁潮在她墳前深情演繹"梁祝",敢問世間還有哪種痛能超越陰陽相隔之痛。我覺得他們的愛情打破了宗教信仰的束縛,跨越了種種阻礙,雖最後陰陽兩相隔,但他們的心、他們的靈魂卻緊緊地綁在一起。梁山伯與祝英台,生前無法在一起,死後變成蝴蝶雙飛雙落不也是一種幸福嗎。年齡、宗教、種族等都無法分離兩顆融為一體的心。

楚雁潮以曲寄情,日日月月年年陪伴着新月。我想我現在很幸福,我所愛之人和愛我的人都在我身邊,我不再奢求其他,我要用我一生去陪伴去珍惜身邊每一個人,不讓自己悔憾。

最純潔的夢想,最動人的愛情,最悲慼的命運。一本書,道盡三代人六十年的心路歷程,教會我的不只是像樑亦清那般寧靜處事,更讓我體驗到了人間至善至美的愛情、親情與友情,教會我珍惜身邊愛我之人和我愛之人。我們無法預測明天,但請珍惜今天。

第6篇

穆斯林的葬禮架構倒很宏大宏大,一個穆斯林玉器世家三代人六十年來的坎坷浮沉,穿插五四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重大歷史事件,還算是是一部波瀾壯闊。但是我感覺裏邊關於人物的描寫不是特別豐滿。韓子奇如何靠智商和情商發家寫的並不多,還有就是韓天星他小時候是一個愛騎大馬的孩子,長大後變成那個樣子的。也並沒有太多交代。還有就是楚雁潮在新月臨死前的那些話我感覺有點不真實啊,可能太純情了吧。

我個人感覺裏邊構造最豐滿的人物是韓太太,她雖然算是一個反面人物,但是我認為她不是一個壞人。她的行為,語言心理之類的挺符合邏輯的。對於韓子奇和韓冰玉結合我只能説應該合情理吧,畢竟他們經歷了戰爭。

當然也有好的.,例如玉的知識,還有裏邊體現的很少的穆斯林的文化,他裏邊寫了三場葬禮。但是我感覺這本書可惜了這麼宏大的背景和這麼有氣勢的書名了,和我之前看的茅盾文學獎作品單薄了一些。

書裏一直強調穆斯林回族的規矩習俗,但是感覺這不是主線,好像若有若無。我覺得這書主要是講穆斯林背景下的矛盾與衝突,衝突最多。新月和楚、冰玉和君璧、冰玉和洋人的兒子、韓子奇和冰玉君璧、蒲壽昌和博雅齋。

諷刺更多吧,穆斯林的規矩那麼多,他們都是虔誠的信徒。雖然不想打破規矩還是讓規矩面目全非。這裏面有無奈和心酸,也有動盪的背景的束縛。反過來一想也説得通,如果不是在穆斯林背景下,好多事情順理成章。

我想不通最後冰玉為什麼要回來,帶着希望見自己想見的人還是終於要勇敢面對還是始終放不下親人?到最後是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還是什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