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專列説課稿5篇 「燕子專列:行進中的故事」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1W

燕子專列,作為公文網站編輯推薦的話題,是一份充滿魅力的説課稿。本稿通過詳細分析燕子的生態習性、外貌特徵和遷徙路線等方面,在科學和生動的描述中帶領讀者進入燕子的神奇世界。無論是專業教師還是鳥類愛好者,都將在這篇説課稿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樂趣。

燕子專列説課稿5篇 「燕子專列:行進中的故事」

第1篇

?燕子專列》一文字裏行間洋溢着人們對動物的珍愛之情,體現了人們美好的環保意識。我把這堂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定為:通過對文本的解讀,感受人對動物的珍愛之情,培育熱愛動物並能與動物和諧共存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課前我出示了一幅幅動物和人友好相處、充滿温馨的圖片,從情感上拉近動物和孩子們的親近感,為後來的情感的激發作好鋪墊,也與本堂課的最後一個環節相呼應。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以開門見山的方式揭示了課題,對於“專列”一詞我們在課前也商討過,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能理解,因此我先引導學生説説什麼是“專列”,進而學生對燕子專列的意思也就清楚了。接着引導學生讀課題進行質疑。那麼學生都提到了“燕子是侯鳥,能長途飛行,怎麼還用專列送呢”這一問題,其實課文也就是圍繞着這個問題來展開敍述的。在初讀課文、認讀新詞後,學生對該問題進行了交流,在學生的訴説過程中,我也注意及時地引導,引導學生能用上大屏幕中的詞語完整地來回答這個問題,屏幕中的詞語我也是根據地點、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分類出示,從一定意義上降低了學生的難度,當學生説得不夠完整時,我注意及時引導,比如:你能加上地點就更好了等。其實學生回答了這個問題也就是概括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環節也滲透了一種學習方法:像這樣讀課題,然後根據課題提出疑問,圍繞着問題來讀課文,就能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也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嘗試運用.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涵。新課標指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想象説話提升點。不是為了説話而説話,要求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的過程中,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想象説話,能對自己的語言有所提升,在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的同時,能對自己的語言有所提升,在老師的引導過程中,能對自己的語言有所提升。

我的第一個語言提升點放在瞭如果你是瑞士政府的.一名發言人,你會怎麼來呼籲大家?因為學生的角色要在此時進行換位,在試教中也出現了學生不能及時定位自己的角色,因此我以“居民們……”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並通過同桌互相説的方式,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準備。那麼在試教過程中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就是學生在呼籲的過程中光讓居民們行動起來,而沒有説明小燕子此刻究竟遇到了怎樣的情況,那麼這樣的呼籲就不能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我們也想過是否在學生討論之前就引導學生説説在呼籲時到底要呼籲哪些內容,但最後還是決定讓學生先準備,在交流的過程中,通過老師的引導使學生説得更全面.在學習過程中,在呼籲時學生沒有提到小燕子現在的情況,經過一步步的引導,比如:如果我是瑞士的一位居民,聽到這則消息我也許不會出來,小燕子究竟怎麼了呀……在這樣的引導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想象,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了文本。

那麼我的第二個語言提升點放在了居民紛紛走出家門尋找燕子這一段。我抓住“紛紛、四處尋找”,引導學生想象文字背後的畫面。我先讓學生進行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與第一個説話訓練點相同的地方是,我也力求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能較為具體地描述腦海中的畫面。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只談到看到了誰去尋找燕子,我也能及時注意引導説:那麼他會到哪裏去尋找呢?你能看到他的臉嗎?你能看到他的手嗎?你能看到他手中捧起的燕子嗎……這樣一步步引導,使學生的語言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一定提升。

其實想象説話旨在挖掘文本的留白,激發學生髮揮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再走出文本,進而超越文本,運動學過的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切體驗,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落實了人文性的教育目標。

燕子專列説課稿5篇 「燕子專列:行進中的故事」 第2張

第2篇

這篇課文進述的是和燕子有關的一個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歐洲的瑞士氣温驟降,風雪不止。這時,從南方飛回北方的燕子經過瑞士,因找不到食物,飢寒交迫,面臨死亡的危險。瑞士政府得知這一情況後,呼籲人們尋找凍僵的燕子,將它們送到車站,並用帶有空調的列車將這些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這個故事表現了人類對鳥兒博大的愛心,呼籲人們要保護動物。本文選材視角和敍事順序較為獨特。首先,“燕子專列”這個題目即給人留下了較大的想象空間,怎麼還有燕子乘坐的“專列”呢?作者這樣獨特的視角激起讀者疑惑,引發閲讀的興趣。本篇課文沒有采用平常的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進行敍述,而是先將事件的結果呈現出來,然後採用倒敍的方式來講述事件的整個經過。此外,本文還採用對比方式來增強表達效果。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二是領會人們為保護燕子所表現出來的博大的愛心。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貫穿全文的愛心,增強保護環境、愛護鳥類的意識。難點是領會描寫惡劣氣候與環境的內容與人們奉獻愛心的關係,感受這樣寫的表達效果。

1 會認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歐洲、瑞士、舒適、空調、啟程、特殊、長途、驟降、疲勞、飢寒交迫、温暖、政府、救護、車廂、致謝”等詞語,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

3 體會惡劣氣候、環境與人們奉獻愛心的關係,感受這樣寫的表達效果。

4 感受貫穿全文的愛心,增強保護環境、愛護鳥類的意識。

1、板書:燕子。你對燕子有哪些瞭解?(燕子是候鳥)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板書:燕子專列)齊讀課題。自讀課題,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麼想要問的嗎?

學生交流。板書部分問題。(注:學生想問的問題可能主要有這些:什麼叫專列?專列是怎麼樣的?燕子為什麼要乘專列(會乘專列)?這個故事講了什麼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先要讀熟課文。

現在請大家帶着這些問題讀課文,遇到生字新詞多讀幾遍,在文中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有關語句,做上記號。

2、讀後交流。(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學習下面的語段)

有一年春天,在歐洲瑞士的一個車站,一列漂亮舒適的空調列車正準備啟程,站台上站滿了送行的人。

(1)學生自由談。(板書:麻煩、決定、呼籲、尋找、救護)?燕子遇到麻煩就能坐上專列嗎?

課文第二自然段中就有一個句子把燕子遇到的麻煩寫清楚了,誰能找出來讀一讀。

(2)學生交流,出示句子:當地氣温驟降,風雪不止,幾乎所有昆蟲都被凍死了。燕子經過長途跋涉,已經非常疲勞,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飢寒交迫,瀕臨死亡。

(3)請同學們再讀讀這個句子,想想燕子到底遇到了哪些麻煩?(隨機理解“長途跋涉”、“飢寒交迫”“瀕臨”、“驟降”等詞語。)

(四)、深讀課文,學習第三、四自然段。——感悟人們對燕子的關愛之情

1、教師導入第三段“呼籲”。理解“呼籲”,瑞士政府呼籲什麼?讀句子。

請同學們聯繫上文,想像一下,如果你是當時瑞士的電視台、廣播電台的播音員會怎樣向人們發出呼籲。

學生説話。(教師點評,要求説時聯繫第二自然段中的詞語,注意語氣)

2、政府的呼籲,瑞士的人民聽到了,課文是怎樣寫瑞士居民們尋找、救護燕子的?

(1)教師漏讀加點的詞,在學生評説中理解這些詞語所表現的困難。

聽到消息後,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着料峭的春寒,頂着滿天飛舞的大雪,踏着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

(2)教師激發情感,引導感情朗讀,讀出關愛之情。

(3)在無數尋找燕子的居民隊伍中,作者具體寫了一個叫貝蒂的小姑娘救護燕子的行動。請大家自由讀讀第四自然段,邊讀邊想像貝蒂小姑娘具體救護燕子的行動。

(4)同學們,這就是小貝蒂,請你仔細看看圖,説説小貝蒂是怎麼救護凍僵的小燕子的。

(5)老師小結:多麼感人的一幕呀!在尋找燕子過程中,這樣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個呢!人們用愛、用情編織了多少個美好的故事!讓我們再讀這兩段話。來體會人與動物之間美好的情感。

1、教師深情導讀:於是,出現了課文開頭所描寫的這一幕,(一列漂亮舒適……)列車開動了……燕子在車廂裏唧唧喳喳,彷彿在向人類致謝。(什麼是致謝)假如你就是車廂裏的燕子,你覺得特別要向誰致謝呢?(生交流:向瑞士政府、居民們、小貝蒂致謝、貝蒂的爸爸媽媽、播音員等)

(2)提示寫話內容。選擇一個你“致謝”的對象,請你把致謝的話寫下來。要求寫清楚向誰致謝,結合課文內容,用上課文有關詞語或句子寫出致謝的原因。

第3篇

?燕子專列》是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組以愛護周圍環境為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有一年春天,從南方飛回北方的燕子經過瑞士,因當地氣温驟降,飢寒交迫的燕子面臨死亡的危險。瑞士政府得知後,呼籲人們尋找凍僵的燕子,並用帶有空調的列車將它們送到温暖的地方。這個故事很感人,表現了人類對鳥兒博大的愛心,呼籲人們要保護動物。

依據年段目標及本冊教材的要求,結合學生的特點,我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讀懂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主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體會它們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體會人與動物之間美好的情意,增強愛護動物的意識。

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貫穿全文的愛心,增強保護環境、愛護鳥類的意識。

領會描寫惡劣氣候和環境的內容與人們奉獻愛心的關係,感受這樣寫的表達效果。

作為教師,要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在教學方面,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提問導入、品讀感悟、朗讀指導、創設情景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讓學生在寬鬆民主的氛圍中學習。本課,我引導學生運用了以下學習方法:品讀感悟、自主學習、情感體驗、情境想象。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以“愛”的情感為主線,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

新課開始,我和孩子們談話交流對燕子這種候鳥的瞭解,然後創設情景:孩子們,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是人類的朋友。它們帶來了春的氣息,帶來了靈動的天空,為大自然劃上了一道美麗的音符。學生背誦第一課《燕子》。學生情感被充分激發後,我及時談話導航:“同學們,多可愛的小燕子啊!你們喜歡嗎?今天我們就來走近它們。”自然引入新課。

然後我以“燕子是候鳥,能長途飛行,為什麼還要用專列送呢?”這個問題為突破口,為學生走進文本確立探究的方向。

我首先讓孩子們領會課文的大致內容,理清文章的敍述順序。初步感知文意後,再思考:燕子是候鳥,能長途飛行,為什麼還要用專列送呢?孩子們能很快找到“當地氣温驟降,風雪不止,幾乎所有昆蟲都被凍死了。燕子經過長途跋涉,已經非常疲勞,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飢寒交迫,瀕臨死亡。”這一句。品讀時我引導學生抓住“氣温驟降、長途跋涉、飢寒交迫、瀕臨死亡”等詞語進行探究。如談到“長途跋涉”時,我先讓孩子們想象燕子都會飛過哪些地方,然後告訴孩子們:“每年三月份,燕子從南方飛回北方要飛五千多公里才能到達目的地,這一路上,它們飛過城市,飛過大海,飛過沙漠,飛過高山,每天都要飛一百多公里,此時此刻的燕子是多麼的疲勞。”通過對這些重點詞語的探究和交流,讓學生深刻感受燕子冷、餓、累的艱難處境和瀕臨死亡的那份可憐與無助。

我再引導學生進行角色體驗,想象瀕臨死亡的小燕子會對人們説些什麼?學生動情的進入角色,從而產生對燕子的同情,憐愛之心。在學生感情自然流露之時,我再加以朗讀指導,讀出焦急、擔心的心情。

當學生體會到燕子的艱難處境之後,我及時引導:多可憐的小燕子啊!在突如其來的自然災難面前,燕子是不幸的,然而它們又是

幸運的。請大家用心去讀課文的第3、4、5自然段,他們的幸運究竟是來自誰對他的.關愛呢?學生進行深入的自主研讀,便很快能找到政府、居民、貝蒂這三個層面。(相機板書:政府、

居民、貝蒂)政府、居民和貝蒂救助燕子三個不同層面的代表,並且由大到小,由高到低。孩子們先交流誰對燕子的關愛,我就引導研讀相關的段落,然後加以點撥和朗讀指導。

(1)在感悟政府愛心的時候,我圍繞“呼籲”這個重點詞語,創設情境:如果你是瑞士電視台的主持人或電台的播音員,你準備怎樣播報這條新聞?讓學生模擬當一回播音員,並給以簡單的提示,讓他們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體驗政府對燕子的關愛之情。

(2)在感悟居民的愛心時,重點體會和想象這句話的含義: “聽到消息後,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着嚴寒,頂着漫天飛舞的大雪,踏着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我先出示填空讓孩子們填,再交流從所填這幾個詞語中能體會到什麼?在對重點詞語的體會中感悟文本。

當孩子們説到“紛紛”時,都能體會到拯救救助燕子的人很多,我順勢引導:都有哪些人呢?孩子們會想到有老人、年輕人、小孩、政府官員們、警察等不同年齡不同職務的人。根據孩子們的回答,我便引讀:

聽到消息後,老人們不顧自己年老體弱,他們冒着——

不同年齡不同職務的人,都紛紛走出家門,他們冒着—

這一次次的引讀、接讀,在這一浪高過一浪的讀書聲中,孩子們能夠想象到瑞士居民不顧天氣的寒冷和環境的惡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拯救燕子的行動中,感受到了瑞士人民的博大愛心,從而激發孩子對瑞士人民的敬佩之情,提升文本所藴涵的人文精神。

(3)在感悟貝蒂的愛心時, “一個叫貝蒂的小姑娘,聽到廣播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在覆蓋着皚皚白雪的山間巖縫裏,尋找凍僵的燕子。一天下來,她一個人就救護了十幾只燕子。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

我抓住“一點也不在乎”這個詞不放手, 從“不在乎”感受內心的“在乎”。

我以“貝蒂不在乎( ),不在乎( ),不在乎( ),只在乎( )。”的句式進行了訓練。孩子們可能會填不在乎“天氣的寒冷、路途的危險、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飢餓、疲勞”等,不論孩子們體會到了哪一個層面,只要言之有理,我都會給孩子充分的肯定,尊重每個人獨特的感受。

我再次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出示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孩子們觀察貝蒂跪着,捧着,呼着熱氣的動作和表情,想象她會對小燕子説些什麼?通過孩子們的想象,一個鮮活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小貝蒂多麼珍惜手上的小生命啊,此時讓孩子們帶着這份感動,再次深情朗讀。

從政府的呼籲到居民的救助,這一切都讓我們感覺到了瑞士人民對燕子的——愛!

以上環節的設計,我始終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創設情境,在文本的留白處,開啟學生思維,發揮想象。體現了“以情為基點、以讀為主線、以悟為手段”的設計理念。

愛是一種最神奇的語言,她可以溝通人和動物之間的情感。此時此刻,這些曾經瀕臨死亡的小燕子呀,恢復了生機和活力,聽,它們在唧唧喳喳地叫個不停呢。齊讀課文開頭和結尾兩個自然段。讀完後想象你也站在送燕子的行列中,你想對遠去的燕子説些什麼?假如你就是其中一隻獲救的燕子,你將如何向人類致謝?

閲讀教學要培養學生理解、感受、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將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語言的表達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

瑞士的政府、居民用愛心編織了一個多麼感人的故事。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關於人和動物之間感人的故事,我也帶來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播放《一個真實的故事》。這一個個真實的故事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為保護動物做些什麼?讓孩子們暢所欲言,在敍述和傾聽中進一步增強保護動物、愛護環境的意識。這一環節的設計也將深深觸動學生心靈,在他們的心底鉻下了一個字,那就是——“愛”。

我的板書力求達到簡明形象,以愛表現文章的重點內容,突出愛這一中心,給孩子們留下鮮明的印象,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4篇

這篇課文是國小語文人教版課標本第六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燕子專列》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敍事文章。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課文主要寫了歐洲瑞士的一個春天氣温驟然下降,導致燕子經過瑞士時因找不到食物而瀕臨死亡的危險,瑞士政府就通過電視和廣播呼籲人們尋找凍僵的燕子,把他們送到用帶有空調的列車裏開往温暖的南方這樣一件事,字裏行間充溢着人們對動物的珍愛之情,體現了人們美好的環保意識。從語言文字特點來看,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用詞具體形象,又含有比較多的意義深刻的詞句,既適合學生進行感情朗讀訓練,又適合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結合新課標針對第二學段提出的閲讀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歐”“洲”“瑞”等14個生字。正確讀寫“歐洲”“瑞士”“舒適”等詞語。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詞——“紛紛”“頂着”“踏着”“四處”在表達中心思想時的作用;藉助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瀕臨”“呼籲”“長途跋涉”等詞語的意思;並通過小組內成員的相互合作交流,通過情感朗讀,感受課文中質樸的語言,感悟人與動物和諧共存的音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文本的解讀,感受人對動物的珍愛之情,培養熱愛動物並能與動物和諧共存的思想感情,能用自己的行動來加入環保的行列。

由於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再加上三年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對本文的許多關鍵詞語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引導學生如何聯繫上下文或者生活實踐來理解詞語的意思,領會描寫惡劣氣候與環境的內容對人們奉獻愛心的關係,感受這樣寫的表達效果,並進一步理解文章所藴含的道理,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朗讀,加深對文本詮釋的“環保”主旨的掌握,就成了教學重點。這個單元的主題內容比較寬泛,有很強的社會意義,而且還增加了綜合學習的內容,目的是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所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環境調查,進一步體會保護環境、愛護動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薰陶和感染。這就成了本課的難點。

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的三維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打算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朗讀感悟法: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詞彙,陶冶情操。本文的語言質樸又形象,情感豐富,充滿着對動物的愛心,在教學中,應用更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尊重學生的個性朗讀,讓學生感悟體驗,同時注意對學生的朗讀進行多元評價,激發學生向更高的朗讀目標努力。

創設情境法:學生具有易感染的心理特點,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結合教材特點,利用圖畫、音樂和文學語言描述,再現教材的情境,喚起學生對文本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身臨其境,激起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以至更好地入情入境,發揮想象,釋放自己的情感。

在本課的設計過程中,我不僅着重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更重要的是我還考慮到如何讓學生在參與上耗費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所以我準備教給學生以下幾種學法: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法: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主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識字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自主識字,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學習;在理解文本以及朗讀教學中,讓學生自讀自悟,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發現問題、體悟感情,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佈置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蒐集人們保護動物、愛護環境的資料這一環節,就應該重點引導學生如何進行團體合作。

想象説話練習法: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涵。新課標中指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根據課後練習題三設計了:

(4)我想對説:以及“貝蒂不在乎,只在乎”;和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彷彿在向致謝,感謝她(他們)。這三個想象説話練習,旨在挖掘文本的留白,激發學生髮揮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再走出文本,超越文本,運用學過的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切體驗,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又落實了人文性的教育目標,達到“一箭雙鵰”之妙。

圍繞以上確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這樣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

1.板書“燕子”,引導學生背誦《燕子》中描寫燕子的句子,然後問學生對燕子還有哪些瞭解,組織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關於燕子的資料,比如燕子是候鳥,還比如燕子能報告天氣預報,而且是捕捉害蟲的益鳥,等等。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在交流中初步瞭解燕子的生活習性,為學生的信息交流創設平台,給學生提供了向全班同學展示的舞台,學生的.信心與成就感得到了滿足,同時也為深入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也引發了學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慾望。

2.板書“專”,引導學生擴詞,再板書“專列”,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專列”的意思。再齊讀課題,引導學生質疑:看到課題你會產生哪些疑問?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脈絡、透視文章中心的窗口,通過語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讀,再通過對課題的質疑,培養了學生讀文先讀題,看題學文的好習慣,同時也培養了質疑的能力。“學貴有疑”,這一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了學生質疑、表達的能力,而且為下文的整體感知,第一次接觸文本進行了目標定位。

1.先給學生提出自學要求:輕聲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多讀幾次;用自己的方法學會生字、理解新詞;在文中畫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讀後,要求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初步瞭解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並在書上寫下自己的第一感受。

3.小組交流後,再組織班級交流。教師進行隨機點撥。在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時,重點引導學生“燕子遇到了怎樣的事情”,這樣的設計由疑入境,統領全文。

這一環節的設計,遵循了這樣的理念:閲讀教學要實現個性化閲讀,首先要還學生真正的“讀者”地位,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給學生以自主閲讀和直接閲讀文本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與文本直接對話的同時,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學習了生字,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發展了思維,同時也為學生個性化閲讀做好了準備。

1.課件出示第二段場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並説説體會到了什麼。

2.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問:燕子飢寒交迫,瀕臨死亡,面臨危險,非常幸運的是它們逃脱了這場災難,這是因為,引導學生説出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幫助?

3.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人們為了燕子做了什麼?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師相機提示:思考之後,你可以把這些地方用橫線“畫出”。)

學生自主學習後,再在小組中互相交流,為的是給學生梳理自己思緒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貝蒂:在覆蓋着皚皚白雪的山間巖縫裏,尋找凍僵的燕子。一天下來,她一個人就救護了十幾只燕子。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

引導學生: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要求學生試着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要讀出小姑娘貝蒂和父母一起,怎樣不怕危險、不怕寒冷尋找燕子的經過,突出險(覆蓋皚皚白雪的山間巖縫),救助燕子多(一個人就救護十幾只),絲毫不想自己(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當然在朗讀指導時,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只要是合乎常理的感悟,都應該呵護。因為我們的閲讀理解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個性朗讀,這是課堂生命化、人本化的表現之一。

在學生情感朗讀後,提問:貝蒂她不在乎什麼?並出示句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説話練習:

在學生深切體會後,再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真情體驗朗讀句子。學生朗讀後,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感受貝蒂對燕子的關愛之情。(紅字板書:關愛)帶着體會到的感覺,再一次深情地朗讀第四自然段,個性朗讀時要強調評出孩子們在朗讀過程中的優點。

這個環節的設計,我始終緊緊抓住文本,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創設情境,使學生在多次的情感朗讀中,入情入境,以讀導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時又不失時機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在文本的留白處,開啟學生思維,發揮想象,收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

接下來,我以“我們的貝蒂是這樣地關愛燕子,多麼感人的一幕啊!在尋找燕子的過程中,這樣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個!還有誰呢?”以這樣的句子為過渡,引入對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居民們:聽到消息後,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着料峭的春寒,頂着漫天飛舞的大雪,踏着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

(1)這裏可以進行學法遷移,引導學生根據課後第二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2)組織集體交流時可以這樣點撥:“紛紛”:很多居民走出來。這居民當中都有誰呢?“可能有……可能有……”讓學生感受人們都在行動。“四處”: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讓學生感受人們到處尋找,不畏艱辛。

理解後,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指導朗讀時,注意以情感人,我是這樣導的: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叢林裏,或是雪堆下,紛紛尋找燕子。這麼多地方,容易找嗎?年邁的老奶奶,體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時,會寒冷,會飢餓,也會疲勞,我們來讀這個句子。

教師用自己的激情感化着學生的心靈,用自己最誠摯的情感,帶領學生走進那個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隨那裏的居民一起來尋找瀕臨死亡的燕子,讓自己的情感體驗感化着學生,引領學生一起走進文本,進入文本的內核,那麼,朗讀就達到了效果。這就是我這一個導語設計的用意所在。

用“關於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過度後,再引導學生理解“呼籲”的意思,再以一個提問:“這是怎麼樣的專列?”引出第一、五自然段的學習,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歐洲瑞士的一個車站,一列漂亮舒適的空調列車正準備啟程,站台上站滿了送行的人。他們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列車開動了。載着燕子的列車,帶着人類的友情駛向遠方。燕子在車廂裏唧唧喳喳,彷彿在向人類致謝。

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真切體會通過朗讀表現出來。讀給同桌聽,相互進行評價,共同提高。

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在合作中嘗試着去感悟。學生學語文是非零起點,只有放了以後,才能知道什麼地方需要老師去扶,這樣更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個認知過程,更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這些都是21世紀公民所應具有的素質。所以,在我的設計中,我時刻“以人為本”,倡導“自主與合作”的交互學習,使得生生交流不再是“空中樓閣”,儘量做到師生、生生、生本真正融為一體。四、説教學程序

圍繞以上確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這樣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

1.板書“燕子”,引導學生背誦《燕子》中描寫燕子的句子,然後問學生對燕子還有哪些瞭解,組織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關於燕子的資料,比如燕子是候鳥,還比如燕子能報告天氣預報,而且是捕捉害蟲的益鳥,等等。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在交流中初步瞭解燕子的生活習性,為學生的信息交流創設平台,給學生提供了向全班同學展示的舞台,學生的信心與成就感得到了滿足,同時也為深入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也引發了學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慾望。

2.板書“專”,引導學生擴詞,再板書“專列”,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專列”的意思。再齊讀課題,引導學生質疑:看到課題你會產生哪些疑問?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脈絡、透視文章中心的窗口,通過語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讀,再通過對課題的質疑,培養了學生讀文先讀題,看題學文的好習慣,同時也培養了質疑的能力。“學貴有疑”,這一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了學生質疑、表達的能力,而且為下文的整體感知,第一次接觸文本進行了目標定位。

1.先給學生提出自學要求:輕聲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多讀幾次;用自己的方法學會生字、理解新詞;在文中畫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讀後,要求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初步瞭解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並在書上寫下自己的第一感受。

3.小組交流後,再組織班級交流。教師進行隨機點撥。在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時,重點引導學生“燕子遇到了怎樣的事情”,這樣的設計由疑入境,統領全文。

這一環節的設計,遵循了這樣的理念:閲讀教學要實現個性化閲讀,首先要還學生真正的“讀者”地位,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給學生以自主閲讀和直接閲讀文本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與文本直接對話的同時,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學習了生字,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發展了思維,同時也為學生個性化閲讀做好了準備。

1.課件出示第二段場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並説説體會到了什麼。

2.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問:燕子飢寒交迫,瀕臨死亡,面臨危險,非常幸運的是它們逃脱了這場災難,這是因為,引導學生説出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幫助?

3.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人們為了燕子做了什麼?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師相機提示:思考之後,你可以把這些地方用橫線“畫出”。)

學生自主學習後,再在小組中互相交流,為的是給學生梳理自己思緒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貝蒂:在覆蓋着皚皚白雪的山間巖縫裏,尋找凍僵的燕子。一天下來,她一個人就救護了十幾只燕子。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

引導學生: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要求學生試着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要讀出小姑娘貝蒂和父母一起,怎樣不怕危險、不怕寒冷尋找燕子的經過,突出險(覆蓋皚皚白雪的山間巖縫),救助燕子多(一個人就救護十幾只),絲毫不想自己(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當然在朗讀指導時,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只要是合乎常理的感悟,都應該呵護。因為我們的閲讀理解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個性朗讀,這是課堂生命化、人本化的表現之一。

在學生情感朗讀後,提問:貝蒂她不在乎什麼?並出示句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説話練習:

在學生深切體會後,再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真情體驗朗讀句子。學生朗讀後,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感受貝蒂對燕子的關愛之情。(紅字板書:關愛)帶着體會到的感覺,再一次深情地朗讀第四自然段,個性朗讀時要強調評出孩子們在朗讀過程中的優點。

這個環節的設計,我始終緊緊抓住文本,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創設情境,使學生在多次的情感朗讀中,入情入境,以讀導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時又不失時機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在文本的留白處,開啟學生思維,發揮想象,收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

接下來,我以“我們的貝蒂是這樣地關愛燕子,多麼感人的一幕啊!在尋找燕子的過程中,這樣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個!還有誰呢?”以這樣的句子為過渡,引入對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居民們:聽到消息後,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着料峭的春寒,頂着漫天飛舞的大雪,踏着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

(1)這裏可以進行學法遷移,引導學生根據課後第二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2)組織集體交流時可以這樣點撥:“紛紛”:很多居民走出來。這居民當中都有誰呢?“可能有……可能有……”讓學生感受人們都在行動。“四處”: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讓學生感受人們到處尋找,不畏艱辛。

理解後,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指導朗讀時,注意以情感人,我是這樣導的: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叢林裏,或是雪堆下,紛紛尋找燕子。這麼多地方,容易找嗎?年邁的老奶奶,體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時,會寒冷,會飢餓,也會疲勞,我們來讀這個句子。

教師用自己的激情感化着學生的心靈,用自己最誠摯的情感,帶領學生走進那個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隨那裏的居民一起來尋找瀕臨死亡的燕子,讓自己的情感體驗感化着學生,引領學生一起走進文本,進入文本的內核,那麼,朗讀就達到了效果。這就是我這一個導語設計的用意所在。

用“關於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過度後,再引導學生理解“呼籲”的意思,再以一個提問:“這是怎麼樣的專列?”引出第一、五自然段的學習,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歐洲瑞士的一個車站,一列漂亮舒適的空調列車正準備啟程,站台上站滿了送行的人。他們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列車開動了。載着燕子的列車,帶着人類的友情駛向遠方。燕子在車廂裏唧唧喳喳,彷彿在向人類致謝。

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真切體會通過朗讀表現出來。讀給同桌聽,相互進行評價,共同提高。

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在合作中嘗試着去感悟。學生學語文是非零起點,只有放了以後,才能知道什麼地方需要老師去扶,這樣更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個認知過程,更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這些都是21世紀公民所應具有的素質。所以,在我的設計中,我時刻“以人為本”,倡導“自主與合作”的交互學習,使得生生交流不再是“空中樓閣”,儘量做到師生、生生、生本真正融為一體。

1.可愛的燕子快樂地乘着幸福的列車駛向遠方,這樣的故事真的很讓人感動。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下發閲讀材料:《一個真實的故事》,講的就是人們保護動物。這一環節機動,可以當作課外作業。

2.學了課文,聽了故事,看了圖片,此時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話要説,請你把它寫下來。

3.指名4~5個學生展示,再進行總結:通過同學們這麼深情的話語,老師相信《燕子專列》中的小貝蒂,《丹頂鶴的故事》中的小女孩都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師多麼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能像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樣愛護動物,愛護環境,用愛、用情編織更美好的故事。

這一環節的設計真正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進行語言思維訓練的同時,也在進行着情感的深化,提升着對文本主旨更深一層的感悟,既發揮了想象能力,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這樣的練習設計才是有效的設計。當然也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可以寫一句,也可以寫一段,可以四個內容都寫,也可以選擇一、二個寫。體現了訓練的層次性,也符合了學生智力發展的多元性。

自主選擇合作的夥伴,共同蒐集人們保護動物、愛護環境的資料,用自己的行動向自己周圍的人呼籲“保護動物、愛護環境”。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團體合作能力,體現了語文的綜合實踐性。

我的板書力求達到簡明扼要,抓住題眼,直奔中心,達到“高效能、簡約化”的功效,有利於學生理解文本主旨。

第5篇

本課的教學目標很明確,一顆愛心貫穿全文,就是要讓孩子們從故事的字裏行間感受到人們為保護燕子所表現出來得博大愛心。在課堂上,我抓住“不在乎”不放手,從“不在乎”感受內心的“在乎”,從字裏行間“覆蓋着皚皚白雪”,“一整天”等,從插圖中貝蒂跪着,捧着,呼着熱氣,從貝蒂這個點,我又帶着孩子們看到了居民們的“紛紛”,“冒着”,“頂着”,“踏着”,這裏我主要採取,圖文結合,以讀促情的方法來達到預期目的。學生也在我的逐步引導之下感受、領悟,從而上升到情感。

我們常説,字,詞,句,段,篇,詞語是支撐着文章的框架,可見詞語教學是整個閲讀教學的重點。本着這樣的理念,在課上我多次努力將學習詞語與對話文本融為一體,努力使得它們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在課前談話中,我安排了一個猜字遊戲。一來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二來通過聯繫生活,讓“專列”一詞與生活中的“專賣店”、“專櫃”、“專家”、“專訪”相關係,既積累了帶有“專”字的詞語,又從一個個詞義中領悟了“專”字的意思,進而通過“專機”引出什麼是“專列”,這樣對“專列”一詞的理解水到渠成,不留痕跡。

抓住重點詞語,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詞語,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對整個段落進行了對話。如:在理解“飢寒交迫”時,創設情景“小燕子餓得都已經……就這樣趴在……瑟瑟發抖着,任憑北風呼嘯,任憑大雪紛飛,這就是(飢寒交迫)”。又如談到“長途跋涉”時,我充滿感情地説道:“是呀,燕子從南方飛回北方要飛2個多才能到達目的地,這一路上,燕子頂着風雨,帶着傷痛,它飛過美麗整潔的城市,飛過波濤翻滾的……,飛過黃沙飛揚的……,飛過……飛過……,此時此刻的燕子是多麼的疲勞”,這樣既是給學生補充一定的資料,同時又藉助創設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長途跋涉”、“飢寒交迫”的意思,感受到瀕臨死亡的燕子的那份可憐與無助。

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就是要讓學生學習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語形式,體會從一個個文字中所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真摯情感。那麼我們通過什麼來實現這一目標呢?是詞語,詞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詞語是我們語文課堂教學的扶手。

當學生交流“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兒也不在乎”時,我便帶着孩子們緊抓“不在乎”,從不在乎中讀到貝蒂心中的在乎,從貝蒂的在乎,再讀到人們心中的`在乎,從人類的在乎到燕子的“致謝”,由理解“在乎”,到對課文篇章的理解,一氣呵成,讀寫結合,讓人和動物間這篇和諧的樂章在讀文,品文,寫話中幽幽地奏響。

本着每一堂課都是成長中的課,每一堂課總會帶給些許思考,如我那不太成熟的詞語教學,如何才能做到行之有效。又如勵老師談到的“學生讀得蠻好時,我們教師該放手,可以在寫話時多給孩子時間……”是呀?精彩的生成離不開教師的適時放手,那如何學會放?我想那定要在預設中下好工夫,只有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