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教學工作總結7篇 高三歷史教學:助力學生成長的思考與探索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7W

本文以“高三歷史教學工作總結”為主題,對高三歷史教學工作進行概括和總結。旨在回顧高三歷史教育的教學情況,總結經驗,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以及提供為提高高三學生歷史學術成就設置的建議和建議。

高三歷史教學工作總結7篇 高三歷史教學:助力學生成長的思考與探索

第1篇

本學年我擔任了高三兩個文科班的歷史教學,並任高三歷史備課組組長,圓滿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即學校制定的功勛目標。對本學年的教學做一下總結:

學生學習的主渠道是在課堂上,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着學生學習的效率。這學期我在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着重抓了以下幾個點:

本學期上課時間短,而教學任務重也不算太多。因此,基於這種情況,每次上課前,我都要認真鑽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知識重難點,寫出較為完整的教學設計,從不上沒有教案的課。努力把重點難點講清楚,讓同學們能夠自己知道重難點在哪裏,再利用中午或晚自習時間完成作業,鞏固所學的知識。

從教學內容的選擇到教學的方式選擇,無一不經過深思熟慮,有時甚至為了一個課堂的導入花一兩個小時去查資料去構思。

可以説,課外花在準備教材及鑽研題目上的時間遠遠多於上課的時間,用經常所説的一句話來講就是“上40分鐘的課,通常備課的時間遠遠超過四個小時”。正因為如此,我在上課時才能做到不慌不忙,從容應對。

2、努力更新教學觀念,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堂上我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注意精講多練,在課堂上老師儘量避免滿堂灌,給學生消化和接受的時間,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3、認真批改作業:佈置作業做到精選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特別注意主觀題的訓練。每一課結束以後,把課課練落實到位;每一週結束以後,都有一個週週練讓同學們鞏固所學的知識。

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判定等級和批改分數的方法相結合,激發同學們的學習動力,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做好課後輔導工作,認真落實導師制。對我負責的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後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

對後進生來説,所學的知識還沒有完全消化,新知識又接踵而至,往往令他們應接不暇。所以我儘量去了解和鼓勵後進生,在課外的時間輔導他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現在一些學生有問題的時候就過來問我,還取了個很詩意的名字“呼喚老師行動”。

呵呵。每當看到他們拿着練習什麼的來到辦公室,我就特別的開心並耐心解答。在我的努力下,一些差生的學習成績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並對歷史漸漸有個濃厚的興趣,這是最開心最欣慰的事情。

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面,努力抓好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每次我佈置好學習任務後,我都要求他們自己獨立完成作業,儘量做好自己的練習題目。

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學習的習慣。開學初,同學們還沒有上高三的緊張氣氛,也許是暑假沒有規律的學習生活讓學生有點心不在焉,教室裏有一段時間總靜不下來,經過我不懈的努力、反覆地強調,學生又逐漸學會了靜下心來學習,在學習時間保持安靜。

雖然有的學生有畏難情緒,覺得歷史很難學習,要理解和記憶的東西太多,但是我儘量寬慰他們,培養他們的信心,當我看到他們取得成績時那眉飛色舞的表情,我知道他們又一次戰勝了自己,他們的信心又多了一分。

作為一個和諧團結的科組,為了能夠把科組建設的更好,為了能夠讓新老師更快的成長,我們歷史組的科組活動比較多而正規。對於每週至少一次的集體聽課、評課活動,我都一次不落地參加,對於集體備課活動也是積極參與。

除此以外,我還儘量多的聽備課組其它教師的課,不管是老教師還是新教師的課,只要有時間總會去聽一下。經統計,本學期我共聽課至少40節,備課組活動每週一次。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同時吸收了一些優秀教師的經驗,為以後的教學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由於經驗不足,在有些時候的教學活動沒有能夠充分結合學生們的實際情況,所以效果不是很理想,比如説練習的效果,有時候由於自習課時間太短而題量過大,有些學生為了能在下課的時候把作業交上來,就出現了“趕作業”的情況。所以在下學期的工作中,我們要吸取教訓,儘量能夠讓同學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針對重難點進行練習。

高三歷史教學工作總結7篇 高三歷史教學:助力學生成長的思考與探索 第2張

第2篇

教學方法的選擇受制約於學生的思維水平。從思維特徵看,七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佔優勢,採用直觀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教學的直觀形式有實物直觀、模型直觀和語言直觀等。由於歷史室的建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直觀教學提供了更現代化的廣闊天地。

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蔡倫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那麼,紙是怎樣造出來的呢?為什麼説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教材提供了七幅圖。《考古發現的我國漢紙的出土地點》告訴我們,我國不少地區在漢朝就懂得造紙。彩圖《甘肅天水出土的西漢早期的紙》證明了“我國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彩圖《居延出土的漢代簡冊》我們看到沒有紙之前人們用竹木簡作書寫材料。竹木簡很笨重,《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簡,派了兩個人才抬進宮去》。書寫材料還有帛,但很貴,不能大量使用。隨着文化的發展,需要有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書寫材料,這就推動人們發明了造紙術。《蔡倫》是位改革家,在他之前,紙的質量比較差,產量也不高,蔡倫改進造紙術後,紙的.質量和產量都提高了紙的使用日益普遍。造紙的過程是複雜的,《漢代造紙圖》以靜態形式展現了造紙的過程,而教學錄像“造紙術”片斷,則以動態形式展現了造紙的過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漿——抄紙——烘乾。《造紙術傳到世界各地的時間》我們看到,造紙術從我國先後傳播到世界各地,改變了世界書寫材料的面貌,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世界歷史的進程。從而認識造紙術的發明是了不起的科學大事,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樣運用直觀的圖,適時插入對圖的闡述、説明和描述,圖言並茂,還有集“視、聽”為一體的動態錄像,引導學生在感知直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不僅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最終獲得科學的理性知識,還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課的教學,直觀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及時地將認識的材料進行總結歸類,上升到一般的理論,這是感知過程的最後目標,只有這樣,國中學生掌握的知識才是系統的,深刻的。

中學的學習要求與國小的不一樣,學習方法也就不同20xx年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20xx年 歷史教學工作總結。有些學生在國小成績優秀,但由於七年級這個轉折點沒過渡好,成績大幅度下滑,反之,卻上升。因此,加強學法的指導是必要的。

1、回答問題。每節課都有提問,學會回答問題是最基本的。如果問題是一個點,學生可以作答。如果問題是個面,大部分學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進步?這是一道比較題,必須把山頂洞人和北京人進行比較回答。但學生的答案是毫無判斷、沒有選擇地照搬課文,反映出學生答題的水平較為低下。教師要為學生分析題意,介紹答題的基本步驟,然後引導學生先閲讀課文,分析判斷,再綜合作答,並要求答案內容有一點以上的必須分點作答:①、②、③……,養成條理清晰的好習慣。2、列大事年表。學完一個單元,列大事年表可教會學生抓住重點,理清歷史線索的方法。

3、設計表格。每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都異彩紛呈,頭緒繁多,設計表格教會學生歸類整理知識的能力。

4、編寫課文提綱。這是學會學習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課文,學生從閲讀入手,分析重點難點,到綜合提煉形成文字。不僅學會了閲讀材料,分析問題,綜合概括,文字表述,還懂得了構建知識框架,形成系統。會讀一篇課文也就會讀一本書。有人説“學習就是善於整理這本書裏的全部家當。整理一遍以後,放好,全在腦子裏。”學會編寫課文提綱,也就是學會整理書中的有效信息,把這方法用於其他學科的學習一樣行之有效。長大以後,還會處理所有的信息——社會的和生活的信息,從而獲得工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

第3篇

1、複習計劃和措施充分考慮學情,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針對在知識層面學生“知道但不理解,記住了但不明白”這一學情,制定“要麼不講,講就講透,要麼不練,練就練會”的策略;針對在心理層面學生二輪複習時“什麼都不會了”的學情,制定加強引導和調控的策略。

2、訓練的實效性強。首先,題目選得好。題源廣,題量足,題目精選重組。其次,學生做得好。體現為答題的規範化好,題目改得好(有錯必改,用不同顏色的筆改)。再次,教師批得好。題目批得全、批得細、有批語。

3、注意加強與時政熱點的聯繫。通過尋找熱點問題與教材內容的`契合點,調動學生複習的積極性。

4、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學生每節課有20分鐘左右自主記憶、自主思考的時間;處理具體問題時,也積極引導學生自主解決或合作解決。

5、課堂氣氛輕鬆和諧,師生互動積極。教師着力營造一種寬鬆民主的課堂氣氛,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高,師生關係非常和諧,有利於學生的心理減壓。

1、注意內容拓展的廣度與深度。要加強學科內以及學科間知識的綜合,要注意拓展內容的題目化,不要一講了之。

2、注意優化檢查方式。通過板演、默寫、互相檢查、互相提問等多種檢查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動口、動手、動腦。

第4篇

1、複習計劃和措施具有較強的規範性和針對性。各學校的複習計劃符合xx省素質教育的新要求,並充分考慮輪情、學情、考情。各學校均注意加強對新大學聯考的研究,注意對專題複習課、習題課、講評課等不同課型的研究,均能合理的安排複習進度。

2、充分依託市學案,採取學案導學複習模式。把市學案作為複習的基本依據,師生均有具體依託,複習過程紮實有效,符合新形勢下時間緊、任務重的輪情。

3、重視對“雙基”的`落實和複習內容的拓展。注意加強對專題知識的梳理和鞏固,學生有充足的自主鞏固時間;注重對專題內容的拓展。

4、科學訓練,精心講評,重視變式訓練和總結。在隨堂專題訓練之外,每週進行一次歷史綜合測試或文綜測試,題量及訓練週期較為合理。講評時對答題方法的分析指導具體細緻,尤其注重對非選擇題的變式訓練。同時,注重每道題目的反思和每次測試的總結,講評完每道題目後均有1-2分鐘學生自我反思整理的時間,每次測試後均要求學生寫出考試總結。

1、進一步細化複習計劃。應在大膽取捨二輪學案的基礎上,將複習內容分解具體到每一天,加強對複習進度的調控。

2、進一步拓展複習內容。不要在知識的深化上花費太多力氣,要從二輪複習的輪情和學情出發,高度重視複習內容的縱橫拓展,既要加強學科內綜合、學科間綜合,又要加強與現實問題的聯繫。

3、要注重課內落實。應充分運用板演、默寫、互相檢查、互相提問等多種檢查方式,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做到説出來、寫出來、背出來、做出來,將複習成果落實到記憶上、落實到答案上、落實到方法上、落實到筆記上。

4、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少講、精講,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複習全過程中。

5、要加強課內幫扶。注意利用課內的合理時段,對幫扶對象進行指導與督促。

第5篇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高三已經走完一半了,為了更好的搞好以後的教學工作,同時也為自己的業務進一步提高積累經驗,所以要在這一學期結束之際對整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做一個全面而系統的總結,從中汲取經驗教訓,用以指導自己以後的教學工作。

為了搞好教學工作,我已經全面瞭解所帶班級的班情,深入瞭解學生的能力結構和學習現狀,再根據這些情況制定符合所帶班級實際情況的教學進度和教學目標,力爭班級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聽得懂,學得好。這是一切教學工作的開始,必須把這一鋪墊工作做好做實。

作為一個教師,要想上好一節課,必須首先備好課,這是上好每一節課的前提條件。因為這一學期歷史教學進入到了複習階段,每節課的容量特別大,同時也要求老師要系統的備課,為了上好我所教的歷史課,我在我們高三年級歷史組其他老師的精心指導下認真的備好每一節課。備課既包括備教學內容,也包括備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教學的內容,為此,我們每天必須翻閲十幾種教學參考書和其他的教學輔導資料,從中汲取養分,以期把每節新課備得更加完美,為上好一節課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為年輕的老師,由於自己教學實踐比較短,經驗就顯得明顯不足,為了講好每一節課,我基本上是每上一節新課之前都要超前聽我們歷史組其他老師的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達到博採眾長,自成一體的目的,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每學期我都堅持聽課,評課,從有教學經驗的老師那裏學到了很多有益的東西,大大的縮短了自己的工作適應期,使我自己在教學業務上信心十足,遊刃有餘。超前聽課,備課的作用顯而易見,它在我的成長路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功不可沒。

在做好其他的教學準備環節之後,因為我是一個年輕的教師,所以我要求自己在每上一節新課之前,必須自己找一個空教室或別的比較安靜的地方進行多次的試講,通過試講,我可以發現我的板書和語言表述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並逐一進行解決,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尋找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並進而樹立和鞏固自己的自信。

要想搞好歷史教學工作,除了搞好常規教學以外,還必須對學生輔之以練習,以達到温習和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這期間學生必定會出現不少錯誤,這就牽涉到如何跟學生講題的問題。我覺得試題就是一種工具,我們就是要通過試題教給學生一種模式,一種套路,一種普遍的規律,對於試題本身倒是沒有多大的實際價值,因為大學聯考是不可能出現一模一樣的原題的,至多是把我們平時的試題進行改編,變種,重新進行整合。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有限的試題來掌握應付考試的所有技能。為此,我在講題的時候,逢做必講,每道題都講,很簡單的試題我可以把它進行改編,進而把周邊的知識也可以帶一下,這樣就可以做到舉一反三的作用。比較難的試題就必須講精講透,要從各種角度跟學生進行分析,你要跟學生明確的指出來,不能含糊,並不是簡單的講一下答案就可以了。講完一道試題,我們還可以對它進行一個小結,以期把這一種類型的試題的規律分析給學生看,讓他們自己去琢磨,這樣的效果蠻好的,學生普遍反映良好。

學習是不斷的同遺忘作鬥爭的過程,在學習完一節,一單元乃至一整本教材之後,一定要對之前學習過的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複習,以達到鞏固和提高的`目的,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它的知識點多且龐雜,這就要求我們用一種恰當的方法來對這些知識進行重新整合,我採取的是一種點,線,面,體的立體網絡知識結構來統領所學的龐雜和混亂的歷史知識。既減輕了學生的記憶負擔,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的一種複習方法的確值得向很多文科生推廣。以上就是我高三年級上學期的所有的歷史教學心得,其中有做得比較成功的經驗,也有一些教學效果不太明顯,隨着時間的推移,知識的豐厚,經驗的累積,我相信我一定會做得更好!

第6篇

由於本屆高三不是從高一一直帶上來的,剛開始教學工作時就存在對學生的基礎和能力瞭解較少、師生關係需要重新建立等一系列新問題。為儘快改觀這種狀況,本人在堅持常規教學的同時,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了解,通過多種渠道掌握了學生的基礎和能力所在,以及關心他們在學習之外的生活等各方面細節,這為進一步開展教學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在加強與學生的相互認識和理解後,更注重對學生學習自信心的鼓勵,因為學生由於基礎較為薄弱,自信力顯得有些不足,常表現為厭學或不能積極記憶和思考,所以在備課時,更關注基礎知識的如何理解和掌握,同時以大學聯考要求的目標為參照,適時提高學生在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和技巧。從而很快得到學生們的認可與支持,使得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有了非常和諧的氛圍,這為教學工作在本學期的順利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高三第一輪複習是整個大學聯考複習計劃的重要環節,它的成敗直接影響着下一輪專題複習的成效。因此,本人在借鑑先進教學理念的同時,以雙基為突破口,以章節複習為切入點,將功夫化在每一個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上,切實做到"全、精、通",由此讓學生們既能從教材出發輕鬆掌握所學知識,也能在已有知識體系中重新有所發現,只有學會思考問題並能發現問題,才是教學的最佳結果。對每一單元講解後,都要進行系統的梳理和整合,使得零碎的知識點能夠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從而在學科範圍內讓學生對知識內容有一個較為系統和完整的認識和理解。

任何知識的掌握都是為了真正的運用才會讓人加深印象,學生們的知識學習只有在實際運用中才能檢驗其是否掌握牢固,工作總結《年度上期高三歷史教學工作總結》。因此,為了強化所學知識,本人一方面搜尋大量有關知識點運用方面的典型試題,同時還根據大學聯考目標和方向,自編習題讓學生加強練習,通過每節的課後練習,使學生們不僅掌握了學習知識的要領,而且能對不同情境下如何轉換思考方式有了更多方法的習得,從而既加強了知識運用能力的提高,也給學生在應對試題時的技巧上也有了新的認識和提高。

學生們在對知識點的學習後,可能存在停留在表面或難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等問題。於是,本人在課後或是在每次考試的,都要讓學生對已學知識點進行設問,變換一種角度或方式對這一知識點再提出問題或發現新的看法,或者是對考試試題中的`正確的或錯誤的問題找出其原因何在,這樣,學生們在不斷反思中,逐漸加深和拓寬了已掌握知識點的範圍,也使得在每次考試後除了成績外仍能有新收穫。當然,這些都是以大學聯考目標為前提的,以大學聯考目標要求為基準,規範學習的正確方向,不然,學生在加深或拓寬的同時,就有可能流於疏散,主導方向發生偏差,從而不利於在未來大學聯考中的正確發揮和運用的。

今年所任班級,學生基礎不同。這樣在實際教學中,就不可能整齊劃一,在教學方法必須採用分層教學法,積極應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找到他們的具體差距,。對基礎差的同學,強化基礎知識的掌握,課堂上儘可能地提出那些主幹知識有關問題,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有一定提高後,再逐步加強能力方面的其它要求。平時也積極向他們傳授如何記憶、如何理解問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對基礎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除了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之外,一方面讓學生們在已有知識體系上學會發現新的問題,另一方面對所學知識學會自我整理。

有人説:"作為老師,你要給學生一滴水,你就必須有一桶水。"這也就是説,作為老師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因此,本人在教學之餘,加強閲讀與教學相關的新的教學理論,積極聽取不同教學方面的經驗,借鑑其它老師的成功教學範例,在加強聽課的同時,也積極進行自身的探索。教學不僅是一種互動的活動,更是做為一個老師不斷提高自己的過程,因為每個人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或失誤,這就需要不斷地更新觀念,轉變方式,虛心學習。本人在探索中不僅增強了對教學工作的信心和熱愛,也使得在具體教學環節上能夠得心應手,靈活應對,以至於博得師生的一致好評。

每個教師不僅僅是單純只是教書,還要配合學校各項工作的完成,推動學校整體的發展。本人認為,只有學校整體的發展,才會有個人發展的空間。如果沒有學校這樣一個大舞台,也就沒有三尺講台這樣一個小舞台。因此,學校每一項教學任務都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一環,積極承擔和完成學校交給的每一項

任務就是學校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保證。所以,本人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學校的教研工作,為學校教研工作的開展提出自己的小小見解,從而為學校整體教學秩序的穩定貢獻個人的綿薄之力。

當然,本人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或失誤,有些得到領導和同事們的指點和教導,有些得到學生的點撥和糾正,也正是這些關懷和愛護,使得本人感到教育的職責和份量,從而鞭策自己要不斷學習,虛心聽取各方意見,不斷糾正自己的不足或失誤,盡力為學校的發展做出更大的成績。

第7篇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育要有利於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而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當前新形勢下出台的“3+x”大學聯考方案,正是為適應培養綜合型、競爭型人才的舉措之一、它必將對普通中等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產生重大影響。今年是我省實行綜合考試以來的第三年,在工作中我不斷地總結、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現就文科綜合考試與高三歷史教學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改革的潮流促使中學歷史教學的觀念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不斷改進,綜合能力培養已成為當前歷史教改的熱門話題。所謂“綜合”大致包括:學科內的綜合、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與綜合,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教學中滲透現代意識等。其中選擇題以若干中心論題為主線,牽連、延伸出包含能力要求的小問題,如“羅斯福新政”從基本內容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松江棉紡織業”從興盛到衰落的原因及後果,明顯體現出從基礎知識到歷史概念,從古代到近代的綜合性和跨時代性,學科能力的特點十分明顯。什麼是學科能力要求呢?“歷史學科能力是我們要求人們所能達到的對歷史認識的某種水準”。①高三歷史教學不僅要求學生記住歷史,更重要的是正確認識和理解歷史,所以,我們過去強調重視學科能力培養作為教改和教學的主要方向。

歷史學科從本質上看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與人類社會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聯繫,與政治、地理、語言文化和其他自然科學血肉相連、密不可分。大學聯考強調跨學科綜合能力要求,體現了歷史學科的本質特徵、是歷史教學深層次能力要求的反映。因此我們在教學進程中,應該有目的地選擇新材料和設置新情景,有目的將史、政、地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現實問題與歷史問題相結合,體現學以致用的教學風格。

高三歷史教學應注重與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應將學生已有的知識融於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將學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識與歷史發展主線相結合,逐漸形成知識體系網絡。這種網絡是多方面的,高三教學應側重與專題性知識線索,強化專題複習,比如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線索,中國近現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興衰的線索,世界近現代史中某一國家的經濟發展或政治制度演變的線索等等。這些內容是極其豐富的,教學中應突出重點、兼顧基礎知識、側重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了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學中可把複習內容劃分為若干單元。其實每個專題也是一個單元。……其實每個專題也是一個單元。橫向的單元是局部的‘面’。縱向的單元是‘線’,‘線’的交織形成立體的知識體系”。②在學生具備基本的歷史體系基礎上,教師應加大能力訓練的力度,講清歷史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探求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鼓勵學生把握由“知”到“識”的飛躍,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歷史的啟示。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質、思考和辯論,應給學生預留思維的空間,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

歷史發展的階段性使歷史呈現出它的階段性特徵,這特徵將導向對歷史發展的本質性和規律性問題的認識。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歷史就表現出明顯的階段特徵如封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時期戰國秦漢;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隋、唐;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明清。同一歷史現象在上述各時期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盡相同的,如封建中央集權政治制度。而各個時期表現出來的`相同歷史現象也各具特色,如農民起義,表面上看,他們都成了封建王朝換代的工具,實質上其口號和綱領,也就是鬥爭水平呈現不斷提高的趨勢。我們在教學中,應強化和突出歷史的階段特徵,將具體歷史事件放到這種特徵中去考察分析,讓學生自己去深化認識,受到教育、得出啟示、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文科綜合考試中歷史學科在大學聯考中的比列,已由原來的20%下降到14%,考試時間也大為縮短,這種客觀條件使考試對知識的覆蓋面降低。我認為要解決這點必須從兩個方面來認識,首先是進一步轉變觀念,正確認識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目的,即為培養綜合型創新性人才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對待大學聯考覆蓋面降低這一新問題。其次,還要根據實際情況,正確處理全面複習與重點複習的關係,不能因覆蓋面降低而漠視全面複習,也不能無視新情況的出現而照搬原來一套複習方法,重點複習應建立在全面複習的基礎之上。原有的三段式複習,即基礎複習,專題複習和重點複習方法仍可沿襲,但教學計劃應作調整,側重點在後兩段上,以增強能力訓練的力度。

當前高校擴招,高等教育大眾趨勢日益明顯,大學聯考招生矛盾漸趨緩和,這可能導致大學聯考試題難度降低,促使我們重新審視高三複習的標高問題。應該依據教學大綱及考試説明,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標高。在這裏,我認為以下三點必須注意:第一,適當降低教學難度不能以削弱能力要求為前提,恰恰相反,應以能力的培養作為高三歷史教學的中心環節。第二,不能放棄全面複習而去猜題、押題,對基礎知識中一些死記硬背的內容可不作統一要求,而重在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重在基礎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重在基礎知識向能力的轉化。第三,大學聯考中整體難度的降低,並不排除個別學科難度的增強。高小擴招並未改變大學聯考的選拔性考試性質,其考試成績區分度的高低對高校新生質量仍將起着重要的影響,故寄希望於該靠大幅度降低難度不太現實。應該看到,實施3+x大學聯考後,應該是有力推動中學歷史教學改革,有利與素質教育的推進,有利於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降低難度,是要適當考試題歷史思維水平要符合中學生特點,但減低難度並不意味着改變方向。”③也不等於放棄過去在歷史教學改革中取得的成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