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反思8篇 回顧高中歷史教學:洞察疏漏,探索改進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3W

本文將從高中歷史教學的角度出發,對過去的教學模式進行反思和總結。通過對歷史教學方法的探討和問題的剖析,旨在尋找改進之道,為學生提供更有意義和質量的歷史學習體驗。通過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夠為高中歷史教育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建議。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8篇 回顧高中歷史教學:洞察疏漏,探索改進

第1篇

教學中注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情感因素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和高度,賦予學生重要的價值取向。本節課知識點較多,,有些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接觸,掌握知識對學生來説,難度不大,如果僅從教材內容正面分析,容易產生空洞説教之嫌,於是,我決定多舉例,特別是聯繫事實政治,如:汶川地震,從而啟發學生理解我國民族特點及各個少數民族對祖國的貢獻,這樣很好地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因此品社課教育的德育功能顯得更突出重要,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已成為本節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學中,我把它當作貫穿本節課的一條主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節課知識點多且涉及範圍太廣,針對性不強,因此我把情景導入設置為歌曲《愛我中華》導入,並啟發學生把歌詞內容和民族國情聯繫起來,既親切易調動積極性,針對教學內容也貼切。另外,結合歷史、地理知識,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答,既完善了教學內容,又鞏固了知識。

1、對於難點即:共同的.心理素質,在處理中總結時不透徹、不全面。在這裏能對學生進行教育: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但在教學中沒有很好的利用這一內容。

2、由於本節課知識點多且涉及範圍太,為了突破重難點,在教學避免空洞説教,課堂上列舉了許多事例,,但由於有些事例學生不知道,為了讓學生理解知識,所以老師説的過多,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造成聽覺疲勞,教師與學生雙邊活動沒處理好。在以後教學中注意改進。

以上是我的工作反思,在教學中我會不斷的改進,使教學工作取得不斷的進步。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8篇 回顧高中歷史教學:洞察疏漏,探索改進 第2張

第2篇

高中歷史新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更豐富,充實,更加註重能力的培養,對教師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該創新教法,精心設計最佳教學方案。

歷史教學必須具有開放的思想,要從過去那種狹隘的、封閉型的教學理念中解放出來,變為“寬廣型”的教學觀念。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觀念民主,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學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自身已具備的思想基礎,智力能力,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他們在自覺地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的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閲讀教材時要突出分析以下幾大問題,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確定教學目標;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後教材內容的邏輯關係。突出重點,詳解難點。還應該思考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對學生學科能力甚至綜合素質的幫助,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影響等。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教師在課堂教學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舉例法,比較法,歸納法等,這樣可以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耳聞目睹、讀寫結合、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

鬆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全面辯證客觀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反思是指對教育教學行為進行思考、回顧、總結、歸納的一種活動。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着地追求,長期積累。教學反思雖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處於最後,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有利於教師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培養教師學習、研究的意識,促使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

第3篇

1、充分利用課本有效資源及課本中的材料,設計了課堂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地思考問題中探索質疑,學習知識,同時,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培養了主動學習的興趣。

3、課堂中學生能積極討論,思考,並回答問題,雖然答題語言不是很規範,但觀點闡述基本完整,這還需要教師今後做進一步引導。

4、在課前我都做了精心準備,備課前對教學內容做了認真分析,認真查閲相關資料等等,正因為如此,才能把教學目標把握得當,設計思路合理。另外,課前利用多媒體精心設計了課件和準備了相關的教學資源。

2、在學法指導上,教師講得多,學生思考的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這個方面還需加強。

3、學生在知識的.歸納總結這個方面的能力培養上做得還不夠。往往都是老師在做總結。

4、時間的分配不夠合理。思考的時間安排過長,對於知識點和重難點的落實不夠,缺少練習。

5、學生主體把握不當,課堂雖然活躍但略顯混亂,缺乏組織。

第4篇

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突出特徵之一,就是課程結構的變化——確立模塊教學和專題型體系。新課程設置九個模塊課程,教學單元是圍繞一個專題展開的,因此又稱為專題式教學。

以往的高中歷史教材是按照章節體通史的形式編寫,其特點是時序性和整體性較強,嚴格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和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與歷史現象的因果關係及其歷史發展的整體性來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進度的。此種方法又被稱為通史或編年史的教學模式。而現在的高中歷史新課程是按照“模塊”加“專題”的形式編寫。打破了傳統的時間順序和空間範圍,圍繞某一主題,採取縱向跳躍、橫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選取一些典型的歷史事實,進行更加深入的闡述和更具示範性的探究。其特點是內容精煉,跳躍性強,思維層次高,適合探究性教學的開展。從而給教學組織和實施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三個必修模塊分別反映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等領域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內容,可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係,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繫,學會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六個選修模塊的設置,有利於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歷史視野,適應了社會需求的多樣化,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學習模塊的設置,為學校有特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也有利於學生自主選擇並及時調整課程,形成有個性的學習計劃。

由於模塊單元體專題型的教學體例打破了傳統的時間順序和空間範圍,採取縱向跳躍、橫向截取剖面的方法,因而存在時序性和整體性較差,知識系統破碎的弱點,給教學帶來了一定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教材進行適當靈活的整合,指導、幫助學生對一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概況進行橫向的歸納總結,構建起一個階段歷史發展的框架。

專題式教學具有更強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躍性和更難的理論深度,要求教師在放棄傳統時序性和整體性觀念的基礎上,塑造更高層次時序性和更深刻整體性的新觀念,使之成為高中歷史教與學的新紐帶。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歷史研究水平、高度的歸納、整理、概括和抽象能力、較為廣博的歷史知識和較高的`歷史理論修養,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同時每一模塊設置的專題都與現實社會、學生生活緊密相連,這就有利於學生運用歷史思維理解現實問題,藉助社會現實反思歷史問題,有利於探究性學習和開放式教學的開展。

另外,學科視野寬廣,知識要點深遂,是專題式教學顯著的特點。學科視野寬廣鑄就了高中歷史新課程內容新鮮,饒有趣味,時代感強的長處。知識要點深遂,為教師引導學生解剖典型,獲取研究歷史問題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培養、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探究課題。

首先,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依據實際需要,增添、整合同類專題的材料,調整、取捨教材內容,使歷史專題的頭緒更集中、主題更突出,不僅更好體現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同時也能橫向反映人類文明發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與碰撞。例如,可以問題為核心對教材進行整合,以必修課程《歷史Ⅰ》為例,可通過對單元1、3、4、8相關內容的整合,側重探討中國政治發展簡史。還可以以對比為目的對教材進行整合,如把必修課程《歷史Ⅰ》的專題7和8結合起來,探討“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社會主義運動的成長壯大”問題,通過了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侷限性和缺陷,認識到工人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發生的歷史必然性。還可以把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相同性質的專題內容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比較東西方的共同點和差別,使學生對人類文明在生成過程中的統一性和多元性有一個直接的感知和認識。

其次,在某個專題教學(或教學單元)開始之前,可利用大事年表以及單元導言為學生整理歷史發展的線索、構建一個該階段歷史發展的框架。然後,再展開新課的學習。

第三,在專題學習時,要闡釋清楚本專題的概念及內涵。

第四,要講清本專題歷史知識的發展演變歷程(包括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中有關該專題史實的起源、主要內容、發展趨勢、作用等)以及對當今社會產生的影響。

最後,進行規律性的探究,獲得某些歷史啟示,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而教師素養的高低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着科技的發展,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湧現並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所以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

第5篇

高中歷史新課程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課程結構依據“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對老教材的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國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複,也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新課程體系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更新和改變陳舊、落後的教育觀念,樹立符合高中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個教案用了好幾年,同一個歷史知識去年這樣教,今年還是這樣教,教學能力停滯不前,這種缺乏反思的、靜態的歷史教學,是不利於歷史教師持續的、良性發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必須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因為過去的許多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正在受到新課程的挑戰。

明確歷史教學反思的內容,是進行教學反思的前提。新課程標準要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然而在教學中師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新課程必修課的教學內容過深過繁,教材內容過多,在教學實際中任務往往難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塊專題的方式來編寫教材,本意是使教學內容精練,突出重點主題,便於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對歷史事件、現象、人物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採用中外合編的體例本意是通過對比、聯繫,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世界歷史中的中國、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聯繫和相互影響。但導致跳躍性大,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被弱化。新課程非常強調國中階段的歷史基礎知識,學生在國中的歷史結構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現的。而國中是開卷考試的形式,學生沒有記歷史基礎知識的習慣,由於沒有國中的基礎作鋪墊,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因而,國中的基礎知識與高中專題教學之間實在很難銜接。根據新課程的特點,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

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教師只有通過新的課程標準的學習,才能理解新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新課程的內容標準、教學建議和評估建議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們一定要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地位,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指導教學,全面構建高中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新課程分為三個必修部分和六個選修部分模塊。新課程教材的幾個模塊涉及領域廣,知識深邃,教師只有不斷地進行專業知識的更新、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師應該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二.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把握新課標,優化教材結構。

我們以往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着新課程的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大學聯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大學聯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大學聯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新時代要求和大學聯考推動,迫使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新課標的方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好學科知識內容的整合。教師在備課時要鑽研教材,研究教材結構及在本專題中甚至在本書中的地位,然後再選擇如何處理教材,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可以作一下適當的調整以優化教材結構。

三.高中歷史教師要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要正確處理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之間的關係。

新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儘量多采用多媒體教學以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絡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開發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當然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因此,歷史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

四.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

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一直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大學聯考為目標。在大學聯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複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很多歷史教師仍是傳統的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很多歷史教師依然是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這一點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該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由過去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由過去的從教師的權威性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對話,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由過去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薰陶。歷史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在歷史教學中要由“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 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義,才能進行認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價值的反思,才能促進教育教學效率的提高,才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推進課改向縱深發展。反思可以促進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反思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反思可以.增強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作為積極投身於高中歷史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師,就要善於自覺運用“教學反思”,儘管長期不懈的堅持的確很苦很累,但天長日久這些苦和累就會化作生命的芬芳,永遠滋潤和飄香。有經驗的歷史老師往往不會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學片斷,也不會隨着一節課的結束而結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通過多節次的課堂教學,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永遠把更好預設在下一節。歷史教學的最高境界應是將歷史教學上升到藝術層次演繹出來,教學設計過程是歷史教學藝術生成的重要過程,教學反思才能使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在成長的道路上產生質的飛躍。

第6篇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我已走過幾年的歷史教學,幾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繫及橫向聯繫,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繫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裏盡情暢遊。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電視、雜誌、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

第7篇

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新課改實踐中求真務實,超越自我的批判精神從來都是教師學科發展的核心動力。反思我們相對落後地區(其實差距很大)歷史學科的教學,仍有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新課程突出文明史觀的地位,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社會史觀、生態史觀等新史觀也得到重視,但唯物史觀的傳統(正統)地位動搖了嗎?傳統史觀與新史觀的結合對很多年青教師來講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離開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徹底拋棄階級鬥爭史觀—革命史觀),那我們的史學標準又是什麼?難道神學史觀、宿命論史觀、英雄是史觀、實用主義史觀不會抬頭?我們堅守的意識形態陣地能放棄嗎?如果專家能為教師編寫一本史觀理論方面的導向性書籍,教師認真地學習研究後,也許能夠處理好唯物史觀和新史觀的關係。當然,我們需要和而不同的開放意識,關注現實的'現代意識、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識、辨證思維的歷史意識、多元創新的發展意識、前車之鑑的成長意識和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但史學的靈魂(唯物史觀)是不能模糊不清的,它關係到我們培養什麼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由於缺乏先進理念的系統學習和指導,相當一部分教師對課程標準理解粗淺,淡化其核心指導地位,往往抓住教材不放,並輔之以教輔資料,結果教學呆板,思路狹窄,拓展有限,沒有深度。但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尤為關鍵,大到一個模塊,小到一節課、一個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處理好新舊教材的關係,要特別重視新教材增加的內容,新教材中沒有涉及的舊教材內容教師必須堅決放棄。(2)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教師必須吃透每節課的重、難點,拓展有度。(3)不能死扣教材,中學歷史教科書是歷史大學聯考命題的核心資源,但大學聯考命題也會重視其他各類命題資源(歷史類資源、歷史題材類文學藝術影視作品資源、非歷史類資源),對其進行開發與利用。教師應正確理解大學聯考題與教科書之間對立統一關係。要善於運用教師自身的人力課程資源、學校圖書館、歷史音像資料、家庭、社區、歷史遺存、校本課程、互聯網等課程資源。(4)靈活多樣的教學設計,重視教師用書的引導作用,在教師自身經驗和教學實際(學生基礎)的有效結合中進行多種設計選擇。

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流程引領着教學方法的新潮流。作為教師首先要積極響應,至少掌握一兩種新模式,關鍵還是要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教師(教法)和學生(學法)的角色關係,必須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準確把握創新的課堂核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個性創新。要客觀辨證地審視傳統教學法,講授法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最見教師功底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年青教師首先要運用好這一方法(多看百家講壇,肯定受益匪淺),我們不應一説改革就六神無主,或者飄飄欲仙,必須腳踏實地,做到傳統和現代的有機結合。教師要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能隨便拿一個課件,照“件”宣讀一節課,這樣肯定不行,在課件資源十分豐富的條件下,必須注意兩點:(1)學生的實際水平(地區差距);(2)取捨有度,切忌濫用課件,華而不實。在學習中積累,在積累中創新,形成自己特色且符合實際的教學法,促進學生的成長髮展。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崇高人生理想。要落實這些培養目標,首先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熱愛教育事業,在教學中要走出知識文化的狹隘圈子,站在文明的高度,促進學生的發展。要弘揚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道德(儒家倫理為核心的合理部分)中所藴涵的民族精神,糾正多元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錯誤觀念和短視意識,不能看着學生成為道德成長中的“白眼狼”。要引導學生在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中快樂成長。要關注現實,在自我意識膨脹和性格脆弱的獨生子女教育時代,培養堅強意志和合作精神尤為重要(事實上被忽視了),這是我們歷史教師責無旁貸的使命。培養學生對國家的忠誠是歷史課程不變的真理,也是歷史教師永恆的追求。

第8篇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深入紮實的推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反思。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須在撥動學生心絃上下功夫。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教對於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準》,經常查閲相關學科書籍雜誌如《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優勢,在網上搜索尋找資料,借鑑教法。

利用多種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擺脱以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我充分利用我們學校在網絡方面的獨特優勢,大力探索和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如將ppt製作的課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大大活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可謂聲色並茂、圖文並舉。目前我正在積極探索網絡型課件製作,使校園網絡發揮更大的作用,讓網絡為課堂教學服務。因此可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還是很必要的。此外,學生課堂活動也是我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如歷史辯論、歷史小短劇等。總之,無論是課件製作還是學生活動,都需要教師甚至是學生作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認真詳實的備課,才能讓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課前備課、書寫教案固然重要,但課後教學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熟與提高。這一點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深有體會。

在上《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一課時,説到當時實施的是計劃經濟,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我讓他們展示課前蒐集的糧票、布票、錢幣等。這項活動一開始備課時並未考慮到,是課後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時才設計的,再次試教後效果非常好。通過課後反思活動,我由此而悟到一點:拓展是一塊非常重要的內容,如何設計好拓展練習,如何緊扣課文內容,讓學生把知識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進行多元的思維訓練,是以後的備課中應該值得關注的。可見通過教學反思、及時反饋改進是非常重要的。

眾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學實踐中都會有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或突如其來的插曲,有時學生的一個簡單提問、課堂的一次突發事件,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有敏鋭的思維、豐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觀察力、思考力,喜歡突發奇想妙想,而且我們的教學對象、教學環境及教學體驗總是在不斷的.變化。這些都是教師在備課時很難準確預料判斷的。課後的教學反思則在一定程度上會讓你保持可持續性教學效應,並彌補這個遺憾。教師在課後把這些突發事件記錄下來,讓教師及時回顧自己的教學是否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對學生的表現和困惑、對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通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就可以對本節課做出正確的評價,可以找到反饋的信息,思考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使下一步教學設計更科學、更合理,從而更積極、更有效地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而教師素養的高低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着科技的發展,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湧現並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所以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