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教學反思範文大全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7W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今天本站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歷史教學反思大全,接下來隨着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範文大全

歷史教學反思(一)

一年的時光倏忽間就過去,回頭想來高三這一年是那樣的緊張、又是那樣的充實。對於教學,這一年稱得上更上層樓,而這是隻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個熔爐最後的高温加温時期,它是為成品出爐做準備,所以高三這一年是一直戰鬥在前沿的,它是熱烈的、是緊張的、是充滿希望的! 前沿給了我一個最好的平台,把以前不斷積累的,在這一年厚積而薄發 一、責任重大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備課,要新課、複習課一起備,尤其還要每週兩個晚上10:30的自習,所以疲憊不堪是很常見,但責任心讓我非常明確,教師努力的一切關乎學生的未來,一定要用120%的精力與耐心去備課、備學生,這樣才可以説得上對得起學生、對得起身為教師的這顆心。 高三從時間上來看兩頭適應難,容易出現波動,中間過程需要穩中有升,作為老師,在學習上必須對學生進行指導。因為高二的相對寬鬆使得學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適應,這時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心情與學情的調節,既要系統知識體系,也要不斷滲透方法,用一顆充滿責任感的心去與學生交流,那麼學生會以一種重視但心中很踏實的感覺走好高三這一年。這是給教師本人和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的氛圍,這很大程度上源於教師的責任心,責任重於泰山,實際上何止於此! 二、學習、學習再學習 教師這個行業決定着這是一個不斷學習的行業,但隨着時間的累積可能人們更重視經驗的積累,但實際上經驗一定要與學習相結合這樣二者才能真正煥發魅力。高三這一年在兩位有經驗的老師劉慧英老師和段永志老師帶領下,我不斷學習他們的方法與經驗,我們一起聽課、同頭備課、互相討論,這讓我在複習課中進步很快,逐漸認識到複習課要符合考試説明、計劃得當、體系清晰、主線明確、基礎紮實、詳略適宜、訓練到位、鞏固時間合理、推陳出新。 同時自我的不斷學習極其重要,對於第一年擔任高三的年輕教師來説可能更注重學習老教師的經驗,因為那是經過多年的試驗後很有效的方法;時代的不斷髮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見解,所以自我的積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學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高三這一年我認真鑽研這幾年的全國和地方的大學聯考題,又不斷作大量習題,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考試報這樣的書報雜誌,一些專家的評議和分析出題走向,加上自我分析來形成自己的思想,這一點現在想來非常重要。 三、多與學生交流 [NextPage]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瞭解他們的需要。成績好的學生需要在難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績中等的學生系統知識,化解過去遺留的難點和盲點;對於成績較差的學生要強化基礎提高應試技巧等等,這都需要需要區別對待,而這與學生的主動交流分不開,高三下半年會有很多城區的模擬題,但題有些是超綱或問法和答案不夠準確,這時要認真分析給學生更多的問法和更準確的答案,同時有些問題用一種開放的心態與空間讓學生和老師交流起來課堂活躍,學生自主學習氣氛很強,老師和學生都會進步。 但高三還是留下遺憾,因為年輕,有些急躁,對於一些學生忽視基礎知識,處理上過於簡單。關於鼓勵與批評的應用上還需講究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師,經常和多年帶高三的老師交流,不限於本科的交流,有些問題會豁然開朗。 而且一定要記錄和沉澱這樣一年下來才會留下很多。

歷史教學反思(二)

在新課程、新課標、新理念的指引下,我國已經開始探索進行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也不斷推進。很多學校已經實現了“校校通”“班班通”工程,信息技術與各門課程的整合,已經日漸成為我國教育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我校作為湖南省基礎教育改革實驗學校,承擔了省“現代教育與中國小教育創新研究”課題的子課題,已經實現了班班通電腦,具備了進行網絡教學的條件。學校在去年成立了課題實施的相關領導機構和協作小組。我作為研究小組的成員,分擔了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課程整合的研討工作,啟發很大。以下是我進行實踐的情況和一些心得與體會。一、網絡環境下歷史教學的初步嘗試去年12月份我有幸參加了湖南省“教育信息化骨幹教師培訓班”學習以後,感受很多,在新學年開學以後,經過再三考慮,我決定以中國歷史第四冊的《長征》為題,上一堂網絡探究課。以下是我的《長征》一課的教學設計:設置情境,激發興趣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繫的。在問題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個體能夠更好的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和經驗去同化當前學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不能解釋新事物、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即對原有結構進行修正和補充。在《長征》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齊讀國小時就已經學過的毛澤東的《七律 長征》,激發其好奇心,然後準備一組紅軍長征的FLASH動畫,讓學生觀察,使學生對這一事件產生感性認識,進而形成學習的動力。 2、確定角色、分配任務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教學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中應用知識,充分發揮他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將學生隨機分成5人一組,每組安排組長一名,每組成員的角色和任務如下:參加過長征的紅軍戰士:回憶在長征途中的最難忘的一段艱苦歷程。隨軍記者:對紅軍長征這一偉大的歷史壯舉進行報道,並説明在和平年代我們應該怎樣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 長征中的攝影師:將紅軍長征途中的一些重大情景拍攝下來,並製成幻燈片演示。歷史學專家:闡明紅軍進行長征的原因,長征參與者、起止時間、路線圖、長征途中的重大戰役和事件,紅軍長征勝利的原因。 地理學專家:根據所學習的各方面知識,考察當年長征路線及沿途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氣候情況。 同時要求每個小組最後推選出一名優秀成員,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3、蒐集資料、自主探索 明確了各自的任務以後,學生就可以對所要調研的問題上網進行資料蒐集。為防止學生在網絡環境中“信息迷航”和“認知超載”,我在教學設計中給學生提供了一些相關的參考的網絡資源,將“長征”的多媒體課件放在網上同相關的網頁和網站建好鏈接。對學生有疑問的地方,提供引導和幫助,給學生以適當的啟發或提示。 4. 網上協作 ,商討交流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學設計中要做到人人蔘與交流和討論,鼓勵學生間的學習互助,教師要指導學生討論,不斷提高學生合作交流的技能。在《長征》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後,回到學習小組協商討論交流。小組交流由學生組長組織,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適時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通過不同觀點的討論、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之後是全班交流與討論,先由某個小組推選出來的優秀代表作重點發言,其他小組再做補充性發言。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隨時就學生的發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將討論不斷的引向深入。學生還可以在網上論壇閲讀他人的反饋意見,對自己的思想、信念、感覺和現有知識質疑,參照他人的學習過程來完善自己,通過這種合作和溝通,看到問題的不同解決途徑,開闊了視野。

歷史教學反思(三)

史知識淵博,學生愛聽歷史故事,秩序好維持,往往用講故事的方式來上歷史課。為激趣,教師講故事無可厚非,但應短小精悍、畫龍點睛,有助於形象化地理解教材,切忌過多、過濫、過長;更主要地是要讓學生“講”出來。二、忌設疑膚淺或高深,探究不得要領 歷史問題設計要科學,其內涵是課文的精髓。做到深淺有度,探究可行性強,有利於激活學生的思維。有的老師怕學生答不出,提出的問題流於形式,過於膚淺,多使用答案單一的填空式提問,學生多人同步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比較貼近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三、忌借題發揮,運作黃腔走板歷史學科包羅萬象,涉及各科內容廣泛,要處理好諸科知識的滲透,又不失歷史本色,是每位教師必須慎重對待的課題。有些教師把歷史課上成政治課、語文課、地理課等。如本地一次歷史優質課竟賽中,有位教師在上八年級的“大決戰”一課時,分別插進了《東方紅》、《歌唱祖國》等三首歌,學生用領唱、獨唱、合唱三種方式完成,歌曲與史實關聯不大,“戰場”變“歌壇”,歷史味道嚴重扭曲,把歷史課變成了音樂課。最常見的是將歷史課上成政治課:思想教育穿靴戴帽,評課貼政治標籤,講課牽強附會,最後導致課堂走味,似是而非。歷史課要有機融合其他學科,使思想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切忌“發揮”過頭而本末倒置。 四 忌課文把握失當,課堂有始無終 由於有的教師課前未吃透教材、瞭解學生,上課時往往產生課堂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兩種傾向,前者多見於注重知識傳授的老師,課文講完,練習處理後學生無事可作。很多課堂在30分鐘內完成,學生在富餘時間裏,無所適從。與此相反,由於擔心完不成教學目標,對教材不作輕重處理,更不作取捨處理,甚至連同書上設計的所有問題,都要個個解析。同時,為“尊重”學生,針對學生的並非“論從史出”的漫談,也不作引導調控。結果,往往教學的基本任務還未完成就要下課了。教師備課時要吃透教材,瞭解學生,設計問題要有針對性,做到時間科學分解,問題科學選擇,客觀把握學情和教情。切忌平均使用,環節不全,造成課堂飢飽不勻現象產生。五、忌內容面面俱到,練習普遍開花。 新教材課文內容正文雖少,但輔助內容較多。有導言、小字、圖畫、動腦筋、問題探究、課外閲讀卡等。他們是正文內容的解釋、補充和課外延伸。有的教師生怕遺漏,課文處處涉及,練習編排覆蓋全文,點點到位。由於課時所限,教師授課輕描淡寫,學生練習猶如“閃電”,囫圇吞棗。而應濃墨重彩的孝文帝漢化措施卻一筆帶過,人們對這節課的評價是:上課似“放電影”,練習似“下流星雨”,探究似“霧裏看花”,落實三維目標似“瞎子摸象”。結果是主次不分,輕重不明,重點不突出,難點不突破,效果不理想。教師對教學內容要精當剪裁,練習設計總攬要點,寓課文於練習之中,借鞏固而昇華思維,促成兩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課文的動腦筋和問題探究中藴藏了不少這樣的精彩案例,切忌知識傳授“遍撒胡椒麪”,做練習搞“廣種薄收”。六、忌語言乾癟枯燥,學生盤而不活。 歷史是一門生動的學科。但總有一些老師課讓學生無精打采,氣氛沉悶,懶於問答。這樣的課被戲稱為“休眠課”,“打盹課”。這是教師自身歷史專業功底欠厚實,教學藝術修養貧乏的結果。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要有豐厚的歷史底藴,形象富有親和力,語言富有感染力,問題富有吸引力,師生互動融為一體。課堂上內容綱目分明、輕重有度、問題合理;形式多樣活潑、師生融洽、生生互動,就能使歷史課演化成興趣課、探究課。七、忌授課技能單調,方式千篇一律 歷史課程內容豐富多彩,教學方式千變萬化,沒有一種固定的授課模式,總有一部分教師習慣於先提出問題,學生圍繞看書,然後依內容順序解決問題,最後練習小結,把板書要點複述一遍。如本地業務部門對所轄歷史老師授課和上課進行考察時發現:很多教師都是採用上述方式備課和授課。更有甚者,一次備課,反覆使用。備課是“新桃換舊符”,上課是“舊瓶裝新酒”。人們打趣地稱這種教師為“一勞永逸”型。此種教法短則一本書,長則用三年。要點疏於整合,學生鍾情於定式思維,探究困於鳥籠之中,久而久之歷史興趣缺失。因而要消除這些弊端,教師要根據教材不同的內容、不同層次的學生因勢利導地採用恰當的教法來激活課堂的生命力。切忌教學理念固步自封,辦法千人一面。八、忌板書宂長煩瑣,聽者被動抄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