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觀後感3篇 《起跑線》——夢想的起點

來源:巧巧簡歷站 8.49K

《起跑線》觀後感3篇 《起跑線》——夢想的起點

第1篇

?起跑線》再度發揚了印度電影觸及社會痛點,批判社會現實的優點。與本片沉重的主題不同,《起跑線》用繽紛的色調和詼諧的調侃連接了教育不公、貧富差距、數典忘祖、社會歧視鏈、子女培養目標和人性異化等主題,結尾的處理讓人驚喜連連,諷刺意味十足。

?起跑線》在敍事手法、鏡頭運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規中矩,故事也簡單的很:一對“暴發户”夫妻拼盡全力讓子女入學。然而小人物的命運卻牽動着整個社會,給觀眾強烈的帶入感。

?起跑線》中還有這樣一段話:“在印度,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而是階級的象徵。”又説:“你的女兒是服裝店老闆的孩子,以後肯定子承父業;而我們家孩子就不一樣,出來以後一定要開拓一番事業,所以我們只説英語。”聽聽吧,這段言語多麼的輕巧,好像窮人就活該窮一輩子,自己就應該永遠富足一樣。

?起跑線》最滑稽的一段是主角一家為了裝富人,去照相館拍假照片,顯擺自己出國旅遊。而笑點的擔當則是男主角,每到關鍵時刻,男主身上的市井痞氣就戳穿了“富人”的謊言。人們總是説,培養一個真正的貴族,需要三代人的時間。《起跑線》則真實的告訴我們,原生家庭和經濟背景給一個人留下的烙印,是一輩子無法擺脱的,也是任何謊言所不能掩蓋的。這就好比從沒學過英語的男主角,就算無比努力地翻爛了字典,寫的推薦信也是亂七八糟;從未體驗過富人生活的男女主角,就算渾身名牌也絲毫不像貴族。

?起跑線》第一次讓我驚訝的地方在於,影片不僅滿足於裝富很難,反而進一步展示了裝窮更難。正如台詞所説:“貧窮這門課程,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學會的。”看看印度社會吧,富人的社區乾淨整潔,豪車豪宅;窮人社區,一下腳就能踩着牛糞,到處是蚊子,沖廁所的水都沒有,吃水靠搶,吃米要靠分配。但無論貧富,都把英語當成了階級的象徵,只不過富人歡迎英語,而窮人則對英語表示強烈排斥。

?起跑線》用鮮明的對比有力地回擊了這些毫無根據的鄙視。男女主角雖然富有,但在孩子入學的問題上卻不擇手段,以偽造貧困證明,欺騙學校,犧牲窮人入學資格為代價,獲得了德里文法學校貧困生入學名額。

實際上,本片笑料的來源,從本質上講是夫妻二人對孩子教育理念的不同,這正是安吉麗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之間離婚的主要原因。男主堅持認為無論在哪所學校,關鍵要讓孩子快樂,對新鮮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不屑一顧。女主則更加實際,與其有一個快樂童年,她認為更重要的是一個美好的.未來,進行高強度超齡學習。總之,一方讓孩子遵從個性發展,另一方則注重孩子的服從與認同。我認為這兩點完全可以兼顧。我們總説先做人再做學問,但在實際教學中,老師連知識都講不好,怎麼去教做人呢?老師把責任推給家長,家長則把希望寄託在老師身上,兩頭都落空,把孩子耽誤了。好在夫婦二人最終達成了一致,在學習知識與階級教育面前,還是選擇了讓孩子做一個健康而陽光的人。

影片的最後,陽光明媚,男女主角牽着女兒走出校園。曾經他們為了走進這所學校而費盡努力,吃盡了窮人的苦,富人的累,而今天他們走出來卻無比的輕鬆。校園裏坐着一批仰仗權勢的富豪,校園外則是巨大的貧富差距。一對父母能做什麼呢,一個人又能做什麼呢?只能讓自己的孩子更加幸福罷了。車廂裏滿是孩子的笑臉,可能他們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的人生本可能是另外一種樣子,而這種寒意,在暖暖的陽光之下,變得更加刺骨。

《起跑線》觀後感3篇 《起跑線》——夢想的起點 第2張

第2篇

教育一直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話題,對於"放養式"和"精英式"這兩種教育方式的爭論從來都未曾停息。這個寒假,我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更是挖掘了二者的內涵,引人深思。

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起初持有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精英式的教育才能鍛煉出卓越的競爭力,方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奪得先機。這種觀念的形成很大程度因為他們的親身經歷。這對夫婦在生意場上小有成就,但作為貧苦出身的他們,不會英語,也缺失高等教育,頂着"暴發户"的帽子,讓他們飽受上流社會的唾棄,且與上流生活格格不入。

丈夫拉吉曾質疑是否有必要擠破腦袋讓女兒上名校,但妻子米圖非常激動地表示,"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因為她覺得正是因為沒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們才只能待在中產階級,接着她又表示,好的學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語教育,而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的象徵。"

令人印象頗深的是拉吉第一次為女兒報名,缺乏經驗,結果排在了很後面,因為很多家長都提早排隊,有的甚至凌晨12點就來了,為了確保位置不被搶走,甚至就地睡覺。事實就是沒有父母願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排隊無果,拉吉則高價尋求名校諮詢機構,按照諮詢顧問的要求進行了各種努力仍未被名校錄取。後來聽説名校對貧困家庭孩子有錄取名額,又咬牙假扮窮人,搬到窮人區生活,接受名校派來的調查員的審核。最終他們如願以償地獲得了名額。

但最讓人心酸的莫過於拉吉的貧民鄰居,他為了給孩子湊足學校收取的課外活動費用,只得冒着生命危險去碰瓷。這種情況,當然是比較極端,甚至説是過於戲劇化,但它確實反映出,在爭奪教育資源的路途上,窮人已經被逼上絕路。

此情此景也讓拉吉意識到了自己正剝奪了一個窮人孩子享受教育的權利。而後拉吉為糾正自己的欺騙而努力,匿名捐助公立學校,到名校主動提出放棄孩子學籍,並當眾講述自己的故事,讓孩子從名校退學,去上普通的公立學校等。影片的最後我們才從女兒皮雅的臉上看到那久違的輕鬆的笑容,這笑容裏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是一種重獲自由般的喜悦。

給我的思考是也許很多家長一心希望子女接受到最優等的教育,其實不然,並非每個孩子都適合學習,並非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所謂的精英式教育,盲目的追隨學業上的"優秀"是不明智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權衡利弊,"放養式"教育有點順其自然的意思,但並不意味着放縱,適當的放手是孩子成長途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很多時候,教育的.理念是會被社會的導向所左右的。絕大多數學校和家長心中都有種根深蒂固的想法——成績論英雄。嘴裏説的最多的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我們往往很侷限地通過成績去評判一個學生的優秀與否。其實教育全對不僅是侷限在成績上,更是在做人的品行以或是德道的培養。與其父母的全權包辦,倒不如適當地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人生的路不止一條,每條路途都是荊棘滿布,但每天路的終點都將會是不一樣的一方天地。

第3篇

一年一度的升學季又將來臨,招生熱與擇校熱也愈演愈烈。而這種拼盡財力人脈競相往名校,尤其是私立學校鑽的現象可謂是不知凡幾,雖然對這種做法不置可否,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無獨有偶,對名校的追逐熱潮,在印度也不容小覷,《起跑線》這一影片就是這股熱潮的真實寫照。這部影片通過描寫一對男女主人公入學難的波折經歷突出了對教育最本真的東西的見解、分析和追求。

?起跑線》中女主人公的爸爸是一位富甲一方的大亨,雖然財力雄厚,但是因為經營的是時裝店而被所謂的“貴族”嫌棄,即使搬到了市區的市中心,擁有一棟豪宅,為了女主人公能夠順利融入“貴族”羣體,交到朋友,還特地迎合“貴族”的各種生活習慣,小到穿什麼衣服,擺放什麼家電,聚會時喝什麼酒,怎麼喝,甚至將自己的日常語言——印地語,硬生生改成了高大上的英語。用“貴族”的語言來解釋,即最頂尖的學校不允許説印地語,只能説英語。只有貴族才會説英語,只有會説英語才能有機會進入外企,機關單位,出人頭地。否則,即使有再多的金錢,也只是低人一等,長大後只能止步於服務行業。看着女兒被同齡夥伴排斥,女主人公的媽媽二話不説,不惜在一所知名的培訓機構投入重金,旨在讓女兒在短時間內全方面提升。除此之外,父母也進入了特訓,為升學的家長面試臨陣磨槍。

只不過千算萬算不如天算,雖然做了很多仿真演練,也灌輸了很多所謂的“先進教育理念”,如當問到該如何向孩子介紹“貧困”一詞時,標準答案是“sharingiscaring。”(分享即關愛),正式面試時,卻因為父親標準答案的卡頓、顛倒等顯而易見的“差錯”致使女主人公在排名前五位的名校中都名落孫山。實在不忍放棄就讀名校的'機會,一個偶然的契機,女主人公的父母得知每所名校都會有5%的名額分配給貧困生,於是,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使出渾身解數搬到貧困區,偽裝成貧困家庭,一開始,生活處處碰壁,且隨時都有陷入穿幫的境地,幸運的是,得到了好心鄰居的種。種幫助,使得在“貧困生”的核查階段順利通過。

戲劇性的是,女主人公偷來的入學機會,恰恰是這位一起玩耍,學習的小夥伴——男主人公的,男主人公的爸爸甚至為了幫助女孩“籌課外活動費”,冒着生命危險衝向馬路上的汽車,為的就是用那撞得鮮血淋漓的雙臂所換來的撫卹金來挽回女孩的讀書機會。後來,女主人公的爸爸幡然醒悟,真正的教育,不是看學校是否像五星級酒店般設施豪華,也不是這所學校是否出過多少政客名人,而是這個學校的老師和同學是否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把同伴當成家人,即使生活再困難,也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美好期待,用光明正大的方式勇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本部影片以女主人公為明線,男主人公為暗線,通過男女主人公的入學波折,諷刺了社會上的所謂教育公平,已經淪為權錢交易的犧牲品,最後女主人公一家被男主人公一家的行為所感染,其實感染的並非只是女主人公一家,而是每一位為人父母和關心教育的人,花言巧語,陰謀詭計總會被人不恥和遺棄,勇敢與愛心才是立足之本。讓我們懷揣赤子之心追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