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調查報告4篇 古鎮探祕:歷史街巷的故事與現代風情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8W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我國各地存在不少古鎮,它們以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積澱,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光。然而,這些古鎮也存在着許多問題,如環境污染、旅遊服務不足等,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本文將為大家帶來一份“古鎮調查報告”。

古鎮調查報告4篇 古鎮探祕:歷史街巷的故事與現代風情

第1篇

現存崇仁古鎮保持了宋代遺風,明清特色,其內部傳統結構仍保存較好,街、巷、弄仍然基本保持原有空間尺度關係;建築羣體組合也基本保持原有的空間格局;道路體系完整,仍然保存原來縱橫交錯的棋盤狀路網結構。路面形式有局部改動,多數道路名稱沿用至今。這些都為人文研究和古鎮空間形態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物質原型。本文將對古鎮部各類空間組織方式進行分類研究,期望為以後的'保護規劃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空間組織、整體空間、建築空間、街巷空間、水系空間

崇仁古鎮鎮位於浙江省嵊州市西北部,五百崗山麓,距離嵊州市區11公里,崇仁江(長善溪)穿鎮而過,古鎮面積約30公頃。崇仁始建於唐代(618—896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有裘、張、黃、李、段、白六姓,以裘氏為主。裘氏家風以崇尚仁義為本,崇仁因此得名。崇仁古鎮歷史遺蹟眾多,至宋裘氏遷入至今,由裘氏祖輩建造的祠堂40餘個,台門140餘座,大多保存完好。20xx年崇仁古鎮被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xx年6月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在對鎮區空間環境、建築形態、道路系統、水系系統進行調研後發現,整個鎮區空間可以用“一縱二橫三大片區四種風貌”來概括。 其中“一縱”指的是以上街為主軸,串聯沿街傳統商業店鋪和手工業作坊;“二橫”指的是兩條橫軸,其一為桂花井路至石馬路至旗杆路至菱塘,串聯“上裘”來台門。其二為竹行街至上街至橫街至指道碑,串聯“下裘”老台門。“三大片區”指的是以玉山公祠為核心的台門聚集區;以石鼓台門、愷鏜台門等為代表的台門聚集區;以竹行街、小橋下路建築為代表的近代建築集中區。“四種風貌”指的是以家族聚居老台門和祠堂為代表的深宅大院,宏大精美的建築形式為表現的大型建築聚落風貌;傳統村落與自然環境、田野、河流相結合的鄉村田園風貌;以上街、竹行街為代表的傳統商業和手工作坊聚集的城鎮傳統肆市風貌;以小橋下路和西竹園巷為代表的中小型建築臨水而建的江南水鄉民居風貌。 2 建築空間組織

古鎮保留下來的傳統建築多建於明代晚期至民國時期,平面格局多為規整的三合院或四合院。規模較大的民居宅第也是以三合院、四合院為基本單元,通過橫向或縱向的組合擴建而成。古鎮民居多采用院落廳堂式佈局,採用準園林空間處理,廳堂敞開部分用隔扇板門,廳廂

古鎮調查報告4篇 古鎮探祕:歷史街巷的故事與現代風情 第2張

第2篇

摘要: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許多具有極大價值的古村鎮,正在經歷着社會前進和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巨大沖擊,正遭受着非理性規劃、過度的經濟開發所帶來的極大破壞,不少古村鎮在社會變化和大量建設過程中,要麼忽略了對歷史環境的科學保護,要麼一味拆舊建新、營造假古董,要麼單純將遺產保護活動與社會發展、自然環境及其村民生活割裂對待,這些做法都不同程度地對歷史村鎮的傳統風貌造成了破壞,將很多遺產變成“遺憾”。

經過了近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河下古鎮,走進了一個充滿歷史文化起的鄉鎮,感覺心靈彷彿都得到了淨化。我們受到了居委會的熱情接待,他們對於我們此次活動給予了大力支持,對於此次實踐調查起了很大的協助作用。居委會主任詳細的和我們介紹了河下的歷史,我們跟着他的話語穿梭了一段歷史,瞭解了河下古鎮的變遷,漸漸的迷上了她。我們跟隨着居委會負責人走遍了古鎮,感受到了淳樸的民風,他們的熱情讓我受寵若驚,之前還對於調查有些擔心,但是看到他們那張張笑臉,我被感動了。我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能夠增加河下的影響力,儘量改善河下居民的生活質量。希望政府能夠大力的開展河下古鎮的保護和發展工作。

我之前做了一下河下古鎮的瞭解工作:河下位於淮安城西北三華里,是淮安近城的一大集鎮。河下一度取代末口成為南北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大概河下這個名字即在此時開始孕育誕生於居民口頭上的。河下還有一個古老的名字叫“滿浦”。周世宗(955—960)伐南唐以後,即於河下建滿浦關以通水路,縣誌有此記載。後又建壩築閘,更將閘子改為軟壩。宋隆興中(1163—1164),魏勝與金人打仗,即由此調兵運糧,這事記載於宋嘉定(1208-1224)年間編的縣誌(嘉定縣誌已佚,僅見於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所轉引)。在元朝時,山陽縣儒學就建在滿浦,到了明朝洪武年間才遷入縣城。明朝嘉靖年間大學士李春芳上京趕考時,常經過這裏,他與吳承恩有過多次交往他的《貽安堂文集》中記載了河下這個地方,稱這裏叫滿浦。看來滿浦與河下二名,一官一俗曾並行了若干年,滿浦後來成為河下一個坊的名字,河下之名便單獨存在下來了。

古村鎮的形成與發展有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古村鎮的保護不僅僅是一棟棟單體建築的保護,而更應是對古村鎮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全面保護。不僅要保護古村鎮遺產本體,同時要保護遺產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人文環境。不僅要保護物質遺產,也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調查方法:通過實地訪問,去居民家中探訪,請居民填寫調查問卷,與社區居委會了解情況。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許多具有極大價值的古村鎮,正在經歷着社會前進和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巨大沖擊,正遭受着非理性規劃、過度的經濟開發所帶來的極大破壞,不少古村鎮在社會變化和大量建設過程中,要麼忽略了對歷史環境的科學保護,要麼一味拆舊建新、營造假古董,要麼單純將遺產保護活動與社會發展、自然環境及其村民生活割裂對待,這些做法都不同程度地對歷史村鎮的傳統風貌造成了破壞,將很多遺產變成“遺憾”。所以保護河下古鎮是件迫不容緩的事。河下雖然早就被定為國家保護單位,但是並沒有得到政府的重視和大力發展。

近幾年區政府對河下古鎮小景點開發了不少,但還有不少尚沒開發,如市河上的“殷家碼頭”,藏兵洞口遺址(相家灣),松竹草堂(市河碼頭),二帝閣,汪氏大院,左寶貴墓和祠堂,新城西門口古城牆遺址,章湘侯老宅,譚繼安老宅,瑪繼宗老宅等。

很多河下古鎮小景點都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如古枚裏遺址,御碼頭,兩淮批驗鹽引所等都出現亂刻,亂貼,亂畫和雜草地面無人打掃的現象,遊客站不下來觀賞。筆者建議:在每個小景點旁設一個小公用電話亭,安排一個低保户去就業,在電話亭內再賣些報刊雜誌和介紹楚州及河下古鎮方面的書籍,小景點衞生由他負責,繼利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又小景點的衞生又有人打掃和看護。

第3篇

近年來,隨着農村適齡人口的減少及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學校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農村國小學校規模的不斷縮小已成為農村國小發展的瓶頸。實現教育公平,促進均衡發展,採取措施徹底改變農村學校的教育現狀,加強基礎教育薄弱環節,儘快使農村教育走出困境,為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是當務之急。本人在基層工作十餘年,親身經歷了農村國小的發展、壯大與輝煌,農村國小的整體面貌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的學習環境優良,中心國小配備了微機室。學校圖書、文體器材、各種教學儀器也有相應的配套,學校師資隊伍不斷壯大。但是隨着農村學齡人口的鋭減,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學校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呈現了舉步維艱的局面。農村國小學校規模的不斷縮小已成為農村國小發展的瓶頸。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的普遍推行,在農村國小的教育問題更加明顯的暴露出來了。對此,教師抱怨、學生抱怨、家長抱怨,為了找到問題的實質,把握問題的關鍵,我進行了形式多樣的細緻調查。本次調查以走訪調查和問卷調查的形式為主,走訪了3所國小,調查學生25人,教師及家長13人。通過調查,瞭解了農村教師、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看法及總體教育現狀,並對農村教育的發展方面和模式做了進一步的思考。

1、教學問題。在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已無法滿足絕大多數家長和學生對教育的要求。有62.5%的家長希望孩子拿到高中以上學歷,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時,64.18%的學生選擇是因為他們自己喜歡讀書,而選擇是家長要求的僅為3.49%,看來,事實上相當多的學生和家長已經認識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們是渴望知識的,農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術的。但從調查情況看,農村國小教育存在着很多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公共教育經費短缺,導致辦學條件和辦學效益差。學校領導對素質教育重視不夠,教學設施簡陋,教法相對陳舊,嚴重影響着素質教育的實施。目前很多農村國小還是採取“一本教案一支粉筆一堂課”的傳授模式,現有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落後。優質教育資源的缺乏,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我縣通過“遠教”配置,各完小的教學設施設備得到長足的完善,中心國小配備有多電腦室。但要使先進的教育設施設備發揮作用,教師使用電教平台的技能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2)師資隊伍不穩定,總體素質不高。近幾年來,由於沒有有效的機制確保教師隊伍中的新增人員進入農村國小任教,導致國小教師的年齡結構老化。另一方面學科教師結構不合理,英、美、體、音等專業學科教師缺乏,教師兼科現象較普遍。

2、教師問題:調查發現,相當大數量的教師對生活不滿,感到壓力大,我總結了一下,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不合理的農村教育編制導致農村教師的工作量大。

2)儘管近年來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積極推進新課改,但老百姓認可的還是考試分數、升學率。受到當前中國教育體制的影響,在大學聯考這一指揮棒的指引下,幾十年來農村國小的教師一直走不出應試教育這一怪圈,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在學年末均組織統考,進行排名。在加上人事制度的改革,於是教師們也顧不上素質教育,一味“汗水加時間”。學生在如此環境中,如何談得上“減負”。

農村基礎教育師資力量本來就薄弱,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論上的指導,但受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教師缺乏有效地培訓。另外,國小基本上沒有專職英語教師,全部由教師兼課,效果不佳。農村國小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學科課程又多,每位教師要教五、六門課程,備好幾本教案,備課、講課、批改、輔導、考試。

班級管理、安全,特別是安全,家長擔心、教師操心、學校提心吊膽,教師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費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師全員集中教研、課程輔導無法進行,哪怕是半天時間都不敢安排,生怕出現意外。教師幾乎沒有空閒時間去鑽研新課程改革,去開展教研。因而造成不少教師忙於應付,手忙腳亂,心力交瘁,教研、教學相脱離,教研活動、校本培訓效果欠佳。許多教師依然是“經驗型”、“辛苦型”。“研究型”、“創造型”教師在農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

3、學生問題:大部分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但大部分是家長、老師壓出來的。成績認可高,重視分數的達80%。然而對於“你想如何提高”這一問,我原先設計了“自己複習看”,“請家教”和“其他”三個選項,結果有56.3%的學生選擇了其他,詢問後發現學生們想到的更多的方式包括家長指導,向同學、老師請教等等。調查表明46.1%的農村學生在平時能努力學習,34.5%的農村學生平時學習沒規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學習來應付考試。通過和學生們接觸,結合自己的經歷,我覺得制約農村國小生學習進步的主要因素是農村國小生學習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需要不斷督促才能認真學習。但由於59.3%的學生一般都要承擔部分家務勞動,難以保證他們擁有充足的學習時間。此外,農村基礎教育條件差,學習資源匱乏,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落後等問題也嚴重製約着農村學生的學習。

4、家長問題:很多家長對當地教育現狀並不滿意,當問及“您對孩子在校表現情況瞭解程度”時,只有17.5%的家長表示很瞭解,而選擇“基本不知道”的佔20%.然而在回答“對孩子學習上關心程度”時,卻有58.75%的家長表示很關心。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對孩子在校表現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説對孩子學習很關心呢?對此我詢問了部分家長,原來很多家長認為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心即是對孩子關心的全部表現。綜上,目前農村國小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實現教育公平,促進均衡發展,採取措施徹底改變農村孩子接受教育條件最差的學校教育的現狀,加強基礎教育薄弱環節,儘快使農村國小走出困境,為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是當務之急。

1、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其有效辦法是:一是提供教師的工資水平。二是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保證教師考核的公開性、公正性、科學性。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均衡發展。選派優秀教師、專業型教師到農村任教,特別是英語、體、音、美教師。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素質教育。學校要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經常創造條件促使農村國小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通過學習和培訓,瞭解最新教學理念,熟悉全新教學方法,掌握現代教學手段,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從而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教師本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素質教育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要關心、幫助、激勵農村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學困兒童,多關注其學習完成和變化情況,多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瞭解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2、解構封閉傳統體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機構。中國70%的人口在農村,然而農村國小教育的現狀並不理想,多數家庭比較貧困,為減輕家庭負擔,個別學生輟學出外打工。現代社會倡導人們關注弱勢羣體,這些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學生應該得到社會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幫助他們圓自己的讀書夢想!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大遠程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國小(特別是村小)的教育條件,物質條件,需以政府投入為主,教育經費、教育設施儘可能向農村傾斜,特別是遠程教育資源的投入,學校可充分利用教育網絡資源平台,學習優秀教師的備課、教學設計、作業優化等,溶入自己教學實踐,為農村教育發展服務,為培養人才服務。

我呼籲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都應該意識到發展農村教育的迫切性,給予農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優秀的教師吸引到農村國小去,提高農村學校的辦學質量,促進農村教育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第4篇

xx古鎮,孫權故里,以它淵源的歷史文化背景,已經成為知名度較高的歷史文化古鎮,然而在xx古鎮發展的同時,也因其自身特點暴露出許多的消防安全隱患問題,本文通過分析xx古鎮的消防現狀來探討一些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

xx古鎮,有着江南罕見並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羣,這座古鎮目前現有保存完好的廳堂43個,主要有思源堂、義門、百步廳、孫氏宗祠、明哲堂等都是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它具有不可拷貝性。2019年開始,省政府對xx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目前,xx古鎮已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並正逐漸成長為一個世界的旅遊品牌。

1、xx古鎮內易燃建築多:古建築多為木質結構,歷經上百甚至數百年的日曬風吹雨淋,造成建築木質腐蝕、乾燥、疏鬆,水分含量約在12—18%之間,遠遠低於一般木材自然乾燥的含水量,成了全乾材。同時其古建築材料又多用油脂含量高的柏木、松木、樟木等優質木材建造,且其表層塗有大量的油漆塗料,極易燃燒。

2、宗祠活動用火多:家族子孫進行燒香祭祖等傳統宗祠活動者甚眾,而祠堂、家庭堂屋是民間宗祠活動的重要場所。常見的用火形式主要有燒香化紙、燃點蠟燭、供龕上的植物油燈,祠堂中的酥油供燈、燈節等大型用火活動。此外,還有定時的廟會,臨時性的超度道場等用火活動。無形之中埋下了眾多火災隱患。

3、電氣線路設置不規範:古鎮內電氣線路主線初步改造,但設置不規範,同時,各住户電錶採用塑料盒裝配在街道街面上,低壓電線、電力線沿門楣零亂設置。絕大多數户內電線使用時間過長,且户內臨時接用線路較多。隨着經濟條件的改善,用户不斷增加用電設備,部分用户的電氣線路處於超負荷使用狀態。

4、生活用火管理難度大:古鎮內居民生活用火多采用煤作為燃料;部分居民採用瓶裝液化石油氣作燃料;少數居民還採用柴草作燃料,有的用户甚至將爐灶直接設置在木地板上。

三、針對xx古鎮火災的多種成因,有針對性地做好古鎮消防安全工作

加強對防火工作的領導,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防火檢查制度,消防設施、器材的管理和檢查維護保養制度、用火用電管理制度、值班及防火巡查等各項消防安全制度,建立防火檔案。針對古建築防火滅火的特點,應加強對村、居民的防火、滅火知識技能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制定滅火應急預案,開展滅火和應急疏散演習,依託公安派出所和村民聯防組織,增強對火災的自防自救能力。

克服古建築防火的先天不足,首先要開闢消防通道,使中小型消防車能靠近重要的古建築,除受到客觀條件限制外,都應開闢消防通道。開闢消防通道要處理好文物保護和消防安全的關係,對於古建築羣在不破壞原佈局的情況下,應考慮設置環形消防通道。

應充分利用市政供水管網,在宗祠外、庭院內修建室外消火栓,確保每個廳堂的室外都有消防栓。市政管網不能提供消防用水時,應修建消防水池,儲水量應滿足撲滅一次火災持續時間的用水量。消防水池周圍,應留有消防通道,且留有供消防車迴旋停靠的場地,並設置供消防車使用的取水口。

應根據國家有關規範要求和古建築的實際情況,在古建築中安裝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合理選擇探測器的種類和安裝方式。重要的磚木結構和木結構古建築應安裝自動報警系統,在古建築存放文物的地方應安裝二氧化碳等氣體滅火系統。對磚木結構和木結構的古建築,也可以採取在整修時對木結構塗刷防火塗料等防火措施,以增加建築物件的耐火極限。

一是古建築嚴禁使用液化氣和安裝煤氣管道。二是供遊人參觀的舉行宗祠等活動的地方禁止吸煙,並應當設有明顯的標誌。三是如因維修需要,臨時使用焊接、切割設備的,必須經單位領導批准,指定專人負責,落實防範措施。

一是凡列為重點保護的古建築,除磚、石結構外,一般不宜安裝電燈和其它電器設備。二是古建築的電器線路一律採用銅蕊絕緣導線,並用金屬穿管敷設。不得將電線直接敷設在樑、柱、枋等可燃構件上,嚴禁私接電線。三是配線方式一般應將一座殿作為一個單獨的分支迴路,獨立設置控制開關,以便人員離開時切斷電源,應安裝熔斷器,作為過載保護。四是在重點保護的古建築內,不宜採用大功率的照明燈泡,禁止使用表面温度很高的碘鎢之類的電光電源的電爐等加熱器,燈具和燈泡不得靠近可燃物。五是沒有安裝電氣設備的古建築,如臨時需要使用電氣照明或其他設備,也必須辦理臨時用電審核手續,經批准後由電工安裝。到批准期限結束,應即行拆除。六是要對電氣線路、電器定期進行檢測,及時排除電氣故障和隱患,確保電氣線路、電器處於安全使用狀態。

採用防雷保護措施時,應合理選擇避雷針安裝方式,必須準確計算它的保護範圍,屋頂和屋檐四角應在保護範圍之內。接地體應就近埋設,不宜距離保護建築太遠,以減少防雷裝置的反擊電壓,從而避免造成放電的危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