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4篇 歷史教案:高一探究古代文明精華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8W

本文為高一歷史教案,旨在針對高一學生歷史學科的學習內容,提供一系列的教學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學科的知識點和學術方法。該教案適用於歷史教師、家長、學生等人羣,是一份優秀的歷史教學資源。

高一歷史教案4篇 歷史教案:高一探究古代文明精華

第1篇

2、內容:實行財產等級制度(依據財產多少,劃分四個等級);

3、影響:動搖了舊貴族的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族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2、內容:劃分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實行選舉;

3、影響:基本剷除舊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擴大,標誌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②公民大會成為國家權力機關,每個公民在會上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

雅典的民主政治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響,比如:

3、意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1、羅馬法是羅馬統治的有力支柱。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穩定社會秩序,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2、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對近代歐美立法與司法有重要影響。

學生能瞭解和掌握反洋教鬥爭的發展;義和團運動興起、發展、高潮、失敗的全過程;清政府對義和團態度的變化。

通過教學,讓學生初步培養閲讀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圖片、史料,培養“論出史出”的能力;通過合作探討方案,初步培養小組合作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

採取自學—設問—引導—探究—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

通過對“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的教學,培養學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感;對義和團運動的“扶清滅洋”口號的學習,以史為鑑,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的思想;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讓學生再次認識“農民階級無力救中國”的道理。

確定依據:“扶清滅洋”口號是義和團運動的基本主張,也是農民階級在民族危機情況下的救國主張,是農民階級侷限性的表現,也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它貫穿本節課內容的始終。

確定依據:高一年級學生正處於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期,思維能力還不強,對清政府由“剿”到“撫”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學生較難分析和掌握的問題。

本課的教學方法以師生互動為主,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

依據: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徵,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分析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從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角度出發,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置了若干材料、問題,並將材料、問題貫穿於教學之中。學生通過閲讀資料、分析探究、小組討論,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教師提供背景資料,設置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通過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高一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學習的方法和習慣還有待養成。因此我認為高一年級應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閲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現中學歷史課程現代公民教育的本質。

在課前,給學生預習資料,上課時教師扮演學生領路人的角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並自我總結,形成知識結構。

對重要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意識,學生在比較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由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徵,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橫向、縱向聯繫至關重要,讓學生有聯繫意識,掌握聯繫學習的方法。

高一歷史教案4篇 歷史教案:高一探究古代文明精華 第2張

第2篇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過改革鮮卑族逐漸實現了由遊牧生產方式向農耕生產方式的過渡,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為隋朝完成統一奠定了基礎。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紀,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緩解---和社會--,發展生產,鞏固統治。

3、改革的兩個階段:馮太后主持下的改革與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促進民族融合,推動了北魏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進步。

1、閲讀課本p32,説説北魏政權是我國北方哪一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什麼時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根據課本p32最後一段,從政治、經濟、民族關係三方面,概括黃河流域統一的意義。

3、根據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經濟、政治上帶來的影響。

1、閲讀p33“社會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

2、閲讀p34“馮太后與孝文帝”一目,簡要分析馮太后對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活動3】結合活動1、2的問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必要性:階級---和民族---激化,社會動盪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馮太后掌握實權,積極推行漢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漢文化。

?活動1】閲讀p36“卓有成效的新制”,瞭解馮太后的改革。

2、馮太后改革的意義:促進了經濟恢復發展,鞏固了政權,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礎。

?活動2】490年馮太后病逝,孝文帝繼續改革。閲讀p37—39,瞭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第3篇

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徵。

通過學習教材中提供的歷史文獻,瞭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並在此基礎上能對其種類、部門、管理等方面進行列舉。

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徵,並能對“工官”制度作進一步認識;同時,能對所涉及的手工業專有名詞進行探究。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養成閲讀歷史文獻的習慣,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藉助歷史文獻進行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特徵,瞭解其生產的意義和侷限性,進行合理的辯證思維和創新性探索,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結合課本中所提供的歷史圖片和內容以及手工業發展的數據,鼓勵學生進行推理和論證,提高學生的歷史比較能力和分析能力。

結合地圖,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手工業中心的地理分佈,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感和觀察能力。

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中所提供的歷史文獻和圖片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大膽的想像、合理的推理和主動的探究。並嘗試運用觀察法、閲讀法(包括歷史文獻、地圖等)、訪問法和調查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探究和思考。

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則對歷史事件進行歸類;同時,設計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並對討論過程和結果以及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恰當的評價。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知道中國古代有高度發達的手工業技術和完備的手工業部門,中國的手工業生產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從而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我們偉大祖國與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

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在有條件的地區,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訪談,增加對古代手工業成就的切身感受。

通過書中文獻、歷史圖片和地圖對中國古代的手工業文明進行更深入的瞭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熱愛科學的精神。

第一目,從總體上詳細地介紹了中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背景下手工業生產的基本情況,並説明中國傳統社會是建立在以小農為經營主體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事實。農户以耕作為主,兼營副業,在中國傳統農耕社會是比較普遍的。手工業的生產規模和經營形式,因此受到限制。

第二目,介紹了西漢手工業的“工官”制度和後來“匠户”的產生。並説明“工官”制度的延續,使得技術水準較高的手工業侷限於為帝王貴族服務的範圍裏,技術發明和革新不能服務於社會,新技術難以廣泛推行。在“匠户”制度下,工匠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能力受到限制。

第三目,介紹了中國古代紡織業的發展歷程和成就以及在世界上所產生的影響。説明當時絲綢製品主要為上層社會所消費,勞動人民在紡織品方面的消費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

第四目,介紹了中國古代冶鑄業的發展。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開始使用銅器。商代的青銅器文明高度發達。春秋時期出現鐵器,中國生鐵和塊鍊鐵大體同時出現。中國古代的冶鐵鼓風技術較早就進入了成熟期。

第五目,介紹了中國古代陶瓷業的發展。説明中國原始時代的彩陶就已經表現出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從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是從陶到瓷的過渡階段。中國古代的制瓷業高度發達,地域分佈較廣,在世界上影響深遠。

難點: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徵。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當時的社會經濟形態上去理解手工業的發展,可以適當地藉助歷史文獻法和講解法,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進行探究。

第4篇

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措施。理解其內容、作用、影響。

培養歷史人物評價能力,初步掌握歷史人物的評價方法。

進行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通過漢武帝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其相互關係的教學,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

放電視劇《大漢天子》的主題曲,創設歷史情景,使學生注意力集中,並引發思考,問:

歷的漢武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今天穿越時空,置身西漢,走近大漢天子——漢武帝。

歌中唱到“守業更比創業難”,西漢自高祖劉邦建立以來,歷經惠、文、景帝幾代人努力,到武帝時,他不但守住這份業,而且還發揚光大,今天把中國人稱為“漢人”,把我們的語言叫“漢語”,就是因為漢朝的強盛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漢武帝是如何守住這份業的?

用5分鐘的時間,學生閲讀課文,自主學習。分為3組,分別找政治、思想、經濟面臨的問題?有什麼措施?起什麼作用?各組學生相互提問、解答。

政治:王國問題→頒佈“推恩令”→內容→作用:政治上一統於皇帝,加強中央集權。

(問)與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軟”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過渡)但是,削弱王國實力的做法,在當時招來了諸子百家的責難,他們由於立場不同,議論紛紛,甚至朝廷,謾皇帝,面對這種局面,漢武帝怎麼處理?

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廢除諸子百家的學説,惟獨推崇儒家學説。)興辦太學,推行儒家教育。看圖觀察太學的基本情況。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經濟:措施:(統一鑄幣、鹽鐵官營)→原因→作用:經濟上一統於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討論“五銖錢”為什麼是天圓地方的形狀?

這樣子就從政治、思想、經濟等各方面將權力一統於大漢天子手中,這就是大一統。董仲舒宣稱天是萬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兒子,是人間的主宰。“天子”一詞由此而來。

(過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為後,感到他確實是有勇有謀的政治家,那麼,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統為武功提供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國力強盛後打敗了匈奴,開始了開疆拓土的征戰,請認真觀察比較一下:秦、漢的疆域對比;漢朝管轄範圍大大擴張,奠定了祖國地大物博的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