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問題研究能力培養地理論文整理5篇 培養高中學生地理問題研究能力:一份整理好的地理論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3W

本文主要研究高中地理課程中的問題研究能力培養,通過整理相關地理論文,探討如何提升學生針對地理問題的研究能力和解決方法。同時,也將探討學生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能力以及對地理學科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地理問題研究能力培養地理論文整理5篇 培養高中學生地理問題研究能力:一份整理好的地理論文。

第1篇

何為探究式教學,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採用探究為主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分析能力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在探究式教學中,一般以課堂教學內容為主,在教師的引導下,帶領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點或實際問題進行探究。運用探究式教學法的關鍵在於,要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的獨立自主性,引導學生獨立地、不依靠旁人地、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地對相關問題進行探究分析。探究式教學法的前提,是教師要在課堂中提出具有探究價值的、緊密結合課堂所教授的知識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或單獨思考解決問題,最終由教師對問題的探究和分析情況進行總結,並得出全面的、客觀的探究結果,通過多次這樣的鍛鍊,逐漸實現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鍛鍊。在探究式教學中,必須明確教師和學生的各自定位。對於教師來説,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的定位是引導者、問題提出者、探究路徑導向者以及最終的問題總結者,教師要摒棄傳統的課堂主導地位,改為引導,通過科學的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獨立分析潛力,保證通過課堂問題探究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問題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對於學生來説,在探究式教學中學生的定位是主導者,是探究分析的主體,學生應當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找到解決方案,最終得出問題解答的結論,通過這樣一套完善的探究流程,學生可以鍛鍊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能力以及小組協作能力等。

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應當遵照科學、可行、有規律的流程進行,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此才能將探究式教學的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充分發揮出來。在此,通過對當前探究式教學的運用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將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總結如下:

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首先應當根據課堂內容,創設一種探究式的氛圍,即通過播放影像資料或者提出問題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由此創設探究式的課堂氛圍。然後,教師順勢提出一個具有足夠的探究價值的問題,供學生進行思考,在一些情況下教師也可以適當啟發學生的思路。例如,在講授《宇宙中的地球》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播放一些相關的宇宙星體視頻資料,並向學生提問諸如“銀河系有多少顆星體”的類似問題,構建出探究式的課堂氛圍,在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後,教師再提出供學生探究的問題“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至此,探究式教學中的供學生探究的問題即提出,接下來讓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即可。

在問題提出以後,學生獨立思考的環節是必不可少的,這是鍛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能力的關鍵環節,應當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供學生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並在思考結束之後,邀請學生進行發言,瞭解學生的思考情況。在發言結束之後,可以根據課堂內容及教學計劃,適當地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要求每個小組最終總結出一個完善的答案,並在討論結束後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進行發言,將小組討論的結果對其他學生和教師進行闡述。這樣的探究式問題分析方式,既鍛鍊了學生的問題自主解決分析能力,也鍛鍊了學生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流、協作分析及總結能力,可以説這樣的探究方式是最佳的、最合理的。

在小組討論和總結之後,即進入小組發言環節。同樣以“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這一問題的探究為例,在小組討論後,教師應當邀請每個小組的代表對“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這一問題進行總結。在每個小組總結之後,教師應當對小組代表總結的內容進行適當點評,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並對思路新穎和觀點鮮明的`地方進行適當表揚,使小組討論的結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昇華。在所有的小組發言結束後,教師應當綜合各個小組的套路結果,對“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這一問題的答案進行客觀、科學的總結,全面地分析這個問題,讓學生從教師的總結之中瞭解到更多的知識,學習到分析問題的合理方式。

總而言之,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增強高中地理教學的實效,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和運用地質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相信通過正確應用探究式教學法,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一定會得到顯著提升。

高中地理問題研究能力培養地理論文整理5篇 培養高中學生地理問題研究能力:一份整理好的地理論文。 第2張

第2篇

”可見高中地理課程的複雜與困難。課堂上往往是教師講得淋漓盡致,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導致學生對高中地理課程產生了厭倦的情緒。教師達不到地理課程教學的目標,學生也學不到地理的知識。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培養地理課堂注意力的有效催化劑。因此,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對學習高中地理知識的興趣,要把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效地結合起來,採用靈活新穎的教學方式,要讓學生從頭到尾對高中地理課程保持着濃厚的學習興趣。很多學生認為地理太難學,因為又要背又要記,十分枯燥,對地理不感興趣。這時我們就要對學生説:“學習地理知識可以讓我們對地球有所瞭解,可以增長我們對自己國家的大好河山的認知,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祖國的、家鄉的地理環境,地理知識在生活中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它還能使我們更好地瞭解世界,擴展我們的胸懷,能在我們足不出户的情況下,帶我們遊遍世界,能上高山下海底。”這樣能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的重要性和學習地理的好處。例如,教師在開始講課之前,在黑板上掛圖,由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曾有學者對學生講了個案例:我們的地球好比一輛遠途旅行的汽車,這輛汽車規定成員是50億人,我們給這輛車準備了相應的燃料,給乘客準備了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如果在旅行的途中,我們無限制、無規劃地亂搭乘客,汽車就會嚴重超員,車上備用的東西遠遠滿足不了需要,結果不到目的地燃料就會被耗盡了,汽車會中途停下,或者是車子底盤變形,輪胎也可能會爆破,在缺食缺水的情況下,會導致客人死亡。這樣一則故事激發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思考,就會令他們產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使課堂達到積極活躍的氣氛。

在傳統概念的教學方式下,多數地理教師在課堂上大多采用黑板、粉筆、地圖等方式為學生講解高中地理知識,教師取代了學生的位置,成為了課堂的主體,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那這樣的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地理知識的特點是內容多,比較繁瑣,知識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教師在地理課程教學中,採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可以更加直觀、更加動態地展現地理現象,使學生從枯燥乏味的課堂學習中解脱出來。

第3篇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閲讀”部分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載體,它是對課文知識的必要擴展,體現新教材內容的層次性和選擇性。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地理2》第四章《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中,“鋼鐵工業區位選擇的三次變化”就是以“閲讀”的形式出現在教材中,這是一個重要知識,但可以通過學生自主學習“閲讀”材料,按照“閲讀”內部的三個時期鋼鐵工業的主導因素在變化。教師可以設置幾個問題,學生帶着問題進行自主學習活動:①德國魯爾區鋼鐵工業發展屬於哪個時期?其發展的主導因素是什麼?②我國鞍鋼的發展主導因素又是什麼?③日本福山鋼鐵工業發展屬於什麼類型?學生自學“閲讀”材料即可歸納出“就近煤型”、“就近鐵礦型”、“臨海型”三種鋼鐵工業佈局類型。在學生自學基礎上,教師應對三種類型型及變化進行簡單拓展,提升這部分教學的次層性。通過這樣的自主學習活動,可以轉變過去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舊模式,充分調動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巧用教材中“案例”教學,培養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能力

縱觀近幾年大學聯考試題,對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能力的考查越來越突出。因此,教師在新教材教學中應更加關注學生這些能力的培養,高中地理新教材不論在必修教材還是選修教材中都呈現大量“案例”,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典型性和説明性的案例進行教學。“案例”環節的教學,能使師生互動,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又培養了學生的獲取信息、處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第4篇

改革教師講、學生聽,一問一答的舊的教學模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隨着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舊的教學模式急待改革,特別是對培養跨世紀人才尤為重要。只有素質提高了,才可迎接到新世紀的挑戰。而地理學科又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學科,在素質教育中能起到其他學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進行地理教學的改革,怎樣才能適應新時代素質教育的需要,是當今地理教育界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我認為要想順利實現地理教學向真正的素質教育轉軌,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須轉變舊的觀念,改變老的教學體系、教學方法、大膽革新,走出自己的路,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才能培養出21世紀所需的人才。

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廢除“獨角戲”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年的實踐得出結論:只要努力增強地理課堂的趣味性就可使學生聽課進入最佳狀態,從而一啟即發。

例如:我在講高中地理第一單元1.5節《地球運動地理意義一》,講到“地方時”一段內容時為搞清日界線的道理,為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我給同學們講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對孿生兄弟,先生的哥哥比後生的弟弟小了一歲,隨後問學生為什麼?頓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同學間開始討論,有的説是坐飛機生的,有的説不可能,但也有的同學卻沉默不語,這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同學都動腦考慮,用己所學知識來解釋為什麼會這樣。在此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的思路我又繪製了一幅簡易圖

然後提出問題:(1)東12區和西12區是否是一個時區?它的中央經線是多少度?學生從圖中得出結論,不是一個時區,但合為一個時區,它們的中央經線是180°,而180°經線又是國際日期變更線。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問:(2)日期線東側是西12區,而西側是東12區,東12區時刻與西12區時刻是否相同?學生回答相同,日期又是否相同?學生回答不同,東12區比西12區早一天(24小時),進一步昇華,既然合為一個時區中央經線又是180°而180°經線又是國際日期變更線,那麼先生的哥哥一定是在日界線西側東12區出生的,而後生的弟弟則在日界線東側西12區出生的。從而得出了弟弟比哥哥大的結果。

時間換算問題在國中就是教學中的難點,到高中同樣也是難點,要想讓學生真正掌握,除了講清時區劃分理論知識外,應儘量調動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這樣得出結論才更真實,更有意義。

二、走出課堂、理論聯繫實際、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僅侷限於課堂上傳授課本上的知識,處於教師講,學生聽的狀態,最後導致理論脱離實際,學會知識不會實際應用,培養出的人才也只是理論上呱呱叫,實踐又是一套(即所謂的“高分低能”),而當今科技的時代,這樣的人才是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為此要想培養新世紀的合格人才,必須進行地理教學的改革,只有突破小的天地,才可學到課本中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技能。

例如:在講述第一單元宇宙環境第二節太陽、月球與地球的關係第三個問題月及其變化一題時,首先闡明月球是是宇宙中距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是地球的天然衞星,它與地球的關係尤為密切。月球的圓缺現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材中主要通過圖示的方法,分析了月相的成因和月相變化的規律性。在分析月相成因時從兩個方面進行的。一是由於月、地、日運動而形成的三者位置的變化。為了引導學生思考,教材在p9圖下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通過縫隙、瞭解朔、上弦、望、下弦四個位置時,月、地、日三者有怎樣的位置關係。很顯然從1.10圖中可以看出月球在位置a和c時,也就是在朔和望時,月、地、日三者在一條直線上,而在b和c時,也就是上弦和下弦時,三者是直角。二是月球本身不發光也不透明,只會反射太陽光而發亮,這也是月相形成的重要條件。

月相的變化是可以直接在實際觀測到的內容,所以除了在課堂上講清以上理論知識外,本着實踐性較強的這一特點,利用半球中緯地帶優越的自然條件在晚間定時定點對月球圓缺進行實際觀察,以一個月為一個時間單位,在這段時間主要觀察四個晚間上弦、下弦、朔、望月。通過實踐的觀測聯繫知識使學生真正明白了,為什麼上弦月月面朔西,下弦月月面朔東的真正道理。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做法,既能把理論聯繫到實踐當中,又提高了學生興趣,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

三、由“傳授知識”變“傳授方法”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

傳統的教學模式側重於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即教師講一點學一點,使學生完全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狀態。長此下去,使學生產生了依賴思想,不能主動獲取知識。為此在進行地理教學中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模式,必須真正的從單純的傳授知識變為既傳授知識又指導學習方法,讓學生把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規律,自己從中獲取知識。

例如:講第二單元第七節氣候資源中第三個問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一內容時,首先提出問題(1)隨着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氣候資源的.利用越來越廣泛,請同學們想一想與氣候資源有關係,最密切應是誰?學生回答農業。(2)氣候資源為農業提供什麼物質和能量?同時適應補充:光照是農作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一般光照越強,植物製造的有機物質越多,農作物果實也就越飽滿,當然產量就越高。而熱量直接影響農作物有機體的主要活動機能,各種作物的生長髮育只有在它們所需要的適宜熱量條件下才可進行。

(1)提示:東北平原、黃淮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農業種植制度分別是一年幾熟?為什麼?

(2)東北平原、黃淮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農作物結構有何不同?

(3)東北平原農業可否一年三熟?為什麼?通過提問使學生完全進入思考狀態,使每個學生都能從課本中找到每項答案,從中得出正確結論。

不同地區氣候資源數量和結構是不同的,因而有不同的種植制度。一個合理的種植的種植制度應該能夠充分利用當地的氣候資源,取得農作物生產的最佳社會經濟效益。為了挖掘農業氣候資源潛力,合理而又充分利用氣候資源還應採取哪些措施?(生態農業、主體農業)利用此種方法,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證明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每個學生自己去尋求問題的根源,確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傳統的教學模式,早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要,“高分低能”的人才,缺乏靈活性的人才,很難在新世紀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為了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把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如:電視、電腦、幻燈等直接運用於地理教學中,發揮它的最大優勢來完成教學過程。

例如:文中地理第二單元2.5節常見的天氣系統一節時就可以完全利用電視進行系統的教學。因為常見天氣系統包括:

每項知識都配備有各自的插圖,可將課本中的冷鋒、暖鋒、氣旋、反氣旋連同鋒面氣旋圖,製作連續的軟件輸送入電視之中,以動的形式連續的活動變化從發生前到發生後來完成本節的全部教學過程。

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又能輕鬆愉快的使學生從電視中學到本節應掌握的知識,直觀、省時,還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從而體現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地理教學的改革,不光是教學方法的改革,必須同教育觀念,教學體系、以及效果評價等方面同步進行才可奏效,這就要求當今廣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攜起手來,共同探討出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實際方案,以滿足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需要。

第5篇

摘要: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談話多從自我出發,能靜下心來傾聽的不多,學生更是如此。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就要先有傾聽的意識,接着再教給傾聽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加強傾聽訓練,這樣,學生才能慢慢養成傾聽的習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説讀寫的相互聯繫”,同時也提出“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聽”與“傾聽”的區別是什麼?[1]“聽”與“傾聽”,相互關聯而又有區別:“聽”是人體聽覺器官對聲音的接受和捕捉,是人對聲音的生理反應,是人的本能,是被動的;而“傾聽”是將聲音轉換為意義的過程,它包括感知、理解、評價和反應四個階段,需要利用邏輯思維和原有知識對信息進行加工分析,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由此看來,“傾聽”不是簡單地用耳朵來聽,它需要一個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對方談話過程中所表達的言語和非言語信息。傾聽也是一門藝術。

卡耐基曾説過:“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説會道的嘴巴。”上帝創造人時給兩隻耳朵一張嘴巴,就是要人少説多聽。在現實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些情況:老師在上面講話,學生在下面聊天、做小動作、發呆,沒興趣傾聽;老師提出問題,有的答非所問,有的答不到點上,不認真傾聽;別的學生回答問題,有人打斷,有人竊竊私語,沒耐心傾聽;在別人的觀點與自己不同時,隨便插話或立即否認,或沒興趣再聽,這除了耐心不夠外,還有先入為主,帶着成見在傾聽;還有一少部分學生,聽完讓其複述內容,他只能説一兩句或什麼都説不出,這是隻用耳朵不用心傾聽。

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較多,是家中的太陽,自我意識強,為人處世多從自我出發,很少顧及到他人的感受;表現欲強。國小階段尤為明顯,老師提出問題,爭着發言,沒被允許,就心生怨氣,不聽他人意見。家長和老師也大多隻強調學生好好聽課,至於傾聽,傾聽的重要性,怎樣傾聽,談論不多,學生從小沒有養成傾聽的意識和習慣。再加上現實浮躁的環境,學生能靜下心來傾聽的較少。

在傳授方法之前,要先樹立“傾聽”的意識,要讓學生清楚“傾聽”的重要性。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傾聽是一種修養。一是反覆告誡學生,會傾聽是有修養的表現。隨意打斷別人説話是不禮貌的行為。聽別人説是一種修養,讓別人聽是一種藝術。二是家校聯合,聯繫家長,告知教學計劃,讓家長也時時提醒。三是標語提示,可在教室張貼有關傾聽的標語,讓學生自己從名言中吸取力量,轉化修養。四是推薦優秀書本,適當向學生推薦這方面的優秀讀物,只要有一兩個學生讀,就會慢慢帶動其他人。其次,要讓學生明白,會傾聽是一種能力。傾聽能獲得信息,“一個隨時都在認真傾聽別人講話的人,可在閒談之中成為一個信息的富翁”。傾聽能發現問題,既可以發現別人身上的問題,也可以對照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加以改正。傾聽能改善人際關係,心理研究顯示:人們喜歡善聽者甚於善説者。傾聽遠比發言更重要。學會傾聽的人,才能關心欣賞別人,人際關係才會更加融洽。要讓學生明白:會傾聽的人才會學習,只有聽清了別人的觀點,才能集眾所長,成為最會學習的人。傾聽就是一種學習能力。

態度決定一切。要反覆告訴學生,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別人。傾聽也是這樣,我們要尊重講話者,這是傾聽的第一步。人要學會換位思考,才能去理解每一個講話者的內容、情感,才能拋卻自己的成見,理解他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一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因此我們應帶着虛心學習的心情去傾聽,傾聽別人的.優點,也傾聽別人的不同點。只有用尊重、理解、虛心、學習的態度,你才能心平氣和地傾聽,你才能聽有所得。一是要專心,坐正身體,不東張西望,不交頭接耳,不身在曹營心在漢,要心無雜念,專心致志地傾聽。二是要有耐心,要耐心聽完,不隨便打斷,不急於表現。即使不贊同,也要等聽完再發言。三是要細心,細心傾聽發言者的內容、情感、語氣、語調,並結合人物體態,揣摩發言者隱含在言語背後的信息(非言語信息)。四是要用心思考,發言者的主要內容我能否概括,發言者的觀點是什麼,有無道理,好在哪裏,錯在哪裏,我還有什麼補充等。同時,傾聽時還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如坐正身體,不做與傾聽無關的事情,眼睛注視講話者,用微笑或點頭來回應等。傾聽的前提是安靜。只有在安靜的氛圍中,學生才能靜下心來專注傾聽。要讓學生靜下來,可採用:

(1)播放輕音樂,讓學生在舒緩的音樂中慢慢靜下心來。

(2)提醒:教師提醒,注意不要急躁,要心平氣和,春風化雨似的善意提醒。也可讓學生之間互相提醒,有時不用聲音,將手放在嘴上,示意就好。

(3)交換角色,換位思考。讓喧鬧者當老師、當主持人,來體會吵鬧時的心情。教師要以身作則,樹立傾聽榜樣。“沒有學會傾聽的老師,就沒有學會傾聽的學生。”要想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老師首先要會傾聽。王尚文教授説過:“聽,是語文學習的精髓。”老師要努力營造傾聽的教室。

(1)專注耐心,暫忘教案。“多數教師只注意自己教學的進度,並沒有去準確地‘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的確,在教學中老師更多地是關注每節課的進度,所以在傾聽學生髮言之前,“對怎樣理解其發言,就已經胸有主見了”,“只想聽到學生的意見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也就是帶着答案在傾聽,如果學生的發言與答案不符,要麼引導學生接近答案,要麼不與評價。這種傾聽及反應,可能束縛學生的思維,限制學生髮言的積極性,影響其他學生的傾聽意願。所以老師在傾聽時要暫時忘掉教案,在傾聽學生髮言時專注耐心,不要畏首畏尾,被教案死死捆住[2]。

(2)關注個體差異。教師要想聽到學生的不同心聲,就要關注到學生個體的差異。由於學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各異,在發言時有的聲音哄亮,語速連貫,表達順暢;有的詞不達意,言之無物;有的聲音細小,吞吞吐吐;這時如果老師急着趕進度,打斷學生或表現出不耐煩情緒,或隨意給學生貼上標籤,就會給其他學生做出不願傾聽的榜樣。不管哪一種發言,老師都要耐心傾聽,好的多表揚,不好的多鼓勵,從而給學生樹立傾聽的模範。

要讓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老師和家長反覆強調幾句就行的,它需要長期的訓練。一是培養學生傾聽的專注度和長效性。

(1)聽寫詞、句、段。聽寫詞語和句子是國小階段常用的,在國中仍然沿用,只不過聽寫時老師的提示只要一遍,目的是培養其專注度。聽寫段落時可先從一句一句開始,然後再整段。內容可由敍事類過渡到寫景類。

(2)聽文章,聽後概述。可先由教材中的課文開始,用錄音播放,學生閉眼靜聽,聽前講明要求,聽後讓其概述故事情節。課文內容可能有的學生事前已讀過,所以還可從網上下載錄音,內容也由敍事類漸增至説理類,播放量也可由兩遍過渡至一遍。

(3)聽寫作文。在作文教學中,也可選用優秀的範文,老師朗讀或找學生朗讀,剛開始讀三遍,然後讓學生複述在作文本上,看誰複述得最完整,評出標兵。慢慢過渡到一遍,要求相應寬鬆:可以完整地複述,也可以在此基礎上改編。或者讀一篇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或者複述一篇文章的內容,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完整地寫一篇。這些既可以培養學生傾聽的專注度,又可以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二是培養學生傾聽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化訓練的同時要注意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

(1)及時表揚、鼓勵。在每次傾聽完學生髮言後,都要給以表揚或鼓勵,表揚要到位,不要含糊地説“你回答得很好”,可抓住其中一點,如“你回答得很完整”“你的觀點很新”“你能站起來發言就是勇氣”“能説這些説明你思考了”等。

(2)遊戲比賽。如在第一階段中的聽寫活動中,可用比賽的方式,看誰在一分鐘內聽寫的最多,看誰聽寫得最完整,看誰複述故事最好,評出標兵,適當給以物質獎勵,一張獎狀、一本書、甚或一個蘋果一顆糖,都能使學生獲得自豪感幸福感。

(3)密切聯繫家長。孩子的成長是由學校和家庭共同培養的。老師要密切聯繫家長,把孩子的點滴進步彙報給家長,讓家長也鼓勵孩子,因為在鼓勵中成長的孩子才有自信。

(4)找朋友。讓學生學會傾聽,並讓他們把這種方法用到平時的為人處世中,看能否改善人際關係,看能否交到新的朋友。三是培養學生主動傾聽的能力。主動傾聽,應該説是帶着疑問去傾聽,對方表達的內容正確與否。對方的觀點和支撐有沒有問題,如果同意,有沒有更好更準確的表達?如果不同意,我如何表述?包括對方表達的技巧、用語、邏輯、順序、結構、風格等全方位的審視。這在讀書中叫“八面受敵”,傾聽也要“八面受敵”,在聽的過程中,拿起筆,在自己有感觸的地方做一個簡記。這就叫帶着問題傾聽。

(1)傾聽小故事,互相提問題。每週利用一節課十分鐘時間,讓兩個學生一組,兩人互講自己事先準備好的小故事,並提出一個問題,看誰聽得認真答得巧妙。

(2)聽文章,後評論。可先由敍事類文章開始,老師也可由學生朗讀一篇文章,在學生聽完後,可進行如下訓練:讓學生點評朗讀情況,讓學生髮表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讓學生評論其中的人物形象,甚或讓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寫法發表評論。這些訓練一段後,可找一些簡單的議論文,聽後讓學生找作者的觀點、對作者的觀點是否贊同,理由是什麼。文章最好是學生自己查找,這樣才有興趣參與。

(3)聽新聞,後評論。每週一新聞熱點,讓學生輪流準備播報,在學生聽完之後,發表評論,每次可找5位學生談論自己的想法。觀點不能重複,可以補充。

(4)組織演講、辯論比賽。在比賽前,老師可播放一些演講辯論視頻,講解這方面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清楚怎樣演講,怎樣辯論。然後讓學生自己挑選最感興趣的話題來演講或辯論。

[1]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