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教學論文6篇 "初學者涉獵,逐步推進——七年級語文教學探究"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8W

本文是一篇探討一年級語文教學的論文。通過對一年級學生語文教學的實踐和研究,論文作者對如何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提升,提出了一些具有實踐意義的建議。

一年級語文教學論文6篇

第1篇

漢語拼音對一年級新生來説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他們進入學校後學習時間最長(約一個半月時間)的內容,是他們識字的一塊“敲門磚”,閲讀的一把“金鑰匙”。筆者在長期低段語文中,發現一年級學生在學習漢語拼音時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學生讀聲調第二聲(陽平)、第三聲(上聲)調值不到位,如上聲的特點是音高最低,音長最長,而有些學生卻讀得音長較短,讀成比較高的調子。

2.平舌音、翹舌音的讀法混淆,前後鼻音分辨不清,導致讀不到位、不準確。

3.學生對形近的聲母、韻母分辨力低,如b和d,t和f,p和q,ei和ie,iu和ui。

4.部分整體認讀音節掌握有困難,如yuan、yue、yun、ye等當作一般音節來拼讀。

5.學習j、q、x與u相拼省寫u上兩點的拼音規則後,學生乾脆把n、l與u相拼也省去u上兩點。

6.拼讀韻母是ian的音節有困難,相拼時往往把介音去掉,直接與an拼,如l──i──an,學生錯誤地拼成lan。

7.韻母iou、uei、uen在前面加上聲母進行拼寫的時候,應寫成iu、ui、un,而很多學生卻仍把中間的字母拼寫上去。再如以“i”開頭的韻母,如拼寫時前面沒有聲母,應把“i”大寫,如“業”應拼成“ye”而不是“yie”等等。

產生以上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幾類:

寧波屬於“吳方言區”,學生平時在家庭、社會上聽到的都是地道的“石骨鐵硬的寧波話”,在這樣的方言環境中生活,天長日久,其聽覺神經就會對這種方言的感知比較熟悉和固定,如果要學習普通話的正確發音,其聽覺神經則往往顯得反應遲鈍,不能準確地分辨出讀音。這也就是學生雖然在反覆聽老師發音,但仍然發不準的原因之一。

(1)漢語拼音是一種抽象的表音符號,它難讀、難記、易混淆、易忘卻。一年級新生要在約一個半月時間裏學會聲母、韻母、聲調,既能準確地拼讀音節,讀準音調,拼讀又要一定的速度,對他們來説有一定的難度。

(2)發音部位,如“軟齶”、“硬齶”、“齒齦”等名詞術語比較深奧,對於初入學校的國小生來説,實在難以理解。而有些發音部位學生又不易觀察到,造成發音不準確。

(3)形近的聲母、韻母比較多,給學生分辨帶來一定的困難。如b、d、p和q這四個聲母,僅因半圓位置不同而導致發音不同,而半圓的位置與聲母本音之間又沒有本質聯繫,給學生識記造成一些困難。

(4)為什麼把yuan、yue、yun、ye等16個音節稱為“整體認讀音節”?這樣編排到底有什麼規律呢?這些對國小生來説都過於抽象和深奧,令他們難以理解,只能靠死記硬背,影響記憶效果。

由於國小生是“直嗓子”,氣息調控不夠靈活,從而造成聲調把握不準。而且國小生對事物的感知不夠精細,容易出現對形近的聲母、韻母分辨力低以及拼讀時丟掉介母的情況。學生拼寫困難也與視覺記憶缺陷有關,造成在記住單個字母以及字母在拼音中的次序時有困難,常把詞中字母的次序顛倒,如把“hui”拼成“hiu”,把“tou”拼成“tuo”.4.教師課堂教學的影響

有些教師自身普通話就不準,發音沒到位,當然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學時以機械識記字母、教師示範發音、學生跟讀為主,教學手段單調,一本書講到底,這對一年級國小生來説簡直是煎熬,影響他的聽課注意力,這真是“學生學得被動,教師教得無奈”。

那麼,教師應該採取哪些有效的對策來提高拼音教學效率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據研究資料表明,國小生注意的穩定性7—10歲兒童只能保持20分鐘左右,注意力不能持久,這就需要教師遵循國小生的心理特點,上課時採取各種有效方法,巧妙地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教學內容上。例如“編一編兒歌、猜一猜謎語、做一做遊戲、演一演比一比”等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來來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拼音的積極性。

筆者在教學複韻母“ai、ei、ui”時,設計“快樂大轉盤”、“接力小火車”、“郵遞員送信”這三個遊戲。在教學生讀拼音時我用“接力小火車”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對他們的掌握情況有初步的解,並及時矯正發音;接着在學生讀會的情況下,筆者利用拼音卡片讓學生玩“郵遞員送信”的遊戲;在複習鞏固階段則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玩“快樂大轉盤”的遊戲。這樣每當學生注意力要鬆懈的“關口”,筆者都設計一個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奮點”,刺激學生興致勃勃地學下去,忘記精神上的疲勞,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就這樣學生在歡樂輕鬆的氣氛中完成拼音教學任務,熟練掌握“ai、ei、ui”三個複韻母的正確發音。

在多年拼音教學中,筆者發現當拼音作為符號單獨存在時,因抽象學生識記存在一定的困難,可一旦把拼音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它與學生熟知的生活密切聯繫之後,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會學得快快樂樂,記得輕輕鬆鬆。例如,在教“zhi chi shi ri”這一課時,有的學生讀這些整體認讀音節時總是分開拼,糾正幾遍效果都不太理想。在課後筆者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看來一味用教師範讀、學生跟讀的方法難免單調枯燥,怪不得學習效果會打折扣。於是我另闢蹊徑,抓住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聽故事的特點,編一個故事:“zh是媽媽,i是他的寶寶。有一天媽媽帶着寶寶去逛街,寶寶很調皮,被精彩的外面世界迷住,悄悄地離開媽媽,結果迷路。寶寶找不到媽媽,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急得哭。後來在警察叔叔的幫助下終於找到媽媽,小i緊緊地抱着媽媽説,媽媽,我要永遠和您在一起,再也不離開您。”聽這個故事,學生們都知道整體認讀音節不能分開拼,然後舉一反三,自然記住“chi shi ri zi ci si”。

整體認讀音節表的最後九個音節(yi wu yu ye yue yun yuan yin ying)讀起來沒有什麼規律,許多學生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法記憶。今天好不容易記住,默寫正確,可過一段時間又把“知識還給老師”,這種情況讓筆者頭痛不已。後來我試着把音節順序改變並加上聲調,突然驚喜地發現它可以變成一句有趣的句子“yīn yí yè yǔ,wú yuán yuè yún yǐng”,即“因一夜雨,無圓月雲影”。為增強教學效果,我特意搜索到一幅與此句相配的圖片,問學生:“圖片上畫的是什麼?”學生回答:“地上濕漉漉的,好像下過雨,夜空漆黑,連月亮和雲朵都沒有。”於是我趁機出示句子“yīn yí yè yǔ,wú yuán yuè yún yǐng”讓學生拼讀記憶。就這樣,通過“看看——拼拼——讀讀——背背”這幾個環節,學生輕鬆記住所編的這句話,自然就牢牢記住那9個整體認讀音節。由此可見,教師根據拼音教學的需要,合理地將有關內容滲透在故事情節之中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巧妙地化難為易,激發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興趣,從而強化拼音教學。

新的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要有主動學習的願望,強調學生要喜歡學習,有興趣學習,從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在拼音教學中,教師要敢於放手,善於引導、挖掘,孩子們的表現欲就會得到完美的體現。拼音字母中形近的比較多,如f—tb—dp—qn—ml—i—j等。為讓學生分清這些字母,記準記牢,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觀察字母形狀自己編歌訣來輔助記憶。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智慧的火花四濺,例如:“傘柄朝上fff,傘柄朝下ttt,一扇小門nnn,兩扇小門mmm,一根小棍lll,小棍帶點iii,i帶尾巴jjj。”這樣就賦予字母以意義,使抽象的符號化為具體的語言,分清並記牢容易混淆的字母。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豐富語言積累,更重要的是在實踐過程中給學生展示的機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低年級國小生特別活潑好動,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肢體、手勢或課堂上的實物進行“手舞足蹈”,充分讓他們展示自我。筆者在教學拼音時就啟發學生自己編“漢語拼音手指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食指和大拇指圍成一個圓形表示“o”;用蜷曲食指和彎曲大拇指表示“e”……在教學“b—dp—q”這兩對最容易混淆的形近聲母時,筆者讓學生動動腦筋,怎樣用手指來區分它們的不同,從而幫助自己記憶?沒想到學生的小小的腦袋裏竟然閃現着那麼多智慧的火花,小小的軀體裏竟然藴藏着那麼豐富的表現力!他們用食指和大拇指圍成一個圓形,與左右手掌配合,根據的圓形的不同位置表示“bdpq”。這些活動既使學生大腦從多方面進行分析綜合,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使學生學得輕鬆愉悦,從而提高拼音教學的效率。

拼音教學以掌握音節為重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教學生掌握聲韻成音的規律,熟練掌握拼音的方法,從而達到掌握學法、舉一反三的目的。整體的音節是由聲韻母這些零件組成的,因此,既要從整體的音節入手,又要進行零件的分析與教授,這樣才能避免學生囫圇吞棗,死記硬背。課文中最早出現音節拼讀的是第3課“ba”,因此這一課也可以稱為“拼讀音節起始課”。筆者在教學時,先指導學生看懂拼音方法圖(小姑娘在推卡片),最後演示聲母“b”和單韻母“a”兩音相碰成一個音節“ba”,接着聽老師範讀,感悟兩拼音音節拼音方法“前音輕短後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然後讓學生練習拼讀,體會拼讀方法。教三拼音節時,採用“三拼音,要記牢,中間介音別丟掉”的歌訣引路方法,就能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同時教師要巧妙合理地應用課本,新課程教材圖文並茂,教材中安排意境優美的情境圖,把學習內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教師要充分利用圖畫教學生掌握拼音要領,採用連讀、對比類推掌握直呼技巧,加快拼讀速度,提高拼音效率。同時結合教材中出現的短語、句子和兒歌的拼讀練習,形成拼讀音節的能力。

通過一個月左右時間學習拼音並不能立竿見影,必須經常練習,長期鞏固。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一個拼音學習的大環境。可以引導學生拼拼學習用品、生活用品,拼一拼同學家人的姓名等。平時要鼓勵學生課餘多讀注音讀物,每週交流評選“閲讀小標兵”,提高學生的拼音能力,豐富課外知識,積累詞彙。在讀的基礎上,還可以訓練學生拼寫的能力。可以指導學生每天寫一、二句話的日記,寫不出的字可用音節代替,寫得好的可以獎勵小紅花。筆者在教學時就要求學生每天讀課外讀物,並讓學生每人準備一本專門的摘記本,取名叫《採蜜本》,把讀書時遇到精彩字詞句記錄下來;每週寫一篇看圖作文。這樣,通過閲讀和寫作訓練,既有利於拼音知識的鞏固應用,又讓學生在學習拼音的同時還認識部分漢字,把學拼音、識漢字、發展語言結合起來,不但增加趣味性,及早獲得成就感,而且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年級語文教學論文6篇

第2篇

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國小一年級漢語拼音教學的重要作用, 然後指出了部編版語文教材漢語拼音編排特點, 最後提出了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漢語拼音教學策略, 即巧設遊戲情境, 體驗玩中學的快樂;妙用情境圖畫, 在發現中自主建構;促進板塊融合, 在復現中強化鞏固。

漢語拼音不僅是國小生識字的有效工具, 而且也是國小生學習普通話的重要工具。可以説, 拼音教學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基礎, 在國小語文教學體系中佔據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於一年級的學生而言, 如果可以儘早學會運用拼音開展識字學習的話, 有助於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進而奠定紮實的語文學習基礎[1]。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 部編國小語文教材強調拼音具有的工具價值, 從拼音學習的內在客觀規律出發, 對拼音教學內容進行全新整合, 更加註重拼音教學的實用性和綜合性, 使原本相對枯燥乏味的拼音學習變得生動有趣。

漢語拼音文字首倡者盧戇章先生曾經明確指出, 漢字在實施拼音化之後, 凡字無師能自讀。漢語拼音是一種對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 其是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 有利於促進漢語識字的普及和推廣。漢語拼音教學作為國小語文教學的核心構成, 其是認識漢字的重要前提條件, 是學習中國漢語文化的枴杖, 同時也是社會公眾識字正音的有效工具。國小低段尤其是一年級作為國小生開啟語文學習的重要階段,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這一階段的國小生要學會漢語拼音, 可以分清楚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可以説, 國小一年級漢語拼音教學是學生學習漢語的第一步, 通過漢語拼音學習不僅可以使國小生掌握好拼音技巧, 而且還可以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精神和思維模式, 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語文學習信心的同時, 也可以幫助他們有效學習其他學科。

部編版語文教材對漢語拼音教學順序進行了變革, 其改變了以往教材先學拼音後習字的傳統編排方式, 而是先識字後學拼音。這種全新的改變就堅持了“漢字第一”的教育理念, 以漢字學習為教學基礎, 藉助兒童熟悉的日常語言開展拼音學習, 通過口耳相傳、反覆誦讀的方式不斷積累, 從而使拼音和漢字二者互為枴棍, 進而幫助國小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激發他們的拼音學習興趣。

部編版語文教材以一個完整的生活化情境圖來呈現聲母。對每一課的拼音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 將其和意境優美的情境圖進行融合, 如將“d、t、n、l”融入更具生活化的“藝術節”情景圖之中。這些完整的生活化情境圖藉助兒童熟悉的事物進行“示形”, 從而引導國小生在情境圖中發現聲母的音、形元素, 進而便於學生開展形象識記, 在降低拼音學習難度的同時提升學習趣味性, 更好地幫助國小生學習漢語拼音[2]。

部編版語文教材以結果的形式帶調呈現, 並且精選各種常用音節, 幫助國小生主動聯繫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各種事物來進行發音及意義識記, 進而提升國小生音節拼讀的熟練程度, 有利於他們今後的識字與閲讀學習。同時, 部編版語文教材還將每個字母可以組成的音節以組合排列的方式進行呈現, 橫向同聲母、縱向同韻母, 不僅可以橫着讀, 而且還可以豎着讀, 從而使國小生可以開展更全面的拼讀練習。

國小生學習主要以直接興趣為主, 這就決定了他們在拼音學習中的興趣點在於教學內容和活動是否生動活潑上[3]。因此, 國小語文教師應根據這一特點, 積極創設遊戲教學情境, 開展豐富多彩的遊戲教學活動, 讓國小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教師可以結合拼音教學內容開展以下幾種遊戲教學活動:找一找。教師可以將聲母和韻母小卡片擺放在黑板上, 然後讓學生找出和自己名字相對應的聲母和韻母小卡片, 並將其擺成音節。擺一擺。在學完單韻母和聲母之後, 教師可以先引導他們讀一讀課本中擺出來的字母, 然後要求國小生按同桌或小組的組合方式用小棒、毛線或手勢擺出相應的字母來。貼一貼。教師可以請國小生製作拼音卡片, 然後讓他們給自己身邊的實物如書包、文具盒、鉛筆等, 貼上相應的標籤。這些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漢語拼音遊戲不僅有效呵護了兒童學習拼音的熱情和興趣, 又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拼音學習變得更加生動精彩, 進而使漢語拼音課堂迸發勃勃的生機和活力。

在部編新教材中, 為了更好地幫助國小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聲母、韻母, 在教材中都配有相應的故事情境圖。這些情境圖不僅色彩鮮豔、活潑生動、新穎別緻, 而且藴含着十分豐富的拼音元素和飽滿的人文內涵。這種新穎的編排從學生已有知識入手, 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 以母語經驗帶出拼音新知。因此, 國小語文教師在拼音教學中應妙用情境圖, 合理引導國小生認真觀察, 幫助他們在字母音和形之間建立聯繫, 幫助國小生在聽辨、比較、示範中正音[4]。例如, 在進行部編新教材一年級上冊漢語拼音第11課“ɑn en in unün”教學時, 教師可以引導國小生認真觀察情境圖, 要求他們説一説情境圖上都畫有誰、在幹什麼。學生爭先恐後發言, 相互補充, 共同創造一個生動的故事:晚 (ɑn) 上, 爺爺奶奶與 (un) 我一起吃完 (ɑn) 飯之後, 坐在家裏客廳中條紋 (un) 布的圓沙發上觀 (ɑn) 看精彩的電視節目。這樣的教學設計, 不僅可以培養他們説話的能力, 還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記住了字母的音和形。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xx年版) 》中明確指出, 新形勢下的漢語拼音教學應和説普通話、識字教學進行有機結合, 並且注重漢語拼音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合理運用。部編語文新教材秉承新課程教學改革理念, 將拼音、識字、閲讀三大板塊進行相互融合, 以便更好地幫助國小生學好語文, 進而為其他學科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識字與拼音的教學雙線並行、相互促進, 而不再是相互分離、各自為政。國小生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漢字來讀準拼音, 進而使識字教學成為學生拼音學習的好幫手。而新學的拼音反過來則可以幫助國小生更好地認識新的漢字, 能讀準字、多識字才可以鼓勵學生開展閲讀, 從而更好發展思維、學習表達、積累知識, 從而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愉悦[5]。因此,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能單一地開展拼音教學, 而應將其與識字、閲讀相互結合, 促進三大學習板塊的融合, 力求做到拼音教學與識字教學、閲讀教學同步開展, 使拼音在識字、誦讀復現中得以不斷強化鞏固。

綜上所述, 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材的漢語拼音不僅僅只是簡單地圍繞“拼”而開展枯燥乏味的“機械教學”, 而是將其進行全新排編, 與兒童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與識字、閲讀、説話等語言實踐活動巧妙結合, 從而使拼音教學更具趣味性。國小語文教師應根據這種變化設計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拼音教學活動, 使國小生得以在快樂中學習拼音、輕鬆學認字、順暢去閲讀。

[1]吳夢思.情境教學視角下的部編版國小語文拼音教學策略[j].讀與寫雜誌, 20xx (5) :57-58.[2]紀美鬆.基於部編國小語文教材的拼音教學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 20xx (11) :233-234.[3]林慧芳.部編版一年級拼音教學策略淺探[j].新教師, 20xx (2) :21-22.[4]柳璉.談部編語文一年級上冊“漢語拼音”的編排新意與教學[j].國小語文教師, 20xx (7) :84-86.[5]汪明華.部編國小語文一年級上冊漢語拼音教材解讀與教學建議[j].教育視界, 20xx (9) :7-9.

第3篇

一年級的作文起步教學要為以後的作文教學打下一個寬厚而堅實的基礎,這就必須把大綱的要求科學有效地落實到起步教學之中去。為此,教師須對起步教學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能進行正確操作。

首先,教師必須心懷全局,從本質上把握拼音、識字、學詞學句、閲讀、説寫句子等教學與作文起步教學的內在聯繫,全面培養和提高一年級兒童的語文素質,使拼音、識字、學詞學句、閲讀等教學為作文起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兒童學習、掌握、運用語言工具,是作文起步教學的第一個重要任務。一年級《語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有關字、詞、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這些內容不同、形式各異、豐富多彩的訓練,其目的都是為了讓兒童學習、掌握和運用語言工具。在這裏,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兒童對語言工具的熟練掌握和運用是依靠着教材中字、詞、句各種訓練所產生的合力作用,絕非某種單項訓練所能奏效的。因此,要認真地搞好各項訓練。如果認為作文起步教學只是造句、説話、寫話等個別訓練項目承擔的任務,那就太狹隘了,勢必要影響作文起步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一年級兒童處在啟蒙階段,讓他們獲得大量的知識,是作文起步教學的第二個重要任務。對一年級兒童來説,獲得知識首先意味着認識外部世界。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使兒童獲得儘可能多的知識,成為他們進一步學習知識和技能、發展語言和思維、進行説話和寫話的基礎。一年級語文教材的內容相當豐富,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物候、動物、植物、節令、生態、歷史、傳統、民族、人文、道德、禮儀、生產、生活、器皿等等方面的簡單知識,而且絕大多數配有彩圖。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客觀事物學習知識的時候,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此,首先要讓兒童對客觀事物建立起形狀、大小、顏色、質料、氣味、聲音、位置、動態、靜態等方面的感性認識。這是非常重要的,是兒童認識外部世界,獲得知識必須經過的第一步,是兒童形象思維和發展語言的基礎,也是獲得理性認識的前提。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文字內容,也要充分發揮圖畫和實物的作用,調動兒童的各種感官去觀察感知事物,在此基礎上圖文結合,學習、理解和運用文字,就會收到更佳效果。

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和思想感情是作文起步教學的第三個重要任務。對一年級兒童來説,首先應該培養他們分辨事物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培養他們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花紅葉綠、春種秋收、鳥兒唱魚兒遊、東西南北、前後左右、根莖葉花果、雞鴨馬羊牛這許多教材都能培養兒童分辨事物的能力。在拼音、識字、學詞學句教學中,教兒童辨音、辨形、辨義也是在培養兒童分辨事物的能力。不過,這種分辨能力是初步的、最基本的能力,大多是憑藉感性認識的。在此基礎上,使兒童的分辨能力向深層發展,那就要培養辨別是非的能力。農民種玉米和小貓種魚、小白兔種菜和小灰兔吃菜、友愛的小鴨子和不聽話的小公雞、懶惰的獅子、不專心釣魚的小貓、掰玉米的小猴子、喝水的烏鴉、送羊羔的巴特、不要金斧銀斧的窮孩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沙洲壩鄉親這些教材中包含着是與非的道理,教學中要引導、啟發兒童搞清其中的道理,懂得應該怎樣做人,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同時,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在豐富多彩的認識事物和辨別是非的教學中,可以逐步培養兒童熱愛真、善、美,憎恨假、惡、醜的思想感情。他們喜歡藍天、青草、鮮花,熱愛大自然,熱愛五星紅旗,愛勞動,愛學習,團結友愛,尊敬師長,樂於助人這些美好的思想感情不僅為作文的起步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也可為今後的做人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礎。

其次,在藉助識字、學詞學句、閲讀、觀察、説話、寫話等教材,教兒童學習掌握語言工具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兒童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抓住主要矛盾,選好強化訓練的着力點。

大綱規定一年級作文的要求是用學過的部分詞語寫通順的句子;學習觀察簡單的圖畫和事物,練習寫句子。學生學會用部分詞語説話寫句子,這是在學習運用語言工具。詞是語言的最小單位,是句子的建築材料,學會用詞造句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學習掌握語言的重要而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我們在這個着眼於學生理解詞義會用詞的訓練基礎上,增加一層着眼於學生掌握句式會用句的訓練,而且把用詞與用句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用詞的基礎上把掌握句式會用句當作強化訓練的着力點,作文起步教學的效果就會更好些。比如學生學習了小山羊和小牛一同吃青草這個句子,理解了詞義,可以用小山羊小牛和一同吃青草等詞去造別的句子,這當然是很好的。但如果我們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學會××和××一同×××的句式,學生能説出或者寫出老師和我們一同唱歌、我和媽媽一同看電視、小公雞和小鴨子一同去玩這樣的句子,不是比學詞學句、掌握語言工具的效果更好嗎?

基於上述認識,我根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學生知識水平及接受能力,經過認真比較篩選,提出了一年級兩冊語文作文起步教學應該強化訓練的着力點。

1.在説話、寫句時會用:一、二十等數詞和一把、一頭、一口、一隻、一個等數量詞;上、中、下、東、南、西、北、左、右、前、後等方位詞;進、出、來、去、大、小、日、月等詞和重疊詞(如青青的草藍藍的天)。

2.仔細觀察簡單圖畫和事物後,練習説寫句子時,着重説寫:

(1)圖上(或事物)有什麼物,它們在做什麼,或者它們怎麼樣。

(2)圖上(或事情中)有什麼人,他們在做什麼,或者他們怎麼樣。

3.在學詞學句、看圖學文、課文、基礎訓練、看圖説話等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學會下列句式,能在説寫中運用:

誰和誰(一同)做什麼(例:我和爸爸(一同)看電視)

1.在説話、寫句時會用:常用的數量詞;它、他、這、那、哪、也、非常、多麼、常常、應該、真、更、很等詞;嗎、呀、呢等疑問、感歎詞。

2.能用簡單的近義詞和反義詞;能把簡單的主謂賓句説寫完整,不殘缺、不顛倒。

3.會在句中用簡單的定語、狀語(例1.可愛的小燕子飛回來了。例2.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例3.達爾文非常喜歡小動物。例4.王冕很愛畫畫。)。

4.會用在表示時間、地點。會説會寫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什麼的句子(例:明明在草叢裏找蛐蛐。)

5.在學詞學句、看圖學文、課文、基礎訓練、看圖説話等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掌握下列句式,能在説寫中運用:

1.要在做好所有字、詞、句訓練的基礎上強化,絕不能丟開其他字、詞、句訓練而進行強化。

2.強化訓練一般應就着教材分散、逐步地完成。但如果教師有目的、有準備、有計劃地適當集中若干項目進行訓練,或進行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把已學項目集中複習,強化鞏固也是可以的。

3.強化訓練的項目是最基本的訓練項目,要求學生一定要掌握,至於其他內容則無須強求。

第4篇

一年級識字、寫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新課標在識字、寫字方面,實行“認寫分開”、“多認少寫”,提出“會認、會寫”兩種要求,這對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義。但是,低年級學生在掌握字形方面是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下面我來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過去的教學一般是老師教,學生學,學生處於被動地位。新課程充分體現了讓學生自學,用多種方法思考、記憶、分析字形的思想,培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對字形的記憶也會更加紮實牢固,還可以從中摸索體會漢字的構字規律。

在一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先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讓他們產生讀書的慾望,在反覆朗讀中掌握生字讀音、認識字形。接着我就問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習這幾個生字,看誰最聰明?自己動腦筋想出最好的記憶方法,請你告訴大家。”這樣一問,同學們興趣盎然,馬上就開始在大腦中尋找答案,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記憶方法:“熟字加筆畫”、“形近字對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減筆畫”……如學習“天”字,有的説“大”字加一橫就是天;有的説“人”字加兩橫就是天;有的説“夫”字不出頭就是天。學習“園”字時,有的説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圍牆“口”就是“園”,從而明白“校園、公園”是有圍牆的,以區別“元、園”的用法。學習“愛”字,學生把它拆成“、冖、友”,我配上兒歌“爪字頭,禿寶蓋,小朋友,真可愛”。這樣學生很快就記住了生字。

剛剛入學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易於疲勞。《新課標》提出:培養學生對漢字以及漢字學習的態度和情感,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所以,教學時要採用多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們在興趣盎然中邊玩邊學。這樣,在充分調動學生無意注意的同時也促使其有意注意的發展。並且老師要為解決困難創設情境,以促使學生思維靈活、有創造性地發展。下面我介紹幾種趣味識字方法:

在一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我發現“編字謎”能幫助孩子們輕鬆地掌握一些難教的生字,經過引導,孩子們經常動腦筋編字謎在課堂上交流,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比如:朋:兩個月亮交朋友。林:兩棵樹,並排站。休:一個人靠在木頭上。息:自己的心。禾:一棵小樹苗,頭上戴草帽。思:十張口,一顆心,猜猜看,動腦筋。雷:雨點掉到田地裏……孩子們不僅能編出書上出現的生字,還把這種識字方法擴展到課外,並講給家長聽,這樣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識字興趣,同時也鞏固了生字。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師把一個字或幾個字的構字部件打亂順序寫在卡片上,發給每個小組一份,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儘可能多的組字,然後小組派代表到講台前來展示合作的效果,讓全體學生認讀,評出冠軍組。這樣,體現了保底不封頂的教學思路,學生們不僅能組出課本上出現的字,有些學生還能組出許多課外認識的字。

老師把許多卡片放在黑板槽裏,指名2—3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師讀的字音,找出有關的卡片組成字,讀後組詞或説一句話,誰搶得多誰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紅旗。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和構字的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聯想去揭示漢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義的關係。通過直觀手段、形象語言、生動故事,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幅幅圖畫或一段小故事。如:學“呆”時,教師邊講故事邊寫筆畫:“一個人張着大嘴巴(口),像木頭一樣一動不動,原來他在發呆。”

我結合語文百花園一中“這樣識字真有趣”組織了“變字小魔術”的遊戲。選出一些簡單的字讓學生加一兩筆變成新字。如“日”,孩子們變出了:電、甲、由、申、田、白、百、目、旦等,“木”,變出了:本、禾、術、未、米等,課堂上,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到“魔術”中,在遊戲中學習,在交流中鞏固。

一年級新生在入學5—7周左右,便可熟練掌握漢語拼音,並利用音節讀一些淺顯的兒歌和兒童故事。此時,教師一邊教生字,一邊引導學生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既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也有效地鞏固了漢語拼音,更重要的是學生初學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這些字在書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學生在新的語言環境中重温所學過的字,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是興趣盎然中的再學習,獲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漢語是母語,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可以接觸到很多漢字:電視、同學、親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廣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裝物等,可以説,漢字無處不在。所以要引導學生平時留心觀察,隨時隨地識字。

識字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和創造帶來的快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不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而且還能在他們不斷的“新發現”中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

第5篇

國小一年級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從幼兒園教育向國小教育的跨越以這個階段為重要基礎。語文更是一年級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的基礎上,才能達成對其他學科的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為了日後各階段的學習,從學生年齡情況出發,培養其良好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國小一年級教學的關鍵。本文從一年級語文教學存在問題着手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期為教學改革做出貢獻,為學生的高年級學習做好充足準備。

學生由幼兒園階段的學習進入到一年級的過程中,由於遊戲為主的教學模式向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增多,這種轉變容易在學生的不適應下造成學習偏差。與此同時,國小語文教育又是關鍵的基礎教育時期,對拼音的學習是現代化社會中運用辦公軟件打字的基礎,對文字的學習是各方面閲讀即獲取知識的基礎,此時對學生的適應性引導就變得十分重要。為了使學生在國小一年級教學中獲得自然的學習過渡,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結合實際教育情況以及先進教育理念,提出具體的教學對策。

從幼兒園向國小轉變的過程中,學生學前教育水平極大的不平衡為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困難。由於功利促使的幼兒教育國小化問題,以及反國小化幼兒教育的推進,兩者對抗使得幼兒教育中具體知識性教育參差不齊。當幼兒園在國小化教育中提前教授了大部分拼音和文字知識,語文教師在進行一年級語文教學時就會忽視對部分內容的強化,這對於在幼兒教學階段獲得知識較少的學生來説是不合理的,缺乏教師着重的對語言文字的鍛鍊使得這部分學生難以得到順利的過渡,而這種片面的教育歸根結底在於教師對於幼小銜接的忽視。除去以上例子中所提到的問題,對幼小銜接的忽視還會使得學生在面對教師的過程中產生畏懼等負面心理,由於國小中紀律要求的明確、教育內容量的提升、加之對學生自主能力要求的提高,國小語文教師若是不根據學生年齡的具體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軟化,容易給學生留下嚴肅的令人畏懼的形象,對師生的交流十分不利。

單純的書面考試評價體系仍然是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大問題,評價方式的單一化和片面化對於現今的綜合性發展要求十分不利,這種評價方式在教育部的三令五申中仍屢禁不止。在書面的統一考試要求下,本該得到聽説讀寫全方面能力鍛鍊的學生產生了重點的偏移,教師和學生都會以考試內容為根本標準進行學習,而試題考核下的一年級語文根本性的缺少聽和説方面的題目,將會使得學生的文字和口語表達能力之間出現脱節,未得到語言交流的鍛鍊使得學生的交際能力削弱。同時,過於重視卷面考試將會使學生壓力增加,教師在進行卷面設置時容易出現超綱題目,使得考試從學習成果檢驗的過程變成了一個目的,是一種本末倒置。最後,單一的書面考試評價也會容易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使得剛剛進入學校的充滿好奇心的學生對學習失掉興趣,使接下來的學習成為一個灌注式而非主動的學習過程,導致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

在進行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對教學情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着重於從幼兒園到國小的過渡。這個認識偏重於兩個方面,一是結合自身能力與教學內容的認識,二是結合學生情況對教學差異的認識。在前一方面中,部編版一年級語文課本翻開就從文字“我上學了”結合簡單的詩歌“上學歌”進行引入,隨後進行識字和拼音方面的教學,這些內容於教師而言無疑是十分簡單的,但正是這種簡單使得教師常忽視對教學內容的準備,從而在教學過程中語言貧乏寡淡,無法吸引學生興趣,因此把簡單的知識系統化、趣味化是重點,這需要教師在準備教學的過程中正確認識到自身語文水平和教育語文水平間的差別,對知識體系進行構建規劃。在後一方面中,學生受到學前教育的情況良莠不齊,幼兒園的教育程度、學生父母對教育的重視差異、以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差異,多方面結合造成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教師要在充分了解這種情況的基礎下對每一個學生都給予關注,不能抱有學生之前肯定已經學習過這個知識,就不對部分知識詳細展開的想法。基礎知識的講解一定要不斷重複,使學生對這些語言文字逐漸熟悉,更加敏感,不落下每個學生,為學生學習樹立信心。

學生興趣對於學習的意義一再被強調,尤其對於一年級語文這種基礎中的基礎學科,興趣對於增加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深入研究教材聯繫學生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趣味氛圍是兩種主要形式。在聯繫教材的方面,教師可挖掘教材中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再對教學知識進行引入。例如在對課文《小小的船》的講解之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提出一個謎語“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面圓鏡,有時像把鐮刀”引入,讓學生在猜謎的過程中強化對月亮的認識,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隨後讓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後讓學生思考文中“小小的船”指的是什麼,再把謎語中的月亮的特徵同課文中的聯繫在一起,把謎語中“掛”、“鐮刀”和課文中“彎彎”、“兩頭尖”着重標註出來,啟發學生對月亮形態的感知,將學生從猜謎活動帶入課堂之中。課堂趣味氛圍的形成要積極引導學生髮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在讓學生思考有什麼東西的形態和彎彎的月亮相似並進行發言,在促進學生想象能力的同時通過及時的鼓勵提升學生的積極性。

拼音與文字是一年級的語文教學重點,拼音學習要求學生學習準確的語音,辨別字母形態並且掌握拼讀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順口溜和圖形聯想強化記憶,例如在對“a”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部編版課本上小女孩發出“a”音的圖片,將女孩圓形的頭部的圓形,辮子的右彎同字母“a”的形態相結合,便於學生的記憶。在看圖寫話與説話方面,教師要基於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其選擇較為簡單直觀的圖畫,同時可以通過畫圖寫畫、畫圖説話的方式,將簡筆畫的過程與表達的過程結合起來,使學生達到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統一,學生表達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對句意表達不清、句子內容不完整的情況做出修正,使得學生的文字和口語表達得到不斷改善。另外教師還要注意學生閲讀習慣的養成,讓學生的閲讀範圍擴大,教師在指導學生閲讀的過程中要重視朗讀與默讀,落實每一個字音、字意以及文字符號,同時也要加強與學生父母的溝通,讓學生在學習課內知識的同時,閲讀課外經典,不斷拓展知識面。

課堂教學不僅僅限於教師的講述,對一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的情況,豐富課堂形式可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方面可通過組織學生遊戲中學習的形式來達成,幼兒園教育中的遊戲式教學在轉入國小後加以提升,從興趣式的遊戲轉向教育式的遊戲,例如通過遊戲“開火車”,在複習所學文字的過程中讓學生輪流讀字音,通過遊戲“找朋友”讓學生搭配拼音的聲母和韻母。豐富課堂形式也可以通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多媒體進行聲音、圖片、視頻的多方面呈現,從而達到豐富多彩的教育效果輔助學習。

國小一年級語文以往以筆試考試為唯一終點的評價方式應該被取代,轉向多時間節點、多層次、多評價參與者的綜合性評價。多時間節點可通過一個月一次的評價或是一單元一次的評價進行,將這些評價分數按比例加入總評定之中。多層次的評價除去筆試考試之外可結合口語表達能力的評價,例如組織競賽,學生參與課文背誦、認字讀寫、口語交際方面的比賽來獲取評定。多評價參與者指的是師生共同參與評價,學生參與評價削弱了教師評價的片面性,也可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但是由於一年級學生的判斷能力不夠成熟,學生參與評價的分數佔比應該較低。這種評價體系使得學生的學習真正成為學習重心,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第6篇

摘要:漢語拼音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一年級新生來説更是他們識字寫字、閲讀的基礎。可是縱觀學生的拼音學習情況卻不盡人如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這不少問題。形成學生學習障礙的原因是什麼?老師教學時應該採取怎樣的對策呢?

漢語拼音對一年級新生來説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他們進入學校後學習時間最長(約一個半月時間)的內容,是他們識字的一塊“敲門磚”,閲讀的一把“金鑰匙”。筆者在長期低段語文中,發現一年級學生在學習漢語拼音時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學生讀聲調第二聲(陽平)、第三聲(上聲)調值不到位,如上聲的特點是音高最低,音長最長,而有些學生卻讀得音長較短,讀成比較高的調子。

2.平舌音、翹舌音的讀法混淆,前後鼻音分辨不清,導致讀不到位、不準確。

3.學生對形近的聲母、韻母分辨力低,如b和d,t和f,p和q,ei和ie,iu和ui。

4.部分整體認讀音節掌握有困難,如yuan、yue、yun、ye等當作一般音節來拼讀。

5.學習j、q、x與u相拼省寫u上兩點的拼音規則後,學生乾脆把n、l與u相拼也省去u上兩點。

6.拼讀韻母是ian的音節有困難,相拼時往往把介音去掉,直接與an拼,如l──i──an,學生錯誤地拼成lan。

7.韻母iou、uei、uen在前面加上聲母進行拼寫的時候,應寫成iu、ui、un,而很多學生卻仍把中間的字母拼寫上去。再如以“i”開頭的韻母,如拼寫時前面沒有聲母,應把“i”大寫,如“業”應拼成“ye”而不是“yie”等等。

產生以上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幾類:

寧波屬於“吳方言區”,學生平時在家庭、社會上聽到的都是地道的“石骨鐵硬的寧波話”,在這樣的方言環境中生活,天長日久,其聽覺神經就會對這種方言的感知比較熟悉和固定,如果要學習普通話的正確發音,其聽覺神經則往往顯得反應遲鈍,不能準確地分辨出讀音。這也就是學生雖然在反覆聽老師發音,但仍然發不準的原因之一。

(1)漢語拼音是一種抽象的表音符號,它難讀、難記、易混淆、易忘卻。一年級新生要在約一個半月時間裏學會聲母、韻母、聲調,既能準確地拼讀音節,讀準音調,拼讀又要一定的速度,對他們來説有一定的難度。

(2)發音部位,如“軟齶”、“硬齶”、“齒齦”等名詞術語比較深奧,對於初入學校的國小生來説,實在難以理解。而有些發音部位學生又不易觀察到,造成發音不準確。

(3)形近的聲母、韻母比較多,給學生分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b、d、p和q這四個聲母,僅因半圓位置不同而導致發音不同,而半圓的位置與聲母本音之間又沒有本質聯繫,給學生識記造成一些困難。

(4)為什麼把yuan、yue、yun、ye等16個音節稱為“整體認讀音節”?這樣編排到底有什麼規律呢?這些對國小生來説都過於抽象和深奧,令他們難以理解,只能靠死記硬背,影響了記憶效果。

由於國小生是“直嗓子”,氣息調控不夠靈活,從而造成聲調把握不準。而且國小生對事物的感知不夠精細,容易出現對形近的聲母、韻母分辨力低以及拼讀時丟掉介母的情況。學生拼寫困難也與視覺記憶缺陷有關,造成在記住單個字母以及字母在拼音中的次序時有困難,常把詞中字母的次序顛倒,如把“hui”拼成“hiu”,把“tou”拼成“tuo”.4.教師課堂教學的影響

有些教師自身普通話就不準,發音沒到位,當然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學時以機械識記字母、教師示範發音、學生跟讀為主,教學手段單調,一本書講到底,這對一年級國小生來説簡直是煎熬,影響了他的聽課注意力,這真是“學生學得被動,教師教得無奈”。

那麼,教師應該採取哪些有效的對策來提高拼音教學效率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據研究資料表明,國小生注意的穩定性7—10歲兒童只能保持20分鐘左右,注意力不能持久,這就需要教師遵循國小生的心理特點,上課時採取各種有效方法,巧妙地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教學內容上。例如“編一編兒歌、猜一猜謎語、做一做遊戲、演一演比一比”等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來來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拼音的積極性。

筆者在教學複韻母“ai、ei、ui”時,設計“快樂大轉盤”、“接力小火車”、“郵遞員送信”這三個遊戲。在教學生讀拼音時我用“接力小火車”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對他們的掌握情況有了初步的瞭解,並及時矯正發音;接着在學生讀會的情況下,筆者利用拼音卡片讓學生玩“郵遞員送信”的遊戲;在複習鞏固階段則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玩“快樂大轉盤”的遊戲。這樣每當學生注意力要鬆懈的“關口”,筆者都設計了一個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奮點”,刺激學生興致勃勃地學下去,忘記了精神上的疲勞,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就這樣學生在歡樂輕鬆的氣氛中完成拼音教學任務,熟練掌握“ai、ei、ui”三個複韻母的正確發音。

在多年拼音教學中,筆者發現當拼音作為符號單獨存在時,因抽象學生識記存在一定的困難,可一旦把拼音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它與學生熟知的生活密切聯繫之後,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會學得快快樂樂,記得輕輕鬆鬆。例如,在教“zhi chi shi ri”這一課時,有的學生讀這些整體認讀音節時總是分開拼,糾正幾遍效果都不太理想。在課後筆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方法:看來一味用教師範讀、學生跟讀的方法難免單調枯燥,怪不得學習效果會打折扣。於是我另闢蹊徑,抓住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聽故事的特點,編了一個故事:“zh是媽媽,i是他的寶寶。有一天媽媽帶着寶寶去逛街,寶寶很調皮,被精彩的外面世界迷住了,悄悄地離開媽媽,結果迷路了。寶寶找不到媽媽,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急得哭了。後來在警察叔叔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媽媽,小i緊緊地抱着媽媽説,媽媽,我要永遠和您在一起,再也不離開您了。”聽了這個故事,學生們都知道整體認讀音節不能分開拼,然後舉一反三,自然記住了“chi shi ri zi ci si”。

整體認讀音節表的最後九個音節(yi wu yu ye yue yun yuan yin ying)讀起來沒有什麼規律,許多學生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法記憶。今天好不容易記住了,默寫正確了,可過了一段時間又把“知識還給了老師”,這種情況讓筆者頭痛不已。後來我試着把音節順序改變並加上聲調,突然驚喜地發現它可以變成一句有趣的句子“yīn yí yè yǔ,wú yuán yuè yún yǐng”,即“因一夜雨,無圓月雲影”。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我特意搜索到一幅與此句相配的圖片,問學生:“圖片上畫的是什麼?”學生回答:“地上濕漉漉的,好像下過雨,夜空漆黑,連月亮和雲朵都沒有。”於是我趁機出示句子“yīn yí yè yǔ,wú yuán yuè yún yǐng”讓學生拼讀記憶。就這樣,通過“看看——拼拼——讀讀——背背”這幾個環節,學生輕鬆記住所編的這句話,自然就牢牢記住那9個整體認讀音節。由此可見,教師根據拼音教學的需要,合理地將有關內容滲透在故事情節之中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巧妙地化難為易,激發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興趣,從而強化拼音教學。

新的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要有主動學習的願望,強調學生要喜歡學習,有興趣學習,從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在拼音教學中,教師要敢於放手,善於引導、挖掘,孩子們的表現欲就會得到完美的體現。拼音字母中形近的比較多,如f—tb—dp—qn—ml—i—j等。為了讓學生分清這些字母,記準記牢,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觀察字母形狀自己編歌訣來輔助記憶。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智慧的火花四濺,例如:“傘柄朝上fff,傘柄朝下ttt,一扇小門nnn,兩扇小門mmm,一根小棍lll,小棍帶點iii,i帶尾巴jjj。”這樣就賦予字母以意義,使抽象的符號化為具體的語言,分清了並記牢容易混淆的字母。同時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語言積累,更重要的是在實踐過程中給了學生展示的機會,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低年級國小生特別活潑好動,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肢體、手勢或課堂上的實物進行“手舞足蹈”,充分讓他們展示自我。筆者在教學拼音時就啟發學生自己編“漢語拼音手指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食指和大拇指圍成一個圓形表示“o”;用蜷曲食指和彎曲大拇指表示“e”……在教學“b—dp—q”這兩對最容易混淆的形近聲母時,筆者讓學生動動腦筋,怎樣用手指來區分它們的不同,從而幫助自己記憶?沒想到學生的小小的腦袋裏竟然閃現着那麼多智慧的火花,小小的軀體裏竟然藴藏着那麼豐富的表現力!他們用食指和大拇指圍成一個圓形,與左右手掌配合,根據的圓形的不同位置表示“bdpq”。這些活動既使學生大腦從多方面進行分析綜合,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使學生學得輕鬆愉悦,從而提高了拼音教學的效率。

拼音教學以掌握音節為重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教學生掌握聲韻成音的規律,熟練掌握拼音的方法,從而達到掌握學法、舉一反三的目的。整體的音節是由聲韻母這些零件組成的,因此,既要從整體的音節入手,又要進行零件的分析與教授,這樣才能避免學生囫圇吞棗,死記硬背。課文中最早出現音節拼讀的是第3課“ba”,因此這一課也可以稱為“拼讀音節起始課”。筆者在教學時,先指導學生看懂拼音方法圖(小姑娘在推卡片),最後演示聲母“b”和單韻母“a”兩音相碰成一個音節“ba”,接着聽老師範讀,感悟兩拼音音節拼音方法“前音輕短後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然後讓學生練習拼讀,體會拼讀方法。教三拼音節時,採用“三拼音,要記牢,中間介音別丟掉”的歌訣引路方法,就能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同時教師要巧妙合理地應用課本,新課程教材圖文並茂,教材中安排了意境優美的情境圖,把學習內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教師要充分利用圖畫教學生掌握拼音要領,採用連讀、對比類推掌握直呼技巧,加快拼讀速度,提高拼音效率。同時結合教材中出現的短語、句子和兒歌的拼讀練習,形成拼讀音節的能力。

通過一個月左右時間學習拼音並不能立竿見影,必須經常練習,長期鞏固。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一個拼音學習的大環境。可以引導學生拼拼學習用品、生活用品,拼一拼同學家人的姓名等。平時要鼓勵學生課餘多讀注音讀物,每週交流評選“閲讀小標兵”,提高學生的拼音能力,豐富課外知識,積累詞彙。在讀的基礎上,還可以訓練學生拼寫的能力。可以指導學生每天寫一、二句話的日記,寫不出的字可用音節代替,寫得好的可以獎勵小紅花。筆者在教學時就要求學生每天讀課外讀物,並讓學生每人準備一本專門的摘記本,取名叫《採蜜本》,把讀書時遇到精彩字詞句記錄下來;每週寫一篇看圖作文。這樣,通過閲讀和寫作訓練,既有利於拼音知識的鞏固應用,又讓學生在學習拼音的同時還認識部分漢字,把學拼音、識漢字、發展語言結合起來,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獲得成就感,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