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讀後感4篇 《資本論》:資本的深度剖析及對當下社會的啟示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4W

《資本論讀後感》是一部經典著作,《資本論》是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創作的里程碑之作,該書深入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和運行機制,引領了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本文圍繞資本論的核心議題展開討論,旨在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和思考資本主義帶來的種種問題與挑戰。

資本論讀後感4篇 《資本論》:資本的深度剖析及對當下社會的啟示

第1篇

我對馬克思如何來呈現事實不感興趣,對那些據説是他從事實中推演出來的相關規律也不感興趣。此次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危機足以證明馬克思對於資本描述的正確性。

?資本論》第一卷已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資本主義的完整圖畫。對我來説,《資本論》第一卷主要的、形式好處上的問題關乎再現/表徵的問題,即如何從個別元素、歷史過程和各種角度來構造一種總體性;尤其是如何公正地對待這種總體性;作為一種關係系統,它不僅僅是非經驗性的,而且是完全處於運動之中的,不斷擴張,處於總體化運動之中。這對於資本主義的存在來説是本質性的,也是其獨特經濟本性最為核心的部分。然而,永恆的崩潰過程對於資本主義結構來説也是本質性的:於是,在這兒我們就有了這樣一種機器,它不可避免地會崩潰,因此為了維持自己的實存,它務必不斷地用擴張自身、擴張自己控制領域的方式來修復自身。

曾有人認為貨幣能夠解決《資本論》第一卷(論商品)的等價問題,這當然是一種錯誤的解答,因為貨幣並不是一種解決方式而是一種中介:貨幣是二元性的,它被用於表達一種關係,可實際上卻隱藏了這種關係本身。這種貨幣的神祕本性解釋了為何如此多的烏托邦圍繞以下原則組織架構自身:擺脱貨幣就將擺脱所有問題。如果貨幣是一種真正的解決,那麼諸如商品及勞動的“合理價格”這樣的東西就是可能的,因而社會民主自身是可能的:能夠用這樣的方式來修補資本主義,從而將它改造成一個公正的社會。另一方面,蒲魯東的偉大口號:“財產即偷竊”——也讓人無法滿意,因為它假定以無政府主義精神擺脱貨幣將廢除更深層的問題,但是貨幣僅僅只是這一問題的症候而已。貨幣、財產、資本主義自身依靠一種深層的結構性矛盾,或者至少它們依靠一種結構性的悖論(勞動價值論告訴了我們這一悖論的答案),因此無法用法令或修補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必然會轉入生產過程——資本與新的資本只能在那裏得到生產。有了生產自身,它很快就將我們引向了勞動價值論的祕密之處,引向瞭解答。那裏的問題表現為:突然間引入了時間——雖説依舊是量化的、靜態的、非辯證的方式。勞動價值論導向了所有關於利潤率、勞動小時數以及那些搞笑的變量組合的計算(這滿足了馬克思自己的興趣,他對於數學與微積分的興趣能夠排在第二位)。然而突然之間,這些探究撞了牆:工作日的限制、法律對於工作日的限定、工廠法所要求的限制,突然間阻礙了資本必然的擴張。

因此,論述務必進入一個新的論域,一個新的層面,問題和解答在那裏都充滿着強度:讚美羣眾性或協作。馬克思興高采烈地稱之為“賜予資本的免費禮物”:協作勞動以辯證的方式成倍地增加了價值和產品。這當然是亞當·斯密的發現,而在那裏它成了馬克思的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並非賦予生產以價值,而是賦予羣眾生產以價值。論協作的一章是《資本論》第一卷跳動的心臟。

然而,這一讚美是短命的。當協作轉化為機器時,這一讚美人類的原則成了名副其實的弗蘭肯斯坦所創造的怪物。然而,這一全新現象從根本上轉化了整個問題。它導向一種更復雜的新的時間理論以及關於資本主義“毀滅”了過去的理論,同時又導向以下問題的新解答:新的立法阻礙了絕對剩餘價值,使之停滯。——提高生產力,強化價值生產卻不延長價值生產,這一理論名為“相對剩餘價值”論。

辯證地看,這一本來能夠讓馬克思總結自己著作的新解答——機器、工業技術,卻導致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兩難。這一兩難有兩種形式:首先,節省勞動的裝置突然導致了勞動者(個性是童工)工作時間令人震驚的上升。其次,節省勞動的機器本該壓縮勞動者的數量,但是是以讓工人失業的形式進行的。在這一事例中,我們的兩難局面具有了另一種形式:如果價值源於勞動,假定勞動者越多,那麼所生產的價值也就越多,可資本家為什麼堅持壓縮勞動者的'數量

在這一點上,整個過程的真理也變得越來越清晰了,馬克思將決定性地闡明他所謂“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即他在同一文本脈絡中稱之為“絕對”規律的東西。以下是我的引用:“社會的財富即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模和潛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後備軍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勞動力同資本的膨脹力一樣,是由同一些原因發展起來的。因此,產業後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的力量一同增長。”當我們記起這一正式的響亮的表達——“產業後備軍”——僅僅指失業者的時候,我們就擁有了更具戲劇意味、更容易獲得的辯證悖論。它僅僅意味着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是:增加財富和生產力的同時,不斷增加失業者的數量。

此刻我們能夠回過頭來評價整部《資本論》的好處了。這是一本關於失業的書:抵達《資本論》概念頂端的是以下命題,即產業資本主義一方面生產出數量巨大的資本——這種資本在潛在的好處上是無法投資的,另一方面製造出人數不斷上升的失業人羣。當前第三階段資本主義或金融資本的危機能夠充分證實這一狀況。

資本論讀後感4篇 《資本論》:資本的深度剖析及對當下社會的啟示 第2張

第2篇

本次所讀的版本是郭大力和王亞南兩位老先生翻譯的,他二人也曾翻譯過《國富論》的。在此推薦想讀的朋友可以嘗試下。在20xx年上半年讀完《資本論》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原本以為做不到的事情居然真的做到了,這就是持續行動的力量呀。通過四個月的讀書,結結實實讓我經歷了不一樣的人生,《資本論》看透了社會的真相。這一本好書,好書是值得讀很多次的,以後拿出來再看一看應該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吧。以下是算是《資本論》的一點體會:

因為從畢業後開始記錄自己的每日生活,每件事情花多長時間有很清晰的時間,久而久之,對時間的敏感度要比以往強了。而讀完《資本論》更是強化了我對時間感知,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時間了。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絕對時間的,沒有一定的投入量是不可能的。《資本論》中對時間在勞動生產上對給出了自己的解釋——絕對勞動時間和相對勞動時間,通過對時間的壓榨,資本家獲得了額外的價值,即剩餘價值。

對我們個人來説,一天就24小時,不能再多了,如何去分配是個問題。除了日常的工作學習外,是否有意識的對額外的時間做做規劃呢,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考慮下這個問題。市面上有很多時間管理的課,但是我基本沒怎麼聽過,這種技巧類的不如自己記錄分析然後做調整來的實在。

一般我們會過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對時間的把控也不充分,往往是先慢後快。可以這麼來,想做事情,拿出自己的時間表,評估下時間消耗,有個大約的值,做完後記錄下,就知道自己花了多長時間,以後再做可以有一個參考,多次重複後就知道時間該如何分配了。但是不要急先開始,想好了再去執行,只要你不停下來,就會做完,《資本論》1700頁不就是這麼讀下來的嘛。

20xx年是我認真讀書的開始,以往讀書都求快求多,去年買了幾百本書,算下來也沒看多少,而且永遠在一個讀不完的死循環狀態中。通過讀《資本論》,深刻的'感觸到,讀書就要看經典,經典書經過時間的淬鍊,能流傳於後世必有其道理,通過讀這種書來獲得對世界的認識比從媒體和那種暢銷書來的實在。讀後感.就像查理芒格説的一樣,我們要與逝去的偉人做朋友。多讀經典書,讀點費腦力的書,我認為這樣對於個人專注力的提升是有一定的幫助。讀書不那麼焦躁,也不那麼急切,就是安安靜靜地看,一邊看一邊想,能看多少是多少,不會為了看到最後一頁瘋狂翻書(以前的壞習慣),腦袋中留不下一點讀過的內容。這是個過程,持續做下去必定會有提升的。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讀書,讓我感觸到了學習的快樂,對學習有深度知識的慾望更加強烈了。這本書翻譯的有些繞口,很多內容其實讀了也未必明白,這不要緊,重要的是越看越想去理解,越想去做點不一樣的事情。學習能力的提升就應該是涉及而上,一讀就懂的文章知識密度應該是比較低的,不然不會那麼容易讀,而這對於個人學習能力的提高有限。我希望通過讀這種大部頭書籍,來提高自己學習的動力,事實上是做到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書籍難度有點大,所以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解力,4個月下來,對這種級別的內容越是迫切想看,如果是那種很容易明白的,一般我真的不想看了,在我的認知,娛樂性的都是浪費我的時間和精力,本來時間有限,鑰匙還在這上面消費,那我的認知資本不久越來越少了麼,怎麼去提高自己的腦力呢。

讀書,交友,交流,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正好國家博物館還有關於馬克思的主題展覽,有想去可以去看一下。

第一卷從商品貨幣談起,講了什麼是商品,交換過程及商品貨幣流通,貨幣的資本化,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

工資及其蓄積過程等內容。這一部分在學生時代也學習過,例如,商品的概念及二重性,貨幣的功能,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相對剩餘價值中的分工與機械大生產,計件工資及計時工資,資本的原始積累等等,從中可以看到資本是逐利的,而且最開始都是通過很血腥和暴力的方式開始,像英國的圈地運動,“羊吃人”很形象的描述了那樣的場景,還有殖民活動。

第二卷談到資本的形態變化及循環,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是如何循環的,資本的週轉,最後説到了社會總資本的在生產與流通。資本因為其逐利性,所以會不斷的投入再生產、不斷獲取更多的價值,就像我們一般人都希望花同樣的錢做更多的事情一樣。資本可以通過提高週轉率來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對我們個人而言,買的東西要用起來,電子產品也好,鍋碗瓢盆也好,可不能讓它們用來填充自己家的空閒,把自己手頭上能用的都用起來,不用的可以變賣,讓自己的資本轉起來,形成好的現金流就不怕事。

第三卷談到了利潤及利潤率,平均利潤,生息資本,地租等內容。利潤是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其最高限度就是全部剩餘價值,所以説,利潤率是小於剩餘價值率,小於剝削程度率的。很佩服猶太人很早就發現了利息這一個神奇的東西,金錢是有時間價值的,排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借一筆錢就佔用別人用這筆錢,最後還款的時候是不是應該付個使用費呢?利息可以説就是這個使用費了。如果放在時間這一維度上,那可是大大的滾雪球了,複利這一神奇的增長模式是一個奇蹟。

以上就是個人的讀書體會,自己寫的不一定對,也不一定好,寫下來全當是留下一個記錄,以後重讀會有新的體會,前後比對下,就知道自己的理解深度了。

第3篇

?資本論》的第一次閲讀完成於大約07年6月,“現代經濟學”素養的缺乏,並不妨礙理解這樣的文本。但是哲學素養的缺乏顯然成為極大的阻礙,文本談論了太多抽象的“形態”、“形式”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當時的主要收穫可以概括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這曾迫使我不得不轉而開始閲讀一些辯證法方面的材料。時隔4個月,在依然缺乏自信的情況下,我想稍微檢驗我在此前在兩個方面的閲讀。部分地,也可以作為年終時重讀《資本論》的一個提前的準備。

作者寫道:“除了價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説這本書難懂。”又寫道:“以貨幣形式為其完成形態的價值形式,是極無內容和極其簡單的。”

此前我的理解卻是:從商品、貨幣到資本化的商品和貨幣、虛擬資本,所有這些屬於價值形式的範疇。柄谷行人在《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中講理解“價值形態論”是理解《資本論》的關鍵。我的第一次閲讀沒有給“價值形式”以足夠的重視,更未發現什麼“價值形態論”。這將是我的第二次閲讀需要弄清楚的問題。

作者寫道:“在淺薄的人看來,分析這種形式好象是近於一些瑣事。”指的是“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價值形式”這樣的“經濟的細胞形式”。柄谷行人在他的書中表達了這樣的意思:表面的同一性和本質的差異性同在,後者是關鍵的。瑣事並非瑣事。

作者寫德國“同西歐大陸所有其他國家一樣,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這並不是作者要求資本主義生產進一步發展,作者寫《資本論》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是刻畫事實,而不是表達對資本主義的喜愛或者憎惡。作者説:“除了現代的災難而外,壓迫着我們的還有許多遺留下來的災難”,這是對苦於發展和不發展的解釋。

作者接下來寫道殘酷的剝削是普遍存在的,不僅僅在有着統計數字的英國,也在於德國和西歐大陸其他國家。“決不要在這上面欺騙自己”。緊接着寫道“正象十八世紀美國獨立戰爭給歐洲中產階級敲起了警鐘一樣,十九世紀美國南北戰爭又給歐洲工人階級敲起了警鐘。”由於歐洲工人受到激勵從而起來抗爭,首先是英國發生明顯的變革,這“已經十分明顯”,作者認為將“一定會波及大陸”。“在那裏,它將採取較殘酷的還是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階級自身的發展程度而定。”資本家是逐利的,“所以,現在的統治階級,不管有沒有較高尚的動機,也不得不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階級發展的障礙除去。”

並非統治階級由於某些思想家的啟發而領悟到了更為人道的形式,統治階級隨時都可能領悟,時機取決於“工人階級自身的發展程度”。“因此”,作者緊接着寫道,“我在本卷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敍述英國工廠法的歷史、內容和結果。一個國家應該而且可以向其他國家學習。”無疑,這裏是説希望藉助於敍述(使得統治階級採取較人道的剝削形式的)英國工廠法的之所以發生,來啟發其他國家的工人去採取相似的鬥爭。“一個國家”、“其他國家”這裏指的當然都不是籠統的整體,不是統治階級,而是指工人階級。我認為,作者本可以明説,但是他莫不是沒有擺脱泛靈論的影響?一個“國家”怎麼能是進行“學習”的主體的呢!

“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這裏的敍述上繼續着文學式的`、泛靈論的缺憾,一個“社會”怎麼能是進行“探索”的主體呢,作者無疑是應該説工人階級(或其思想家)探索到了社會運動的規律!認識到了規律無法但是無法改變它,卻可以“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分娩指的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給工人階級帶來的痛苦。

“為了避免可能產生的誤解,要説明一下。我決不用玫瑰色描繪資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過這裏涉及到的人,只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係和利益的承擔者。我的觀點是: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脱各種關係,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係的產物。同其他任何觀點比起來,我的觀點是更不能要個人對這些關係負責的。”

作者顯示出一種超然的態度。固然在感情上,革命者馬克思憎惡剝削者,但是具體的剝削者個人,在他看來卻僅僅是“一定的階級關係和利益的承擔者”,這種認識造成一個豁達的人道主義的精神,但是也導致一種邏輯上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唯有消滅“一定的階級關係和利益”,才能消滅剝削者;只消滅生產關係,而不消滅肉體。

所以,工人階級的革命是暴力,但絕不能同於血腥的屠殺。工人階級的革命者既憎恨敵人,卻可以毫不矛盾地愛着敵人。

“……英國女王駐外使節在那裏坦率地説,在德國,在法國,一句話,在歐洲大陸的一切文明國家,現有的勞資關係的變革同英國一樣明顯,一樣不可避免。同時,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副總統威德先生也在公眾集會上説:在奴隸制廢除後,資本關係和土地所有權關係的變革會提到日程上來!這是時代的標誌,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了的。這並不是説明天就會出現奇蹟。但這表明,甚至在統治階級中間也已經透露出一種模糊的感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並且經常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機體。”

奴隸制得以廢除以及資產者為什麼廢除奴隸制,其緣由在於他們主張一種於資本主義有利的變革。其次,儘管統治者(以及他們的辯護者黑格爾)慣常於反對變革(主張穩定),但統治者的反對變革也無非也是出於利益的考量,而不因為任何抽象於利益之外的理念本身的正確。

第4篇

選擇這本書的原因當然是因為預想其與《資本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多。在態度上,本書主要是討論財富與收入不平等的問題,《資本論》應該更偏向於批判。

我修讀了經濟學二學位,在上課中發現不平等及其衍生問題很少被認真研究。可能是因為這是一個偏僻的分支?但我更願意相信這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涉及因素不但複雜難以直觀論述,而且沒有功利上的收益,甚至在某些資本主義國家,如果你用“巧妙”的方法為不平等辯護,反而是名利雙收的事情[圖1]。

補充:不平等,突出的是貧富差距,而非貧困。另外,只討論經濟層面的不平等,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經濟平等,教育、文化、生活等權利層面的平等就無從談起。

不過,平等確實不是人類最重要的追求,至少顯然前面有生存和發展。所以我們對不平等的忍耐度其實是相當高的。簡單描述兩點事實:

一、美國20xx年前10%人羣財富佔總財富比重為71%,歐洲20xx年為62%[圖2],中國20xx年的數據應和美國20xx年類似,即前10%人羣財富佔總財富70%,另外前1%人羣財富佔總財富30%。同時我們要注意,高額財富本身能產生5%左右的純收益,如租金、紅利等,這會產生一個滾雪球效應。

二、20xx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而20xx年全國貧困線標準為4000元。

而且,由於經濟的發展和資本的演化(附議),今天的生活水平相比馬克思時代已經大大提高,因而導致情況全方面發生了變化——根據本書的數據,英國的生活水平相比19世紀提高了10倍。在當時,你要有30倍於平均水平的收入,才可以過上體面舒適的生活,所以現在在發達國家,只要你有3倍於平均水平的收入,就可以過上體面舒適的生活。加之兩次世界大戰大幅降低了不平等程度,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籠絡了大量“中產階級”的人心(其實是佔總體的少數人,但已是一個很好的矛盾緩衝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掩蓋了依舊顯著並在加劇的不平等,但生活要緊,誰又願意為此打翻自己體面的飯碗呢?而在發達國家,最貧困階層靠着救濟金也可以獲得遠高於19世紀平均的生活水平的生活。

可平等畢竟是現代民主社會的基石,極端的不平等終會造成不可預測的嚴重後果,政府肯定還是有意想將不平等控制在一定程度內。但就全球來説,不平等問題近些年越來越突出,大家應該也有感觸,而我則從本書中找到了一個有趣的邏輯鏈條。

眾所周知,經濟全球化導致了跨國公司和跨國資本的迅猛發展,資本的流動性增強,資本的議價權也隨之增強:當一個政府想要對鉅富階級徵税時,鉅富階級就不可避免流向税收更優惠的國家,而政府只能做出妥協,其名義上的累進制税收政策變為實際上的累退制税收——現實中大公司總有合法避税途徑[圖3],我不知政府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可奈何。所以,經濟全球化也催生了很多依靠低税收來吸引大公司交税賺錢的'避税天堂,比如説全球人均gdp最高的盧森堡。而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導致鉅富受益良多,平民尤其是中產階級因為沒有議價權又錢多而受害頗深,這不可避免導致了民粹主義興起,民粹主義興起又導致了經濟全球化倒退。所以事物運行自有一套邏輯,並不是説經濟全球化很好就一定會向那個方面發展,那我們也應該還覺得將不平等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很好啊,但事實就這樣發生了。當然這個邏輯鏈肯定也不完整,只是我們真的不能人云亦云。

那我們對平等的追求來自哪裏呢?我覺得來源於理想,因為終結理想的,總是現實。西方對平等的追求舉世皆知,舉世也皆知説得好聽,身體誠實。經過了近百年的探索,我們就顯得很保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個在過去也沒有完全做到),還有“共同富裕”這個詞的解釋,也很微妙,這樣就留下了迴旋的餘地。當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做單純的理想主義者是沒有出路的,愛因斯坦也無力阻止上帝擲色子。改革開放帶來了國富民強,這中間的不平等很合理,因為現實顯然不可能讓你好事都佔盡,只是未來我們會走向何方呢?歷史的進程讓我感覺,現實為王,識時務者為俊傑,而人們總是不能預估現實的邏輯,因而我們也不應對理想一廂情願,而更應該認清現實,尊重現實。可還是有點惋惜,因為我們是因為理想而聚起來的,每個人心中都還是有點理想的。

最後,其實我看完整本書後,心情已經很平靜了。理想太遠,現實太近,只願各位在新的一年裏,都能把握美好時光,做好自己,實現新年願望,最終實現屬於自己理想的生活即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