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資本論》的心得體會範文通用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4W

在經濟學著作《資本論》中,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科學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資本論》的心得體會範文通用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關於《資本論》的心得體會範文通用

 

資本論心得體會 篇1

第一次看見這本書,是在父親的書櫥裏,很厚的精裝本。

那時,父親是解放軍政治學院政經教研室的副主任,掛着將銜的教授。專門給那些到這所高等院校來進修的團級以上政治主官,也就是政委們,講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小時候我很好讀書,曾經翻遍了父親,還有母親的書櫥。為此曾經遭到父母親的嚴斥,而且把書櫥上了鎖。因為他們的書櫥裏,不僅有諸如《資本論》,《馬克思全集》、《恩格斯全集》等等的馬克思主義經典,還有像《紅樓夢》、《西遊記》與《戰爭與和平》一類的世界文學名著。他們不希望我過早去接觸這些錯綜複雜的東西。可不管他們將鑰匙藏在哪裏?我總有自己的辦法找到。於是,他們的書櫥,還是被我徹底翻閲過不止一遍。後來,我才知道,我們兄弟姐妹六人,只有我才會如此的大膽與離經叛道。其他,包括三個大我很多的姐姐,在書櫥被鎖後,再也不敢去偷看裏面任何一本書籍。我是翻閲這些書櫥最全面的人。

當然,一個國小三四年級的孩子,不可能對《資本論》這類書籍感興趣。吸引我的是裏面像《紅樓夢》《西遊記》《戰爭與和平》等大批的文學作品。

第一次知道《資本論》是寫的什麼?大約在國中二年級。我走進書房時,看見父親在讀這本很厚的書,便隨口詢問了一句。父親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我,那時一本關於政治經濟學的教科書,也是一本馬列主義教科書。作者就是卡爾。馬克思,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我曾經不經意的朝着那本放在父親案頭的厚書撇過一眼,僅此而已。

第一次接觸到這部書的實質內容,是**開始以後,我已經去了寧夏的建設兵團。在連隊發生關於真理的大辯論時,常常在那些高中生的嘴裏,還有他們那些大字報上,聽到和看到關於資本論中,可能是被斷章取義,或者完全肢解後的隻言片語。

第一次自己翻開這部經典著作,是我走進大學校園以後。我是讀中文系,像這類教科書並不是我的必修科目。只是因為讀中文,也要讀些諸如哲學、政治經濟學的副科,曾經做過最簡單的翻閲,幾乎連一頁字的讀書筆記也沒有做過。

歸根到底,我從來沒有真正讀過《資本論》。

這些天突然打算從頭到尾認真閲讀和學習《資本論》,其實並非無的放矢的一時間心血來潮。很長一段時間,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已經不再被人提起。尤其是在一般人中間,恐怕更是少有人會去讀這樣的專著。馬克思主義思想正在,甚至已經在廣大羣眾中嚴重缺失。更加令人擔憂的還是,在當今思想領域,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學説,正在遭受到嚴重挑戰,正在受到來自不同角度的詆譭、篡改與攻擊。

我不是一名共產黨員,但一直堅持認為自己是一個信仰馬列主義的人。於是,我決定認真地從頭來學習馬克思主義學説的基本理論,我想通過學習來弄明白,中國未來的路,究竟在哪裏?當然,我就算真弄明白了,也不過自己明白了而已。可我想對得起自己一生的信仰,總還是一件好事。

既然如此,要讀的第一本書,理所當然應該是《資本論》。

資本論心得體會 篇2

從資本的總公式看,剩餘價值不可能發生在貨幣本身上,因為貨幣作為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只是實現商品的價格。它如果還是採取貨幣形式,價值量也就不能增大。剩餘價值也不可能發生在商品的出賣上,因為這個行為只是價值的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因此,剩餘價值只可能發生在第一個行為G—w中所購買的商品上。不是發生在所購商品的價值上,而是發生在所購商品的使用價值上。因為互相交換的是等價物,不可能因交換而發生價值變化,只能從所購商品的使用上發生。“要從商品的使用上取得價值,我們的貨幣所有者就必須幸運地在流通領域內即在市場上發現這樣一種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特殊屬性,因此,它的實際使用本身就是勞動的物化,從而是價值的創造。貨幣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了這種特殊商品,這就是勞動能力或勞動力。”

“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這句話指出了三點:(1)勞動力是在“活的人體中存在的”,它既不能離開人體,又不等於人體。(2)勞動力是“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它只能在運用時,即在勞動時才表現出來。(3)勞動力是“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不能把勞動力等同於體力。一個白痴和瘋子即使有體力,也不能算勞動力。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歷史條件

第一個基本條件是:在商品交換本身除了包含由它自身的性質產生的從屬關係以外,不包含任何其他從屬關係的前提下,勞動力只有被它的所有者自己當作商品出賣,它才會出現在市場上。第二個基本條件就是:勞動力所有者只有自己的勞動能力可以當作商品出賣,沒有別的東西可賣。其實,不僅勞動力成為商品是歷史的產物,而且前所考察的商品、貨幣這些“經濟範疇”也都帶着歷史的痕跡。資本的出現,標誌着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新時代,這個“資本主義時代的特點是,對工人本身來説,勞動力是歸他所有的一種商品的形式,他的勞動因而具有僱傭勞動的形式。另一方面,正是從這時起,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才普遍化”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

作為商品的勞動力,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價值。“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決定勞動力價值的要素有三個:

第一,因為勞動力只是活人的能力,所以勞動力生產要以這個活人的存在為前提。活人維持生命,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資料,“因此,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可化為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或者説,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至於這些生活資料的種類和數量應該是多少,“生活資料的總和應當足以使勞動者個體能夠在正常生活狀況下維持自己”。所謂正常生活的維持,不僅包含着自然條件如地理環境和氣候決定的自然需要,而且還包含着一個由歷史形成的生活習慣所決定的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第二,作為勞動力所有者的人是會死的,必須依靠人口繁殖使自己永遠延續下去。“因此,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總和,要包括工人的補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資料。”

第三,使人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知識和技能,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訓練,這就得花費一定量的商品等價物。“勞動力的教育費隨着勞動力性質的複雜程度而不同。”

總之,“勞動力的價值可以歸結為一定量生活資料的價值”。生活資料的價值改變,勞動力的價值也隨着改變。

勞動力價值的實現和它的使用價值的讓渡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它所需要的社會勞動決定的。貨幣所有者在交換中得到的勞動力使用價值要在使用中即消費中才表現出來,而勞動力的消費是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的。現在,讓我們跟着勞動力買賣雙方到生產場所去看一看吧!在那裏,原料等等生產資料是按十足的價格支付的;而勞動力的消費過程同時就是商品和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

勞動力的買賣是在流通領域進行的。“那裏佔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自由”是指交換雙方都出於自願、自主,“平等”是指等價交換,“所有權”是指“雙方都只支配自己的東西”,“邊沁”是指“雙方都只顧自己”,為自己的特殊利益結對的。然而,這些只是外部表現,不是經濟關係的實質。

一旦離開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領域就會看到,“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於後。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這才是自由、平等、所有權背後的真實關係——資本剝削關係。

馬克思的資本理論最能反映他生活的時代和實踐中心的要求,這種理論也因其與實踐中心緊密對應,而形成對時代精神能更好把握的理論硬核。理論之樹常青,馬克思的資本理論在當今社會仍閃爍着耀眼光芒。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完善的過程中,以“資本動力學為核心的生產力理論、哲學智慧對現代化建設實踐的貫注、社會人文關懷或是以人為本”也順應時代的要求,成為時代思想的弄潮兒。以資本動力學為核心的生產力理論,從理論上直接把馬克思《資本論》的建設性內核和鄧小平的一貫強調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經濟哲學思想的內核聯繫起來了,從實踐上提供了國際經濟全球化和國內現代化建設實踐所需要的哲學理念。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可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一方面充分利用資本的動力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現代化建設的財富增長目標,並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同時,我們也可能減輕資本野蠻面的破壞性和給人民帶來的痛苦。為此,我們也需要在經濟全球化與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注入哲學智慧及弘揚其人文關懷,促進以人為本的思想在社會實踐中的作用。鄧小平同志把馬克思主義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智慧運用於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既使中國經濟的發展呈現了“跨越式”態勢,又避免了過去資本主義發展中的曲折與苦難,建立了經濟發展的新規則。以江澤民、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沿着鄧小平開創的建設道路,繼續着把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智慧貫注到經濟建設中去的創造性活動,又創造了新的實踐和成功。

社會人文關懷是自由與權利在法制與民主制度架構內的哲學弘揚,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建設實踐中的運用。

資本論心得體會 篇3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

勞動價值論是指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價值論的合理資料,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二是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二、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必要性

(一)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與現時代存在巨大的差別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於130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着巨大的差別。因此,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脱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概括地講,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如下。

第一,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體力勞動。工業化初期,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相對較小,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雖然馬克思也涉及到對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貿易行業)的分析,但由於當時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例很小,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當馬克思在談到服務貿易時説:“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能夠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勞動過程的知識含量不高。工業化初期知識、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勞動過程的腦力支出、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為主的、按時間計算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式。因此,馬克思還不可能對科技創新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獨特作用加以系統論述。

第三,指揮、管理勞動還不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形態。工業化初期,隨着產業革命和生產力發展,一邊是資產者財富的積累,另一邊是無產者貧困的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立之初,應對的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鋭鬥爭,勞動價值論創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會制度代替的必然性。在當時,指揮、管理主要還是資本家的職能,而資本家行使指揮、管理的職能與剝削目的是結合在一齊的,而絕大部分勞動者是被指揮、被管理、被剝削的。因此,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揮、管理勞動作為創造價值的獨立勞動形態來研究。

(二)當代勞動特徵的變化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出了挑戰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推進,超多新狀況、新問題湧現出來,社會勞動出現了許多新特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實踐土壤。但是,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服務性勞動、科學研究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經營管理勞動,由於都不直接創造物質產品,都不創造價值。這一原創含義,與現實經濟活動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遇到了一系列挑戰。

第一,服務性勞動。第三產業又被稱為服務業,在第三產業從事的勞動可稱為服務性勞動。第三產業問題,是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時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經濟現象。第三產業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的迅速發展,則是馬克思未曾預料到的經濟現象。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已成為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據統計,在西方發達國家和亞洲的一些新興國家,第三產業產值所佔的比重已達60%~70%。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已佔到GDP的1/3以上,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大大提高,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向理論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服務性勞動是否是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是否都創造價值

第二,科學研究勞動。當代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個性是在進人知識經濟、新經濟時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創新潛力的大小、科技對生產的裝備應用程度和在經濟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學研究工作作為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生產經營中透過提高已有產品的生產效率或發明出新的產品,能夠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使全社會的商品價值總量大大增加。如果堅持認為所有科學研究方面的勞動都不創造價值,就會嚴重壓抑和打擊這些人員的用心性。

第三,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與當時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相適應,馬克思重在研究和論述物質生產勞動。馬克思也提過“精神生產力”這一概念,但沒有進一步研究和論述。現代經濟條件下,人們物質生活的消費得到了較大的滿足,消費結構從温飽型向發展型和享受型轉變,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滿足和享受,精神產品的生產部門得到很大發展,也承擔着越來越重要的生產任務,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精神勞動是一種艱辛的、探索性的複雜勞動,它創造了精神產品,而這種精神產品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的僻求。對於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中國來説,應當把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作為重要的課題來研究和探討。

第四,經管管理勞動。隨着社會分工的發展,生產範圍擴大,產品日益精細、豐富,就越來越需要科學的組織與管理,經營管理勞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着越來越大的作用。個性是在現代高科技時代,對管理的要求更高.,現代經濟社會的管理者,務必具備專門化的知識儲備。同普通工人的簡單勞動相比,管理活動是管理人員從事的複雜勞動,管理勞動不是一般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而是高級的腦力勞動。因此管理勞動不僅僅創造價值,而且隨着社會進步,其創造的價值會遠遠高於普通勞動者的勞動。

三、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現實可行性

(一)勞動價值論中的經濟範疇會隨着現實的社會經濟關係的變化而變化

馬克思同歷史上的經濟學家,個性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在方法論上的重要分水嶺在於:馬克思認為,經濟範疇是經濟現實關係的科學抽象,而隨着經濟的現實關係的變化,經濟範疇也應當相應發生變化。馬克思指出,從方法論的角度看,經濟生活、社會經濟結構、生產方式都不是“結晶體”,而是一個“變化的機體”。因而,人們認識社會生產方式和經濟變化規律的範疇,也不是永恆的,而是處在不斷變化發展和否定的過程中。有些經濟範疇的內涵,會隨着經濟現實的變化不斷更新其資料和性質,有些經濟範疇只説明必須歷史階段的經濟現象,隨着歷史的發展,實質上它已不再適用,這時它只會作為人們認識經濟現象的歷史痕跡保留下來,而一些新的經濟範疇會代替舊的經濟範疇。

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是立足於商品經濟社會的,勞動價值論是對商品經濟現實關係的一種理論反映。沒有商品經濟社會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勞動價值論。我們就應看到,商品經濟發展的歷史是長期的、有階段性的,這一發展過程必然決定着勞動價值論要隨着歷史發展不斷地向前推進。所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隨着實踐發展而不斷髮展的科學體系,創新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對商品經濟現實關係的一種確切反映,是科學體系發展的必然途徑。

(二)馬克思為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和創新留下了廣闊的理論空間

馬克思有關生產勞動的論述對我們有很重要的啟示,為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留下了廣闊的理論空間。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麼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他之後説,“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馬克思指出,“隨着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此刻不必須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馬克思又同時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僅是商品的生產,他實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產。”上面論述證明:馬克思關於生產勞動範疇的內涵也是隨其研究問題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生產勞動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社會化大生產總體勞動中,生產勞動的範圍不只是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還包括不必須要自己動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這種區分本身,……即同勞動獨有的特殊性毫無關係,也同勞動的這種特殊性藉以體現的特殊使用價值毫無關係。”馬克思在考察服務勞動時,曾明確指出,服務是“以勞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服務有必須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必須的交換價值。”在這天社會主義條件下,隨着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含義也應當有所發展和變化,務必探討和重新認識服務性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三)我國學術界的五次爭論為勞動價位論的發展和創新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建國以來的五十多年,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大範圍討論有五次,包括涉及“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規律”和“生產勞動”等勞動價值論基本資料的前三次討論,以及20世紀90年代初期關於“價值創造源泉”問題、世紀之交由“深化勞動和勞動價值論認識”再掀熱潮的後兩次討論。

我國經濟學界關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五十年間的五次討論,留給人們的思考和關注是深刻雋永而又經久不息的。總的來説,儘管每次爭論的主題不完全相同,但爭論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從科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跟隨時代的變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取得的成就來看,勞動外延的擴大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第三產業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科技人員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企業主的勞動是否也有創造價值的一面,這些問題從馬克思的有關社會勞動和管理勞動的二重性的論述中都能夠找到支持的證據。而且從邏輯的推演和歷史演進的角度,這些勞動成為價值的源泉並不真正構成問題。幾十年來關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爭論取得的重大進展。為“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指明瞭方向,積累了超多豐富的理論財富,為創新勞動價值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