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豆的夏天觀後感3篇 《麥豆夏日: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7W

《麥豆的夏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改編自作者劉震雲的同名小説。影片講述了在上世紀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的命運,揭示出人性的善惡與對生命的珍視。本片由榮獲金馬獎影帝的李連杰出演,是一部值得觀賞的佳作。

麥豆的夏天觀後感3篇 《麥豆夏日:讀後感》

第1篇

我是和八歲的女兒一起看《麥豆的夏天》的。看完,我是一種久違的親切,她是一種陌生的新奇。我看到自己野生的童年,她知道遊戲有不一樣的玩法。

一不小心就會把這部電影的主題簡單化為城市嬌生慣養的熊孩子接受鄉村生活改造這樣的俗套。影片中的確呈現城市對鄉村居高臨下的優越感。無人機、ipad,當麥豆帶着這些先進裝備出現在鄉村小夥伴面前的時候,無法遮蔽的城鄉差別讓麥豆的虛榮心着實膨脹一下。但是麥豆不僅帶來城市的高科技,也帶來城市病。他每天宅在房間裏打遊戲,不願意出門玩耍。城市小孩兒對虛擬遊戲世界的依賴造成不接地氣兒的營養不良,以至於奶奶要滿山遍野地尋找仙草給孫子補養身體。麥豆生長的那個城市在影片中沒有出現一次,但是這個城市始終作為鄉村的對立面,用缺乏養分的灰色反襯着充滿活力的綠色。

“快快回到我的家,青山綠水環繞着她。快快快回到我的家,知螞蚱任你抓……”當馬和平導演親自創作歌詞的主題曲一遍又一遍在心中唱起縈繞不去的.時候,我的感受告訴我的理性《麥豆的夏天》並不是一部用田園生活簡單粗暴地批判都市文明的電影。下河摸魚、翻石頭抓蠍子、就地取材烤薯條……,這部電影其實一直述説着一個樸素的道理——大自然是孩子們真正的家。這才是那麼多娃娃看過試映都從心底裏喜歡它的真正原因吧。我從小在城市長大,小時候幾乎沒有去過鄉村。到現在還常常五穀不分。但是《麥豆的夏天》卻讓我想起自己在城市長大的温暖的童年。沿街走上幾里路捉槐樹上的“吊死鬼”回家餵雞;在四里山上野炊嚇壞巡山的老大爺;把雨後的小水坑變成有島嶼和船隻的大海……,鋼筋水泥的夾縫裏其實同樣野趣橫生,大自然其實無處不在。

帶女兒走許多地方,無論天南海北,一灣可以戲水的池塘、一片能夠打滾兒的草地、一棵允許攀爬的大樹就足以讓她戀戀不捨。哪裏管這個地方是名揚天下還是名不見經傳。所以走來走去,女兒最喜歡去的還是近郊朋友家的農場。每次到那裏,所有孩子都象出籠的鶯雀盡情飛去,大人們也樂得在鳥語花香中享受浮生半日閒。《麥豆的夏天》是一部懂孩子的電影。它提醒我們時不時給孩子們一點撒野的機會,讓太陽曬得黢黑,讓樹枝刮破衣裳,讓臉上沾滿泥水,讓童年在青山綠水間生機勃勃。

麥豆的夏天觀後感3篇 《麥豆夏日: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難得國產電影有針對學齡兒童的,今天算是一睹為快,孩子看得也比較盡興,最後麥豆跟鄉下小夥伴們告別的時候,孩子感動得直落淚。

從這個電影的上映場次安排可以看出,這是個小眾電影,贊助學校的部分師生都來捧場。影片取景於萊蕪,這是部本地電影。先不説製作精良與否,單從內容上看,基本上能夠滿足學齡兒童的審美和認知水準。

在城市長大的麥豆被爸爸送到鄉下的奶奶家過暑假,經歷種種不適,尤其是與鄉下小夥伴們的矛盾和衝突,麥豆慢慢變得懂事,離別前跟小夥們難捨滿分,也懂得體諒他人,與別人慷慨分享。鄉下的這段生活見證麥豆的成長,他體驗另一種生活。

從剛到奶奶家吃飯開始,飯桌上的輩分座次,按輩分的稱謂,到翠翠的禮讓長輩,種種規矩讓麥豆無所適從,他只是忙着用手機拍圖,這個拍照習慣跟成人比較相似。鄉下的生活真是精彩地讓麥豆亢奮不已,小河裏摸魚,生火烤魚,捉蠍子,捉迷藏,麥豆從一個陌生的旁觀者逐漸成為積極的參與者,贏得小夥伴們的喜愛和稱讚,尤其是麥豆在鐵板上給大家烤薯條,澆上蜂蜜,小夥伴們一哄而上地吃個精光,雖然引發火勢,捱罵捱打,但是在小夥伴們心中樹立威望。

故事中唯一的小姑娘翠翠家境不好,父親在外地打工,母親卧病在牀,小小年紀學會洗衣做飯,功課也是非常優秀。麥豆跟她結伴翻越大山,穿過村莊,來到鎮上,找到父親。父親疼愛地撫摸着翠翠的辮子,給孩子們買肉絲麪,翠翠一個勁地説“真好吃,真好吃!”臨分別前父親給翠翠錢,説學習耗大腦,囑咐她多買些好吃的。這一切的一切在麥豆看來都是那麼不可思議,小姑娘的家境竟然是這樣,翠翠卻樣樣都獨立,還善解人意。離走前,麥豆把pad給翠翠,希望她能喜歡裏面的歌曲,因為翠翠的唱歌據説是學校裏最棒的。

故事的最後講述孩子們去佛峪探險,路上有歡笑,也有冒險,在這次經歷中每個人都學會互助,分享和友愛,手拉手行走在山間,幸福的微笑洋溢在臉龐,這才叫童年的生活啊,純粹的,質樸的,充滿愛和友善。

最後的離別場景非常感人,狗蛋拿來土雞蛋,二坡拿來新採摘的核桃,翠翠拿來送給麥豆的畫,麥豆也大方地送給小夥伴們玩具,並相約來年再相聚。

現在反映學齡兒童生活的電影太少,兒童節都沒有適合孩子們看的電影。這個年齡檔的電影不受人關注。記得國小六年級的寒假,學校強制性地讓觀看十部展現兒童的電影,我就記得一部叫做《火焰山來的鼓手》,大家被要求寫十部電影的觀後感。我想,電影藝術對人的滲透是多元的,潛移默化的,一部好的電影會讓人念念不忘,對人各方面的塑造是悄無聲息的,但卻是久遠。

第3篇

我是和八歲的女兒一起看《麥豆的夏天》的。看完了,我是一種久違的親切,她是一種陌生的新奇。我看到了自己野生的童年,她知道了遊戲有不一樣的玩法。

一不小心就會把這部電影的主題簡單化為城市嬌生慣養的熊孩子接受鄉村生活改造這樣的俗套。影片中的確呈現了城市對鄉村居高臨下的優越感。無人機、ipad,當麥豆帶着這些先進裝備出現在鄉村小夥伴面前的時候,無法遮蔽的城鄉差別讓麥豆的虛榮心着實膨脹了一下。但是麥豆不僅帶來了城市的高科技,也帶來了城市病。他每天宅在房間裏打遊戲,不願意出門玩耍。城市小孩兒對虛擬遊戲世界的依賴造成了不接地氣兒的營養不良,以至於奶奶要滿山遍野地尋找仙草給孫子補養身體。麥豆生長的那個城市在影片中沒有出現一次,但是這個城市始終作為鄉村的對立面,用缺乏養分的灰色反襯着充滿活力的綠色。

“快快回到我的家,青山綠水環繞着她。快快快回到我的家,知了螞蚱任你抓。”當馬和平導演親自創作歌詞的主題曲一遍又一遍在心中唱起縈繞不去的時候,我的感受告訴我的理性《麥豆的夏天》並不是一部用田園生活簡單粗暴地批判都市文明的電影。下河摸魚、翻石頭抓蠍子、就地取材烤薯條。,這部電影其實一直述説着一個樸素的道理——大自然是孩子們真正的家。這才是那麼多娃娃看過試映都從心底裏喜歡它的真正原因吧。我從小在城市長大,小時候幾乎沒有去過鄉村。到現在還常常五穀不分。但是《麥豆的夏天》卻讓我想起自己在城市長大的温暖的童年。沿街走上幾里路捉槐樹上的“吊死鬼”回家餵雞;在四里山上野炊嚇壞了巡山的老大爺;把雨後的小水坑變成有島嶼和船隻的大海。,鋼筋水泥的夾縫裏其實同樣野趣橫生,大自然其實無處不在。

帶女兒走了許多地方,無論天南海北,一灣可以戲水的池塘、一片能夠打滾兒的草地、一棵允許攀爬的大樹就足以讓她戀戀不捨。哪裏管這個地方是名揚天下還是名不見經傳。所以走來走去,女兒最喜歡去的還是近郊朋友家的農場。每次到了那裏,所有孩子都象出籠的鶯雀盡情飛去,大人們也樂得在鳥語花香中享受浮生半日閒。《麥豆的夏天》是一部懂孩子的電影。它提醒我們時不時給孩子們一點撒野的機會,讓太陽曬得黢黑,讓樹枝刮破衣裳,讓臉上沾滿泥水,讓童年在青山綠水間生機勃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