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範文3篇 深度剖析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範文,探尋優秀教學法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7W

本篇文章將為大家分享一份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範文,教學內容包括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等內容,旨在幫助七年級學生全面瞭解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

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範文3篇 深度剖析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範文,探尋優秀教學法則

第1篇

1.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瞭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熟練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歷史概念。進而認識其發展特點的差異,並認識其發展對中國古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激發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難點: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等歷史概念和這些歷史概念出現的背景。

導入:同學們,在前一節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從中我們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的食物來源主要是採集和漁獵,以採集為主。現在,我們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圍的人討論一下,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現在請同學們回答的是:一、這種不便表現在什麼方面?二、怎麼樣能夠避免這種侷限性?

[學生回答]僅靠“採集”為生,有很多侷限性,首先,要受到季節的影響,像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災、旱災等,可能生存就成問題;第三,由於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斷變更生活場所,而這種場所的變更在實際中盲目性很大……

的解決辦法就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

[教師過渡]剛才我們回答了以“採集”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處及解決辦法,既然,我們提到解決侷限性的辦法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那同學們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導入框中關於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穀粒並把它種在田裏的神話傳説能否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示?

[學生回答]原始人類在長期的採集過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的現象,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出現了。雖然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傳説不可盡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長過程給先民以啟示,這一點應是確信無疑的。(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時,教師可逐步培養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展軌跡的能力。)

[教師指導]下面,我們閲讀一下課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教師講解]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製作工具,教民種植。那麼,這裏所説的天時、地利指的是什麼呢?我們説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分、土壤、植被狀況。這種地理環境直接影響到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下面,我們就先來看一下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遺址是1973年在浙江餘姚發現的。距今約七千年。從考古發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磨製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錛等。還有專門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鏟和用於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於用石器,出土各種骨器的數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見的是骨耜。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8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在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稻稈、稻穀,這説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種植水稻,而且這在世界歷是最早的。現在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説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説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師提問]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幹欄式房屋”圖,這又能説明什麼呢?

[學生回答]還能説明古代建築業開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識。

[教師講解]對,説明古代建築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幹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地面建築。浙江地區地勢低窪,潮濕温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於是蓋造幹欄式房屋。這種木建築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採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後,上架橫樑,再鋪板材,然後在木板上立柱構樑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築房屋。

幹欄式建築,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尚採用這種古老的建築形式。(教師在講解時,可以把幹欄式房屋放大圖與西南少數民族居住架子樓相比,對照講解,這樣,效果更好些)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築幹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以豬、狗、水牛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那麼,現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可以討論。

[學生回答]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大量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築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製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總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從食物來源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採集野生植物果實為生,輔之以漁獵;而河姆渡人則有了比較固定的食物來源,即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_裏;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

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製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製石器,並用耒耜耕地,而且會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從社會分工的情況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正處於最原始的社會發展階段,沒有明顯的社會行業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和原始手工業之分。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關於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我們已經學完了。現在,我們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寫在黑板上: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學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歷史,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兩目看一下,按照學習“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目的模式把相關知識點列出來。

[教師引導]看過書之後,我們共同把這兩目的內容填在黑板上(學生念教師寫)。

[教師講解]同學們,在填過後兩目內容之後,我們再來把知識更加系統一下:我們學習過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時間,在陝西西安半坡村發現的原始居民遺址,經科學技術測定,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歷史。半坡遺址是原始農耕時期黃河流域的一個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農學家認為,大約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_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我們看課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頭、魚叉和魚鈎”圖,這説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遺址中發現的骨制箭頭、魚鈎和魚叉等,標誌着漁獵生產在社會經濟中佔相當大的比重,我們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房屋呈圓形,但特別低。

其實,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遺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_式”的建築形式。這種“半地_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_居發展而來的一種土木合築的建築。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每間房屋的面積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圓形,向南開門。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對門口。房屋周圍的牆壁下都是用坑壁作牆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築的。牆壁中間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撐屋頂。

屋頂用排列整齊的木椽架起來,外表蓋着拌泥的草,以便抵禦風雨。課文中關於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圖是“半坡出土的紡輪”,這是1955年在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它是我國古代發明的最早的捻線工具,它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在紡輪中間的小孔插一個杆,利用紡輪的旋轉把纖維擰在一起,並用同樣的方法把單股的纖維合成多股的更結實的“線”.另外,在半坡以後的其他一些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樣的陶質紡輪,可見,當時這種捻線工具已被人們廣泛使用。(教師可以邊講邊用實物示範)。

現在,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想一想,再和同學討論一下,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有什麼影響,進而聯繫到在建築房屋時,飼養家畜時,各有什麼影響?(此問題可用投影儀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寫在小黑板上)

[學生回答]因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房屋建築方面也有區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温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温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這種自然環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_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為這種建築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幹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濕,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教師提問]既是這樣,我們應該怎樣處理與自然的關係?

[學生回答]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該問題可在教師引導下回答)

[教師講解]在大汶口文化遺址裏,我們首先要注意這幾個問題:一、大汶口原始農耕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農具有磨製石鐮、石鋤等。二、原始手工業比以前有了更大進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其次,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於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展有很大關係。生產力發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後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餘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餘產品被用於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並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着剩餘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於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這幾個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財產、階級。

學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農耕是指距今約七千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它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生活的一個典型代表。從當時的生活狀況來看,他們已經掌握了磨製石器、製作耒耜、種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築房屋、製作陶器、玉器和原始樂器等技術。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進入原始社會中期階段,比北京人、山頂洞人有了很大進步,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使答案更完整、準確)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參照“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問回答。

“私有財產”和“階級”,可讓學生對比前面學過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共同勞動、共同消費、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生活特點,得出財產的分配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發生了本質變化的結論。(具體答案略)

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範文3篇 深度剖析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範文,探尋優秀教學法則 第2張

第2篇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的情況,包括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鑑真和尚東渡日本、隋唐與新羅的友好往來、唐玄奘西遊取經等史實。

2、通過講述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新羅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啟發學生思考唐朝與外國頻繁友好往來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3、通過討論鑑真六次東渡和玄奘歷時18年的西遊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體現的奮鬥精神,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奮鬥的精神。

導入:提問:《西遊記》裏,唐僧師徒到哪裏取經?它就是“天竺”,相當於如今印度、尼泊爾等國。

你知道這個故事發生在哪個朝代嗎?當時,唐朝除了同印度有交往以外,還有哪些國家呢?今天我就帶領大家一同去唐朝看一下與唐朝交往的國家還有哪些?(板書課題“對外友好往來”)

根據《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講解從哪些城市出發,經過哪些路線,到達哪些國家:從洛陽、長安出發向西通過絲綢之路,可以到達天竺、波斯、拂熱、大食,向東可以到達新羅;從廣州出發,走海路可以到達東南亞各國、天竺,最遠可以到達波斯灣;從揚州出發可以到達日本。

由此可見,唐朝對外交往相當頻繁,與唐朝有貿易往來的包括亞非歐七十多個國家。當時唐朝的都城長安,雲集世界各國人士,成為世界性的大都市。

想一想:遣唐使來唐的主要使命是什麼?(學習唐朝的文化)從哪裏可以反映出來?(遣唐使回國帶回大量的書籍可以反映出來)同時,使團對唐朝的贈品(珍珠、絹、琥珀、瑪瑙),和唐朝的回禮(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實際是兩國之間的貿易。

(1)鑑真的六次東渡,可以説是歷盡磨難。第五次東渡時,鑑真剛出海就遇上了風暴,鑑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達海南島。在這次東渡中,先後有36名中日人員犧牲,而鑑真本人也因病雙目失明。鑑真仍支持不懈,終於在753年,東渡成功。

(2)鑑真的六次東渡,傳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談。郭沫若稱讚鑑真東渡:“鑑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捨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捨己為人傳道藝:鑑真把唐朝的建築、醫藥等道藝傳到了日本。在鑑真主持設計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在唐招提寺內保存的鑑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為國寶。日本政府為什麼要把鑑真坐像定為國寶?

表明這坐像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鑑真坐像是唐朝與日本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日本政府把它定為國寶,表示對鑑真的尊崇和對中日友誼的珍視。

“唐風洋溢奈良城”――説明通過日本與唐朝頻繁的友好往來,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巨大的影響。

例如在建築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長安城的對比圖)兩幅圖有什麼相似之處?説明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為二;都有西市、東市,商品貿易同居民區分開;都是街道佈局整齊筆直如棋盤狀;都有皇帝的宮殿並都在城北中央。

這説明日本建築、城市建設與管理、經濟制度、皇權思想等從裏到外,都滲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影響:政治:日本效仿唐朝進行了政治改革,即大化改新,廢除了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文化:日本參照中國文字創立了日本文字。今天日文裏還有中國字的影子。

建築風格:東京都採用了洛陽宮殿的風格,西京都採用了長安的風格。

總結:唐朝時,國力強盛、文化發達,日本與唐朝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積極地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其自身的發展。

新羅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新羅與中國毗鄰,所以兩者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的首位。新羅商人給唐朝帶來牛、馬、人蔘等,從唐朝帶回絲綢、茶葉、瓷器、藥材和書籍。

同時唐朝文化對新羅的影響也很深遠。如韓國的國旗,韓國的國旗被稱為太極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為基礎而繪製的;韓國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礎上創造的。

剛才我們講了日本、新羅在與唐朝密切的友好往來中,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同時,唐朝也不忘學習其它民族的先進文化,充實自己。(學生舉例:朝鮮音樂傳入中國;玄奘西遊取經。)

説到玄奘,同學們肯定會聯想到《西遊記》。你看過《西遊記》嗎?誰來説説《西遊記》的主要內容?其中唐僧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剛才大家談到的是在《西遊記》中的故事,但在中國曆,唐僧玄奘確有其人,到西天取經也確有其事。

做事應該堅持不懈,不畏困難,要有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也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在我們為祖先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今天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時期,我們也應該像唐朝那樣,與各國友好往來,吸收先進文化,與世界同步發展,這樣,才能夠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第3篇

知道唐朝顏真卿、柳公權、閻立本、吳道子,理解他們的藝術風格和特點。知道莫高窟的藝術地位。

掌握學習藝術類人物的基本方法,學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知識的歸類與整理。

理解藝術來源於現實這一基本道理,理解創新和繼承的關係,知道藝德對藝術家的重要意義。認識莫高窟是世界上的藝術寶庫之一,以激發自己的愛國主義感情。

隋唐文化輝煌燦爛,成果豐富,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隋唐文化在科技以及文學方面的的成果,現在我們通過幾個問題來複習一下: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過渡——除了科技和文學,隋唐文化在藝術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這節課我們要講的就是隋唐的書法藝術、繪畫藝術、石窟藝術以及歌舞藝術的成就。首先來看書法。

導入——説到書法,我們就不得不提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位大書法家王羲之,他被稱為書聖,代表作是《蘭亭序》。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第一個高峯,隋唐的書法家繼承前人的成果,再加以創新,創造出了很多新書體,把我國的書法藝術推向了又一個高峯。那麼隋唐時期的書法家有那幾位呢?

歐陽詢是由隋入唐的大書法家,被稱為唐朝楷書第一人。他先學王羲之,後學北朝碑刻,融會貫通,創造出方圓兼濟、嚴謹勻稱的新書體,世稱“歐體”。代表作《九成宮碑》

顏真卿是繼王羲之後我國書法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他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創立了雄渾敦厚的新書體,人稱“顏體”,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範。代表作《顏氏家廟碑》。

柳公權是和顏真卿齊名的大書法家,世稱“顏柳”。他的字方折峻麗,骨力勁健,代表作《玄祕塔碑》。

顏真卿、柳公權的書法為後人稱頌,是不是就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字寫得好?

顏真卿、柳公權的書法為後人稱頌,並不僅僅是字寫得好,還在於他們的人品高,在安史之亂事件中,顏真卿挺身抗擊安祿山,叛軍用宰相的職位誘惑他都沒有背叛國家。柳公權借談筆法勸諫唐穆宗(穆宗政僻,嘗問公權筆何盡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也。穆宗怠於朝政,柳公權以書喻政,由此及彼,巧妙地進諫。從此“心正筆正”説一直流傳至後世。柳公權在“侍書中禁”時敢於直言或婉言進諫的行這,於此可見一斑。)。

這説明,人品與書品是緊密相關的,只有人、書俱佳,才能贏得後人的讚頌。

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楷書,結構嚴謹,法度精密。據説,宋朝人將他們二人的楷書用作印刷字體,稱之為“微軟雅黑字”。我們課本中,就有大量微軟雅黑字,請看它們與顏柳的書法有什麼相似之處?(都是方塊字,且結構嚴謹,平穩端莊,大小均衡等。)

過渡——歐顏柳都以楷書著稱,唐朝的書法不僅楷書好,草書也有很高的成就。

(4)草書——張旭(草聖)、懷素(僧人),他們的書法用筆瀟灑有力,奔放流暢,一氣呵成,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

宗教畫富有現實生活氣息,人物故事畫、山水畫、花鳥畫已大量出現。(魏晉南北朝盛行純宗教畫,沒有生活氣息)

(2)畫家:隋唐對後世影響較大的畫家有哪幾位?他們的繪畫各有什麼特點?各有什麼代表作?

閻立本——擅長人物故事畫,他的畫筆力剛健,人物神形兼備,代表作有《步輦圖》。這是一幅有重要價值的歷史畫卷,它描繪了唐太宗接見向唐朝求婚的吐蕃使臣祿東讚的情景,真實地反映了漢藏兩族友好親密的關係。

吳道子——世稱“畫聖”,善畫寫意畫(即用筆不求工細,但求神態)。他的畫,注重線條變化,立體感強,風格奔放。他用狀如蘭葉或狀如蓴菜條的筆法來表現衣褶,有飄舉之勢,人稱“吳帶當風”。其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圖》。這幅圖又叫《釋迦降生圖》,描繪的是釋迦降生後,他的父親淨飯王和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天神的情景。

講解唐玄宗派他到嘉陵江寫生的故事,説明吳道子畫技的高超。

過渡——隋唐的畫不只有畫在紙上的,莫高窟裏的壁畫也非常精美。

導入:我們學過魏晉南北朝的那幾個石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

(1)概況——莫高窟座落在甘肅西部的敦煌市東南25公里鳴沙山的斷崖上,自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開鑿,相傳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請工匠開鑿了第一個窟,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在唐朝時大大擴展,武則天時已修建到一千多佛龕,所以又稱“千佛洞”。其中十分之六七的洞窟是隋唐時期開鑿的。

?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長、規模、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敦煌莫高窟現存的492個洞窟繪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其中有的飛天長2。5米,也有的不到5釐米。這些飛天好像不受任何約束,姿態千變萬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豐富的想象力。

?彩塑——像兩千身,這裏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釐米的小菩薩,絕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數量眾多,堪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庫。

(3)地位—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過渡——隋唐人信佛,但青燈古卷的人畢竟少數,歌舞才是唐人的最愛。

1、概況:大量吸收西域各族和周邊國家的樂舞再加以創新

2、特點:氣勢恢宏——發展到十部樂,那是演出陣容龐大,一部樂就要五十多人,二十多種樂器。講解坐部伎和立部伎。

秦王破陣樂——為歌頌唐太宗李世民而作。李世民即帝位後,由呂才協音律,魏徵等作歌辭,他自己親制《破陣舞圖》。貞觀七年(633年),命呂才依圖教樂工120人披甲執戟而舞。舞隊擺出各種陣勢,伴奏音樂“聲震百里,動盪山谷”。

霓裳羽衣舞——相傳最早由西涼節度使所獻,後經唐玄宗潤色並製作歌詞,改用此名。《霓裳羽衣曲》描寫唐玄宗響往神仙而去月宮見到仙女的神話,其舞、其樂、其服飾都着力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贊此舞“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胡旋舞——舞者身體轉得像旋風一樣快(講解41頁右上角白居易寫胡旋舞的詩)

劍器舞——詩人杜甫兒時看過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幾十年後都難以忘懷。

結合課外瞭解的知識,猜猜當時表演《霓裳羽衣舞》的是誰?楊貴妃。

1、隋唐經濟繁榮,如唐朝時期分別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局面,為隋唐的文化繁榮打下了物質基礎;

2、唐朝的科舉制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也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4、唐朝時期對外交流頻繁,這種交流也促進了隋唐文化的繁榮;

(3)地位: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