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7篇 "踏入歷史長河,開啟七年級歷史教學之旅:全面計劃,探索古今"

來源:巧巧簡歷站 7.36K

本文闡述了一份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等方面的詳細規劃,旨在提高學生歷史素養和能力水平,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7篇

第1篇

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七年級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單元回眸”,梳理基本線索,小結重要內容。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以及“暢想天地”等欄目,旨在啟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唯一。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繫。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七年級《歷史》課程設置為2課時/周,全學期約36課時,現將教學進度安排如下:

七年級歷史教學工作計劃7篇

第2篇

以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縣鄉鎮中學中等行列。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敍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樹立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4、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六、教學進度(按學校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內容)

以上教學計劃,一定認真履行,爭取在新的學期裏教學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階。

第3篇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七年級的四個班的歷史教學工作任務。為了更好的完成新學期的歷史教育教學工作任務,使以後的工作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順利的進行,特制訂本學期的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本期教學以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七年級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對本學科知識產生了興趣,有一定的學習動力。然而,從上學期上課反饋的情況來看,不同層次的學生上課效果差距較大。有的學生基礎很好,視野開闊,並能對歷史事件發表很多自己的見解,這也讓教師必須加大備課的深度和廣度。有的學生基礎一般,但課堂回答積極。大部分學生歷史基礎基礎差,所以要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講授。這學期的教學,要在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上多下功夫,注意學習方法的引導。

本學期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敍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

2、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1、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閲讀,“課外學史”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3、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4、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5、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

第4篇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以學校工作計劃為指導,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以“六環節”教學模式高效課堂為中心,團結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互相學習,認真備好課,上好每一節課,並結合教材的特點,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活動,在教學中,既要抓好基礎知識教學,更要着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本人本學期任七年級(1)班歷史科教學,經過調查和觀察,學生基本能完成學習任務,兩班學習興趣較濃,組織紀律性較強,但也存在少數同學反應相對比較慢,學習態度一般,學習上存在一定障礙,針對這一點,在本學期要在課堂上課下多花時間鼓勵,做好培優扶困的工作,縮小後進面。這樣才能有助於提高整體學習成績。

北師大版出版的國中七年級《歷史》(上冊),真正反映了課改精神,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感。該書主要以人類文明史發展為主線,該教材重點突出,以點帶面,建立了新的評價機制。該書圖文並茂,生動規範,單元,課和子目的設計合理規範,更注意吸收當代文化的變化發展,對歷史的分期歷史發展的動力,民族關係等重大史學問題進行了更為科學,合理的把握和處理。

國中七年級上冊主要講述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到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在課型設置上,倡導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新教材倡導探究式學習方式,增加了“學習與探究”課,在欄目設置上,出現了許多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探究式學習欄目,而圖文資料的有效運用,大大增強了歷史知識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同時也注意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叉與滲透。

這個學期一共21周,第十一週進行期會考試,第二十一週進行期末考試。

1、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瞭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3、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説,瞭解傳説和史實區別

4、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直到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瞭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説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內容,直到春秋爭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

6、通過商鞅變法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認識漢字的演變,以司母戊鼎為例瞭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

7、瞭解“百家爭鳴”主要史實,以都江堰等為例,體會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8、瞭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9、列舉漢武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講述張騫通西域的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瞭解“四大發明”,名醫華佗,張仲景,李時珍以及祖沖之和《九章算術》。

11、瞭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主要史實,《史記》和《資治通鑑》。

12、瞭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人口南遷河民族交往。

14、《水經注》、《天工開物》等著作,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1、讓學生形成一種意識,即把歷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3、多講述名人歷史故事,與歷史典故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適當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蹟或歷史博物館,讓學生增長見識,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繫。

5、多組織一些歷史活動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節課後佈置適當的作業和練習,鞏固知識,大約80多次。

7、做好“培優扶困”工作,提高兩率臨界生的成績。

1、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重視歷史學科的學習,讓學生把它作為個主要的知識來學習,教會學生學歷史的方法,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學樂學,深入淺出地授好每一課,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2、本備課組將按照學校要求,認真開展新課程的備課組活動,每次活動都要做到針對該章的內容,確定重點、難點以及教法,輪流主備主講,作專題發言並進行討論,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學效果。

3、備課組內做到統一進度、統一備課的內容、統一測試題目、統一重點和難點的處理措施。

4、在備課組內開展互相學習活動,互相聽課探索教學模式,共同提高。

1、引導鼓勵學生成立課外學習小組,培養合作精神,開展互助互幫,實行一幫一學習,幫助中下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發揮優生優勢,讓他們各帶一個“學困生”,讓優生講述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經驗交流,介紹方法給他們的,讓他們的懂得怎樣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利用課外實行培扶工作。

3、充分發揮優生的表率作用來帶動“學困生”,在學生中形成“趕、幫、超”的濃厚學習氛圍。對於他們主要是多引導,多重複,在熟練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學習能力,尤其是學習態度的轉變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氣。

4、對“學困生”多鼓勵,少批評,多談心,進行心理溝通,提高他們自我判斷與控制能力,必要時與家長聯繫,共同解決學習困難。

5、優化作業管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加強科代表、小組長的模範帶頭作用和監督作用,力爭做到課課過關,各單元過關。

6、作業佈置和批改要有區別,要因人而異,充分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

第1周第一課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1、元謀人2、北京人3、山頂洞人)

第二課星羅棋佈的氏族部落(1、半坡聚落2、河姆渡聚落3、大汶口聚落)

第2周第三課傳説時代的文明曙光(1、炎帝與黃帝2、堯舜“禪讓”3、大禹治水)

第3周第五課夏商西周的更替(1、“家天下”的夏朝2、商湯滅夏3、武王討伐)

第六課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1、西周的分封制2、貴族、平民與奴隸3、軍隊,刑法與禮儀)

第4周第七課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1、齊桓公稱霸2、問鼎中原3、合縱連橫)

第5周第八課鐵器牛耕引發社會變革(1、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2、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3、商鞅變法秦崛起)

第九課甲骨文與青銅器(1、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2、聞名於世的青銅器)

第6周第十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1、孔子2、百家爭鳴)

第7周第十一課先民的智慧與創造(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2、神奇的編鐘)

第8周第十三課秦帝國的興亡(1、秦王掃六合2、陳勝吳廣起義3、楚漢戰爭)

第9周第十四課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1、廢分封,立郡縣2、車同軌,書同文3、焚書坑儒)

第12周第十五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削弱封國勢力3、強化監察制度)

第13周第十六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1、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係2、張騫通西域3、絲綢之路)

第14周第十七課先進的科學技術(1、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2、醫聖張仲景和神醫華佗3、《九章算術》)

第15周第十八課昌盛的文化(1、佛教東來和道教興起2、司馬遷與《史記》3、威武雄壯的地下軍陣)

第16周第二十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1、曹操統一北方2、三國鼎立3、官渡之戰)

第17周第二十一課南方經濟的發展(1、人口南遷2、淝水之戰3、江南經濟的發展)

第18周第二十二課北方民族的匯聚(1、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2、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和的措施)

第二十三課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1、祖沖之和圓周率2、賈思勰和《齊民要術》3、酈道元和《水經注》)

第19周第二十四課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1、“書聖”王羲之2、顧愷之和繪畫3、石窟藝術)

第5篇

以新學期教學計劃為指導,全面落實推進課程改革,逐步形成先進的綜合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努力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1、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複習階段,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指點迷津,注意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1、任務: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2、要求:歷史教學,即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又要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不斷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第6篇

為更好的抓好七年級的教學工作任務,貫徹落實好《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四有一代新人,本學期七年級歷史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宗旨,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查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嶽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4課。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第二、使學生主動叁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四、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五、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第7篇

本學期將根據課改精神,以全面推進嘗試新教育教學方法為指導,以打造高效課堂為目標,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本學期通過學習中國古代史,瞭解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發展的線索;能夠閲讀相關的文獻資料。學會社會調查的方法,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釋歷史問題。

七年級學生剛接觸歷史,表現為: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從起始年級就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範學生的行為,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1、教材特點:本學期國中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本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為四個單元,敍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民族融合及文化的歷史,共21課。單元複習佔4課時,期中複習佔2課時,期末總複習佔4課時。

3、教材重點、難點: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優化課堂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