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的優秀範文2篇 儒家智慧:《論語》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7.06K

《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被譽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瑰寶”,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和現實價值。讀後感是讀者對於一本書或文章的心得體會,本文將為您分享幾篇優秀的《論語》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給您帶來啟示和思考。

《論語》讀後感的優秀範文2篇 儒家智慧:《論語》讀後感

第1篇

?論語》是一本樸素的書,它沒有浮華的辭藻,華麗的語句,它只是用樸素的語言告訴我們一個又一個樸素的道理。--題記

我們都知道百善孝為先,一個人想要成為君子,就要先對自己的父母,兄弟恭敬。孔子認為,一個人除了生病一定會讓父母操心之外,其他都不能讓父母操心,這樣才是真正的孝。這使我感觸頗深,自己幾乎沒什麼事能讓父母不操心,我還是需要盡更大的努力才能做到孝啊。

一次, 孔子給他的學生們上課,他問曾子説:“曾參,你知道我一貫的作風是什麼嗎?

曾子説,我知道。孔子於是高興的走了,其他人問他孔子的一貫作風是什麼,曾子説,是忠恕之道呀。忠與恕,便是孔子的作風。中心為忠,如心為恕;一個人只有把別人放在自己心裏的中心才能做到忠,一個人只有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思考才能做到恕。很多人一生都揹負着仇恨,是因為他一直無法寬恕別人的過錯。在古希臘,有這樣一個神話,大力神赫利克勒斯發現山路上有一隻袋子,於是想打破它來顯示自己的力氣大,但是它一直沒能成功,而那個袋子反而越來越大。這時,一為哲人告訴他説:“這是仇恨袋,你越擊打它它就會越大。而生活中的我們是不是也在不停的擊打着放在自己面前的那一個個仇恨袋呢,最後我們不但沒能擊敗它,卻使自己的心情更加糟糕,這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當中也告訴我們許多治世的方法,孔子認為,執政者只有先做出榜樣,他所下發的政令官員才會執行,百姓才會順從。這也提醒我們,一個人如果自身不夠優秀,又怎麼能去領導別人呢。

論語能告訴我們的還有很多,我所感悟到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我就用孔子的學生子路的話來結束本文吧,孔子的學識好象高牆中的華麗宮殿一般,我們又如何與他相比呢。

《論語》讀後感的優秀範文2篇 儒家智慧:《論語》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 !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