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論語讀後感3篇 教誨智慧:教師論語閲讀感受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8W

《教師論語讀後感》是一篇讓人倍感温馨的文章,深入探討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教育的重要性。通過讀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獲得對於教育的深刻思考和啟發,同時也能夠進一步理解教師的辛勤付出與他們對學生的關心與教導。

教師論語讀後感3篇 教誨智慧:教師論語閲讀感受

第1篇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裏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為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為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為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為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為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啟迪和價值時説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教師論語讀後感3篇 教誨智慧:教師論語閲讀感受 第2張

第2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説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國小生閲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温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温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閲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後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第3篇

?論語》是一部記錄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這部著作不過區區萬字,語言十分簡潔精煉,但含義卻十分深刻雋永,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北宋著名政治家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足以見《論語》對當時社會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巨大。而讀完這部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論語》在説理方面的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尤其善於以小見大,常常通過隨處可見的日常事物來反映深刻至理。大到一個國家的治理方略,小到一個人的處世之道, 都被一種十分簡單明瞭、通俗易懂甚至是接近於口語的語言呈現給讀者。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路篇》)就用寥寥數字向我們闡釋了治理國家的大道理:先立法,同時赦免一些有細小過錯的人,同時推舉能幹的人才。九個字便點明瞭從政治國的幾大要點:建立司法機構及司法制度,使國家一切有法可依;恩威並重,賞罰分明;廣納賢才,重用人才。看似極為簡單的幾點卻道出了治國的真諦。首先,法制是治國的根本,是其他一切制度的根基,這説明孔子注重“仁政”的同時也充分意識到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而“赦小過”則又充分體現了孔子的“仁愛”和“以人為本”的思想, 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孔子思想體系中“仁”與“法”的辯證性,即兩者都不是絕對適用的,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是以仁為主還是以法為主,從中我們也能看出孔子在治國方略上還是有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的。對人才的重視也再次證明了孔子以人為本、愛惜人才的思想。治理一個國家的政策方針就這樣被孔子以自己的方式看似漫不經心簡單明瞭的説出,實則包涵了孔子的深意和苦心以及他治國安邦的殷切期盼,可謂是言至簡而理至深。

而在更為具體的為人處世方面,孔子在《論語》中也給了我們很多金玉良言。比如“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篇》)這六個字字面意思十分淺顯,一看即知: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做)夥伴。這是在勸諫人們堅守道德,無論周圍有沒有理解自己的人。同時也是孔子在提醒自己即使周圍人不認同也要在道德的路上堅持走下去。從中我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他人的諄諄教導,也聽到了孔子對他自己道德操守的堅定呼喊。然而,從中我們也能看出當時社會中道德的缺失,正是因為“德之孤”才讓孔子深感憂慮,從而借“必有鄰”來為自己和那些所有正在孤獨地堅守着道德的人堅定信心。短短六個字,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道德道路上鬱郁獨行但又無比堅定的孔子以及當時那個世風日下、道德缺失的社會,可以説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沒有連篇累牘的長篇大論,也沒有艱澀難懂的深奧語言,《論語》選擇了用一種平易近人的簡單方式來告訴我們那些或大或小或深或淺的各種道理。這樣的平易近人在如今這個各種著作論文動輒以百萬計且語言都力求專業的時代早已十分罕見。當然,語錄體決定了《論語》的語言不會太書面太晦澀,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學習這種平易近人。畢竟寫文章的目的不過是闡釋道理表達和自己觀點,往往我們在追求篇幅和語言專業度的同時忽略了寫文章所應該達到的目的,而如果簡潔的語言和直白的語言能夠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那我們為什麼不在寫文章時努力做到刪繁就簡,將深奧的道理、艱澀的語言淺顯化、直白化呢?這一點也是我讀《論語》之後最深的感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