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6篇 《論語》啟迪我心——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1W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被譽為“儒家經典之首”。其包含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涵蓋了道德、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閲讀《論語》能夠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論語讀後感6篇 《論語》啟迪我心——讀後感。

第1篇

母親告訴我,十三歲之前是人記憶最好的時候,因此,我一向堅持誦讀經典。四年級的時候,我背完了《論語》上冊,班上進行“國學經典”考查時,我總是高高地舉起手用心回答問題。每次我背誦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師讓我講解意思的時候,我卻很多都不知道,於是便下定決心要好好看看《論語》的譯文。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論語譯註》上冊,書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釋,閲讀這本書能夠一邊複習原文,一邊明白每句話的意思,這使我收穫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學而第一”,這是《論語》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關於“領悟”主題的對話討論,不僅僅讓我學習並領悟了“如何領悟”,還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學生,他最大的特點是有一雙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眼睛,經常提出孔子的優點,並心向孔子領悟。其為人處世也深得孔子的讚賞。

曾子,姓曾名參,也是孔子的學生,他説“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他的領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會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了心呢?與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都複習了呢?”

子禽,姓陳名亢,孔子的學生之一,他的特點是十分好問,遇到什麼小問題也要請教孔子,因此進步總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識淵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無數,同學們又稱他為“聖人”和“師仙”。在學生有困難時他總是樂於幫忙併耐心講解。他那麼博學卻始終持續謙虛,很善於從別人身上領悟,人們誇他他也從不驕傲。他總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説“如果三個人走在一齊,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的長處去領悟,以他的短處為自我改正的參照。”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懂得了:要善於發現並領悟別人的優點,就算有天大的學問,也要像孔子那樣謙遜好學。

有子懂得欣賞他人,曾子堅持每日三省,子禽總是勤學好問,孔子更是善於以他人為師,這些都是我領悟的好榜樣。以後我還要進一步研讀《論語》,做一個有思想、有學問;愛反省、善領悟;不驕傲、不自滿;懂禮貌、又孝順,擁有完美品德和更多學識的真正優秀的人。

論語讀後感6篇 《論語》啟迪我心——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早就在報紙、電視中瞭解到于丹的《論語心得》如何如何了得,於是一直盼望能讀到這本書。拿到書,便迫不及待地讀,一口氣就將它讀完了。

事實上,那天我讀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前,因為種種原因我心裏有些不爽,然而於丹的《論語心得》如同一碗心靈的雞湯,讓我迷茫的心漸漸趨於平靜……于丹的心得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和諧,什麼是無畏。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我聆聽孔子,心通孔子,神交孔子,我突然間感悟了生命的意義。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因而,不能不令我歎服——沒有有淵博的文化作為基礎,沒有博大的氣度作為支撐,不可能有這樣理性、深刻的見解!正如於丹教授説的:境界有大小。

“小人的特點是你很容易取悦他,但是你很難與他相處。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比如説你給他施一點小恩小惠,幫他一個小忙,甚至你請他喝一頓酒,這個人就會很高興了。即便你取悦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義的,是不正當的,他也還是會很高興。但這樣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萬不要以為取得了他一時的歡心,他以後就會非常忠誠地一路給你開綠燈,雖然你費了很多力氣,花了很多錢財,打通了關節,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時候,他不會根據你的才幹給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責備,覺得你這兒也不夠格,那兒也不達標,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費。他會想法刁難你,讓你覺得很尷尬。所以這樣的人你很難與他相處。”

當你如此透徹地看清“小人”的嘴臉,還有什麼可以多説?還有什麼值得計較?——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心得帶給人的美麗!

當然,書是死的,人是活的,《論語》固然要看,但重在實行。孔子塑造了中國人的特性和行為準則,昭示了禮樂調和的人生境界。人之為人的奧祕皆在於此。用心去讀,用力實踐,《論語》才有價值,否則就只是滑稽的裝飾。

於是我又想,要把于丹心得給予我的許多人生的道理,融入自己的生命裏。

第3篇

從古至今,有許多的經典名著,這些經典名著凝結了古人的智慧和結晶,都給我們不同的感悟和啟迪,我們能從書中學到很多的做人道理,同時這些書也在影響着我們,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論語》中説到的“禮之用和為貴”。

説到“和”,有句民諺説的好:“家和萬事興。”不光是家,我們的校園、生活、社會也是如此,萬事以和為貴,所以“和”是很重要的。

和就像一顆種子,需要我們用真心來灌溉,用寬容來施肥,用微笑來孕育,只有這樣方能開出美麗的和諧之花。

和大到世界,小到家庭,我們都想要有個和睦的家庭,和諧的社會,和諧的國家。

但怎樣才能做到和諧呢?和諧我們可以先從家庭做起!在家裏我們不要亂髮脾氣,家,是我們的避風港,父母之間多一份理解,兄妹間多一份寬容便會讓家庭和諧。

在學校同學之間應該互相謙讓,不能為了一點點小事情而斤斤計較,彼此友善些,便會讓班級和諧。

在社會人與人之間多一些關愛與寬容,人們的關係就會和諧。

我記得曾經在一輛公交車上,由於擁擠,一個年輕人不小心踩到了另一個年輕人的腳。沒等那個被踩的人説話,那個年輕人就馬上説:“對不起,對不起,不小心踩到了你的腳。”另一個本來有點生氣的,也不好意思生氣了。只好笑了笑,説:“不要緊,這公交車這麼擁擠,踩到腳也是在所難免的事兒。”兩個都淡淡地相視一笑。設想如果被踩到腳的那個年輕人大發雷霆,而另一個也不道歉,估計戰爭馬上就會爆發了。

人與人之間多些理解與包容,就會少些誤解與摩擦,就會帶給彼此更大的快樂。

再比如撿起地上的.垃圾,扶起摔倒的小孩或者給一個需要的人讓座,這都是我們生活當中的和諧。

我曾經在上學的路上,幫助我們小區的老人拿過東西,也曾經扶起過摔倒的小孩,而他們也都會感激着向我道謝。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時就像公益廣告所説的,每個人都跨出一小步,那我們的社會就會跨進一大步。

朋友們,從我做起,只有人人都以和為貴,我們的社會肯定會變得更加安定美麗。

第4篇

這周繼續看《孔子》,我覺得相對於讀《論語譯註》那簡短而又不知深意的古文,似乎更具影響力,因為讀那些古文時,對於一些詞的釋義或解釋總不能恰到好處,當自己不懂時,就會忍不住看翻譯,之後暗示心理會告訴自己:原來這話是這意思,所以並不會有太多思考。

而當我們看的時候,首先,視覺上會形成一個識記過程,印象更深刻。且透過鏡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一個社會背景,看到孔子在什麼境況下説的話,而非籠統地去背,這種學習方式更是寓學於樂!

我看到孔子對禮的追求,對道德的堅守,劇中他在去季孫家赴宴路上,一直在做着同樣的動作,似乎是一種禮節,但路上的人卻總是對他的行為有些不解,可孔子似乎覺得“我走我的路,讓別人説去吧!”到門口後,陽虎並未讓他進去,此時孔子説:“季孫此舉是違背了禮的,因為他用了天子才能享有的八佾,八珍。”可陽虎並未在意,放狗咬孔子。他回家後,對他哥哥説:“人不能只為了口飯活着,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可見他對禮的崇尚,重視,孟孫恰巧拜訪他,他頓時慌亂説要以禮相見,整理裝束,並自將草蓆放在正南方向,以示尊重。

我們可能會想孔子既是教育家,又是聖人,他對禮節如此崇尚,他的思想又是我們民族的精神食糧,我們為什麼不一直繼承禮,而要去簡化禮節不去效法孔子呢?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思想對現代的我們來説有些封建,是舊俗,但我們不能否認孔子在歷史上的影響,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他是的的'確確的教育家。他對於學習六藝的堅持是我們所需要的品質。

又回到君子謀道不謀食上,以我們今天來看,很多讀書人,包括大學教授和科研工作者他也許有時還沒有明星一部電視劇收入高。但他們為什麼會選擇這種高難度職業呢?這時,孔子這句話便很好的得到論證了,學者是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他們沒有把心思放在祿和食上,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都説職業沒有高低貴賤,可若此時讓我們去掃大街了,我想我內心也會極其抗拒。若只謀食,只要靠勤勞的一雙總會活自己,但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肯定不是為了餬口。所以我想告訴自己,讓自己把目光放得長遠一點不要,不要貪圖物質享受,而要從學習找生命真正的意義。(李如男)

第5篇

喜歡萊蒙托夫的一首詩:“一條船,孤獨地航行技術在海上,它既不可以尋求一個幸福,也不逃避生活幸福,只是我們向前進行航行,底下是沉靜碧藍的大海,而頭頂,是金色的太陽。”

我,願做這隻孤獨的小船,帶着碧波盪漾在寧靜的大海里,奉承着,駛向前方,感受着陽光的温暖。

高中時期,使人成熟,使人感性,使人感性。我們不再是無知的孩子,我們學會了獨處,學會了與自己相處,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解決問題。我們接觸到更多的世俗智慧,體驗到更多的人性温暖,心靈更加成熟。回想起我以前每天都在想的事情,真有趣。一個頑皮的孩子,他從來沒有經歷過生活,死亡,悲傷,或者分離,他每天都在自己製造的悲傷情境中度過,擔心各種各樣的事情,現在看起來像是無病呻吟,自憐的笑話。現在我們更珍惜寶貴的生命,更瞭解那些不冷不熱的人,我想,這不是虛偽,而是更熱情地與世界相處。

今天,我們,從來沒有一個人的損失。我們慢慢沉醉於一個人的世界,寫作學會了面對喧囂後的寒冷,學會忍受孤獨與寂寞,像鳥兒一樣孤獨的小船,像海深,騎兵冰,波瀾不驚的心臟,但它藴藏着巨大的.能源。

如今的我們,再也不是沒有了對人情冷暖的過多傷感。我們可以慢慢習慣於客套和僵硬,卻仍保持自己那顆温暖的心,用真心對待學生每一個問題值得企業付出的朋友,用温暖的心去認知發展社會,感悟生活世界,將那些工作瑣碎、無所謂、負面的東西進行過濾。

今天,我們為偉大的生活更加感激,珍惜你的生活,嚮往更多的未知世界的日子。隨着時間的推移,看着生老病死在我們身邊,我們不禁移動到生命的神奇,感受生命的脆弱。所以,我們正在努力,試圖讓自己的生命沒有遺憾。我們是嚮往,嚮往未知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併為奇觀的世界無限的嚮往。

花開花落,雲捲雲舒,自然在不停進行運轉,生命在中國不停消逝,我們也在不停發展成長。被歲月拔節,我們學會了學生感恩,學會了一種淡然,學會了他們懷着這樣一顆敬畏法律天地、敬畏人民生命的心,在這個迷濛慌亂的時代裏,為自己的未來經濟奔騰!

第6篇

孔子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那麼,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遊刃有餘,不感到疲倦。

我認為,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學而不厭”,為什麼呢?

其一,我們都知道,現在知識的數量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遞增着,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能總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讓你那一桶水長流長新,不能讓它成為死水,那就必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智慧,只有不斷學習,也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假如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很無奈的事情,厭倦在所難免,又怎能學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學而不厭”是否也有這層含義。只有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作生命的必須,你就會心甘情願地學習,主動地學習,並且能在學習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

其三,學習還應該掌握好的方法。會學習的人總是能在較短的時間裏獲得大量的知識,而不會學習的人則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收效甚微,尤其是現在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有許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信息,並且獲得信息後又能及時進行整合加工,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了。

其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希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教師要“學而不厭”。“身教重於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於學習、善於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養成善學善思的習慣,要是教師厭倦了學習,學生又怎會熱愛學習?

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師才能“誨人不倦”。沒有前面“學”的基礎,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誨”,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藴,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有趣味、沒有創新了,這樣的“誨”自然也不會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隻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更不會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了,這樣的“誨”甚至可能會誤人子弟、害了學生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