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觀後感7篇 暗夜瞭望:《黑暗》觸動靈魂

來源:巧巧簡歷站 9.44K

《黑暗觀後感》是一部充滿懸疑與探索的電影,引人入勝的劇情深深震撼着觀眾的心靈。影片通過細膩的畫面和巧妙的剪輯,以及出色的演員表現,將黑暗的力量與人性的邊界交織在一起。觀影后,人們或許會產生對人性深層的思考,這使得《黑暗觀後感》成為一部令人銷魂迷戀的電影之選。

黑暗觀後感7篇 暗夜瞭望:《黑暗》觸動靈魂

第1篇

影片《暗黑中的舞者》,能夠説是自好萊塢成功塑造《雨中曲》這一經典歌舞片之後的又一成功之作。而兩個影片中,兩種舞蹈也向觀眾展示了現代舞蹈的發展,並透過對一個熱愛舞蹈的平民的刻畫,表現她對舞蹈的感情,刻畫出舞蹈這一逐漸走向平民,走向更人性更生活化的的藝術。

從故事劇情上看,《雨中曲》是平和發展的,而《暗黑中的舞者》則是提取每一個生活細節中的藝術,用舞蹈與暗藏的節拍表現出來。這也讓觀眾看到了現代藝術的發展方向——更少受到政府或者傳統理性的約束,向以前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向探索。也像各領域的藝術一樣,逐漸豐富並體現不一樣的好處,在其中收穫不一樣的效果。

無聲節拍,內心節拍。影片的每一個帶有節奏的情節都被導演捕捉,並由女主人公用不專業的舞姿,跳出影片的旋律,跳出心中的感覺,跳出觀眾心中的旋律。每一個動作都用平凡的動作、平凡的唱功、平凡的事件,用舞蹈展現出來,與《雨中曲》中的舞蹈不一樣,《暗黑中的舞者》的動作更加形象,雖然從視覺美感看來,《雨中曲》似乎更勝一籌,但是《暗黑中的舞者》的舞蹈從資料表現上看,更是在敍述主人公的內心。隨着節拍,爆發出發達國家被壓迫者的吼聲。而影片的每一個惡性事件發生之後的舞蹈,更是向觀眾展示了女主人公對完美生活的嚮往,以此帶給觀眾震撼和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也帶給觀眾反思。

生活化的舞蹈。前面説過,《暗黑中的舞者》在生活中,提取每一個細節,用舞蹈展現出來。在影片中,觀眾能夠看到主人公在家裏,在鐵路上,在工廠裏,當意識到什麼節拍的時候,主人公會合着節拍,邊唱邊跳。動作並不專業,並沒有刻意的設計,但是她卻比平常舞蹈所展示出來的內涵更多,更貼切,也更易讓人們理解。從這方面,我們也看出了舞蹈的變化——由只有少數人跳的專業舞蹈,變成了生活化的,更多在意人內心的舞蹈。

舞蹈演繹生活。《暗黑中的舞者》的劇情圍繞女主人公悲涼的身世進行,在故事的敍述中,結合着舞蹈,用不一樣的手法向觀眾展示內心世界。隨着人類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人性化,這一思想也融入藝術中,現代舞就是很好的例子。芭蕾舞用舞蹈講述一個故事,民舞展現一個個人物,現代舞展現內心,誇大表現。但我們卻從《暗黑中的舞者》簡單的動作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她的故事,她的痛苦,她的堅韌,猶如在看一個紀錄片電影,只是這是用舞蹈,在電影中合着節拍、旋律,帶給觀眾一陣陣的震撼與心靈的衝擊。

藝術來源於生活,我們需要體會,在體會後用我們的肢體把我們的理解,展現給自我,展現給觀眾,展現給社會。

最近,看了不少殘酷的電影,但是都不如這部《黑暗中的舞者》更為殘酷,在悲劇性的故事中,總會有戛然而止的生命,這次,是塞爾瑪,一個幾近失明的普通移民。影片很殘酷,講述的是一個殘酷的故事,拍攝上現實場景用的是很紀實片的手法,塞爾瑪幻想的載歌載舞的場面又拍的很幻象,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一出幻境,就等着塞爾瑪殘酷的被喚醒。這是那種如果在影院觀看,看後大家一定會默默離場的電影,就如我雖然不是在影院觀看,但是,影片結束後,我仍然怔怔的對着屏幕。

這部影片最讓我覺得悲劇的地方是,在其中,我找不出一個“惡人”,找不出一個可以讓我發泄失望,憤怒情感的對象,只能靜靜的品味這份現實的殘酷,在塞爾瑪被絞死的那一刻,為一個無辜逝去的生命和她留下的命運未卜的孩子黯然神傷。誰是我可以譴責的惡人,是那個直接導致塞爾瑪“犯罪”的警官比爾嗎?可是,在影片開始他也是一個多麼善良的人,他與妻子給塞爾瑪提供住處,照顧她的孩子,為孩子買下一輛自行車作為生日禮物。他也顯得那麼可憐,那麼無助,作為一個男人,為無法掙到可以滿足妻子生活的錢而痛苦。所以,我相信他偷走塞爾瑪的錢不是一個惡人的罪行,而是在一陣絕望中,一個弱者試圖去傷害一個更加弱小的人的殘酷的自然反應。甚至當塞爾瑪找他要回那筆錢時,他也表現的是無助的懇求,而後他侮蔑塞爾瑪偷盜顯然是一種衝動下的行為,以至於塞爾瑪也在驚惶失措的衝動與絕望中,使得這個令我既憐之又恨之的警察失去了生命。

那麼是比爾那花錢無度的妻子嗎?顯然,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對更舒適生活的嚮往也似乎無可指摘,何況她起初也表現的那麼善良,讓人無法對她有絲毫怪罪。其他人就更無法歸罪,那個法庭上咄咄逼人的律師?在我們知道了塞爾瑪的不幸的前提下,我們會對她充滿無限同情,而對那個對塞爾瑪一問到底的律師有些反感,可是,他只是履行他的責任,更別提塞爾瑪漏洞百出的説辭使得她的獲罪看起來那麼“自然”。而那拖延她的樂團導演也只是在盡一個公民的責任,那些冷冰冰的行刑者們雖然顯得冷酷,但也沒有做錯什麼。那麼,誰造成了這一切?誰把一個柔弱善良的女子推入了絕境?或許,我只能説是社會了,可是這個過於抽象的“責任人”無法令人釋懷,只能令塞爾瑪的死更添悲哀。

這部片子中,不少善良的人還是令人感到一絲温暖,如那個一直幫助塞爾瑪的凱西,那個深愛着塞爾瑪的傑夫,那個在獲知塞爾瑪死緩獲批後和她相擁而泣的女獄警。但是這些人物和這些温馨的點滴結合塞爾瑪的悲劇更令人感歎,悲劇彷彿在無聲無息中漸漸降臨到了塞爾瑪身上,突然之間,一個喜愛歌劇,蹦蹦跳跳的善良女子就一下子滑落到絞刑架下,這樣的過程既突兀,又顯得那麼自然,加上記錄片般的拍攝效果,讓人感覺到它無比真實,真實的令人心痛。當最後一出塞爾瑪的幻覺歌劇中,她一步一步走向死刑室,唱着走向死刑室的步數,這組鏡頭令我印象深刻,心中竟也隨之數數,直到屏幕上,突然數到107步,那死亡的步數。最後那幕行刑的場面更是真實的令人恐懼,我頭一次看到了一出現代社會的絞刑過程,看到了那黑色的頭套,看到了為防止犯人站不起來而準備的支撐板,看到了死刑居然可以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更看到了一個人走向死亡時那種驚恐,剛開始,塞爾瑪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可是誰不是這樣。她只是一個柔弱的女子,為了治好孩子的病,讓他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孫子結婚長大,她從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來到了美國,她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她一直心存感激,但是她一直守住孩子有失明可能的祕密,以至於她甚至無法在孩子生日時給他買件生日禮物,顯得那麼不近情理。她玩命般的工作,默默的為孩子積攢着治療費,甚至清楚的記得那十美分,同時她又在心中懷着歌劇的夢想,從生活中的一切聲響中去發現音樂的美,即使她陷入失明帶來的黑暗,也仍在心中跳起黑暗中的舞蹈。

可以説,孩子和音樂就是她的生命,為了孩子,她甚至願意拋去翻案的機會,去犧牲自己。最後,當她得知孩子得到了治療時,她終於放心了,用音樂趨散對死亡的恐懼,在我正為她的歌聲深深吸引時,她腳下的踏板突然打開,一出悲劇的落幕也顯得那麼突然,那麼殘酷。

這部影片,我認為很好,但是我卻沒有以往那種看到好片要迫不及待推薦給好友看的衝動,因為它好,但是不“好看”,它沒有皆大歡喜的結局,也沒有渲染很多悲劇所特有的那種所謂的悲劇中“美”來。讓你看完了,突然像失去了什麼,我想是失去了對這個善良女子得到拯救的希望。和任何一部出現不幸者的影片一樣,在觀看過程中,我一直期待着轉機,當那個試圖為塞爾瑪翻案的律師出現的時候,我還以為接下來會是在一陣媒體的聲援中,塞爾瑪走出監獄。但是,很快因為不願將給孩子治病的錢付給律師,這一線曙光馬上破滅,那一刻,我不由的怪罪那個律師為什麼這麼冷酷,不是我們常常聽説的那種打抱不平的律師,這個時候,記者哪去了,街頭遊行哪去了?導演特里爾揭示了生活的最常態,最真實,卻讓我無法對他產生敬意,無法灑脱的説一句“這就是生活”。我想每個人都在心中懷有對美好生活,美好人性的期待,我不願這樣的期待被特里爾殘酷的擊碎,所以,看過這個黑暗中的舞者的故事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這部片子真的很好,但是,我不會去看第二遍。

黑暗觀後感7篇 暗夜瞭望:《黑暗》觸動靈魂 第2張

第2篇

?黑暗中的舞者》是丹麥傑出導演拉爾斯·馮·特里厄繼《破浪而出》、《白痴》後的“良心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據説拍攝這三部曲的靈感,來自一則他最喜歡的關於付出的童話故事。拉爾斯以這個自我犧牲奉獻的角色當範本,塑造了《黑暗中的舞者》裏堅強而樂觀的塞爾瑪的形象。

影片展現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華盛頓底層社會的一面。一開始的故事切入,就非常有技巧。不交代任何背景,直接來一段音樂劇的排練,慢慢地不經意地引入主人公視力極差的故事。那一段比爾跟女主角互相交代的劇情,在劇情上簡直是非常精巧,一下子就同時交代了兩件事情,對後面的故事有着完美的鋪墊。

至於完全不用腳架,而一直用手持,很顯然,這也是刻意為之,故意讓畫面不停地抖動,而有一種紀錄片的感覺,色調也是如此。幾乎從頭到尾,都讓我一直有一種這是紀錄片的感覺。只是反覆地插入的主人公的關於音樂劇的幻想,才讓我明白這是電影而不是紀錄片。

一直都還記得片中的最後一個鏡頭,刑場的幕布緩緩地拉上,塞爾瑪手中的黑框眼鏡也沉石一般掉落在地,碎裂且支離,宛如了斷的生命和終究可以隱去的哀傷與恐懼。而隨着黑框眼鏡“咯噔”落地的同時嘎然而止的是塞爾瑪的歌聲,那本來激昂但卻是絕望的歌聲也一同停滯了,於是壓抑很久的淚水很順暢地流下來,始終鬱結的壓抑、悲愴的情緒也得以在影像趨黑之後一點點地釋放……

這部影片講的故事並不獨特,同樣是一個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悲劇,它的特殊主要在於幻想與現實的完美結合,用一般的電影敍事來展現現實,而用熱鬧的歌舞劇來表現幻想,這樣的話就使得主題昭然若揭。從車間、鐵路旁、火車上,到排練場、法庭、監獄直到最後的刑場,七次歌舞的演出,正是塞爾瑪七次對生活、對生命的幻想,不僅承擔了敍述部分情節的任務,還將追求自由、光明以及人性和生命的主題一一展現。就這樣,影片在幻想與現實之間不停地跳躍,每一次幻想與現實的切換,由沉悶、陰鬱、舒緩的現實跳入急促、明亮、歡快的幻想,顏色由灰暗轉到明豔,光線也增加了亮度,只是因為現實和幻想是如此鮮明地對立着,也就成了黑暗與光明的兩個世界。塞爾瑪無法擺脱黑暗的現實生活,卻能在幻想中找到自己的希望和快樂,她是個“黑暗的舞者”。壓抑的情感與幻想的歌舞混雜着,調和出一種光明的、天堂裏流光異彩的顏色,這是生命的顏色。可她最後還是沒能擺脱命運的控制,她因為善良而走向了死亡……

影片中處處可見塞爾瑪對生命的熱愛,猶如舞者愛着她的舞步、她的音樂,換句話説,塞爾瑪近乎是以藝術家的方式愛着的。她總是甜美微笑着,即使遭遇失明或死刑;總是善解人意,心繫他人:得知比爾祕密時,她説“我告訴你一個祕密,你會好點嗎?”儘管生活拮据,她主動提出了加房租,或是在自己即將死亡之際考慮到的還是他人,她對傑夫説“如果你認為你受得了的話,我很歡迎你到時在場。”這既是她留戀美好生命,渴望友情愛情陪伴的真情流露,也是她時刻關懷他人,祈願讓他人心感安定幸福的體現。她總是賦予生活美好的色彩,工廠裏機器的聲音都變成了音樂。就如她在獄中唱到:“玫瑰花上的雨點、小貓咪的鬍鬚發亮的銅水壺和温暖的毛手套,用繩子紮好的棕白色紙包裝,這些都屬於我最喜歡的東西。”這就是她對生活純粹真誠的喜愛與滿足。

'我只想有個孩子'當你疑惑塞爾瑪明知道她的孩子也會遺傳她的眼疾時卻還堅持要這個孩子時,她是這樣説的。只為了將自己的母愛施展,她將一個孩子帶到了註定黑暗的世界,而她則受到了辛苦操勞大半輩子並付出了生命的懲罰。

我相信每一位看到這部電影片的觀眾都會被塞爾瑪這種偉大的母愛所動容。影片始終以一種平淡冷靜的語言講述着一個情節並不離奇的人生故事。紀錄片式的影像風格以及手提式的攝影手法給人身臨其境之感。簡單中包含着人類最普遍的情感與關懷,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故事中的主人公薩爾瑪,因為眼睛看不見,所以聽覺便尤為敏鋭,只要有聲音,只要有一絲細微的聲音,便會激起舞者心中的節奏,在黑暗中舞蹈,在自己的腦海中恣意旋轉踢踏。而不確定的,只存在於白日夢中的歌聲,終於在最後傾囊而出,像泊泊泉水,漸漸悦耳高昂直到刺激耳膜,然後,在最高點戛然而止。世界,又陷入寂靜,可怕的寂靜。

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展現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華盛頓底層社會的一面。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沙曼為了給患有家族遺傳疾病的兒子吉恩湊錢動手術而不分晝夜的辛苦勞作,在這過程中她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磨難以及最後的死亡,然而儘管現實殘酷,沙曼卻有她自己的信仰,就是對音樂的熱愛,音樂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在這部影片中,音樂、色彩以及運動鏡頭是其最大的亮點。下面我便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

首先,從整部影片來講,我認為音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影片序幕時以一種低沉壓抑悲傷的曲調而拉開,這便為整部影片的基調奠定了基礎,預示了故事的結局同時也讓觀眾最好了心理準備;第二部分便是影片中間部分非敍事鏡頭的音樂效果,根據故事的情節漸舒漸緩或是跌宕起伏,如第一次進入夢境時的歡快節奏,這體現了沙曼對希望的渴求和不放棄,現實雖然殘忍但沙曼可以以這種方式發泄,始終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勵自己跨過她面臨的這些磨難,同時這也是對她所熱愛的音樂和夢境的讚美,以及對現實的無可奈何。同樣第四次、第七次進入夢境時的節奏也表達了同樣的效果;第三部分是影片結尾時,沙曼的歌聲中摻雜了太多的無奈與辛酸以及頑強與勇氣,歌聲戛然而止,代表了沙曼的生命最終結束。除此之外,影片中也有許多安靜的時刻,最明顯的便是沙曼的沉默,這樣便自然地形成了有聲與無聲的對比,這也是無助與不安的象徵,更有利於塑造沙曼的特殊性格。

這部帶有音樂劇感覺的影片恰到好處的將音樂與其他元素相融合,最大限度的表達沙曼的心境,帶來感官上的刺激,引起觀眾內心的強烈感觸。

其次,這部影片中的色彩的運用也是可圈可點。在這部片子中,導演通過明顯的色彩差異,將敍事鏡頭與非敍事鏡頭區別開來。不難看出在敍事性鏡頭上主要是暗色系,如沙曼與男房東搶奪財產時以及法庭上對沙曼控訴時整個畫面都是灰色調的。從開始的暗紅色到電影即將結束沙曼被判死亡時的冷藍色都是暗色調的。即使影片前半部分沙曼充滿了希望,畫面以暖色調為主,但是也並不是完全鮮豔的暖色,也是帶有一定悲劇性質的。這也表現了主人公沙曼的情緒的變化,配合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最終體現的是現實的冰冷與嚴酷。然而在非敍事性鏡頭當中,畫面色彩無疑是豔麗的,對比極為強烈的,如第一次進入夢境時鮮豔的紅色、藍色等。

這樣的色彩運用表現了在沙曼想象的夢境世界中存在的虛幻與美好,充滿了樂趣與希望,與現實中的冷漠黑暗恰恰相反。因此可以説在這部影片中色彩與敍事、抒情、達意完美結合,準確的傳達了信息。

最後便是這部影片的最大的亮點,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的晃動鏡頭以及甩拍,使鏡頭不斷的晃動移動,這雖然讓觀眾在觀看時有些不舒服,但從另一個方面看這樣的處理帶來的是一種真實記錄的感覺,如在沙曼與男房東爭奪財物這個鏡頭等等,影片運用這樣的表現方式目的在於追求一種真實的感覺,同時也能夠表現主人公是個處於社會邊緣的人以及她不安穩的生活處境,有着特殊的畫面質感。另外,整部影片中大量的近景中近景以及特寫也運用的恰到好處,如在沙曼即將面臨死亡時對她眼部的大特寫等等,我們便很容易從中看到主人公此時此刻的內心世界,沙曼雖然內心充斥着恐懼,但從她的眼神中也可以看到她勇氣執拗以及對於自己選擇的不後悔,由此體現了母愛的偉大。因此可以説這部片子在細節上的特寫有力的突出了主題。當然角度與景別的配合也是不可忽視的,例如出場時近景仰拍舞台上的沙曼,表達了對沙曼這個人物的讚美與歌頌,又如在沙曼與男房東搶奪財產時對沙曼的仰拍以及對男房東的俯拍,分別表現了沙曼的勇氣,恐懼壓抑和近乎瘋狂的內心以及對男房東的瞧不起。

大量的仰拍與俯拍相結合有利於塑造人物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抒發一定的主觀情感。當然,影片中也有許多誇張的特殊角度的鏡頭,其目的也在於表現沙曼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性格的內心世界,這裏面有她對這個世界的強烈期望,也有她對黑暗的恐懼和在黑暗中的苦苦掙扎,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母親所迸發出來的頑強的力量。

難以逃過現實的壓迫,最終沙曼還是走向了死亡。隨着幕布的拉下,沙曼結束了生命,不能説沙曼是懼怕死亡的,她最後的歌聲只是對生命的留戀以及知道兒子手術成功後的釋然與解脱,她已盡了最大的力去愛她的兒子,同時也讓她生命中的唯一燭光一直亮着,她可以安心的離開這個世界了。不需要華麗的舞台,不需要美輪美奐的舞蹈,只需要有主人公那顆善良的充滿愛的心就足夠。

第3篇

?黑暗中的舞者》,一聽就是一種黑暗的世界,讓人感到黑暗的窒息。也許會有人認為在無盡的黑夜裏等待虛幻的黎明本就沒有任何好處,但這就是人類關於生命的執着和立於生活的信念。影片中有一種人類最普遍的情感與最温柔的情懷,感人至深,催人淚下——那是一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母愛。

女主角莎蔓的堅強的女性形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於家族的遺傳,莎蔓的眼疾越來越嚴重,甚至會失明。但是她毫無怨言,有條不紊地經營着自我的生活,在暗地裏為兒子攢錢,自我無時無刻把手裏剩下的錢藏起來,只為兒子的眼睛能夠好起來,徹底地擺脱眼疾。當艱苦的日子來臨的時候,她的臉上總是呈現出一種似笑非笑的笑容,她是多麼的平凡啊!她能夠安然的應對周圍的一切。

母愛是偉大的!我們從小時候開始就在享受着這份偉大的母愛,但是我們有時候會把媽媽的囑咐當成是刺耳的嘮叨聲,有時候會把媽媽的責罵當成是媽媽對我們不好……熟不知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媽媽對我們的愛啊!只是我們還理解得不夠透徹而已……母愛像一股清涼的風,在你有煩惱時,它會輕輕地撫慰着你的心;母愛像一顆甜甜的棒棒糖,在你不開心時,它會讓你得到應有的甜蜜;母愛像一個美麗的笑臉,在你遇到困難時,它會激勵着你,讓你勇往直前……

莎蔓對音樂有着濃厚的興趣,影片中莎蔓一向純真地活在自我臆造的音樂劇世界裏,在那裏她是踢踏舞大師的女兒,裙裾飛揚,歌聲歡暢。在音樂劇的奇妙世界裏她忘卻現實生活中工作的勞頓、失業的痛苦、法庭上的羞辱、監獄中的孤寂、臨刑前的恐懼,在音樂中她化解了一切現實中的磨難,享受着自我的理想世界。甚至在電影的最後一幕,莎蔓套着繩索被綁在絞刑支架上時,當明白兒子手術成功時她擺脱恐懼再一次高歌:“我從不孤單,這不是最後一首歌……”當歌聲戛然而止時,生命如風飄逝。同時莎蔓也是善良的,在即將上絞刑台時,在完成給兒子治病的夙願之後,她選取放下自我的生命捍衞死去的比爾的尊嚴。

第4篇

最近,看了不少殘酷的電影,但是都不如這部《黑暗中的舞者》更為殘酷,在悲劇性的故事中,總會有戛然而止的生命,這次,是塞爾瑪,一個幾近失明的普通移民。影片很殘酷,講述的是一個殘酷的故事,拍攝上現實場景用的是很紀實片的手法,塞爾瑪幻想的載歌載舞的場面又拍的很幻象,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一出幻境,就等着塞爾瑪殘酷的被喚醒。這是那種如果在影院觀看,看後大家一定會默默離場的電影,就如我雖然不是在影院觀看,但是,影片結束後,我仍然怔怔的對着屏幕。

這部影片最讓我覺得悲劇的地方是,在其中,我找不出一個“惡人”,找不出一個可以讓我發泄失望,憤怒情感的對象,只能靜靜的品味這份現實的殘酷,在塞爾瑪被絞死的那一刻,為一個無辜逝去的生命和她留下的命運未卜的孩子黯然神傷。誰是我可以譴責的惡人,是那個直接導致塞爾瑪“犯罪”的警官比爾嗎?可是,在影片開始他也是一個多麼善良的人,他與妻子給塞爾瑪提供住處,照顧她的孩子,為孩子買下一輛自行車作為生日禮物。他也顯得那麼可憐,那麼無助,作為一個男人,為無法掙到可以滿足妻子生活的錢而痛苦。所以,我相信他偷走塞爾瑪的錢不是一個惡人的罪行,而是在一陣絕望中,一個弱者試圖去傷害一個更加弱小的人的殘酷的自然反應。甚至當塞爾瑪找他要回那筆錢時,他也表現的是無助的懇求,而後他侮蔑塞爾瑪偷盜顯然是一種衝動下的行為,以至於塞爾瑪也在驚惶失措的衝動與絕望中,使得這個令我既憐之又恨之的警察失去了生命。那麼是比爾那花錢無度的妻子嗎?顯然,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對更舒適生活的嚮往也似乎無可指摘,何況她起初也表現的那麼善良,讓人無法對她有絲毫怪罪。其他人就更無法歸罪,那個法庭上咄咄逼人的律師?在我們知道了塞爾瑪的不幸的前提下,我們會對她充滿無限同情,而對那個對塞爾瑪一問到底的律師有些反感,可是,他只是履行他的責任,更別提塞爾瑪漏洞百出的説辭使得她的獲罪看起來那麼“自然”。而那拖延她的樂團導演也只是在盡一個公民的責任,那些冷冰冰的行刑者們雖然顯得冷酷,但也沒有做錯什麼。那麼,誰造成了這一切?誰把一個柔弱善良的女子推入了絕境?或許,我只能説是社會了,可是這個過於抽象的“責任人”無法令人釋懷,只能令塞爾瑪的死更添悲哀。

這部片子中,不少善良的人還是令人感到一絲温暖,如那個一直幫助塞爾瑪的凱西,那個深愛着塞爾瑪的傑夫,那個在獲知塞爾瑪死緩獲批後和她相擁而泣的女獄警。但是這些人物和這些温馨的點滴結合塞爾瑪的悲劇更令人感歎,悲劇彷彿在無聲無息中漸漸降臨到了塞爾瑪身上,突然之間,一個喜愛歌劇,蹦蹦跳跳的善良女子就一下子滑落到絞刑架下,這樣的過程既突兀,又顯得那麼自然,加上記錄片般的拍攝效果,讓人感覺到它無比真實,真實的令人心痛。當最後一出塞爾瑪的幻覺歌劇中,她一步一步走向死刑室,唱着走向死刑室的步數,這組鏡頭令我印象深刻,心中竟也隨之數數,直到屏幕上,突然數到107步,那死亡的步數。最後那幕行刑的場面更是真實的令人恐懼,我頭一次看到了一出現代社會的絞刑過程,看到了那黑色的頭套,看到了為防止犯人站不起來而準備的支撐板,看到了死刑居然可以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更看到了一個人走向死亡時那種驚恐,剛開始,塞爾瑪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可是誰不是這樣。她只是一個柔弱的女子,為了治好孩子的病,讓他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孫子結婚長大,她從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來到了美國,她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她一直心存感激,但是她一直守住孩子有失明可能的祕密,以至於她甚至無法在孩子生日時給他買件生日禮物,顯得那麼不近情理。她玩命般的工作,默默的為孩子積攢着治療費,甚至清楚的記得那十美分,同時她又在心中懷着歌劇的夢想,從生活中的一切聲響中去發現音樂的美,即使她陷入失明帶來的黑暗,也仍在心中跳起黑暗中的舞蹈。可以説,孩子和音樂就是她的生命,為了孩子,她甚至願意拋去翻案的機會,去犧牲自己。最後,當她得知孩子得到了治療時,她終於放心了,用音樂趨散對死亡的恐懼,在我正為她的歌聲深深吸引時,她腳下的踏板突然打開,一出悲劇的落幕也顯得那麼突然,那麼殘酷。

這部影片,我認為很好,但是我卻沒有以往那種看到好片要迫不及待推薦給好友看的衝動,因為它好,但是不“好看”,它沒有皆大歡喜的結局,也沒有渲染很多悲劇所特有的那種所謂的悲劇中“美”來。讓你看完了,突然像失去了什麼,我想是失去了對這個善良女子得到拯救的希望。和任何一部出現不幸者的影片一樣,在觀看過程中,我一直期待着轉機,當那個試圖為塞爾瑪翻案的律師出現的時候,我還以為接下來會是在一陣媒體的聲援中,塞爾瑪走出監獄。但是,很快因為不願將給孩子治病的錢付給律師,這一線曙光馬上破滅,那一刻,我不由的怪罪那個律師為什麼這麼冷酷,不是我們常常聽説的那種打抱不平的律師,這個時候,記者哪去了,街頭遊行哪去了?導演特里爾揭示了生活的最常態,最真實,卻讓我無法對他產生敬意,無法灑脱的説一句“這就是生活”。我想每個人都在心中懷有對美好生活,美好人性的期待,我不願這樣的期待被特里爾殘酷的擊碎,所以,看過這個黑暗中的舞者的故事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這部片子真的很好,但是,我不會去看第二遍。

第5篇

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並不是很喜歡看電影,尤其是太藝術的電影。這次去看這部電影大概緣於我在前一個博客裏寫過的一篇同名為《黑暗中的舞者》的文章吧。

可以説這是一部迄今為止,我唯一無法具體説出觀後感的影片,因為這之間夾雜着我太多矛盾的感情,有敬佩、有憐憫、有憤怒、也有感動。也許芳的形容比較貼切,那就是這絕對是一部讓你看時思緒幾近崩潰,看後心情又非常鬱悶的電影。

對於女主角,我確實有太多的不理解。不理解她為何能夠如此堅強地生活、如此樂觀地面對自己將瞎的事實但卻不能勇敢地在法庭上為自己的無辜做出最後的聲辯。或許這之中體現了她的善良,她的朋友義氣和她的從容淡定以及許許多多的作為一個女性而言難得的優秀品質。但是我卻還是忍不住想要罵她一句“真的好傻!”她的傻在於她在別人用極其卑鄙的手段和陰險的計謀傷害了她之後,卻依然那麼執着地要為那個卑鄙小人去保守一個會致她自己於死地的祕密。

對於女主角,我也確實有太多的感動。感動她對於音樂對於舞蹈的執着追求,感動她面對無望人生的堅強樂觀,但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她作為母親所表現出來的無私和偉大!

我常常在想,這個世上或許只有一種愛的力量是最為強大和永恆的,那就是母愛。母親們總是不求所報地為自己的子女爭取他們的幸福。我也常常在想,這個世上又有多少子女是可以真正體會到母親對他們的那份深沉的愛的呢?如果體會到了,那為何子女回報給父母的愛總遠比不上母親所給予她孩子的愛呢?覺得這或許是因為母親大多不會用語言告訴她的孩子她的愛,這一句“我愛你我可愛的孩子”似乎成了母親永遠難於逾越的鴻溝。這一溝讓木訥的孩子完全感受不到來自媽媽最深切的愛。所以我還是堅持認為,既然愛,那就要勇敢地説出口。

感覺心中有很多東西想傾吐一下,但是不明白該怎樣動筆,想起朋友那句“想表達什麼就直接表達出來”的文論,我還是慢慢地在灰白的頁面上打出了字。

有人説此刻的人活得太壓抑了,所以看電影、戲劇等便成了抒發、釋放感情的一種方式。我不明白是不是有這方面的原因,或者説不明白這方面的因素所佔的比重有多大,只是今晚我是實實在在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場,哭得走出圖書館的地下多功能廳時直低着頭不敢讓人瞧見那張淚跡斑斑的臉。

在黑壓壓的地下多功能廳裏,看着主人公耶莎曼以一個善良的弱小者的身份被生活、被社會的黑暗與作為人的渺小的無奈慢慢吞沒,及至慢慢地走上死刑台,旁觀者的心也慢慢地變得沉重了起來,變得困惑起來。為什麼那樣一個一心只想掙足錢為兒子治療家族遺傳的眼疾的母親、那樣一個一心只痴迷、追求着自我心中的音樂劇夢想的女人,不能好好地活着,不能享受着作為人而應當享受的人的權利與幸福?她辛辛苦苦、日夜工作攢錢有什麼錯?她用生命護住苦心為兒子積攢的手術費有什麼錯?如果真的有錯,那也是錯在不該生下帶有遺傳基因的孩子,但是,作為一個女人,“想把一個小嬰兒抱在懷裏”,又何錯之有?都説法理不外乎人情,但是為什麼這人情之網就不為她而開呢?人生於世,是為萬物主宰,但是,當比爾為了那筆錢而不惜出賣良心時,當律師因為無辜者沒有錢打官司而狠心置人命於不顧時,當社會的執法者因為條條闆闆的律令而不管那些真情切切的喊冤語時,究竟是物役於人,還是人役於物?這一個個的“不解”,隨着劇情的進展不斷地在心頭加重,直到我走出圖書館,回到明朗朗的宿舍。

本來以為觀後感之類的東西最佳者就應是抒發觀看之後最直接的心靈震動,而不是用生硬的文學評論術語來對其手法進行一次長篇探討,畢竟各種手法、技巧都是為到達前者這個目的服務的。但是當那些最直接的感情刺激慢慢消退後,我發現自我眼睛依然紅紅的臉竟然笑得這麼甜、這麼美,讓人有一種入畫的感覺。我明白這種莫大的快樂的緣由——因為享受了一場富有藝術內涵的文化盛宴。這部戲的亮點之一就是它沒有像很多作品一樣去磨合觀眾對真善美的追求這一正常的審美要求,而是異筆突起,將人生的最黑暗的一面以這樣一種方式展現,而且這種灰色面的展現也不一樣於很多的杯具,它讓人的眼淚不僅僅是為主人公的命運而流,也為人的命運而流,讓人能切切底底地感到一種生命的無奈、可悲甚至絕望。它將人的懦弱,人的渺小,人的善美很好地展此刻了人的面前。而為了到達這種目的,製作者也頗具匠心,把音樂劇很巧妙地融合在戲中,在人物身上,讓音樂來傳達人的內情緒感、人的生命追求,以及濃濃的母愛,同時也讓音樂來舒緩灰色的感情基調、舒緩緊張甚至有點讓人近於窒息的氣氛。這部戲能夠到達賺人眼淚、引人深思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也是因為音樂在劇中的巧妙利用,因為音樂昇華了主人公。相信看過這部戲的人都會對劇中那

種曠遠的歌聲、都會對主人公在音樂中那種陶醉的、幸福的笑忘懷不了吧。

?黑暗中的舞者》!我彷彿看見耶莎曼在漆黑的舞台上忘我的起舞,嘹亮而動情的歌聲在空曠的舞台上回蕩着,舞台中心那點光明慢慢地,慢慢地滲透開去,慢慢地將整個舞台的每一個角落照明。這個舞台,不僅僅是人的舞台,也是藝術的舞台!

瞭解我的人都明白我並不是很喜歡看電影,尤其是太藝術的電影。這次去看這部電影大概緣於我在前一個博客裏寫過的同名為《黑暗中的舞者》的文章吧。

能夠説這是一部迄今為止,我唯一無法具體説出觀後感的影片,因為這之間夾雜着我太多矛盾的感情,有敬佩、有憐憫、有憤怒、也有感動。也許芳的形容比較貼切,那就是這絕對是一部讓你看時思緒幾近崩潰,看後情緒又十分鬱悶的電影。

對於女主角,我確實有太多的不理解。不理解她為何能夠如此堅強地生活、如此樂觀地應對自我將瞎的事實但卻不能勇敢地在法庭上為自我的無辜做出最後的聲辯。或許這之中體現了她的善良,她的`朋友義氣和她的從容淡定以及許許多多的作為一個女性而言難得的優秀品質。但是我卻還是忍不住想要罵她一句“真的好傻!”她的傻在於她在別人用極其卑鄙的手段和陰險的計謀傷害了她之後,卻依然那麼執着地要為那個卑鄙小人去保守一個會致她自我於死地的祕密。

對於女主角,我也確實有太多的感動。感動她對於音樂對於舞蹈的執着追求,感動她應對無望人生的堅強樂觀,但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她作為母親所表現出來的無私和偉大!

我常常在想,這個世上或許只有一種愛的力量是最為強大和永恆的,那就是母愛。母親們總是不求所報地為自我的子女爭取他們的幸福。我也常常在想,這個世上又有多少子女是能夠真正體會到母親對他們的那份深沉的愛的呢?如果體會到了,那為何子女回報給父母的愛總遠比不上母親所給予她孩子的愛呢?覺得這或許是因為母親大多不會用語言告訴她的孩子她的愛,這一句“我愛你我可愛的孩子”似乎成了母親永遠難於逾越的鴻溝。這一溝讓木訥的孩子完全感受不到來自媽媽最深切的愛。所以我還是堅持認為,既然愛,那就要勇敢地説出口。

感覺心中有很多東西想傾吐一下,可是不知道該怎樣動筆,想起朋友那句“想表達什麼就直接表達出來”的文論,我還是慢慢地在灰白的頁面上打出了字。

有人説現在的人活得太壓抑了,所以看電影、戲劇等便成了抒發、釋放感情的一種方式。我不知道是不是有這方面的原因,或者説不知道這方面的因素所佔的比重有多大,只是今晚我是實實在在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場,哭得走出圖書館的地下多功能廳時直低着頭不敢讓人瞧見那張淚跡斑斑的臉。

在黑壓壓的地下多功能廳裏,看着主人公耶莎曼以一個善良的弱小者的身份被生活、被社會的黑暗與作為人的渺小的無奈慢慢吞沒,及至慢慢地走上死刑台,旁觀者的心也慢慢地變得沉重了起來,變得困惑起來。為什麼那樣一個一心只想掙足錢為兒子治療家族遺傳的眼疾的母親、那樣一個一心只痴迷、追求着自己心中的音樂劇夢想的女人,不能好好地活着,不能享受着作為人而應當享受的人的權利與幸福?她辛辛苦苦、日夜工作攢錢有什麼錯?她用生命護住苦心為兒子積攢的手術費有什麼錯?如果真的有錯,那也是錯在不該生下帶有遺傳基因的孩子,可是,作為一個女人,“想把一個小嬰兒抱在懷裏”,又何錯之有?都説法理不外乎人情,可是為什麼這人情之網就不為她而開呢?人生於世,是為萬物主宰,可是,當比爾為了那筆錢而不惜出賣良心時,當律師因為無辜者沒有錢打官司而狠心置人命於不顧時,當社會的執法者因為條條闆闆的律令而不管那些真情切切的喊冤語時,究竟是物役於人,還是人役於物?這一個個的“不解”,隨着劇情的進展不斷地在心頭加重,直到我走出圖書館,回到明朗朗的宿舍。

本來以為觀後感之類的東西最佳者應該是抒發觀看之後最直接的心靈震動,而不是用生硬的文學評論術語來對其手法進行一次長篇探討,畢竟各種手法、技巧都是為達到前者這個目的服務的。但是當那些最直接的感情刺激慢慢消退後,我發現自己眼睛依然紅紅的臉竟然笑得這麼甜、這麼美,讓人有一種入畫的感覺。我知道這種莫大的快樂的緣由——因為享受了一場富有藝術內涵的文化盛宴。這部戲的亮點之一就是它沒有像很多作品一樣去磨合觀眾對真善美的追求這一正常的審美要求,而是異筆突起,將人生的最黑暗的一面以這樣一種方式展現,而且這種灰色面的展現也不同於很多的悲劇,它讓人的眼淚不僅是為主人公的命運而流,也為人的命運而流,讓人能切切底底地感到一種生命的無奈、可悲甚至絕望。它將人的懦弱,人的渺小,人的善美很好地展現在了人的面前。而為了達到這種目的,製作者也頗具匠心,把音樂劇很巧妙地融合在戲中,在人物身上,讓音樂來傳達人的內心情感、人的生命追求,以及濃濃的母愛,同時也讓音樂來舒緩灰色的感情基調、舒緩緊張甚至有點讓人近於窒息的氣氛。這部戲能夠達到賺人眼淚、引人深思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也是因為音樂在劇中的巧妙利用,因為音樂昇華了主人公。相信看過這部戲的人都會對劇中那種曠遠的歌聲、都會對主人公在音樂中那種陶醉的、幸福的笑忘懷不了吧。

?黑暗中的舞者》!我彷彿看見耶莎曼在漆黑的舞台上忘我的起舞,嘹亮而動情的歌聲在空曠的舞台上回蕩着,舞台中心那點光明慢慢地,慢慢地滲透開去,慢慢地將整個舞台的每一個角落照明。這個舞台,不僅是人的舞台,也是藝術的舞台!

第6篇

?黑暗中的舞者》,一聽就是一種黑暗的世界,讓人感到黑暗的窒息。()也許會有人認為在無盡的黑夜裏等待虛幻的黎明本就沒有任何好處,但這就是人類關於生命的執着和立於生活的信念。影片中有一種人類最普遍的情感與最温柔的情懷,感人至深,催人淚下——那是一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母愛。

女主角莎蔓的堅強的女性形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於家族的`遺傳,莎蔓的眼疾越來越嚴重,甚至會失明。但是她毫無怨言,有條不紊地經營着自我的生活,在暗地裏為兒子攢錢,自我無時無刻把手裏剩下的錢藏起來,只為兒子的眼睛能夠好起來,徹底地擺脱眼疾。當艱苦的日子來臨的時候,她的臉上總是呈現出一種似笑非笑的笑容,她是多麼的平凡啊!她能夠安然的應對周圍的一切。

母愛是偉大的!我們從小時候開始就在享受着這份偉大的母愛,但是我們有時候會把媽媽的囑咐當成是刺耳的嘮叨聲,有時候會把媽媽的責罵當成是媽媽對我們不好……熟不知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媽媽對我們的愛啊!只是我們還理解得不夠透徹而已……母愛像一股清涼的風,在你有煩惱時,它會輕輕地撫慰着你的心;母愛像一顆甜甜的棒棒糖,在你不開心時,它會讓你得到應有的甜蜜;母愛像一個美麗的笑臉,在你遇到困難時,它會激勵着你,讓你勇往直前……

莎蔓對音樂有着濃厚的興趣,影片中莎蔓一向純真地活在自我臆造的音樂劇世界裏,在那裏她是踢踏舞大師的女兒,裙裾飛揚,歌聲歡暢。在音樂劇的奇妙世界裏她忘卻現實生活中工作的勞頓、失業的痛苦、法庭上的羞辱、監獄中的孤寂、臨刑前的恐懼,在音樂中她化解了一切現實中的磨難,享受着自我的理想世界。甚至在電影的最後一幕,莎蔓套着繩索被綁在絞刑支架上時,當明白兒子手術成功時她擺脱恐懼再一次高歌:“我從不孤單,這不是最後一首歌……”當歌聲戛然而止時,生命如風飄逝。同時莎蔓也是善良的,在即將上絞刑台時,在完成給兒子治病的夙願之後,她選取放下自我的生命捍衞死去的比爾的尊嚴。

第7篇

?黑暗中的舞者》從片子一開始就表現出與眾不一樣,即以一卷長達3分鐘的白色畫布為開始,慢慢地畫布中有細微斑點躍然其上,長號聲恰到好處地響起,悠悠聲讓人更加莫名,也讓人覺得有點心慌,因為不明白這樣的開頭將帶來什麼樣的人生。當觀眾還在想像這鏡頭是什麼意思的時候,色彩開始緩緩變化了,從一片白茫茫上萌發的點點綠意,到變形的眼鏡,到路邊飄落的黃葉……它的變化一刻不停,即使我們沒有發現。

影片中,音樂部分幾乎是由主人公用自我的歌聲來完成的,這樣一部音樂片不一樣於大多數的音樂歌舞片,它沒有漂亮的演員面孔,沒有抒情的音樂旋律,更別談豪華的場面和美輪美奐的舞蹈。它只是主人公一個人在盡情地歌唱,唱黑暗的世界中自我小小的卑微的幻想,唱自我終將埋葬在黑暗的世界裏。主人公只是一個人在盡情地歌唱,儘可能地完成生命的絕唱。在她眼中,世界同舞蹈與音樂是一體的,在轟鳴的機器節奏中起舞,在火車的奔馳中起舞,在莊嚴的法庭中起舞,在無情的斷頭台上起舞……起舞是自由的符號,是對命運壓迫的反抗,正像它的電影海報中向人們訴説的那樣:在這個世界的陰影裏,她憑着舞蹈找到了冥冥中的生命之光。

主人公左躲右閃着每一天的不幸,但生活並沒有因為她的善良而出現奇蹟,黑暗的世界最終埋沒了她倔強的身姿。影片最後,主人公即使在被判絞刑的法庭上,也沒有説出事實的真相為自我辯護,她依舊信守與比爾共同許下的“沉默是金”的諾言。在完成給兒子治病的夙願之後,塞爾瑪選取放下自我的生命捍衞死去的比爾的尊嚴。可應對死亡時,她也會因害怕哭得一塌糊塗,哭得異常醜陋。當有可能洗脱罪名但要以兒子的眼科手術為代價時,她還是固執地讓人絞死了。讓人難過的是當純真與粗鄙的生活遭遇時,總是個性容易破碎。

是啊,從開頭到結束,一切都在不停地變化着,沒有商量的餘地,沒有預知。公平與無知肆無忌憚無所不在,卻又理所當然。畫面在變,如同我們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變化着,計劃中的與預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與扭轉乾坤的,不關痛癢的與生死攸關的……都在一刻不停地發生着。不管你理解還是拒絕,歡迎還是規避,一切都有可能發生,一切都可能存在期望和失望。

那既是這樣,就盡情地不要有所顧忌地舞動吧,在黑暗中舞動自我的靈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