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讀後感12篇 教育的衝擊:讀後總結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3W

教育讀後感是指通過閲讀教育類書籍或文章後產生的思考、感悟和啟發。它不僅是對所讀材料的理解和解讀,更是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思考與反思。通過撰寫教育讀後感,我們可以深入探索教育的本質,發現教育背後的智慧,併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思想支持。

關於教育讀後感12篇 教育的衝擊:讀後總結

第1篇

家庭教育這本書比較全面系統的闡述了,家長怎樣和學校老師在教育好孩子的事情上,觀點和方法説的非常全面而實在,幫助家長怎樣在教育孩子的各個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從第一章的瞭解認識你的孩子到記錄孩子的成長足跡,對我來説是幫助非常大的,以前總是認為上學有學校老師管理教育就行了,做為家長給孩子創造一個合理學習環境就行了,只要學習好聽話就行了。這本書提出了家長決不能僅按着自然法則扮演家長的角色,而應該時刻以一種教育的心態關心孩子的成長,很震撼也的確如此。

六年級這個時期正如書中所説,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學習產生了極大影響。在學校老師正規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下,得到了全面系統的發展,學習的自我意識、組織性、紀律性,也得到了提高。在學習方面由於知識學習廣泛了,學習開展變得自覺,也有條理一些了,能夠及時的把作業寫完,並幫助家長做一些家務事,喜歡看一些課外書,隨着學習的能力增強,正確的學習方法就非常重要了,幫助孩子掌握好學習方法,總結學習規律,尤其是培養孩子記憶力方

面,只有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徹,只有在理解的參與下進行記憶,記憶才會牢固,讓孩子多背一些好的文章,尤其是一些千古美文,或中外名著的片段,讀好語文書,認真寫字,多看書報,擴大閲讀面,讓孩子多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尋找寫作題材,培養好孩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要讓孩子精力集中,講究效率。

這一個學期學習就不夠集中,一會看電視,一會吃東西,玩玩做做,有時看到思想總也集中不起來,一個小時的作業,三個小時也做不完,而且還很馬虎粗心大意,從數學的幾個試圈來看,好多都是在一二題時就做錯很多,檢查一看並不是不會,就是粗心,不是少寫一位,就是少一個符號,以前我不在意,因為孩子不是不懂不會,就是粗心點,家庭教育這本書提醒了我,粗心大意的.毛病是學習方面一個很大的壞毛病,不但會影響學習成績,長大後也會影響工作質量,應該很好的培養孩子的細心、認真、縝密細緻的好習慣,所以家庭教育這本書,非常好,比較深刻細緻的彌補了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不足。

關於教育讀後感12篇 教育的衝擊:讀後總結 第2張

第2篇

第一次翻開《趙忠心談家庭教育》這本書時,憑感覺認為它只是本普通的教育叢書,僅此而已。可仔細閲讀之後,我卻汗顏了,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家庭教育類書籍。為我們做家長的指引了一條怎麼教育好孩子的光明之路,從此幫助孩子在各方面能健康成長有了明確的方向。

這本書籍的文章所涉及的問題十分廣泛,從內容上説,有胎教問題、智力開發問題,有文化學校問題,有良好行為習慣的訓練和培養,有道德品質教育問題,有家長和子女的關係問題,有家長的修養問題,有教育方法和教育藝術問題,也有教育思想觀念問題等等。從教育對象的年齡跨度上説,從孩子尚未出生,學齡前兒童,中國小學生,直到成年子女。

書中例舉了古今中外很多家庭教育的事例,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對我啟發很大。我們的孩子各不相同,書中的事例應該因人而異地去效仿,其實最重要的是在每個故事的背後都隱藏着一個道理,圍繞着這個道理可以用許多方法來達到相同的結果。我被書中一個個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感動着、學習着。

當今社會,多少父母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傾注了半生心血,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指望孩子成龍成鳳,但怎樣才能讓孩子“出人頭地”,也就給當父母的提出了一個怎樣教育的問題。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親情的紐帶,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幫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應該盡好教育子女的責任與義務,當好孩子的首任老師。讀《家長的革命》的家庭教育論文淺談家庭教育的不足淺談家庭教育的方法。

第3篇

首先談談“因材施教”的問題。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常常會面對班裏許多令人頭疼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的學生,老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呢?很多教師都從學生身上找原因,什麼不知道學習了,腦子笨了,家長不配合等等;從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從教師的角度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也就是缺乏“因材施教”。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因材施教”,教師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緻的瞭解,如學生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並且要運用到實際課堂中去,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 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

在閲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他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

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我平時不應該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

其次,“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裏認可了“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蘇霍姆林斯基給一位後進生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閲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後來,這位學生的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併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教育為她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也從中得到啟發,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注重訓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

另外,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它字裏行間洋溢出來的對學生的那種人性化的尊重與熱愛。與現實生活中我們整天對待學生冷冰冰的態度鮮明的對比,也讓我反思。

第4篇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師與學生應該建立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使自己在教師職業道德、教師教學行為、教師教育教學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認識,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最近閲讀了前蘇聯着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着作《給教師的建議》受益匪淺,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

在他的第二十八條建議裏,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勞動,而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繫起來去考慮。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這一條建議。在這條建議中,他不僅強調閲讀,而且將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説,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於鍛鍊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這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擇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考慮這樣去做。像他説的那些設計製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願意去做呢?特別是農業勞動,他説,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啟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一。可是,在我們的城市學校,幾乎已經絕跡了。

這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即使是實驗室,有多少學校能真正重視它的建設呢?

建議第三十五條和第三十六條都是説培養學生記憶力的。

記憶力,不管對於學生的學習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關重要的。大凡在學習上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無一不是具有比較強的記憶力,那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呢?靠死記硬背能鍛煉出好的記憶力嗎?蘇氏在這兩條建議中做出也比較詳細的説明。在他的文章裏,他特別反對“死記硬背”,他會這種記憶方法“甚至會造成幼稚病,簡直會把人變成傻瓜”。

那麼他強調的是怎樣的一種記憶方法呢?他説,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頑強的意志而獲取的知識越多,邏輯的認識對學生的情緒領域觸動得越深,那麼記憶就越牢固,新的知識在意識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嚴整。在這裏,他特別強調了有理解的記憶。也就是説,在記憶的過程中,不隨意記憶佔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記憶的東西就越牢固。

怎樣才算是有理解的記憶,如何將記憶長久的保持下來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向老師們提出了一個建議,也就是要確定隨意識記和不隨意識記之間的合理比例。他説,假如我們把六年級學生需要記住的教材量用x表示,那麼學生就應當同時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幾倍的教材:3x。同時,這些不隨意識記的東西要和隨意識記的東西之間有一定的聯繫,雖然不一定是最為直接的聯繫,但也要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由不隨意識記隨時能勾起隨意識記的內容。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不隨意識記(比如閲讀的書籍)有助於使人的思想活躍起來。人的思想活動越積極,他的隨意記憶就越發達,他保持和再現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強。如果一個人思考過的材料比教科書要記熟的材料多好幾倍,那麼再照教科書去識記(熟記)就會是死記硬背。

第5篇

最近幾天,我反覆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我受益匪淺。本書有一百條給老師的建議,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全面反映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讀了這本書,等於讀了一本教育學和心理學合編,幫我解決了很多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豐富了我的教育理論知識,提高了我教學實踐能力。讓我在面對教育教學的難題時不再迷惘,讓我對今後的教育工作充滿信心……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裏選譯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經驗積累,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是本教育經典書。

這裏的每一篇文章都深深的震憾了我,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的經歷,在這裏我不能一一列舉,就以以下幾條給我印象最深的建議,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歷談談我的感想。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我覺得在這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先生是希望我們教師教育兒童是應持有個別對待的態度,即“因材施教”。書中打了個很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盡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説不定還會躺到醫院裏去。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的確,每個孩子之間都存在着個性差異,這些差異源於父母的文化修養、父母的教育方式,源於孩子的生活環境等,正因為這些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孩子在感知、理解、識記等方面的發展不均衡。此時,教師就要善於確定每個學生所能達到的程度,以此採取相應的教育手段。對於信息技術而言由於國小階段各學校重視程度、辦學條件的差異,家庭經濟、家長的思想意識及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取向等原因使得中學生信息意識、知識水平、操作技能參差不齊,這是不可避免、無可否認的。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如果採用傳統的教學形式,忽視學生個體間的差異,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學會與人合作、交流,取長補短;不採用分層教學;不對學生進行全面、合理的評價。就不利於學生增長知識,提高技能,拓展思路,同時更會挫傷具有較好基礎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使基礎較差的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使多數學生在國中信息技術課中未能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分層教學,如何對學生進行合理評價,使個別差異在集體教學中發揮積極作用,使各個階層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各有所得,提高全體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應盡的義務。

老師的時間從那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抱怨工作很忙,很累,一天到晚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還要應付上級教育部門或學校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課題,搞教研、寫論文、培訓、評職稱等,下班回家要做家務,也要照顧自己的父母、孩子,整天忙忙碌碌,感覺時間總不夠用。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哪裏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瞭方向,解決了問題,答案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段話讓我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們應該在自己所教學的這門學科中,使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應該只是滄海一粟。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那位老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做出深刻的反省,既正視自己之短,又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善於總結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基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並有潺潺不斷的水流,這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在教學時遊刃有餘,才能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從而把自己從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悠閒的享受生活。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能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教師都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學生,用積極的智慧去啟發學生,而且還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在這裏,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説:“我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我們常常希望學生有高昂的學習熱情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常常把課堂效果不好的原因歸結到學生身上。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説:“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學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

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平時除了課堂教學之外我們常常還兼任着其它的工作,而且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勞技課,不為教師和學生重視,使得我們信息技術教師有時把握不了工作重點,極少關注學生信息技術的學習。雖然,較大多數學生對於信息技術較有興趣,但由於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較為枯燥,不及網絡的吸引力,而且學生的自制力不強,容易受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毒害。如何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的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從網絡吸引到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上,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要認真思考、研究的一個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難題。這些建議的背後所展示的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通過閲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並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解決了我曾經遇到的很多難題,讓我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昇華,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這是一本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認真閲讀的經典好書。

第6篇

愛是什麼?我帶着這個令人深思的問題,讀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我就立刻知道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愛的教育》風靡世界,歷久彌新。作者是意大利著名兒童學家德·亞米契斯。本書講的是一個三年級學生恩里科在一個學年裏的故事,還有同學們的祝福,老師的三言兩語和父母的給予與祝福。還有一則則美好又真實的每月故事。作者通過一件件平凡的事物,就能體現出作者歌愛祖國,愛社會的精神。

這本書有許多小故事組成。但是最吸引我的還是十一月的每月故事費羅倫薩小抄寫匠。講的是一個四年級的國小生朱里奧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在深夜替父親抄寫文件。但父親不知他為什麼學習的時候會打瞌睡,所以屢次罵他。甚至還不理他。朱里奧非常傷心。但他堅持下來,繼續工作。有一天,再抄寫是被父親發現了。父親因此而感動。父親為什麼要打他?不是因為他不愛兒子,而是因為父親是為兒子讀書不用功而着急。

不同的愛有不同的方式,有些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其實是害了他。有些父母就懂得什麼叫做真正的愛,我媽媽就是其中的一個。

讀了《愛的教育》,讓我懂得了什麼是愛,現在我明白了,愛就是儘自己所能,努力幫助別人。

第7篇

教育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極為重要的基礎工程。它對提高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對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我們必須加強教育工作,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現代教育的急速發展。有時還會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整堂課中,教師是課堂提問的壟斷者。長期以往,學生的創造、好奇、探究的內在動力就減退了。近年來,許多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性地學習。我也閲讀了大量有關的文章,利用暑期我認真地閲讀了《現代教育理論》一書感觸頗深:作為21世紀的教師,應做一名帶着學生走向知識的組織者、共同學習者;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過去常説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而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那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過去,一名教師只要他工作踏踏實實,具有奉獻精神。人們便會給予他“優秀教師”的稱號。而新型教師必須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必備的創新精神和較強的創新能力。現在,社會對於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不斷的進行反思、不斷的超越自己、在更新教學理念的同時,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給學生營造一種和諧、寬鬆的課堂人文氣氛。過去,我總認為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考試成績是檢驗學生是否掌握的唯一渠道。現在想想:我完全錯了。其實,課堂是學生的。教師只是誘發者、組織者、輔導者、參與者,教師的教是服務學生的學。我們時常埋怨學生怎麼了?想象力哪去了?創造力哪去了?其實,這完全是被我們的傳統教學一步步的抹殺了。正是因為教師的一味“包辦”,學生成了旁聽者。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學會質疑、學會評價、學會爭論、學會學習。課堂上的問題應讓學生自己設計,與同學合作解決,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習。

21世紀是信息社會,現代教育技術正逐漸廣泛深入的被應用到各科教學中,現在我們學校已經擁有兩間電腦房,建成了校園教學網絡,教師的控制電腦不僅可以控制學生使用的電腦,還可以解除對學生的控制,使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出的不同層次問題或cai教學軟件放入網上,讓學生共同研討(包括課堂上或課堂外)。在理論學習的同時,我將充分利用學校給予我們的硬件設備,不斷創新、創造出嶄新的教學模式。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以新型教師的要求鞭策自己,不斷進取,不斷反思,爭取做一名具有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型教師。

第8篇

?愛的教育》讓人深受感動,裏面的所有日記都體現出對老師、父母、同學的愛,讓人倍加感動。

?愛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恩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記錄了他十個月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師講的動人的每月故事。

愛就像空氣,雖然天天都在我們身邊,但經常被我們忽略。《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快樂,可愛的少年。他們的身份各不相同,有出生於富裕家庭的,有出身於貧窮家庭的,但他們互相尊敬,互相關愛。這些孩子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

?愛的教育》裏到處都體現了愛。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每月故事——萬里尋母記,講述了主人公馬爾可的媽媽為了讓家裏付起債務,便遠渡重洋,孤身一人來到了阿根廷共和國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富人家去做女傭,後來斷絕了聯繫。13歲的主人公馬爾可,不顧去美洲的危險毅然向他爸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親的請求。這件事一開始雖沒成功,可兩天後他父親的一個船長朋友聽説了這件事後,便去找到了他父親告訴他可以免費帶馬克爾去美洲。於是,馬可爾開始了萬里尋母的旅程。途中,他歷盡了各種艱難險阻,嚐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憑藉着馬可爾堅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們的幫助,終於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識的奄奄一息的媽媽。馬可爾的出現使母親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在醫生的幫助下,馬可爾和媽媽終於重逢了……

掩卷沉思,馬爾克是這樣的愛媽媽,為了媽媽,他甚至不顧一切危險,遠渡重洋,從熱那亞來到阿根廷共和國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真另人佩服。

第9篇

今天,我和我的孩子貝貝一起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有一首歌唱的好:“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一書就充分體現了核心就是愛。

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觸是處處充滿愛,整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給我們講述日常生活中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和家裏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他的日記裏雖然只是樸素平淡的語言、平凡的人物。例如,故事中安利柯媽媽的希望裏講述瞭如何做一個有愛心的人,每天都要做得比前一天更好。每一天早晨都要對自己説:“今天,我要做更多的好事,要讓我的父母、同學、老師、兄弟,還有其他人都更加喜歡我!”安利柯的媽媽告訴他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公共場所都要對他人以禮相待,這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也是自身良好素質的體現。我們要關愛家人、老師、同學,拒絕自私。這個世界需要愛的力量,我們要有遠大的理想,也要有勇於奉獻的精神。這樣的生活才會多姿多彩。這是一個多麼可敬的媽媽啊!再例如安利柯的好朋友卡隆,他不僅品學兼優,而且樂於助人。他非常愛他的媽媽,他會花幾天時間給媽媽寫一封長達八頁紙、四周用心畫上美麗花邊的信,作為生日禮物獻給媽媽。這是一個多麼有孝心的孩子啊!

讀着《愛的教育》,我的感動頗多,書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感染了我,教育了我。想想自己,有那麼多地方需要向他們學習。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向安利柯的媽媽、卡隆他們學習吧,多獻出一些愛,懂得什麼是愛,教育孩子做一個充滿愛心的孩子!

第10篇

在我八歲時,曾讀過《愛的教育》一書。當時,我只記得,它是一部日記體小説,記錄了小主公埃瑞克生活的點點滴滴。這幾天,我又讀了一遍《愛的教育》,才明白,這部書的真諦就讓我們學會去關愛別人,快樂自己。

這部書展現了一幅幅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的動人畫面。雖然風格樸素,但是卻有着深刻的含意。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的《小愛國者》故事。文章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在一艘從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開往意大利的熱那亞市輪船上,有個身無分文、衣衫襤褸的青年。幾個旅客聽了他的遭遇後,給了他一些錢。

後來,這幾個旅客侮辱了少年的祖國——意大利。少年毅然將錢幣扔給了他們。

身處困境的少年多麼需要幫助啊!可當他聽到別人侮辱了他的國家時,他卻把手中的錢幣礽了!因為在他心中,祖國的榮譽高於一切!我已經被他熱愛祖國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

其中有一個故事讓我記憶深刻:普雷克西是一個鐵匠的兒子,他的爸爸不但酗酒,而且無所事事,全家人都跟着他忍飢挨餓。不僅這樣,他父親還無緣無故地打他。有些時候還把普雷克西的作業本到處亂扔,甚至還燒了他的作業本。既便這樣,他還是竭盡全力地刻苦學習,從不向同學和老師述説家裏的情況。我想到自己家裏,環境是那麼好,爸爸媽媽又那麼照顧我,可我卻沒有十分用心地努力學習。想想可憐的普雷克西,他是那麼地熱愛學習!

我一定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向熱愛學習的普雷克西學習。

我想,正因為《愛的教育》這部書告訴了我們怎樣關愛別人和作者精彩的文筆,這部書才能成為19世紀最偉大的著作。

第11篇

面對難教難管的學生,我們教師往往是抱怨,發牢騷,比如有的學生上課時做一些無關的事情。我們往往容易對這羣學生失去信心,產生厭惡情緒。可以説,當前職業學校的師生關係比較緊張,教師不愛學生,學生也不太尊敬教師。

我認為,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保證。那麼如何改善師生關係,從而促進職業學校教學朝着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呢?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態度,真誠地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討論,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踐證明,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技巧的全部奧祕, 就在於如何愛學生。”教師都喜愛成績好的學生, 而愛表現不佳的學生卻是不容易的。對於表現不佳的學生,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責、批評, 而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和關心。雖然這種愛有時毫不起眼, 但它有助於師生間理解橋樑的建立和良好師生關係的形成。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唱主角、少數學生當配角和一問一答式為主要課堂教學形式。大多數學生是被動的聽課,“死讀書,讀死書”。新課改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圍繞學生來進行。

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認為要想真正激課堂教學,單純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夠的,必須在教學的內容方面有所作為。

總的説來,教師和學生既是師生關係, 又應該是朋友關係, 否則, 師生之間難以作到真誠相待。師生之間有了和-諧的關係,教學質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相信, 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用愛心去教書育人, 那我們收穫的將是一顆顆誠摯的心, 築就的將是祖國的棟樑之才。

第12篇

?愛的教育》通過一個國小生記日記的形式,反映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生活狀況以及他們對各種事物不同的態度。

透過安利柯的描述,我瞭解到什麼樣的師愛才最讓學生感到温暖:把學生當親人的老師!當安利柯的老師説道:“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女兒;我愛你們,請你們也喜歡我!你們之中,我一個都不願責罰,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讓我們全班成為一家。”他讓我們意識到,老師或家長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麼重要!

每個人在生活中,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錯誤,可是我們作為小孩子,卻常常受到嚴厲的批評;而我們的進步卻常常會被忽略!每個人都不希望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差生,或者爸爸媽媽不喜歡的壞孩子。“只要你們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我絕不會責怪你們”這是安利柯的老師給我們的安慰,也是最深刻的愛。

這本書教會我們要真正的把愛心,獻給需要的人,應當從點滴的小小事做起,從換位思考做起,學會理解、諒解和寬容。這不僅是大人們的事,我們逐漸長大了,很多事,同樣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們的老師,和報達我們的父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