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通用《守望教育》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1W

讀後感的表達方式豐富多樣,想要寫出好的讀後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通用《守望教育》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通用《守望教育》讀後感範文
關於通用《守望教育》讀後感範文

《守望教育》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劉鐵芳教授的教育隨筆《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湧起一種恍然的感動,在一個喧囂的時代裏,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 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着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 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脱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

他們同樣是可敬的!”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所以,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於改善我們日漸貧瘠的道德生活,對於家庭的幸福,對於學校生活的充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劉鐵芳先生寫的深有感觸。這本書劉鐵芳先生為教育改革所寫的一本隨筆,記載着劉先生對於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見解,非常值得深思。

他提出,我們不能簡單地設定“什麼是教育”、“教育該如何行動”、“教育非 如此不可”的標準答案和機械化的行動模式,而是把對教育生活提問的權利交還 給實踐者,讓每個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斷地去追問:究竟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好教育?正是在對現成教育實踐的不斷質疑、追問過程中,催生一線教育人的教育實踐智慧,改善、提升每個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質量。教育需要理論與時間相結合,而且應是在承認整體現實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開的具 體的、局部的研究,理論研究是進一步貫徹顯示行動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單純 為了論證現實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確是的,沒有理論的支持,實踐會走很多彎路,所以,我們要研究理論;但是,單純為了研究理論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現 實很好地結合,甚至是背道而馳,所以,我們研究理論應該是以檢驗現實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關於通用《守望教育》讀後感範文

《守望教育》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資料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個性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就應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能夠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必須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但是他不會不明白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透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理解道德律令。”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就應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就應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持續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關於通用《守望教育》讀後感範文

《守望教育》是劉鐵芳的教育隨筆集,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教育的各個方面,關於教育的理想,關於傳統教育的反思,關於教師的教育意識覺醒,關於學校的理念,關於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跟隨着劉鐵芳一路走來,我認識到一位具有現代教育意識的教育者,一位有自己獨特思想的思考者,一位真正關心教育、熱愛教育的知識人。沒有陳腐的説教,沒有意識形態的教化,沒有假大空的套話,讀來頗覺入心,讀到底時,拿着這本借來的小書,竟有些捨不得放手了。

劉鐵芳是一位愛教育者,這一點從他的每篇文字都可以看出。一個不熱愛教育的人,不會對教育的各種現象思考如此深刻,剖析如此一針見血,從歷史到現代,從國內到國外,比較分析中見到熱鬧背後的深層問題。讀之,為自己無知汗顏,為自己膚淺慚愧。

作為一個教師,本身的成長和個人的自我完善是一體的。換言之,作為教師,要想讓自己的生命獲得意義,必須通過教師的自我成長來實現。但是這種實現應該是冷靜的、真實的,不是在熱鬧中佔有一席之地,獲得榮譽,而是在冷靜中深入思考,獲得提升,我想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生命質量有所不同。

喜歡劉鐵芳這樣的一個説法:教師教育意識的覺醒。“個體開始擁有了自己獨到的對於教育教學實踐的理解與覺悟,並把這種覺悟滲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學實踐之中,從而使個體的教育教學實踐的思想資源逐漸擺脱外在的常規或者權威性認識,而轉向個體自身,來自個體對教育的真實悟知。”毫無疑問,這是教師能夠達到的比較高的層次,我認為,也是幸福的層次。一個人,還有什麼比獲得思想認識的深入更幸福的呢?每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都會有一份成功的喜悦。也許這種成功沒有鮮花,沒有掌聲,更沒有金錢,但是這種認識的喜悦是其他任何物質都無法比擬的,這是生命質量逐漸提升的喜悦,是一個人正逐步自我完善的喜悦。

對於教師的個人提升,我想首先要學會的是思考。對日常教學的思考,對教育現象的思考,對自我人生的思考。不假思索的人生是可怕。人生一世,平凡如我,如草芥螻蟻,淹沒於茫茫人海,人生還沒有過出味來,就已發現美好時光逝去大半。如何讓短暫人生更充盈?我選擇思考作為我的人生主題。選擇思考,其實是嚮往智慧,智慧讓人更有人的尊嚴。劉鐵芳的教育隨筆,每一篇都有深刻的思考痕跡,不浮於表面,不人云亦云的,不迷信專家,不盲從權威,也敢於挑戰傳統教育理念。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教育之愛者,一個教育之愛思者,自己“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不斷地去思,拒絕不加分辨地接受一切現成的結論,同時也拒絕把自己扮演成真理的自居者來發佈教育的結論和標準答案,而是在對教育最基本問題的回答中敞開自我,不斷地質疑、追問,再質疑,再追問。”的確,他的思考理性中富有智慧,讓你在看到他不同一般的觀點的同時,也深深地認識到:思考,就應該這樣進行。

當然,思考不是空想,那樣所思所想無從寄託,只能浮於表面。閲讀,是思考的源頭之水。作為教師,“活到老,學到老”不僅是個人的要求,還是職業的要求,教師需要閲讀。閲讀有時是辛苦的,需要堅持;有時是孤獨的,需要忍耐。每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史中,閲讀都佔了很大的篇幅,閲讀應該成為老師們的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需要閲讀文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科學……內在的積澱越豐富,認識就越深入,思考就越接近真相。這樣的閲讀和思考的結合,會讓我們的心靈越來越豐盈,生命越來越厚實。

寫作,也是促進思考的重要途徑。有過寫字經驗的人都知道,寫的過程就是整理的過程,就是讓思維更縝密,邏輯更合理的過程。寫的過程,我們需要縱觀全局,俯瞰整體,需要努力揭開迷霧般的面紗,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需要盡力表達更準確、合理。這個過程可能是辛苦的,但是收穫卻是讓人欣慰的。“教育敍事”,如劉鐵芳所説,真不是一件十分難的事。把生活中一個個教育事件記錄下來,這些故事“成為我們對自身教育生活的反思性實踐,併成為增長我們的實踐性知識、提升這種實踐性知識的品格的重要形式。”“教育敍事成為我們改變日常教育生活的單調與平庸的重要方式。”如果厭倦於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涯,不如試着教育敍事,敍事中有思考,我們的個體生命痕跡會變得生動、有趣,富有生命氣息。

讀一本書,只要有一點收穫,這本書就沒有白讀。我認為,讀一本書,獲得一種思維方式,是最大的收穫。讀這本《守望教育》我得到的最大收穫正是思維方式的突破。我們這一代人,是在政治性很強的意識形態的影響下長大的,以為生活不是黑就是白那麼簡單,教育也是這樣,只要按照專家們指明的方向前進就不會錯。無論是生活,還是教育,都是複雜的,都不是隨便歸類,隨便給出標準答案的。我們可以思考,可以探究,但不可以定格,不可以停滯。也許永遠沒有答案,也許會不斷迷惘,但我相信,“我思,故我在”。

“平庸是平庸者的墓誌銘”,這是劉鐵芳描寫國足的,我覺得對於每個人的人生同樣適用。不甘平庸,就需要不斷自我完善。一個人的自我完善是一個人的幸福;一個教師的自我完善,教育意識的覺醒,是一羣人的幸福。教育這條路能走多遠,我不知道,我也願意“且問耕耘,莫問收穫”。

一切如煙,就讓我且行且思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