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學反思6篇 山在哪裏?愚公的智慧之路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7W

本文以《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為主題,探討該經典寓言故事在教育中的啟示與應用。通過分析故事中愚公堅持不懈的努力和頑強的毅力,展示了堅持、奮鬥、團結的重要性。同時,本文探討如何將這些教育思想運用到現實生活和教育實踐中,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6篇 山在哪裏?愚公的智慧之路

第1篇

曾有一位哲人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要向學生“灌水”,而是要“點火”,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翻譯課文內容,第二課時分析文章的主題。上第二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舉的感想。當時,學生髮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説“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後代造福”,有的説“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還有學生説“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説是不公平的”……這充分説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藴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為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朗讀寓言的最後一部分,然後提出愚公的行為為什麼會“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着問題“回爐”全文,進行思考。學生從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進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決心之大,具有堅忍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而這些正是感動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後我又順勢問他們“智叟為什麼要反對他的這種做法呢?”學生們踴躍發言,有的説他比較自私,有的説他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

就在這時,我針對他們的觀點請出一位學生作出總結:愚公移山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為子孫後代造福,他的這種利他主義、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捨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這也正是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課上到這裏,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6篇 山在哪裏?愚公的智慧之路 第2張

第2篇

?愚公移山》選自於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十二課,是我國古代一篇優秀的寓言,主要講述了愚公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感動天帝,成功移山的故事,藉此表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本單元的目標就是要從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進一步熟悉閲讀古詩文的方法,反覆誦讀品味,提高閲讀古詩文的能力;同時還要積累常見的詞語和名言警句,這也是古詩文基本要求。

這一課歷來有許多的經典教法,但大都集中在第二課時,也就是對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的評價、看法。而對第一課時,該怎麼上好這樣一節課呢?我反覆閲讀了本單元的單元目標,發現書上強調學習本單元要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課文大意;還要多讀熟練,積累常見文言文和名言警句,不斷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閲讀能力。仔細分析,這不就是第一課時要完成的目標嗎。但是因為這個家喻户曉的故事孩子們可能也聽過了,這一課的字詞難度也並不大,面對這些問題,該怎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呢。經過分析預設,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朗讀、積累、感知大意、初步體會愚公的形象。教學的過程我按三步走:讀準、讀懂、讀深,把朗讀貫穿始終。環節上我預設以學生的朗讀、積累和理解為主。方法上採用比賽讀、比賽找、比賽説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課堂實施環節,我以讓學生講《愚公移山》的故事的方法導入,目的是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果不其然,很多學生知道這個故事,但是説一兩句話就完了,於是由口頭表達引入到了書面文字的表達。朗讀環節,因為這篇課文聽着簡單,但是裏面還是有許多重點的容易讀錯的字音,對此,我採用了比賽接龍的方式讓學生説説自己積累了哪些重要的讀音,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就調動起來了。然後又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比賽評比誰讀的準,學生們互評互比,課堂的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通過兩次朗讀,學生很快就把這一課的重要讀音掌握了。在第二個讀懂環節,我採用比賽找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完成,在文中找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字詞,以小組接龍比賽的方式進行,學生們在這種方式的激勵下,認真閲讀、勾畫、圈點、比賽接龍,完成了積累字詞的目標。對於第三個環節,我主要以學生的質疑為主,説説你讀出了哪些信息?這一個環節我並沒有給學生設置固定的思考題,就是想讓學生自主去發現問題,這也是感知文章大意的過程,學生們通過朗讀、積累對大意也基本能理解了。當時我的內心還是很竊喜的,認為預設的目標完成了。這時突然有一位男同學高高地舉起了手,老師我還有一個問題,“愚公太傻了”,井然有序的課堂炸開了鍋。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換個問法就是“如何看待愚公的行為”,這也是我第二課時想要完成的目標。距離下課也只有幾分鐘了,怎麼辦?如果問他原因,其他學生再討論,顯然時間是不夠的,看着還有點小驕傲的那位提問的學生,我慢慢走在他的跟前説,“老師覺得你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思考者,相信你這節課學到了很多知識,先考你一個吧,愚公多大年齡”?他隨口就答上來了,“九十”,於是我又追問了,九十歲的老人我們應該怎麼稱呼?學生七嘴八舌地説叫“爺爺”,我繼續追問“文中稱他為什麼”,學生回答“愚公”,我趁機問“為什麼後面加公字”,藉機給學生講了公的稱謂含義,就是舊時對男性的長者或老人的尊稱。這時我看到了他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我追問“那我們該怎麼把這個問題換一下呢”,他很快的就説出來了,“愚公的做法不太明智”。此時我終於舒了一口氣,語文是語言文字的課程,所以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用準確、精美、真摯的語言表達意思或情感,感知我們祖國的文字的魅力和智慧的。

我個人認為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對語文老師的要求是很高的,簡單的要上的生動有趣,難的要上的通俗易懂。但不管哪一種課型教師都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充分的備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課堂就要讓學生展現自己,教師就要組織好課堂,做好引導者;同時要有把握整個課堂的能力,能靈活自如的應對課堂生成的各種問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要不斷的學習、反思、改變,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變成智慧的課堂,學生的樂園。

第3篇

新一輪的拉練課正在有序地進行着。今天下午,我出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愚公移山”

課後我進行了反思,本節課有成功也有不足,成功的地方是:本節課學生能全體參與學習全過程,學生之間的合作很友好,師生、生生之間有豐富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饋,學生對於課題敢於質疑,思維活躍,對於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獨創的見解(如:能把大山移走全是智叟的功勞)。教師語言簡練,有駕馭課堂能力。小練筆的設計為課堂增添光彩!尤其是有一個叫杜海麗的同學的發言是本節課一個精彩的的課堂生成,老師能抓住這個契機,發揮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從不同的視角去展開聯想,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小組合作學習很有效,板書工整教態和藹。教給同學們預習的.8字真言用的比較好,不僅教給了同學們的預習方法,而且還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不足之處:面對全班同學只注重了教學流程,時刻記住自已的教學設計,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隨機應變得不夠,有些環節猶如“蜻蜓點水”缺乏“精雕細琢”。比如,學生朗讀指導流於形式,指導得不到位,很籠統,只是讓他們讀出嘲笑的語氣或是很自信的語氣。思維訓練不深不透。課堂氣氛有些沉悶,學生的積極性沒調動起來,講課的語言不夠連貫。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磨礪自己,追求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第4篇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體作用應該逐漸隱蔽、逐漸減少,應讓同學的主體凸現出來,讓他們自身去體驗、感悟,去探究、發現。假如仍舊只是停留在一種“傳授”,一種“灌輸”的狀態,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訴我們:“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課堂教學我們不要“灌水”,而要“點火”,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兩課時。上第三課時時,我想讓同學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身對愚公“移山”的創造的感想。

當時,同學發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説“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後代造福”,有的説“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同學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同學開玩笑説“愚公違反了‘計劃生育’”,聽了使人哭笑不得。這充沛説明同學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藴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而應該如一個潔淨的讀者面對一個潔淨的文本一樣,不帶任何偏見,要讓同學讀解出自身個性化的理解,這就是新課程的主要理念。為了把同學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同學反覆朗讀寓言的最後一局部,然後提出愚公的行為為什麼為“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同學再帶着問題“回爐”全文,進行考慮。

第5篇

今天學習《愚公移山》第一課時, 對於“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有什麼作用?,第五組同學講解為:説明愚公移山得到眾人的擁護與支持,並與下文的智叟形成對比,增強諷刺效果。此時,班長陳洪凡提出異議,説:“這不能説明移山得到眾人的擁護。”一石擊起千層浪,有的同學露出鄙夷的神色,有的同學不知所措,有的同學開始議論,我突然也感到詫異,因為自己做學生時老師就這樣講的,而且教了幾年,一直都理解為 “説明愚公移山得到眾人的擁護與支持 。”因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學參考書》九年級下冊(p311頁)就是這樣解釋的:“京城氏之子幫助移山,也具有深長的含義。既表明愚公的事業受到眾人的擁護,連兒童也欣然參與,也是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強烈的對比,加強了諷刺的藝術效果。”此時我連忙追問:“為什麼呢?”陳洪凡同學解釋到:“這個村裏不可能只有一個小孩子,為什麼沒有大人來參加移山,這恰恰説明愚公移山沒有得到眾人的擁護。”這時,卓盛同學補充説:“始齔,跳往助之”説明小孩很貪玩,因為好玩是小孩子的天性。這時,大家茅塞頓開,這時下課的鈴聲也響了。今天這節課是本學期開始到現在,我最有收穫和成就感的一課,也是再一次讓自己深刻審視語文教學的一課。

“始齔,跳往助之”説明愚公移山沒有得到眾人的擁護。假設大家都能理解愚公的做法,紛紛參加移山,那麼就不能突顯出愚公的高大形象和偉大的愚公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一種不怕困難,敢於鬥爭,堅持奮鬥的精神。正是常人不敢做不敢想,而作為一個年且九十的愚公不僅想了還做了,才顯得愚公的偉大。這不也是對世人的諷刺嗎?也正因為大家都不擁護,説明當時世風中缺乏一種鬥天鬥地的英雄主義精神,才有人塑造了一個 “愚公”的英雄形象,尤如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塑造的孫悟空形象。這也使這篇寓言故事有了它的時代意義。其實,下文的智叟只不過是眾多不擁護愚公移山反而嘲諷愚公人員中的一個。

其實,愚公移山不僅僅沒有得到眾人的擁護與支持,甚至連他的家人都不支持。我對《教參》(p311頁)中“當他提出移山,並向全家描繪‘平險’後天險變通途的美好 圖景時,立即得到全家 的支持和擁護。‘雜然相許’,使人想到一家人我爭先恐後,紛紛表態的生動情景。”提出不同看法。首先,對“雜然相許”本身產生了疑惑。因為這是移山,在古代那種生產力還很落後的情況下,是人想都不敢想的,就是在當下也不過是開山鑽洞。其次,“雜然”書下解釋為“紛紛的樣子”,説明人很多,《教參》本課的“疑難排解2”中寫到“北山愚公的家庭人囗多,發表意見的人也多,因此用‘雜然’是很形象的。”即然人很多,那麼為什麼下文卻寫“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家裏人議事的時侯人很多,做事的時侯卻只有三個人,為什麼呢?我想:大家心理其實並不真心實意地想移山,可能只是因為迫於家裏最高權威者愚公的'命令和對愚公孝心與關心才囗答應的。所以説愚公移山時,不是眾人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去移山,移山的情景不是熱火朝天,相反應該是寂廖無人似的悽慘情景。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個白髮蒼蒼的老漢、幾個蓬頭垢面的漢子、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在高成仞的大山腳下倒騰。所以課文最後“帝感其誠”。正因為明之不可為而為之,才顯得愚公氣魄過人,面對無比艱鉅的任務毫無懼色,而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才顯得愚公勇氣可佳,信念執著,心智成熟,也才能感動天帝,值得後人傳頌與繼承。

在我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有是與非兩種選擇,其實在是與非之間還絕大多數未知數。就像愚公與智叟,這中間還有很多人,可能有一部分人也像智叟一樣,只是智叟站出來當面指責的愚公,可能還有一部分人只是站在一旁把這作為茶餘飯後的笑談,還有的人內心同情支持愚公,但是行動上怕受了個罪怕被人嘲諷。世上的智叟多愚公少。

?愚公移山》是一篇精典課文。為什麼自己做學生時沒有發現,做老師後備課沒有發現,以前教過的學生沒有提出異議呢?首先是對教參權威的盲目崇拜,缺乏批判性思維。其次,自己對文本的解讀缺少一種獨立性。第三,傳統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思維開發缺少一種自由民主的氛圍,沒有讓每一位學生説出自己獨特的想法。第四,以前學生或其他學生沒有深入地結合生活現實來思考問題。只是依賴資料書,人云亦云罷了。

第6篇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曉的名篇寓言故事,選自戰國時代的道家列禦寇所著《列子·湯問》,它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篇幅短小,大概的內容學生早以有所瞭解,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決定引導學生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去感受課文,從寓意中獲得人生的啟迪。接下來就把我這節課的教學進行反思:

預習是課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質量,影響着學生的發展。因此,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首先就要從教會學生學會預習入手,引導學生由被動到主動,逐步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在課前我佈置自讀要求:憑藉工具書逐字逐句讀懂課文,同時記下疑問,準備在課堂學習時提出,養成帶着問題去讀書的好習慣。在本節課中能發現學生們真正的去預習了,真正的去思考了,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二、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優勢,提高學習效率。

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模式不僅可以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四處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機會,學生們在組內能夠大膽發言,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雖然語言不是那麼周密,但卻能看出學生們的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了知識學習的互補,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學習。

三、“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葉聖陶:《語文教育書簡》),減輕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着眼於培養學生自讀、自學的能力。

新課程明確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我創設了讓學生質疑的環節,並且將重點問題進行歸納,梳理,然後再讓學生們帶着問題去讀書,去尋求,發現問題的答案,然後在組內交流,做到了指點多,講的少。

四、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能恰到好處的為課堂教學服務。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愚公移山》的動畫flash,創設生動有趣的`視覺效果,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當中,同時也使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有初步的感知,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基本上領會了文章的寓意,認識到愚公精神的偉大,便於整個教學活動的展開。

總之,本節課課堂氣氛活躍,有激烈的討論交流,也有爭先恐後的發言。學生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和情感的薰陶。所取得的課堂效果比較令我滿意。

但是,我對課堂教學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導致學生在最後彙報的時間不夠,有的學生沒有得到發言的機會。其實,課堂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今後我一定會更加努力,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