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圓的嗎教案5篇 全球形狀:揭祕地球真相的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1W

地球是圓的嗎?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擾着許多人。通過本教案,我們將深入探索這個問題,掌握有關地球形狀的相關知識。從地理學、歷史學、科學等多個角度展開,我們將引導讀者瞭解地球的真實形狀,並解答他們對地球形狀的疑惑。讓我們一同踏上這個神祕的“地球之旅”。

地球是圓的嗎教案5篇 全球形狀:揭祕地球真相的教案

第1篇

二、認識地球是圓的,並瞭解人們不斷探索世界、解釋世界的負責精神。

引導學生邊讀單元提示邊讀課文邊讀註釋和查檢工具書,直到自己寫提綱和撰寫作文,從而領會説明文平實的語言。

學生自讀,互議。本文一共10個自然段,各節的主要內容或主要句子是:

4)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等首先提出“宇宙的外形應該是球形的,……”

6)麥哲倫等環繞地球航行一週,為地球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本文可分為兩段:1第一段提出問題;2第二段(2—10)回答問題。

説明方法是“序”、“據”二字。“序”是歷史的序——古希臘到今天;地點的序——從外國到中國;認識的序——總體估計到理論推斷到實地巡行到具體測量到綜合探索。“據”是時間的據、地點的據、探索者的據和數字的據,要言之確鑿,毫不含糊。

——文章層次的條貫統序離不開邏輯規律,但它又有自己特定的內容。

——第(3)自然段:由結論到原因;第(4)自然段:由正面到反面。

——除去前面所説內容以外,平實的語言主要指平穩實在的語言。平穩是指不用或極少用誇張、含蓄等修辭手法,甚至也少用比喻、象徵,因為這些修辭手法或者加重了分量,或者令人深思,或者只選取事物的某一屬性,都不及平鋪直敍能夠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

地球是圓的嗎教案5篇 全球形狀:揭祕地球真相的教案 第2張

第2篇

本節課是依據湘教版七年級義務教科書上冊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節認識地球,全節共3個課時,這節課是本章的首章開篇(第三課時)。本節課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地球的形狀、地球有多大、地球儀、經緯網。本節課主要學習第四個內容。本節內容也是本節的重點。本節內容是在前三個內容的基礎上的深入,也是學習本節的重要目的。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是用經緯網確定任何地點的位置,這也是本節內容的核心。學會了這一技能對學生今後的生活、學習、實踐都將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甚至會影響學生終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因此這部分內容是非常重要的。

國中學生剛剛步入國中,年齡較小,地理知識較為缺乏,但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卻很強。教師要時時抓住這一點引導。通過對前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對地球儀表面的點、線已經很熟悉,經線、緯線;經度、緯度是學習地理的基礎性知識,必須牢固掌握。經緯網定位是難點,應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在教學中應緊扣“在地球上如何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這一主線導學,以舊引新、循序漸進,步步深入達到本節的教學目標。由於這一內容是本節的難點,在認識過程中部分學生可能對這點較難把握,教師可引導學生多做練習,幫助學生理解並掌握。

知識目標:熟練利用經緯網定位,能夠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點的方位,或根據方位確定未知點。

能力目標:加強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的訓練,幫助學生儘快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進一步訓練學生的閲讀地圖、分析地圖的能力。通過動手製作小地球儀,加深對地球儀基本構造的認識。

教學重點: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某一點的位置。

第3篇

1.通過活動了解環境污染,並逐漸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今天我想請你們看一看這些圖,想一想地球是什麼樣子的?地球上哪些地方是美的?”

總結:美麗的地球是我們大家唯一的家,可是在這麼美的地球上,有些地方卻因為被一些人不好的做法而遭到破壞,所以地球爺爺就生病了,週末的時候你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過地球上哪些地方生病了?能不能告訴我們,你找到了什麼?

總結:原來汽車排放的廢氣、破壞綠化等會使地球生病,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聽一聽地球是怎麼説的?

講述“我是一個生病的地球爺爺,最近幾年,我身上的病越來越多了,我的空氣中有許多的細菌,使空氣受到污染,我的海水、湖水都變了顏色,不再是藍藍的大海,清潔的河流,我的森林變得光禿禿了,有的樹葉也長不出來了,鳥兒沒有了自己的家,唉,我真難過呀!”

(四)尋找為地球爺爺治病的方法(出示生病的地球掛圖)

“每個人想一種,最好和前面的小朋友説得不一樣,你們每説一種,老師就拿掉一塊被污染的地球,看哪一組的小朋友為地球爺爺治好的病多。”

小朋友已經想出了許多治病的辦法,但是地球上還有好多好多的病,也有好多的治病方法是我們不知道的,請你們回去問問爸爸媽媽,讓我們大家一起把地球爺爺的病治好,好嗎?

教學應當來源於生活,還原於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是帶着學生走向知識,還是帶着知識走向學生。怎樣做到教師少動,學生多動;教師引導,學生實踐;這是我設計“地球和地球儀”這一節時一直思考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以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地球和地球儀”一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立課堂教學的設計理念;以學生為主體,設計符合學生的實踐活動;貼近學生生活,挖掘學生身邊的教學素材。這節課沒有沿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是採取學生探究活動、小組合作及教師啟發性教學,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初步建立經緯網的空間概念,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合作中培養分工協作的意識。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成為學生學習交往和合作的過程,學生主動學習的意願得到極大的提高。 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

第4篇

本節課包括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初步認識地球儀三部分內容。“地球的形狀”是本節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中有3個閲讀部分和一個活動部分,並配有相應的圖、像,讓學生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要求他們能夠比較詳細的描述地球的形狀。地球有多大?這部分內容教材是通過圖片來説明的,要求學生認識地心、赤道、赤道半徑、極半徑,並重點掌握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約億平方千米,培養學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初步認識地球儀這部分是學生以後學習經緯網、認識海陸分佈等內容的前提條件,教材中配有圖片以及一個活動部分,要求學生認識地球儀,知道地球儀的用途,並能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赤道、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南北極。

1、瞭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能夠比較詳細的描述地球的形狀,使學生領悟到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是一個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過程,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興趣。

2、能根據生活實際舉例説明地球是個球體,提醒學生平時要注意觀察地理現象,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促進其求真務實科學態度的形成。

3、學會運用地球的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培養學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認識地球儀,知道地球儀的用途,觀察地球儀找出地軸、赤道、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南北極。

1、學生活動,分組交流,讓學生思考、討論,談看法。

2、通過對比古代與現代人們對地球形狀的不同認識,激發學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促進其求真務實科學態度的形成。

3、注意把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繫,拓展學生的思維。

4、觀察圖片、課件及地球儀,讓學生學會描述相關地理事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那麼,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麼樣的?

1、認識過程展示圖片:地球提問:地球是什麼形狀?

引導: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蓋天説”與“渾天説”)(學生討論,小組交流,根據教材的閲讀部分和自己的認知情況談談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蓋天説→渾天説→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活動:(看圖回答:)

a.麥哲倫船隊從西班牙出發,繞地球航行一週,依次經過了那些大洋?

b.麥哲倫船隊航行成功證明了地球是什麼形狀?(注意讓學生分清圓形和球體(平面、立體))

提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你能根據你所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説説其他反映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體的事例嗎?

(小組同學可以充分的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交流、探討,舉出實際中的例子啟發、解釋。)

典型事例:a、站在海邊,看遠處駛來的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課件)

b、發生月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月面上呈現的地球陰影的邊緣是圓弧形,使我們確認了地球的球體形狀。(課件)

承轉:現代的科學技術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的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閲讀課本,説出地球的真實形狀:

小結: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經過長期探索,多方考證的,同學們在平時要注意觀察地理現象,勤思考,常體驗,勇於探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承轉:有哪些具體的數據可以説明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到底有多大?

學生活動:讓學生找出地心、赤道、赤道半徑、極半徑,讀出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約億平方千米。

(注意: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

2、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赤道、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南北極。

3、地球儀與真的地球有什麼區別?(啟發學生積極回答)如:

b、地球儀上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c、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d、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並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於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和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二、地球有多大表面積: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對於“根據生活實際舉例説明地球是個球體”這一內容,由於很多學生平時沒有注意觀察,説不出來,因此在教學時需引導他們進行思考,並注意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要多觀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

第5篇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三課,在本課中,學生將通過資料獲取地球運動的關鍵信息,從而認識地球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

活動一:閲讀“地心説”和“日心説”兩大學説的文獻資料得準確的地球與太陽運動信息。

(一)根據地球與太陽的運動狀態改進原有的地球模型。

在前一課學習中,學生髮現解釋晝夜交替現象成因的關鍵在於確定地球與太陽的運動關係,因此本課需要學生依據正確的地球運動再次模擬實驗,最終形成晝夜交替現象的正確解釋。這樣的設計,既體現科學的嚴謹性,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1、“日心説”和“地心説”都是人類認識地球運動以及宇宙的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學説。

2、地球會繞地軸自轉,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

1、學會在閲讀過程中使用文獻摘要,並能通過閲讀文獻獲取地球運動的相關信息。

2、能通過一系列的研究,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自己最終的觀點。

2、有證據意識,知道所有科學觀點都需要眾多證據的支持。

重點:能通過閲讀資料獲得準確的地球與太陽運動的準確信息,並通過模擬實驗驗證晝夜交替現象。

小組:反光效果好的小圓貼片、較硬的鐵線、第1課中學生自己製作的地球模型、手電筒、記錄表。

1、展示班級記錄表,幫助學生回顧上一節課中能解釋晝夜交替現象成因的幾種假設。

2、引導學生説出每種假設的根本區別就是地球和太陽的運動狀態不同,從而聚焦到研究地球與太陽的運動狀態主題中來。

活動一:閲讀文獻資料獲得準確的地球與太陽運動信息

1、閲讀托勒密的“地心説”和哥白尼的“日心説”比較他們的觀點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並記錄在活動記錄表中。

2、比較兩種學説,誰的觀點更具説服力,你的依據是什麼?

a、根據地球與太陽的運動狀態改進原有的地球模型,增加實現自轉的“地軸”(地球有自轉軸且地軸傾斜作為事實直接告知學生即可,不必過度延伸)。

b、在地球模型相對的兩個面上分別貼上1個反光的小圓片,使兩個小圓片剛好分別處於白天和黑夜,為了方便觀察和交流給小圓片編號。

2、學生進行模擬實驗,並從地面觀察的視角來觀察不同的小圓片在地球自轉過程中的晝夜交替過程。

3、用連續組圖的形式記錄小圓片在地球自轉過程中的晝夜交替現象。

1、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説”和哥白尼的“日心説”的觀點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比較“地心説”和“日心説”,誰的觀點更具説服力,依據是什麼?

3、再次做晝夜模擬實驗與前一次做晝夜模擬實驗有什麼不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