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學案例6篇 《自然流動,人類智慧》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8W

本文將介紹《自然之道》教學案例,該案例以自然科學為基礎,通過探索自然規律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案例採用親身實踐、觀察和實驗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能力。通過該案例,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培養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自然之道》教學案例6篇 《自然流動,人類智慧》

第1篇

1、認識本課生字,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躊躇不前,愚不可及、頹喪”等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體悟作者是怎樣通過語言文字來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的。

3、通過學習懂得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激發探究大自然對人類啟示的興趣。

教學難點:理解嚮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教學時我以“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為經線,讓學生前後聯繫,剖析我們一行人為什麼“好心辦了壞事”;再以“我”和同伴以及嚮導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緯線,橫向貫通,引領學生體會人物情感的變化,完成有感情的朗讀指導。

我還充分把握語文課的基礎訓練點,採取“以讀促思,聯繫對比、換位思考、抓重點詞”等方法,反覆體會“我和同伴”的行為和“嚮導”的話語,揣摩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受到啟示。

(新舊知識聯繫,更容易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產生共鳴)

2、過渡語:第一單元以古詩、遊記等形式,為我們展現了祖國千山萬水山的絢麗多姿,令人心曠神怡,“七月的天山”、“迷人的桂林山水”實在令人着迷。今天要學習的第三單元又將為我們呈現一組關於大自然的文章,你們一定會有新的收穫。

1、指名讀“單元導讀”,並説説本單元的專題是什麼,對我們提出的新的要求有哪些?

(新教材的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每組課文以一個主題貫穿始終,而且每組課文前都有一個單元導讀,明確提出了學習此單元的重點及要求,開課前有必要讓學生知道學習的任務,做到有的放矢。)

2、播放多媒體課件:欣賞神奇的加拉巴哥風光,進入學習

課件播放前的鋪墊:同學們,大自然是我們人類的老師,每天都在用它迷人的姿態,無聲的語言,啟示着我們:滴水可以穿石,告訴我們做事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成熟的稻穀低着頭,告訴我們做人要謙虛;羚羊、鹿臨死時要保護好自己的角不被損壞,告訴我們做人要有尊嚴……同學們,你們想走近神奇的大自然,尋找更多的啟示嗎?下面,就讓我們摒住呼吸,先來欣賞一組大自然老師為我們呈現的風光圖片。我給它命名為“人間天堂”。

課件播放解説詞:就是南太平洋遼闊的海域,據資料上介紹這裏是地球上又一個沒有被污染的淨土,放眼望去,並不是一片汪洋,星羅棋佈的島嶼猶如一顆顆珍珠鑲嵌在蔚藍的海面上。在眾多的島嶼中,我們的作者選擇了生物學愛好者必去的聖地“加拉巴哥羣島” ,那是一羣火山島,島上除雨水外幾乎沒有淡水來源,可是那裏卻生活着體重超過300斤的象龜,當初來島上的西班牙人嚇壞了,就用西班牙語 “加拉巴哥”----“烏龜”,為這座島起了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真實而令人難忘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美麗的地方。讓我們跟隨着作者走進美麗神奇的“加拉巴哥”島,實地來觀察可愛的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

請大家帶上任務,深呼吸,再呼吸,在美妙的感覺中,親近這片淨土,尋找“自然之道”。

(南太平洋遼闊的海域風景如畫,非常潔淨漂亮,播放那一帶的自然風光,一定會激發學生走進書本瞭解文中故事的慾望。)

2、請輕聲讀課文,邊讀邊温習昨天自學的生字和四字詞語,特別難讀的地方,要多讀幾遍,一定要讀準每一個字。

4、掃清了文章字詞障礙,請同學們再來默讀課文,思考一個問題: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可以根據故事的發生、經過、結果來概括課文內容;還可以根據我提供的四字詞語來概括文章內容-----詞語連綴法)

(適當滲透一些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有助於學生快速閲讀、準確表達能力的提高。)

1、請默讀課文,在自己有話可説的地方留下心中所想。

2、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並談談初學課文的收穫。(指名説)

1、為什麼我們的初衷與結果會大相徑庭,好心就一定有好報,可我們的好心卻得不到好報?

2、隨着同學們的講述,我們彷彿又回到了那片沙灘,看見了幼龜出洞的那一幕。讓我們打故事的開始,走進故事情節,感受故事中人物一路走來的複雜心情,尋找自然之道。

同學們,我們在生物學家引導下,剛上島時,心情怎樣?你是從哪裏體味出來的?

啄:“他用嘴啄幼龜的頭”,多危險,誰來讀?多狠啊!你讀!

(2)、這個場面真令人緊張、揪心啊,面對這樣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學嚮導又有什麼樣的反應呢?第4自然段

師:我們在一邊着急、擔心,揪心,而嚮導卻若無其事,此時,同伴們會怎樣看待嚮導?(無動於衷的嚮導,鐵石心腸的嚮導,無情的嚮導,殘酷的嚮導!)

師:作為旁觀者,你是如何理解嚮導説的“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的?你會站在誰的一邊,為什麼?這可真是“當局者清,旁觀者迷”。(不要管它,隨它去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師:最後,在我們一羣人的愛心呼喊聲中,嚮導做出了怎樣的選擇,“將小龜抱起放回大海。”勉強,你怎麼説嚮導是勉強這麼做的,難道他沒有愛心嗎?他一邊走,可能在想着什麼?

(3)、同學們,故事到還沒有結束,小綠龜在我們的努力下,算是得救了,可無遮無攔的大海上空,盤旋的食肉鳥也看見了這一切,故事的結局令人震驚?讓我們靜靜的看下面的文字!(5-8自然段)

(4)、看完這段文字,我們有什麼想説的?此時此刻,我們明白了什麼,意識到了什麼?

我們從嘲鶇口中救了一隻海龜,導致更多的海龜得到錯誤的信息而斷送生命,好心辦了壞事,真是愚不可及呀。

看到當時突如其來的場面,我們不禁驚歎地説:“天啊!看我們做了些什麼!”

(5)、我們心裏開始悔恨,我們錯了,我們到底錯在哪裏呀?(學生自由談)為了一隻海龜,卻葬送了成百上千只?看到這一切,我們是怎麼彌補的?

(6)、可當我們聽着食肉鳥歡樂的叫聲時,我、同伴們是怎樣呢?

(7)、嚮導心情怎樣?悲痛(看圖片)無比悲痛地讀一讀:嚮導的話。板書:悲痛

(8)、他是研究生物的,他是愛這些小生命的,可現在……此時,他還能不痛嗎,他會在心裏怎樣懲罰自己?

同學們,自然界真的同向導説的那樣,沒有我們人的幫助,就不會受到破壞,這些小海龜沒有我們,不會受到傷害嗎?理由是什麼?

小小的綠龜,魚貫而行,好像有人在指揮一樣,他們有着一套在自然界生存的防禦危險的辦法!可是我們,唉,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之道呀。

同學們,我們人類有時是最殘忍的動物,為了生存,為了發展,會自相殘殺。我們毫無節制地索取自然資源,破壞生態平衡,大自然是會被震怒的。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發生了大海嘯,吞噬了30萬人的生命。2007年的冬季,我國南方遭受了50年不遇的最為嚴重的雪災,波及19個省,約有7786萬人口受災,死亡60人,直接經濟損失1153億元。同學們,看到這一幕幕,聽到這些駭人聽聞的數字,你不震驚,不心痛。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做環保小衞士,遵循自然規律。

5、(齊讀課後贈言)“遵循自然之道,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構建和諧美麗的生存環境。”

如果你是死裏逃生的幼龜,你會怎樣譴責人類的善意之舉?

《自然之道》教學案例6篇 《自然流動,人類智慧》 第2張

第2篇

識字、寫字是貫穿整個國小階段的重要任務,它是閲讀習作的基礎。由於中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識字能力,識字方式上可以做進一步的調整。對於認識的字,由於精讀和略讀課文中的生字都注音,學生認字並不困難,可以讓學生自學完成。老師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檢查,可以對多音字、難讀準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導。

指導朗讀、默讀,誦讀課文,展開想象。“教會學生”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閲讀方法,。在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過程中,要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的過程,並得出結論。

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咬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着,成羣的幼龜得到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悔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豐富學生的見識,使學生認識到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同時培養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學的重點是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難點是理解嚮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生的概括能力相對較差,他要通過本文的教學,引導學生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並瞭解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先把整片課文讀一讀,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的瞭解,然後一部分一部分認真閲讀,瞭解每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什麼,再把每部分內容連起來想一想,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學本文,不要過於追求主要內容概括的特別簡練,學生能説出大概意思,瞭解一般方法就可以了。在這樣的訓練中,逐步引導學生概括的能力,直至最終做到所概括的內容正確、語言簡練。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旅遊、幼龜、沙灘、偵察、企圖、情願、蠢事、返回、海鷗、補救、爭先恐後、欲出又止、若無其事、見死不救、魚貫而出、愚不可及、氣喘吁吁、響徹雲霄”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明白:人類辦事要遵循自然規律,否則就會事與願違。

3、通過讀書、思考、討論、聯繫實際的例子、談感受相結合的辦法,讓學生明白道理,豐富見聞,激發探究大自然規律的興趣。

1、通過聽教師範讀、默讀、個別讀等形式,練習課文朗讀,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能夠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明白:人類辦事要遵循自然規律,否則就會事與願違。

1、指名讀“單元導讀”,説説本單元專題是什麼,有什麼新要求。

2、按常規或按要求自讀自學:把課文讀兩三遍,讀通讀順序認讀生字,找出生詞,查字詞典理解生詞,標自然段序號,想一想課文大意。 整體感知,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1、出示小黑板,檢查生字詞認讀與理解情況:指名讀,想讀哪些就讀哪些,想説哪個詞義就説哪個,有的詞語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魚貫而出、氣喘吁吁”等。

這是一件什麼“蠢事”呢?請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分角色表演表演這三個自然段敍述的情景

自主讀課文,遍數自定,抄寫生字新詞。 讀準字音,讀熟句子,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3篇

魚貫而出:貫,連接,連續。像游魚那樣一個接一個地出去。

愚不可及:原指人為了應付不利局面而假裝愚痴,以免禍患,為常人所不及。文中形容我們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辦壞事。

躊躇:猶豫,文中指幼龜探頭出穴欲出又止偵察外面是否安全的樣子。

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咬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着,成羣的幼龜得到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悔恨。

……嚮導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

……嚮導一邊走一邊發出悲歎:“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

通過聯繫上下文的方法,抓住重點詞語的分析法體會嚮導思想感情的變化。

——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事與願違,好心辦壞事。

——大自然中的現象是十分複雜的,沒有調查清楚就不要亂作決定或指揮。

——當人自作聰明時,就可能以主觀意志代替客觀規律,聰明反被聰明誤。

黃河簡介:我國的第二長河。幹流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中,黃河的治理與開發佔有重要的地位。

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課文先寫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着,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後寫科學家設計了治理黃河的方案。

這是一篇説明文,文章條理清楚,材料確鑿,數據詳實,字裏行間包含着強烈的憂愚意識和環保意識。

2. ( )爺爺常帶我看京劇,( )我對京劇也產生了興趣。

有一天 小青鳥的爸爸 媽媽對它説 你已經長大了 不能成天玩 應該去學本領了 小青鳥答應了 便離開爸爸 媽媽學本領去了

九年的時間白白地過去了 小青鳥一種本領也沒有學好 它天天悲哀地叫着 噢悔 噢悔 噢悔

今年春天,我們泉城濟南竟出現了一次罕見的沙塵暴。

那是在一天的半夜,我猛然被驚醒了,窗外的大風“嗚嗚”地吼着,卷着沙土與垃圾,撞得窗户“咣噹咣噹”直響,其間還夾着些斷裂聲。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狂暴的春風,又是在黑夜裏,心中害怕極了。

早上,我一睜眼,就發現有些異樣。窗外的天彷彿被塗抹上了一層略微發棕的枯黃色。在上學的路上,我好像隔着黃色與茶色融合的眼鏡片看着一切。空氣中充滿灰塵味,我們必須張開嘴呼吸,否則會覺得胸悶,喘不上氣來,可張開嘴又覺得滿口泥土,令人作嘔。一會兒 下起了毛毛雨 忽然一位同學驚呼 哎喲 我的新衣服 我這才發現那位同學的白上衣成了帶有污黃泥點的“花上衣”

啊,這是大自然向我們發出的警告!是大風把遠處的沙土捲到了久旱無雨的濟南!為了美麗的泉城不再遭受沙塵暴的侵擾,我們該做些什麼呢?

4. 用“——”畫出一、二、三自然段開頭表示時間的詞語。

嚴(嚴格)(嚴肅)(尊嚴) 季(季度)(季節)(四季)

1. (無論)颳風下雨,戰士(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2. (因為)爺爺常帶我看京劇,(所以)我對京劇也產生了興趣。

有一天,小青鳥的爸爸、媽媽對它説:“你已經長大了,不能成天玩,應該去學本領了。”小青鳥答應了,便離開爸爸、媽媽學本領去了。

九年的時間白白地過去了,小青鳥一種本領也沒有學好。它天天悲哀地叫着“噢悔——噢悔——噢悔。”

今年春天,我們泉城濟南竟出現了一次罕見的沙塵暴。

那是在一天的半夜,我猛然被驚醒了,窗外的大風“嗚嗚”地吼着,卷着沙土與垃圾,撞得窗户“咣噹咣噹”直響,其間還夾着些斷裂聲。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狂暴的春風,又是在黑夜裏,心中害怕極了。

早上,我一睜眼,就發現有些異樣。窗外的天彷彿被塗抹上了一層略微發棕的枯黃色。在上學的路上,我好像隔着黃色與茶色融合的眼鏡片看着一切。空氣中充滿灰塵味,我們必須張開嘴呼吸,否則會覺得胸悶,喘不上氣來,可張開嘴又覺得滿口泥土,令人作嘔。一會兒,下起了毛毛雨,忽然一位同學驚呼:“哎喲,我的新衣服!”我這才發現那位同學的白上衣成了帶有污黃泥點的“花上衣”。

啊,這是大自然向我們發出的警告!是大風把遠處的沙土捲到了久旱無雨的濟南!為了美麗的泉城不再遭受沙塵暴的侵擾,我們該做些什麼呢?

4. 用“——”畫出一、二、三自然段開頭表示時間的詞語。

第4篇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及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朝鶇咬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到大海。接着,成羣的幼龜得到錯誤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悔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小綠龜的命運牽動着我和同伴及嚮導的心,也清晰的展現出各自思想感情的變化。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時,我採取了聯繫上下文、聯繫對比、換位思考和抓重點詞等多種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體會人物的情感: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進而發展到震驚與後悔;嚮導由心平氣和進而發展到發出十分難過的悲歎。引導理解感悟的方法和學生理解感悟的過程,可以從下面三個教學片斷中可見一斑:

引導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後,找出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詞語。學生找出了緊張、焦急。

師:(指名讀文)一隻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正當幼龜躊躇不前時,一隻朝鶇突然飛來,他用尖嘴啄幼龜的頭,企圖把它拉回沙灘去

生:我們之所以緊張和焦急,是因為我們為幼龜的安危擔憂。

眼前發生的慘劇讓大家感到很震驚。是怎樣的慘劇呢?為什麼作者不用吃驚而用震驚呢?教學環節中,我採取了採用聯繫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我讓學生認真看課文插圖,追問學生:

生:金黃的沙灘上,有許多幼龜放心大膽地爬出巢穴,正努力奔向大海。大海里有他們日夜思念的媽媽。

生:天空中還有很多食肉鳥正鋪天蓋地地撲來,那些幼龜馬上就要變成它們的美食了。

生:有隻幼龜張開嘴巴,表情十分驚訝,他似乎在説:不是很安全嗎?怎麼會有敵人出現呢?

生:那些幼龜似乎在叫喊:媽媽,快救我呀!我遇到敵人了@你的寶貝馬上要成為敵人的美食了。。。。。。

師:原來是這麼可怕的情形啊!怪不得我們會震驚呢!。。。。。。

學習課文第8自然段時,我採取換位思考和抓重點詞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章情感。

生:老師,數十隻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響徹雲霄。響徹雲霄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響徹雲霄呢?

師:是啊,如果你是那些食肉鳥,此刻你是怎麼想的?

生:啊!真爽啊!幾天沒吃東西了,這些幼龜真是美味啊!(生還在抹自己的嘴巴,感覺很愜意、很滿足的樣子)

生:啊!這些幼龜真嫩啊!吃了它們,真算是沒有白活一場啊!

生:謝天謝地呀!今天吃飽後,我又可以管幾天了。。。。。。

師:嚮導此刻為什麼是悲歎呢?如果把悲歎換成感歎,你覺得怎樣啊?

生:我感覺到嚮導此刻很後悔了。他後悔自己把那隻幼龜抱走。他肯定在想:我怎麼這麼糊塗啊!我真是徒有生物學家的虛名。

生:悲歎有悲哀、傷心的意思。看到這麼多的幼龜都葬身食肉鳥之腹,想到感到很傷心。。。。。。

生:作者看到這些悲慘的情形感到很內疚。嚮導是個生物學家,他知道幼龜的生活規律,由於自己極不情願地將那隻出來偵察的幼龜抱放到大海里,致使眾多的幼龜遭受滅頂之災,他不能原諒自己。。。。。。

生:老師,悲歎比感歎更能表達出嚮導傷心、難過的心情。。。。。。。

以情代讀,以情代悟,悟中有法,以法促悟,學生的內心情感就會像噴湧的火山滾燙,學生的思維就會像奔湧的泉水滔滔不絕,學生的語言表達慾望就會像江河奔流不息,學生就會口若懸河。和文本對話時,學生的情感、思維和語言都得到了發展,試問,學生的語文還會學不好嗎?

第5篇

在語文課上,為了深刻體會課文重點句子的情感,我們經常採取比較句子的方式,刪除原文中那些表述形象、富含意藴的詞語,引導學生將原句和修改後的句子進行比較、感悟。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豐富學生的見識,使學生認識到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自然萬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規律,在自然面前,我們人類該作些什麼呢?在教學課文中我運用了兩個句子的對比教學,讓學生深刻體會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這就是自然之道。

這件蠢事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呢?自由讀6-7自然段,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説明為什麼我們乾的這件蠢事是“愚不可及”的,並認真讀一讀。

數十隻食肉鳥因為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 展開想象:食肉鳥是怎樣“飽餐一頓”的?而“我和同伴們”此時心情怎樣?

2、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時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説,“看我們做了些什麼!”我也_____地説:“___________。”

再比較句子,體會“悲歎”“根本”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嚮導一邊走一邊説:“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傷害。”

嚮導一邊走一邊發出悲歎:“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

嚮導由冷淡到不情願到補救到不得不發出悲歎,齊讀最後一句。

讀讀這兩個句子,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指名讀,並説體會)

3、教師總結: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護小海龜,違背自然之道只能傷害小海龜。

我常常覺得對比句子只是一種形式。每個孩子都知道課文的原句好,好的原因無非是課文句子完整啊、形象啊等等。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的語文課,無論是比較怎樣的句子,孩子們的答案都基本一樣。我認為,通過比較關鍵的句子,可以讓學生深切體味每個句子在特定的語境中所表達的意藴,逐漸豐富學生的語感,但語感的建立、對文本的體味,不是學生理性分析出來的,而是學生大量朗讀讀出來的。只有通過朗讀、感悟、理解,學生才能真正體味到兩個句子的不同,才能真切觸摸到文本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有效比較句子的方式,不應只是讓學生從表層理性地説,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美美地去讀上幾遍。所以在比較第一個句子時,我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理由,並反覆朗讀,以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嚮導由心平氣和到悲歎,作者由焦急到後悔,同學們由開始很理解嚮導和作者,到後來反倒不理解他們,似乎是越讀越糊塗。當讀到課文最後一句“嚮導悲歎地説: ‘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時,學生七嘴八舌地問開了:“嚮導既然知道結果會是這樣,為什麼還要抱起那隻小海龜,朝大海走去?他為什麼不直接告訴作者後面可能發生的事?”還沒等我做出反應,大家就爭論起來。

新的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僅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更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是能“煥發生命活力”的沃土。要讓學生在這“方寸”之地吸取到足夠的營養,盡情展現個性魅力,教師必須下足“工夫”。

第6篇

?自然之道》是一篇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課文。自然萬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規律,在自然面前,我們人類該作些什麼呢?課文通過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這就是自然之道。

這篇課文教學難點在於品味嚮導的語言,理解他的行為。

當教學 “我們催着嚮導搶救探路的幼龜”部分時,嚮導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師:“‘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嚮導的冷淡,招來了同伴的一片呼喊。”同伴們會怎樣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話來勸勸嚮導嗎?

生1:不能見死不救啊,嚮導,求求你快救救小海龜吧!

生2:嚮導,這些小生靈也是有生命的啊,不能讓它成為食肉鳥的美餐!

生3:嚮導,你怎麼可以這樣若無其事呢?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啊!

當教學嚮導極不情願地救小海龜時,我説:“同學們,你們同意嚮導的做法嗎?”

生1:“我同意嚮導的做法,如果不救小海龜,它就會被嘲鶇吃掉,那是多麼殘忍的事啊!”

生2馬上反駁:“小海龜不會被嘲鶇吃掉,因為第三自然段説它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它是個偵察兵。”

我馬上引導學生抓詞:“你從哪看出這是作者的猜測?”

生4:“第二自然段説太平洋綠龜從龜巢到大海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稍不留心就要成為食肉鳥的美食,海龜在長時間的生活裏,肯定會想出一些辦法來對付食肉鳥的。”

生5:“下面的課文已經寫了‘我們很快明白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這就説明嚮導做的不對了”。

還有的學生不服氣:“既然這麼做是錯的,嚮導為什麼還救海龜?”

有學生站起來解釋:“因為面對的是我們的焦急、責怪,不能見死不救。”

“也許他是個著名的生物學家嚮導,他怕我們回去以後和別人説他見死不救、沒有良心。”

爭論已經到了高潮,看到大多數同學已經同意嚮導的做法不對,我因勢利導:“同學們,嚮導的做法不對,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才淡淡地説,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那麼在這裏自然之道指的是什麼呢?”

學生馬上回答説是太平洋綠龜有保護自己的方法,教學難點由此得以突破。

師:現在,我們再來回想一下向導剛才説的那句話(出示),你還會勸告他嗎?你還會哀求他嗎?還會去指責他嗎?你現在對嚮導的話,對“自然之道”這四個字,有更深的理解了嗎?

生1:小幼龜們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我們不能破壞它。

生2:如果不尊重動物的生活規律,一廂情願地保護它,反而適得其反。

課堂教學中的討論交流,力求使學生的理解不停留在泛泛地理解“人類不能破壞自然規律”這個再明顯不過的道理上,而是引導學生在感悟了“我和夥伴們”由焦急到高興,最後到懊悔、震驚的情感積澱後,討論嚮導的所説所做,引導學生去思考,從而既突破教學的難點,又豐富了學生的見識。

熱門標籤